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时长将近两个半小时,没有快进任何一个片段,憋着尿看完的。
被里面的一句话感动到,“听说神不能无处不在,所以创造了妈妈!
”这句话说的很在理。
女主艾莉亚无法从失去母亲的痛苦中走出来,继母戴维琪的出现让她们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
情人节那天参加了同学组织的农场party,没想到成为女主一生的噩梦———遭到强暴。
打了一个多月的官司,凶手竟然被法庭判为无罪,很是无语。
孤立无援的继母戴维琪只能求助私家侦探,靠一己之力惩罚罪犯。
对第一个罪犯的惩罚是“没收作案工具” ,罪犯尿尿的时候发现自己的那个东西没啦,被惊吓到后摔死在厕所。
(ps:戴维琪是教生物的,自然对切除,麻醉十分在行,给她点赞);对第二个罪犯的惩罚是让他中毒身亡(ps:用大量苹果核制造出氰化物),并嫁祸给他的表弟(第三个罪犯),让他入狱。
继母戴维琪在和第四个罪犯搏斗时,一旁的女儿艾莉亚才得知这些罪犯都是继母惩罚的,于是心中所有的节都打开了,原来继母真的很爱她,终于喊出了一句“妈妈”,然后继母义无反顾的枪杀罪犯有时候警察和法庭什么都做不了,让罪犯逍遥法外,如果不做出一些行动,历史可能还会重演。
不提倡也不反对用暴力,因为当这种事情发生在自己亲人身边时,我们无法坐视不管,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即使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
终于知道为什么一个反应现实题材的电影评分如此之低了。
一是对受害者所受伤害的描写过于轻;二是对民众的反应描写过于轻。
看看现实的新闻,女主肠子被拉出超95%,肚子被打穿,伤势过重,不治身亡;民众对法律失望而示威游行。
或许导演考虑到观众的心理承受能力,不敢演得太真,相反,有些“轻描淡写”,把重点转移到了母亲的复仇上。
这当然无可厚非,因为电影的主题就是复仇。
然而,正是这些“轻描淡写”,让那些对事实不了解的人无法真正感受到强奸犯手段之残忍。
昨天刷新闻,得知现实中剩余的4名强奸犯将于本月22日处以绞刑。
迟来的正义终可告慰逝去的受害者及其家人,但是,这正义来得太迟了。
如果法律无法保护善良的人,那么,它就是恶人的帮凶。
受害者在遭受非人的劫难后死去,是可悲的,同时,我认为也是解脱。
如果受害者还活着,她或许遭受更多的来自周围人的二次伤害,生不如死。
“她是不是穿得太暴露了?
”“如果我女儿有婚前性行为,我一定活活烧死她。
”说这话的是其中一个被告的辩护律师。
“男人强暴女人,女人该负主要责任。
”“她被强暴为什么要反抗?
她该安安静静地享受。
”……莎士比亚说:“女人,你的名字是弱者。
”弱者有罪论,怎么都让人感到恶心。
作为强者的强暴者们,实在是太过于强大,强大到要让弱者替他们承担强暴的责任。
此片改编自印度德里黑公交案,少女被多人强奸致死,情节恶劣,影响印度立法。
令人气愤的是强奸犯毫无悔意,甚至强奸犯的律师在辩护时说“我们的文化里没有女人的位置…一个巴掌拍不响…她应该安静地乖乖被强奸(这样就不会殒命)”。
这个国家的司法执法真的如同闹着玩。
倒是改编后的电影充满快意恩仇的酣畅,电影里法院以证据不足为由,宣布无罪释放犯罪人,受害者的母亲对司法者失去信心后,与侦探联手做局逐一消灭强奸犯们。
当司法机关的审判不符合程序正义,只能靠一个母亲的复仇让女儿释怀。
以暴制暴当然违背了法律的保障机能,但却符合人的道德原则,我不认为这样做不妥。
看完这部电影,本来想来打个分留个言,结果看到一些冷漠的评论,跟观影全程看到的一些责怪并诅咒受害者的弹幕一样震惊。
那些被电影情节和演员的表演震撼和感动到的情绪也被压了下去。
我不知道说什么了,只希望所有男的,还有生了儿子的家庭,都来看看这个母亲的复仇。
女孩子穿什么,晚上出去玩,去派对,跟朋友蹦迪跳舞,原本就没有错,是男人们要谨记举头三尺有神明,是这个社会没有创造安全的环境和健全清明的法律,才是错,才需要反省!
发现豆瓣评论口味太刁,这并不是一部悬疑片,非要以悬疑片标准去评判,为了剧情发展牺牲一下逻辑未尝不可(硬掰剧情的话强奸者被判无罪就很不合理,有太多证据可以证明其有罪),这部更像警示片,片子更多讲强奸对一个女孩及其家庭生理和心理上的伤害,演员们在情感上表现很到位,用心细腻地去体会,很容易产生共情,给个四分是应该的。
之前那部大加受到赞誉的印度电影《调音师》,你喜欢吗?
我不喜欢。
最近的那部印度电影《一个母亲的复仇》,你看了吗?
我看了后,更加不喜欢。
印度电影是不是都是这样的?
这两部电影,在我眼里,犯有同一个毛病。
他们怎么那么喜欢将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拍得如同玩笑。
而我觉得有的时候,该严谨的时候还是应该严谨一些的,“有趣”不是这么用的。
在不应该开玩笑的地方开了玩笑,这种感觉非常不好:听的人膈应,开的人傻逼。
先来简单地说说《调音师》,它是以“最优秀短片”的续集作为宣传点的。
那部短片拍得非常好,像一首惊悚诗,新颖又留白。
《调音师》的开头也不错,虽然印度人大花的墙纸和欢快的歌声将“犯罪的恐怖感”略有缩减,可主人公“一而再再而三的倒霉经历”还是非常扣人心弦。
直到,他碰到一群买卖器官的人,剧情开始走歪。
第一, 偏离了原有的犯罪主线,冲淡了主题。
第二, 剧情全是bug,别人要摘他器官,还要等他醒过来,听了他一番胡说后就开始帮助他,可能吗。
第三, 女反派在我这里莫名洗白,她在一群蠢猪面前简直太有人格魅力了,电影都为此闪耀出一种女权主义的味道。
明明可以是一部好的惊悚片,被改得很狗血。
这群人物像小丑一样逗得影院里笑声阵阵。
还好结尾来了一个若有似无的反转,“全员恶人”的设定让人倒抽一口寒气,算是回到了原有的氛围里去。
你要是冲着“惊悚片”的格局去看,那么一定会大失所望,觉得什么跟什么呀。
就好比你非常想听一个鬼故事,对方却给你说了一个笑话,总有一种被愚弄的感觉。
好,毕竟《调音师》的短片也是虚构的,大家自由发挥也不能强求必须拍成惊悚的调调。
那么《一个母亲的复仇》呢,这部电影可是打着震惊世界的“德里黑公交轮奸案”作为宣传点的。
这部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电影最起码要揭露出现实的世界吧。
没有!
完全没有!
德里案里那个自立自强,为改变家族命运梦想成为医生的女大学生成为了电影里任性、叛逆的富家千金。
德里案里那个备受折磨至死的受害者在电影里伤势不重且很快痊愈了。
德里案里群起激愤、游行示威的群众们在电影里根本就未有提及。
德里案里有疑点的警察在电影里含糊而过,电影的警察特别有正义感,犯罪嫌疑人的律师巧言善辩。
诚然,改编一个真实案件有点难度,因为怕引起对受害者家庭的二次伤害,所以高明的手法是拍得“举重若轻”,或者关注大量案件发生之后的情节,如《素媛》。
这部电影将犯罪情节减轻了不少:一个傲娇的千金在夜店玩到半夜三更,还恶劣地羞辱了她的一个追求者,导致对方恼羞成怒,起了报复之心。
于是,我们对犯罪者的愤怒也会随之减轻。
我很欣赏电影在拍摄犯案部分时所运用的手法:这群人将受害女孩塞进一辆车里,车轮滚动了起来。
于是镜头变为俯拍,暗黑的夜晚,空旷的灰白色路面上只有这一辆小小的黑色车辆在单独前行。
观众如同神一样看到罪恶的发生,可是上帝也帮不了忙。
过了一会儿,车停了下来,有几个男人分别从车的左右门下车,迅速交换位置,从不同的门又上了车,车轮又滚动起来。
车轮进行得那么自然,罪恶也是一样。
最后,从远景改为近景。
伴随着汽车行驶的背景音乐戛然而止,女孩被扔到路边,凶犯又在她身体上加了一脚,她滚落进水沟里,像一块石头。
水沟里的水漫过她身体的三分之二,遮住了她身体上的大部分伤口。
这样的拍摄手法很高级,它没有赤裸裸得将过程全拍出来,而是用了留白,避免了对受害者家庭的二次伤害,也让观众完全能想象到女孩所遭受到的厄运。
可是,电影的后半部分,剧情又一次走歪了。
按照电影设定,女孩是从夜店出来,她被验出血液里含有酒精成分,所以她的指控全部不予采用,那几个人渣被无罪释放。
前面铺垫过女孩是不喝酒的,明显可以借此深挖出警察失职、贪污受贿等丑闻,可是电影却点到为止,选择让女孩的继母去“替天行道”。
我就不明白了,第一,电影里的女孩不是没死吗,没死就还有希望,至于愤慨到让一个母亲转而杀人吗,第二,电影设置受害者一家是中产家庭,住别墅的好伐,这么容易就被几个底层的小混混给制住了吗?
你们可以找人,我们就不可以吗?
反正这个母亲开始复仇了。
电影给了她“生物老师”的人设,我估计要在这上面做文章。
可是报复第一个人的时候,她就找了别人帮忙,越多人帮忙把柄越多好吗,她是想让全世界人都知道吗。
她阉割了第一个罪犯,我估计还是无痛阉割呢,因为对方就像睡了一觉一样一无所知,这么专业吗,这么贴心的吗。
可这个罪犯还是死了,他被自己虚无的下身吓了一跳,一下没站稳,头敲到自己家的水龙头上。
是不是太有戏剧性了?
从这时候开始,影院里开始发出笑声了。
第二个罪犯和第三个罪犯,她一起处理了,她给罪犯二投了毒,又嫁祸给了罪犯三。
罪犯二躺在医院里死了,被自己给着急死的,罪犯三在牢房里受到爆菊的折磨。
是不是很kuso?
是不是特别漫画感?
轮到第四个罪犯,那就更无语了,要不是警察来了,这家人就要从“强奸案的受害者”变成“全家被杀”了。
原本想看到疑影重重的推理,没有。
原本想看到对残酷现实的揭露,没有。
原本想看到一出复仇的爽文,没有。
原本想看到对“为爱而恶”的探讨,没有。
(要看这点,可以去看《祈祷落幕时》,超好。
)那么这部电影到底在拍什么?
它削减了真实案件的力度,将几个凶手塑造成可爱的受气包,又给了受害者中二的人设,给了母亲复仇的行为却不给她施行的头脑。
一切都显得虚有空壳。
你没有被气愤到,没有被感动到,没有被共情到。
印度电影是不是都这样的?
感觉想拍又不敢拍,胡拍一气。
印度是一个喜欢歌舞的国度,显得那么乐观。
可是“乐观”不是“玩笑”,不该开的时候,拜托不要随便开。
不要扒了“深刻”的皮,那么让人生气!
PS.敬告各位:前文原本有一句话是“电影里的女孩不是没死吗,至于那么愤慨吗”,被有一些人断章取义地拿出来辱骂,现在我不得不修改该句为“电影里的女孩不是没死吗,没死就还有希望,至于愤慨到让一个母亲转而杀人吗”。
好,你不要又要就此来怼我,你经历过强奸吗巴拉巴拉。
认真看完全文并具备一定理解能力的人都应该知道,我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了说明这部影片这样的设定削弱了“母亲”的杀人动机。
如果按照原案件的设定,这群人渣不仅强奸了女孩,还将其折磨至死,那么母亲的杀人动机是不是更真切呢?
毕竟,不是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成为杀人凶手的。
我不是专业的作家,更加不是电脑计算机,我只是一个看完电影后就立刻写下我心中感受的普通人。
之前看的电影我也都会写些影评,哪知道这次否定了一部电影,就遭到如此多的攻击。
特别是很多攻击都来自深夜,大家都不睡的吗?
还是第二天不需要认真上班呢?
每天早上跳出来的留言都会影响我一整天的心情。
我觉得你可以不认同我的观点,但应该尊重我表达我观点的权利。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我希望每一个人都可以宽容一点,能允许每一个人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不需要表达得那么战战兢兢。
我本来不想改这句话的,因为我知道我自己没错,我本来的意思就不是这样。
这是我为此所作的第一次妥协,也希望是最后一次。
我希望这一次能锻炼出我更坚强的灵魂,鼓励自己今后能更大胆地写。
今后再遇到此类事件的时候,完全不会影响自己的心情,能一笑置之。
别因这些不负责任的留言而难过,他!
们!
不!
配!
源头就是这则留言,之后有一些人就根本不仔细看影评原文了,只就这句留言开始随声附和
之后我就变成了一些人嘴里没有同情心的人,自以为是觉得自己特别牛逼的人。
这些罪名到底怎么来的,我自己都差点被绕进去?
我的文章的标题是“请不要粉饰地狱”,我就是太同情原案件里的女孩了,所以才觉得这样的改编对她不公平。
好了,晚安各位(半夜两点多起来上厕所看到某些留言而睡不着不得不修改原文的我),明天是周日(尽管明晚我还要加班),祝大家周日愉快!
心中再次默念一百遍“加油!
”图文并茂请戳公众号
一把剖析解构人性的手术刀,肢解了星宫农场的地狱浮名之最。
艾莉亚是一名十五六岁的幻真美少女,和自己的继母——希里黛玉誓言的黛芙琪有着沟通和心灵上的鸿沟,因为任性所以胆大,在向父亲申请参加朋友的派对活动时,她的有些“不识时务”的自大和佯狂让男子懊恼并结下梁子,乃至被捆束被强暴,甚至被四名罪恶昭彰的犯罪分子踢入水塘。
艾莉亚的继母黛芙琪只盼桑麻一醉,实际上早已伤心欲绝。
弱者有罪是人性丑恶之最。
在法庭上,面对铁证凿凿,却由于缺乏精液的证据,四名罪犯却被法庭判为无罪。
黛芙琪的生命恶性力量被毫不犹豫的倾泻激发出来,她决定把自己打造成复仇母亲的形象为自己的女儿报一箭之仇,在走投无路之后愤然决定亲手为女儿寻求正义。
高智商高能量的复仇大戏拉开帷幕。
正义到不了的地方,还有母亲!
侦探观看了艾莉亚一案的全部法庭过程,决心帮助这名可怜的母亲,开展颂歌唱诗班一样的飘洒雨点与霜红泣迹的复仇。
黛芙琪瞒着家里人,首先以保全人员——酒肉和尚一般的巴布伦为立足点,对其实行物理阉割,最终他在四天后被发现死亡在自己的家中。
他们的带头大哥查尔斯,夜店的主要头脑食用了黛芙琪精心制成的苹果籽制成的氰化物而几乎瘫痪。
而他夜店的合伙人表弟莫希特作为嫌疑人被捕。
最后一名罪犯贾甘在查尔斯处得知是女孩的妈妈让查尔斯瘫痪,并找到了侦探将其击毙。
侦探和黛芙琪一样有着一个十五六岁的女儿,共情能力让他绽放出碎褶了善却赢得人间爱之扶助的美。
贾甘来到黛芙琪家,在斗智斗勇之中,黛芙琪不顾警察的劝阻,不顾身前身后名对贾甘连开五枪,以自己的恶之花生命殉了女儿的精神的镇静和解脱。
敝屣荣华,浮云生死,情之所至,独倚灵心。
雷鸣与笛声,这一路走来是多么的歪歪斜斜和坎坷,却又充盈了多少价值律的回旋高迈。
男人出门收获大麦,女人则展现生命的弧度散发沐爱。
麝香仙人掌般的毒辣,亦是生命激荡的意识流,把整个人的心思全盘放入蔚蓝的天空中,似老狼般以休戚相生的牵挂和乾坤朗朗的态势保佑自己的小狼。
浪花丛中皆是宁静且澎湃着的精灵和不可规避的遗憾。
然而只要爱的火把和记忆生生不息的存在着,那么点滴的酩悦便可从内在的凄离中缓缓飞扬上升,假以时日天空的灰暗变得幽深清朗。
黛芙琪的狠是超越了道德的,她的一系列行为都是在法律失去公信力的情境之下不得已的放旷。
她的爱包蕴了太多的清润和感性,也回笼了太多的激昂与自责,哪怕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慈母爱永不绝。
即使无法让死去的璀璨复合,也要彰显星空中最美丽的那片海洋。
正是她的爱,征服了共情的侦探,与能够体察其生命之情的警察。
守望相助与长剑星矢,暂时丢却了道德的扶梯而只追求生命最真实最刻骨铭心的存在与奥秘。
【有剧透】《一个母亲的复仇》感觉并没有营销吹嘘的那么好。
作为真实案件改编的电影,缺乏了很大程度的戏剧张力(题材不错,表现技巧略差,说实话对案件还原度也不够)具体表现为:1.全篇除了侦探的死亡之外,没有设置其他“意外”(观众难以直接从故事前半部分猜到的),而且这个“意外”也很着实不算大。
2.侧重点不清晰导致影片节奏奇怪。
总的来说可能导演和编剧也没整明白真正想要的体现是什么,所以节奏感很差。
单从片名来看侧重点应该在复仇,但是观感体验并没有连贯性的酣畅淋漓的“复仇感”。
说是重在煽情吧……情感爆发点的设置也令人觉得处理不当,有的地方出现的也很突兀,为了煽情而煽情……(并没有想流泪的冲动)3.立意问题。
看完之后,这个影片并没有引起我和朋友对影片和案件之外的延伸讨论(引起了大部分人对德里黑公车案的关注,但没有引起思考),很难让观众去发散思维看到更深更丰富的层次。
4.说是对还原度不够主要是指破案和搜证难度,当然也不排除是编剧为了让母亲复仇更容易一些作的处理。
5.多处煽情点表现过于刻意。
比如个人觉得结尾那个表白妈妈可以换种表现手法 略油腻。
(也许泣不成声道一句妈妈 撑死加句谢谢,最后紧紧相拥可能更适合个人口味叭)但影片也有值得称赞的地方:1.作为印度来讲,反映社会问题和女性权益的影片能拍到这个程度是值得夸一下的2.以及很多影评提到的已经逝世的那位饰演“母亲”一角的影后确实表现不错。
3.其实还行喜欢那句“神不可能无处不在,所以他创造了母亲。
”算是点题了叭(所以点题重点在母亲不在复仇orz)
片名叫《一个母亲的复仇》。
但 戴维琪 并不是 艾莉亚 的亲生母亲,而是她的继母。
从影片一开始,我就在琢磨这个设定。
如果要讲一个单纯快意恩仇的故事,亲生母亲对故事而言不是更方便吗?
可以省略前面那一大篇介绍家庭关系的章节。
戴维琪 的复仇动机也更加简单明了。
电影里有三个地方交待其用意。
一个是 戴维琪 对 艾莉亚 的敌意表示理解,跟丈夫说“她是怕我抢走你”,而 艾莉亚 也对爸爸说“没有妈妈的女孩是不会幸福的”,一个是戴维琪 对DK说“神明并不是无处不在的”,DK回答“所以祂创造了母亲”。
最后是主角全家去度假时,背景里放的歌,女声部唱“为了在这个世界活下去,你我需要的只有彼此”,镜头中是 艾莉亚 和 戴维琪 对视。
“女人之间有一种天然的竞争关系”。
我小时候就被这样的舆论包围着。
如果你不喜欢一个女明星/名人,那你一定是嫉妒她。
虽然我不喜欢的男明星/名人更多,表达的方式也更强烈,但就没有人会这么讲。
童话故事里的公主们永远受着女人的迫害——继母、姐妹、女巫或者是另一个公主——需要王子去拯救。
我很抵触这些故事,因为那些继母和女巫们迫害公主的理由,在我看来都不怎么成立,而且公主们都太窝囊了,叫人生气。
长大后分析起来,那些写故事的人都在有意无意地在告诉小姑娘说“男人的爱情是女人唯一的幸福,但是除了你的母亲之外,别的女人都是挡在你通往幸福大道上的巫婆”。
这些小姑娘长大后自会小心能干(女巫)或有权(继母)的女性,而期待着男性的拯救,他们救赎的方式多少带有些性暗示 —— 在公主不省人事时吻她是基操。
这部电影将 戴维琪 设定为继母,无疑提升了立意。
把故事从单纯的“亲情复仇”变成“女性间的互相守护”。
影片中的男性角色,站在司法两端。
一端是四个强奸犯肆意妄为,另一端比如法官、警察甚至受害者(艾莉亚 的父亲)却都是“爱莫能助”。
法官表示“我尽责了”,警察表示“我尽力了”,父亲表示“我很愤怒”。
但是他们都多少安于事情的结局。
因为他们不是女性,他们感受不到体会不了“被强奸”的痛苦,他们不会懂得,只要那四个罪犯还在阳光下自由行走,艾莉亚 会害怕每条陌生的街道会恐惧每个黑暗的角落,她会一生活在噩梦之中。
戴维琪 作为 艾莉亚 的继母,出人意外地担当了她的守护者和复仇人(警察一开始怀疑“亲属复仇”后,直接锁定 艾莉来 的父亲,根本不作他想。
艾莉亚 也以为是爸爸干的)。
那么亲生母亲呢?
在你们的女儿受到伤害后,你们该怎么办?
在印度,这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
以前在法国工作时,遇到一个从魁北克来出长差的同事。
我们都喜欢独自乱晃,他学过一点中文,我想听懂魁北克口音,他想去西藏,我想去印度,于是聊起来。
其时 “德里黑公交案”还没有发生,他就郑重地劝我“不要去印度”。
我:哦,单身女人有点危险是吧,我以前听说过。
但有那么严重吗?
他:非常严重。
不仅单身女人不要去,女人结伴也别去,就算跟你男朋友一起去也不安全。
整个印度,在我看来,对女人都有敌意。
我(笑):我来的地方对女人也谈不上多友好。
他:我在南京待过六个月。
我见过男人在街上打女人,警察也不管。
但是印度比那严重多了。
在那里,先是男人,然后是牛,然后才是女人。
他们还有种姓制,你知道吧。
低种姓的女人比牲口都不如。
说实话,我刚去的一个月都缓不过劲来。
我住的可是新德里啊!
我的天!
我(怀疑他太夸张的小眼神)他:这么说吧……我没有恶意,就打个比方,如果说你被强奸了,你妈妈会怎么办?
我:我妈?
以她的性格……说不好会不会杀人。
他:杀谁?
我:当然是强奸犯了,还能有谁?
他:在印度,妈妈会杀了女儿。
如果一个女人被强奸了,他们会杀掉这个女人,然后在法庭上说“她被强奸都是她的错。
因为她天黑之后出门,因为她喝了酒或者没得到父母允许做了一些事情,因为她穿了西方的衣服,所以都是她的错,是她的过失令父母蒙羞,她应该死”……你明白吗?
你能想像吗?
我:荣誉谋杀?
他:喔,你知道这个词。
我跟你说,印度女人非常漂亮。
所以我那时怕得要死。
要是我不幸爱上一个印度女人可怎么办?
我给不起结婚的金子。
如果女孩偷偷跟我走的话,她爸爸抓住她会把她打死。
从我的立场上来讲,居然有人在那个国家生养女儿,就是完全无法理解的事。
中国还是好多了,马@克@思也没有叫男人去强奸女人。
我:哈?
他:印度的神给了男人强奸女人的权力。
虽然我不大懂他们的神,太复杂了。
但是有一个印度人这么跟我说的。
所以千万千万千万不要去印度。
我在他的劝说下放弃了去印度的打算。
后来发生了“德里黑公交案”。
强奸犯说 “一个女孩不应该这么晚和她的男朋友出来闲逛。
这不仅仅是强奸,也是在解释一种规则。
” ,而强奸犯的妻子在接受采访时则说:“你们要绞死所有的强奸犯么?
女人被她的丈夫保护着,如果他死了,谁来保护她?
她又该为谁活着?
我也不想活了,我儿子还这么小,他什么也不懂,我会把他也绞死,要不然我还能怎么做?
” 我一直记得刚到法国时,教文化的老师说“一个国家的电影大体表现了这个国家最主要的社会矛盾”。
一部电影,要用一个继母的角色去呼唤这个国家的母亲保护和帮助自己的女儿,可知我那位魁北克同事作为一个“外来者”所目击所感受的性别矛盾毫不夸张。
但是那些电影也不能拍不能上映的地方,真的会更加好吗?
”在这个国家强奸犯无罪,打了强奸犯一拳却被拘捕。
”在法律无法保护自己女儿时,母亲选择以暴制暴。
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值得的,甚至是愚蠢的,但没有别的选择。
都说女孩子要保护好自己,是社会在倒退吗?
国家的存在是为了什么?
为什么需要通过限制女性自由来保护自己?
我为印度这个国家感到悲哀,为那名母亲感到惋惜,她只有通过牺牲自己的人生才可以换回应该由国家主持的正义。
看完这部影片,法律的作用及含义引人深思,国家的存在意义引人深思,母爱的伟大发人深省。
半泽直树的作者啊。东京的推理小说家去乡下的设定就很舒服。还有我喜欢的川口春奈。
节奏太差了,编剧不知道该干什么,导演多半也有问题。主要演员演员也都是不喜欢的,没有看的必要
气势汹汹摩拳擦掌虎视眈眈威风凛凛得做了一盘……清炒小油菜
【EX 23夏 木九】这个男人怎么又双叒叕在接故弄玄虚的悬疑剧本…不如演点糖水帅哥(婚后转型另说
中村有一种看似笨又聪明,但细想又是笨的矛盾感。春奈则是第一眼线条坚硬,第二眼眼神柔和,再看又坚硬的女性形象,恐怕脸型确实是坚硬的。。。
无力吐槽
半沢直樹作家池井戸潤的小说改编,上来引出那么多悬疑,我就不想看了,我真的对悬疑推理直接过敏。唯一吸引我的地方是中村伦也作为作家这个角色设定,很喜欢作家为主角的影视作品。可惜后面就开始展开这个村庄各种人性啊,杀戮啊,纵火啊这类就不太想看了。虽然一开始抗拒消防团,到加入消防团这段过程描写还是可以的。里面提到的威士忌苏打也就是嗨棒这个还蛮有趣的,想到了卢总很喜欢喝这个。
看了两集,悬念十足,有点意思啊。有一种蚂蚁搬家的感觉,前锋探路,衡量宜居后,其他蚂蚁纷涌而来,最后蚕食这片土地。所以,原住居民vs外来物种,可怜还得靠外来物种内斗倒戈才保留住了自己的家园。
古早剧情,男女主角色互换都会好一点,编辑和消防团都比主角更出彩
说实话比战狼vivant好看
中村伦也还是凪的新生活时状态最好,剧本很像日本小说套路
第五集最后的笑可太让我想看下去了
控えめに言ってなしよりのなし
ep1觉得是近年民放悬疑剧里最好的开篇了,后面还是弱了点,搞笑日常和惊悚悬疑融合得差点意思,运镜和音乐加分。中村和山本对戏有来有往比较有趣,纯奶演了个不同以往的角色但没撑起来…
预测要么是宗教要么是复仇
气氛烘托即将到顶的时刻被轻轻放下,让人嗓子里噎住半天也只能吐出一句“就这”。好吧,我又一次被这种日剧套路给骗了。
珍爱生命远离邪教
……
本季开播前期望最大结果也失望最大的一部,不说推理了连悬疑甚至恐怖氛围都没制造出几分,白浪费山村、邪教这两个最好用的元素
悬疑变邪教、逻辑竟然挺通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