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说不清是谁先如此评价这部电影的,给冠以香港草根化史诗性影片,大凡用到“史诗”两个字似乎就可以另眼看待了。
但笔者却从中无法领悟到那份史诗性的深邃,只有四人餐桌般的无奈。
《金鸡》算不算一部史诗性作品呢,虽然其创意荒诞,其手法有很大的戏谑成份,但笔者认为其算得上史诗,两条线索十分的明显,“老鸡”的生活以及香港经济的兴衰,都极其贴合主题,三十年的沉浮是显而易见的。
《老港正传》虽然将剧情拖长到了四十年,也大体反映了香港这四十年的变化,但事实上,所有的变化都是浮光掠影,大概只是一个回忆,基本没有突出的主线,无论是电影,无论是经济,以及人物的思维,都蜻蜓点水一般,大概也只能勾起香港人绝对不完整的回忆。
当然,人物是主线,由老港一家两代人的生活折射出世态变化,但笔者相信,人物在这部戏中显得更有力度,扣上“史诗”两个字多少有些不伦不类。
具体的说,老港(老左)这个人物是游离于香港社会的,他的思维,虽然极具回归色彩,但也就是这种回归的色彩造成了他本人根本无法体现出香港社会的变迁。
影片在前半段中,时间过得飞快,几乎几年便由一个细节带过了,显然根本无法体显出真正香港人身上的香港意识。
用一个游离于香港社会之外的人物来表现香港史诗,这肯定是笑话。
于是,我们开始寻找这种点评的由来。
很不客气地说,这是一部献礼片,在香港回归十年之际,此片的出现不足为奇了,当老左这个人物从始至终地表现出回归色彩时,我们便清楚了为什么要通过这么一个人物来体显香港的变迁,或者不变。
事实上是一种回归之情,四十年的回归之情,于是,便称作了史诗,其中的暖昧意味不言而喻。
笔者无意谈论编导的创作初衷,也无意谈论其中的政治意味。
但这样做作的手法虽然可以扣以香港史诗(即回归心情的史诗)这样的辉煌的帽子,但事实上却造成了影片平淡如流水帐式的结构。
如前所说,在影片前半部,老港这个人物虽然善良虽然渴望回归,虽然想站在天安门前照一张像,但他却是苍白了,所有的细节都平淡得无法体显出老港这个人物真正的个性来,大体上是一个符号,一个极具象征性的符号。
这也就导致了影片前半部如过眼云烟般地掠过,试问,一个如此左的人物在当时的香港环境中是否真有导演切身可写的戏份?
对英的抗争与回归的心情似乎并不能达到真正的统一。
于是,影片后半部终于开始入戏了,回归到了回归的年代,从大陆的改革开放开始,香港与内陆的经济得到了更为密切的联系开始。
而这个时候才开始了真正的人物描写,老左也好,小左也罢,此时人物处于内陆影响着香港的大环境下,对于一个有着长久回归念头的人物来说,此时才真正有戏。
比较起来,郑中基所饰演的儿子才真正体现出回归的意味,他的经商,他的爱情以及他对老港的感情变化都是影片的重点,都具有时代性与草根的生存性。
而老左则不然,善良地帮助了朋友的儿子,忽略妻子生病的情况,这些情节都只是为了塑造他个人的性格或定义为善良,而奔向北京的愿望一次次落空的原因也多与塑造这个人物有关,但更让人感觉是略有口号式的。
终于工作可以体显香港变化了,但也没有着力体现,笔墨少没触及到实质。
这是一部有关亲情的影片,这一点不必细说,各种感情交织在一起,无论是郑中基与莫文蔚的爱情,还是老左与儿子妻子之间的家庭观念,甚至是老左老右的关系,这所有一切倒绝对贴合草根意识,但很可惜,除了郑中基与莫文蔚这条线索中有几个细节做了那种分分合合的处理,其它的线索更象只是在叙事,没有太多的感情的升华。
平淡得令人找不出其中可以激动的心情。
草根的情的确是平淡的,但并不意味着没有细节来渲染,导演显然在这方面用力不足。
由上可见,此片作为一部献礼片,由于回归主题的介入造成了言多而不尽的局面,回归史诗的主题到了影片后半部才真正有些眉目,而情感主题也没有能够让人尽兴,能够尽量的挖掘,大体上属于一部不痛不痒的影片。
韩兮2007-7-7于通州
好吧,只说两句莫文蔚流掉孩子的时候,她真投入,于是我落泪了。
最后那首歌很好听,郑中基很不错。
在电影院求婚时件浪漫事。
另外,其实电影里有俩小bug:1,毛毛临死前用签字笔写遗书,可那种签字笔我们现在才在流行,难道香港在10前就流行过了?
2,郑中基的眼镜戴了多少年?
带到2007了都?
这种反应时代变迁的片子,出现时间上的bug,比较不好。
但毕竟,香港这样的片很少,很难得。
抛开这些苛求。
我想,香港人应该爱香港的。
大排档也好,丝袜奶茶也罢。
有信仰的人总是积极而亢奋有希望的,且不论这看不见的东西是否如自己想象中的那般洁白无瑕小疑问:左向港祖籍辽宁省?
怎么会有流行塑料花的时候?
愿意听原音又听不懂,听不懂又不愿意看字幕,不愿意看字幕又觉得学粤语很麻烦,你说我怎么办?
小穿帮:96年左忠街头卖T恤,背后的街道墙壁上办证的手机号码。
那会,没有那么早吧好人好事:67年左派示威;买西瓜同样价格要小个的;捐资助学;把春节假期给别人;。。。。。。
编剧:施扬平 萧君红 赵良骏摄影指导:林志坚原创音乐:高世章剪接:梁国荣商品闪现:妮维雅护手霜、SONYT7“做人呢,你以为是做戏啊!?
”儿子对老左发出了质问;记者:今天香港71回归有什么感想?
左向港.....好开心....好开心记者:为什么?
为什么?
左向港:因为香港是中国人的地方,终于回到中国人的地方在雨中,失去了妻子的老港接受记者的街头突击采访“这么多年来,我们就象一双筷子,一起品尝人生的甜酸苦辣,无论味道怎样,都是珍贵的”【两首歌曲】问我歌手:陈丽斯 专辑:怀旧女星选 问我欢呼声有几多问我悲哭声有几多我如何能够一一去数清楚问我点解会高兴究竟点解要苦楚我笑住回答讲一声我系我无论我有百般对或者千般错全心去承受结果面对世界一切那怕会如何全心保存真的我问我得失有几多其实得失不必清楚我但求能够一一去数清楚愿我一生去到终结无论历尽几许风波我仍然能够讲一声我系我我仍然能够讲一声我系我歌曲:星光伴我心歌手:郑中基 专辑:before after 作曲编曲:金培达填词:陈少琪从银幕下发梦谁令世间哄动重重叠的面孔数十年默默伴我心中我六岁的英雄活到这分钟-从银幕上发亮谁是你的偶像谁人获喜剧奖百万人滴著泪去鼓掌故事里终于可让真理赢一仗--快乐时光世上流芳长留光影像天堂窝心老地方时代再启航仍携著手观看未怕哭笑令眼泪流光而情感不用躲藏这动人境况而情感不用躲藏直至於某日回望留著戏飞变黄谁曾相约亦于回忆中播放迷人的片段於回忆中播放从银幕上退下谁在记忆说话人和事都落画再十年亦是盛放鲜花记念里多么想问一句仍好吗
亲人辞世,父子和好,有情人终成眷属……凡此种种,我看来都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被描写过何止千万遍,而且各有各的方法,都曾赚足了观众的笑容和泪水。
还有一种情感是人与国家的,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港人中的一部分人还有另一种复杂的情感,或许可以叫做漂泊感。
老港和他的同志们在归乡的路上坚定的走着,一走就是几十年,凭的是什么呢?
而此同时,北京或许根本就不知道还有这样的一个人,这种精神现在真的难觅芳踪了。
最感动我的是钓鱼岛被占的时候,无论是社会主义的老港,还是三民主义的老陆,都穿上了抗议的T恤,这是一个大中国的认同,而对白“日本人上了钓鱼岛,我们中国人要出声!
”更是让我汗颜,我们中国人的声为什么总是先从远离祖国的地方发出呢?
我们这么多年的发展、教育到底缺失了什么呢?
我们中国人要出声!
不要总是到最后的时候才发出吼声!
黄秋生还没“成为”港独的时候,他似乎跟内地的关系还是比较紧密的,在这部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的电影里,他扮演一个从姓名到性格到性命都“左”到不能再左的“老左”——名叫左向港,是会唱《歌唱祖国》《智取老虎山》的积极分子;职业是戏院的放映员,但他的儿子以为他的工作是开会;最大的死对头是住在隔壁的“右派”邻居老陆;一生最大的心愿不是发财升官,甚至也不是家宅平安,而是去北京。
这个片子,就这么拉拉杂杂地,像流水一样地过完了老左一家、老右一家的故事。
在香港飞快地向前奔跑的那些年里,大时代的风也同样吹进了他们的生命日常,带走了两代人的爱、青春、和光芒万丈的理想。
老左与老右老左姓左,政治立场也“左”;老右不姓右,政治立场却很“右”。
这两个死对头年轻时会因为一句话不中听就大打出手,却偏偏一起在公屋楼顶上做了半辈子的邻居。
老左的儿子,与老右的女儿青梅竹马,两人大概也曾盘算过要是当了亲家怎么办,谁知道最后竟然没当成。
老右一家搬离了公屋,靠着卖鱼蛋,也硬生生地把生活往上抬了一个台阶。
老左老老实实地在戏院当了一辈子放映员,也在楼顶上继续着属于他的悲欢离合。
男人总是喜欢角斗的游戏,譬如二十几个人争一个球的竞赛,又或者非要为了一个离地三千丈的政治概念争执不休。
女人们则不同了,老左和老右各自的妻子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就是在两人的怂恿下两家人做了邻居,然后一起上演着那个时代左邻右舍之间的日常:东家煲了汤,西家煮了饭,孩子们不分你我满地跑,借着父亲的“职务之便”溜进戏院看电影,偷胶片。
不同于老左心里的理想国,也不是老右头脑里的乌托邦,女人带着孩子们接上了烟火气,好让男人们无聊的争斗得闲继续。
老左丧妻,老右和妻子主张着帮忙打点上下;老右的女儿小产,老左帮忙送到工会医院急救。
老右焦头烂额之际吐露心声:“真是谢谢你,要是没有你们工会搞这个秘密医院,我真是不知该怎么办!
”而老左立刻吹胡子瞪眼:“什么秘密啊?
政府发牌照的,合法的!
”到这一刻我们才明白,老左和老右都老了,时代的巨轮磨平了他们或左或右的锋芒,他们就像两只光秃秃的刺猬,尽管还要针锋相对,可是那意味已经变了。
他们原来所坚信的,已经不紧要了。
没有大哪里来的小,没有左哪里来的右呢?
老左和老右,成了各自的命运里分割不开的一部分。
老港与小港郑中基扮演了老左的儿子小左,是出生于香港的一代,思想上已经不像老左那么“左”了,姑且就叫他小港吧。
小港出生的时候,他爸爸先是和邻居老陆为了政治正确的问题打了一架,然后在公屋的楼顶上挥舞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宣告儿子降临。
这对父子的缘分一开始就是“政治正确”的,仿佛脱离了“政治正确”的外衣,就会父不父子不子天下大乱。
带着小港买西瓜,老港会说一样的价钱不如把好的留给别人,小港就说一样的价钱那不如买个生虫的?
老港每天除了在戏院放电影,就是和工会的人开会,小港在作文里写“我爸爸的工作是开会”。
小港有先天性的心脏缺陷,他问妈妈:“为什么我的心脏会有个洞?
”而这时候老港正在跟他讲,“世界上最大的广场是天安门广场”。
小港按老港的安排,上的是工会子弟学校,毕业后无法投考香港的大学,只好北上回大陆创业。
卖过文化衫、养过狗、开过游戏厅和酒店……一直到1997年香港回归,他才带着满身伤痕回到公屋的家中。
这时候母亲已经离世了,就在老港跟邻居提前庆祝香港回归的时候。
小港在医院里大声咆哮,质问父亲:你有没有搞错?
整天想着去北京,你知不知道我们受了多少委屈?
那一刻老港也无言以对。
终于到了7月1日,当记者在大雨里做民调的时候,老港面对镜头机械地点头:“香港回归,很好,很好。
”那一天国家向主权完整迈出了一大步,老港和小港的家,却这么散了。
阿忠与阿敏阿忠的爸爸是老左,阿敏的爸爸是老右。
两个父亲在政治立场上水火不容,两个孩子却是从小玩到大的青梅竹马,只不过一个上的是工会子弟小学,一个上的普通小学。
高中毕业后,阿敏去了美国读书,阿忠无法投考大学,开启了北上冒险淘金之旅。
阿忠的创业之旅充满艰辛,阿敏的求学之路也并不顺遂。
阿敏飞美国的那一天,阿忠正在餐厅里服务难缠的客人,为了送机立马辞掉了这份没什么吸引力的工作,却始终赶不上她。
阿忠在广东开游戏厅,买游戏机欠了一大笔钱,游戏厅却被查封了,偏偏这时候阿敏回国,手上添满了在国外打工留下的累累伤痕。
阿忠走投无路,向阿敏借钱,却不知道这一开口伤了她的心,把她推得更远。
阿敏要回美国结婚,偏偏半夜接到阿忠酒后胡言的电话,第二天就改变主意逃了婚。
也许这是一个伏笔,往后的十几年里,她总是遇人不淑,生意失败、被男朋友抛弃、小产,好像能遇到的所有坏事都被她遇到了。
而阿忠呢,总是与她短暂地交汇后,又挥挥翅膀各自飞翔。
她与他之间,好像总差了那么一口气。
两人第二次重逢,是在街头地摊,阿敏帮阿忠吆喝、卖货,明明是正经事,两人却嬉笑得好像小时候过家家。
第三次重逢,香港已经回归了,精疲力竭的两人在茶餐厅偶遇,互相调侃着自己这些年的坎坷。
阿忠捉住阿敏的手,那一瞬间她的眼神有惊喜和闪躲,她一边说着男人都靠不住,一边又说着找到一个伴侣再战江湖。
每一次相见,他总是自惭形秽,她又总是名花有主,他们互相追逐时间却总是不对。
但每一次告别,阿忠都站在后面看她的背影,心里期待着她走慢一点,再慢一点,而她好像真的听到了一样越走越慢。
她是知道他想说什么的,她一直在等着他说出来罢了,可是他毕竟没有。
直到一场SARS终于化解了老左和老右的矛盾,也终结了阿忠与阿敏的时差。
坐在医院里,阿敏紧紧握着阿忠的手,十七年了,她说,我上次这样握着你的手是十七年前了。
他对她的喜欢,永远那么笨拙又真诚;她对他的等待,又永远在遥遥无期中反复。
但是终于,当一切又回到最初的那个老旧戏院里,阿忠也肯对阿敏亮出求婚戒指了。
尾声故事的最后已是2007年,戏院最后一次放映电影,观众只有五个人:老左、老陆夫妻、阿忠与阿敏。
当黄秋生的脸上划过胶片的道道光影时,整个结局就呈现出一种迷离的诡异戏剧感。
这时候恰到好处地,郑中基唱起了《星光伴我心》。
我从来没有想过郑中基的声音可以那么好听,作为莫文蔚小姐的影迷,我也从来没有想过莫小姐的演技可以比她在其他任何一部电影都让人觉得惊艳,更没有想到黄秋生、毛舜筠竟然可以更好。
当然感动,但整个故事最让我感动的,其实是阿忠和阿敏离开香港前,阿敏在街头捕捉到的面孔:“你拍来做什么?
”“我想记住这些人。
”这真是一部奇怪的主旋律影片,老左最后终于因为奥运会而去了毕生所愿的北京,香港也在经历了主权变动、金融风暴和SARS围城之后,骨碌碌地继续往前进,不断去面对新的历史问题。
老左和老右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阿忠和阿敏的时代,也许也要过去了。
记住他们。
毕竟,世界上不存在让一个城市为之停顿的个人的悲哀。
-End-文章首发于公众号“宇宙闹市”,转载请豆邮联系。
回歸十年,在種種膚淺蒼白的慶祝活動當中,「老港正傳」觸碰「老左派」這個從未在香港銀幕上呈現的課題,也算是別開生面。
雖然老左派在香港源遠流長,對香港文化構成的影響既深且廣,但自八十年代以來,老左派刻意收起「左派」形象,以求融入香港主流社會的策略,已做成香港新一代對「左派」傳統的認知嚴重斷裂的狀況。
可是,「老港正傳」並沒有正視這段塵封了的歷史,而是將這段歷史嵌入一個以個人悲歡離合為主調的煽情劇架構當中。
對於渴求在片中填補失落了的歷史空白的廣大觀眾來說,「老港正傳」的左閃右避,洽好說明了電影敘說人在面對這段香港左派歷史時的左支右拙。
一些影評人將「老港正傳」安置在中國文革後的「傷痕文學」及以謝晉為首的「傷痕電影」的傳統,的確有其道理。
因為傷痕文學和傷痕電影面對歷史的複雜、歧義和創傷之時,往往都是以濃重的煽情色彩塗抹、遮掩過去,將歷史和社會力量人格化、個人化、並以家庭作為歷史危機的避風港。
可是,「老港正傳」卻缺乏謝晉式煽情劇中忠奸黑白二分的救贖敘事。
電影裡頭可以說盡是正派人物,而無反派人物。
相反,故事的骨幹是「金雞」式那種不斷跳越,無由解釋,沒有英雄但會自動推進的歷史,以及在底下演出個人悲歡離合的小人物。
小人物的悲劇就如主角左向港(黃秋生)在妻子秀英(毛舜筠)死後所說:「時間全部錯哂!
」---因為小人物在無言無語的大歷史步伐面前,最終的悲劇就是與時代、時間的錯位,把握不住時代的方向。
將電影鏡頭充當無情歷史判官,腑視大地,憐憫小人物,出色的例子是荷李活的「阿甘正傳」。
「老港正傳」的實際效果,其實就是將「老左派」打造成香港「阿甘」--只有一股坦白、樸素的愛國心,卻又毫無自覺能力和主體性,去掌握狡獪無常,卻又無所不能,至高至大的歷史旨意。
所以,如果傷痕電影是要以煽情劇的方式迴避歷史創傷,是要轉移視野,突出共產黨富於彈性的自我修復能力,卻始終證明共產黨還是掌著歷史的舵,還能從創傷中救贖了意義渺茫的歷史的話,「老港正傳」卻只是在溫馨煽情的遮掩底下,以無堅不摧的資本主義巨輪為名,自虐地觸碰這些傷疤,暴露這些傷疤。
事實上,這種寫成像「阿甘」的老左派形象,和主流刻版印象中令人生厭生怕的「維園阿伯」形象,只是一個銅錢的兩面。
「維園阿伯」是毫不掩飾的躁狂,左向港版的「阿甘」,則在無辜底下埋藏著一種憂鬱。
根據弗洛依德,躁狂和憂鬰都只是哀悼失敗或拒絕哀悼的病態結果,因為兩者都無法與失去了的東西重新建立關係,歷史創傷因而無法治愈。
香港老左派常見的躁狂與憂鬰,都是未能安葬/哀悼自己失敗了的過去的結果。
蘇東波之後,西方左派對社會主義江山瞬間敗亡,耿耿於懷,早有論者以「左派的憂鬱」反思其進退失據、一厥不振的窘態,因為這些西方左派,拒絕對社會主義的潰敗哀悼。
觀之香港老左派,卻早因文革極左之失誤、六七期間要求提早回歸之失敗而傷痕累累。
可是,香港老左派這段段歷史創傷,卻從沒好好治療。
失去的夢想、錯置的目標、浪擲的生命歲月,歷史至今仍未有一個說法。
暴動/抗爭中的那些傷殘死難,數十年來如荒野暴屍,未得安葬,無從哀悼,更遑論紀念。
將荷李活的「阿甘」形象,覆蓋在香港老左派身上,甚至可說是對老左派另一輪殘酷的嘲弄,因為「阿甘正傳」當中被美國歷史拋得暈頭轉向的,其實是一個天生智障的阿甘,自始至終根本就沒有甚麼偉大理想。
然而,香港老左派的憂鬱背後內藏那種「反過來對準自己的憤怒」,卻是因為一個又一個「崇高而又偉大」的理想逐一失去。
而老左派之所以為老「左派」,卻正在於他們當年自詡在眼光、分析、遠見,都比沉淪在殖民地當奴才的本地主流社會高明:他們曾經有理論、有分析、有判斷。
回歸十年,為老左立傳,頗有為左派理想年代送葬哀悼的絃外之音。
可是,現實當中,老左派們能接受以香港的「阿甘」,為失去了理想的自己造像嗎?
答案如非的話,左派躁狂與憂鬰的日子,恐怕仍然沒有遠香港而去。
片子还是受了回归十周年的影响吧,否则也不会在这个当口推出。
回归十年了,要说一点没影响那是不可能的。
这十年,文化和思想的侵浸,让这个殖民地埋藏多年的传统神经又和内地搭上了线。
其实一直也没完全断过,指断根连,血脉不畅而已。
现目前,这根断了的手指接植好也有些日子了,连回母体,于是血脉畅通,姿势和说话都跟以前不一样了,纯粹跟母亲一个鼻孔出气,这也没什么不对,只是,感觉有些许做作。
我想黄秋生那么一个在洋人堆里长大的“黑社会老大”怎么也没想到会演这种“红色”电影吧,放到十年前,他肯接这部电影有关当局还不会给他演呢。
按照咱们主旋律电影的择人标准,能入闱的也就刘德华这种劳模了。
如果考虑到刘德华也演过宣扬黑社会电影的片子,恐怕还得悠着点,不过,如果刘德华能通点关系疏通一下,凭着他那种劳模的表情和精神,演一部主旋律电影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可能,关键是,谁去看啊?
香港回归祖国已经十年了,这是件好事。
都是自己的同胞,香港澳门回归的时候的确让人激动万分,骄傲阿,总书记都说了,这是人类正义事业的胜利!
而且就当着英国人的面说,没藏着腋着,面对面让人英国人下不了台,咱中国什么时候这么气派过?
我反正没见过咱们这么痛快地牛过。
扬眉吐气阿!
这才是真正的爽。
只不过,我想说的是,让一个长得根本就很像外国人的香港土人,演一个对祖国非常有感情的愤青,而且完全站在祖国的立场上说话,这是不是显得香港进化的太快了点?
他究竟能够代表多少香港人真正的心声?
当然电影的功效对于内地和香港政府来讲是很强的。
如果有哪个香港官员到了内地,得知内地教育青少年的方式还有统一买票给学生们去看“红色电影”这一招,他会不会借由这部电影欣喜若狂地在香港推行,这样既完成了年度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计划,也增添了香港的电影票房,顺带拉动了经济,一石三鸟的事情谁不干?
以上说的都是电影的题外话,就这部电影来讲,其实吸引人的地方也就是香港人对内地的情结。
这到底是怎样一种情结?
他们对内地到底是什么样的看法和感受?
严格地说,电影在这方面表现的稍微肤浅了些,只是做足了表面功夫,表面是一片和谐,套用了主旋律影片一贯的手法,通过主人公顽强的革命精神和忘我的奉献精神,宣扬一种道德的回归和人性的升华,最终给人以教育和启迪。
不过手法太老套了。
特别是以纪录片的方式快速地变化时间和空间,生硬地用香港面临的大事件来表现主人公的高大形象,让人觉得空洞无味。
不过,总的来说,这部戏也不完全等同于中国的主旋律电影,虽然受了它的影响,但是香港电影毕竟有自己的特色,不会完全的附会。
黄秋生演的角色“左向港”暗喻香港左派人士,在影片了受到了很多不公正待遇,傻气十足,完全没有灵活性,连自己的妻子和儿子都照顾不好还去为别人服务,是否也表达了对社会主义崇高理想的讽刺?
而影片最后用他妻子的死换回的忏悔——“我错了”,以及改革开发的标志性台词的出现——“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也为这个死板而借由理想放任自私的老头安排好了一个阶梯,让他可以从容地从“左派”舞台上下来,静观香港和内地社会的变迁。
最后说一句,从来没觉得黄秋生老了,但是他演这部戏,让我感觉他确实老了。
我也不知道是为什么,就拿身边这帮社会主义老同志来说吧,年龄相仿的人,无产阶级看着就比资本家老的多!
而黄秋生,我问你,你演黑社会老大几十年,凭什么还是老样子?
》 一不小心就十年了,记得香港回归的那天的假期有小雨,朦胧无谓的欢乐还藏在某个神经元里。
一不小心被《老港正传》揪了出来,跳进郑中基的形影不离的黑色帆布袋里摇晃。
晃过67暴动、81股灾、97回归、03非典。
在影院的角落里掀开《巴士奇遇结良缘》《少林寺》《混在北京》《红高粱》……。
谢谢赵导演这两个小时光影的记忆之旅,这份致敬的礼物让人动容。
“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小学的歌声里飘出来的是一篇篇真诚而无知的新生。
对于老左的《歌唱祖国》,对于他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钟熟悉会让人不自紧盯会心一笑。
作为放映员的老左(非《天堂电影院》里的那个慈祥伟岸的老头,也非《电影往事》里的他爸,更非《最后一场电影》里的那个最后的牛仔大叔),二十个‘远视眼’的老左。
他的爱遍及周围的朋友同事;大陆的亲人;山区的孩子。
对于眼皮底下朝夕相处的老婆儿子的困境只能视而不见。
直到老婆撒手人寰,儿子的失声责骂。
才知道原来自己所有无私奉献的爱,源自——这个被自己理所当然的牺牲的家。
自己的无私的本钱是老婆一点点的节省出来的。
自己只是个“取款机”而已。
于是乎泥巴说,这个男人肆无忌惮的捐赠、无偿修理、借款给逝去的朋友的儿子深造的心理根基除了我们伟大的党的无私精神,就是他自己在潜意识里相信老婆是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他没想到这宝藏有被掏空的一天。
所以当这一天到来时所造成的打击和自我的反省促使了他理想主义价值观的崩溃。
当香港真正回归的那一天,面对记者的话筒,已经无语。
只能用自己的退休金去支持儿子的股票,弥补那份迟到的责任。
“儿子,这世界最大的广场在哪里?
”“中国,天安门广场。
”“终有一天我们会在天安门光上拍照留念的。
”“但我更想先去美国的迪斯尼。
爸爸”这就是6-70年代出生的香港小孩,这个时代受着中英双重文化浸泡的香港人的草根代表——港菜阿忠与左派爸爸的对话。
郑中基出演的阿忠把其港人坚忍不拔乐观热情的表达的很是深刻。
无论是就读左派学校而无法找到工作、英文不好不能继续深造、被‘贾秘书’所忽悠、游戏厅被公安查封、在公路边叫卖T恤与莫文蔚门户不对的爱情。
都在围绕着港人一种在四小龙时代的遗留基因积极乐观。
特别是郑中基的出演为这个角色的顽强和乐观抹上几笔黑色幽默后,那种笑得发酸的感觉在你把我的心底泛滥开来。
眼泪在笑声还没退却之前在眼眶和鼻腔里游行示威起来。
这本注定是一个小人物的悲剧因为献礼片的缘故,导演很可爱的就把希望寄托在08的奥运上。
看来导演并非放的催泪弹,只是让你的泪腺稍稍激动点到为止。
作为《金鸡》的导演善于温情伤感、细腻刻画的赵良俊风格是一个很正规正矩的延续。
这样的风格既没有《一一》的彻底,也没有《甜蜜蜜》的幸福。
他只是在把十分平静的生活烙上时代的痕迹,把悲伤圈养在永不破灭的希望里。
撩动着观众那颗日渐麻木的心燃起点点希望的火焰。
祝福昔日东方之珠的明天更加美好。
泥巴的房子 http://niba5.badoo.com
好人是不受待见的,尤其是现在。
没人再标榜自己是个好人,即使有,也会迎来鄙夷的目光——你说你是好人,证据呢?
我们处在一个讲证据的时代。
人们更乐意自称坏人或者浪子,这些不用证据,有时靠嘴吹就可以,于是交际花是了不起的,花花公子真有本事——做好人是有严格要求的,时时要讲良心,讲诚信,讲原则,对朋友要肝胆相照,对老幼要爱护有加,尤其不打女人,不占便宜,不怕吃亏;实在是太重的负担。
所以人人都在贬低自己。
有句话叫:自从把自己当做一泡屎,就再没有人敢踩在我头上。
每个人都在谦虚,每个人都在说:“我不是好人。
”我们能感觉到空气在变差,因为有怀旧的人在不停地美化过去,即便过去没有那么美好,但只要我们相信,我们就会去思考,于是有了比较。
但社会风气的问题,过于宽泛,过于朦胧。
旧上海滩十里洋场,杜月笙之流横行,哪里有好人?
新社会日日笙歌,天下太平,哪里有坏人?
空气质量是有指标衡量的,但社会风气与人心哪里有什么指标?
或许有些东西能够稍微提供一个范本,譬如这部叫《老港正传》的电影。
歌颂的电影我一向不喜欢,这部电影里有歌颂。
太过煽情的电影我不喜欢,这部电影很煽情。
为好人立碑做传的电影我不喜欢,偏偏,老港是一个再好没有的人,演的还是正传。
但我喜欢这部电影。
一力可以降十巧,如果一部电影能够直接震荡人心,透过逐渐坚硬的外壳,将某些陌生又熟悉的感觉与情绪重新传递,那么什么歌颂啊煽情啊我都可以不去注意。
做个好人,无非就那点破事,——对所有人好,除了自己;因为信任亲人,反而忽略他们;有时,还得牺牲理想。
在正常人及聪明人眼里,除了轻嘲一声“傻冒”外带怜悯的眼神,还会剩余什么?
据说现在“好人”正在沦为一个尴尬的词汇,甚至有所谓的“好人卡”。
当女孩对你说:“你是一个好人。
”那么,识趣的你大约就应该知道,表白并没有成功,而且可能再没有表白的机会。
毕竟好人不是情人。
也不能轻易赞美别人说:“你是一个好人。
”敏感的甚至会立马反唇相讥:“你才是好人!
你们全家都是好人!
”“好人”的沦陷已经势在必行,已经大势所趋,就像“同志”的歪变,“小姐”的曲解,“朋友”的泛滥。
好人在必然地稀少。
就像你很难再挽回旧日的美好时光,你也很难再挽留一个好人的屈节离去。
当好人真难,真惨,真愚蠢。
要找好人,去电影里吧,唯其稀少,所以珍贵——演好人的电影也越来越少了。
当然,电影是可以不看的,我又不是来做广告。
但,趁着还能高尚的时候尽量高尚,趁着还能伟大的时候尽量伟大,趁着还有做好人的冲动的时候,尽量做个好人,这样,或许临终前,我们还能说一句:“我曾经也当过一阵子好人,那感觉真是难忘。
”
好像应该这样评价《老港正传》比较恰当,故事平庸,演技精湛。
如果不是看在几位戏精的份上,我一定会把realplay给关了。
也许我觉得剧情过于平淡,或者我不喜欢过于黄秋生所饰演的男主角,或者我一向不太主旋律,尽喜欢大邪门,因此这部电影怎么也达不到我的高分。
印象最深刻的居然是莫文蔚姐姐美丽的长腿,以及她惊心动魄的苗条,还有依旧很勾人的长发,扮演起情窦初开的小女生时居然也不见老,这么美好的女人,冯德伦同学居然还会传出这样那样的绯闻,真是让我十分不解。
呵呵,我怎么总是这么八卦呢?
郑中基同学扮演这么一个小时不学无术,长大以后经历许多挫折,乐观而又带着几分吊儿郎当,老大不小依旧善良单纯,始终坚持于自己的爱的一个普通的香港男青年,还真是惟妙惟肖。
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他痛苦万状时,总喜欢撞墙,呵,真的不痛吗?
文艺中年黄秋生大叔这回扮演一个很左的爱国电影放映员。
颇有几分前几年报告上常见的那种只关心群众和别人,忽略身边至亲,进而得到国家人民表彰的英雄的味道。
比如他总是为工会做好喝的汤,同床共枕的老婆一直到死都不曾喝过一口,比如他把两口子一辈子的积蓄借给别人的儿子,结果自己的儿子生意失败,却得到的是他的质问。
电影一开始就是一片幸福的歌唱: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但愿我没有老到记错歌曲的地步,我一直没有看出来电影背景是文革初期的香港,啊,香港,香港,为什么在我心里你总是那么的香?
言归正传,我对于这样过分奉献,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好人其实是没有许多好感的。
我喜欢先把家庭照顾好再去照顾别人的男人。
so黄秋生大叔,我觉得这个角色明显和你的style很不搭,你那文艺中年的特色在这里变成了一个急于奉献的小放映员,实在有点不对味。
当然我当你转型好了。
这年头谁都得转这么一两次。
毛舜筠阿姨还真是清秀无比。
叫她阿姨似乎不太恰当,大家都知道她是哥哥曾经的爱人。
你说我们叫哥哥哥哥,却叫她阿姨,不是乱了辈分么?
今晚的我似乎格外癫狂,总写些和电影无关的八卦,呵呵,原谅我吧,人老了总是罗嗦万分,不八卦就会死一般。
她饰演一位贤良淑德的贤妻良母,为了丈夫和儿子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让人心酸的是一直到她死,丈夫都不知道她有心脏病,体弱多病的她为了多赚点钱,这么辛苦地四处帮佣,而黄大叔还一个劲想着帮助别人,这这这一切让人情何以堪?
我不知道这部电影最终想渲染什么,渲染港人对于回归大陆衷心的喜悦吗?
貌似就看到了黄大叔一个人的欢天喜地;要表现复杂的各种心态吗?
影片却显得如此单薄;或者就单纯表现几个草根家庭在三十年间的种种变化?
侧面表现国家一路以来的变化和发展?
呵呵,我这个失心疯。
可是我觉得这么主旋律的电影,如果无法提取中心思想,终究是件难过的事。
本来我是一个眼泪特别容易被煽动的人。
但是这部电影却让我变得格外坚强。
只是看到郑中基同学背着这么沉重的几个大包包,在大陆和香港游走,一直经历坎坷,那种落寞和生活心酸周而复始,忽然很有点物伤其类的感受。
而莫文蔚姐姐同样经历了不少人世沧桑,和男友分手,生意不顺畅,之后男友离开,而她又小产,似乎一个女人不想经历过得种种苦痛她都经历了一遍。
其实她是爱着左忠同学的,而左忠同学也是一直爱着她的,本来两个人一起看天上飞过的飞机那一幕应该很感人的,只是由于拍摄角度的问题,飞机就在头顶上飞过,似乎伸手就可触摸到机身,我就有点奇怪了,难道那个已经废弃的机场的海拔很高么?
不过莫姐姐迎着早晨的太阳笑的样子真的很灿烂,她的长腿真是有够漂亮,我对她有够喜欢。
影片长长的跨度,也给我衔接不畅的问题。
故事和故事间明明是联系着的,在我看来却像出现断层。
很有支离破碎的感觉。
不过四位主演却是演什么像什么。
所以我说这是一部一切都很平庸,只有演技很精湛的电影。
我这么说,会不会被理解成我一直很抗拒主旋律?
嗯,我是不太喜欢,有个不太好的类似强迫症的习惯,看完一部还差不多的电影,会希望很多人一起分享,这部电影就免了。
不过黄沾大叔的问我还真的很好听。
我喜欢那段温情脉脉的歌词。
也许有着强烈的怀旧情结的同学可以看看这部电影,看看是否能在影片中找到自己成长的痕迹。
比如黄大叔的手摇式放映机,会让我想起小时候骑在爸爸脖子上看露天电影的那种温馨。
事实上电影放映员在我看来,本身就是一个很浪漫的职业,当然浪漫不能当饭吃就是了。
剧中的左大叔一直都是清贫度日,在他身边的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时,他依旧安贫乐道,可是他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男人,你说这样的男人的存在,是不是会让本来就迷茫的女青年们的择偶观更加混淆?
咔咔我在说些什么呢。
我真是越来越癫狂了。
我不是很喜欢这部电影,但是看过了也不觉得遗憾。
一切都是那么平淡无奇,好比我肚子饿了,于是喝了点稀饭,但是过后我饱了,可是我不觉得那稀饭值得回味一个道理。
呵呵,写影评就是幸福,大肆批评却不用担心有人说我骂错了。
看电影本身就是私人的事情,而把感受写成许多人可以看到的影评纯属闷骚需求。
我就是管不住自己的闷骚。
外表越低调,内心越闷骚。
癫狂的人总是有N个癫狂的理由。
我越发佩服我自己了。
对回归的喜悦表现的非常刻意,大量的社会主义口号,感觉很虚很假。把我吓到了!同是香港回归十周年献礼电影,整体表达不如每当变幻时,相比之下每当在回归背景下的表现手法相当生活,自然!让我诧异的是 香港居然也有激进的GCD分子吗?看完才知道香港有左派分子这个群体,我真无知啊!
本来的烂片气势,被黄sir演绎出深情来。
还以为是纪录片...
很心酸 我现在看不进去这种风格的影片了
很感动。结尾差点掉眼泪。
从前有一个香港男人,他深深的热爱着社会主义。后来,他的儿子碰壁N次,老婆得心脏病一次,儿媳妇被别的男人干N次,并流产一次。临死前,他终于实现了自己去北京天安门的愿望。这部电影告诉我们,追求社会主义的旅途是艰辛的,但同时结果是光明的!
第一次看到这么愚蠢的香港电影,看完才发现是07年拍的。。。
皺紋就是特權! 問我——黃霑!
·
一个时代人的真实写照
被大时代裹携着的我们
好久没有一部烂得让我看不下去的电影了。原本为了写回归和电影的paper而看的,角色塑造为了剧情服务、历史刻画为了宣传服务,无价值的电影
太让我失望呢
电影本身并不是非常出色,但是这段历史很长见识。黄秋生自己的人生拍一部电影也足够了
无懈可击
老港很像我爹
又是大环境的沧桑巨变与小人物的甜酸苦辣。感人的高潮在父子读母亲留下的书信相拥而泣之时达到高潮。每个人都在最后找到了真正的平静安宁,“弹性生存”这一坚强的香港精神得到了很好的表达。
阔别已久的纯正港式幽默,港式温馨。
感觉有点演过了,不过还是挺感动的
可是没有了你,历史也不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