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人际》:仿佛被诅咒的土地 宗教把人紧缚 战争把群体打乱再紧紧捆绑 人深陷宿命 在恶中循环 被迫地选择立场 被迫地逃亡和反抗 故事没有局限在究竟杀没杀死那个男孩 而是用接下来的人物举动让观众判断 电影中的细节充足 比如如何握枪 吃饭收拾干净自己的办公桌使用也不用教室里十几张空着的学生的桌子 在本能自卫后摘下的头巾 这部电影没有像大部分作品在表现人物性格上周折 (像维果今年刚拍的绿皮书性格就很饱满) 两人在一条被设定的路线 慢慢走 顺其自然地走 潜移默化地将彼此的人格相互转移 在路上被俘虏 被当作人质 谁取得战争的胜利就被谁俘虏 只有乱石 枪 和女人 能成为呼吸的缝隙 拍摄拿捏得恰到好处 镜头的延伸表现不俗(很喜欢尾部二人背道而驰的眼神特写 拍的特别宽广 ) 一直以来 穆斯林成为了一种敏感 就像每个民族都有得敏感一样 导演用雨天里漏天的房顶和假装烤火已经算表现的很饱满了
背景是1954年阿尔及利亚的民族冲突升级为战争的年代。
一个阿尔及利亚乡村教师,本来过着离群索居的简朴平静的生活,一天,警察带着一个杀人犯(是个阿拉伯人)到访,请他将犯人带到边境城市交给当局。
“对于法国人来说我们是阿拉伯人,但对阿拉伯人来说我们却是法国人。
”——身处于1954年阿尔及利亚的战乱背景中的教师达吕的身份归属尴尬而矛盾。
曾经二战的法军少校,退伍后隐居在荒凉的群山之间的一所小学校的地理老师,在这个土壤贫瘠人迹罕至之地,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欲和清亮的眼眸就是他的骄傲,他的一切。
他在课堂上教授孩子们文明的起源,认识欧洲的几大河流,然而陪伴他的只有空旷场地上孤零零的晾衣绳,忽明忽暗的晚霞和孤独的篝火。
如果没有一个人的突然到访,他的生活可以依旧这样平淡的继续下去。
达吕被迫接受了一项令他打心眼里不愿意做的事情——押送一名杀人犯前往边境城市坦吉特。
杀人犯名叫穆罕默德,是家中的长子,因为粮食短缺杀了自己的堂兄。
达吕的第一反应是:“这事我干不了,我不能送一个人去死。
”逼仄的小屋,面对这种棘手问题的抵触情绪在无声的流淌。
教师达吕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留下了穆罕默德,让他与自己同处一室,为他准备床铺。
夜幕降临,穆罕默德却突然走出了门外,达吕握着手枪趴在窗口上张望,此时他的心里对穆罕默德还是有防备的。
半夜,穆罕默德仍不安静,口中念念有词的不知在说什么,他的怪异行为吵醒了达吕,原来穆罕默德病了。
达吕喂她吃药,又给他敷毛巾。
穆罕默德心存感激,对达吕讲述了自己的生活遭遇。
到底该把穆罕默德送到哪里?
达吕自己心里也没谱。
他一个人在这个偏僻的地方住惯了,突然间闯进来这么一个小伙子,还是个杀人犯,他心里的纠结可想而知。
但即便如此,他也没有很快的把穆罕默德交给警方或是军方。
而是选择与穆罕默德一起,踏上了一条不知通往何处的逃亡之旅。
他们接连遇到了好几拨武装分子,1954年正是阿尔及利亚的独立运动风起云涌之时,所谓的军方大肆屠杀叛乱分子,身逢乱世,一个人苟且偷安尚能勉强度日,身边又带着这么一个巨大的包袱,危险可想而知。
影片中有好几次,教师达吕想赶穆罕默德走,但穆罕默德是个无处可去的可怜人,到哪儿都是死路一条。
心中的人性再一次萌发,达吕陪着穆罕默德艰难的行走在风沙漫天的戈壁中。
大雨滂沱,他们无处藏身,只得返回原先的住处。
两人围着篝火,絮絮叨叨的说起心里话。
穆罕默德的杀人动机、为什么不逃甘愿就死,因为如果被堂兄的兄弟杀掉,自己的兄弟还小,不想让他们为自己复仇。
又来了一伙骑马的武装分子,缴了达吕的枪,用绳子牵着他们的手带着他俩一起上路。
好在达吕在军队里遇到了自己昔日的战友,战友解救了他俩,但前提是他们不能随便逃跑,实际上是把达吕当成他们的人质。
达吕和穆罕默德随部队躲藏在山洞里,第二天醒来却遇到反对军的一阵密集的机枪扫射,达吕和穆罕默德紧急避险躲过了子弹,最终他们重获自由。
达吕和穆罕默德的交流并不多,达吕作为一名教师,眼神里流露的是一种智慧之光,尽管他看上去并不十分儒雅和博学。
达吕作为一名结过婚的男人,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也能给予还没有谈过恋爱的穆罕默德一些指导。
他们被军方释放以后,达吕带着穆罕默德去了酒吧,并给穆罕默德找了一个女伴。
多年的独居生涯,达吕在面对美色的诱惑之时,像个孩子一样将自己的脸深深的埋在女伴的胸脯之间。
此时的达吕,已经无法重燃体内的激情。
两个人一起逃亡毕竟不是最好的处理办法,分手之时,达吕对穆罕默德说:“如果你去往沙漠,我会对你的堂兄说,我把你交给了警局,你已经被警察处决了,这样就不会再有复仇之事,这样做,你起码能活下去。
不要回头,永远不要,不要投降。
”送走了穆罕默德,达吕在这里的教师生涯也结束了。
有时候,生活会逼迫你做一些你不愿意作出的抉择。
这部改编自加缪的《来客》的电影以肃杀粗粝的影像质感展现了困境中的人性,向我们揭示了世界的巨大荒谬之处。
当个人的利益与他人的利益同处于一个天平上时我们会作何选择?
当良知与法律狭路相逢,我们又会如何反思这种困境?
王者归来扮演的达吕(北欧气的俊毅面孔和深邃目光),比起加缪原著里面的达吕(一个,有点模糊的胖胖的法国人),是有一种提色不少的效果。
剧本比起短篇小说,也更饱满细腻一些。
导演对加缪的理解程度让人惊喜,更让人惊喜的是足以与这种理解能力相抗衡的掌控能力,让整个片子保持着一种不言不语、精致而辽阔的气氛。
很多东西像是从加缪的心里直接拿出来的一样:荒漠,战争,连绵寂静的山谷,单枪匹马的人,照破群峰的晨曦和暮色,还有那些令人疑惑的,似乎无论走哪边都不会有尽头的分叉道路。
山谷中一排小小的白色的房子,活像是一座荒诞主义的城堡,站立在人和岩石之间。
它似乎既不倾向人,也不倾向岩石,就只是在观察,人和这无情大地间的相互凝视,相互吞没。
有一处是两个人遇雨,看到一个房子奔过去避雨,撞开门以后,发现里面根本没有屋顶。
还有一处是独立军和法国人交火,达吕和同伴作为独立军的俘虏躲在石头后面。
结果独立军惨败,仅剩一个头领,躲在和达吕遥遥相望的另一块石头后面,当看到自己的人出去投降法军也会开枪时候,他瞪圆了眼睛望向达吕,一脸的不敢置信和谴责,达吕也不敢置信,对他做了一个虚弱而尴尬的手势。
嗯,惨淡极了的同时也幽默极了,所以就,荒诞极了。
看这样的电影会让人觉得快意,你说法国电影式微了么?
那就给你见识一下,什么是余威犹在的法国电影。
看完电影立刻去把小说也看了,发现是篇短篇小说,结局截然相反。
但我还是把电影当做来客的解读,电影把达吕和穆罕默德刻画得非常具体,而且更能清晰表达二人的思想。
穆罕默德不是懦夫,他认为自己很勇敢,设计了这一切,让家人保住了性命,他很执着,一定要去接受审判。
如果他没有与达吕经历这路上的一切,他就会选择书中的结局,走他原本的路。
这正是改编高明的地方,他认识到了如此珍爱生命厌恶杀戮的达吕,那场几乎冻死人的大雨,那场死了十多人的小型战争,那些人都是昨夜一起在山洞过夜的人们啊,那些都是为了阿拉伯人抗争的人们啊。
穆罕默德有着求生欲望和本能,但他还是选择送死。
达吕对着射杀投降人们的军人说,你这样做是不对的。
他对着依然选择送死的达吕说,我们多么幸运才能活到现在,还活着!
送死是妥协,别妥协!
也许正正因为他是被阿拉伯人称为的法国人、被法国人称为的阿拉伯人这种游离中间的尴尬身份,让他更能理性地不去选择极端的方式。
也许也因为他是一名教师,他对穆罕默德也经常用着教育的方式,一开始希望他逃跑只是出于省了自己的麻烦,当后来知道他的原因,他开始同情这个连女朋友都没交过的男孩。
也许也因为他曾为少校,对战争杀戮产生了厌恶。
还有他十年前去世的妻子,在妓院里,他轻轻地搂着那个女人的腰,把头埋在她的胸前,说出很久没有这样了的话。
穆罕默德终于意识到自己生命的宝贵,终于成为真正勇敢的人,选择了那条生之路。
这部电影有让我想到都灵之马,只是那片浩瀚变成了阿尔及利亚的高地沙漠。
每个镜头都很干净,两个人如同沙漠中的小小沙粒,更显得生命之可贵。
男主的演出满分,那双深邃的眼眸仿佛会说话,总是不屈不挠的姿态,偶尔与穆罕默德开玩笑露出的笑容,(特别是大雨后的清晨二人吃着穆罕默德找来的苦的果子,还说像面包,然后就被抓了...)最后与学生们告别的不舍,都在直击观众的内心。
近期《看电影》封面是《星球大战7原力觉醒》,想着家里的《达斯维德本纪》,可以对照看,买了一本。
儿子先翻,过会儿冲我说:”你王有新电影,竟然改编自加缪的小说。
维果一直这么酷炫的吗?。
“哦。
太不关心我王了,竟然是去年参加威尼斯电影节的作品,也好久不关心电影节消息了,除了今年的戛纳侯孝贤。
他到网上查查,说”网上资源都有了。
这种电影除了参加电影节会上影院吗?
“我也不知道,在当地院线是会上的吧?
至于引进大概无望。
年初维果和邓腾特的悬疑片《死亡地中海》整个影院就我一个人,这片貌似更冷门。
电影介绍说改编自加缪的短篇集《流放与王国》中的《来客》,正巧,去年看过《局外人》《鼠疫》后从书店顺来好几种加缪的集子,上海译文出版,其中《流亡与独立王国》六个短篇,没有《来客》,丁世中译。
参照电影介绍应该是书中的《东道主》,山区的小学老师被迫押送一个阿拉伯犯人,小说只有十几页,顺便看完了,很简洁,立场选择都很无奈。
不知道加缪的题目原文是什么?
怎么一边译成东道主一边译成来客,当然从内容看哪个都成,但是法语的原词是什么呢?
晚上看电影,电影开篇就是阿尔及利亚1954,读小说时候时间背景都没想到,电影延伸了很多东西,引入背景时间,当地的人,阿法对立,族群的习俗,全篇很沉稳,摄影很美,贫瘠的土地 山区,维果演技一如既往的好,这个人就该是这个样子。
只是导演是不是觉得他有杀手潜质,眼明手快比小说里多杀了两个人!
小说里只暗示他能自保什么也不怕好不。
这里给他加了二战中外籍军团少校的身份,路上还遇到阿方独立军,很多他原来的手下,以及法方维护军,他们还当他是预备役军官,身份的尴尬哈;就是觉得他有点滥好人,不自觉的同情阿拉伯犯人了。
小说里的他更疏离更简洁。
阿拉伯犯人演员也很好。
他的选择也耐人寻味。
影片很安静,虽然冲突很多,导演没滥情。
有时候看着觉得热闹的视效呢?
观影习惯真给影院电影带跑了。
有加缪有维果的电影,真的值得一看。
“对于法国人,我们是阿拉伯人,而对于阿拉伯人,我又是法国人”。
时代、出生的困境,个人命运的困局。
我是谁?
我生从何来?
去往何处?
哲学上的人生终极三问对世人发出的灵魂拷问,对生存在夹缝之中的男主而言,更为沉重难解。
记得在哪看到对这三道经典哲学难题有这么三个回答:“我是我”,“我从我来”,“我往我去”,我觉得可以这么理解,从我出发,认识自我,坚持自我,“我是我”;身心合一,言行遵循身心,“我从我来”;不管出生在地球的哪个地方,不管生活在家乡还是异乡异国,不管身处同族之中还是异族,在内心坚守原则,不随波逐流,不扭转本性迎合环境和人事,不管世事变幻一生做自己,“我往我去”。
男主生活在那样分裂的社会族群中,生活境遇是那样的困窘,随时面临着生与死的选择,他一概以自己的人生信念作出选择,向善而行,向死而生。
这样的人是跨越了国籍种族的,他首先是一个人,他就是一个大写的人。
出生于阿尔及利亚的法国哲学家阿尔贝·加缪,曾于1954年写了一则13页的短篇小说《来客》,3年后收录于其著名的短篇小说集,当中。
同样是在1954年11月,反殖民争独立性质的阿尔及利亚战争,全面在该国的民族解放阵线和法国殖民军队间爆发。
因此,这则发生于短短一夜,关于一个宪兵抓住一个当地杀亲凶犯,将其移交给一位法裔乡村教师,要求送往附近城镇进行判决的故事,也就在某种程度上,预言了战争的不可避免。
导演大卫·奥霍芬将这则短篇进行了时空向度上的双向延展,大肆删减了宪兵角色,改编成为一个颇具西部片气质的逃亡双雄故事,并以此为脚本,拍摄了自己的第二部剧情长片《远离人生。
达吕和阿尔马希都是人,而一个简简单单的“人”在前面是没有任何定语的。
一个人是可以自由享受自己人生的,不受道德,强加的价值观所限制的人,追求与自己喜欢的东西喜欢的人在一起的人,阿尔马希为了救凯瑟琳就是会把地图给德国人,而达吕为了救默罕默德的命就是会让他自己选择。
因为国家以及政权总归是不断变迁和虚拟无形的,而自己,自己的感受才是最真实存在的。
人会被划分正是这个世界无止休战争的主要原因所在。
生活总是处处碰巧。
早上刚听严公子讲圣桑。
说这位大师晚年厌倦了城市的喧嚣,为了追求诗和远方,搬到阿尔及利亚的阿尔及尔居住,这是一个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地方。
图8⃣️是此处的标志性建筑。
当然,没有战争的地方哪里都是诗和远方,有了战争那就是人间地狱了。
下午看的影片《远离人迹》就没有那么美好了!
本来只想安安静静做个教书先生的退伍军人达吕奉命押送一名杀亲凶犯。
结果在押送途中才知道犯人为何会杀人,俩人还一路被追杀,还遭遇阿尔及利亚境内两股敌对军事力量的对峙,幸好,他俩都没死。
犯人不是坏人,可是犯人不接受审判就会引起新一轮的复仇(这个逻辑有点像武侠小说里的代代报仇)。
犯人不想连累家人想就此结束复仇,达吕觉得犯人不应该死,想办法让犯人活下来。
影片结尾起码是好的。
(我也相信他是好的)只是,影片中处处充斥的情绪告诉人们,战争迟早会爆发,达吕想要的平静也是一种奢望。
维果·莫腾森和第二男主,真是发挥的出色。
达吕的存在,会让人们觉得,即使在最恶劣的环境下,也依然会有人保持心底的善与正义。
本文发表于《环球银幕》7月号,如需转载请一定告之本人并注明出处。
-- 取材自加缪短篇《来客》的电影,保持警察抛给法裔教师一个杀亲犯、命其押送他去坦吉特受刑、教师放走他给他选择自由这个故事主干不变,再加入大量教师与犯人之间、此二人与他人之间的互动情节,既把故事拉伸成一部环境特殊的公路片,又涉及不少加缪本人的背景元素。
故事发生在1954年,正值阿尔及利亚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民族独立战争之初,原著中大段对“只长石头的不毛之地”的描写,被直观还原成影像,而常教阿拉伯孩子学地理和历史也分给他们粮食的法裔教师达吕,话少、英俊、壮实、勇敢的主角,由维果·莫腾森扮演。
囚徒的形象比原著丰满,他能较清楚地表达投案是理性分析局面后的决定:我为了全家的粮食杀了堂兄弟,堂兄弟的兄弟们会来杀我,我死后我的兄弟又会为我报仇……不如接受法国人判死刑,以此结束血仇的恶性循环。
他甚至客观上成为达吕的审判者:达吕误杀一名阿拉伯人后狂暴地大骂着推卸责任,囚徒则默默为亡者祈祷,埋葬;多次目睹达吕骂咧之态后,囚犯温和地问他对孩子是否也如此。
路遇的反叛游击队里有达吕在二战时的战友,这让达吕“法国人认为我是阿拉伯人,阿拉伯人认为我是法国人”的身份尴尬得更刺眼,他的立场也照搬视阿尔及利亚为母亲的加缪反对该国脱离法国的立场。
他当面指责法国军官屠杀已投降的叛军,则完全像加缪附体,更不必说达吕还对加缪故乡阿尔及尔充满甜蜜的回忆。
电影对小说最大的改动在结局。
原著里囚犯自愿走上通往监狱的路,达吕回学校却看到黑板上“你交出了我们的兄弟。
你要偿还这笔债。
”的字迹,他感到“在这片他如此热爱的广阔土地上,他是孤零零的。
”这孤独就是荒诞——现实世界与人类期望之对立。
而电影中,达吕为了唤醒囚犯的求生欲望,带他去嫖妓,满足他碰女人的心愿,也许这招奏了效,总之囚徒选了生路,达吕则要远离他默默耕耘的校园,他的故土。
这结局有了一丝改变命运的希望,也许代表部分现代人对自由意志能起决定作用的信心,达吕甚至相信神的保护,但谁能保证悲剧命运不会轻易覆灭反抗中的渺小个体呢?
四颗星亮点:浓重的加缪气息,清晰的哲理内涵,另类摇滚音乐人尼克·凯夫及搭档的配乐,真实却不失美感的画面。
你还可以看:《超脱》、《空中杀手》、《种树的牧羊人》---我的公众号 树屋钓月亮
表演加分
加缪的小说太难拍了!
远离任何形式趣味的难看
改编自加缪的短篇小说《来客》,没看过原著。电影透露出一种浓浓的粗犷,人、景哪怕是声音,风声、沙石声、脚步声等。二战后阿尔及利亚的独立,欧洲人自以为带来的是文明和现代,可生于此长于此、父母葬于此的主角本是西班牙人,被法国人看作当地人,被当地人看作法国人。
太过沉闷了…看着好累
被歷史吹走的人.
viggo叔太帅了
真荒凉,包括人性那个妓女跟他啥关系?我看的好像删减了几分钟
🤢
演的不错(7/10)
补标
一部闪着人性光辉的好片。陶醉于采音师录制的各种荒漠中的声音,风,碎石,枪炮,落雨,在最朴素的蛮荒之地,有蓝天,地貌,陋室,石屋。Daru的动作沉默,稳健,坦然地面对险恶的人生。很受用的一课。Viggo的表演张力,在手足举动中非常具有感染力。
完全是爱Viggo才撑下来的,一部阿尔及利亚风光片,发现他演了好多风光片:新西兰、希腊、北非沙漠、潘帕斯草原、美国西部还有这部……
我的五星电影,简单又干净。在阿尔及利亚,出生在这里的法国二代移民达吕,在阿拉伯人眼里是法国人,在法国人眼里是阿拉伯人,参加过军队的人都加入了反抗军达吕选择当教师不站队;穆罕默德为了家庭抹了堂兄弟脖子,为了终止互相的仇杀,决定在法国人那里受审并死在法国人手里。他们俩人命运不同出生背景不同人生遭遇不同,相同的是同为阿尔及利亚的兄弟,一起在动荡不安里生活。摄影剧情和台词我都很喜欢,这种类似的电影我想起《邮差的白夜》。
「加缪是大帅哥啊」
战争噩梦笼罩下阿尔及利亚
电影拍得毫不用力,没读过但能想象到原版加缪小说写得很好 加分 烤火画面想到逍遥骑士
如此看来,「存在主义」之于隔绝于世界,乃是与世间狭隘的民族主义的一刀两断,一种真正的世界主义和英雄主义,为了执守高于人类世界标准的正义而存在,最后又回归于教书育人,真正的导师和先知。
达吕是一名在阿尔及利亚出生的法国人,如今,他在一处地处偏远的山区学校里担任着教师的职务。某日,一名警察出现在了达吕的面前,将一名五花大绑的犯人默罕默德交给了达吕,这个男人被控告杀死了自己的堂兄,达吕要将他押往临近的村庄接受审判。 这门苦差事令达吕感到非常的头痛,因为他知道,只要默罕默德抵达了村庄,那么等待着他的就只有死亡,他不愿意做这样一个推手,但警察将默罕默德丢给达吕后就离开了,无奈之下,达吕只得带着默罕默德踏上了旅途。一路上,达吕不仅要提防默罕默德逃跑,还要保护他不受死者的亲属的袭击。
沙漠和战争中宝贵的人性之光。P.S. V叔选角色真的太契合自己的气质了,多语种演戏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