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CCTV-6上看到这部电影的,看到最后总觉得这还不是结尾,很期待在影片最终的最终还能出现彩蛋,很可惜没有,顿时觉得内心空落落的,想找点什么去弥补。
LORE还是个少女,有爸爸妈妈,有一个温暖的家,还有弟弟妹妹们。
LORE刚开始发育,这个发育她自己甚至在开始的时候还没来得及意识到,在她与爸爸的对话里,她觉得她仍是过去的小女孩,她觉察不出爸爸看她眼神里的异样。
从LORE遇见爸爸的那一刻开始,便开始了令人心酸的成长之路。
真的心疼LORE,她所经历的每一步成长,我都不愿意去经历,因为太残酷。
第一次成长:失去家和小狗,告别少女的天真无知爸爸出现后还没来得及温情相聚,便开始了逃亡之路。
LORE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要走,她看到爸爸在逗家里的狗,跑过去看,爸爸安慰他说会把狗交给邻居太太照顾,不用担心,而在LORE刚转身回到屋子里,就听到背后的枪声和狗断气的哀叫。
LORE知道,家回不去了,LORE从天真无知的少女中蜕变,她处处留意,想知道发生了什么。
第二次成长:失去父亲和母亲,告别少女的希冀等待爸爸开车,带着妈妈,带着LORE和弟弟妹妹们,去到了一个小农庄,仅过了一夜爸爸就消失了。
LORE不知道爸爸和妈妈因为什么事情发生了分歧,不知道妈妈在为什么担忧,为什么他们一家要来到这个小农舍,她心理上隐隐感觉到不安,小心翼翼问妈妈是因为胜利不远了吧?
妈妈沉默不语,这加深了LORE的担忧。
在爸爸消失的前几天,妈妈还会拿着家当去换点食物回来吃。
有一天LORE察觉妈妈不对,看到妈妈脚上流血,妈妈嚎啕大哭,说他死了,LORE以为说的是还未出生的弟弟,更担心说的是爸爸,妈妈说元首死了,人生已经没有希望了,从此一蹶不振。
LORE不理解,元首的死为什么比亲人来得重要。
但她努力做好姐姐的角色,去换吃的,照顾好妈妈和弟弟妹妹们,希望爸爸有一天会回来,希望妈妈能慢慢好起来。
LORE看到了军车,以为是要把妈妈抓走的,飞奔跑回家,她看到妈妈没有被抓,安心下来,但是妈妈自己选择了离开。
LORE彻底失去了靠山,只有弟弟妹妹们和妈妈留下的首饰。
妈妈对LORE说要是3天内她没有回来,LORE就带着弟弟妹妹们去汉堡找外婆。
LORE一直坚持着,知道康特因为偷牛奶被抓,才发现父亲母亲再也不能回来了,希冀和等待不能换回爸爸妈妈,于是带着弟弟妹妹们离开。
第三次成长:失去庇护和食物,告别少女的洁净羞耻路上的艰难不用讲也知道,路途上的疲惫,弟弟妹妹的幼稚不解、调皮哭闹,食物的短缺,妈妈留下的去外婆家的路已经走不通了,LORE不知道怎样才能去汉堡,LORE四处求人,用母亲留下的首饰换取食物。
LORE给皮特找了一个奶娘,低声的恳求那个女人把乳头擦一下再给皮特喂奶;妹妹在给LORE洗头时,说她全身臭烘烘的,立即遭到LORE的大声呵斥;LORE看到了一个死人,不是走开,而是小心翼翼地靠近,把死人身上值钱的东西偷走。
幸运的是LORE遇到了托马斯,托马斯一开始想侵犯LORE,LORE对托马斯一直抱有很强的戒心,但是在托马斯多次帮助LORE后,LORE企图向托马斯献身让托马斯留下。
在遇到一条河流无法穿越时,LORE主动靠近一个又老又胖的渔夫,为他唱歌,甚至同意他侵犯自己,最后LORE默默地配合托马斯,一起将渔夫杀死。
LORE身体上仍是一个少女,但是此刻LORE的心灵已经彻底沦陷了,为了食物和安全,可以暂时不要道德。
第四次成长:失去弟弟和恋人,告别少女的温和浪漫与托马斯的相遇,可能是巧合,也可能是天意。
他们两个从一开始就在相互观察着,试探着,LORE有少女的矜持,托马斯也有一个男人的尊严,LORE不愿意出卖自己,托马斯也不想乘人之危。
弟弟妹妹们慢慢与托马斯建立起了亲密的联系,LORE一开始的敌意,在一路的相处后,也转变爱情的情愫。
这一切却因为一个突发事件戛然而止,弟弟康特因托马斯偷了俄国人的食物,无意中被枪杀。
爱情快要来的时候,弟弟走了,LORE是自责的,托马斯也是自责的,LORE在知道托马斯打算离开的时候大哭大闹,她甚至愿意让托马斯带皮特走,她希望托马斯活着,LORE想尽一切办法让托马斯留下。
最后托马斯在LORE的央求中留下了,他们一起登上了火车,命运却再次捉弄了他们,托马斯因为找不到自己的证件,被迫在中途下了车。
他们的爱情,停留在望向对方的眼神中,停留在某一次夜里指尖的相互触碰里,停留在最后在火车上紧挨着的一次呼吸上,还没有开始,就这么轻易的结束了,消失在茫茫人海。
LORE没保护好弟弟,也没留得住恋人,从此,LORE再也不能做到微笑着去载歌载舞。
第五次成长:失去过去和未来,告别少女的精彩人生与托马斯失联后,LORE带着弟弟妹妹们成功到了外婆家,但是LORE没有办法适应重归于平静的生活,她想念托马斯,可她甚至连托马斯的真名都不知道,她翻看着托马斯证件里那些死去的犹太人的照片,她不自禁地就联想到他们赤裸裸的被枪杀的画面,她收集着一个个小鹿,看着这些小鹿,似乎就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但是生活无时无刻都在告诉她现实的模样,餐桌的礼仪,LORE和弟弟妹妹们都在逃亡生活中抛弃了,弟弟因为动手拿面包被外婆训斥,LORE叛逆的也拿起面包乱啃起来,还把水倒在桌面用手捧来喝,最终遭到了外婆更为严厉的训斥。
LORE能理解弟弟妹妹的每一个举动,但是谁又来怜惜她理解她呢,能理解她的人都失联了。
是啊,她逃亡来到外婆家,是啊,收集小鹿有什么意义呢?
不如通通踩碎。
曾经的少女已经不见了,想念的人也不见了,还有很多无辜的人就这么死去了。
LORE望向远方,一片绿茫茫的草丛,看不见尽头。
电影在这里结束了,我希望的彩蛋是托马斯能突然出现在LORE的视线中,期望他们再次相遇,见到了托马斯,哪怕LORE再怎么千疮百孔,也是有了一个心灵上的归宿,而不会活在世界上如同一个异类,没有人理解,也无法将做过的事情说出口,这么大的世界,只有孤单的自己。
这是一部主题和内容都“不好看”的电影,非常沉重。
少女洛荷养尊处优地生活在二战时期的法西斯军官家庭,二战结束后,将随之被处决的命运让其被迫艰难险阻地成长。
同样题材,和法国电影《Le silence de la mer》十分相似,精湛的画面和配乐。
除了战争可能“惊悚”外,电影里每一个镜头都唯美精致。
少女洛荷一出镜,就是在光圈氤氲的湖面里,洁白的手臂穿过柔软的睡衣。
由于主题的沉重性,所有画面以冷色调压抑着温柔以对。
即便是故事本身,洛荷为第一主角的视角,也是让电影里敌我对立不明。
相比较说较明显深恶痛绝的暴力场面其他战争片,凯特.修特兰以女性立场的讲述方式文艺化了战争。
犹太男孩托马斯的出现,是洛荷成长的转折点,看似只是逃亡之路上的救世主,却温柔一笔地解构了法西斯独裁统治下禁锢的思想和人生。
爱情,少年之爱,朦胧而敌对,却始终以温柔的压抑,像那些电影中唯美的画面一样,拖起了整部电影的主题。
当电影结局洛荷奋力踩碎瓷鹿时,电影里所有对立和成长便完成,悄无声息的温柔以对。
很长时间没有写过东西了,直至看了这部电影。
很难脱离这种类型荧幕所表达的情绪。
显然生活是压抑的,理想在没实现前均是空想。
洛荷在遇到男主角之前一直是骄傲的,矜持的。
身为官家大小姐,本身都不需要思考这些多。
在纳粹倒台,母亲和父亲接边出走后。
她始终都维持着她的骄傲与“气度”。
到邻居家买东西或逃亡时用手饰换食物时。
欣赏她表现出的倨傲。
纵是无人欣赏又怎样,活到一把年纪已经不需要别人的肯定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如果是我,我也会像她妹妹一样觉得给两件首饰太多了吧,我们终日活在斤斤计较的生活中,而磨损了本来应该有的朝气与大气。
、对男主角开始是抗拒,怀疑,试探再是依赖与接受。
抗拒时会在知道他尾随时而匆忙躲避离开,怀疑他对她心存欲念而用身体来付支行动,试探时,在需过河时无奈用身体与船夫交易。
我知道他一定会尾随其后,她也知道。
她是坚持的,独立的,更是固执,骄傲的。
他的感情在与她相处中而根深蒂固,如果说在废弃屋中怀有的是欲望的话,现在却是情不知以而一往情深。
依赖是会在他走时首次哭泣并拥抱请他留下来,而借口是当她弟弟的哥哥。
我不知道她知道弟弟拿了他的通行证而让他不能一起到达终点时会不会觉得遗憾。
她不了解他,他不了解她。
我无法用严谨而深刻的历史知识来解剖这部具有现实意义的影片。
尽管我知道他所表达的是什么。
爱情只是冰山一角,如果影片的结尾能引起我们的遐想的话。
我愿意相信,会有一辆火车送他归来。
我们会在别处再见。
似乎自《生命之树》开始,马力克式的影像风格就开始大规模侵入各式电影之中。
但是,与其他一些作品的邯郸学步及滥用无度比起来,本片对这一影像风格的利用倒是恰到好处。
与一般二战反思题材不同,本片以纳粹青年营一个根正苗红的优秀少女学员为切入点,试图以从内向外的觉醒强化反思作用,而这种内部的觉醒,以公路片的风格,与成长的阵痛相融合,三者达到统一,立意较为新颖。
为此,本片不仅笔墨着重于心理描写,而且多用象征手法和气氛烘托为少女的成长注脚,其多处侧面描述简洁而干练,既处理得流畅而清晰,又让人回味无穷,此为用法得道之处。
更重要的是,这种看似传统的“体制内逃脱”尝试之所以能够成功,正是因为这种“体制”本身已经处于崩裂的阶段,自此有了大环境的前提,因此这种转变历程有了其合理性。
最终,这整个过程被处理得循序渐进又辅以对比,也无多余的支线干扰,成就了全片的完整和统一,因此可以说是一部用心之作。
很惨。
导演很会利用镜头来讲故事,这很有意思。
(这就是文艺片的魅力吧,我比较喜欢这些很隐晦的东西)还有结尾处有呼应开头。
比如当他们来到祖母家后洗澡,那个男孩把头埋进水里,在开头处他有问到把头埋进水里会淹死吗。
这次逃难对他们的影响都很大……还有那只陶瓷鹿,刚到祖母家洛儿很高兴地把它摆在陶瓷鹿堆里,她肯定是很庆幸自己活下来了,有种找到归宿的感觉。
当后来她感觉好像一切都变了,当她妹妹拉她一切跳舞的时候,她又说自己做不到,后来又被陶瓷鹿毁了,她可能已经死在这次逃难中了吧,她也许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幸存下来。
到后来他拿着托马斯的证件,才发现自己的信仰是完全错误的,在一开始洛儿发现弟弟偷东西,说德国孩子不该偷东西,她那时候还是觉得自己的种族(希特勒种族,没有这个种族,但是不知道怎么说)是很高尚,国家的战争是很伟大的,到最后她把牛奶打翻,喝桌子上的牛奶(是一个呼应),有种装什么装,我们就是这么肮脏的感觉。
但是,还是有缺点。
女主人设有点崩啊。
只能说我有点摸不清她的脑回路吧。
总是要害死托马斯的感觉,代入一下托马斯,我真的要一巴掌扇死女主,真的良心被狗吃…总是帮女主,女主反而不领情,到最后还得被女主弟害得下火车,证件被拿了,估计活不了多久吧。
还有我不明白为什么洛儿发现托马斯来了,马上脱衣服和那个老男人那个,看见托马斯捡起地上的石头她也没反应,到最后老男人被砸死了,她才怪托马斯,我要是托马斯,我石头应该砸你头上!
但是除去这个,男女主的张力还是满满的。
一直找美国爱情片来消遣一下,发现都一般啊,好无趣,没想到在这部不是爱情片的片子还能get到男女主,满足了我的需求,就给五星吧。
(芷宁写于2013年6月7日)当反思战争的电影作品越来越多的时候,人们开始厌弃那些用所谓追思的方式来表达虚妄的感同身受,澳大利亚导演凯特·绍特兰执导的影片《少女洛荷(Lore)》将故事背景置于二战结束时的德国,整体风格却给人新鲜感。
绍特兰以女导演特有的梳理情感的细腻手法,将情绪特写与情境意会,应运得丰沛舒适,结合凄迷寂寥的画面,动人心扉的配乐,把握良好的表演,呈现出了一部充盈着特别气息流的好看电影。
影片改编自澳洲女作家瑞秋·塞弗特的作品《暗房》,或许有小说作为依托,影片的剧本容易来得扎实丰沛,令全片看来颇耐人寻味,在整体通畅连贯的态势下,调度的张弛有度和情绪的蓄积爆发,也一路推进而来。
影片虽然有将情绪放大的趋势,但选用的切入点恰好,很好地规避了可能的诟病。
不得不说,导演的特写镜头虽然够多够细腻,具有足够的渲染和烘托的效果,但不显矫饰拖拉,而那些仿佛在诉说着未卜命运的空镜,虽也出现频密,却不显空泛,好似每一组画面都饱含着情绪,不论凄清冷寂的,还是触目惊心的,从而增加了影片的艺术印象分。
影片截取的视角特殊,以纳粹军官女儿的视界来表现一段虚无价值体系彻底崩坏后的苦难历程,逢此劫时,洛荷的年纪正处于青春期,她有着花季少女特有的敏感和执拗,且深受激进母亲的影响,帝国毁灭,元首自杀后,在父母继续为“捍卫理想”相继外出的情况下,身为长女的洛荷必须带着弟弟妹妹们(其中一个还是个襁褓中婴孩),穿越巴伐利亚黑森林,去汉堡投奔外婆。
这个过程听上去像是公路片的既定模式,可事实上,它远比一般的公路片来得细腻委婉,影片的人设和剧设具有一定的矛盾性和冲突性,在很多情况下,也具有看似稀松平常实则强烈尖锐的对立性。
帝国覆灭后,道德的沦丧一发不可收拾,旅途变得险象环生困难重重,而彼时的德国实际上已被不同的战胜国管控着,分为不同区域,美国、英国、前苏等实际控制区的行事作风也大相径庭,于是,在特殊背景下,人的生存变得极具挑战性,仿佛每一刻每一秒无不与危难擦肩而过。
影片对白不多,但所需的都有,颇有恰到好处之感。
不多的台词让演员的表演有了一定的挑战性。
饰演洛荷的不满二十岁的莎斯齐娅·罗森达尔,将角色的遭遇和情感的流变以平静而有力的方式呈现了出来。
在旷野的各种不凡经历,因她敏感而细微的拿捏,令观众感知到了洛荷最纤细的感受,前途未卜,旅途多难,她时而恐慌时而踌躇时而绝望时而无奈,于是,在胶片流转间,一个少女的成长之旅便稳稳地立在观众的心理层面上,实属可贵。
因洛荷这个角色,罗森达尔入围了柏林电影节的“闪亮新星”计划,评审团给她的评语是:“莎斯齐娅能够完全融入角色,并且不依靠台词,就能展现各种深沉的感情。
她有着真正的表演的天赋,并且在《洛荷》中留下了了不起的处女秀,完美地展现了从一名少女到一个女人的转变。
”如此具有天赋的表演,让人们难免期待她的下一次表现。
米卡·赛德尔饰演的在逃难途中偶遇的男孩,和罗森达尔的表演形成了一种微妙的戏剧张力和化学反应,让两人塑造的人物在悄悄的角力间,令观众将其心性一览无余。
几番接触和暗自较量后,不论思维上,还是肢体上,为了达到共生的目的,他们结成了不算牢靠的“同盟”。
这一切,彷如帕蒂·史密斯所言的:“我明白,在这一小段时空里,我们交付了彼此的孤独,又用信任填补了它。
”同时,这个所谓“犹太男孩”的出现,是令洛荷认识到事情真相的关键,再此之前的逃亡之旅中,即便潜意识里有了模糊的认知,但长久以来被单向强势洗脑的洛荷却在抵触,在这场苦难的旅途之后,洛荷虽没有生理意义上的破处,心理上却已饱经风霜,她终于变成了一个成人,不再是以前那个单向思维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了。
而火车上突如其来阴差阳错的分离,则像一首哀婉的歌,仿佛在说一个事实——有些人出现在你的生命里,只是为了给你上一课,帮你一把。
流离失所,忍饥挨饿,直面死亡的恐惧和亲人的消亡,此番经历让洛荷措手不及,又不得不适应,于是,台译片名《纯真消逝的年代》似乎有那么点切近影片所流露出来的气息。
片尾,回到安逸环境里的洛荷,面对外婆对她如往日的礼仪要求,洛荷感到愤懑,她将卧室里的小瓷鹿统统砸碎的场景,仿佛在宣告着覆水难收的事实,经过这场战争,任何人都再也回不去过往了。
(杂志约稿)http://nicolew.blog.hexun.com/87462550_d.html
《少女洛荷》是一部好看的电影。
好看来自于它的技巧手法,可以说是自成一体,工整而连贯。
女导演爱用的表情特写流、情绪放大法,休特兰表现得张弛有度,挥洒自如。
少女的慌张、困惑、犹豫和绝望,镜头上都有完好的交代,反复强调、渲染,久久不散。
一般人被《少女洛荷》打动,那首先肯定是摄影和画面,相当耐看。
片中有如此多的特写和空镜头,对准逃亡路上的尸体伤口,也对准林中的树枝和迷雾。
时而血腥,时而美丽,交相出现,有如设计好的化学反应。
这种镜头组合和剪辑节奏也降低了整个电影的行进速度,以致有人会猜想,少女一行人也许达不到终点。
观众的心理也被干扰,当事人不可能以那么近的主观视角去观察,所以,类似镜头要作用的对象更多是对准观众。
在这个层面上,《少女洛荷》又是一部“不好看”的电影,有些时候,它会让人觉得压抑,不是太舒服,整个路程就是缓慢拉锯,随时会有也必然会有危险的发生。
作为澳大利亚申报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电影,《少女洛荷》选取了近年常见的二战反思故事。
更准确的说,二战题材一直比较热门,但2000年后又有迅速升温之势,从《窃听风暴》到《朗读者》,莫不如此。
二战作为时代背景出现,除了相关照片,《少女洛荷》几乎没有真正表现战争的场面(包括提及洛荷父亲的事迹)。
即便是被猜疑的男孩身份,如果对欧美人种有所辨识,应该能很快会发现,他和犹太人似乎还有外形上的较大差别。
再者,真刻意安排这样的和解,电影恐怕会招致很大争议。
这也是为什么说,《少女洛荷》表面上好像另辟蹊径,实际上,电影早已规避了任何会引发误会的风险。
影片始于洛荷的家庭坍塌,帝国毁灭之后,父母来不及告诉他们行踪,旋即消失。
突然的消失也就是时代的隐喻,对纳粹的追随者来说,在帝国覆灭后,他们是无法真正解脱的。
简言之,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其实已经被纳粹所影响和同化。
就说父母对洛荷的教育方式,那必然也是纳粹一套。
选择少女的青春期,选择一场危机重重的黑屋出逃,整部电影就是一个太过强烈的隐喻。
逃亡之路有死亡的阴影笼罩,也有不速之客的加入。
对这等年纪的少女,两弟弟一妹妹还有一个baby,洛荷想靠一己之力去完成逃亡,那显然是不太可能的。
如果逃亡之路有那么简单,那么,《少女洛荷》就会是一部格格不入的小清新电影。
这时候,男孩在黑暗的角落中出现,他们用互不信任和猜疑的眼神完成了彼此的初次交换,然后迅速充当了领路人角色。
在平静时,片中会出现男孩倒挂树上看洛荷的镜头,文艺浪漫得紧——以至于有格格不入的错觉。
如果往深处想,这种一带而过的场面也是两个人的身份差异写照。
在猛烈时,观众都在等待男孩的出手,完成那道必然要出现的血光之灾。
把一群孩子置身在这样的环境,天平倾斜的方向已经相当明确。
值得一提的是,两位年轻演员的表现都挺不错,至少是有型且有性格的那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可以留意。
他们不至于像某些选角失败的电影,演员一出现在片中就显得很跳,完全脱离情境。
而且,比主演年纪更小的小孩和小baby也很出彩,尤其是说哭就哭的baby,相信看过的观众都印象深刻。
总体来说,由于《少女洛荷》的沉重主题,我会认为,它是一部充满了较多设计的电影,就像baby的哭,就像一群孩子的逃亡组合,就像逃离毁灭和走向成长的路途。
或许,在导演看来,抵达终点、弟弟意外甚至是信仰的崩盘毁灭都不是真正的打击。
洛荷对男孩的爱意,她的抗拒、犹豫以及纠结反复才是真正的、迟迟到来的成人礼。
看过《Lore》之后,感觉最让人扼腕叹息的要数Lore和Thomas戛然而止的爱情了。
这个没有结局的结局,让我禁不住去想,Thomas究竟是什么人,后来会和Lore重新在一起吗?
带着对电影中某些情节的疑惑,又去看了Rachel Seiffert的小说《the dark room》。
结果,小说和电影除了有相似场景之外,几乎是两个故事。
小说里的Thomas真的是犹太人,而电影里的Thomas,有理由去怀疑,他不是犹太人。
电影里的Thomas,根据先前看过的其他二战小说电影里描述的形形色色的人,很可能是前纳粹、集中营看守,乔装成犹太人逃离了追捕。
何以见得?
先说说哪些事情不能证明Thomas是犹太人。
首先,证件不能说明Thomas是犹太人。
因为结尾处,Thomas的犹太身份证明来自于其他死去的犹太人。
然后是,纹身,Thomas手臂上的编号刺青不是只有犹太人才可以有的。
在一部犹太人写的小说《纳粹与理发师》中有一段情节,主人公SS军官穿越森林回到柏林第一件事就是在手腕上纹上编号,乔装成犹太人。
所以,纹身不是犹太人专属,可以伪造。
但是Thomas必然曾经在集中营呆过,看守或者被囚禁。
当时德国大部分的普通老百姓不知道集中营是什么样子的,但是Thomas有犹太人的全部证件,在《辛德勒名单》里详细介绍了这些东西会在集中营里如何被分拣,所以,能持有这些东西人要么是德军及其狗腿子要么在集中营被解放之后在里面逛了一圈(小说里的Thomas就是这样);Thomas“像”犹太人,有刺青,知道树林里的小孩说的是波兰语,说明他对集中营里的情况了如指掌;在苏占区让他们藏着不要被人看到,说明他知道苏军的作风(狼一般的毛子见到妇女就XX,详见《柏林的女人》和波兰电影《罗莎》)。
再说说为什么怀疑Thomas曾是德军。
小说里的Thomas在Lore面前比较畏缩,不敢直视她的眼睛,怯于袒露自己的身份,怕Lore知道而离开他。
但是电影里的Thomas坏坏的,第一次开口交谈就企图霸王硬上弓;一向直勾勾地看Lore毫无羞涩或者怯懦自卑;偷偷接触Lore的手或者脚,后来直接躺在她身边;Lore骂他犹太人时只是坏坏地一歪头开始摸Lore裸露的脚踝;对杀戮和死亡司空见惯,出手狠辣毫不犹豫,看到Guenther死了毫不犹豫地脱下那孩子的鞋逃离;爱烟嗜酒,杀了船夫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喝他的酒,G死后他也在那喝酒,这么年轻就这么嗜酒,当时的犹太青年多半没有这种机会,反倒是集中营里腐败的德军极有可能(看《辛德勒名单》就会见识到);最重要的是,证件一丢,在盟军面前就像老鼠见到猫一样立马溜走,真是犹太人的话解释一下、费点周折,不需要与Lore分别,这么做很可能是因为被通缉。
另一方面,Thomas说自己战时没有去打仗,而是在偷窃,被关在监狱,很可能是在暗示自己被分到集中营、剥削犹太人财产以及剥夺生命;他丰富的野外生存知识和能力很可能来自于训练和经历(比如乔装成平民从波兰穿越森林跋涉回德国)。
那为什么Thomas不告诉Lore自己不是犹太人,而是和她老爸一道儿的?
首先,他是战犯、对自己的身份讳莫如深,不然即使Lore不说出来,她的弟弟妹妹没准儿会说漏嘴,而且可能会引来Lore的鄙视,即不能确信他们会继续保密并且继续与他为伍。
其次,经历这么多,他根本不认同纳粹对犹太人的宣传和做法,并且对他们感到愧疚,所以在爱人面前自己充当犹太人、对她好、用行动感化她、破除之前纳粹给她的洗脑。
所以,Thomas不介意Lore“知道”他是犹太人,而且每次Lore鄙视他是犹太人时他都一脸不屑,小样儿懂个啥啊。
Lore 在希特勒倒台后,爸爸妈妈被捕后,带着弟弟妹妹去汉堡投奔外婆的故事。
路上有一个自称是犹太人的小伙帮助他们。
Lore第一次:他们离家没多远的一栋废弃的房子里,Lore看到了托马斯,他们也第一次看到了满身爬满蚂蚁的死人。
第二次:人口聚集地,Lore找人给弟弟喂奶。
她脱开了他的眼睛。
第三次:Lore偷偷撕下了似乎是父亲死去的照片,托马斯要夺照片。
第四次:托马斯一直在后面跟着姐弟五人。
他们进了一家用煤油洗衣的人家,男主人家因为受不了希特列倒台的消息开枪自杀了,这是Lore第二次看到死人。
女主人是一个疯狂的纳粹主义者,Lore带着弟妹逃跑了。
第五次:姐弟露宿田野,Lore哄弟弟睡觉的时候和托马斯碰头了,此次俩人的思想发生了改变。
Lore跑着弟弟一步一步走进了他,他反而不敢看她坚定的眼神。
第六次:美国大兵检查他们,托马斯出面说是他们的哥哥,救了他们。
第七次:Lore虚弱得不能走路,托马斯扶她往前走,并找到了吃的东西。
但是Lore在趁弟妹都睡着的时候,说她知道托马斯是犹太人,不让他碰弟妹。
托马斯伸手抓住她的腿,她走开了。
第八次:河里洗澡。
托马斯倒挂树上看水里的Lore。
第九次:晚上睡觉,托马斯和弟弟聊天时把脚伸到Lore的脚上,她没有反抗。
然后他抚摸她的头发。
第十次:Lore通过对比弟弟手中的父亲的照片和自己在墙上撕下的照片,确定父亲死了。
她没了依靠,她深知要想活命就得依靠托马斯,所以把他的手放到了自己的下体,在托马斯想进一步时,她推开了他。
然后把照片给埋了。
第十次:走到一条河边,为了能过河,Lore想牺牲自己来满足船主,托马斯在他背后砸死了他。
然后帮吓得颤抖的Lore扣上扣子。
第十一次:托马斯划船载大家过河,到岸时,Lore因为害怕杀死过人的他,跌落到了水里。
第十二次:边境区,Lore想向警卫说杀人的事,托马斯拉住了她。
第十三次:晚上露营的时候,托马斯从一边走过来躺在Lore身边,他摸了她的脖子,在他想进一步的时候,Lore转了身,托马斯去摸她的手。
第十四次:托马斯出去抢别人的吃的,被追的时候,甘特被枪杀了。
第十五次:托马斯想离开他们,Lore哭闹着求他别走,他留了下来,陪他们上火车。
第十六次:火车上别人讨论被杀的女人,Lore猜到妈妈也在里面就走到一边去哭。
遇到查票,托马斯找不到钱包,下车了。
弟弟说他偷了托马斯的钱包,他以为这样托马斯就不会离开他们了。
打开一看,他不是托马斯,钱包是别人的。
到了外婆家,Lore已经长大了,她不再像以前一样无知纯真了,她打开钱包看了里面的照片,跺碎了瓷鹿。
片字没有过分得描写战争的残酷,主要是Lore的天真无知到成熟长大,期间的托马斯教给了她很多。
不时出现的鲜花,草地,湖水,蒲公英,小树,少男少女之间的情愫,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Lore嘴唇上因为缺水出现的病状,托马斯胡渣中的红点,婴儿的哭声,两个弟弟的打闹,妹妹跑着婴儿奔跑,这些细节之处很好。
《少女洛荷》(Lore,纯真消逝的年代(台)/黑屋/萝芮/萝拉)是凯特·休特兰(Cate Shortland,1968年8月10日-)执导的爱情战争片, 改编自澳洲女作家瑞秋·塞弗特Rachel Seiffert曾获布克奖提名的名作《暗房》,从“加害者”自我反省角度讲述养尊处优的党卫军军官女儿在希特勒死后的德国,开始的一段痛苦而深刻的长大成人的经历:女孩Hannalore(莎斯琪亚·罗森道尔 Saskia Rosendahl 饰)小名Lore,生来养尊处优,父亲是党卫军高级军官,曾在白俄罗斯处决大量犹太人和无辜市民。
洛荷和她的姐妹们对犹太人遭遇知之甚少,她甚至还是一名希特勒青年军(Hitler Youth)的光荣成员,对纳粹信仰充满崇敬之情,希特勒死后,二战结束,德意志变成一片废墟,洛荷带着四个弟妹从巴伐利亚前往汉堡投靠外婆。
在投亲过程中,不肯相信残酷战争的洛荷,看到了死亡、丑恶、肮脏、贪婪、饥饿、猥亵的种种,渐渐了解事情真相,褪去纯真,变成饱经世故的大人。
影片最后,当她无意中翻阅Thomas(凯-皮特·马立纳饰)捡来伪装身份的犹太人证件夹中的照片时,仿佛看到了落难的自己和家人。
“浮云世态纷纷变,秋草人情日日疏”( 金赵秉文《寄王学士子端》),人上人到逃难者的过程很短,但很快揭开人生与世界真相!
影片中希特勒死后,德国民众如丧考妣的巨大失落,给人深刻印象,也发人深省,洛荷母亲对镜神伤,既为己衰,也为主王。
特写、空镜,特写、空镜,特写、空镜……少女的成长和帝国的毁灭。家庭的崩溃和穿越森林迷雾的逃亡。一个近些年申奥外语片的老主题,看似深刻的、痛心疾首的反省,实际上,毫无风险。
一路逃亡的可怕经历到末尾外婆仍旧冥顽不灵的思想,少女洛荷终于成长了,遗憾她和男主就这样匆匆分开没有下文……莎斯琪亚罗森道尔好美。原来妹妹是《暗黑》里的小太妹卡塔琳娜😂男女主倒置的拍摄角度应该还是有深意的,还挺有意思。男主也好帅,为什么再没拍戏了。
战争确实是社会异化人性的极端模式。
角度很独特,摄影优美情绪细腻什么的
少女的成长是消无声息的,一瞬即永恒。只是这成长的洗礼所要付出的代价太多,死亡和战争考验着人性,催促人要像雨后春笋般坚忍地长大,转头不再相信任何事和任何人。如果不是被迫,我想问你是否愿意永远童真。
好纠结沉重。。。。男主有点像tobey maguire嗯
二战行将结束时有关战犯子女以及整个德国生活状态的电影,整个电影借少女经历的磨难和逐渐成长强调了对战争的种种反思,主题虽然明确但是是相当压抑的主题,所以并不太喜欢,即使电影拍得很到位
画面感叫人无法理智
看的时候就感觉这是个女导演拍的吧,还真是。用小女孩视角和经历来反思政治,果然是好用的方法。导演喜欢使用偏蓝的色调,还有各种事物的细节特写,再加上大量的空镜,营造出纯正的小清新风格。
一定是我打开的方式不对,一天净看闷片了。
太压抑了。。。
一个不一样的角度看待战争。Thomas的离开那段安排超精彩,看lore的眼神很到位。不过点题不够,爆发的点一片,不集中。摄影美绝!
空镜特写手持晃晃晃晃晃
天堂,地狱。
二战的独特小清新视角,纳粹少女成长的阵痛。希特勒的死亡终结了一个帝国,虽然是表现战火纷飞的逃亡年代,但电影的摄影太美了。家庭破碎,父母相继离开被捕,身为姐姐的洛荷带着弟妹们穿越巴伐利亚黑森林去外婆家的艰辛之旅,途中看到的尽是战争过后满目疮痍的现状。然后,惊叹于纳粹洗脑的超强力量。
这么多说摄影怎么怎么样的,有几个懂?不要人云亦云可以不?
倒挂在树枝上的少年与河边沐浴的少女的凝视。蚂蚁在尸体上的蠕动与尸体周围的蚊虫,让人仿佛已然嗅到腐烂的味道。情绪很对,细腻的摄影和充斥这部影片的忧郁气质的色调把森林河流和废墟描绘的美到极点。流淌着的情欲也十分动人,对我的小说也极有帮助。(滚!)除去美感,则嫌空洞,浪费了一个好题材。
不知道要表现什么。好像看了一个多小时的MTV。
镜头很有感觉,,就是对这种沉闷的片子无感!!ps: 男主很帅。。。!
切入角度十分微观,拍摄全是非常规的手持和特写,作为一部类似于实验性的电影,却没有激情戏这样的重要且合理的部分,导致观影体验相当难受并且迟迟难以找到发力重点,平铺到最后猛然来个隐喻,更是一头雾水,总之很失望。但演员的表演值得尊敬,摸爬滚打蛮辛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