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漫人生路上不期而遇的人会在自己生命中留下怎样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原本自己毫无生气的生活中激起灿烂的浪花。
很多人都觉得如果结婚能解决一切问题,这样的结局皆大欢喜。
也正因为这样才更显得所有人是那么坦诚、真实。
他们焦虑自己的处境,却从没有想过利用他人;他们自责于自己也从没有介意过他人没有做这个显而易见的举动……即便最后可能今生都不会再见,我想人真正鲜活的活着是他们给彼此最好的留念。
取名the visitor,除了家里的的确确来了个不速之客,也寓意了人生访客。。
虽然到影片最后,walter依然是形单影只,但中途发生了这段插曲却给他带来了生活和心灵的巨大变化。
也许有人会像我一样,看到walter背着鼓下了地铁就已经猜到了故事的结局,没有喜笑颜开。。
但细想一下,突然开窍了——那才是生活啊!
现实哪会一帆风顺呢,相比心想事成,更多的却是事与愿违。
就像一个齿轮总是连着其它大大小小的齿轮一样,四个人的生活来了一个大转折,未来是怎样呢?
不知道。
再套一下电影中的台词吧:"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did't teach?""i don't know..""it gonna be exciting not to"both laugh..
别涕零了,没人点的。
我曾经以为自己很难适应一切新的事物、环境,还有人。
事实证明很多东西不必去适应,到了特定的点,一切都会自然而然。
但显然我的手机不这麽想,所以一来这里它就坚贞的挂了,它才三岁,还是个孩子。
我现在住的13楼,窗外右侧,不远处的西江大桥,上边走汽车下边通火车,也是一整天呼啸叫不停。
往左看的江边,是一片宽阔的沙地码头,我刚来时每天下午五六点,那里都会聚集百来号人,游泳、谈判、拍拖、打坐、遛狗……一派不亦乐乎热气腾腾的景象。
往后人数愈少,今天下午站在窗前看,只不过寥寥十数人。
打开房门往左走,走廊尽头的窗下,一大片正在施工的建筑工地,我知道它的工期,每天用手机(新鲜的,还没满月)拍下一张照片,记录一块平地拔地而起的点滴,它们告诉我,这一刻,这些刻,你鸭在这里。
几天前看了部电影《人生访客》,说的是,一生里你会遇到很多人,擦肩很多人,但能令你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能令你变成现在这个你的,仅仅是屈指可数的几个人而已。
看完这部电影,我想了很多很多……跳跃一下,小学四、五年级经常拿这句做作文的结束语,搞得班主任很烦我,猪TT(读踢)你能不能不要这麽有深度。
大哥,你是了解我的,如今我还依然这麽有。
我遇到的人很有限,因为我很挑剔,朋友与陌生人有着泾渭分明的界限。
我不喜欢武断的人、不喜欢依照自己价值观判断别人价值观正确与否的人、不喜欢长袖善舞的人,不喜欢自以为是好为人师的人……甚至,我喜欢的人,他们很好,但他们跟我厌恶的人也很好,我便会因此不再喜欢他们。
我知道我狭隘了,但为何非要那么社会呢,必须人尽可友麽。
就酱,我固执的驻守着自己的城堡,能分到多少蛋糕不言而喻。
现在回头看,这种类似封闭未必就是坏事,能让我节约出很多宝贵时间拿来合理浪费。
熟练的观众们都知道,是金子总会被抢的。
就在那样一个毫无预警晴天霹雳的夜晚,我如今的BOSS朝我俯冲而来,揪住我的辫子吼,你以为你躲起来我就找不到你了麽?
没用的,你那忧郁的眼神唏嘘的胡茬……就在那一刻,我决定皈依星座运程。
我无意朝未成事就站山坡上吹唢呐的人靠拢,我只是在说看完那部电影之后想的“很多很多”和紧随其后的省略号内容。
如果不是遇到这个让我做出改变的人,而是无足轻重转身即忘的某些个体,现在我在哪里做着一成不变的什么情绪是怎样波澜不惊表情又如何呆板单调,我都能一一描述出来,无非是枯燥、坚硬,无力撼动。
不是说现场的改变,到哪里都是一床一碗一筷,是关于心态和勇气的东西。
这条路未必能通罗马,罗湖指不定都被拦下,但至少我确定了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还有随之而来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会因之后的成败得失而消逝。
除非谁拿富贵来淫我。
我现在坐在这里,回想这漫长的伏笔,如果不是两年半前义无反顾的,如果不是一年半前优柔果断的,如果不是三个月前误打误撞的……今晚的超女冠军也许就不是林妙可。
除了很想娘,很想俊泽哥,很想这一刻有个热水袋或暖贴,其余的都还好。
我能理解自己的思乡之情,所以隔天打一个电话回家哪怕只三两分钟。
但是不能理解每月都来的例假每次都能让我痛得这麽缠绵拖沓而我还拿她毫无办法。
淘宝上的医生特别叮嘱,来例假不能听音乐,于是我就把空调关了,胃痛总算缓和了些。
有肩周炎的朋友不妨试一试,活马当死马医嘛。
“伊~~瓦~~~”,只有我配得最像。
@无过无过 推荐我看这个电影主要是因为有非洲鼓和移民两个要素,看完之后,我顺便还补充了自己欠缺的地理知识。
叙利亚位于亚洲西部,与非洲东北部不远,塞内加尔位于非洲西北,也就是说两个国家就像一头牛的两只角。
叙利亚讲阿拉伯语,而塞内加尔官方语言是法语,两个国家人民都信仰伊斯兰教,也许他们电影中的另一种沟通语言是阿拉伯语?
当男猪脚企图申请政治避难留在美国的时候,他老妈和他决定不走繁琐的移民渠道?
而是选择黑下去,黑下去。。。。。
最后黑不成了只好遣返回国了??
美国是一个除了土著印第安人,全部来自全球各地的移民国家,与深圳的原住民没几个、绝大多数都是全国外来务工人员类似。
美国和深圳对外来人员都有相应的机制转户口,相应的不公对待给两种身份之人。
非洲鼓,是一个载体而已,承载故事的一个平台,教授去地铁演奏也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突破自己拉不下脸来在公众面前演奏的心理障碍。
这种人在纽约的中央公园,纽约大学,地铁站确实见到不少,他们挺快乐的,赚钱够不够吃口饭就没研究过了。
而
The Visitor第一次在豆瓣评论,欢迎指正。
看 The Visitor 纯属碰上的。
原本是打算看大片 Iron Man 的,结果,那天出门晚了点,再加上路上觉得有点冷又去买了杯咖啡,所以,到电影院的时候,正好赶不上了。
我只好从其他的片子里选了这个,隐约记得我查过这部片子,好象还可以,所以,就选了这个。
怀着看大片的预期,却看了这么个3-5演员搞定的小片子,有点意思。
电影说的是一位大学教授,谈不上老,但是中年晚期吧,几年前钢琴家妻子去世,他在大学多年来如一日的教一门经济课教了15年,教学大纲就是年年改个日期而已。
就这样,他还拒绝了系主任要他替另一位老师代课的要求,理由是他很忙,正在准备写他的第4部书。
他没有什么朋友,对任何人都彬彬有礼而又敬而远之。
或许因为妻子是已故钢琴家,所以,这位教授,这么大年纪了还学弹钢琴。
电影一开始,就是他痛苦地等着他的钢琴老师的到来,并且吃力的上完了钢琴课,课后他表示要彻底放弃学钢琴。
就是这么个干巴巴的生活着的半老人。
可见得他对生活的乐趣还剩下多少。
一次,为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他回到了他纽约的公寓(他长期在另一个城市教书)。
结果发现他的公寓里住了一对年轻的非法移民(没有绿卡的)。
完全偶然的机会,让这两个完全不同世界完全不搭边的人认识了彼此。
这对非法移民,男的是一位来自中东的鼓手(手鼓),在一个酒吧演爵士乐,女的是非洲裔的,在市场上卖自己做的首饰。
出于好心这位教授留他们在自己公寓住下,让人想象不到的是,因为鼓声,这种最原始的节奏,让这完全不同世界的人成了朋友。
总也学不会钢琴的教授,却居然学起了打鼓,而且还很投入。
原本以为是一个很幽默轻松的讲不同文化的融合的电影,电影的后半部分却突然情节一转。
由于一个很偶然的意外,其实就是过地铁的自动检票机时慢了一步,这位中东面孔的鼓手不得已而翻了过去,结果被地铁警察逮住,一查还是没有绿卡的,被送进了专门关非法居留者的看守所。
电影的后半部分,就是这位教授更深的介入到这个他死气沉沉的生活中的突发“意外”里。
似乎他能为此做些什么。
他去看守所看望他的这位鼓手朋友,替他和他女友间传信,替他找律师,甚至还认识了这位鼓手的优雅的母亲。
并最终在这次“意外”里,认识并反思到了他自己的生活,用他的话说就是,他其实只是假装还在活着而已,甚至假装还很忙碌,但其实他什么也没有做,他只是占据着一个空间而已。
电影的结尾是,什么也没有解决。
鼓手最后被转移到不知道哪里的另一处看守所。
移民部门的回答就是一句冷酷的:无可奉告。
但这位教授的生活彻底改变了,他现在天天在地铁里打鼓,鼓声有力而愤怒,但每当列车通过时,鼓声就被淹没了。
谈不上这是什么政治电影,但是,我觉得电影的视角反映出了911事件后,美国对移民政策的调整所反映出来的冷酷、默然甚至还有一些仇视。
移民类的电影也不都象“绿卡情缘”那么浪漫。
看完出来后在洗手间里听到两位也看了这片子的人在议论“其实这故事挺真实的…”。
看吧,这是他们相同世界里的人这么在说。
其实,我很不喜欢什么他们的世界,我们的世界….但事实就是这样,就象这电影里有温馨温暖的一部分,但接着的现实还是冷酷而无法改变的。
我一直不认为非看大片不可。
这次再次证明了。
只是大片总是能抓住你的眼球,这次险些错过了真正的好片子。
导演:Thomas McCarthy这是他导演的第二部电影。
第一部是Station Agent。
也很好看。
演员的表现很出色,应该说是非常出色,几位主要的演员都演的很好,很细腻。
尤其是演教授的这位,我曾在其他几部电影里见过他,都是配角,这次演的不温不火的,很到位。
一个大学里的经济学教授,穿西装、打领带、拎着公文包,对了,还有一副眼镜。
另一个第三世界移民,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没有汽车、背着所有的家当,对了,家当中有一个非洲鼓。
这样的两个人命运是可以交织在一起的。
你说,这电影能不好看吗?
说句实话,我对非洲文化一直没有多大的兴趣,每次看到银幕上出现穿着奇异服饰的黑人男女围着火堆呜呜乱叫着跳舞都会头疼。
看到《不速之客》的海报上,一位中年白人拍打着非洲鼓,并不能引起我的兴趣。
不过导演的上一部作品《心灵驿站》(The Station Agent)是我一直想看的独立电影,于是找来《不速之客》,于是我获得了一个半小时很享受的观影时间。
影片采用了很典型的独立电影的视角,一上来就是一位中年知识分子的空洞生活:当年钢琴家妻子的意外辞世,令大学教授沃特万念俱空。
他只是每年改改教学笔记的年份糊弄事,在资历浅的同事书上挂个名,试图学学钢琴但始终没能成功——对他来说,生命的热力和梦想似乎早已远去,只剩了一个空壳。
然而当他去纽约参加学术会议,来到自己一直空闲的纽约公寓时,却发现一对非法移民的非洲裔情侣住在这里。
出于好心,教授让他们继续住在这里,作为回报,塔瑞克则开始教沃特打非洲鼓。
正当教授感觉到了生活重新充满色彩的时候,塔瑞克却被抓住,马上要遣返回叙利亚。
教授开始和塔瑞克的母亲为此到处奔走……影片的前半部气氛比较轻松自如,后半部分涉及到移民问题,显得有些沉重(对于移民这么复杂的问题,影片表现得还是过于简单和温情了)。
本片最大的特点,是把白人精英的中年危机与移民问题、文化融合的主题结合起来,钢琴与非洲鼓在影片中成了两种文化的象征——钢琴代表了传统的白人精英文化;非洲鼓则象征着边缘文化的力量。
对教授这个角色来说,隐喻是双重的:一方面,非洲鼓为教授带来了活力,让他从与世隔绝的、个人的孤独中走出来,重新接触生活,接触到爱与希望;另一方面则隐喻着当代美国在911之后面临的危机——美国文化的特色就在于多元融合,当后911带来的恐惧和冷漠成了拒绝外来文化的理由,失掉边缘文化的滋润,美国的主流文化将变得何等干枯。
影片多次展现了人们自发来到公园,忘我地聚在一起打起非洲鼓的场景,那种人性的、亲和的、互相联系的气氛,似乎正是911之后美国人最需要的感觉。
影片令我联想起索尔•贝娄的小说《雨王亨德森》,一个美国富翁在感到生活变得苍白、贫乏时,选择了去非洲作个求雨者的故事——每当主流文化乏力之时,人们往往就会到充满原始活力的文化中去寻找力量。
小说结尾是这样的:“我想,现在轮到我起跑了,于是我一直跑着——蹦啊跳啊,沉重地跑着,心潮澎湃,百感交集。
在这静寂的北极灰色世界中,激动非凡地在一片纯白的大地上飞奔。
”然而在影片结尾,只有教授坐在地铁里,孤独但坚决地拍打着非洲鼓,那鼓声包含着愤怒、热情、召唤与期望。
STEVEN说things are easier for good looking guys sometimes. 歪歪说,出来混,还是要靠造型. 瓦尔特是那种长得典型温雅但又古板的西方人,这种人做教师最合适.讲课头头是道,板着脸,你不会觉得他热情,但是也不会觉得他好相处. 一开始出现的钢琴课老师,绝对是和瓦尔特一样类型的人. 做一份自己极熟练,但是未必有热情的是. 所以一切都一板一眼.冷冷冰冰. 带一个班级的课,讨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 和同事合作论文,出一本书,孩子不在身边,妻子也已经过世.一个教授的生活想必很安稳,而一个人的生活,想必也很无趣. 没有任何的行差踏错,唯一想调节一下生活的钢琴课,也被老师告知,一个没有天赋的老年人学起来将会非常困难,终于在换过第五老师之后决定放弃音乐. 这个老头是有点固执的吧.不收学生迟交上来的论文, 不肯接受临时的安排去参加会议.固执得有点不近人情吧. 这之前背景都一直是缓缓的古典乐.像瓦尔特一样温文的古典乐. 而泰瑞克,是天生不一样的人吧?来自第三世界(这个名次让人听起来像是另外一个世界一样,事实上也是),喜欢玩非洲鼓,人和热情,还有一个非常黑的女朋友.会邀请陌生人一起去看演出,总是忘记时间,在犯错误的时候叫女朋友habita来哄他. 他们果然不是一个世界的. 我不知道泰瑞克会不会羡慕瓦尔特这样的生活,这生活听起来也确实也不错.别人问起你,总会赞叹两声,哇,四本书,一些高深的论文.可是,我肯定会羡慕泰瑞克.那么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感情,那么执著的热爱着音乐,那样毫无顾忌地生活(我当然知道他有更重要的顾忌 ) 你看,瓦尔特连在自己偷偷练习的时候被发现都会有些不好意思呢.等到泰瑞克因为非法移民被带回警局,那个表情严肃的女人来到纽约找他的儿子时,我有点诧异,这样不苟言笑的妈妈,怎么会带出这样热情的一个儿子呢?不过,也有可能只是因为在纽约压抑的生活改变了她.原本在叙利亚,她与她的老公也会常常带着小泰瑞克去大剧院听演奏会.那时候他们的生活想必也非常的幸福. 我一直觉得只有非常幸福的生活才能养成人乐观的性格.而瓦尔特,在妻子过世前,生活会不会与现在不一样呢?嗯,我有点偏离我的主题了.我原本只是想说大概只有在生活里执迷于某一些东西,你才不至于做什么事情都没有热情,才会过得比较开心吧。
回头再补充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里面说,人得非得要执迷某一样东西才能把他做好. 大概就是所谓的不疯魔不成活.可是这样一个教授,这样一个中规中矩的人,这样从小被教育尽量避免犯错,被教育成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的人,怎么可能疯魔于谋事呢?我们连一个笑容都不会给错的. 年轻时候也许有过的热情,也都早已忘记干净了吧?我实在很喜欢这个电影。
前半段是我的重点,后半段也很好看
移民问题简直完美体现了国家机器强暴个人意志。
一整个国家法律体系vs一个对法律一无所知的人 你无法理解此刻正在发生什么 你是如此茫然与无措。
“我的叔叔住了23年 还是收到了驱逐令”令我想起那个即将毕业却因把学生证借给别人买通勤卡而被遣返中国的留日学生,多么不近人情。
你待在一个不属于你的国家,就必须一直想着不能犯错 不能犯错··
Walter是大学教授,12年来一直在教一门课,写了四本书,看起来很忙,是美国中产中的中产。
Walter以前住在纽约,却没去过百老汇,没去埃利思岛参观过自由女神像,显然是个不太会给自己找乐的人。
儿子在伦敦,老婆passed away,自己一个人过孤单和寂寞是肯定的。
老婆是玩classical music的,老Walter也试图从钢琴中找到点渐渐接近晚年的乐趣,然而一连请了四个老师,都没啥效果。
Walter尽量少的讲课,总是看起来集中精力于写书,他不谈论自己的工作,不接受学生晚交的论文,连自己的co-writer的论文,都懒得去宣讲,工作对于他来讲实在是冥顽不灵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
Walter不拘言笑,整天一副苦瓜脸,与人相处毫无热情,跟人讲话能糊弄就糊弄,想必教授们之间是很难有好朋友了。
如果不是必须要去宣讲,如果不是碰到Tarek,如果不是又刚好碰到路边敲鼓的黑人兄弟,可以想见老Walter的余生一定是过得不悲惨但也会极没意思。
这个时候,Walter遇到了Tarek,一个没有绿卡,没有正经工作,整天玩音乐的小伙子。
本来是毫不相干的两种人,本来是生活境况完全迥异的两个人,这个时候遇到了。
整个练习敲鼓和Tarek被拘留和驱逐的过程改变了Walter,他第一次近距离参观了自由女神,观看了歌剧魅影,摆了地摊,当过了街头艺人。
虽然老Walter最后还是鲜言寡语,但他却找到了一个好玩的事儿,平静单调呆板的生活被打破,整个人重获新生。
好的电影经常讲述生活的道理,通过活生生的人物和故事,潜入人们被自己忽略的内心世界,激发出这样或那样的火花。
其实,人们又何必从光影世界里寻找精神层面的道理,现实世界不同样是那么有戏剧性么?
看看我们熟悉的人从昨天到今天的变化,看身边的人一个又一个真实的故事,感受自己每天的喜怒哀乐,去放大这些,不要让无聊的事物占据我们感受心灵的时间,我们的心灵也会敏感起来。
很温馨。
人生的過客無數,留下的意義也將無限深遠。
感觉没拍出来本应该表达出来的内容,老头的转变也太快了。
中老年版的“绿卡”。
实在是烂,浪费俩小时。“左派幼稚病的现实写照”
逻辑上稍有些问题
说人生的我就想看,呵呵全英文夹杂不知道什么语,姐看懂了,剧情也太简单太理想化了吧?
一成不变的拘谨下面是寂寞了太久的心2.9有点枯燥
温情的小电影
不对味,但是还行
鼓点也是音乐
相当无趣,毫无惊喜,比同类型的《非法入境》差的太远了,老美拍剧情片还真是不行。
平淡无奇的老年生活终于因为一场意外的际遇,有了生机,而过程中掺杂的移民问题却不美好。 7.1
最近习惯一形容人就说可爱。可爱的老头,可爱的母子……
有点传说,情感上有点水土不服!
高中,Andy外教的动情之作。
鼓点震荡生命激情。
最后老头在地铁站台打鼓的场面看得我心潮汹涌
故事情节一般,起因经过结果都太过平素无奇。你说不公平,可现在哪有那公平的地儿呀?
不关心国家政治的人不要看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