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不相瞒,我一个女生,从没想过会看一部战争片看得如此上头。
如果拿水门桥和长津湖来对比的话,我会说长津湖让我们更快的投入水门桥,而水门桥则会让你会看长津湖收获更多感动。
有了前作的磨合与市场反馈,能明显感觉到在水门桥里,整部电影不论服化道还是细节部分,都有了不小的进步。
首先在战争细节中,感觉专业性有所提升。
虽然我一介女流并不太懂军事层面的东西,但是从普通观众的角度来讲,战斗过程中他们打旗语的样子,还有二炸三炸时缜密详细的军事部署、分工合作,在我一个普通人看来确实“不明觉厉”,感觉是有精心研究过,认真打磨出的细节。
其次在服化道和置景方面,感觉剧组也投入了更大的精力。
冰天雪地的极寒氛围,加上水门桥纵深全景的压迫性视角,让整部电影的调性一下子就拿捏起来了。
风雪交加的冬日,大风肆虐席卷全军,战士们一个个冻到青紫的脸庞,迅速结霜挂珠的眉毛、睫毛、胡子,还有结痂硬冷的伤口,处处都写着不易。
这样的服化道视觉效果,再搭配上这场“从157人到1人”的惨烈战争全貌,那种悲凉和心疼感不自觉由内心最深处散发开来。
难以想象,这样的故事是多年前那样一群人真实经历过的,甚至,他们所经历的可能比电影中更甚......正是有了他们无私无畏的付出,才换来了如今的这份安宁盛世。
我想我们要感谢这样一部电影,让我们有机会走进影院去认真感受一下先辈们所付出的一切有多珍贵。
也让身处盛世的我们能够明白,如今拥有的一切,何其有幸。
题材不多说 各个方面纯纯二流水平 我的评价是不如不拍 看的人已经对这类题材的反感 首先拍不出那种纯正的热血和感动 部分有些小尬 其次是带有私人色彩 还有最后那一幕在海边嘲讽美军 导演是蠢逼么 拍摄技术确实成熟 剧情方面简单易懂 但是没有什么新东西 缺少了很多细节 转场细节 人物表情刻画啥的舒适有点刻意 这易烊千玺我是不知道加进来干嘛 好圈钱是一回事但看不出有什么剧情主导作用反而多了一些些影片的稚嫩 和一些老作品差的有点远 简单来讲现在主旋律就是bgm加壮烈加抒情 包括且不限于烈火英雄 战狼 中国医生 ….
总体来说,目前7.2分的评分还是合理的。
像很多观影者一样,会觉得影片的前半部分拍的一般,中间一度让我觉得6.8分就够了。
所喜的是后面的部分把评分拉回来了。
首先想谈的是这部电影中的暴力美学。
在看过《杀死比尔》后,我个人对稍微具象化的暴力还算比较有接受力的。
让我意外的是这次对很多人物离开时的拍摄都很 直接具体 ,这在以往电影的大规模灾难群像中是没有的(虽然中途有被吓到)。
但是在处理上还是不太成熟,让人第一感受是恐怖而不是壮烈。
其次是人物形象。
我觉得今年来,《八佰》是人物塑造很成功的,许多人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这部电影人物塑造上最大的缺憾是,人物相同点太多了。
并非说相同不好,都是一样的爱国,但是对于每个人而言的不同体现,每个人的个性特点并不鲜明,这也是让这部电影看完后,却没有什么长期记忆点的重要原因。
有好几个人,我在看到最后都没有很分的清他们到底是谁谁谁干了什么事情。
但是千玺的伍万里可能因为浓墨重彩描写,还是比较突出的。
最让我难过的是电影的配乐。
尤其是煽情的时候,有种说不清的不合时宜。
在配乐的乐器上似乎也没有选好。
虽然说悲壮的调调总体上听起来差不多,但是整体上一段音乐没有很强的重点感,连带着剧情发展的重点,也不明显。
剧情有高潮,但是高潮部分也不是一直高高高高,也应该是抑扬顿挫的。
这也是后面打戏略显杂乱的原因之一。
最后想说的是剧情。
1.几个煽情点安排得不合时宜,普遍太长 2.伍万里把伍千里从被压的地方救出来的时候,太慢了,战场上不应该有丝毫迟疑,尤其是为了战友的悲伤,这都不是时候。
应该是一边挖一边悲伤而不是直接停手了 3.伍千里的神奇离开有点…就是…而且突然的定格真的有点跳戏 4.结尾的锦旗那段没有解释清楚我不能说上部好还是这部好,因为我基本忘记了上部的内容了。
总体上,它是一部合格的电影,但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看。
我觉得,对于中国的普通观影者,我们需要提高对电影的要求。
希望稍微的苛刻和严厉能带来制片人更认真严肃的态度。
我们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从来都是高质量的。
我们的电影,还应该更好看。
放一张照片是为了证明我确实真金白银花钱看了。
说实话。
有点失望,是很失望。
作为一部战争史诗。
第一部里流畅的叙事和极强的带入感在《水门桥》被丢的干干净净。
1、第一部中,有整体有局部的叙事节奏被完全丢弃,观众不再是跟着七连战士自然的共情产生家国情怀,而是被一次次强行从故事线索中抽离进入煽情段落。
2、大量出现的上帝视角,严重破坏了战争电影最重要的体验——代入感!
实在是一大败笔。
徐克对个人恩仇的侠客精神和家国情怀的爱国精神完全的混淆了,第一部中振聋发聩的“这一仗如果我们不打,那就会由下一代来打”。
这样的个体与战争整体的有机关键被拙劣而空洞的爱国口号取代。
3、敌我双方的情节切换,不再是随着剧情发展自如的转换视角,却而代之的是为了交代剧情的强行转换,主演的台词甚至变成了剧情介绍的旁白:“这是从美军机场缴获的(罐头)”这类台词和当时的人物以及情节均无必然联系,纯粹的成了旁边。
4、长津湖第一部是我有生以来看过做好的战争电影之一,为之热血沸腾几度泪崩,这部水门桥说句狗尾续貂都嫌勉强。
只是一部披着战争电影外皮、严重脸谱化的侠客影片罢了。
总结一句话:期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 。
期望从今以后徐克导演不要再独立执导此类影片了
长津湖战役的后半段总的来说是美军大部队从下碣隅里撤退至兴南港,志愿军大部队在后方追击,志愿军阻击部队在前方迟滞美军的过程。
水门桥是美军撤退的必经之路,美军若无法通过水门桥,待志愿军大部队追击至此,必将全军覆没。
最终由于双方工业实力相差悬殊,美军突破阻击从兴南港由海军掩护撤离。
1.美军大部队接到撤退命令是在志愿军发起总攻之前。
并不是影片中志愿军攻破下碣隅里导致美军撤退。
2.志愿军大部队在后面穷追不舍,但人腿跑不过汽车。
此种无奈在影片中没有体现。
3.志愿军阻击部队在人数以及武器上劣势过大,加之寒冷导致许多戍守高地的志愿军冻死冻伤,阻击被美军攻破。
影片没有体现。
4.志愿军炸桥部队共炸桥三次,第三次炸毁桥墩,使其无法短期修复。
美军派C—119运输机空降8套M2桥梁预制件使得美军所有车辆均可通行。
影片仅有直升机修复桥梁画面。
(这本应该是体现两国工业实力差距的最值得拍摄的镜头)5.美军动用7个航母战斗群以及航空中队共500多架飞机对美军撤退部队进行24小时掩护,使得志愿军追击部队以及阻击部队处于巨大困难之中。
影片没有体现。
6.影片中志愿军在白天进行密集冲锋,会导致极其巨大的伤亡。
(影片拍摄有时会为了拍摄场面牺牲掉部分真实性)总的来说,这部片子一点都不烂,但是对于战役中应该体现的美工业实力极强以及志愿军的无奈描写太少,重点放在了渲染和煽情上。
值得一看,但封神之路还很遥远。
目前的高票房和高口碑显得名不副实。
(同行衬托)
关于我千里迢迢跑到北海然后去吃肯德基看电影这件事千纸鹤本人当然要支持一下千玺,第一部还是很惊喜,看第二部的时候,感觉差点意思,可能不是电影本身的原因,而在我自身。
作为普通的小观众,两部电影,色彩,氛围,故事情节,其实在心里已经有一个基础,因此对于第二部在这些方面已经比较熟悉了。
关于故事本身,电影本身的时长限制了我们在有限的视野与视角中去呈现重要篇章,导演,编剧都会有自己的考量,现在看正义战争类电影,总是很关注如何取得最终胜利,很关心最后的那一下,因此,水门桥对我来说会有一点不够完整,我的视角已经跑到了如何赢取这场战役,而故事本身是在讲述穿插连的任务如何完成,以及在此表现出的英勇精神。
水门桥这场战役实在太惨烈了,这是一场武器实力严重不对等的战争,面对美军各种重武器、飞机、坦克的轰炸,我们志愿军战士的战斗精神让人感动不已。
看过了长津湖、再看水门桥,让我对那段残酷的战场历史充满敬意,我查阅了与电影相关的网上能查的资料,通过卫星影像找到了长津湖所在位置,进而又找到了水门桥的位置,惊讶地发现 水门桥那四根长长的大管子还在,从影像上看原来的桥和路面已经改道了,但水泵房的遗址依旧清晰可见。
电影剧组很用心,还原了历史场景。
通过地图位置也看到战场所在位置是在朝鲜腹地,我们志愿军出战一路把战线又艰难的推回韩国那边是多么的不易!
于我而言,我认为第一部更好看。
第一部有完整的叙事结构和背景交代,建国初期,刚刚推翻了国内三座大山、翻身当家做主的中华儿女面对美帝国主义的威胁,当然是选择打过去,保家卫国,就如电影中所说,刚分的地还没捂热别人就要抢走,我们绝不答应!
我们选择抗美援朝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捍卫未来的美好生活,所以志愿军们一个个热血沸腾,哪怕奔赴他乡作战也在所不惜,奔着这股劲,哪怕我军装备不好、补给不足,也依旧坚守阵地完成任务,这种精神可歌可泣、催人泪下。
但第二部上来就把美军的机场炸了,看起来很爽,但不真实。
之后炸水门桥时过多的篇幅放在一定要炸桥成功上,志愿军多么多么不容易,但没有交代水门桥的战略地位、形状结构、艰难程度,上来就艰难险阻、九死一生炸桥,观众只看到了各种爆炸场景,云里雾里,影片所表达的意义根本无法体会到,甚至我根本不知道水门桥长啥样,炸它的价值何在?
特别是炸桥时彰显美军的“愚蠢”,虽然看起来很爽,但真的不现实。
我只感觉志愿军这里打那里打,毫无章法,也不知道整体计划,感觉人打没了就悲壮了?
并且第二部血腥程度比第一部更甚,建议不要带太小的孩子去看,战争场面逼真和呈现效果不错不代表影片很好,电影是要讲故事的,说实话,最后美军逃亡志愿军欢呼我不能产生共鸣,因为电影没有铺垫这种情绪,明明桥没炸成,美军还跑了有啥值得欢呼的么?
我可以理解是赶跑了美帝国主义,但电影没有把这个故事讲好,所以才会有莫名其妙的感觉。
这部影片我哭了几次,都是献给千玺,在影片的结尾部分,指导员咬着半张照片赴死和万里孤单一人等大部队以及报数的时候,实在是太可怜太悲壮了,如果整部电影都能如此,努力刻画有血有肉的人物,呈现人物精神和情感,而不是一味追求大场面和不现实地追求“吊打”美军会更好。
大家都知道敌我力量悬殊,但志愿军也有自己的亮点,我们就是靠着我们中国人的精气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才有今天自己屹立在世界东方。
讲好中国人的故事,弘扬中国人的精神比盲目追求大场面要更符合受众的需求,我相信大家也一定会有共鸣,毕竟国家越来越好我们每天都在感受着,也与有荣焉,面对打天下的各位英雄烈士们我们也是心存尊敬与感激之心,很可惜水门桥没有做到。
看到好多人喷这个,心里有点难受其实电影一开头就说了,中国为何要在贫弱的时候打这一场近乎“毫无指望胜利”的战争?
是为了下一代人不再被卷入战火。
如果中国没有参与朝鲜战争,美军最终进驻朝鲜,中国有机会在70年里发展成现在这样吗?
被卷入新的战争的,是我们的父辈?
还是我们?
70后,80后,90后,还有机会长大吗?
电影最初也借伍千里的口说了,我已经把能打的仗都打了,所以你不必再上战场。
因为伍万里代表的是千千万万个因为先辈的牺牲不会被战火席卷的我们。
伍万里活着,是传承。
老雷牺牲,老雷带大的伍百里牺牲,伍千里也牺牲了。
一代一代的牺牲,一代一代的传承,才有了最后的“活着”。
上部的延续,作为主旋律献礼片,从整体完成度上来讲是合格的,对于这样的片子其实不用有太多的期待,从一开始就基本能够知晓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结局,在各种规范性的影响和主客观因素的限制下,拍一部这种题材和作为任务课题的电影,也就只能如此了。
影片的人物如前作一样,我方几乎全部脸谱化处理,全员热血正义无私无畏理想主义,战斗场面依然大制作,视觉效果的呈现可以配得上大银幕的水准,煽情桥段仍旧很多,一些抗日神剧中的超神发挥在片中也有所表现,这些套路化走流程的操作,可能还是可以让很多人心潮澎湃、感动泪流,内心无比震撼,但在当下这个时代,也许有更好的方式来讲述一场战争或一次战斗,激情燃烧的岁月值得怀念,但复杂而真切的感情、丰富饱满的人格似乎更能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起码对于一部分人来讲,这部影片看起来是乏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