她一生发现并整理了许多重要的古生物化石,但没有一件可以写上自己的名字。
在影片接近结束,她走进大英博物馆,看到满墙的男性画像,而现实中Mary anning 似乎没有一张画像留下来,尽管她实际上的成就要耀眼过很多只是徒有虚名、地位和权势的男人。
镜头拉近,她转过身,正好挡住了身后画像中的人,这是一张为Mary Anning弥补的画像。
这个镜头正好挡住了身后男人,似乎能作为一张为Mary Anning弥补的画像
此片炸出众多伪女权、伪百合。
口口声声说女权,遇到以事业为生命的传奇真女权,又无法接受经济独立带来的清贫拮据和户外工作的粗粝感。
只喜欢真空无尘化处理的爱情,一旦爱情与泥土、冷洌、呼啸的海浪、欲望的肉体等不可回避的现实相碰撞,就纷纷叫嚷感受不到爱情。
如同网络上叫嚣同性真爱的人,在网上撩天撩地却不愿主动追求现实中有好感的人,甚至在生活里根本没有尝试过付出一切,更有甚者以社会的不接受为理由拒绝对爱情做出承诺或兑现承诺;如同网络上叫嚣不结婚要自由要真爱的异性恋一样,生活里他们从不耽误相亲结婚生子。
真•矫情、怯懦、虚伪。
还有一类,根本就是厌女症,嘲笑、讽刺成熟独立的女性,压迫、玩弄不谙世事的女性。
这些人,他们很难看懂,甚至永远不会看懂电影中众多的细节处理。
到本片讨论区逛一圈,你会发现,很多自称是姬的女网友,对女演员body shame,看不起本片的情感处理和c戏。
对,就是一副我年轻,老女人都是“老胖丑”,我高雅、我洁白,我只看得上烧女图,看不上菊石的自恋、浅薄、愚昧、庸俗甚至恶毒的姿态。
与其说看不上,不如说是看不懂、装不懂。
真实的拉拉群体,其实质量并不是很高的,经济能力、学识都很一般,许多都没有稳定生活。
很客观,没办法就是这样子。
大多数条件略好的女人都比较矫情,而且最后都会通过结婚获得安稳生活(形婚也是结婚,法律可没考虑你形婚不形婚)。
女权落后于男权,带来的结果就是男同的经济能力和知识经验,都比女同整体要好,面对爱情更愿意尝试和付出,更开放,也更懂得维护男权。
社会很现实。
————————————————————肥温所饰演的安宁,用她独特的目光注视着罗南的夏洛特,用她沉默的方式爱着夏洛特。
她观察她,知道了她喜欢音乐、需要交际,一改自己的孤僻帮夏洛特争取音乐会邀请函,并陪同参加。
她照顾她,用听起来幼稚的小小黄段子逗她笑,她的衣着从丈夫在侧的深黑逐渐变成轻快的浅色调,脸上有了笑容,重新变得风趣开朗。
她迁就她,把自己的小床让给本可以住在旅馆的夏洛特,忍受着劳动后的疲倦睡在椅子上。
她给她安全感,知道夏洛特海浴疗养失败后,安宁主动下到海水中,引导夏洛特在海中嬉戏,让她享受海浴,完成此行的疗养目的。
她接受她身体的一切,性爱才会有如此的激情和野性(其实很正常)。
夏洛特不再一口一个my husband,她放下娇贵,极力想融入安宁的生活、内心和工作中,帮她做家务,与她分享小床,读她的日记,摘下戒指徒手挖泥为她寻找化石,在伦敦买下公寓(真实的历史人物是用自己继承的遗产购买的)制造惊喜想要给安宁提供优越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并诉说着她再也不想回到没有她的生活,做出共享余生的承诺和行动。
各尽所能,毫无保留。
这是女人之间最不虚情假意的惺惺相惜。
她爱你,自然会流露出女性独有的母性特征,不管她是否生育过。
她爱你,自然会竭尽所能与你余生相伴。
如果没有,再多的借口也只说明爱得不够。
反观卡罗尔、阿黛尔、烧女图,全然理想化、真空化,仅靠一见钟情支撑的爱情,到底哪个更虚空?
你可以喜欢,但拜托不要奉为圭臬。
那些说感受不到爱情的人,真的看懂了吗?
你们真的体会过全然接受对方,同时被对方全然接受的真实爱情吗?
有几个人尽心竭力放下工作不顾家人反对照顾生病的爱人,又有几个人尝试过买房子供爱人居住或者共同买房度过余生?
爱情需要表达,但终究要看行动的。
为了爱情,能付出行动的人,还会要求爱人在每次欢愉前必定要刷好牙、洗好澡吗?
洁癖成了病症,还要什么性爱,性冷淡就挺好嘛,何必恶心了自己还伤害别人。
爱情没有定式,但一定要有亲密、激情和承诺。
现实中的爱情,还需要兑现承诺和忠诚坚持。
阿黛尔中一见钟情后偷腥以致分手,才叫爱情?
(对爱不忠)卡罗尔里一见钟情后旅行途中抛下你让你伤到呕吐,才叫爱情?
(霸道总裁爱上我,拉片偶像剧封顶之作)烧女图中一见钟情后哲思一下婚姻与爱情与死亡后果断结婚去,才叫爱情?
(恐婚症婚前挣扎)人性真有够浅薄、够贱的呢。
影片结尾处,安宁站在博物馆男性科学家相框前的那一幕,多么典型的女性维护和女权表达。
即使不是百合,也不应嘲笑菊石。
至少这名男导演把女人首先当做一个人来看待,生活里却有太多女人自身都做不到男女平等,甚至les群体中有些自称T的女人,觉得贴上T的标签就可以不尊重其他女性,可以对她们评头品足、随意撩拨,真的很low,很不尊重女性。
有感于安宁对科学事业的伟大坚守,每个女性在做女人之前,先做个经济独立、思想独立的人吧。
有感于本片中爱情的真实感和真挚感,谈情说爱时拿出勇气和决心,多付出有意义的行动吧。
这个世界对女人压迫很久很久了,请公正、温柔对待女性。
我永远不忍心用“老胖丑”形容任何一个女性,太不善良,也太愚蠢。
谁不会老?
不会老,那就只能死得早。
聪明、善良的女性,才最美好。
有独立思考能力、独立人格的同时,懂得有效抗争,就更加难能可贵了。
菊石的意义不是爱情爆米花,而是通过一段爱情讲述一名女性古生物学家一生的坚守和抉择,以及女性成就不被承认的不公和无奈。
无奈但坚持。
————————————————————修行千年还是没忍住,开喷了。
罪过。
豆瓣玩的少,因为热爱本片,被营销号带着两条追随金针菇的伪百合狗围攻了。
(果然是假女权、假百合)后悔3秒钟,举报。
- ̗̀(๑ᵔ⌔ᵔ๑)
这不是一场轰轰烈烈、至死不渝的爱情。
只是孤独的成年人碰到了一起,互相取暖。
有剧透。
纯个人有感而发所有情感都在细微之处,这个是片子给我最大的感觉。
所有动作的节奏、无数手的特写,还有凯温的眼神戏可以说是今年女演员最佳。
那种轻微的社恐、对母亲的忍耐、被人夸赞的害羞、见前女友的尴尬、还有遇到罗南以后的隐忍的欲望、厌恶的嫉妒、瞬间的孤独、难掩的兴奋、甚至精准到口完罗南被憋的满脸通红(这是真的有经验的人才能想到这样的细节吧)。
简直是神吧。
这姿势让我想到基德曼的伍尔夫回到人物。
凯温这个人设以往的经历,让她性格上就愿意被边缘化。
她的八个兄弟姐妹夭折,她的前女友应该是最后拒绝了她,或者是突然不想弯了被凯温怒甩。
她母亲对她也不是全然的理解,嫌弃她挣钱太少,但是卖东西的时候她也不太会和别人讲价。
帮母亲擦瓷器,没有擦干净,母亲一个眼神,她就拿起来重新擦。
她还顺理成章的继承了父亲的工作,甚至每天都按照已逝父亲的要求洗好工具才睡觉。
她是一个逆来顺受的人,只要不是很过分的要求,她都可以接受。
她不想带人工作,但她在母亲的注视下接受了高薪带徒弟的要求。
她也不想照顾罗南,但是在医生说了帮助同胞的大仁大义后,她就同意了,甚至为了照顾好“同胞”,去八百年不想见的前女友那里买药,还被调戏。
她在平时生活中不太能有意见、也不太愿意有意见。
但她在化石上花了无数的时间,她在和别人讲到化石的时候,非常自信,非常坚定,非常有“意见”。
影片很多段落是自然收音,加之海边小镇的安静、小木屋的破败、潮水的汹涌,包括帮母亲擦拭象征着死去的八个孩子的八个瓷器,她每天三点一线,海边、家里、买菜(菜甚至可能都是母亲买的),这些全都在铺垫凯温这个人设的孤独。
一个大写的不能再大写的孤独。
所以当一个这么孤独的人,生活中突然闯入了一个罗南这样病怏怏的、需要照顾的、令人疼惜的、更好的是她还漂亮、还年轻、还富裕。
就算知道她是有夫之妇,也免不了动心(如同各位 一样,有孩子总秀恩爱的钢铁直女也不妨碍嚷嚷一句up me吧)。
理所当然的,罗南在病好以后对她最好的回报就是罗南自己的快乐。
就是那种最简单的:你喜欢的人笑了,你的一天都是明媚的那种愉悦。
罗南的视角呢。
她失去了孩子,她很想要孩子,与其说是她没有准备好,不如说是她丈夫没有跨过那道坎,没办法造孩,连基本的亲近都不想要有。
她很听她丈夫的话,丈夫不想亲密,她就不,丈夫让她留在莱姆,她也留,丈夫让她学化石技能,她也学,她不喜欢水,但丈夫觉得这对她好,她也对自己下狠手了,去搞封建迷信水疗,以致昏厥。
罗南崩溃时两人裙摆交叠的镜头,可能暗示年上与年下的纠缠,要么就是在暗示体位。
这么久以来,罗南其实也无法有自己意见,最多是对下人有意见,发脾气,下人还能回嘴。
她不是胆子大,她只是有富家小姐的任性,她年轻,有生命的朝气,渴望爱与被爱。
但这些在她失去孩子以后全部都得不到了。
所以罗南这个角色也是孤独的,暂时的孤独。
两个人的经历,让剧情变得非常理所应当。
在得到凯温的照顾以后,罗南感受到了被爱,所以她本能的就会拿出自己的爱了。
非要说是谁先喜欢谁,那一定是凯温先暗恋的直女,但你要说谁先动得手,那一定都是罗南的任性肆无忌惮。
罗南对凯温的态度,从来都不是仰视。
她所做的一切举动、都是这个人物本身的性格使然、经历推动。
她去让凯温和她一起睡,非要挖那块大化石,主动的晚安吻,她安排房间,当女仆面亲吻,都是出于她这个富家小姐一贯的任性,她觉得“没什么不可以”。
她本来就渴望爱,她感受到了一丁点,就想要拥有更多。
所以她主动亲近,主动晚安吻,她看见了凯温犹犹豫豫,她于是干脆上手按头。
然后在接上凯温人设的动机,两个人接吻顺理成章,时机不要太好。
而且非常自然的,她们的第一次也是小姐不用动,她看见凯温蹲下,就顺势提裙子了,凯温可能因为手脏,就直接上嘴了。
全都是现实生活情理之中。
太他妈写实了。
等你洗完手还不得凉了。
而且看小年轻的反应,人物应该是第一次被口,满脸从未有过的欲仙欲死的表情。
然后就是紧接着下水,这段罗南那种怕水的感觉演的太好了,主要还是展示了她对凯温已经完全的信任、完全托付。
这画面也拍的太美了。
不过小年轻就是小年轻,把阿姨搞得全网喊她穿衣服。
在接下来最猛那段床戏中,其实仔细看,也确实是如她们所说,非常技术性。
因为年下的动力无穷所以一上来就占据上风,罗南很贪恋凯温的胸,可能是想侧面影射失去孩子,也有一种在表示罗南感受到爱的那种返祖的感觉(但其实说实话,换谁都贪恋吧)。
又是罗南先下的口,然后不满足想被口,直接坐上,熟练的令人发指。
致命——《从床戏编排看演员如何深入人物内心》罗南爬墙高潮脸和凯温白板自摸胡牌令无数姬崽胸腔爆炸、肺部暂时性失去功能性。
快给我上呼吸机。
再次感叹。
真实。
真的真实。
成年人的性爱就是这么赤裸。
白板 口又再一次和现实世界的成年人一样,太他妈真实,谁还在床上穿衣服做爱了,多费劲啊。
这部电影就是巨真的成年人谈恋爱,不太唯美、不太外放,也没有梦幻泡影、花言巧语。
她们并不是迫不及待地想要去爱,而是在孤独这片海中挣扎了太久,恰巧遇到了对方,在海里着了火。
关于结局。
片尾罗南一开始是一身黑的衣服、直到病好她才开始穿了彩色衣服,她蓝色眼睛里也有了精神气。
但是最结尾,她又戴了黑色的帽子,站在了博物馆化石玻璃柜的那一头。
这个画幅,于我来说,更像是他们两个在埋葬这段感情,两人中间便是她们短暂感情的玻璃棺,罗南应该是在凯温说“你不理解我”之后,在这个玻璃前,终于理解了凯温。
又要在一次说到成年人之间的感情就是这样,她们俩谁也没想过为这段关系添一个名字,这算不算是爱情呢,互相appreciate对方的存在,又有着不正当的肉体关系,再突然的按了停止键。
情不知其所起,一往而深。
导演说他忠于史实,他确实做到了,毕竟是真人改编,你不能指望剧情和同人文一样令人上头。
这种干(干净的干,干燥的干)到极致的剧情,每一帧看似没有剧情但全在推动剧情的微妙感觉,让我这种列文虎克CP粉最为上头,比磕甜死人的CP更让我要死要活。
这种隐忍、禁欲、爱、不爱、道德附加学术、女权、英音……爹娘啊。
简直是直接命中我的靶心。
把一片火海往我肺里灌。
再次,凯特温斯莱特神级演技,今年最佳!
(对不起,基德曼,undoing很牛,但光接吻不够,早日下海你也可以最佳,还请继续努力哈)最后。
Kate WinsletBRAVO!!!
大约在期待了一年之后终于看到了《菊石》这部电影。
整个观影过程也似乎是失望大于此前的期待。
但是之后回想,还是有几点值得说说的。
我对于一部好电影的评价标准其实很简单,看完之后能引发我一些思考想和别人讨论一下的,就是还不错的电影。
简单的剧透:出身低微而天赋异禀的古生物学家因缘际会与一位高阶层的有夫之妇展开一场注定无果的同性之爱。
关于这位古生物科学家玛丽安宁(Mary Anning)根据百科词条的说明,她曾有过三次重大的发现,1811年发现了史上第一具完整的鱼龙化石;在1821年,玛丽·安宁发现了史上第一具蛇颈龙亚目的化石;1828年,玛丽·安宁发现了双型齿翼龙化石,也被认为是第一个完整的翼龙化石。
是她发现生物会灭绝的关键证据。
(资料来源:https://baike.so.com/doc/3690864-3878867.html)。
尽管玛丽在30多岁时曾经得到英国科学促进协会(British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颁发的奖金。
玛丽·安宁在1846年因乳癌去世,在玛丽去世的几个月前,她也成为伦敦地质学会(Ge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的荣誉会员。
但是依然可以肯定的是,她在科学史上的贡献与她当时所处的社会地位、声誉、财富值是极度不匹配的。
电影中也展现了她窘困的生活境遇,为游客提供类似于北戴河白色小贝壳之类的旅游纪念品以维持生计。
究其一生玛丽·安宁似乎没有因为其科学发现名利双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她是劳动阶层出身,一方面也因为她是一个女性,也是基于上述两点,玛丽未受过系统的科学研究训练,相当于“民科”,但是,这并不影响她对古生物的探索与研究热情。
当时的考古学研究和古生物研究还没有系统和学科化、专门化,依靠一些热衷于考古发掘和自然科学的贵族绅士把这个事儿顺带着做做,很多重大发现也是这样水到渠成完成的。
就跟时下我们的有钱人泡网红似的,英国十九世纪的有钱人玩博物学,大英博物馆就是这样馆藏丰富起来的。
故事里的玛丽在寻找海边古生物化石的时候严谨、专注与执着,一点儿不输那些科学家工作的样子,反衬了贵族阶层的附庸风雅的浮华态度。
看《菊石》真的不要把它当做一部纯爱情影片看。
这里面其实更多探讨的是阶层差异导致的爱而不得之后的怅惘与哀伤(相爱吗?
连这一点我都有点儿不确定,后面说)。
与影片阴冷潮湿的英格兰海边相对应的是女主玛丽的灰暗困苦的人生。
她母亲每天都为逝去的孩子(陶瓷小动物)洗澡,想必不是一个特别关心活着孩子的母亲吧?
玛丽的性取向显然也不见融于当时的社会,加之生活的困苦,其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
但是影片中展现的玛丽是一个具有天生高贵灵魂的女人,从两个细节看出。
绅士莫吉森说好和玛丽一起去找化石,向她学习,但是第一天就迟到了。
发掘现场也表现出且轻浮和无知,但是玛丽依然礼貌地向他解释什么发现是有价值的发现。
玛丽一开始不想照顾发烧的病人,是担心耽误自己的工作,同时也担心自己难以把持对这个年轻女人的欲望(其实第一眼就看上了)。
但是当她接下了照顾夏洛特的任务后,尽心尽责,把舒服的床让给她睡,使她很快恢复。
只有那种克制而忘我的高贵灵魂,才能有这样的坦然和平和吧?
最后,玛丽放弃做夏洛特柜中私藏的时候,她说,你应该早告诉我你的想法,这样我就不至于浪费一张船票了。
看得令人心酸,贵族妇女想的是惊喜,想看到为爱人做事情之后的欢呼雀跃与拥抱流泪,但是,劳动阶层想的是船票很贵,老娘这一趟开销真的不值。
但是她再一次克制了心中的忧愤,只是转身离开,再次证明这个人的内心比所谓贵族阶层要高贵很多。
不同阶层之间情感的落差也由此可见一般。
夏洛特对玛丽的“爱”,有四个层次,第一,猎奇。
玛丽跟她以往的生活经验、以往认识的女人太不一样了。
第二,寂寞。
刚夭折了孩子,丈夫不够体贴。
想得到丈夫一个安慰的拥抱都是一种奢侈。
第三,海边的捡石头生活属于调剂。
好玩,新鲜,但是不会长久。
第四,以为自己对玛丽可以“爱”到安排玛丽未来的生活。
不会征询她的意见,觉得她那样的生活太苦,不值得。
这是对玛丽科学研究的不理解也是由于阶层差异导致对“爱”的理解差异。
大家特别喜欢讨论的性爱桥段也能看出端倪。
夏洛特是主动投怀送抱的,尽管玛丽一见钟情她,但是玛丽一直在克制。
夏洛特在这件事情上的主动,表现了贵族阶层在很多事情上的主导心理,这是不争的事实。
这四个层次哪一个都不涉及纯粹的爱,所以,大家千万别把这部电影看作一个纯爱片,这样大家就能接受一个逻辑还算合理,情感还算真挚的剧情片。
可以把主题理解为情路坎坷的女科学家为古生物研究带来重大发现——这一句话总结读者可能不认同,但是看看大英博物馆最终留下来的是什么?
是玛丽夏洛特的情书陈列还是她发现的那些古生物化石?
所以,做科学家比做贵族少妇的情人要永恒些。
电影结尾很好。
玻璃陈列柜隔开了两个彼此爱着的女人,看似通透实则难以打破。
眼神交汇的处理很匆忙,我宁愿相信这是导演的有意为之,心意相通是短暂的,一个拉开的镜头,远景,相隔万里遥才是残酷的现实。
阶层是打不破的,从古至今都在,任你积极上进殚精竭虑,有人出生就在起跑线上。
那还争取什么呢?
争取的是身处底层依然有保持高贵灵魂的底气和勇气。
致敬所有为这份勇气一直在努力是人,从古至今。
凯特温斯莱特和西尔莎罗南接吻……这是真正的艺术……整体结构有点像《燃烧女子的肖像》,有心理疾病的富家女遇上有一技之长的手艺人,但《燃烧女子的肖像》把女性环境做得更纯净,这部的男性元素还是稍多了些。
很喜欢结尾的处理,算是《燃烧女子的肖像》的if线,如果她们偏要在一起,在不能包容的时代和大环境之下,也只能让一方放弃或妥协,不如就让故事停留在那片海域,回忆里都是美好与留恋。
这段太过深刻的感情,其发生的时间与环境都太过独特,在能够假装忽略阶级差异的海岛,两个只需要相爱的女人。
当夏洛特回到伦敦,她又变回了被封在瓶子里观赏的漂亮蝴蝶,此时的夏洛特邀请玛丽来伦敦,既是爱她,也是想让她陪伴自己一起囚禁在玻璃瓶中。
玛丽对两人差距的清楚认识,在夏洛特说她所热爱的工作是穷苦的活计时已大彻大悟,她们从未真正理解彼此。
最后一个镜头,她们隔着玻璃橱窗对望,不为世俗所容的边缘情感在男性霸权的空间流动。
罗南演得好好啊,苍白虚弱情绪崩溃的抑郁症患者……又因为心理疾病表现出孩子一样的天真和偏执。
凯特完全在我的性癖上跳舞……寡言冷面聪明强壮专注细心的姐姐……我也要姐姐擦药姐姐抱抱🥺
在网上找到一份《菊石》的production notes,非常详尽的记录了这个电影作品的导演的想法、演员的访问、拍摄团队甚至演员的履历,在我把电影重看了三四遍以及在B站把电影宣传的片段也看了大部分后,依然觉得能从这份notes里所获良多,因为原文还挺长而且全英文,所以我想挑一些我个人认为的重点记录下来(意译+个人理解)并顺便梳理一下自己已有的观后感。
主要引用的是导演Francis Lee、Kate Winslet和Saoirse Ronan的表述。
我个人非常费解为什么有很多的影评里提到Charlotte是一个带有“优越感”的贵妇,不知道从哪一处复制黏贴过来。
在对Saoirse Ronan(Charlotte扮演者)的访问里,她提到Charlotte是一个愿意站在台下看着别人发光发亮的人,她是一个谦逊(humility)并愿意付出的人,是一个尽管曾经受过伤害但始终拥有强大的爱的能力的人;她总是主动地勇敢地敞开怀抱,对着刚开始情感闭塞的Mary从不怕表露自己的感情,她这种不屈不挠(relentlessness)的态度最终改变了Mary,让Mary慢慢对她敞开了心扉。
除了谦逊、爱人的能力以及对感情不屈不挠这些品质以外,Kate Winslet(Mary扮演者)提到一开始Charlotte这个人物是被她丈夫所束缚着了,呈现的形象仅仅就是一个"quite little wife",但是Mary把她个性里坚毅勇敢(feisty)的那一面释放了出来,这可能连Charlotte自己都未曾预料的一面,她开始思考更多可能性,而不仅仅是丈夫和死去的孩子,而她也因此变得更健康、更有活力,也有更有主见。
Kate认为,Mary本身是个非常卓越的人物,她有她作为古生物学家的专业和魅力,Charlotte其实在这方面也在向Mary靠齐(live up to Mary).Kate说,Mary在这部电影里经历的情感变化异常的大。
一开始的Mary已经是在情感上完全封闭自己,对生活已经不给予希望了,因为1840s已经是她在这个领域巅峰过后的时期,业界对她已经没有当初的关注,她的化石研究进展可能已经停滞了一段时间,就在这么一个迷茫的时期(跟Charlotte是差不多的处于人生低潮的状态),她压根没有期待过跟Charlotte会发生什么,尽管她内心深处是对感情有渴望的。
Saoirse说在那个时代,女性在社会上就是作为生殖功能存在,所以当Charlotte失去了孩子,又和丈夫感情不像从前时,她其实内心非常空虚,甚至觉得自己非常没用,人生就是一整个失败。
在这个前提下,为什么她搬煤能搬到整个人精神崩溃大哭,就根本不难理解了。
我认为导演之所以把Charlotte的哭拍得稍显突兀,是因为他本来就是想以Mary的角度去讲述这个故事,所以在Mary眼里看来,Charlotte这个生活无忧的贵妇的突然哭泣,对她,以及对观众来说,突兀反而是应该的。
Saoirse认为Charlotte只是需要被拥抱和被理解她所经历的伤痛,而Mary的出现,一个从不向她索求什么、要求她做什么、允许她脆弱、在她悲伤不已时会默默安慰她的人,就成了她从忧郁走向坚毅勇敢的关键。
这也就是她们相爱的前提。
关于亲密戏。
Kate说在这个过程里,她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平等,这让她反思为什么以前在和男演员们拍摄过程中总是默许女性就要处于被动一方,为什么不能拥有完全的、像她和Saoirse一样的平等的关系。
Saoirse则说,从未演过这么激烈的、毫无保留的船戏,但和Kate一起拍亲密戏,她感到非常非常的有安全感。
(我在另外别的访问里看过Saoirse表示里面的船戏是非常有技术含量的,每一个动作她们都仔细设计过、排练过,并不是即兴发挥的。
)然后我个人很喜欢Saoirse对这部戏的解读:你就这么跟随着这两人的生活轨迹,看着她们在各自不容易的生活中慢慢互相搀扶、彼此靠近(navigate their way around),喜欢这种不是一目了然的恋爱故事(not clean-cut),只有等她们沿着这条路一直走,才会明白彼此在自己生命里已经不可或缺。
在导演写的故事概述里,最后两人争吵然后在大英博物馆对视的那幕,是因为Mary feels trapped and 'owned',然后气得退回当初那种封闭的情感状态,临走前还说了一些很mean的话(“早知道就省下船票的钱了”),但是后来Charlotte到博物馆找她,因为她不愿意放弃她们的关系。
她隔着橱窗看着Mary,希望得到原谅(looking for forgiveness), 而Mary一边与她对视,脸色也一边慢慢缓和下来(face slowly softens)……多么明显的HE,没毛病。
其实Francis导演有很多理念我是读了notes以后才意识到的,例如他非常厌恶替身,所以影片里全部都是Kate和Saoirse本人的出演,包括Kate专门去学如何处理化石,那副Charlotte的画也是她本人画的(但也包括那泡尿……);Saoirse则去学弹钢琴和刺绣,而且原来她弹的曲子是来自最早一批女钢琴家之一的Clara Schumann的"Romanze in A Minor",但我搜了一下这个曲子的创作年份是1853年,而这个故事的设定年代是1840s,所以是个bug?
不过我喜欢这个细节的用意。
此外导演还提到自己来自工人阶级背景,四十岁才开始接触电影行业,在这之前一周工作七天只求温饱,根本没有钱去读电影专业的课程,最初构思Mary Anning这个故事的契机还来自于他想给喜欢化石的男朋友买个物美价廉的化石当生日礼物……然后他开始google Mary Anning这个人物故事,结果只搜到两条关于她的历史记录,一个是说她人很好、对小朋友很友善,另一个是说她的小店又脏又垃圾。
但正是这两份很矛盾的历史记载让他迸发出灵感。
而且出于同是工人阶级的共情,他对这个角色本身就有很多联想,他很清楚,作为工人阶级,就算她挖掘出来的化石遍布全世界的博物馆,她依然会为三餐发愁。
正因为这种共情,他才会把Lyme Regis这个小镇的海边景色拍得如此凛冽,他不想观众看到这边的风景想的是“啊!
真是风和日丽”,这不符合Mary Anning这个人物的心境,他希望拍摄的角度越接近Mary这个人物的观感越好,这个地方就是如此的枯燥,无尽的海风海浪只叫人对生活绝望。
我知道很多人对这电影有意见,一部分是觉得对两女主的感情无法共情,另一部分是觉得片中的观感设定让人有距离感和无法投入。
但另一方面,我也很难不认同导演在这方面的选择和坚持。
这里有着他个人的情感和真实经历的影子,无法共情的可能是有一些人,但也一定会有另一些人非常共情。
Ammonite Production Notes的下载地址
一开始看满脑子都是:我,可以叫我mary也可以叫我Anning,一个在海边捡石头凿石头十几年的大T子,海风和岩石早已石化了我的脸部(前期看起来真的永远没有表情也永远不会笑),但是我依然有着大T子的传统美德,仿佛天生就拥有完美照顾他人的能力(T子多美好的一个物种啊!
保护T子人人有责),看护着那个她;她,甚至没有名字,一直只被人叫做默奇森夫人,看起来就非常柔弱,走路慢慢的一直都不开心的样子,随时都要碎了还要跟我去捡石头干什么。
安宁前期的一些直男特质真的是这个电影的喜剧来源。
影片整体节奏都偏慢,前期已经过一半了才逐渐点亮爱情的小火花,这倒是很真实,女本子都是这样的,进程前期非常非常非常缓慢,但是我一直都认为这个过程反而是最美好的。
爱情的感觉刚刚浮现的时候总会感觉到非常奇妙,虽然也焦虑每天担心被对方发现啦担心是不是自己多想啦等等,但是那种脸红心跳加速多巴胺和肾上腺素疯狂分泌的感觉肯定能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个过程就有点像交响乐里前面的那部分乐章,缓慢推进,到高潮的时候肯定是接吻互相确定心意的时候。
这个时候我突然想到为啥之前都把接吻定义成神圣的初吻呢?
甚至要结婚才能给出去?
其实就是接吻是最适合用来确定心意的行为。
确定完心意之后自然就是进入蜜月期,如果我能有的话也希望这样的时光能持续一辈子那么长,这肯定是恋爱中感觉最快乐的日子。
接下来因为故事设定就在女性地位还很低下的旧时代,这种不合伦理的爱情注定不能存在(别人拍这种有外部阻力的片子已经要回到旧时代了,而我们根本不用倒回古代,现代都还不能拍出来呢(地狱笑话),两个人的分开如约而至。
本来分开就分开了吧,我觉得这样就是故事的结尾了,也挺好的,就互相在人生里留下那一段刻骨铭心的回忆,可不知道为啥编剧他偏偏就不。
很久之后默奇森夫人请安宁到伦敦,但是两人已经不是当初的两人了,我最痛恨的就是这种戏码:当你没有见对象一段时间之后再重新见面,你会发现你们之间还是会有一种不可翻越的陌生感,即使你们还是一直在微信聊天或者干嘛,但是这种感觉总是挥之不去,it's killing me.默奇森夫人给安宁安排好了一切还想着这是给安宁的惊喜,但是这又是每个人都会犯的错误,即使你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不要替别人做任何决定,沟通无论何时都非常重要,相信如果夫人能和安宁好好聊这件事,结果会完完全全的不一样。
很多人会把这部电影和烧女图进行对比,确实电影一开始的很多画面的构图,色调,场景就非常相似,但是我会觉得在这些层面上烧女图都会比菊石更胜一筹。
在情节上烧女图能更加看出双女主对于时代的反抗,更有戏剧性;菊石更加偏向写实的画风,看到他们的故事好像觉得会发生在身边的人身上,只有T子作为一个化石学家能真真切切地对时代有所反抗。
当然他们区别最大的还是结尾,如果菊石能在夫人回伦敦之后就停止的话他们的评分将会是一样的。
因为到最后很明显能看到那个石化的安宁在夫人的滋养下终于变得融化了一点柔弱了一些,但是夫人走后她又重新凝固了起来。
以一种不可言喻的方式共情了玛丽安宁小姐。。。
结尾爱人向她投来恻隐的目光,仿佛在说“跟我来,要不这泥潭就会成了你的棺椁。
”只是后者身处礁石的边缘,她无法忽视那丛生的荆棘。
于是脚踝处的铁链躺在踏石上,身侧寂然无声。
但不能算传记片,也没往传记片的方向拍,即便如此它具有的历史记录意义也足够了。
发觉比起女主之间的同性情谊的,更令人心痛唏嘘的是十九世纪女性在学术界备受歧视的惨状。。。
已知当代女性依旧逃不过这旧时代的残留物的侵蚀,其刻画就更显深刻,甚至太过苦涩,以至于影片中海风刮擦嶙峋礁石的残音和那好似无知觉的般铅灰色泽所留下的苍白之感都不足以与其抗衡。。。
最爱结尾处的这一幕,“博物馆满墙悬挂着男性肖像,哪怕参观者中都找不到一丝女人的痕迹,她的身影却在一瞬间与画像融合为一体”
电影在两人的对视中结束。
片尾音乐是钢琴曲,伴着轻柔的海浪声。
钢琴停了,海浪声更大,我闭上眼睛,仍在回味。
海浪离我越来越近,似MaryAnning低声倾诉。
我继续想那对视。
《燃烧女子的画像》,《卡罗尔》也有过这样的对视,但Mary和 Charlotte的对视有其不同的含义。
以二人的对视作为结局,我认为是导演明确告诉了我们Mary会像之前几次那样,接受Charlotte的安排,也许不会一直住在伦敦,但她们的关系必然会长期保持。
这是理想的美好结局。
我很俗地永远喜欢有情人终成眷属那一套。
我对《菊石》抱了很大的期待,昨晚出了资源便熬夜看了,今天晚上又细细品味了一遍。
自十月份知道《菊石》即将上映的消息,我每天都在关注什么时候可以在线观看。
十一月份在微博上看到了海外的网友的观后反馈,赞也有,嘲也有,但我绝对相信两位主角的演技,所以期待虽有减少,但仍是期望早日上线。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也要盛赞两位主演的演技。
Kate 的确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她的每一个动作,表情,我都可以清楚地知道要表达的情绪,人物心理。
神奇的是,我完完全全可以体会她表现出的所有。
因为不喜交际,经营不善,日子过得艰难。
与Charlotte第一次海边工作,讨厌她命令的口气,直接气走了对方。
后来却终究太善良,尽心照顾生病的Charlotte。
转折也从这里开始。
爱情在她们之间发生得似乎很快,很多观众也因此否定《菊石》。
在我这里,感情进展却是非常合适的,依托于二位的细腻表演。
海边散步,对视。
因为音乐会Charlotte没有收到邀请,Mary和医生争论,坚持要带她去,Charlotte笑着看为自己争取音乐会的Mary。
音乐会前的准备,没有对白,情愫悄悄流淌。
帮忙穿紧身衣,涂香水,对视。
门口悄悄牵手,回握。
音乐会上Mary因为Charlotte和ex坐在一起,还聊得特别开心,她的表情嫉妒又别扭。
冒着大雨独自回家,丢下了Charlotte。
自己坐在家里拿着小本子写诗,好不可怜。
即使面对Charlotte近似表白的话,她也只是稍有动容,挣扎之后仍抽走了自己的手,就像ex说的,Mary总是强硬地推开她身边的人,所以自己不再努力留在她身边。
我不禁想起了《去日留痕》中相似的一幕。
管家在书房看爱情小说,被心怡的女管家发现。
女管家一步步靠近他,问他在看什么书。
她已足够勇敢,可最后还是没能打开对方的心墙,空留遗憾。
(结局虐死我了)幸好,Charlotte足够勇敢,Mary也没有管家那么坚定,她们的故事继续了。
也因为这里二人关系地位的反转,我们看到了更远的以后的故事,Mary永远不能把Charlotte推开。
第一次的亲近顺理成章,面对爱人,谁也不能放弃那个吻,如果这幕场景停留在接吻或许更好。
接下来是我最爱的一幕,海中游泳。
阳光很暖,海浪也不急。
她们玩水,亲吻,沐浴在阳光下。
一切都那么美好。
当然不可能停在这里。
于是,Charlotte收到丈夫的信,她们亲密,分别。
Mary守着Charlotte留下的镜子,母亲突然去世,生活又陷入了更大的孤独。
爱人的信在Mary颓丧数日后突然到来,自然是珍视的不得了,打开前先亲吻,郑重非常。
邀她到伦敦拜访更是天大的喜事,漫长的旅途有了盼头,也许去大城市,交际,拜访也不会是难事。
听到爱人来了,噔噔噔跑下楼,奔向爱人的怀抱。
迫不及待展示自己准备的一切。
Mary说自己不喜欢惊喜,但还是乖乖闭上了眼睛。
却又在这里急转直下。
Mary说Charlotte不懂她,要把她像个金丝雀一样关在这个房子了。
愤然离开。
却又相遇在博物馆,Mary11岁时发现的那个化石前。
还有,Mary在大英博物馆看到墙上全是男人的画像时,会感慨万分吧。
整部电影风格冷峻粗粝,对白不多,情感的流动却丝毫不少。
除了一些地方有男性视角下的怪异之外,其他都很好,完全是我喜欢的风格。
希望所有女性都能得到应得的荣耀,称许。
希望所有爱情都有未完待续的结局。
去年的这个时候下雪了。
今天天气很好,你却要走了。
Mary说出这句话想表达什么呢?
马车渐远,幸好还有重逢。
电影表达的是电影之外的含义,人物几次被揭开,导演从来没讲明白过一件事儿,但其实人性塑造的很深刻,除了做爱的部分有点多显得刻意。
1, 母亲,开场各种嫌弃安宁,嫌弃她不赚钱,使唤她干这个干那个,觉得母亲是个杨白劳;中间,安宁跟夏洛特说出,母亲的孩子相继去世,每失去一个孩子,就失去一部分自我,开始对母亲的遭遇同情且怜悯她;最后,母亲擦摆件当做孩子,把挂镜贴标签卖掉,藏着信很晚才给夏洛特,其实她内心有点嫉妒安宁对夏洛特的好,但是得病却没有让安宁知道,母亲内心是有一股倔强和坚强的,从邻居夫人的对话也说到了,是因为生活所迫也不能丢了自尊变得自怨自艾,用坚强和不友善的方式对抗爱人对抗世界,以说明自我的不屈服。
这种性格继承给了安宁,可能她自己都不自知。
2, 邻居夫人,一共出现3场,充满了隐藏的故事线。
第一次安宁为了夏洛特高烧去买药,邻居大婶说任何时候我都愿意帮你,安宁执意把钱给大婶,透露出二人有过往,第二次,音乐会上,安宁看见夏洛特和大婶聊得格外投缘,失落暗生嫉妒,没等夏洛特冒雨回家,到此我都没看出来这是爱情的嫉妒,我以为是友情,原谅我肤浅了,第三次,母亲去世后,大婶来找安宁,告诉她自己有多不勇敢,不是那个能够义无反顾的人,而夏洛特是,她是一道光,可以无条件爱你包容你,虽然大婶很含蓄,但就是这个意思,不要错过。
至此,我们通过潜台词勾勒出,大婶和安宁曾经也是一对恋人,大婶并不勇敢,也不坚强,所以她选择了常规的生活,抛弃了安宁,在爱情中当了逃兵,所以安宁用各种方式逃避她,其实是怕自己会受伤,而故事结尾,安宁愿意接受大婶的抚摸,证明安宁已经不爱大婶, 原谅了大婶,她听大婶的劝告,去爱夏洛特。
3, 夏洛特,结尾知道拉拉这回事再返回头看明白了,为什么丈夫带着她出门百般不乐意,原来性取向问题。
开始,夏洛特其实是在对抗丈夫,所以不愿意服从安宁,安宁也没好脸色,于是自己跑去海水浴场逞能,高烧不退,安宁帮她擦拭身体,病好后,夏洛特带着歉意开始做家务,提出同床;音乐会,男医生疯狂示好安宁却不为所动,要求带 夏洛特一同出席,可是结局却因为夏洛特和大婶相谈甚欢而扫兴;再回来他们挖了一块大石头,二人感情升温,OOXX好开心,再到夏洛特收到信回家。
最后,夏洛特邀请安宁进城,给安宁惊喜。
夏洛特拥有年轻的身体和冲动的爱,她不带任何自卑和怜悯的爱,主动的包容安宁,融化安宁,最终追去博物馆,隔着玻璃橱窗相望的二人,爱得深沉。
4, 安宁,骄傲、倔强、像刺猬一样对接近她的每一个人放出利剑,用这种方式保护着自己,内心却千疮百孔,母亲的嫌弃和指责,爱情的失望和背叛,活着只是因为不能死去。
母亲对她说,你要是照顾她谁赚钱谁照顾家,安宁没有反抗却依然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了。
这是现实教给她的对抗方式,而夏洛特打破了这份宁静之后,安宁学会了反抗,因为她有了要坚守的爱人,母亲反而变得很落寞很孤独。
夏洛特走后安宁的生活是恢复如常的,她内心也不认为夏洛特还会回来,或者说更愿意接受那段相遇只是偶然,所以结尾的时候安宁并不是真心要拒绝夏洛特,内心的深处其实很感动只是害怕失去,是因为内心从来没被爱过,没被认可,没被融化过,最后夏洛特追到博物馆,没有解释,就静静的守候着安宁,望着她,那一刻安宁应该是感动,爱的刻骨铭心每个人物都极其丰富的层次和内心世界,凯特太爱她了,一脸倔强和饱经沧桑磨难
提前预定奥斯卡最佳女主 立贴为证
抛开爱情的部分,在大英博物馆看到自己化石的那一幕才真的让我心碎。(大家总是纠结为啥爱上的,天,像罗南这么好看的人总是对你笑还夸你还拉你的手,ntxl爱上只需要0.00001秒。/二刷之后,觉得此片应当传记片看,孤独的人生中爱情那么难得,但是化石才是最重要的,最勇敢的女人。
1. 事实证明 正片不如看预告2. 事实证明 会拍男生gay couple不代表会拍女孩子3. 事实证明 演员之间有无chemistry真是玄学 4. 事实证明 不是是gay就懂女人 (我托德的功力不是谁都能随便复刻的 小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ps 温温尽力了 我爱温温
莫名其妙的发展,唯独没有爱情
小收藏家夏洛特拥有放射状的爱,中意一个举动便爱人,中意人便爱石头,收藏人收藏石头泡在咸味海水里酿出回应的爱意,如果种豆得豆不也是成就。(走之前还是捞着看了一场LFF,运气不错……
干巴巴,不柔情,革命友谊似的。以及我真的太看脸了…这两女主的脸都不太喜欢…
我挺喜欢这种情感发展线慢慢铺垫的叙事,两人之间的关系变化很细腻,一步步推动了剧情,彼此都需要的温情才是人性的共通。正因为有了情感的连接与需要,身体的靠近以及激情的床戏也就自然而然的发生。女同之爱本就可以这么热烈。
要不是最后一段撕逼撕得脆烈我可能会打成两星。这么神仙的卡司不起化学反应真的是拜编剧幼稚台词导致,你让我相信病娇少女帮削个胡萝卜就能获得酷拽科学家的青睐?这怕是见色起意。众所周知,只有性的那是炮友不是爱情。不过还是不该和烧女图比,烧女图是个烂漫悲伤的爱情故事,而这个故事,完全是男权社会的夹缝下所剩无几的那一点碎屑,无论是两个女主之间的关系,还是玛丽的工作,都被蚕食得无比残缺。最后小金丝雀和荒野猎人隔着菊石对望的那十秒钟,又一次印证了这种残缺。
女同片跟南男同片子太不一样了,都是淡淡的,注定只是一时相遇,很难有天荒地老,为什么呢?好像生命中注定遇到这个同性,但这仅仅是生命的一个片段。
一开始觉得海、绘图和钢琴的设定都很像烧女图,后来发现主题完全不同。习惯礁石阴影的掘墓人,假如突然坠入一片金光泛泛的海,怎么办。她推心置腹,但她虚与委蛇,她朝向我亲密无间,但她朝向社会同样驾轻就熟,那么,那么,我在她玻璃柜的内还是外?这是肉体之爱中永恒的怀疑主义。最后一幕我和她隔着鱼龙的展柜对望,彼此都被框在玻璃中,此时我知道什么才是隔膜,但隔膜也是我的心血,所以这无解。
长相古典演技精湛的罗南和肥温怎么会演的这么尴尬,导演的感情戏和他的床戏竟然分不出来哪个更糟糕,很难想象这和上帝之国是一个导演
剧本好,导演完成度赞,结尾的画面太厉害了,两个女人对视,中间隔着恐龙化石,太浪漫了。凯特内在情感跌宕起伏,片中她处理了之前的情伤,母亲的离世,对女友的盛情邀约的退缩。当她踏上了伦敦之旅时,电影高潮再次来袭。配乐摄影俱佳。最终,克制的情感在眼睛里流转,如大海的潮水一样经久不息。电影当中当然有对女性的尊重,太多细节了,就不一一在此赘述了。看了的人自然懂。导演拍情感也太牛掰了~细节为王~一定要留白片头片尾呼应。四星半
两人确实没有化学反应,只衬托出《卡罗尔》和《燃烧女子的肖像》的好来…
刚开始有些沉长,两个主人公她们是那么的不同,感情铺垫的又不够扎实!导致最后两个人在一起而爆发的冲突显的有些平平无奇。整个影片可以说不尽如人意吧!
快进着看完了,给四星是因为凯特妈演技真好。这不是爱情片,也不探讨任何主义(可能探讨了历史上科学界男权社会的问题),反正就是一个孤独大龄姬姥垂涎已久寂寞鲜肉,俩人干柴烈火了一发,最后女主最后发现自己爱的其实是工作(。)俩人真的没啥深爱,也不需要深爱。全片凯特妈和罗南对戏的台词加起来不超过15分钟吧,但我觉得火花还是有的,导言把花哨的语言都放在动作和细节里了,这也是符合玛丽的性格和身份的。肖姨终于演姬姥了我真开心,哈哈哈哈
可以把海报里西尔莎罗南和凯特温斯莱特的头像弄得再大一些,这部影片真的也只有她俩。结尾镜头停留在大英博物馆,鱼龙的一侧是玛丽安妮,一侧是夏洛特莫其森,隔着一个玻璃展柜,也隔着一个亿万年时光的化石。
写的太差了,很久没有看到写不好也导不好竟然找到这么好双主的片子了,不过SR一点也没演好。kw演技不用多说。感情推进和结尾都太太差了。再有历史上的两人之间似乎没有什么,并不真的在一起了。男权的压迫不敢好好拍,全走了歪门邪道。FL完全是冲着les主题走的这部片,哎~另外没有见过英吉利海峡的人肯定会喜欢画面,去过的或者水里泡过的,知道风景可以更美还有海水究竟有多冷.....
Geez怎么会拍成这样 还是chemistry的问题 you either have it or you don’t ... and you two definetly don’t have any... 尽力了尽力了。GO WATCH AIMEE & JAGUAR!!!! 反正我要去再看一遍了
OMG,此片可看出罗南妹子真的太直了,演的是个啥,双眼空洞无爱,肢体木头人。对比之下,凯特真的是太牛逼了,情绪、眼神、小动作等等完全一个感情世界封闭、纯情、暧昧、紧张、退让、专情,专业领域自信、沉迷、固执又顽强的中年微nerd,是可爱的技术姬没错了。虽然她跟罗南的爱情戏来得莫名其妙,但不妨碍她成功演绎出一个中年阿姨姬的生动形象,拿个奥提应该没有疑义吧!(吐槽:如果那场激烈床戏中两人有擦嘴动作,那信服度会跃升好几个level ~_~
反套路的女女之爱. 不要被已有的百合片固化思维, 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啊哈哈. 玛丽先心动的. Kate Winslet音乐会那场眼神和表情戏, 很赞. 她们不是一个圈子的人, 年轻的肉体和甜美气息吸引得她无法自持, 然而现实却让她无比疼痛, 最后忍不住先走了. --过着清贫生活的大龄化石猎人玛丽+不知生活疾苦孤独寂寞冷的有钱年轻太太, 互相取暖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