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根据杨金远的小说《官司》改编,故事背景发生在1948年到1956年间,一个连队的战士全部阵亡却无人知晓,全片通过寻找追溯的过程展现了这几个战士的英勇和感人的事迹。
影片开始就是个满目废墟的战场,没有任何累赘的前戏和交代,将观众置入硝烟、枪炮和血肉模糊中,开门见山,直插人心,战争场面十分最逼真。
冯导说这部影片并非为了探讨牺牲的价值和意义这种形而上的主题,在他的心目中,这就是一个在漫长的岁月中不被人理解的“英雄受了委屈的故事”。
提及拍摄这部影片的初衷,冯导表示可能是因为每个男人的心中都有强烈的英雄主义情结,但是这并非廉价的英雄主义,而是发自内心的感动。
随便说几点:一支成建制的连队,在全国解放战争中经历了一场恶战,以自己的牺牲,掩护了全团撤退以后,竟然销声匿迹,被彻底抹煞的踪迹全无了??
这在部队里,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一支为了大部队的安全转移,而作掩护的成建制的独立二师一三九团三营九连消失了,上级居然连过问都不过问一下吗?
《集结号》中以整编为借口,也难以自圆其说。
军人最重视的就是经历和出身,任何一个老兵,对自己战斗过的部队是绝对不会忘记的,无论怎么整编,都知根知脉。
这不仅仅是谷子地想不通,但凡对解放军部队建制有点了解的,都会想不通的!!
其次,一个师,有着连级单位无法能与之相比的人数+重火力,指望担负阻击的一个连,在宽阔的地形下,拖延以小时计的时间,这种仗,要不是指挥脑子秀逗了,要么就靠幻想来打。
当然,以一个现代导演对于战争无知的认知,什么都是有可能的。
还有,《集结号》中,连队的指导员,竟然可以是从禁闭室临时拉来的一个胆小的文化教员。
这在党指挥枪的军队中,是完全无法想象的事情。
在阻击战中,阻击部队的任务就是为大部队的行动争取时间,坚守、或是完成任务后撤退即可,在以团级单位的行动中,以集结号声撤退,本身就是十分扯淡的设想,除非是附近几百米的距离!
《集结号》是一个经不起任何推敲的故事(虽然演员不错),离开了历史的真实性,以胡编乱造的故事,来谈启发,完全就是瞎扯蛋!
早就听说《集结号》多牛,早就被冯小刚说的“不赌票房,只赌男人的眼泪”给震住,于是下定了决心要去看。
圣诞节,没啥娱乐活动的人们纷纷来到了电影院,上座率极高,几乎满座。
回想《投名状》首映时,电影院里也只是稀稀拉拉不到半数。
说重点。
或许真的是期望太高了,所以看到最后影片结束了出字幕了,还觉得怎么就完了?
没完吧?
故事的结构有问题。
前面的战争篇幅太长了,全是场面,虽然好看,但我没看出来谷子地和兄弟们到底有多深的情谊。
那些人死了就死了,生前他们怎么可爱怎么有情有意也都没怎么描写。
导致后来谷子地为了他们那么激动,感觉有点莫名其妙。
要不是影片一再的宣传“集结号”的概念,我想我都不会留意到这么一件事。
前面都没感觉到集结号多重要,忽然就把一切都归咎到上面,有点太突兀……我原来一直以为,本片的重点是在谷子地怎么为兄弟平反,怎么遭遇了一系列不公平的令人发指的待遇。
结果打仗占了重头,剩下的分量轻了很多,觉得不够,感情还是没有发泄出来,没有这个点,没激发好。
坏话就说这么多。
总的说来,《集结号》的战争场面是非常好看的,也是必须去电影院看的。
影片对白继续发挥了冯氏幽默,挺有意思。
他敢于把“他妈的”挂在嘴边,敢于骂领导“操你妈”,冷静的描述了战争和现实的残酷,从这些意义上,真的可以说,这是中国最好的一部战争片了。
就像海报上说的一样 每一个牺牲都是永垂不朽的 有人说,这部电影记述的是一群被出卖的官兵的故事 而我却觉得,这是一个关于信念的故事 战争中,没有出卖与被出卖 只有,命令、执行和死亡 即便是团长,没有命令,也不能擅自撤离阵地 他们只是一群士兵 有几个能像张自忠将军那样: 不听指挥,擅自撤离,而最终又成就为英雄的人物呢?
集结号到底有没有吹响 相信所有观众在一开始就能够猜到 即便猜不到,也无关紧要 因为即使它吹响了 也改变不了这些战士的命运 一开始我就在唠叨 为什么要拍一个国共战争的片子呢?
多伤感情啊 如果拍一个抗日题材的不更好么?
后来我才明白 正是这种同一民族的惨烈残酷的战争冲突 才使得影片更加精彩 使得人物更加赋予悲剧色彩 影片中,没有一个角色可以独立出来 我相信,即便是谷子地没有活下来 其他的士兵也会做他所做的事情 这些阵亡将士的灵魂 已经附在了谷子地的身上 纠缠着他,促使他不停地寻找 当他最终找到这47名战士的遗体时 集结号,终于吹响了
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幕:谷子地来到团长的墓碑前,得知集结号根本没吹响,而自己及其最后43名战士被定义为战争”失踪“人员。
而谷子地最后想找的也是其战友的战争死亡证明。
这反映了2个情况:1 团长明明知道九连的战士为断后而陷入绝境,事后没有去寻找幸存者或战争死亡证明;2 对于被俘:失踪者的相对补偿较低(失踪似乎和被俘/投降同义);失踪人员抚恤金: 200斤小米; 确认阵亡烈士抚恤金: 700斤小米;“差500斤啊”,这是电影中透露的恤金差异。
而现在从新闻中经常可以看到美国寻找战争失踪人员的报道:从朝鲜战争到越战,以及近期的阿富汗和伊战。
在失踪人员/幸存者,只要军牌(身份牌)等死亡证明没有交回政府,政府就会认为士兵仍然幸存,家属就可以继续领取到薪资等;而政府会不遗余力的找到失踪者的遗骸或者其他死亡证明。
这也许就是不同社会现实对个人价值的观点差异吧……无论如何:向战争中的牺牲的人们致敬。
希望这部电影对于士兵身份牌制度有所推进。
附: 士兵身份牌制度简介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6-06/07/content_4656099.htm最早把身份牌作为正式装备配发官兵的是美国。
1916年,美国为驻法国的海军陆战队员正式装备了身份牌,要求所有军官和士兵在执行野战任务时必须挂在脖子上。
在其它时间,可以佩戴,也可以保存在安全处。
从1918年开始,美、英军队还为每位参战官兵编制了一个代码出现在身份牌上,官兵称之为军号。
开始时是一人一枚挂在脖子上,战争末期增加到每人两枚。
当官兵阵亡后,其战友会把阵亡者两枚身份牌中的一枚放入死者嘴里,另一枚随死者衣物一同包裹,供善后人员根据身份牌上的记录妥善处理。
当死者无法及时运回国内安葬时,救护队员也可以带走一枚身份牌作死亡证明。
官兵退役时,一枚需要上交所在部队统一保管,另一枚可由个人终身保留。
二战初期,各国军队对身份牌又作了新的改进。
形状由圆形、六边形和八边形改为椭圆形或两边为拱形的长方形,材料上也用铝合金取代了铜、铝,链子也由布条、细皮绳改为珠串式的铝合金链条,使身份牌更加坚实耐用。
1939年德国为军人统一发配了身份牌,二战期间,日本也为官兵统一配发了铜制身份牌。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6-03/17/content_1337201.htm在作战部队中配发军人身份牌翟振华对记者说:“简简单单的身份牌,体现着一种科学管理,一种政府对军人救护、援助,以至多年以后仍寻找牺牲者遗骨的承诺,体现着社会对踏上战争之路的军人的关怀。
” 在衣服上填写身份资料已不实用 长期以来,我军沿用前苏联军队的做法,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历次作战中,都采用在衣服、帽子的指定位置盖一个方章,印有姓名、单位和血型等项目,可以用毛笔、钢笔填写这些个人资料来进行身份识别。
这种做法沿用至今。
“这种身份识别法在历次战役战斗中发挥过一定的作用”。
但是现代战争中,这种方法的缺陷已十分明显。
随着科学技术在军事领域广泛应用,武器的杀伤力、破坏力空前增大。
官兵伤亡时,很多已经血肉模糊、肢体不全。
我军现有的身份标识,极易被焚毁、腐蚀和损害,已经不适应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需要,亟需对官兵的身份标识进行改革。
“考虑到我军以前没有正式配发过身份牌,缺乏应有的实践经验,建议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先在师以下作战部队中配发,等条件成熟以后,再在全军配发。
”
一、在看到開頭四分之一左右的時候,我感到相當不舒服,幾乎要起身離場。
從電影技術上來說,「集結號」戰爭場面的處理,包括鏡頭、道具、特效與演員演出,逼近「搶救大兵瑞恩」(台灣譯作「搶救雷恩大兵」)或是「兄弟連」(台灣譯作「諾曼地大空降」)的製作水平;華人電影能有此技術成就,值得慶賀。
但是,影片對於戰爭過程的情節安排,卻有太多不合常理之處。
首先,我不明白,作為奉命阻絕敵軍以掩護大部隊轉進的這支後備軍,怎麼會被派去守一個地勢低漥之處呢?
這不明擺著自尋死路嗎?
為什麼不去守那座跨過汶河的橋?
(可參考「搶救大兵瑞恩」當中最後的守橋之戰) 然後,當戴眼鏡的指導員被初次介紹給其他兄弟時,砲彈突然來襲,瞬間天搖地動。
但,所有戰場老兵都知道,如果在開闊地中遭遇砲擊,首先會聽到砲彈破空而來聲音;而單憑這聲音就可以判斷砲彈的落點,判斷當下該躲或是不必理會。
不太可能發生類似影片中那種猝不及防的狀況。
接著,國民黨軍第一次的襲擊,表現的是大量步兵密集地、彼此擠來擠去地、如螞蟻般地往敵陣地行進,難道他們不怕被對方一鎗打死十個嗎?
這樣的場景安排彷彿是冷兵器時代的方陣,而不像是端著來福槍、具備遠距打擊能力的現代軍隊該有的行為。
而當國民黨軍隊推進到陣地前沿,兩軍開始準備短兵相接之時,國民黨軍的砲兵居然對敵陣地展開砲擊。
難道他們不怕誤傷自己人嗎?
這簡直是匪夷所思!!
這些顯而易見的重大錯誤,暴露出導演對這整個戰爭場面的處理,僅僅是為了以不間斷的感官刺激與煽情元素對觀眾進行無差別轟炸;而對於戰爭的現實本身,並無意以更為認真、周延、深刻的設計來面對之。
這對看過「搶救大兵瑞恩」與「兄弟連」這類嚴謹戰爭片的觀眾來說,「集結號」的戰爭場面,毋寧代表華人電影的創作態度在世界範圍內的倒退;這讓我很不舒服。
二、然而,值得關注的,還不在於華人電影的倒退與否。
隨著影片的推進,可以越來越清楚地看到,導演只關心一件事情,那叫做「榮譽」;開場那些戰爭場景,全都是為了鋪陳最後的授勳立碑而必須安排的舞台背景。
也因此,前面所提到的重大錯誤,對導演來說,根本不是重點所在;重點是要確保有足夠的刺激煽情畫面來讓主角充分發揮他的堅毅、勇敢與手足之情,唯有如此,他才能夠獲得最後的「榮譽」。
這讓我想起施明德與紅衫軍。
一年半以前,在施明德領導之下,紅衫軍剛剛發起「一百元倒扁」運動,聲勢頗為浩大;朋友之間不時會相互詢問:「捐了沒?
」。
但當時我寫了這麼一段看法:"這類運動的中心思想就只有一個:堅忍不拔地以非暴力的方式扳倒政權。
除此之外,別無其他主義思想。
其背後的預設是,扳倒之後,那個想像中的"自由民主"(彌賽亞?
)就會降臨。
也因為沒有更進一步更高層次的主義思想與路徑圖,肉體的衝撞與犧牲--也就是如同總統府前標兵一般的堅忍不拔,就成為唯一有效的/最終的出路。
也無怪乎,一百塊倒扁不斷要抬出施明德當年堅忍不拔的絕食經歷。
(別忘了施是軍校出身的)十幾年前的URM,將民進黨往執政之路大大推進,十幾年後的一百塊倒扁,用的是一樣的方法。
而我們一樣看不到主義思想,只看到堅忍不拔。
倒扁之後呢?
台灣的前景與自我定位在哪裡?
送扁上台,到底給了台灣什麼深刻的教訓?
反省這段過程可以提煉出什麼樣的智慧?
抑或還是一樣想像在倒扁之後會有個彌賽亞自動降臨?
(這是不是嬰兒潮世代自烏茲塔克-反越戰-村聲-電腦文明以來,內心深處依附於以美國為主之西方次文化的魯直樂觀主義鏡像?
)在堅忍不拔底下,這些都被視而不見。
因此這是思想的貧困。
十幾年前如此,十幾年後依然如此。
你說,我會不感到深刻的悲哀嗎?
"多年以來,施明德經常強調他不畏強權與死亡威脅、坐牢多年的勇毅形象。
整個紅衫軍運動,就在這「一個人的榮譽」的維繫與再發揚之上。
至於當下真實的反抗與叛亂,其實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
也因此,會有一個廣告出身的范可欽來主導運動的操作策略。
「一個人的榮譽」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之下,被視覺化、符號化、煽情化,不斷膨脹,然後,終至在今年泡沫化。
但除了堅忍不拔以外,在「立德立功立言」的三達德上,出獄後的施明德到底做過些什麼?
他有像他的老戰友許信良那樣,提出過具體的發展願景與建設性做法並一以貫之嗎?
沒有人認真追問。
於是,「一百塊倒扁」最終會成為一場空,會成為某些當初捐了錢的紅衫軍的不堪回首之痛,其實,良有以矣。
「集結號」所呈現出來的,對我來說,正是紅衫軍「一百塊倒扁」的同義反覆。
那號角有沒有吹響、有沒有被聽到、有沒有起到實際的效用?
根本就不重要(就像戰爭場面是否真實可信,一點也不重要);重要的是,相較於那年在台灣,被視覺化、符號化了的「一個人的榮譽」集結了一億台幣的運動經費,這年在大陸,同樣被視覺化、符號化了的「另一個人的榮譽」,可以集結多少票房成績?
影片首周末的票房就破了七千萬人民幣;朋友之間相互在問:「看了沒?
」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甚至播出它的票房消息。
各界一片好評聲,許多觀眾也真的感動落淚。
這林林總總的現象,彷如去年紅衫軍運動高潮時期的狀態。
從紅衫軍高潮迭起到「集結號」叫好叫座,兩個一前一後相距一年、分屬政治與電影範疇的流行現象,是否不約而同地透露了當前兩岸華人某種共同的集體潛意識?
而紅衫軍運動最終泡沫化的殷鑑不遠,那麼,「集結號」現象呢?
報紙上說,導演接下來有意拍攝三大戰役(估計是為了配合解放戰爭六十周年),聽此消息,到底該喜,還是該憂?
三、看完電影之後,我來到北京影協影院樓下的書店逛逛。
進門不久就看到架上擺著「兄弟連」當中E連連長溫特斯的回憶錄「親歷兄弟連」,二話不說,買下。
回家隨興翻閱,看到兩處引我深思。
其中之一,是溫特斯回憶1945年一月,經歷了慘烈的突出部之役之後,E連隨團轉戰亞爾薩斯,接替受傷慘重的313步兵師。
在他們的德軍對手當中,有一位漢斯.馮.盧克中校,驍勇善戰;某次戰役擊敗盟軍之後,他在一教堂內讓部下演奏巴哈的「一切感謝上帝」,聞者無不動容落淚。
46年之後,戰事早已平歇。
溫特斯重訪這個教堂,同行的還有當年的對手盧克;在教堂裡,他們又演奏了一次「一切感謝上帝」。
這樣的場景,總是讓我深深感動。
曾經殊死鬥爭的兩造,倖存多年之後,在白髮蒼蒼之際攜手回到老戰場,以音樂憑弔彼此。
那是對於人生、對於命運的詠歎,也是伸出佈滿皺紋的手掌來,互相平撫彼此的心靈創傷。
近十幾年來,隨著各種紀念二戰的活動,不時就會聽說這樣的故事。
人文學者林谷芳,曾經用「諦觀有情」來為中國文化的終極關懷與核心價值落下註腳。
跟西方抽象理性思維美學(比方說巴哈的音樂)不同的是,中國人偏向入世的人間性,而林谷芳進一步指出:「這種人間性有時會偏於現實,因此,為了讓它具備終極關懷的深刻與開闊,中國人乃『以詩心躍入歷史』,在『史的觀照、詩的感嘆』中與歷史有情同其聲息、共其呼吸…人乃連接於歷史與週遭的有情,乃能面對人生,乃能體會生命的終極意義就在這有情之間的悲憫」(林谷芳,「生命之歌」)對我來說,戰爭結束後近半個世紀,溫特斯少校與盧克中校在巴哈的音樂中重逢,表達的正是諦聽這「有情之間的悲憫」。
在這時空場景當中,「有情」以及其「之間」所引發的悲憫,存在於敵我兩造,存在於生者與死者,存在於過去作為戰場的教堂與當下作為告解之地的教堂;也存在於作為娑婆世界一員的聽眾,以及作為抽象理性超越性思維的巴哈音樂,兩者之間。
裡頭的每一人事物,都有它的生命、都有它的故事、都有它的告白。
「識得江流千古意,人間到處有真情」,而做為人的終極關懷,也就在諦聽、觀想、咀嚼這人生一路走來,諸般現實風景所蘊含的真情故事,而以悲憫包容之、化解之。
惟其有如此宏闊的、深遠的、悲憫的胸懷與視野,方能在多年之後,對戰爭所造成的撕裂與破壞,給予一個超越性的撫慰與安置。
否則,徘迴在戰場上的幽魂,不管當初是敵是友,又如何能安息,如何不再輪迴為觸發下一場戰爭的怨靈呢?
孫子兵法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這樣慎重的態度,當不僅僅是領軍將帥或士卒小兵所要奉行的;即便是後來以文化藝術形式再現戰爭場面與歷史的創作者,也必須謹慎以對的。
特別是,後世的創作者或詮釋者有著不同於當初的立場與看法,甚至也可能有不同的資訊與表達工具,在二十一世紀之初,我們看到美國有「搶救大兵瑞恩」以及「兄弟連」的出現。
作為好萊塢大片,兩者都有著大美國主義的意識型態做為基底,但它們所展現的穿透力與感染力,依然令許多不同國籍的觀眾久久不能自已。
無疑地,這有賴於影片創作群對於戰爭與歷史過程的宏觀與微觀之處,都保持著敬謹的態度。
而這態度,當不只表現在道具、服裝、特效、場景等等訓詁的層次上,還在人物設定、情節、心理變化以及對敵我兩造立場的詮釋上面。
「親歷兄弟連」另一處引我深思的,就是「兄弟連」的故事血肉是建築在大量人物訪談與田野調查的基礎之上,特別是許多基層士官兵的回憶;進而從真實之處,抽取出跨越人性鴻溝的戲劇力量。
而國共內戰已經過去半個多世紀了,除了將領的回憶之外,又有多少士官兵的真實記憶出土了?
有多少國共兩方的「溫特斯少校」與「盧克中校」可以在白髮蒼蒼之際,共同攜手在自己的樂聲當中,重新撫摸彼此胸中的塊壘?
一起"諦觀有情"?都說現在是中國和平崛起的時代,而「集結號」僅僅在技術水平上追上了好萊塢動輒以億計的製作經費,但在觀點與視野上,非但沒有展現超越世界一流戰爭片的企圖心,甚至還倒退。
過去幾年來,如此這般技術一流、觀點視野匱乏的所謂大片,所在多矣;這其實是一種大美國意識型態影響下的文化浪費。
多少學者專家已經說了,中國的崛起不能建立在美國式的現代化發展與浪費性消費之上,否則整個世界的物質與心靈將承受不起。
作為一個具有高度自我期許的大國,對於文化創造的實踐前景,當有更具超越性的思維,而不是停留在上個世紀無止盡的工業化生產的意識框架底下,自己玩自己的。
因此,作為中國崛起的見證者與參與者,我看到這樣的影片獲得如此多的掌聲,思及中國文化軟實力在世界上的地位與前景,能不頓足再三嗎?
我本来想自己写篇集结号的影评,但是因为下面这篇影评写得太好了,我想我怎么都写不过原作者了,所以还是转过来吧。
网址: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boardId=2&treeView=1&view=2&id=84637098什么是集结号?吹“集结”号撤退,是兵家作战大忌 我上次写了一篇帖子,并没有说集结号电影的不是,只是客观地说在我军的军号号谱中从来没有“集结号”这个号谱,电影起了这么个无中生有的名字,犯了这么一个低级的错误,看来以后冯小刚再拍军事题材的电影应该请军事顾问了。
没想到却被众人无情地怕砖,啐沫淹到我的脖梗子,就差去掘我家的老祖坟了,搞的我非常郁闷,非要叫真地把事实向大家说清楚。
为此,我翻出了保存四十多年的军号谱认真地查找了一下,共有七类107个号谱,列表如下: 一、勤务号13种 起床、出操、收操、吃饭、上课、下课、午休、午休起、游戏、晚点名、熄灯、集合、紧急集合 二、联络号11种 回问队名、知道、不知道、传号音、传不通、问:你在那里、答:在这里、注意号令、向我靠拢、普通问、普通答 三、行动号10种 立正、稍息、跑步、返回、休息、预备、上车、下车、开工、收工 四、名目号28种 1、2、3、4、5、6、7、8、9、0 军、师、团、营、连、排、班、营长、营副、教导员、副教、连长、连副、指导员、副指、排长、排副、*号首长 五、连队兵种号16种 号长、号目、号兵、警卫连、机枪连、侦察连、特务连、民兵、骑兵、炮兵、坦克兵、工程兵、铁道兵、空降兵、防化兵、机械化兵 六、战斗命令号26种 前进、停止、冲锋、散开、靠拢、追击、退回阵地、发现敌人、与敌遭遇、反冲击、敌人退却、占领阵地、进入坑道、左、右、防空、防原子、防化学、防细菌、解除、要弹药、弹药已去、要求增援、增援已去、要担架、担架已去 七、礼节号3种 升旗、降旗、敬礼 七类107个号谱里,你可以发现,别说集结号!
连撤退号都没有!!!
是不是我军作战只许前进,不许撤退?不是,撤出战斗必须专人通知,或者战前有撤出时间的命令。
为什么?
很简单,因为军号的号音你能听到,敌人也能听到,如果敌人听到了上级让你撤退,那还不猛反扑,你就是想撤都撤不了,所以无论是我军或敌军,在撤退前都是一个反冲击,等敌人退下去了,我们悄悄的就撤了,等敌人再冲上来,阵地上早就没人了,傻瓜才在撤退前敲锣打鼓的猛吹撤退号,惟恐敌人不知道。
所以,电影起了“集结号”这么个无中生有的名字,犯了这么一个低级的错误后,编导又犯了第二个低级错误,这就是刘团长给谷子地下达的听到号音就撤退的命令,那是犯了兵家大忌。
是绝不应该出现的。
就是刘团长真想让谷连撤退,敌我都听到号音,他还能撤的了吗?
这不是把他的战斗行动告诉敌人了吗?
这恐怕不是刘团长的愚蠢,而是编导的无知,所以我让冯导再拍军事题材的电影时请个军事顾问,说错了吗?
有无知的孩子还给我引出下一段论据: 《“最后在坟墓前吹响的那段在《南征北战》中出现过,当时的情景是团通讯员骑马通知高营长说“团长命令你营在桃村一带集结待命”,高营长下达命令“停止前进”,然后就响起了“抖-抖眯嗖-”的号音 50年代拍的《南征北战》可是元帅参与(林彪亲自修改台词、陈毅特批的“演习用”炸药)赴朝参战部队参加演出的“重点大片”,在军事常识方面应该算教科书了吧。
》 傻孩子,你就是把“林彪亲自修改台词、陈毅特批炸药、赴朝参战部队参加演出的“重点大片”拿出来,也不能说是军事常识方面的教科书”。
团通讯员骑马通知高营长说“团长命令你营在桃村一带集结待命”正是说明了集结待命的地域是保密的,是不能吹号通知的,只能口头传达,而高营长下达命令“停止前进”,然后就响起了“抖-抖眯嗖-”的号音只是通知部队停止前进,原地休息的号音。
亮剑中不也多次出现通讯员跑到阵地上通知李云龙撤退的命令吗?
而在集结号的片尾,在谷子地的英雄行为得到认可,烈士身份得到落实,纪念碑盖起来皆大欢喜的时刻,编导们也实在不知道集结号该怎么吹,所以烈士们等了几十年的集结号音还是没听到,听到的是庄严的号兵们吹的让部队官兵钻被窝的熄灯号。
为了证明我确有号谱,特列举几个常用的号音,供大家欣赏 起床§﹩1 31∥35 ﹩1∥﹩1 31∥35 ﹩1∥ 紧急集合§﹩1111 13333 35 31 531∥ 冲锋号§531 555 531 555∥531 555 531 555∥ 熄灯号§11 35 31 11 35 31∥ 说明:我一不会在文档里画五线谱,二不会在数字上下加点表示高音,低音,只好自创简谱,但能说明问题。
1是单音,1-是长音,11是连音,111是轮音, §起,∥是换气,∥是止,﹩代表低音5,因为过去的军号只能吹出1、3、5三个音,所以军号只用1、3、5来组成。
==========================================================================朝鲜战争中的一把著名军号。。。
中午时分,阵地上除四处弥漫着战斗硝烟外,显得格外寂静。
在这短暂的寂静里,郑起组织战友抓紧加固工事和掩体,并将弹药集中到一起,做好迎击敌人再次进攻的准备。
下午3时10分,最后的较量开始了。
“莱福枪团”孤注一掷,在半小时内将5000发炮弹雨点般倾泻到了七连阵地上,整座小山仿佛被 “犁”了一遍。
接着奥斯特命令,把发射完炮弹的大炮统统炸掉。
然后组织8辆坦克和一个营的兵力,向七连阵地发起了最后的冲锋。
英军心里清楚,只有强攻下这个高地,才能跳出志愿军的包围圈,逃回汉城。
郑起带领另外6名战士用机枪凶猛扫射着。
而这次敌人也玩命了,常常是前面倒下黑压压一片后,后面又马上潮水般涌了过来。
志愿军战士不停地射击,投手榴弹,阵地上一时尸横遍野。
激战到下午5时30分,郑起发现,他们的弹药已所剩无几!
这时,英军士兵已冲到距阵地不到20米的地方,手榴弹扔完了,最后一根爆破筒也扔进了敌群。
他端起冲锋枪,几梭子弹一顿猛扫,虽然放倒不少英军,可子弹很快也打光了。
敌人就要冲上来了,怎么办? 忽然,郑起想起了连长交给他的那只手枪。
他从腰间拔出后,对着冲过来的敌军“啪啪啪”就是几个单发射击。
眨眼间,手枪子弹也打光了。
眼看敌人就要占领阵地了,情急之下,郑起想到身上的军号。
他把军号从身上取出来,傲立山头奋力吹响了冲锋号!
“嘀嘀哒-哒嘀”伴随着嘹亮的军号声,仿佛有千军万马汹涌冲杀而下。
英军太了解这种“如魔鬼般狂啸”的军号声音了。
此后,“联军”总司令李奇微,曾在《朝鲜战争回忆录》里这样描述志愿军的军号:“这是一种铜制的乐器,能发出一种特别刺耳的声音。
在战场上,她仿佛是非洲的女巫,只要她一响起,共产党军队就如着了魔法一般,全部不要命地扑向联军,每当这时,联军总被打得如潮水般溃退。
” 当然,这次也没有例外。
当郑起一口气吹响两遍冲锋号后,对面的英军被吓得愣住了,虽然他们端着枪,距这位志愿军战士只有十几米,却没有向他开枪!
后来,一位英军士兵在日记里这样写道:听到这号声,我感觉到这分明是中国式的葬礼!
最初,英军迷惑、惊慌,接着转头便往山下逃。
真是兵败如山倒,正如他们的总司令所说,“联军”再一次如潮水般溃退了。
当然,这其中包括他们那几辆无坚不摧、火力强大的重型坦克!
就这样,我志愿军三四七团七连从83人打到最后7人,从2日午夜打到3日黄昏,硬是击退英军的轮番进攻,像钉子般牢牢守住了阵地。
由于扎紧了口袋,他们配合主力部队,创造了歼灭英军王牌“莱福枪团”大部的经典战例。
1951年冬天,郑起荣立特等功。
不久,志愿军总部又授予他“二级战斗英雄”称号。
他那把曾在阵前吓退英国王牌军的军号,现被军事博物馆收藏。
如今郑起老人已72岁,离休后在辽宁鞍山安度晚年。
==========================================================================附加一篇评论:冲锋号--浅柝电影<集结号>电影《集结号》里所描述的“解放军”所在团的番号是139团。
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139团团长的张申明还是营长的时候,在信阳打过一场激烈的阻击战,史称 “北向店之战”。
他们面对的是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第18军。
因为要执行“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任务,解放军已经炸毁了全部火炮,而他们的对手是全美械装备,拥有100多门重炮。
时任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就在距离阻击阵地不到一公里的一片小高地上,后来的共和国元帅只说了一句话:“刘伯承相信他们一定能守住阵地!
”阻击战是残酷的。
在最危急的关头,原有500多人的张申明营,包括轻伤员在内剩下不足百人,而他们面对的是以营为编制发动集团冲锋的敌人。
这时候,张营长让剩下的5个号兵吹起了冲锋号,号声与解放军战士的呐喊声融在了一起,血与火染红了天边的晚霞···阵地守住了,最后的胜利属于解放军。
人民军队在面对强敌的时候,有的是和战士们一起亲临战阵的将军,而不是丢下战友的军官;有的是激励战士们去战斗的冲锋号,而不是并不存在的集结号。
从八一起义的枪声响起,到烧遍敌后的抗日烽火;从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到打出民族尊严的抗美援朝;从中印自卫反击战,到中越自卫反击战,人民军队的冲锋号让一切敌人发抖。
李奇微在《朝鲜战争回忆录》里这样写道:“只要她一响起,共产党军队就如着了魔法一般,全部不要命地扑向联军,每当这时,联军总被打得如潮水般溃退”。
在和平时期,无声的冲锋号同样在激励着人民军队为保护人民而战斗。
1998年的九江洪水,是解放军浸在水里一夜之间修起了10里长堤,解放军的中将一样在大堤上和战士们在一起5天5夜。
2003年非典肆虐,在很多人逃离北京的时候,又是解放军的军医进驻小汤山医院。
一位老军人说,他最不能容忍的就是《集结号》里的解放军伤员喊“救命”,他们那个时候部队上只有忍着伤痛而战斗的军人,而没有人喊“救命”,因为解放军是救人的,不是求别人救命的。
07年的片子了,今天一看,感动到了我,中国的这部严肃而感人的战争题材的影片,不错。
就来说说我所认为的影片在主题及其表达方式上的亮点吧。
首先,在叙事上,该片讲述了在淮海战役中,连长谷子地在汶河岸旧窑场坚守阵地阻击敌人以执行掩护大部队撤退的任务,但在阻击中,全连除连长谷子地,其余47人全部牺牲,但却被认定为“失踪”,谷子地为证明死去的47个兄弟是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安定而“战死”,开始了艰难的寻求真相之旅,夜以继日地挖战友的尸体,最后为九连的兄弟们恢复了名誉。
这部影片,虽说是战争题材,但并没有讲述战争的残酷性,而是在讲述一个普通军人为受委屈的牺牲了的战士“正名”。
所以这是一部讲述战争中的人的电影,而非故事本身。
影片从战争场面开始,到后半部分谷子地为战士正名的过程,很好的诠释了影片的主题,过程再艰辛,也要坚守信念,寻找理想,我们应尊重生命。
而影片在叙事结构上,分为战争年代和和平年代两部分,每部分也都是围绕着人来展开,体现对人生命的尊重和生命价值的追寻,很好的把握了影片的主题。
其次,在人物方面,影片中的英雄都是普通士兵,并且通过一次次战争场面的描写用镜头展现了一个个鲜明真实的平民化英雄,镜头里的士兵并不是高大上的形象,而是在战争面前也会紧张恐惧,受伤时惨叫,战友死去时落泪,人物表现真实,有血有肉,很有感触。
再次,在镜头手法上,导演给予了战争中人物大量的特写镜头,将普通士兵们的恐惧紧张等心理表现的淋漓尽致。
而对于战争场面的拍摄镜头,也很真实。
总之,这一部中国的战争题材的影片是不错的,主题从战争本身转为人性,在特写镜头和运动镜头下,让我看到了一个个真实的士兵的形象,也能体会到影片所要表达的尊重生命,追寻生命价值的主题。
今天晚上我有幸看了这部被大家讨论得火药味十足的国产大片,首先肯定《集结号》在我国战争史上的地位,国产战争片的一大进步。
无论是场面的真实性还是人性的真实性都有很大的突破。
但是也要看到不足,大家各抒己见,推动国产大片的发展,缩小与电影=强国的差距。
我们可以学习《拯救大兵》《兄弟连》对待军事细节的认真求实态度,而不是把观众当军盲唬弄!
1.狙击手的问题:共军是在50年代朝鲜战争中才有真正的狙击战概念,直到对越战争中后期,也就是80年代初才有狙击手的称谓,在解放战争中,最多是由枪法较好的步兵在具体战斗中完成一定的战术动作,被称为“神枪手”,但这只是一个称谓,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战术单元。
而集结号中一个连级单位居然有专门的所谓狙击手出现在解放战场上,岂不是搞笑!
狙击手的概念是指受过专门训练使用专门的器械,做为一个战术单元存在于班,排,连一级的作战单位的特种战士兵,这和个别老兵(神枪手)有高超枪法和作战经验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前者是做为一个战术单元配备存在的,后者是随机的,并且两者的战术目标也不同。
这两者的区别在于战术思想。
包括张桃芳,也是一个普通步兵的神枪手,志愿军狙击手这一说法只是现在的人给加的。
狙击手并不是将最多杀伤敌人做为目标的,一般都有狙杀顺序,在狙杀顺序中,有些甚至是军事器械,要搞懂这之间的区别,您可以多查阅相关资料。
2。
关于山炮打坦克的问题:这个就更好笑了,山炮为曲射炮,直射能力有限,在集结号中居然被用来直瞄射击,更搞笑的是M24装甲 12.7-38mm ,M26潘兴装甲 19-120mm 就是75MM战防炮打它们都需要穿甲弹从侧面打击,小小山炮却能从正面击毁他们,简直是国际玩笑。
3。
关于战术搜索问题:九连是支老部队了,不可能连迂回搜索都不会吧,还居然跑到战场正面一个开阔地去搜索,这不是找死吗?
4、解放军不像解放军,着装、动作,怎么看都像老外。
开场中我英雄的连队所用的手语,我当时第一感觉,这个部队好专业。
无须否认,当年我军基本都是泥腿子出身,那边刚刚从田里出来就拿枪上战场的,却搞得个个像飞虎队。
5、我宁愿过分一点的想,那些来自五湖四海,互不相识,而且经常被打散的士兵们在枪林弹雨间可能根本没有多深的交情。
或者只是在遭遇战友生与死的时候,那种人与人最单纯的同情和不舍。
看那些国外的战争片很少像《集结号》这样渲染战友个个都是生死铁哥们,下辈子还是铁哥们。
这种感觉是《太极旗》里头那种真正血肉相连的兄弟情谊。
我觉得,如果像《拯救大兵》和《兄弟连》那种战友之间(可能)并不那么夸张的兄弟情,又或者只是很普通的关系,也许最终出来战争给人造成的冲击感觉会更真实,更有力量。
冯小刚所谓感人的人性化设计全是主创人员自己嘴里说的,或者是片中谷子地一个人嘴里说的。
6、可以再比较《硫磺岛家书》,同样是一伙最后死光光的人进行阻击战。
日本军官和普通士兵之间的情感刻画也很细腻,也同样有煽情的目的。
但在刻画人物的细节上,人家没有像喊口号似的渲染“生死兄弟”,而且也是通过战争与家庭生活的对比来表达的。
7、还有就是我这个外行也看出来了,什么呢?
那就是武器,额滴神啊 许木木都拿汤普逊了,为什么不给配顶M1?
(还要全连凑)全连一色的美式M1903,当年很牛B的中野,为什么全连干部都不配把冲锋枪啊?
捷克造有了,德国造有了,就不见38(或99)和汉阳造。
8、阻击战中那地形,我靠,对面是山,那边高来这边低,望远镜看得一清二楚的,不用炮火覆盖,修正角度即可把重机枪和土炮给干掉啊。
游击战出身的解放军为什么要在平原打阻击?
9、还有个我认为是基本常识,就是阻击战第2轮攻击中坦克突击,居然没一个步兵相随,我晕,送肉上案?
10、还有就是,第一论攻击中炮火覆盖的时候为什么没把那2挺重机枪和筒子炮干掉?
(别告诉我是那些勇士们从窑洞里又搬出来的哈) 11、而且许木木同志打了一个少尉,也没见个连长带队呀,第一轮突击失败后为什么国军跑得那么远?
基本消失在视野范围,有必要跑那么远?
不后撤点组成阵地干什么?
。。。。。
还有太多问题,都不想说了,既然2亿都投资了,那再花点钱,请两个顾问是很简单的事情 总的来说有进步,至少没有交党费和站着拿机枪扫射的镜头,人基本上也是中了枪也会死,不错,赞一个,希望再努力,多拍点好的战争片,我们愿意出60块前上电影院看这样的正版!
如果是打日本就更带劲了!!
十年前冯小刚拍《甲方乙方》的时候,中国电影几乎没人看,张、陈两位大师的作品在全国的票房也不到一万元,当时任北影厂厂长的韩三平说,北影厂要是足额发了职工的工资,偌大的电影厂账上就不剩一百块钱了。
当时没想到,后来冯小刚的电影开创了中国电影放映的一个档期:贺岁档。
十年后,冯小刚重回贺岁档,这次带来了《集结号》。
此时中国电影已经进入高速发展的时代,这一年进口好莱坞《变形金刚》国内票房的官方统计数字达到2.7亿人民币。
现在不是电影没人看,而是在看谁的影片——国产影片的吸引力显然没有好莱坞影片的大,国产电影依然面临着为好莱坞培育了市场后,黯然退出舞台的尴尬。
因此,中国电影应该是什么面貌依然和十年前一样,紧迫而模糊。
记着张大师和另一个张姓房地产商一起曾经放过豪言,要张大师拍电影救市。
不过比起个人要救世的豪言,我更相信香港导演王晶的话,导演从来救不了市,不过是顺应市场的需要而已。
张大师拍了一部《千里走单骑》三千五百万票房就充分的说明了这个问题,你拍古装武侠卖座,并不代表你拍回文艺片就能卖座。
中国市场需要的是商业片,想要救市场只有商业影片一途。
这也就是去年张颐武在一次青年电影导演研讨会上说的,张艺谋他不拍《黄金甲》,那钱也落不到像贾樟柯一样你们第六代导演身上。
这句话倒不是说贾樟柯的电影不值得看,而是说电影首先是一门生意,赚钱才是本质。
这个论点推广到中国电影身上,就是未来能救中国电影的,一定是中国商业电影,而不是小众电影、艺术电影。
上世纪九十年代台湾电影悲壮的死去,后来很多人总结原因认为正是台湾的新电影运动害死的台湾电影。
这个结论恰恰是本末倒置。
台湾学者卢非易在总结了大量台湾电影的放映数据后认为:台湾新电影运动从来就不在台湾电影票房中占据主要地位,换句话说,它一直处在市场边缘,等待一个只能在边缘行走的电影运动拯救整个台湾电影市场,这不是痴人说梦就是高烧不退,事实是台湾商业电影的死亡导致了台湾电影的死亡,这才是真相所在。
现在大陆国产电影依然面临这个问题:我们的主流商业电影应该是什么面貌?
是张大师所引导的方向吗?
如果是,那么中国电影必死无疑。
事实上张大师的经历和当时的历史时代紧密相关,完全不具备可复制的可能性。
中国急剧变换的二十多年不可能在留出一个空间产生张艺谋第二。
因此张大师能做到的,国内导演很难复制,这包括投资、人脉、名气、演员、剪辑、发行、放映等等。
相反,冯小刚这次带来的《集结号》正好是让人眼前一亮的新方向。
这个方向是:第一,商业影片。
第二,主旋律。
国产主旋律电影一直是让人诟病的毛病就是不讲人话不办人事,因此即使像《张思德》这样票房收入2个亿(估计90%的水)的影片也不能叫做商业电影,因为它不能带给观众购票入场观看的欲望。
而《集结号》能让观众购票入场(不是包场)正是《集结号》作为商业电影的成功之处。
另外也没必要遮掩,《集结号》就是主旋律电影。
把《集结号》做成主旋律,相反是导演冯小刚编剧刘恒的高明之处。
因为主旋律在宣传(上了CCTV《新闻联播》)和档期上(元旦前一个星期多一点,去年这个时候是《云水谣》后面是《黄金甲》)上都占足了便宜。
事实上就我们国家目前的体制来说 ,主旋律电影无论在资金还是在放映发行上都具有明显优势,如果说现阶段要对抗好莱坞电影,目前重任是在主旋律电影身上。
问题在于主旋律如何结合商业电影的长处,令观众掏钱进入影院。
从《集结号》的故事原本杨远金的小说《官司》看来,这是个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主旋律故事。
当初冯小刚联系八一电影制片厂要拍摄《集结号》的时候,八一厂的领导正是高瞻远瞩的看穿了小说《官司》背后隐忧,所以考虑再三拒绝了冯小刚的要求。
令八一厂领导没想到的是这个小说能变成主旋律电影,因此也令观众能够有幸不受八一厂战争片的折磨。
从《集结号》来说,这个未必是国内最好的战争电影,正如《甲方乙方》不是国内最好的喜剧电影,但是如果《集结号》能够像《甲方乙方》一样,为中国电影指名未来的道路,一样功莫大焉。
看过很多抗战片,这部让我泪目
百年不遇的装逼战争片,垃圾至极,傻逼、俗人的最爱
冯大导演混了这么多年,终于凭借这部电影拿了个百花奖最佳影片。究其原因并非是冯导这次电影的质量比其他的好上许多,而是这电影题材符合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不是让人感动的流眼泪的电影就一定好电影...三星半。
挺感人的
我小时候看完真的觉得挺好的
中国那时候有那么训练有素的部队吗 太假
不错,虽然我一点也不喜欢这里面宣扬的主题思想。子弹终于不是钻一个小眼了,炮弹终于不是把人抱起来扔了。
那一声号响,他们等了10年。战争部分场面不够精彩,剪辑不够流畅,中国制造的同题材中属上乘之作。
向年轻人展示了日益稀缺的男人气概,扯动了在战争和文革中没等到集结号的老一辈们的心。不过很多解放军研究者提出了批评,认为张冠李戴,把有觉悟高道德、知道自己在做怎样的事业、不怕牺牲的解放军写成了卑劣的美军乃至国军,现实中不吹集结号、骗人去牺牲的所谓首长是违反纪律要被枪毙的。
大银幕红色军旅题材迷你电视剧。
无缘无故觉得王宝强感染力特别强
本子是好本子,演员也不赖,可是就是被冯小刚的油腔滑调给拍烂了。
看得我快睡着了,真没意思,就王宝强还行
【20170816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十年前在电影院看得三度落泪,十年后再看大银幕,全程哽咽泪目。对细节还记忆犹新。姜帝圭团队营造的战争场面至今仍然震撼人心。文戏武戏都处理得很好,情绪节奏张弛有度。演员表演出色,尤其张涵予。十年过去,在我看来,宣扬人性至上的《集结号》依旧是大陆最佳战争片
战争场面上的水准结合对战争的反思,对于缺乏普通士兵角色的中国战争片是一个难忘的开始。张涵予的表演可给满分。
国民党军连掩护都不找,黑压压一片人就这么走过来,这是太自信之前的炮弹已经把这边消灭干净了么?张涵予一口流利的京片子听得人太出戏了。前后内容断层好严重,为了煽情而煽情的电影接受不能
从人性的角度民族的大义上来讲,编剧导演都是猪狗不如。
中国电影还是不会说故事
抗着红旗反红旗也是够了
噱头很足,倒不如拍成一个纯粹的战争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