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电影是以挪威恐怖袭击事件为背景,毫无疑问,在观影的过程中是非常揪心的,尤其是当极端分子举起手中的枪射向每个学生的时候,那种冷静与毫无人性的眼神,就像手中的枪射向的是动物一样,每个学生纷纷倒下,学生们无助与惊恐的眼神,这一幕太令人震撼了,在观影当中,我心里一直在想,为什么警察会来得这么慢,为什么速度不快点,当警察好不容易赶到时,却没有出现我希望的所有警察一起朝极端分子开枪的一幕,虽然大多数人都希望这样,那种严惩极端恶徒的快感,但归于理性,他们是警察。
极端分子不管是有什么样的理由,向手无寸铁的人开枪,都是不可饶恕的。
《挪威7.22爆炸枪击案》探讨了法治与国治的相同及不同。
让我见识到导演在处理恐怖与政治相结合事件的把控度。
在我的认知中,法是制约人们犯罪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大秦帝国》系列一中商鞅使我认识到依法定罪的条件,及法不诛心。
这是我认为的最初法律的形成,由它来制约人们的罪恶行使权。
我一直认为人都有着罪恶度,也经常处在浪漫,空想的环境中无法跳出。
而每当看着刺眼的新闻,责任感便要强迫我跳出那构想的浪漫环境,这时的我,内心极其矛盾。
我费力的思考着两者的极端,以至于我跳不出我构思的两者的极端。
也并不知道他们是不是极端。
我记得影片中庭审法官的一句话,“法庭在为挪威的最佳利益着想”。
恐怖事件发生后的最佳利益便是人民所在地的安全程度,及让策划者,行使者承认自己的罪行,并向人们认错,以此制约以政治为目的的恐怖行动。
国治,庭审官预想的国家最佳利益。
法治,是原告与被告双方和平的交流。
这一层,更多的是基于人性的表达。
法庭有理由让双方对话,以此验证国家民众的文明。
影片极右分子与右派的对话足以给予极右分子政治上的挫败感,也就是打江山易,坐江山难。
而极右分子的另一层挫败感及是他的“独自一人”。
到了最后,他什么也得不到。
辩护律师出于职业与人权为他辩护,辩护完成后,律师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对辩护律师这样的处理,是否又太过于理想化。
除了律师还是父亲,这层的两难导演不想深究。
所以影片的理想程度高于它视听所构建的现实常态。
我挺喜欢这层矛盾感的。
本片的重点不是重现右翼极端分子主人公如何独自策划实施了2011年7月22日的奥斯陆双重恐怖袭击,造成77人死亡的惨案,而是着重展现恐怖分子的审判过程,当恐怖分子泰然自若的放弃以精神病人身份躲开法律制裁,带着胜利者的微笑接受无期徒刑的判决时,当他最后跟律师说,如果再次选择,我还会再做一次时,确实让人沮丧和悲哀,也强烈的感觉到,究竟该如何对待那些极端恐怖分子?
影片的真正开场应该是主人公顺利完成汽车炸弹爆炸和血洗夏令营后,平静地让特警抓捕,在警局,他微笑着对警察说;我需要医生,我的手在射杀学生时被杀死学生溅出的头骨刺伤了,不处理,会感染的!
他冷血的提要求时,木屋外正躺着66具被他枪杀的血淋淋的学生尸体。
这个开场的确令人震撼,每个观众都会想;最终他是否会伏法和忏悔?
影片的结局让人遗憾,虽然着重展现了挪威总统和法院对屠夫的公平公正理性,最后幸存男孩也在法庭上动情讲述的爱、希望之类,显然,这些东西对那个极端屠夫毛用都没有。
而且,影片又增加了一条平行主线,一个幸存学生的身心康复和抗争之类,这让影片节奏立即拖沓了起来。
其实,影片可以重点讲述审判过程,法律与民意、人权司法公正与极端主义的激烈斗争,中间穿插极端分子的冷酷残忍和养成之路,深入探讨这个全世界面临的问题。
至于幸存者的身心康复和回归社会,完全可以单拍一部励志鸡汤电影。
看完片子,忽然想起了美国的被他国指责的关塔那摩、美国反恐的以眼还眼作风,还有那部《美国刺客》的台词;对待恐怖分子的唯一办法就是让他们听到你的名字就感到恐惧。
也许,对待这种极端恐怖分子,爱和希望、法律和道德,确实是然并卵!
《7月22日》痛苦也许是成长最好的催化剂。
于特岛惨案,2011年7月22日,挪威奥斯陆的一场恐怖袭击带走了整整77条生命,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挪威境内发生的最严重的暴力袭击事件。
全片简明、利落、冷静、克制,没有过多的赘述,只用了30分钟就把整个袭击过程正面呈现给观众,而在后半段更主要的对遇难者及家属身心愈合过程的表达,显得异常的客观,没有刻意的煽情,甚至有些细节像挪威常年的温度一样冰冷。
但你能在这冰冷背后看见那份异常的坚毅,遇难者的坚强,父母的支持,律师的专业,甚至行凶者宁愿加刑也要在法庭上讲话,都非常震撼。
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用自己对节奏娴熟的把控,将几条叙事线清晰的呈现给观众,任由大众评说。
7分。
ps:原来导演以前干过记者,怪不得这么偏爱写实风格!
这部电影,是英国导演格林格拉斯根据“挪威7.22爆炸枪击案”改编而成,他的电影都是力图展示真实、厚重而锋利的如同纪录片式的风格,比如《血腥星期天》。
事件的男主角,主谋叫布雷维克,他是一位反移民、反政府、反穆斯林、有纳粹倾向的,精心策划了这起骇人听闻,震惊世界的事件。
制造汽车爆炸案,并对手无寸铁的学生开枪射击,大开杀戒,最终造成77人死亡,良心何在?
电影里有这样一个片段,在庭审中,布雷维克行了一个“纳粹礼”,然后开始做辩护陈述: 今天我代表欧洲人民发言,那些被剥夺了民族、本土、文化和领土权利的人,检方告诉你们我有精神病,他们这样是因为害怕我,因为我制造了自二战以来欧洲最复杂、最精彩的政治暗杀行动,为什么?
因为挪威、欧洲这些都不是真正的民主国家,一个国家没有听取国民是否愿意多元化的意见,这算是民主吗?
逼迫他们成为自己领地上的少数民族?
许多人会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意识到这一点,然后就像我当时那样,举起武器反抗。
当和平的解决手段无法实现时,暴力手段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我要求被判无罪,因为我是为保卫祖国而战。
看看最近两三年,全球民粹思潮泛滥,其中就包括“反移民”。
欧洲接纳难民,欧盟国家的国民“反移民”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最近的例子,中美洲大批难民长途跋涉数千公里,奔到美墨边境,试图进入美国。
美国的做法呢,边境筑高墙,拉铁丝网,政府增派军队,拒收难民,防止难民进入美国境内。
特朗普总统的做法算不算“反移民”呢,呵呵。
那时布雷维克的极端思想,如今是不是付诸实践了呢?
他算不算一个“英雄”,呵呵,充满讽刺 这里,让我还想起了另一起爆炸案,1995年,美国俄克拉荷马城爆炸案,造成168名无辜百姓死亡,数百人受伤,定性为恐怖主义袭击。
主谋叫麦克维,其最终于2001年被判注射死刑。
他这种报复社会的恶行,死十次都不为过。
剧情的最后部分,在枪击案中死里逃生的维亚,出庭作证时,是这样陈述的: 他想要杀死我,我记得。。。
看到他。。。
然后开始逃跑,想找个地方藏起来,保护我的弟弟,我记得我被打中了,五次,当我。。。
躺在海滩上时,我。。。
孤身一人,忍受着我无法想象的疼痛,我不得不重新学习使用自己的身体,重新学习如何行走,重新学习如何进食,我的左臂几乎已经不能用,我。。。
我有一只眼睛瞎了,不过这。。。
这让我松了一口气。。。
松了一口气,至少我现在不必看着他,不过当然,事情不没有这么简单,我的脑子里残留着。。。
他的子弹片,可能会随时要了我的命,我看起来和以前也完全不一样了,我。。。
我的身体。。。
已经损坏了,最糟的是他。。。
他杀死了。。。
安德森和西蒙,我最好的朋友们,让他们无法。。。
在这个世界留下自己的印记,他们本可以让世界更美好,而我。。。
我每一天都在怀念他们,很抱歉,我。。。
我本不想。。。
我本不想哭的。。。
我特别不想在他面前哭,我本想保持坚强,因为我要为了他们这样做,这样他们就不会被忘记,当你打死他们然后。。。
把我一人留在海滩上时,我不知道自己是死是活,从那之后,我一直困在了那里,但现在我意识到我还有选择,因为我依然有家人,有朋友,和回忆,梦想,希望,还有爱,而他没有,他。。。
完全孤身一人,他会在监狱里度过余生,而我。。。
我活了下来,我选择去生活,我说完了。
挪威爆炸枪击案的结果,法庭认定安德撕贝林布雷维克犯有全部罪行,判定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布雷维克被判无限期单独监禁,只要他仍对社会构成威胁。
结尾处,布雷维克和他的律师的对话,耐人寻味。
布雷维克:: “如果可以,我还会再做一次” 辩护律师:你没有赢,布雷维克,你失败了。
布雷维克:还会有其他人完成我的工作。
律师:我们会打败你们。
我的孩子们,还有他们的孩子,他们会打败你们。
布雷维克:你甚至都看不到我们。
布雷维克走进监狱牢房,牢房的门关上了,案子画上了句号。
布雷维克最终被判最高刑罚:监禁21年,因为挪威没有死刑。
若是案子放在大陆,这个十恶不赦的家伙早就被判死刑了,才会平民愤。
可见欧盟国家非常重视“人权”,呵呵。
再次回到电影,剧情并不复杂,导演尊重事实,完全就是在还原事件的真相,可以说是一部优秀的纪录片,非常不错的一部电影。
我喜欢。
新纳粹是怎么来的?
片中罪犯说反对多元化,反对移民。
为什么要反对?
就是因为这些移民破坏了原先白人的价值观。
有人选择忍耐,有人选择妥协。
而关键是有人选择反抗。
而当有人选择反抗后,杀了77个人竟然只是无期徒刑。
在监狱内甚至还能有不错的生活,21年后还有机会假释。
魔幻不魔幻?
神奇不神奇?
简直就是极大的讽刺,无论是极左还是极右,都活得不错。
反而伤害最大的是那些中间派。
而中间派是社会上最大的派系,当他们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那这个社会会怎么样?
挪威甚至现在整个欧洲的政治氛围已经严重扭曲,对待难民问题极端妥协,极左派不断煽动难民往欧洲跑,中间派被政治正确压得不敢发声。
而极右从而有了生存的土壤。
当极右行动的时候,那受伤最大的反而却是中间派的普通老百姓。
这位新纳粹如果不是杀自己的同胞,而是专挑新移民杀,我反而敬他是条汉子,可惜他也只是一味把怒气发泄在自己同胞的“懦夫”而已。
问题搞到最后还是白人之间的内斗,而新移民毫发无损,该去欧洲的依然继续,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There is two sides of this movie. One side is the killer. He thinks he is leading an organization that helps or saves people. The other side is the survivor, who feels incomplete, lost,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struggle, and finally stand up for his trial - he has family, friends, love, hope while the killer is completely alone. When I watched this movie, I have fears. The fear that how apathetic the killer’s face is. He seems complete chill in the trail. As he said, he was completing the mission that he was given to release the people. I feel scared and it also makes me think about my thoughts about freedom of the sexual minority group. We all want to have freedom and hope. Living in a circumstance without validating environment can be threaten and hopeless.That was my motivations and hope for so long and put me here. I think now my mission is how to create my own validation environment for myself and others too. I hope to create the safe zone that we can be ourself, but also have family, friends, dreams and love.
英国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依然钟情于政治性的表达,当然在这部信息量庞杂的作品中,还灌注了道德伦理、人性与法律,以及对当下欧洲时局尤其是难民问题的见解。
看之前以为画面上会充斥不少血腥冷酷的杀人场面,结果大屠杀的段落只占了影片开头半个小时不到的篇幅,而且表现手法相对比较克制,并没有过分渲染杀手的残忍行径。
剧本重心反而是悲剧之后幸存者心灵重建、恐袭者接受审判,以及辩护律师和首相控制局面多条线索彼此交错,逐渐编织出一个北欧民主国家遭遇恐袭后逐渐疗愈的痛苦过程。
由于故事线索繁多,影片给我的感觉更像是电视剧集的浓缩版。
幸好有导演一如既往的摄影和剪辑技术奠定视听基础,令影片不至于沦为平庸的电视电影。
其实可以对比去年德国导演法提赫·阿金的《凭空而来》来看,同样是表现新纳粹主义给欧洲社会带来的负面冲击,但比起法提赫·阿金“以暴制暴”导致无解的处理手段,格林格拉斯显然要理性得多。
恐怖分子的辩护律师这条线索无疑让观众有更多的思考点,不仅局限在这个民主国家的法律制度,还有更多关于人权以及道德上的复杂问题。
处理得最出色的莫过于让恐袭幸存者最后在法庭上与恐袭者对峙的段落,巧妙地将两条主要线索融汇一起,更暗示着这个国家经历惨剧后恢复昂扬的斗志来面对艰难险阻,乐观睿智的姿态让人看得动容。
阴郁的色调总是预示着一个悲剧的开始,就像被雾霾笼罩的北京,无论从哪个角度都拍不出幸福的模样。
悲剧注定是人类乃至世界都无法逃脱的命运,只要决定活下去就无法避免与其相逢,相逢但不会一笑,当面对制造悲剧的魔鬼我们是胆怯还是选择应战?
《22 JULY》影片自始至终被阴郁的冷灰色调覆盖,让人一眼看去便心生寒意,仿佛冷岸群岛的雪花可以透过荧幕吹来,即使在暖气充盈的室内,也让人禁不住掖一下衣领。
脏,是角色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因为肮脏是魔鬼的特征之一,无论是其形象还是勾当都让人厌恶。
在镜头里,无论如何你都不会喜欢上一个肮脏的角色,尤其当魔鬼化作你我的形象,对比着勾当,让人更加作呕。
计量,代表着分寸,稍有不慎,好与坏恶与善便无从分辨,就像人的两面,一念是佛一念是魔,而这灰度却没有明确的界限。
分寸代表着理性,炸弹材料的购买,配比,调和这一切不是随机发生的,就像发起这场恐怖行为一样。
他有自己认为迫切的理由,而那理由才是我们需要正视的问题的根源。
全片145分钟,影片只用了20分钟来呈现这场暴力事件的经过,其他大部分时间来讲述审判与受害者的情绪变化。
导演很冷静,冷静的就像片中的施暴者一样,对于施暴者的表现没有任何情绪化的渲染,就像是一个旁观者,只是客观的记录着眼前发生的一切。
这反而让人感觉冷彻心扉。
影片大部分事件是讲述对于这次恐怖袭击者的审判,与这次恐怖袭击事件的幸存者的成长和其他民众的反应,但依然客观冷静。
我们面对突如其来的伤害,恐惧是不可避免的,愤怒是理所应当的的,想要报复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这不正中魔鬼的全套?
它的目的不就是要我们丧失理智,变成和他一样邪恶。
在这世界上我们都是凡人,注定无法逃避恶魔的纠缠并被迫与其斗争,我们想要胜利,可什么是我们真正的武器?
挪威没有死刑,77人死亡,300多人受伤的灾难得到的只是21年的牢狱,并且还是三星级的,可以看报,上网,健身,七年后有周末,14年后可监外执行,这让见惯了巨刑死刑的国人简直匪夷所思。
但是挪威没有被悲愤冲昏了头脑,没有被恶魔打得手足无措,没有以暴制暴,没有让人性迷失自我。
影片通过对幸存者维亚的心理变化和成长的表现,来诉说战胜困难的艰辛与决心的理由。
也表达一个理性的社会需要承担的责任,需要理解,需要尊重,即使面对邪恶也要尊重对方,不然就很容易迷失自己。
因为人性的迷失才是最可怕的,害怕魔鬼和变成魔鬼都一样无法战胜魔鬼。
维亚最终克服了恐惧,选择继续有意义的生活。
就像他说:我们本想把自己和布雷维克区分开来,以为他是疯子,把他当做精神病,但我们错了,他和我们一样也是个正常的人类。
这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也让我更加坚定,我选择好好生活,我们要和他不一样。
也许最让国人最不理解之处是对于此类事件审判的过程,双方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的辩护,辩方律师顶着全民罪人的压力,即使在法官大人都有情绪的时候也要为自己“客户” 据理力争以争取最大的好处和最好结果。
这要是在中国,根本不用审判就直接死刑了,但是在挪威却不可以。
这也说明一个成熟社会是建立与对制度和法律的尊重,只要你是人,那么不管是谁都无法夺取你自己应该享有的权利。
我想在挪威应该不会出现中国特色冤案,如罪犯被枪毙后才发现真正罪犯另有其人。
就像挪威首相说“邪恶可以杀死一个人,但永远无法征服一个民族”。
斯托尔滕贝格说:“我们得要区分得很清楚,极端的看法和意见是完全合法的,可以正当拥有。
但想要以暴力方式执行这些极端看法则是不正当的。
”一个经历过于特岛事件的小伙子Ole Martin Juul Slyngstadli接受采访说:“他还要求享有这样的人权,我当然很生气,他杀死了我的朋友,还差点杀死我……但我们有原则,有法律,我们必须遵守,我不想让他感到一丝胜利。
对于我们来说,最大的胜利就是于特岛仍然开放,下个月又会有一批新的孩子去露营。
”
2019年2月,2018年全球幸福指数出炉,挪威排名第二。
即使如此,恐怖主义依然不可避免。
宗教和政治从来密不可分,什么才是恐怖主义的温床?
全球所面临的共同问题:经济发展不均衡,宗教冲突,移民政策......导致挪威、新西兰、美国,让每一个发达国家都如履薄冰。
影片让自己再次去重新审视自己、审视社会,但愿这样的故事不会发生在社会主义中国。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极其冷静克制,波澜不惊地就把这么一个惨绝人寰的故事讲完了。从头到尾不试图催泪,这才是高贵之处。开头的恐怖袭击,干净利落,直面暴力,毫不拖泥带水,近乎残酷的程度。恐怖袭击过后,接下来的一系列问题才是影片重点。剧本明智地选择了四个角度:国家层面的首相如何应对,发起恐怖袭击的极右分子有何诉求,为恐怖分子辩护的律师如何彰显法治,以及经历恐怖袭击的受害者如何重新面对生活。四个角度,稳准狠,稍有凌乱,但依旧精确有效,把新纳粹、种族主义、极右分子这个放在当下越发显得敏感的话题处理得很好。
励志导向总归意思不大
伴随着《7月22日》的一声巨响,恐怖分子摧毁了挪威市政厅大楼也击穿了明日领导人的心理。但真正的罪魁祸首却是这部多层次影片里那个母亲的角色。影片追溯 “恶魔”成长史的结果是找到了“母体”这个核心点,同时也为所有体系下的所有个体赢得了辩护。遗憾的是格林格拉斯对分析出来的“教育系统”却选择视而不见,母与子早早就划清了界限。或许正是这个原因,才助长了这支《精英部队》的作风。影片避重就轻在最后阶段高歌主旋律,同样一意孤行地以为自己能够战胜这场战争。
3.5。极其冷静客观的叙事和影像表达,除了详细讲述恐袭案发生的全过程,还从多视点切入呈现了恐怖分子、受害者及家属、律师、官员等人群的应激反应和情感变化。受害者维亚在法庭上的陈词是影片的高光时刻,即便世界再荒芜、残酷,我们也依然拥有梦想和爱人,这已然足够了。
拍得很克制的一个故事,比较还原事实,着重审判过程中的心理历程,但没有对凶手的行为做过多挖掘,也没有和更多后续的衍生问题产生蝴蝶效应。
垃圾
兇手洋洋得意,听到判21年,还笑了。2017年起訴挪威政府虐待他,因為獄中只有PS2玩,要求升級到PS4 。
一直在试图理解但到最后也没有说服自己的问题:为什么这是一部英文电影。仅仅因为是英国导演,还是希望通过一种更广泛使用的语言把事件及其意义扩大化?全景式的描述牵涉许多人物和角度,或许希望能够带给更广泛的观众群更多思考。但我总感觉这种目标显得越来越天真了。
影像动力的退化往往是作者衰老的第一步,希望能怪在NF头上吧
作为电影,有点平淡;取材自真实事件,还是很震撼。
三星半
改编自真实事件加上凌厉的剪辑风格向来是格林格拉斯的拿手好戏,这一部也不例外,通过受害者与加害人的双重路线来阐述观点的做法也避免了偏向哪一方,尽可能的从客观公正的角度来还原整个事件以及看待这件事的态度,并不仅仅是以寻求感官刺激的商业片,背后的政治影响也值得思考。
对这样的敏感事件,处理有些面面俱到,这么做很保险,但也出不了彩。
外来移民惹心烦,政府门前放炸弹。换衣小岛杀少年,身陷囹圄命该然。
只看了前半段了解下事件经过,后面审判和伤者复健没什么信息量,平平淡淡的,就节省时间不看了
依然是绿草导演擅长的纪实风,当年的恐怖事件只剩下微薄印象,特意查了资料才发现电影真的如此精准还原当年的新闻画面。第一人称般的手持纪录镜头,冷静克制未加渲染,前30分钟真的看得让人不寒而栗。以幸存者身心修复的艰辛历程切入,也揭示恐怖分子的审判过程,尽可能完整展现事件各方,虽然片长较长但很有必要。尤其是在当下环境,这个事件更不能忘,而且太需要拍出来,敬佩绿草导演的勇气,推荐!
有时候民主也不是啥好事
中后段乏力
不够冷也不够煽。像《大象》那样压得观众喘不上气,格林格拉斯应该信手拈来的。前三分之一迅速结束事件去表达长尾的影响是勇气,但动不动就雪地摩托飙一发,太外显太低级了。这让本片降格到《我们与恶的距离》那个层面,不是格林格拉斯的水准,或者说,这个题材表现好本身就很难。
虎头蛇尾,不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