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镜第二季

Black Mirror Season 2,黑镜子 第二季

主演:海莉·阿特维尔,多姆纳尔·格里森,克洛伊·皮里

类型:电视地区:英国语言:英语,西班牙语,汉语普通话年份:2013

《黑镜第二季》剧照

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1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2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3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4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5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6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13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14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15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16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17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18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19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20

《黑镜第二季》剧情介绍

黑镜第二季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和上一季相同,本季的《黑镜》也由3个故事组成,向观众展现了一个残酷而又现实的未来世界。 《马上回来》:一次车祸夺走了玛莎(海莉·阿特维尔 Hayley Atwell 饰)的男友艾什(多姆纳尔·格利森 Domhnall Gleeson 饰)的生命。在朋友的推荐下,玛莎利用艾什在社交网络上留下的信息塑造了一个具有人工智能的假艾什。刚开始玛莎只能通过手机听到合成的艾什的声音,不久之后,那个声音告诉玛莎,有一个方法可以让艾什“真正”的回到她的身边。 《白熊》:托尼(勒诺拉·克里奇洛 Lenora Crichlow 饰)从昏迷中醒来,发现自己在一间陌生的房间里并且失去了记忆。在她昏迷的这段时间中,世界显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街道上充斥着无情的看客,而她竟然成为了杀人狂追杀的猎物。 《沃尔多一刻》:沃尔多是一只虚拟的蓝熊,出现在深夜的喜剧节目中,而站在它背后的...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床伴逐个数报应双面劳伦斯蛇皮美人深渊巨兽女巫阿加莎虚空日本沉没:希望之人犹如故人来向南方芝加哥烈焰第七季问答相似者逃出食人农场辟邪之咒凶兆随机约会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关云长士兵突击红巴山动物本能地狱学校灵丹妙药不及你斯坦福监狱实验菲比梦游奇境缩水情人梦一触即发之除爆隐形姐妹奇迹缔造者第三季

《黑镜第二季》长篇影评

 1 ) 黑镜:科技不承诺美丽

不负责任严重剧透,如在意,赶紧关闭页面!!

闲来无事,终于把黑镜第二季看了。

去年第一季刚出时火透半边天,还记得当时一边看一边高赞牛逼,一边吃炒粉,一边剪指甲。

那是一个美好的晚上,就像这些个春天里的每一个夜晚。

那个月的观影记里我写道:英国三集迷你剧。

第一集讲的是英国首相被迫在网络直播与一头猪性交。

第二集在未来的科幻背景内展示了消费文化几乎能消解一切的终极可怕。

第三集讲的则是高科技记忆工具在未来家庭生活中的一场风波。

每集都精彩,令人叫绝,极具震撼力。

什么是黑镜?

即你眼前的这电脑、电视机、摄像机…… 嗯哼,我还是这么认为的,黑镜,科技的镜子,人类的未来,也许是黑的。

第一集。

故事很简单,一对情侣,和所有的情侣一样,有甜蜜有问题,恩爱生活。

但是有一天,男生被车撞死。

女主悲痛欲绝,茶不思饭不想,每日以泪洗面。

在我们的生活中,虽然这样的意外并非人人都曾亲历,但大概每个人都听说过突然的死亡,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听说的频率也在上升。

然而时间会冲淡一切,旧人会在记忆的湖泊里越沉越深,会有新的人,新的生活,新的人生。

这是我们知道的事情。

但是剧集中,这位女主获得了科技的帮助,因为他的男朋友是个重度网络依赖症,不论声音视频还是文字聊天记录,他留下了太多痕迹。

于是有了这么一种产品,一种软件,虽然他死了,但你还是可以跟他打电话,跟他视频,跟他聊天。

他会反应,有记忆,会学习。

她开始了独自,但并不孤独的生活,一个人去野游,去散步,随时和他通话,但实际上,对面和她说话的只是一个软件。

甚至,不止是软件。

在这一集的中段,一个可以在浴缸里泡发的生化人走进了她的生活,他长着死去男友的样子,知道他所有的事,除了不会呼吸,不会进食之外,几乎完美。

所以,女主是在和谁生活呢,他的男友?

显然不是,在生物学意义上他已经死了。

他的记忆?

也不尽然,这个软件或曰生化人是有学习能力和记忆力的,也就是说他有智能。

所以,其实,她和另一个人开始了新生活。

一个拥有他死去男友的身体和记忆,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并且可以随时勃起和她做爱的生化人。

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这一集到此结束。

科技在改变生活,改变世界,改变所有一切,甚至人本身。

第二集相对第一集更严肃更实验。

一个名为白熊正义公园的旅游景点里有一项特殊项目,前来参观的游客要扮演“看客”,在这一天的活动中参与游戏并用手机拍照摄像但不和主要人物发生关系。

主人公是一个女人,她每天早晨醒来,发现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谁,没有记忆,没有过去,莫名其妙的被带着面具的人追杀,逃跑,嚎哭,恐惧,绝望,在一天终于结束,她的逃难之旅的终点,她和我们发现,原来这就是一场真人秀,除了她,所有人都是观众,并且深度参与进这个游戏中。

原因?

因为她是一个杀人犯,杀了一个小女孩,所以经正义判决,她每日受此刑法。

每日醒来,每日恐惧,每日逃难,每日绝望,每日重新发现自己的罪恶,每日在这痛苦中忘记今天。

这甚至像是一个神话故事,做了错事的人受到天神的惩罚,反复的做着无力的工作,冥冥中有网牢着,冲不出去命运。

但,那是天神。

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可以因为正义的名义发生如此变异,那么未来果真不是好的,科技也不定都是美丽的。

这个故事除了对正义的思考之外,群众、围观者在事件中的帮凶性质表露无疑,这其实已经被很多作品表现和处理过,但这个剧集还有一个元素,让这一切更为复杂和哑然,即这些群众同时还是消费者,正义在消费时代里,人人如蝼蚁,如围观者,也可能是受难者。

而且,再也没有摩西。

第三集,聚焦政治。

一个叫沃多的卡通蓝色熊形象在电视节目中走红,于是制片人突发奇想,要收视率,要红,要关注度,既然有人喜欢,就做大一些。

于是,这只屏幕中的蓝熊开始开始参与国会竞选。

一场闹剧。

一场闹剧,就是现在的政治,不是吗?

政客互相泼污水,谩骂争吵,暗箱操作,人们其实也不关心政策,娱乐,娱乐至死。

这就是未来,或许。

这集最令我觉得感触的反而不在政治,而是蓝熊备受欢迎的事实。

虽然这个卡通人物没有任何建设性意见,每次辩论都是爆粗口,骂人,一副我一无所有我一无所惧我无所谓的态度,但恰恰正是这种态度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的心态,于是人人都喜欢他。

因为他帮他们骂他们骂不到的人,骂他们骂不出的话。

但,这个卡通熊真的能为他们做什么吗?

没人在乎了。

其实我们现在就可以看到,认真已经是错误,而撒泼吐槽才是王道。

我们太累,所以需要娱乐,还是我们太蠢了,所以只懂这些?

留几手在微博上爆红,实际上他就像那只蓝熊,吐槽,吐槽,吐槽,我们欢笑,鼓掌,关注。

这就是未来,美好新时代。

欢迎。

 2 ) 爱若是模拟的景观

完美诠释Guy Debord的书《景观社会》里面的一句预言:只有当人们被分离时(这里被推向极端案例——爱人的死亡),技术制造的景观幻象才被用来将人们重新联结。

而这种联结一方面归根结底是一种模拟,因为无法取代真正的联结(人类的爱),却恶化了真正的人际关系纽带,比如女主得到人偶之后不再需要联系她的闺蜜。

影片的最后给了一个积极的结局,逻辑上其实是寄希望于人类意志上对上瘾的控制。

其实整个影片中人偶就是一个极端化的上瘾机制——无法再带来快乐的满足却无法戒掉。

最后所谓的每周末可以团聚“过瘾”一次,其实就像是我小时候那种节制儿童打电子游戏的逻辑。

我觉得整个剧情之所以要安排怀孕这个内容也是为了让小孩成为新的可能的寄托,从而让女主角最后“解毒”变得略微合理。

可是大家想一下,那些没有小孩寄托的人,还有别的希望么,恐怕除了一直依赖人偶脱离整个真正的人际关系没有别的机会了。

反观现实社会,非极端案例,所有针对大都市宅男宅女开发的产品——游戏,肥皂剧,真人秀,在线娱乐,通过成为他们的公共话题的爱好,联结他们,然而代价是将真正人际间的社交活动挤压为零。

同样是虚拟的沟通取代真正的沟通。

最后,如果我们将剧中的极端案例推向更加极端:如果女主Martha的不适只是因为人偶技术不成熟,无法做到和人类一模一样。

那么,若如Guy Debord在书中的预言,景观的制造最终目的是制造更炫目的景观,也许有一天人偶的真实度能够无限逼近Martha死去的爱人,甚至继续随着之后的相处继续进化发展出性格和样貌随时光的成熟变化。

是不是完美了呢?

然而新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对待真实人类的人际关系呢,你还会珍惜你和真正爱人的关系么?

如果你离开我了,我只要花钱再造一个你不就可以了?

景观真正无法取代的是真实的不完美性。

 3 ) 预告片里都是骗人的——评《黑镜》第二季

《黑镜》的第二季仍然保持了第一季的风格——短小精悍的3集片,紧凑而充满意外的剧情,黑色的讽刺仍然直指现代人的消费主义与科技依赖。

这样的剧集仍然值得5星推荐,但是相比看完第一季之后那种“给我十个星星也不够用”的感觉,显然还是差了一些。

至于预告片里反复回响的"Share more. Play more. Connect more. Find more. Experence more...."其实大部分都没表现出来。

虽然也有少部分沾边的,却都是浅尝辄止。

既然各个方面都已经有人给过了好评,多说无益,那我就来挑挑刺好了。

=====================================================Be Right Back这一集的结构很奇怪。

根据开头的一堆铺垫,你猜到后面会出现虚拟人,果然他出现了。

渐渐地你也猜到大概会出现机器人,果然他也出现了。

你很自然地觉得他们不可能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果然矛盾也产生了。

接下来你觉得导演会就“机器人永远不能代替人”这一古老的论点说些新的想法。

结果居然就结束了。

……回过头来看整个故事,我相信“一个人在社交网络上展示出的人格”是前半部分剧情的核心。

男主角生前把所有的精力放在虚拟社交上,而他死后,虚拟人、机器人都基于他的网络身份而产生。

影片中也有机器人自嘲“我比他帅多了因为大家都把最好的照片放网上”这样的小幽默。

有这么多铺垫在前,而且按照这个系列一贯的对科技依赖症的讽喻,“社交网络人格”才应该是重点吧?

但是没有,接下来的剧情仿佛完全被“机器人”这个设定绑架了。

“机器人”和“社交网络人格”是两个不同的设定,在片中前者基于后者而存在,但后者的内涵其实远比前者丰富——人的自我伪装、碎片化的人格、社交网络与现实世界的互补与冲突……话题这么多,可是偏偏就写了机器人。

女主角要求机器人跳崖的那一段台词,大概表达了这个片子的终极思考——“你不是他,你没有过去,你只是表现出他未经思考做的一些事……”大俗套。

如果说前半部的细节、伏笔以及氛围给人一种神作的苗头,后半部就直接给拉回到了一部普通科幻小说的水平。

White Bear我从一开始就被“手机拍照”这一景象绕了进去。

在预告片里,面对风暴时人们纷纷举起手机的片段还历历在目,我以为剧情会围绕这一点展开。

但是真相揭晓后,才知道这些人原来是在执行“正义审判”。

那为什么要拍照?

编剧说,因为女主角的犯罪过程是“用手机录下了虐童片段”。

……好吧,原来科技只是一个以眼还眼的幌子。

重点不是“手机”,而是“围观”。

于是一个很震撼的结局挽救了整个故事——观看轮回式的受罪,人们乐此不疲。

眼看着罪恶一次次上演,却认为自己在执行正义。

但这剧情似乎缺点什么?

我记得麦基在《故事》里面讲,人性总是在两难选择中体现的。

给你一个进退两难的困境,看你放弃哪个,选择哪个,只有这样才能揭示出你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但是坑爹的是,White Bear的女主角就像一只兔子一样,除了不停地跑路求生之外,对别人言听计从,完全没有自己的意志。

当主持人宣布她的罪孽时,她除了哭,没有说过哪怕一句话。

至于其他人,更是只需要按部就班地执行每一步计划,一切只是周而复始的工作和消遣而已。

于是这部片子不存在选择,它的大半部分用来描述“戏”中的追杀过程,却压根不塑造人物。

它展示出一幅“消费痛苦”的图景,很震撼,但难说深刻,因为这样的“人性体现”并非建立在成熟的剧情架构上而是建立在对人性阴暗面的简单揣测和讨巧的悬念设置上,一切都太想当然了。

The Waldo Moment非常接地气的一集,除了结局略显平淡之外,没什么好黑的。

不过有一点感想:今天有太多人在网络上用Waldo式的小聪明来嘲讽政府,这种行为暂时情有可原,因为我们没有一个能让我们像Waldo那样和政府官员面对面辩论的平台;但如果有一天这个平台被建立起来了,习惯了在“认真你就输了”的掩护下安全地进行吐槽事业的我们,能保证“好好说话”么?

抵触政治,也是一种政治立场,而它远比我们想象中更强大。

=====================================================总之,这一季仍然很值得一看但水准有所下降,有很大的野心,却又常常虎头蛇尾。

所以如果还有下一季,请不要死守在憋屈的40分钟里了……

 4 ) 【评黑镜S02《白熊》】 (02.27更新,结语)

毫不夸张地讲,黑镜第二季的第二集,是我在看《黑镜》系列以来,认为最恐怖的一集。

无论哪一个环节,都不敢掉以轻心,心情随着女主代入,跌宕起伏。

影片的开头,女主在混沌和失忆中醒来,跌跌撞撞走出门去,很久才发现其他的人,但这些人无一例外手中都拿着手机或相机进行拍摄,明明像是在关心她的一举一动,但是除了举着机器拍摄便无任何反应。

这样的情节令人摸不清头绪,我想,估计这次是讽刺围观现象,于是,发生在我国的种种冷漠围观事件开始在脑中上演,好的,继续观影不语。

第一个冲突发生在女主为了躲避枪击冲进店里躲藏,枪手胆大又嚣张,一路横冲直撞又敲破店面玻璃,女主惊慌失措,这时帅气女店员立马变成侠女,英姿飒爽带领女主逃跑,过程中男店员为了拖住枪手被击倒,女店员荣升为女伴,成了女主的生存依靠。

女伴告诉女主,这个城市的人都被一个称为“White Bear”的标志催了眠,只有看客和杀手,而这场旅程的唯一目标就是躲开看客,远离杀手,这样才能生存。

第二个冲突发生在大汉司机救了二女驱车停在树林中闲聊时,魔术般地掏出一杆枪,紧张又一次袭来,并且更加强烈。

大汉威胁二女来到一片林地,女主发现这里遍布绞刑架和尸体,又一次吓傻,除了哭啼着服从之外,没有任何办法。

其间女伴逃走,大汉发怒,准备用各种手段折磨女主(这一段有着极其强烈的代入感,整个人的心情随着女主恐惧而不安,不禁佩服这些英国演员的强大演技),这时女伴适时出现,给了大汉致命一击,升级为女英雄。

女英雄带着女主逃跑,并准备实施毁灭白熊计划,途中女主记忆碎片频频发作,但最终无果。

两人到了机关深处,正准备实施计划时,枪手又一次到来,扭打中女英雄中弹,女主慌乱中拿到一把枪,紧急之下射向枪手。

此时三观重新刷新。

这枪嘭出一团彩花,机关的场景也随即开始切换,露出了白花花的观众席,女枪手摘下面具,女英雄原地站起,照着观众们鞠躬,微笑。

原来是在演戏,我松了一口气,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又让心重新悬起,那么女主是来干嘛的?

接下来的解析,很清晰,也很残酷,女主眼前的巨幕告诉了她和我们一切。

女主的男友绑架并虐杀了一名女童,男友在服刑前自杀,而将虐杀过程全程拍下的女主则成了公愤的发泄口。

国家成立了“白熊正义公园”,这里上演着一次又一次的“女主逃生记”,曾经身为拍摄者的她如今是一轮又一轮的被拍摄者,一回回地被消除记忆,一次次的慌乱逃生并被站在楼上、玻璃外的游客像观赏动物一般地拍摄、围观,周而复始,永无尽头。

而我们最后看到的,是关在房间里被迫看着自己“作品”的女主痛不欲生的表情,听到的,是她惨痛的嚎啕大哭,然而30分钟之后,记忆几乎再次消失,新的一天即将开始,等待她的,却是新一轮的折磨。

像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因触犯众神,被惩罚将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由于那巨石太重,每每未上山顶就又滚下山去,前功尽弃,于是他就不断重复、永无止境地做这件事——诸神认为再也没有比进行这种无效无望的劳动更为严厉的惩罚了。

看完之后心里憋得难受,但又是种享受,这种压抑只能在看《黑镜》系列的时候才得以感受。

对于女主,这种方式实在是最残忍的惩罚。

首先,严格意义来讲,失忆醒来后的女主,本就不是原来的那个她了。

迷茫,慌乱,狼狈又孤独无助,因此才会这样依赖着女伴,失忆的她像个初临人世的婴儿,被迫接受着一波又一波的打击,最终面对世人的蔑视与愤怒,无言以对,唯一能够说出的句子就是“Please kill me…”,但是人们不可能满足她这一要求,为什么?

因为她冷冷围观而无作为,因为她实在罪孽深重。

但是人们似乎忘了,当他们在责罚女主当初面对虐杀无动于衷的同时,他们自己是不是也无动于衷地在进行虐杀呢?

这种惩罚行为无异于一百倍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不禁想到前段时间被炒上风口浪尖的虐童女教师颜艳红,那张举世惊人的虐童照片风靡国内外各大媒体,响应起骂声一片,不久就引来各种人肉与毒骂,一时间成了人们聊天话题中的恶魔。

各媒体络绎不绝地围堵在她家门口,长筒大炮对准着她拍摄,来自网络的公愤更是铺天盖地,当然,来自人群中的这些愤怒完全是可以理解的,正如片中那些对女主及男友的所作所为深痛恶觉的人。

事后有记者采访颜艳红,问她此时作何感受,她痛哭着说:“我已经知道错了,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的人不肯放过我。

”这样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

而今时今日,我无意重就虐童事件而发表看法,而是这个影片引起了我的思考,面对此类事件,到底应当给予何种程度的惩罚?

是包庇纵容,还是判处终身监禁,是让她众生在道德攻击下抬不起头,还是建立一个“正义公园”来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绝望而可笑的“逃生记”?

或许永远也没有令所有人都能满意的答案。

前几天看到一句话:“世界不会被罪人毁灭,却会毁于那些眼看罪恶上演而无动于衷的人。

”而我仅仅只是希望,当罪人最后置身于残酷的绞刑架上时,仍然有人能够为他们真心诚意地祈祷,像《安徒生童话》里那位踩着面包走的小女孩,最后因自己的恶行沦入残酷的地狱时,仍有个听到她遭遇的小女孩为她留下善良的眼泪。

概括言之,影片开始像《穆赫兰道》,而后像《迷雾》,稍后成了《电锯惊魂》,接着恍然大悟原来是《楚门的世界》,而末尾,则是《恐怖游轮》。

然而短短的42分钟,浓缩了这么多的精彩而又令人毛骨悚然,神剧这一称号,绝对是当之无愧。

——————————————2013/02/27分割线————————————————黑镜第二季全部看完,感触颇深,急急将心中所想写下,聊以分享,愿多多指教。

没错,黑镜系列,我们从头到尾看到的都是赤裸裸的科技,无数见过的或是没见过的,高端的,神奇的,令人惊羡的科技。

从Youtube到Twitter,从记忆芯片到人工智能,从记忆消除工具到操纵型卡通形象,黑镜裹着科技的外衣,带领我们领略一个又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

但除此之外呢?

如果说科技是外衣,那么剥开这层外衣后,又剩下什么呢?

是我们赤裸裸的人性。

君不见在科技的外衣下,包裹的都是我们百分百的思念、悲伤、愤怒、冷漠、猎奇和欲望。

人工智能,寄托的是我们对逝者深深的不舍与爱恋,不愿相信你已离开,而不得不再塑造出一个你来减轻痛苦;白熊公园,消费的是我们对罪犯的愤怒与鄙夷,朝游行的罪犯扔鸡蛋,是想证明自己代表着正义,而坚决与罪恶撇清关系;Waldo,承载的是民众的猎奇,那只蓝色的熊,与政客公然叫板,开黄腔,说出了千万民众想说而不敢说的话,因此民众抱着好奇的心理投它的票,看它到底能闹多大。

像引诱着小孩子骂别人的大人,孩子骂得越好越能让大人捧腹大笑,笑完后大人说与我无关,这可是他自己说的。

我相信其实民众心里也很明白,Waldo参政充其量只是一个噱头,倘若那只蓝熊真的当上了议员,或许会出来更多反对的声音:没人会认为那只熊在政治上将有哪些真正的作为。

黑镜黑镜,那些有着黑色屏幕的冰冷的科技产品,说是放大镜也好,说是照妖镜也好,其实从来都只是一面镜子。

把民众的恶趣味放大一万倍,就能逼首相F猪,把民众的冷漠与愤怒放大一万倍,就能建“白熊正义公园”。

艺术高于生活,但也源于生活。

看似可怕荒诞的情节,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早有伏笔。

或许我们最应该反省的,不是黑镜改变了什么,而是黑镜反射出了什么。

我们依然是我们。

 5 ) 【E03】独立有时比自由更重要

1.--So any decision that has to be made,any policy,we just put it online.Let the people vote,thumbs up,thumbs down.The majority wins.That's a democracy.--So's YouTube,and I don't know if you've seen it,but the most popular video,is a dog farting the theme tune to Happy Days.--Well,today it's Waldo.--No.It's still the dog.这是黑镜E03The Waldo Moment里我印象最深的对话。

人人都有一颗八卦的心,人人都有低俗需求。

比起真正推动社会的议题,人们更愿意关注的是八卦、丑闻(尤其是性)等等。

而后者,也正是网络上最热门的话题。

即使是严肃的话题,流传最广的版本,也往往是调侃嘲讽的段子。

Waldo大受欢迎,并不是他有多犀利深刻的见解,而是他能用幽默的大粗话去攻击社会上的得势群体(片中即政客),正是他的粗俗和攻击性迎合了观众。

我想,这也是人性最真实的一部分。

再有逻辑的辩论,也不如一句羊驼来得痛快。

反思生活观察社会的帖子,远不如毁三观的我和弟弟滚床单了热门。

并不是说这些都不好,只是说,这就是网络时代的特质,娱乐、轻松,再加一点讽刺攻击。

这里有海量资讯,有一切刺激多巴胺元素,有一定的言论自由,有部分真相,但是在这里追求民主追求深度,只是一个美好的梦想。

2.Waldo大呼“Don't vote for me!”,却在人群的笑声中被殴打,Waldo的扮演者被迅速替换。

是愚蠢的大多数吗?

不,只是不愿思考、自由却不独立的大多数。

人既有“低俗”的需求,也会自控和反思。

前者给人欲望和生命力,后者让人区别于动物。

有的人“低俗”久了,麻木地只会大笑和大骂。

有的人喜欢“低俗”,但也从不放弃思考的机会,关注社会并努力让它变好一点点。

剧中貌似无立场的Waldo最后被操纵,被打造成“the perfect assassin”、“a global political-entertainment product”,既能无形地灌输观点,又能大赚一笔。

再客观、再中立的媒体,也无法避免其固有立场(Waldo抵触政治,也是政治立场)。

新闻资讯从题材内容的选择,到字数篇幅时间的裁定,都是一次次主观的判断。

你能看到的,是筛选过的信息,是真实的一部分。

在发表意见前,问问自己,究竟是你的观点,还是哪里读到的观点?

是不是你已经习惯于在有自己的想法前,先看看别人的想法?

要知道,比起自己写评论,简单地转发推荐和最右是最轻松的做法。

不要急着肯定,急着否定,急着判断,急着站到某个阵营,不盲目相信权威,不依赖大多数的判断,多听多看多想。

比起自由,有时候独立更重要,就像胡适曾经说过的“自由是针对外面束缚而言的,独立是你们自己的事,给你自由而不独立,仍是奴隶。

 6 ) S0E02 作为公共景观的媒介审判

第二集编剧感觉蛮神的。

这集背后的隐喻主要是围绕媒介审判展开的。

后20分钟直接深度挖到另外一个程度。

前20分钟:Hunters象征媒体,拍照的游客象征着如今媒介环境中所存在的各路看客。

这一段不太难理解。

1. Hunter一路对于新闻事件中所涉及的报道对象穷追猛打,尤其是马头女手中的电锯活生生地让我想起来在电视记者手里拿的话筒。

编剧很明显对于这种现象本身是反感的,甚至觉得这种行为是极度畸形甚至变态的。

所以就出现了中年男人拿着电钻要xx女主的镜头。

2.大众媒体、司法体系本身在这一类(虐杀女童)案件中也难以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对于被告人本人的表述无视,而媒体在评价女主的申辩时直接斥为狡辩。

而被告人对于自己行为的辩护是合法且合理的3. 各路看客对于新闻报道所涉及对象的感受熟视无睹。

当女主高喊HELP ME HELP ME的时候,依旧在拍摄不帮忙。

而且他们对于事实的真相本身并不关心,而是裹挟着自己的情绪做一个围观者,激动时用言语作为武器(在这集里女主游街时砸向车的各种乱七八糟的东西可以视为其象征)进行攻击。

4. 这种大众传播的麻痹功能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

社会公众表面上言语的参与代替了实质上的社会参与,表面上更为积极参与的背后实质上是更为冷漠的心态。

编剧尤其强调手机,暗里有一种很悲观的心态。

科技发展、技术进步实际上是让这种麻痹作用更为严重,而本应严肃的司法审判成为了一种娱乐形式。

(让我吐槽搜索....搜索花了100多分钟想表达的,黑镜20分钟就表达完了)——————————————————————————————最后20分钟,尤其是白熊正义公园的出现真心牛13前20分钟所展现的所有情节实际上都只是白熊正义公园的daily routine,媒介审判成为了White Bear的一个公共景观。

在这个公共景观是由四方共同完成的:公园管理者、无聊地演员、苦逼的女主、蛋疼的游客。

审判活动成为一种公共景观这个问题,在福柯《规诫与惩罚》里就已经分析过了(= =所以说福柯是个聪明的男人...),这集碉堡的地方就在于告诉大家:嘿嘿,媒介审判也是一种公共景观,我们不能单纯批评下媒体和受众就了事,而要看到背后的权力关系。

公园管理者象征着现实中掌握社会权力、把控意识形态的一方。

把媒介审判改造成公共景观,以此牟利、把自己塑造成绝对的正确方。

他们还把握着话语权,整个案件的描述、细节实际上都是以他们的为准。

他们还设定了一些规则,要求所有游客遵守。

这种公共景观的操控背后隐藏着意识形态的渗透.....对比现代媒介环境....呵呵呵苦逼的女主,有没有杀小女孩都不能确定。

但是,她还是如囚犯一样,是完全不存在自由意识的,每天都要被迫上演同样戏码,成为公园管理者的工具。

演员象征着现实生活的媒体,自觉地参与到这种公共景观当中。

观众象征着普罗大众,他们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参与到这种公共景观当中,他们既是参观者又是演员。

他们还是公园管理者真正利益的来源(真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他们还必须遵循公园管理者的规则和控制(最后提到的监视摄像头)。

这四方的互动实际上表现了媒介审判作为一种公共景观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种模式,以及之间的权力关系。

哎,以前都没有反映过来,媒介审判也可以是一种公共景观= =有人觉得和楚门的世界像= =还真蛮像的....不过楚门的世界更关注楚门内心的挣扎以及与制片人两方的互动,楚门和观众(第三方)并不存在直接互动。

如果编剧是意识到媒介审判是公共景观编的还蛮神的,要是是本来想copy下楚门的世界.....祝他们幸福。

嗯半夜三更果然说话没有逻辑

 7 ) 楚门的世界——“乌合之众”的“正义审判”

S02 E02 White Bear Justice Park沛公初入关,与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史记·高祖本纪》什么是正义(Justice)?

在影片中,正义被人群简单粗暴地理解为: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血还血。

这是最直观,最血腥,最畅快的做法。

这也同样使各个人群易于理解。

对他们而言,彷佛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能够拐骗儿童并且旁观将其杀害的人一定是个十恶不赦的恶棍;而一个恶棍理应为他们的恶行做出“补偿”,让她承受相当合理的“抵偿还债”。

人们折磨她,围观她,嘲笑她。

人们觉得这是她的罪,他们是她的典狱官。

在如今人类本能被压抑的今天,在社会要求人人都要服从规则,服从道德,服从法律的今天,人们只不过是找到了一个合理的施暴借口,用以发泄自己压抑扭曲的兽性。

最终人们日复一日地给她洗脑,精神上RAPE她。

没有任何人对此觉得不妥。

《乌合之众》一书中早已有了对人群混沌形态有了相当准确的论述。

在这个社会之中,有谁是无辜的么?

没有一个人是无辜的。

而罪大恶极之罪乃是群体之罪,尤其是打着以大多数人口号欺压少数人的正义,这更加令人毛骨悚然,他们不再会被道德感所束缚。

这是一种悄无声息、自恃强大地犯罪,所有反对的声音在那一刻都将不复存在。

群体以一种不可阻挡地姿态君临天下。

文化大ge命,网络舆论攻击(影片《网络杀机》),欧洲人贩卖黑奴,大肆屠杀印第安人,人类的历史满是群体性犯罪的累累血债。

谁给了他们如此的权力?

他们有什么资格去践踏一个独立之人的人权?

他们有什么权力以暴制暴?

可他们大义凌然地这样说道:我们大多数人就是正义。

 8 ) 定制真的好吗?

以前我们说到克隆,那么复杂的生物技术和DNA之类的会是难关。

但是,一个人存在的证据是什么?

无非是他说什么话做什么事。

那么像黑镜一样,在社交网站上得知他的所作所为,得到这样一个大的数据库,可以模仿并一定程度预测,那么这个人就被制造出来了,制造一个人,不用制造他的本源(受精卵),只要知道他成熟之后怎么表现。

但是最后女主带着人造灰灰到了悬崖边,对他说“你不是ASH,你没有过去,你不过是在表演他一些未经思考的不成熟的话语罢了”。

我突然想到,对呀,人怎么会只是我们看得到的人呢?

一个人怎么会只等于他所作所为?

那是功利性的评价,不是人性的。

一个完整的人,正常的人,是不可能全部表现的。

克隆这件事,还得从DNA开始做起。

因此想起木遥的一篇日志http://9.douban.com/site/entry/339924616/“让每个人只看到为他的偏好所定制的世界,会不会导致社会的分崩离析?

他的论点是:社会的整体自由依赖于一个公共的讨论平台的存在。

对每个人来说,他们都需要在这个公共的环境里接受别人的讯息,这些声音也许刺耳,也许粗糙,但是这个彼此磨砺的过程是维系社会的必要条件。

在传统社会里,尽管每个人的观念不同,但大家看到的世界至少还是同一个模样,这逼着大家学会忍耐这个世界里和自己的观念不符的部分。

而一旦每个人可以定制自己的视野,他就会放弃倾听、宽容和讨论的责任,只是躲在自己的天地里任性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声音。

长此以往,每个人都会沿着自己的方向走向极端,他把这个过程称之为社会的极化(group polarization)。

他写这本书是在 2001 年,那时的互联网世界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还只是一片荒芜。

那时还没有订制广告的商业模式,也还没有订制的网络电台和订制的搜索结果页面,没有占据社会中心地位的社交网络平台,「拉黑」这个词还不不存在。

而今天所有这些都有了。

”定制真的好吗?

对企业而言,降低了成本增高了转化率,但是对这个社会,好吗?

附上我在知乎上回答问题:如果英剧《黑镜子》拍第三季,你来写一集剧本策划,你想写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现有的国家的划分,不过是地域上的相邻者的集合,千年之后,人们的思想境界上了许多个台阶,人的分类像今天的MBTI,BIG FIVE,被分得很细。

这就是同类国!

人类伟大的发明。

所有的INTJ庆幸的摘去面具,再也不用和世人虚与委蛇,自在做回冷漠的本体。

所有的ESFP额手相庆,这才是真正懂得生活的乐趣的人类,让我们去玩,去疯狂吧!

在同类国家里,每个人都是同类。

你喜欢的编程之美,失控,自私的基因,往事并不如烟,在这个同类国里,不过是如财经周刊这样稀松平常的存在。

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同类的电波传递起来毫无阻碍。

在INTJ国里,有一个码农省,他们交流起来特别方便,“”对不起上次那个概念我弄错了,从第五页开始清帮我更改过来好吗?

=select ** u在通婚方面,不同国家可以通婚,但是很少有人选择,见鬼!

谁要和从不思考的非NTJ生活?

世界从此安静修改

 9 ) 精巧故事2

有剧透,否则若干时间以后自己都忘记剧情了。

1. S201是把一个人的网络信息搜集起来模拟这个人的性格。

从结尾来看似乎这个做法有点失败,但如果可以搜集的信息大大拓展,是否就会成功模拟出一个人?

毕竟我们的性格是通过与社会的互动而展现的。

另外作为一个正常男性我要说,不会射的男盆友和按摩棒有什么区别啦。

2. S202是惩罚一个拍摄残忍虐童片的人的故事。

简单来说就是讽刺自以为正义的看客实际的表现和这个罪人本身并没什么不同。

不过由于每天清零罪人的记忆,这一集倒是要比乍看上去更深刻一些:1)作为失忆者,是否依然必须为自己的过去负责?

(我们可以不为文革负责吗?

);2)如果1的问题成立,那么每次惩罚实际上都是完全意义上的表演秀,“罪人”只是无辜的受害者罢了。

3. S203是卡通人物竞选的故事。

结尾没让蓝熊获胜真是遗憾。

这东西跟前一阵上海动物园给猩猩海选名字差不多,要玩就得认赌服输。

没有竞选理念什么的都是扯淡。

只有符号意义的领袖才是最完美的领袖。

 10 ) Waldo: 杀戮权贵亦杀戮民众

当我大天朝在摸着石头尝试建立当代的稳定的类似于君主-贵族统治的政体的时候,当我天朝p民对“民主”当做一个梦的时候,民主的大本营发生的故事的脚本却是:发现投票与民主越来越多的结构性bug,而越来越觉得民主作为一种政治正确的腻歪。

民主政治之所以能变成秀是因为要取悦民众,可是民众是乌合之众,民众作为一个整体,几乎谈不上任何理性(waldo出现后,正在解释与某大妈切身利益相关的税的保守党候选人被大妈华丽丽的无视了);民众很容易被表面的无关紧要的感情所欺骗(民众观看第一的youtube视频与民众自身的福祉没有一毛钱关系);民众很善变;民众总是自以为是。

有如何的民众,便有如何的政治精英;有如何的政治精英,便会反过来影响民众。

片中悲剧的工党候选人,作为一个活脱脱的悲剧,实际上在体系中与民众的气场完全无缝接合。

保守党候选人 好歹还有点不得不为之的抵抗。

这货从前期的藐视waldo,到最后公布选票时候如临大敌。

这货属于政治精英中对体系仍有理性的改良愿景的那一类。

“体系出了大问题,但system built these roads”。

但这货缺陷在于以精英自居,而在实际上鄙视民众的智商(waldo一番I‘m more real than u理论能激起共鸣的根本原因),同时又不得不敬畏民众不可捉摸的巨大力量。

尽管仍然对体系有希望,但waldo让他感受到似乎越来越玩不转了。

vigilant citizen是民主社会中的永恒命题。

片尾全剧中唯一清醒的话剧演员被电击,或许表达了导演对于体系培养vigilant citizen的悲观看法。

另外话剧演员有点2的设定也很赞,对高智商的精英、不思考的群氓是完美的讽刺。

last point。

奥观海和罗姆尼辩论时候,罗姆尼攻击了芝麻街的大鸟,随后大鸟在utubue风传,一时间被各大媒体推到风口。

探讨是否杀掉大鸟作为一个辩题并无任何问题,但是把大鸟符号化、口号化,而作为杀器,则是选举对手非常喜闻乐见,但却对“选举”体系杀伤力极大的一种行为。

因为,民众是那么的喜欢简单化的符号,并被口号的力量引导折服。

可蓝熊终究是很boring的,当民众的注意力转移他处,也觉得有如撸管之后的空虚,就会渐渐淡漠政治,远离vigilant citizen。

是为正在发生的 民主的硬伤。

《黑镜第二季》短评

剧情的节奏几乎完美,但音画的节奏偏失严重。讨论剧情?看客们别傻了。

3分钟前
  • Memento Mori
  • 力荐

比第一季稍逊

4分钟前
  • 爹 我亲爹
  • 推荐

少了惊喜

7分钟前
  • 书非借不能读也
  • 还行

越来越差

11分钟前
  • 较差

已经看过的6集里面,s01e03和s02e01的讨论与社会讽刺较远,偏偏这两集也是我最喜欢的。而如果说发人深省,可能还是s01e01和s01e02最为震撼吧。第二季的后两集有点意义重复的味道,其实social media的受众还没有那么卑劣。

13分钟前
  • Sophie Z
  • 推荐

完全不知道这集出现的意义

16分钟前
  • momo
  • 较差

比起第一季来说,少了当初的那份惊艳~

17分钟前
  • 逆风青年点叉叉
  • 推荐

整体水准不如第一季啊~第二集最好、1、3都稍弱。

22分钟前
  • 戏烂人未死
  • 推荐

后两集真心无聊加做作,寓意都挖掘得不够深或是故事表现得太荒诞,看来保持与前一致的高水平剧本创作真的很难.越来越难发现新意

24分钟前
  • 桑离
  • 还行

没有第一季那么惊喜及震撼的感觉了,汗~~

25分钟前
  • 乌咪
  • 还行

若批判性的情绪过强,立场就不免偏颇。人之恶往往隐藏在善意之中,孤单同理,喧闹才是它最好的生长之地。

29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还行

怎么觉得第二集烂到令人发指了。。。

33分钟前
  • sickx11
  • 较差

宇宙腹黑剧集之最。

37分钟前
  • 息为
  • 力荐

严重不喜欢第三集,总觉得这个片子有点为了奇葩而奇葩,有点做作了

38分钟前
  • [已注销]
  • 还行

Jesus fucking christ !!!!! 第二季怎么会这么无聊!!!! SHit !!!

39分钟前
  • 伤心小号曲
  • 较差

英国版世界奇妙物语

40分钟前
  • 小明的屍體
  • 还行

感觉实在是不如第一季。。。三个故事都算不上喜欢

41分钟前
  • 星尘战场
  • 还行

就第二集还行

45分钟前
  • 重现
  • 还行

第三集还不错......

50分钟前
  • 伯樵·阿苏勒
  • 还行

都没啥意思

52分钟前
  • 笨zhu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