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我的战争》又让我失望了,本以为《三八线》已经立了一个志愿军三三制班排战术的标杆,没想到电影里面又是人海战术。
无脑冲锋的那一套太平洋战场上的日本人都不用了。
初期入朝的二十几万部队,打垮了42万拥有制空权的联合国军机械化部队,你能说人海战术?
经历了多年国内战争的志愿军部队,早已将班排战术发挥的淋漓尽致,称之为轻步兵的巅峰毫不为过!
整个朝鲜战争中我们消灭的远比我们损失的多,有异议的完全可以去查维基百科。
说到这场战争,我只想说,批判电影可以,但不要侮辱我们的先辈,先不说战争的意义,战场战争的意义远非和平年代的我们能说清楚的,只拿朝鲜战争换来了东北多年的稳定局势而言,我们都不能随便忘记先辈们流过的血。
针对有的无脑美分,希望你们看看李奇微写的《朝鲜战争》,看看他在办公室写下的那句话,再来谈美国人是怎么评价朝鲜战争的。
首先最近看了很多战争片,包括八佰、金刚川等等,还有《那年那兔那些事》也看完了。
表示部队有文工团没毛病,但不管是文工团还是医疗兵,为啥会有那么一大片出现在最前线?
有个别两三个女通讯兵之类的就够了吧,前面的一些细节略微神剧。
另外第一视角和第三视角的问题,这个和金刚川里面的分3个视角的拍摄方法都一样没有起到很好的观影效果。
至于537中的人海战术应该是想显示出先辈敢打敢拼的精神,当然因为是537,所以,我理解这种战争烈度,但537的真实情况应该还要比这个更惨烈。
演技都没问题,只是剧情节奏把控方面有些出戏,爱情片的加入也没什么问题。
我对国产片都会给予最大限度的包容(除非特别烂),另外又是这种敏感类型。
说到这里,反对部分人一到国产片就提什么反战吹毛求疵,一到外国片就各种舔。
最后,虽然在这种类型的爱国抗战片中这样分析不太好,但如果让我选一个的话,我选金刚川。
立国之战,感谢先辈!
铭记。
出于对志愿军的敬意,中秋节特意带着儿子看了这部电影。
鉴于这几年中国电影的水平,看之前我已经有了些心里准备,知道不会太满意。
但看完后,我还是对影片荒谬的情节感到极度失望。
对于这位香港导演我只能用无知来形容,影片充分体现了他对历史的无知、战争的无知、对解放军的无知。
首先对历史的无知,电影一开始交待是1951年,孙北川所在的部队和孟三夏所在的文工团做火车前往朝鲜。
路上遇到敌机轰炸和美军的阻击。
51年,联合国军已经被打回三八线以南了,朝鲜已经被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所控制了,怎么会在入朝的路上冒出一股美军呢。
还有,孟三夏给孙北川的连队送来一袋白馒头。
51年的中国,绝大多数人还在为温饱发愁,哪来的白面供给志愿军战士吃,当时战士只有玉米饼和炒面(高粱面和小麦面混在一起),军一级干部也就多了样炒黄豆。
另外,馒头、面包这种食品在战时基本不可能提供,就是后勤良好的美军前线士兵也没面包吃。
做为一部战争片,导演却在影片中给我们展现出他对战争的无知。
最雷人的场景就是炸山埋坦克的情节。
第一、就凭几个炸药包就能把半面山给炸塌了?哎看来我读书少。
其次在狭窄的山路上,坦克的威力根本发挥不出来,只要让把第一辆坦克打趴下,后面的坦克就动弹不了,不就认你消灭了。
在的朝鲜战场上是有真实案例的,第十五军的一个连就用手榴弹和爆破筒歼灭了英军的坦克营。
这种真实的案例导演不去挖掘,非要设计出这种雷人的剧情。
看来香港导演受武侠片影响太深,拍这种现实题材影片还带着大侠的思路。
最让人生气的是最后争夺537高地时,
我军后方铁路桥边竟然还有美军暗堡,话说美军有这个胆吗?
即便有胆,有建造暗堡的功夫,还不如直接把桥炸了。
在没有敌人的情况下,炸石头堵坦克,两个人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藏身点,随着滚滚飞石掉下来,竟然还毫发无损。
仓促到达伏击点,立刻就有现成的战壕可用。
集团冲锋,乱哄哄毫无章法。
女主一会是文工团队长,一会又是经验护士。
别人都投弹了,女主迟迟不出手,一出手就被打断了手,好家伙,有个美军狙击手只盯着她打,这是得有多恨。
很少看电影,因为是抗美援朝才去看的,不管怎么样也要去支持一下。
中国这么多年亲美政策下来,美国并没有给中国什么实惠。
相反处处算计中国。
中国是需要起来认清对手,毕竟在历史中美国只有和中国的两次战争是打败仗的。
但是,很可惜,电影中我们看不到美国士兵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基本都是拿着先进武器匆匆一瞥。
而中国志愿军都是耗费巨大的牺牲才换来胜利。
朝鲜战争很难打,但对于美军来说更难打,美军前期一直在溃逃,志愿军打过38线后转入战略防御(共产党军队从没打过守城试的防御战),主动后撤,美国以为机会来了,又是大亏。
毛领导下的部队从来不去争没有战略意义的土地。
主动后撤,失去了土地,但歼灭了敌人。
可惜电影看不到美国和他的联合国军的溃逃。
要不然刹刹美国鬼子的威风有何不可?
毛主席一生打的大都是敌强我弱。
朝鲜战争也是在既定的计划中一步步去完成所要完成的任务的。
没有多少联合国军的画面或许是因为招不到那么多外国演员吧。
于是这部电影大部分是志愿军在努力执行着命令。
艰难得完成一次又次一的任务。
另一部分画面是在自己的后方表现了太多的儿女情长,但是我觉得故事编的也不够精致。
比较表面,我只能说生活和战争有些脱节。
生活太多琐碎的事,战争太多努力要攻克的难关。
感觉学生上课学习和下课游戏两种状态。
战争画面镜头给的很不错。
看到了茫茫多的志愿军战士,可惜的是他们跑去的方向去打了谁打的如何太少。
演员也演的很可以。
只能说中国影视的路越来越难走了。
装备先进了,但却打不了胜仗了。
电影电视只能去戳人们的笑点,来个喜剧片,来个贺岁档,来个节日档,让大家欢乐一下。
希望再进步,中国电影已经步入烂片时代了。
只要是喜剧片就票房比较高。
别的题材虽然票房低但也得去支持。
或许有一天电影突然就支撑不下去了,那肯定是因为大家突然不想去看喜剧片,而没有别的类型的好电影看。
这个影片还能拍的更好一点。
抗美援朝时期,保家卫国的志愿军远赴他乡,看过《上甘岭》那个影片把人看的热血沸腾,边看边流泪,喊口号。
我家老一辈人也参加了抗美援朝。
他现在90多岁了,身体还不错,经常给我们讲抗美援朝时期的事情,还把勋章拿给我们看。
虽然听过了无数次,但每一次都还会有震撼。
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英雄们的生命换来的,所以要珍惜现在的生活。
今天特殊的日子,铭记历史,吾辈自强。
忧心啊,看完这部电影我的内心类个忧心啊。
为什么同期的《追凶者也》和《我的战争》,都有刘烨,本来可以让刘烨好好的攒一个中秋的口碑,非得出一部这样的电影,来拉低平均水平呢?
整部电影啪啪啪,啪啪啪的打个不停。
枪战很激烈,机枪嘟嘟嘟,坦克轰轰轰;场面也很宏大,各种游击冲锋,人山人海。
但导演,至少告诉我们为什么打啊,至少得让我知道剧情到底怎么走,线索是什么啊?
为什么这样啪啪啪,啪啪啪的电影,我能够在看的过程中睡着了两次,而且每次醒来还是在啪啪啪,啪啪啪,而且完全不影响我对电影的剧情走向的理解呢?
唯一一场,也是电影第一场铁路上被美军空中伏击的时候,我还误以为这部电影会非常合我胃口的,真的。
因为这个场面不但热血沸腾合我胃口的,真的。
因为这个场面不但热血沸腾,而且真枪实弹,看的蛮过瘾。
结果后面再打起来就完全不知道为什么了,为什么走着走着突然要打过路的美军,又突然去到了一个小镇中了埋伏,又突然要去冲高地,没逻辑啊,不然你就好好的讲怎么游击打美军;不然你就好好讲怎么中了埋伏,发挥共产党的聪明才智怎么样突出重围;或者你攻高地就攻高地,好好的讲一场拿下高地的过程。
这样杂七杂八糅杂在一起的大杂烩,吃不下啊。
更有趣的是其中运用的游戏第一视角,看的不奇怪吗?
欺负我没玩过CF、孤岛危机和使命召唤吗?
我觉得有些创新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放电影里,真的太影响电影艺术了。
每当刘烨第一视角拿着枪跑动,我都想点鼠标。
里面的爱情这条线也奇怪,非得搞个三角恋,刘烨喜欢王珞丹,叫着杨佑宁帮忙写情书,杨佑宁却也喜欢王珞丹,叫着王珞丹姐。
这剧情比《七月与安生》还费解。
而且结局竟然姐弟在一起了。
有一点我非常费解,为什么攻下高地的时候,杨佑宁和刘烨负伤那么严重,两个人靠在一起聊了那么久,结果王珞丹救护队到的时候,刘烨和杨佑宁离开了那么远的距离?
我有理由怀疑里面有阴谋。
好吧,承认最后一点,我不喜欢王珞丹,虽然每次看到她都想起白百合,虽然两人在性格和外貌都有一丢丢的相似之处,但真的看到王珞丹,就是走不了心。
电影唯一可取之处,应该是开头和结尾欢送场面和迎接凯旋回归的场面,个人觉得现场的色彩用的非常好。
不写《追凶者也》的影评了,都是刘烨演的,但《追凶者也》比《我的战争》好的不是一点点。
一位好友说,这部《我的战争》肯定是哪个投资商脑子有病,以为找有点知名度的演员就能有好票房,完全不懂电影。
刘烨也是因为看卡司还行,导演也行,没看剧本就接了。
赞同。
别再整打着红色战争片的幌子在节假日来出来忽悠老百姓了。
在国内影视体系没有改革之前,我不会再相信国内能拍出一部好的战争片了。
哦不对,是不再相信国内会让导演拍出一部好的战争片。
战争线索稀里糊涂,感情线索牵强矫情。
先说道具,道具的确进步了,但是还是有欠缺的地方。
美军的潘兴怎么那么山寨啊,慢啊慢,抖啊抖,我都怕它散架了。
还有美军的重机枪韩战应该是M1919A4了吧,老是M1917A1的特写。
美国空军用B26俯冲轰炸吗?
A1攻击机呢?
M1步枪呢?
还有手榴弹为什么一直那么大威力,手榴弹和航空炸弹的威力一样。
再说说战争戏份。
一场突围战,一场攻坚战,如果不是剧情提示,我真的看不出来有什么区别。
没有战役背景,没有战术描述,就是打砸抢烧一通。
烟花表演一场接一场。
还有美军是日军复制粘贴上去的吗?
我们是在打僵尸吗?
就是一通突突突~~~突围不知道怎么突围了,没看出围,也没看出突,比如文工团一通乱扔手榴弹就突围了,我都看傻了,这么近那美军干嘛呢,这也太简单了吧。
攻坚看出冲了,没看出攻,怎么就赢了,美国空军人海冲的时候没来,阵地混战的时候来了,就为了扔一颗炸弹,配合小神仙的反人体力学的腾空表演,我都看傻了,莫名其妙。
战斗我觉得气氛烘托铺垫,战术说明这些比战斗本身更有意义,更能表现战斗的特征和人物特点。
但是本片这些基本忽略了,所以才完成莫名其妙的开打,莫名其妙的结束。
如果不是剧情强调这是抗美援朝,我真的有点出戏。
战争中的人物,个个都是情种啊,感情线索太矫情了。
什么我不准你死,你给我回来,我的天啊,青春偶像剧啊。
还有我们的连长,刘烨影帝,演技不错,可惜了我们这个不死连长和作死连长的角色设定了。
我最怕的主角小强特征结果还是发生了。
主角至少两次反坦克火箭弹近在咫尺爆炸,拍拍灰,继续。
我的天啊,是不是震不挂也给您震晕了得歇会啊,咱们体现主角英勇,战斗残酷,咱们哪怕手雷炸松土里,我还能说服自己。
最让我无语的是我们的不死鸟为了剧情的设定,还是作死了。
攻坚战到最后,好么,英雄本色的镜头都出来了,又抬又举的,手枪转圈打,就差这一个人高度的射程(捡把枪啊,捡个火箭筒啊),还有刚打死这几个敌人,大部队就上来了,就赢了,就差这一会时间吗,就差这几个敌人要你死磕吗?
这段没看出英勇,看的只有鲁莽,只是觉得这种牺牲设定一下子价值就缩水了太多,更觉得根本没必要为了牺牲而牺牲。
真的太不合逻辑了。
战争的视角。
现在这种纯粹描述战争场面的战争片已经过时了。
我要想看单纯看场面,那我还不如自己玩游戏呢。
不是耀武扬威的一通打,我们英勇,我们赢了。
战争本身就没有赢家,都是悲剧,都是痛苦。
切勿把战争写的感觉武侠小说一样酣畅淋漓。
战争对人性的摧残,战争的反思更是重点。
本片还停留在战争唯胜轮的套路里,对于战争内核的剖析还是欠缺一点。
拍抗美援朝,越战片不容易!
早期的上甘岭,高山下的花环2016年我的战争,2007年集绝号,2020年金岗川, 闪电行动,芳华,拍这2种片挺不容易,一是那个年代场景还原度不容易,二是现代的导演没在那个时代经历过,看了这方便的电影只有冯小刚的还原度高,芳华的一段战戏,2020的金岗川只讲护桥,打飞机,炮兵,工事兵,具体战场戏没拍,可能也不好拍,演员有,但场景不容易还原,韩国片太极旗飘扬还原度挺好!
期待纪念越战自卫反击战时有好新电影。
那个年代一群小伙年级正芳华,吴京,黄轩,邓超,王千源,血气方刚,帅气小伙保家为国!
感恩那些付出青春的少年!
各国正府放下武器好好种田,安居乐业,村居乐才是王道!!!
战争带来的,首先是谁都无法置身事外的伤害,然后才是荣誉,或者耻辱。
且不说历史真相究竟如何,单就影片本身而言,如果允许打零分,它一定受之无愧。
白瞎了几位演员的好演技好皮囊,内容空洞无物,为了撕而撕,为了死而死。
画面乱,情节无,浪费钱。
另外,那么多老艺术家拍的宣传片也是意味深长啊⋯⋯看到一个评论,大意是说「就像一群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老兵组团重回中国,然后还和中国导游说,我们几十年前把国旗插在了这里,那个北京还不叫北京⋯⋯」嗯,我赞同这个说法。
大部分时间里不知所云
问题家庭让人揪心,可悲的混蛋老爸,女儿这么漂亮真的可惜了,但挺拉评价分的,特别加一星吧
标记
挺不错的,很亲春,错位关系。卡米拉莫罗,很符合南美美女风格
Florida Project + American Honey but not bittersweet, only bitterbitter.
还没看完。很细腻。看出了年轻人看不到的那些情绪
想挣脱它真的不容易。
看到最后都没看到米老鼠!
miciredociso, miciredociso,miciredociso
经典题材 故事抓人
原生家庭的故事,湖边的环境好治愈
的确唯有出走这路可选了…
每个家庭都有每个家庭的难,在此环境下长大的孩子,练就的钢铁盔甲的内核是一颗被需要呵护的脆弱的心。安全感,谁会给呢?
一句话总结:原生家庭拖累。
escape 逃离
逃脱不了的宿命
实在不行的家长和家庭,赶紧放弃吧,千万不要犹豫!
坚强的女儿,熊在哪里
8/10,小镇青春版《不留痕迹》,非常真诚扎实,细腻剖析老生常谈的故事。想要逃离却被困住在和战争PTSD父亲复杂又病态的关系之间,不如放手一搏将一眼看得到头的生活抛在脑后。结局有几分烂俗却算得上情感爆发点。
我要变胖 找个老公 拥有满身纹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