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号上看到的 个人认为写的很好。
作者: 小雪带你看世界 首先影片结尾不是所谓开放式设计。
不过是大多数观众对书中的海空飞行战术不熟悉罢了。
日本的零式为了减重,可以说是几乎没有一丝装甲,用来撞击航母侧面的话,慢悠悠容易被打掉而且那里也不是航母的要害。
因此大多数神风攻击航母时都是通过俯冲加速直接撞击航母甲板的。
甲板就是航母的跑道,美国二战的航母甲板也就是层硬木板,极易被穿透,而且一旦甲板损伤起火,整艘航母的起降都必须停止,等于失去战斗力。
影片中久藏先是低空蛇形靠近航母,用海面的雷达回波干扰美军高射炮的瞄准,然后在靠近航母时突然拉起,飞到极限后一头扎下,试问费那么大力气,做出如此标准的攻击动作最后难道是为了放弃么?
而且零式的俯冲以僵硬出名,以他最后的微笑来看不像是最后放弃俯冲。
这就好比电影里对着死刑犯的枪响了,如果最后没特别交代,除非你不想接受,但是人必然是被毙了。
这部的确是反战,但不过是日本人概念中的“反战”。
我认为反战应该是反对一切战争,或者起码是不义的战争。
而在这部片中,首先对于战争起因就如大多日本二战电影一样,轻轻一笔带过,接下来马上就是珍珠港大场面的狂喜,没有一点反思战争起因和性质的片段。
再接下来,片子后半部对战争的反思被集中在了亲情和战争残酷性上面。
没错,电影在这上面确实处理得不错,通过不同性格的人物、从不同侧面批判了战争,挺感人。
但是也就到此为止了。
试问如果日本是从胜利走向胜利,战争不是打了3年而仅仅只有六个月。
那是不是战争本身就不该被批判了?
倘若没有战争中的巨大牺牲和战后的痛苦,是不是日本就不必反思二战了?
所以战争只有失败了才会被日本人反思么?
众所周知,日本在二战给别人造成的痛苦要大大高于他自己遭到的伤害。
片中从没有从对方的视角展现过战争。
当久藏为珍珠港中被击落的飞行员哀叹时,他可曾想到过美国亚利桑那号上上千名随舰阵亡的水兵么?
想过上万名神风攻击的受害者么?
想过被日军俘获后斩首甚至被吃掉的盟军飞行员么?
归根结底,日本的反战也就一句,不该和美国人打。
所谓反战-反对一切战争,这句话指的是反对一切战争的本质,也就是杀戮本身,反战就是反对人类的集体杀戮。
再进一步说,人类都有自卫的权利,当一个国家被侵略时,自然应该用武器去制止杀戮。
所以为了制止杀戮而战是正义的战争。
这也是为什么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虽然不人道,但是却是正义的。
应当注意到,投掷原子弹的轰炸机组成员没有被邀请参加游行(一般战时英雄都有的待遇)也没有参加荣誉性的晚宴,也从来没有人为他们立过像。
他们被军方和媒体的褒奖为“结束战争的英雄”而不是杀人的英雄。
反过来,作为胜利的一方,如果是反战的,在战后就不会去刻意地美化杀戮,美化战争本身,而只会去纪念战争中的牺牲,反思战争的悲剧。
比如拯救大兵瑞恩里,对于明明是值得大书特书的胜利-诺曼底登陆,导演没有歌颂胜利,也没歌颂英雄,更没有美化任何人的死亡过程,反而是把脑浆迸裂,内脏翻出,四肢分离活生生地拿给你看(这才是杀戮的本质)。
接下来就是长长的阵亡名单和因为丧子瘫软在地的母亲的背影,而且片中也毫不隐藏美军杀俘的场景。
美国菜鸟兵阵前回味和平时代,上阵胆怯的形象也很鲜明
反过来看,日本哪怕是战争打败了,也要先挑出个珍珠港的局部胜利,毫不吝啬地给了痛击美舰一连串华丽的镜头,展现一下皇军的赫赫武功。
回头即使主人公比一堆陶醉在偷袭胜利中的飞行员还多了那么一丝人性,也只不过是惋惜了一架飞机里的同僚而已,好像对于被他们不宣而战杀掉的上千美军士兵就当没看见一样,是呀那本来就是大日本帝国海军的军功嘛,要是日军没有伤亡久藏应该也去吹一吹战果了吧。
全片结尾还是在微笑杀人,(对比拯救大兵, 美片最后是用主人公的死亡换来了瑞恩的新生和一句“做个好人”)如果日本导演拍到战后重组家庭那段就结束,对宫部久藏用旁白交代一下一笔带过,拿这部片子还有反战的味道。
但是导演偏偏要把宫本英雄化一下,哪怕他的死毫无意义还要带走无数其他生命。
要是男主最后没去装船找个荒岛降落了我倒是部分承认这是反战了。
要说这部片子该不该禁?
该也不该,该的是他就是个用感人来掩饰真正反思的糖衣炮弹。
不该的是,这年头,越是禁,看的越多。
而不少观众是容易被小小的噱头弄得鼻子酸的小清新罢了。
所以在永远的0全片中,看不出一丝对于杀戮、对于战争本质的反思,焦点几乎都放在了不要被杀戮的叙述上。
于是带着这种变态的逻辑,主人公宫本久藏绚丽地代替小毛孩神风了美军航母。
他自杀拉垫背的行为杀了多少美军,造就了多少寡妇,让多少母亲痛失爱子我们不得而知。
(1945年三月,日军自杀飞机撞击美军航母富兰克林号,造成了807人阵亡,487人受伤。
)反正在那一刻,随着他微微翘起的嘴角,伴随着当代皇民们大脑里喷涌的多巴胺,一亿玉碎的神经在日本荧幕上画了个永远的零蛋附,在二战的最后一年里,日军约2800架次的自杀飞机共造成了盟军约4900人死亡,4800以上受伤。
自身死亡超过3800名飞行员。
其中只有14%的飞机造成了美军的损失。
日军的疯狂行为没有改变战争的结局,反而拖延了战争的结束。
包括宫本久藏在内的日军的疯狂抵抗最终成为促使美国决心对日使用原子弹的原因之一。
他们一命换一命的精神为日本最终挣来了两颗原子弹。
2013年年末,一部以零战飞行员为主角的电影横空出世,连续8周蝉联日本票房榜第一,累计票房超过86亿日元,成功迈入日本影史本土实拍电影票房前六位。
一石激起千层浪,评论界立刻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派,肯定派和否定派势不两立。
与此同时,雅虎电影的相关条目下,以泪洗面的观众留言不计其数,在满分为5点的评分系统中高达4.14点。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2013年的除夕之夜看过此片后,更是大呼感动,直言被结尾最后一个镜头所冲击。
这部改编自百田尚树同名小说的电影名叫《永远的0》。
毫无疑问,它成了2014年日本最具话题性的电影作品。
不出意外的话,它将在年关之际同时出现在各大十佳和十差的榜单之上,再次踏上潮头,引发一场对战败国视角下的战争电影的激辩。
作为一部票房大获丰收的娱乐作品,《永远的0》无论在人物设置、故事展开,还是两条时间线的结构把握上都堪称合格,尤其在特效制作方面,拥有科幻电影拍摄经验的山崎贵导演交出了一份不逊色于好莱坞的优秀答卷,在航母和战斗机的刻画上,以简洁而干脆的风格超越了他的前作《宇宙战舰大和号》。
再加上山崎贵导演娴熟于心的感伤情节剧套路,《永远的0》呈现出了可观的卖相。
一切都看上去很美,但也仅仅是看上去很美罢了。
在这种感伤主义手法面前飙泪的,也只是一批习惯了煽情电视剧的观众和钻在民族自我膨胀意识中的人,他们急欲复苏一种铁腕形象。
影片在感伤情节剧的外观之下,试图用一种偷换概念的方式包裹进一层极具野心的宣传企图,把国家机器和一个集体的罪恶淡化进对个体崇敬的背景之中,不遗余力地突出个体作为受害者的身份,如何顽强地找到一种方式,以爱的名义为自己的生命进行抗争。
影片遭致反感的地方还在于它狡猾地设置了两个时空的呼应关系,诡辩式地利用了几代人的多个视角去讲述一个寻祖的故事,从而给各个年龄层的观众都设定了一个情感投射的对象,但这显然是一个有意为之的大坑,等待着大家往里头跳,然后对其进行赤裸裸的情感绑架。
血脉的继承意识贯穿全片,昔日的战场真英雄和努力活下去的典范成为如今日本青年人理应崇敬和效仿的楷模,为了传达这一点,作者们光明正大地让冈田准一饰演的宫部久藏驾驶着零式战斗机飞过现代东京的高楼大厦,上演一场祖孙之间的隔空对话,这是令无数人动容的一幕也是令人反感的一幕,因为这里面充满了油滑的暧昧。
作为飞行高手的宫部久藏一直担当着否定“特攻”(敢死队)的功能,他拒绝参加“神风特攻队”,成为军中人人唾骂的懦夫,他维护学生的信誉,鼓励战友爱惜生命,这一切都与军部的意旨相违,看似一场为爱而生的赞歌,但最后却极尽笔墨铺陈出一场宫部久藏的“特攻”壮举,回到了美化“特攻”的边缘,一个彻底反对“特攻”的作者此时最有力的话语应该是去表现他曝尸大海的凄凉,而不是定格在宏大的配乐里。
片中有一场戏,现代时空中饰演宫部久藏外孙的三浦春马去参加一场同学的集体约会,三浦春马在餐桌上不合时宜地与朋友谈论起“特攻”的事情,朋友认为“特攻”与恐怖袭击别无两样,三浦春马却动了怒,极力解释“特攻”的对象是具有杀伤性的航母,这与以平民为对象的“恐怖袭击”有本质区别,当朋友继续发表自己的见解时,三浦春马却拍案而起,愤然离场。
《永远的0》对于战争,对于“特攻”的讨论正如这场戏一样,简单而粗暴,充斥着自圆其说的逻辑。
讨论《永远的0》绕不开原著作者百田尚树,他认为他在《永远的0》中坚决地对“特攻”进行了否定,“对战争的肯定一次也没有”,主题是“活下去”,是“让大家不要淡忘战争”。
这些回应看起来理直气壮,但仔细想来却不乏诡辩,因为他的否定战争是建立在日本作为一个受害者的角度而言的,在《永远的0》中,军部和上级的命令直接危害的是作为工具存在的士兵。
但他忽略了一个战争发起国视角下讨论战争的二难困境:个体在集体蒙蔽之下的牺牲值得敬畏,但集体的罪恶却必须否定。
有人会认为,我在观看个体的生命之歌,你怎么老扯集体的战争罪恶。
事实就是这样的,任何对于个体的塑造都绕不开后者,凡是绕开,便只是一场肤浅的娱乐。
百田尚树曾经举过一个可笑的例子,在支持日本修改“宪法第九条”(日本宪法中较为著名的一条,主要内容是“放弃发动战争的权利)时,他认为:如果别国进攻日本时,把“宪法第九条”的拥护者送上前线,让他们站在敌军面前大呼“我们国家是有宪法第九条的,请立即撤退!
”,假如“宪法第九条”真的有威力的话,战争就会停止,世界将见证奇迹,人类的历史将会改变。
这段发言与《永远的0》虽然没有关系,但这就是他的逻辑。
有意思的是,在对待一段罪恶史的电影化处理上,隔着大海的我们也一样。
前者虚构了一段为爱而活却最终陨灭,但“精神永垂、浩气长存”的故事来激励后人,使他们在无意识中对历史进行了选择性遗忘,而后者则把一场浩劫只显影为一段温情守望的凄美恋情,等待一场归来。
二者看上去都很美,想起来却有一股恶气。
原载于《电影世界》
最珍惜家庭的宮野,最終卻選擇放棄生命。
不過其實這也並不費解,他換了一種方式,讓自己的生命延續下去,讓更多生命意識到自己的可貴。
轉眼間離二戰已然過去80年,那一代在戰爭中成長的人們幾乎全部過世。
但是硝煙散盡,人類社會中的創傷依然存在著。
我們反對的並不是某一場戰爭,而是任何時代任何地方的所有戰爭。
其原著作者 百田尚树 是小日本右翼分子,曾经公然在日本街头演讲时宣称南京大屠杀“根本不存在”,是“蒋介石在1938年捏造出来的政治宣传”。
他还曾多次否认慰安妇问题。
不仅如此,格外崇尚“日本民族主义”的百田尚树还曾多次怒骂美国,称美国在二战末期对日本本土的轰炸和给日本投下的两颗原子弹才是“大屠杀”,更呼吁日本人永远不要忘记这个“耻辱”,结果气得当时美国驻日本大使馆的发言人都出面抗议了。
日本右翼分子、电影原作者 百田尚树 宣称南京大屠杀“根本不存在”实际上,百田尚树的这种扭曲的历史观,在他的成名小说以及电影《永远的0》中最为凸显。
他的故事背景几乎完全避开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和战争罪行,而是围绕日本在太平洋战场被美国打得节节败退的大背景展开,这样他便可以从一种“日本才是战争受害者”的无耻角度去展现他对战争那虚伪的“反思”, 而在二战中犯下滔天罪行的日本军人也因此被“洗”成了是“为了家人而努力活下去”的“英雄”….. 讽刺的是,百田尚树的套路还真“忽悠”了一批中国人。
在中国的豆瓣网上,不少国人就以为这是一部“真心反思战争”的日本电影,并打出了高分,更有人歌颂日本是一个“从未停止自省的国度”…… ( 摘自《环球网》——原标题:安倍晒出新年假期要读的三本书,却被中国网友发现了大问题!
)
抛开其他,我承认这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但是这电影是打着反战的旗子来宣传军国主义,首先这部电影就是改编自日本右翼作家百田尚树的同名作品,要知道百田尚树曾多次否认南京大屠杀等日本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还多次美化侵华战争以及宣传军国主义,像这种人写下的书还改编成电影能是反战的吗?
没想到国内居然打出了7.5的高分,我不知道这些打高分的观众是怎样看待这部电影,感觉就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样子,这些打高分的观众是忘记了日本军国主义犯下的滔天罪行吗?
德国人能正视战争是因为纳粹思想扑灭了,而只有极少数日本人能正视战争是因为军国主义没有灭!
最后我想说,我们可以放下仇恨,但是历史,不能忘记!
永远的0 (2013)7.32013 / 日本 / 战争 / 山崎贵 / 冈田准一 三浦春马
一个人的死亡是悲剧,而一百万人的死亡只是统计数据。
宫本久藏在乘上二一式战机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自己死亡的命运,不过他的死亡会有不同,因为他将成为神风特攻史上为数不多的成功的例子,可是,他仍然无法挽回战争的残局。
他看着附近被柴油挡住玻璃的五二机中的战友,安心地向前飞去。
宫本久藏在战争中应征入伍,成为帝国海军的一员。
拥有着出色飞行技术的他,自然会成为被人期待的对象——士兵们希望在他麾下被引导,全歼敌军。
然而他不止一次地在战场上脱离,只是怀着想要活下去的信念,去面对等待的妻子和刚诞生素未谋面的女儿。
在战场上活下去。
军国主义横行的日本,殉国被认为英勇的年代里,有着这样想法的宫本是个异端。
为此他不断的接收着战友的嘲讽却从不辩驳。
责任、顾家与成熟是此时宫本的关键词。
为生存的奋斗也为他的立体形象加分满满。
战争却在一点点地蚕食宫本对生存的渴望。
一次次目睹士兵的飞机在海面坠毁,数条生命在一瞬间灰飞烟灭的时候,他在“想要活下去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别人因你的自私而丧命”这个怪圈中来回辗转。
当这种矛盾愈演愈烈,作为护航机的宫本,矛盾的内心使他无法对自己的身份定位,一位勇猛的战士?
那为什么为活着懦弱?
一个守信的丈夫?
那就必须在战争结束前接受他人在面前的死亡。
而矛盾碰撞的火花,却将生存这一信念传递了出去。
小山在海中喂了鲨鱼,井崎要求殉国时,宫本小队长失控的怒斥让迷失的井崎醒悟,并最终在空战中幸存。
宫本维护了因训练事故而死的伊藤的荣誉,被大石不惜生命保护。
原谅了景浦过失的他,又得到盛气临人的景浦的尊重。
宫本久藏,因个人的魅力与善良挽救着在战争中迷茫的人。
然而宫本久藏还是死了,死于对美国军舰的特攻行动。
他自己带过的学生一个个上了战场,成了阵亡名单上的名字。
因为能力,他被人期待。
因为能力,他被认为是日本不可或缺的人而被保护着。
因为能力,他再也没有理由说服自己不去参加特攻。
家人的责任被大石接替,对在战争中阵亡的战友,宫本用死亡给了他们和自己一个交代,于国,于家。
活下来,在这种状况下,还是一个可望不可即的梦啊。
“如果能够活下来,日本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呢?
我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宫本久藏,年二十六,二战时期日本侵略军飞行员,1945年卒,死于国家谋杀,诱因:能力、责任。
宫本是我喜欢的类型,如果将来能与这样的人共事的话也是极好的。
靠扩张发达的日本是无法停止的,他只有不停地吞吃,直到肠穿肚破才会停下。
战争的目的,据《战争论》是:用武力迫使敌方服从我方意志。
现代战争伤亡的规模,是古代冷兵器的战斗无法想象的,因此更加残酷。
血雨腥风之后,帝王将相皆有得失,而真正的输家只有人民罢了。
战争的戕害是双向的。
对侵略国,战争让老人失子,妻子失夫,儿女失父;对于被侵略国,更是百倍千倍的折磨与悲伤。
日本战败时,一代人顿时失去了天皇和父亲两层父爱,在凋敝的经济中艰难求生。
因为悲痛,所以不愿回顾,回顾一次便是对伤疤的重新揭开。
战争没有正义或不义之分,每一个投身战争的人都会成为野兽。
如果抗日战争是正义的,那么解放战争对同胞的杀害又为什么会以“全歼国军”等捷报色彩通告?
国人和政治家对于日本始终是十分严苛,指责对方不正视历史,否定南京大屠杀,否定慰安妇之类兽行,并试图用日本国民性中小日本固虚伪狡猾狡猾地来解释,并判断为为军国主义招魂。
但所有国民性都是伪命题。
日本之大,日本人之多,难道都有共通的特性?
政府不负责任的行为不应该由一国之民来承担恶名。
个人的原则是,原谅但不遗忘。
多愁善感的我总是希望国人和日本民众能心平气和地接受彼此在那个年代由父辈犯下的罪过,并一起携手在新世界中。
狭隘至极的日本人。
总觉得自己的爱就是爱,就是美好,杀人之行还用别人的血与泪来作他们悲情之爱的背景,被零式炸死的美国年轻人就没他们的爱人和家人?!
这是日本人惯使的暧昧模糊+涂抹混淆的手法,“充满爱的别无选择”,在对几千万(光二战,中国军民抗日伤亡就有3500万,南京大屠杀那30万简直就是九牛一毛啊)的他族人的屠戮事实面前——是显得何等可笑!“在广岛和长崎,我只看到两家私人的、小规模的博物馆讲述着日本二战侵略史。
作为一名经历过战争黑暗的老兵,这太让我惊讶了。
战争的残酷在日本被掩盖了,造成了现代日本青年对本国侵略史的无知。
被原子弹轰炸的原委竟是如今日本青年不了解的历史,这不是很讽刺吗?
”美国著名导演奥利弗·斯通2014年2月16日在华盛顿介绍其纪录片《不为人知的美国历史》,并接受新华国际记者的专访时说。
事实说明如果不是夹带洗白意义的,在他们目前的社会,根本生存不下来——这就是日本的民意。
带有原罪的“感动”依然是丑陋的,不是一句“无辜”就代表拥有被赞美的资格。
任何文学艺术作品内容都有作者鲜明的立场,任何人也不可能以自己单一的个体生存于世,都需要以家庭、社会、国家的身份立足,硬要抛弃身为中国人的立场和民族感情,在这么敏感、挑动民族情绪的影片前,我看到有人罔顾它的历史背景、作者背景、社会背景,只谈个人的客观、感动和细腻严谨的学术精神,跟随作者模糊战争事实的动机起舞,只会让人觉得叹息——同为国人,家门不幸。
日本人所谓的和平永远都是站在自己是受害者的角度上,经典代表作——《萤火虫之墓》、《永远的零》。
没有正确的史观却一味强调自己是战争受害者这种出发点本身就是很可笑的。
像日本这样一个国家,在历史问题上将右派的作为上升到政府行为——外祖父是二战甲级战犯的人能当首相;掌控媒体喉舌的日本广播协会(NHK)经营委员之一竟然是那个否认南京大屠杀和《永远的零》的作者——百田尚树,等等等,不一而足。
如此所作所为也别怪别人戴有色眼镜看待它。
嗯,如果这片讲的是反战的话,我也能依样画葫芦写个“反战”电影剧本了,题目就叫《魔法浴室》,讲一个奥斯威辛的德国小孩,看见很多人去了一间“浴室”没出来,以为是“魔法”,于是想尽办法去探查究竟,不过每次都被一个“帅气和蔼”的制服军官捉住送回了家。
那个军官的“礼貌博学”打动了小孩的姐姐,所以小孩总能得到一些亮晶晶的礼物:镜片啊、金牙啊什么的,小孩以为是“帅气的叔叔”会魔法。
--重点是要极力刻画一下德国乡间的美好风光和居民的淳朴以及生活的富足。
过了两年,姐姐的情人“忧郁”地说“我要像飞蛾一样一去不回了”,然后再也没有看见他了,姐姐忧伤病倒了,小孩也失去了富足的生活,然后画外音说:“都是战争使这样的家庭遇到了不幸。
”你看,这个剧本多么反战啊,多么歌颂“美好的人性啊”,奥斯卡妥妥的。
你说是在美化集中营?
我呸,艺术你懂么?
我又没有否认屠 杀,我只是说那时在集中营外有美好幸福的生活而已,我还把战争(失败)狠狠批驳了一番呢,你看如果德国胜利了,小孩不就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吗?
就像0式战机的飞行员,要是战争胜利了,不就能回到爱人身边了么?
当然,这话不能明着说,和历史不符么,所以要用暗喻来阐述。
说妻子多么渴望丈夫回来啊,这是人性呐,至于要如何让丈夫回来,我也不说前提是战争胜利也不说前提是不进行战争,反正你猜吧,我不承认,我是反战的。
顺带提一下,反战电影《永远的0》的原作者,日本广播协会(NHK)经营委员百田尚树3日在街头演讲中公开声称,不存在南京大哔!
日本拍二战电影,绕不过去的一个坎就是日本是发动侵略战争的一方,并给被侵略国造成巨大伤害,是不正义的。
但是回望历史,战争自古以来就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存在,对于国家而言,发动战争是他的权利,但对军队或军人而言,他们是执行命令,军事法庭不会因为一个军人在战争中杀害对方的军人或摧毁对方军事目标而被判刑。
这部永远的零于是以这样的个体视角来描述,颂扬了他守护自己妻儿的坚定承诺,高超的专业素质,对生命的珍视,到这并没什么大问题。
剧中确实回避了对战争本身的评价,隐晦抨击了战争决策的错误,没有对战争的正面反省和批判(可能也是日本民族性的体现和二战后美国的影响,毕竟发动战争的天皇都没被追究责任),但我认为也够不上对日本鬼子的招魂,更不是要宣扬大和魂鼓动战争的意思。
最后对一个战争中个体的颂扬并不能掩盖战争中日本军队所犯下的累累反人类罪行,这一点是日本民族永远的污点。
时刻也提醒着我们只有国富民强,武备充裕才能保护好自己。
如《公民凯恩》一般透过一个个的采访,追述,导演给年轻的观众讲述了一个遥远的故事。
一个在英雄主义至上的残酷战争时代中,一个勇于爱着家人,爱着年轻生命的王牌飞行员的故事。
在这段追忆中,导演高超的视听语言与叙事组织能力,给观众勾勒出一个“萤火虫”般的人,在漆黑的战争地狱中,照亮着每一个人。
这不是一部极端的反战电影,也不是为神风特攻队的队员进行洗白的故事。
这是在描述灾战争时代的普通人的求生的故事。
“我的祖父是怎么样的人?
”在跟“祖父”一样的年龄,“我”展开了关于我先辈的探访之旅。
在一众懦夫的骂名中,“祖父”身边,受其感染的幸存者,给“我”讲述着一个真正的勇敢者的故事。
在为国献身是政治正确的时代,木有被热血与个人英雄主义冲昏头脑,勇于为最珍重的人保存自己性命。
他以高超的技术、强壮的身躯只求保存自己。
因为他有爱着的家人。
“他”在作为教官,除了给年轻学生进行飞行教学外,尊重每个年轻人的作为士兵的荣誉,也尽力阻止那些被送死的学生,尽力保存空中的的每个年轻学生。
同样被他保护的学生们,也报以同样的爱与尊重对待“他”。
但是,这样的“他”,为什么还是参加特攻,并明明可以存活,却无法活着回到真爱的家人身边。
特攻是什么?
就是现在的国际恐怖主义吗?
特攻攻击的是人,还是杀人的武器航母?
还是单纯的被英雄主义冲昏头脑的狂热爱国者?
在这个时代还有人反思、回望这段历史中的特殊的他们吗?
曾经无比享受空战的“武士”的嘴里,告诉“我”,他所听闻,真实所见的“祖父”是怎么的人。
为什么宿敌般的“她”放弃了生的机会。
在对决中,不仅仅输了给“他”,还激励我不战胜“他”之前,绝对不能死。
武士对特攻的这种十死0生的作战方式,进行批判。
而这时候的“他”与曾经所认识的“他”,完全不一样了。
“他”一次又一次的在战场上,亲眼目睹自己培养的学生们战死。
“他”质疑着这种送死的行为,质疑未能为保护这些孩子的自己。
“我的存活是建立在他们的死亡之上。
”“我应该如何做?
”“他”究竟多少次,手握家人的照片,一次又一次的对自己产生提问。
但那一天,“他”蜕变了,浑身散发出不属于这个世界的气息。
但是作为坚定的勇士,尽管被招募,也绝对不参加特攻。
最可能成为特攻的个人主义者拒绝了特攻,最不可能的“他”,却主动参加。
武士决定要守护这样的宿敌,但是却在战场上,追丢了“他”。
我明明决定要追着它到最后,但是他却消失在我眼视线之中。
“他”在出击前,坚持要旧式的战机。
那以后特攻也再也没有进行。
(这一段的调度,与表演,充满了戏剧性,两位演员的表演,台词功力都好厉害。
武士魂燃烧)“他”坐上飞机的眼神,并不是求死的表情,而是要回到家人身边的眼神。
最后访问的是“我”的外公,原来守护了“祖父”的是爺ちゃん 。
爺ちゃん伤愈后,再次见到“祖父”的时候,“他”已经不一样了。
因为爺ちゃん的同期,“祖父”的学生们已经一个个地永远地失去了生命。
爺ちゃん最后被选中成为特攻的同时,也有“祖父”的名字。
在此刻,爺ちゃん才开始认真的思考生命,国家的未来,以及未来的孩子们如何讨论这场战争。
而未来的国家又将如何。
这是多少在战场上挣扎的人的所思所想。
在踏上飞机前,“祖父”发现引擎故障,跟爺ちゃん提出更换战机,刚刚出航没多久,爺ちゃん的飞机出现故障,“祖父”让他回去,结果并没有回来。
爺ちゃん根据“祖父”的遗愿,寻找到生活困苦的祖母与母亲,并跟她们一同活着。
“活着的人,应该做的是,不愧待逝去的人,好好活着。
”在那个时代,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故事,只是深藏心底,不曾提及。
这就是在战争中活过来。
还有十年,大家可能都会忘记这件事,借此,告诉大家。
这是导演要拍这部电影,要向当代的年轻人说这个故事。
那个以染血的刀,拯救这对母女,丢下一袋钱喊着“活下去”的“武士”,究竟是谁,“他”是真正的浴血武士。
戏里戏外都不难看出日本人的爱国。
替法西斯卖命,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沒覺得太偏激啊………………
7分。单纯站在生死角度讲诉战争带给人的伤害。站在两军对垒的角度宫部是逃兵是懦夫;站在家庭和人性角度是英雄是伟大的人。他希望保全性命去和妻儿团聚,他也希望保全他人性命;当他为了躲避攻击而没保护战友的生命,良心遭受极大谴责,尽管这完全出于人性;后又牺牲自己换取战友性命。祖母感情部分狗
“特攻队不是自爆恐怖分子,他们攻击的航空母舰是杀伤性武器,不是平民”日本人仿佛害了选择性失忆。在默许罪恶的基础上谈良心、谈反省,是虚伪的。看到最后只想说,罔顾是非的自我感动是恶心的。
永远的日本鬼子
哎呀我擦,这不就是传说中的神风队招魂洗白片儿吗?充满了牵强附会的自我辩白,完全是在给二战老兵舔屁股啊。不过话说来,日本电影工业已死,不跪下来舔,估计也不可能立项投资这么大的电影吧……
看了B站的解说
片子比较细腻煽情,但内容不外呼就是打不过了,得活着给自己留个种。 这种要失败了,才体会到自己的性命是多么的美好重要,让人觉得哭笑不得。 完全就是当年军国主义忽悠底层士兵去自杀送死,而高层投降神速的写照。
雖然有一個反軍國主義的主角,導演也有試圖提出一些反思,但是也無法否認影片整體的確有為戰爭洗白的嫌疑。不過拋開具有爭議的部分,影片其實可圈可點,煽情方面是山崎貴的擅長,敘事和節奏都不錯,由點到面地呈現出一個豐滿的人物形象,不過空戰的部分則顯得有些寒酸。
將種子撒向未來
我相信故事的大部分情节是真实可信的。不过多少也是用现代人的感悟来看当时的人们。只有一个宫部是想活下去的吗。大部分人都是悍不畏死的吗。那么支撑这些人的动力是什么呢。除了愚昧,还有没有那些酒友们说的自杀性的恐怖念头呢。应该是日本强大民族精神吧,同样是岛国,英国又何尝没有打过绝望之战呢
百田尚树小说改编。原作者就是那个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右翼军国主义作家。
安倍看哭的电影。。。我能感觉到西方的普世价值和日本传统思想的纠结。战争万恶是老生常谈的真理,但我们要如何作为一个现代人活着,带着历史的重量活着,我觉得才是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感触。
原作者是个什么东西?吐了🤮
原因很多,值得看看
永远的0,可惜我永远无法给出你0,这就是豆瓣的规矩。
拖了这么久终于看了,没必要放大或缩小,就是一个普通人在战争里的无奈。【2015.08.20】
这片子的原作者百田尚树是日本广播协会(NHK)经营委员中,公开声称不存在“南京大屠杀”。对于这样的人,很难想象会是一部反战的片子。估计是《男人们的大和》那种讨好遗族会的片儿。
垃圾右翼史观电影,只在那里鼓吹人性和无畏的情感,却对真正重要的问题和背后的深层原因避而不谈,这是基本的立场问题,创作者对历史缺乏基本的尊重,企图用一些辞藻来粉饰上个世纪日本的罪恶,也拒绝反思军人死亡的原因,更拒绝反思那个时代整个日本社会的深层体制原因,反而去歌颂牺牲的士兵,这不是反战败是什么?这不是军国主义死灰复燃是什么?这种东西得到日本官方的推崇简直就是赤裸裸地展现现代日本根本没有反思。你今天敢这样拍太平洋战争,日后是不是也要用同样的方式拍侵华战争?拍这种严肃题材必须先把态度摆正,承认历史错误,杜绝军国主义,否则电影视觉语音再好也是徒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