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央视版三国演义的人文主义在我看来是屎里找金针菇,王扶林是一个匠人但不是一个有创新能力的导演,三国演义这本小说就应该扫进历史垃圾堆,再怎么雕琢加工无非是屎上雕花,真正有现代价值的历史作品就是南汉山城那样的。
在烙钟还在把皇帝大臣分为明君昏君贤臣奸臣,还在拷打谯周秦桧的时候,南汉山城就已经能写一个没有反派没有奸臣的故事了——皇帝是能听建议也不残忍弑杀,也愿意关心民生疾苦的好皇帝,朝堂上的官员无论是主战还是主和也都是为了国家可以舍生忘死的忠臣,可是为什么最后还是亡国了呢?
因为皇权的存在就注定走入困境,就注定亡国。
金允石演的主战派最后选择自杀,不是因为国家亡了,而是因为他意识到不改革就没有未来,他是死于对制度的失望与愧疚——这才是现代人应该有的思考,而非意淫一个仁君贤相再给他们抹脂涂粉,这种情节最终的归宿是培养一群喜欢迷人老祖的皇汉老保。
南汉山城另一个值得称道,也是最打脸三国演义等一系列作品的,正是它的人文关怀。
即使是央三所谓的人文关怀也是可笑虚伪的,满口仁义道德的主角口口声声复兴汉室,斥责别人的语句也是篡汉的逆贼。
可问题是皇权的存在就是剥削,更何况汉末是一个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的时代,请问这样一个朝代为什么值得复兴?
为什么颠覆了这个朝代的人就要被打上篡汉的恶名?
看到后面更要问凭什么你们军阀黑社会争地盘要让老百姓替你们当北伐的炮灰?
主角口中的义理的代价是什么?
什么是国什么是民,这些东西完全是被编剧回避的,而南汉山城就是在讨论这些东西。
有两个情节写得极好,一是一开始金允石碰到了一个朝鲜的带路党(literally带路党)金允石问他为什么要给清军带路,那个人说因为给王室带路不给钱,给清军带路给钱,然后金允石为了大局考虑把他杀了,但出于愧疚收养了老人的孙女,最后朝鲜亡国,金允石自杀,一个带路党的孙女却活了下来。
二是在清军阵营里有一个朝鲜人,主角问他你祖上不是朝鲜人吗,他说我祖上是朝鲜奴隶,不是朝鲜人。
很多人说南汉山城反儒家道统,但这一段体现的就是孟子的观念: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编剧尊重人民用脚投票的自由选择,这才叫人文关怀!
南汉山城批判至高无上的皇权,展现皇权的死局,讽刺把人变成奴隶的道统,尊重底层百姓的自由选择,同情他们既被当作义理的代价,又被清军侵略的悲剧。
什么叫现代人的历史片,现代人的历史观,南汉山城可谓是最标准的样本。
没有超越阶级的民族,此言不虚。
虽然影片想表达的主要是一段历史,可是从中却分明能看出在阶级性面前,民族性。。。
影片中首先出现的领路的朝鲜老人,只以领路为求生手段,毫不顾及所领者是自己国家的君主还是清军;城中被征发的壮丁们,都不想打仗,却还是被迫爬上了城墙,在天寒地冻的环境中被上层的文官们视为草芥。。
不发寒衣,为的是王室与贵族的尊严,收走草垫子,居然用来喂马。
清军翻译本是朝鲜奴隶之子,因是奴隶,毫无尊严,投清之后站到了母国另一边……其实对于他们来说,国王向清或是向明称臣一点关系也没有,只想活下去,过太平日子。
大敌当前,文官们的内斗也非常有趣。
总而言之,此时的朝鲜似乎和明朝非常相似:涣散无能,热衷内斗的文官集团,软弱无力而又被统治阶级轻视甚至仇视的军队,麻木的国民(当然麻木的百姓应该是整个封建社会的常态),所以两个政权在面对新兴的锐气正旺的清朝时,下场也颇为相似:一个亡于李自成,被清摘了果子,一个却由于地位没那么重要,留了一命,被迫俯首称臣。
影片许多细节非常考究,值得回味:例如清军大炮,被称多缴获自明朝,反映了晚明军事上的无能;朝鲜军队在面对清军骑兵时,火器使用慌乱以致大败,也正是当时明清战场上常见的图景;与明朝一样的文官统军,外行指挥内行,领相的刚愎自用导致出击失败;朝鲜君臣感念万历皇帝出兵援朝退日,恐怕也有着许多真情流露,最后降书的书写,文官们相互推脱,唯恐坏了名节。。
国王和崇祯皇帝似乎也有相似之处,都没什么大作为,面对着无能的国家机器,无力对付外敌。
整体的色调和朝鲜君臣的生活表现一般,其实也很正常,农业时代的半岛,本就是贫瘠之地;而最后一名高官忍受不了向狄虏称臣的耻辱,破腹自杀,也很合理,只是诸多高官贵族中仅有一人如此,也在暗示士风不古,这几乎是1644年北京的一次预演。。
这是一部很特殊的片子,其特殊简言之:只有韩国这种自己小国寡民,但是处于多个大国交锋第一线的国家,其大众才会产生对这种题材文艺作品的需求。
危机感使得他们不停的再反思历史上相似的危机点。
其它国家有没有这种历史时刻,有,但是没有市场,没有需求。
这和品位高下没有关系,完全是不同国家不同的现实条件在文艺作品需求上的不同反应。
我其实是很想看白登之围 汴京之围 崖山之跃的,但是估计这辈子都在国内银幕上看不到,倒不是说禁了不让拍,而是现如今拍这种题材在国内完全是费力不讨好,卖不出去还容易被批被骂。
但是这种题材又是极容易出 好戏 的,所以只能看别人娶媳妇干过瘾了。
这个片子最精彩的地方在于,鹰派鸽派的斗争不是权力斗争,而是路线斗争,一个要站着死,一个要跪着活,但这两个截然相反的手段所通向或者说试图通向的目标都是一样的,即维持现政权的合法统治,维持儒家的合法统治。
他们的坚持是没有通常意义上的私利的,不求利 不求权 不求名,甚至为了“江山社稷”的延续可以身死 可以背上千古骂名。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个体为了拯救团体而做出的毫无保留的牺牲,是对儒家文化狂热信仰的一种体现。
唯一的区别就是一个愿意变,一个不愿意。
后者认为敌人是野兽,人,尤其是人的统治者——王,怎么能够向野兽低头呢?
哪怕打不过,也要打。
死也要站直了,死的像个人。
不能靠向野兽乞求而苟活。
而后者则认为打的赢要打,打不赢要跑,跑不了求也是可以接受的。
虽然过程很痛苦,结果更痛苦,但是为了政权的延续为了儒家统治的延续,这些痛苦都是值得忍受的。
当然忍受过后的变革也是必须的。
这也是为何鸽派会在最后说出如果不想再发生这种事,变是肯定的,而且我们这些旧人是肯定要被淘汰的。
这两种道路是很难分出高低对错的。
所以导演也采用了完全中立的观点,并没有在两个角色身上有偏重,负面形象则加在了摇摆不定的骑墙派身上,这些骑墙派对所谓的尊严 权威 阶级高低看的最重,但是他们的行为不仅没有帮助他们稳定阶级,反而一步步加深了他们所在的统治阶级的崩溃。
猪队友名副其实。
说句题外话,两位主角,作为历史人物看是值得钦佩的。
但是作为家人 朋友 是真的有多远要躲多远。
因为他们时刻可以为了信念牺牲自己,更不介意为了信念牺牲别人。
比如片头带路的老人,带路时主角对他很尊重,有分歧时也很尊重的再三恳请他放弃当带路党,但被再三拒绝后就毫不留情的杀了老人。
并且没有什么心理负担(如果女孩不出现的话),因为在他看来老人已经违背了民族大义,死,不足为惜。
另外一点很有意思的是,全片第一次提出要打破阶级高低分享资源的,是一位宦官。
一位统治阶层里的最底层,被士大夫最为鄙视的几个群体之一。
整部影片这个角色也只有这一句台词,甚至只有这一个正面镜头。
当然随即遭到大臣们的否定。
理由正是 有损体统。
皇帝想了想,同意了。
片中也再三出现为了体统而牺牲底层利益的桥段,但最终造成失败的,也恰恰是不断被牺牲后的底层最终对政权本身失去了信心。
也就是所谓的堡垒从内部破裂了。
这一点翻译官看的最清,因为他是奴隶出身,是危机中第一个被牺牲的人,另一点有意思的是,作为更强一方的统治者的皇太极,在某些方面反而能理解韩方主要是韩王,比如不打扰韩方向大明的献祭朝拜(将军要开炮,因为他是将军,皇太极阻止 因为他此时是王,在某些层面和明朝的皇帝 韩国的王 是一个阶层,此时不打断,因为之后韩王要朝拜献祭的对象就是他。
),称对方的不投降实际上是自己的失德。
乃至最终的战略目的也不是要消灭韩方,而是要逼迫对方承认自己的地位,要对方纳降书归顺表,建立主属关系。
从而在法理上能更名正言顺的接收明朝的遗产,建立自己的政权。
演员上也多说一句,绵社长真的是能文能武,李秉宪虽然一直想转型走正剧路线。
但是总感觉差点意思。
包括最新的南山部长。
小时候一直很想问一个问题:如果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之后仍然没有打败夫差雪耻灭吴,那么如此苟活一生是否还有意义?
我们中国人在意结果,吕后受匈奴单于冒顿调戏,忍辱送美女在前,汉武帝灭匈奴在后;韩信受胯下之辱,后终于成为将军出人头地……那么要是没有最后的成功呢?
仅仅是为了生存忍辱是否还有价值?
《南汉山城》要讲的就是这么一个故事。
对于韩国电影,我一直不吝赞美之词,它不完美,但它极具个性不受束缚。
我一直说它就像一个少年,敢打敢杀,横冲直撞。
但是这部《南汉山城》让我对韩国电影有了新的认识,它完全没有了以往用力过度、煽情猛烈的毛病,也没有丑化敌人和政府、民族自豪感爆棚,它冷静客观且克制成熟,是一篇相当水准的史诗级作品。
精良的画面、六大明星联袂出演,角色分配平衡和谐,功力深厚,既不抢戏也不浑水摸鱼。
内容来源于历史真实事件——丙子胡乱。
1636年皇太极举行称帝大典,朝鲜使臣宁死不跪,朝野上下对满清“大清皇帝”的表述嗤之以鼻。
1636年12月,皇太极亲征朝鲜,渡江之后,长驱而南,仅仅十二天便抵达朝鲜京城之下。
朝鲜不敌清军,仁祖逃往南汉山城。
朝鲜从王到大臣到百姓在几乎失去全部国土后,仍然坚持了47天才宣告投降,中间充满了求和派与主战派的斗争,也有投机的骑墙分子中间和稀泥。
崔鸣吉不是贪生怕死之辈,他只身前往敌营,面对清军的下马威毫无惧色,但他主张开城投降保存性命,他认为活下去才有希望。
礼判金尚宪是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忠肝义胆,一心秉承大义,视汉族大明政权为正统的少数强硬派。
在被引路老人带到目的地时,听说老者还要为了几斗米而引路清军时,痛下杀手,但同时好心收留了老人的孙女。
他坚决反对议和,誓要与清军抗争到底。
崔鸣吉和金尚宪这两个人,主张截然相反,一个是为维护名分大义坚持道统的抵抗派领袖,另一个是为保全君王社稷和人民而委曲求全的议和派政首。
一个是理想主义,一个是现实主义。
却能惺惺相惜,相敬如宾,他们政见不同,也有冲突,所有的交锋仅限于对国家出路的争论,没有沦落到庸俗的派系斗争,甚至彼此之间有欣赏和维护。
朝鲜仁祖面对危局时过于优柔寡断举棋不定,但仍能看出他是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明君,一个疼爱儿子的慈父。
他不想背负千古骂名,若不顾气节,他如果承认满清政权不会被围四十多天。
他太知道投降意味什么,于是始终对勤王军队抱有希望,对抵抗清军抱有幻想。
当红夷大炮轰碎了行宫的墙壁,同时一起轰碎的还有他残存的一丝不想妥协的侥幸,等待他的将是对皇权赤裸裸的尊严践踏,蓝袍素衣,臣子跪礼,妻离子散。
这一刻他的内心是挣扎的,我要活下去,成了面对群臣最后的苟延残喘!
片中还刻画了以大臣金鎏为首的一众骑墙派,他们见风使舵,自命清高,一开始都极力反对崔鸣吉的投降主义,满口大义凛然,道义天命。
可当战局不利,皇太极真的率领大军御驾亲征时,这些骑墙派,从要诛杀崔鸣吉到开始支持他的想法,纷纷要求任宗考虑大局,保全宗室。
《南汉山城》没有仅仅停留在战与和的表层对面之上。
随着故事的发展,这个两难的选择上升到了生与死的哲学性选择之中。
到底什么是“轻如鸿毛,重于泰山”,所谓“生死”的标准又从何评判。
百姓的追求只是“夏天有地种,秋天有收获,冬天不饿肚子”,他们其实并不在意谁来当统治者。
于是,开场的老头给朝军带路啥都没得到,所以会选择为清军带路。
出身奴隶的通译投奔了清军却一跃成为重臣。
我们无法武断地说,像老头和通译投敌就是错的,他们没有从自己人那里得到起码的尊严却被要求卖命。
照片里是清军的一个翻译顾问,当领相金鎏低声质问他:你也是一名朝鲜人,为什么要帮清人?
他回答:“我的父母是奴隶,我也是奴隶,在朝鲜这个国家里,奴隶根本不是人,以后不要说我是朝鲜人”。
既解释了当叛徒的原因,也不再脸谱化。
孔子老人家都说过: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即使是对清军,影片也不愿贬低和丑化,明明可以在短时间内一举灭国,皇太极仍然守信等待投降。
而初初看来极其窝囊的朝鲜国王,那悲情的换服步行出城,伏地请罪,那苍白的脸,微颤的唇,屈辱的泪,最后还是换来了老百姓的春种秋收平静度日,一个王最大的职责无非也就是保他的子民能活着,好好活着,哪怕下跪哪怕投降,更何况他苦苦坚持了47天,别说大明,就是400多年后的我都感动得无以复加,谁说国家之间没有真正的友谊?
韩国人,选择了这么一段屈辱的历史作为电影的题材,且不美化自我回避伤痛,也不丑化敌方凭空YY,甚至没有反战情绪,视角平和深刻,真正了不起。
(本文首发微信公众号:迤逦自语)
在电影方面,相较于中国,韩国是脱离了小学生趣味的了,无论是题材还是主题,都在跟好莱坞靠近,但更具欧洲的写实风格电影都是在兜售某种价值观。
一部电影在称为一部好的电影之前首先要能提出一个好的问题,让人衡量思考。
一刀切的价值观基本可以判定不是好的价值观南汉山城讲诉的是朝鲜“丙子之役”,皇太极率清军侵袭朝鲜王国,把朝鲜君王及众臣围困于南汉山城皇太极围而不攻,是因为他要的不仅仅是胜利,还有人心:只有他们自觉的走出城池,皇帝的威严才能普照天下。
只有朝鲜君王主动出城跪倒在自己脚下山呼万岁,一切才能尘埃落定,这是上谋,上谋伐心皇太极是强者,朝鲜王君是弱者,强者像熬鹰一样熬弱者的心,弱者只能战战巍巍考虑是战还是和每到这种时候,都会出现三派:主战,主和还有帽子派主战派是为面子,以前是主子,变成以后的狗腿子,是耻辱,与其屈辱苟活,不如有尊严的战死。
求和的人无法分辨生和死,他们是将生死混为一谈,将生变成了耻辱。
“一个国家的君王,在面对蛮夷的时候应该接受光明正大的死,怎可在全天下百姓面前耻辱的企求活命?
微臣无法侍奉这样的君王。
”主和派是为了活着,生命是第一要义:如果强者随意对待弱者,弱者也会为了活下来而忍受任何事情。
主战派的话说得很漂亮,也很正确,但那只是话,话只是面子的台阶,如果认为话语重于生命,那是荒唐。
无法忍受死亡,但可以忍受耻辱。
“就算在蛮夷脚下,只要能为自己国家的百姓创造活路,才是微臣和百姓从心底跟随的君王。
”最多的是帽子派。
帽子派的原则是除了表态,不能承担任何责任,也不要承担任何风险。
他们不用奔战沙场,没有战死的风险,但也不愿求和二字从自己的口中流出,这样显得贪生怕死没骨气,他们只会站在制高点给主战派、主和派戴帽子,为他们请罪。
主战派战败了他们重言痛斥:殿下,这般耻辱是史上未有的,请砍下他的头,送到蛮子那里,以重树君王的威严;他们是为了免罪,夸大自己所见,用于胁迫殿下,他们在禽兽般的蛮子面前,使殿下和宗庙社稷受辱,请处以惩罚。
主和派写了乞降文书,他们痛哭流涕:崔鸣吉的文书是把整个宗祠献给蛮敌的逆贼之书…请马上将文书烧掉,砍下逆贼崔鸣吉的脑袋,以示三军这三种人说了那么多,都是在等一个人表态,君王。
君王想要面子,也想活着。
以前是一朝之君,之后要变成他朝之臣,这荣光放不下,面子上也过不去,必须尝试一战。
但一战之后,发现根本就没有扭转的可能,这时候,主战派再说宁战死不苟活的话,君王就变得怂了:我想活,为什么你口出死亡在整个事件中,还有一类人被排除在讨论圈之外,但事件对他们的影响却是最直接,也是最巨大的,那就是普通老百姓,他们不管是战是和,也不管谁折了面子谁赚了里子,他们只希望战争赶紧结束。
电影中,主战派找了个铁匠突破封锁山城外送勤王檄文,他说:我做这件事并不是为了主上殿下,殿下和士大夫是献上城池还是献上性命,都与我无关,像我这样的人,只要春天播种子,秋天有收成,冬天不饿肚子,就可以了。
他冒着丢掉生命的风险外送勤王檄文,仅仅是因为:只要我把檄文送出去,战争就能结束吗?
我们常常在谈爱国,其实大多数时候都只是妄谈,只是各取所需,得看你是在什么样的位置上。
你谈爱国是为了荣光?
面子?
明哲保身?
还是为了生存?
或是在谈一个概念?
什么时候谈爱国是在生拉硬扯,什么时候谈爱国是在一个框架层次内的凝聚力量,这是需要辨析清楚的或许,对于局外人、后来者来说,关键的问题并不在于该战还是该和,而在于国家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到了这样的境地。
什么样的境地可以为之死,什么样的境地可以弃之逃,一个国家的路该怎么走?
南汉山城最后,主战派与主和派有个生而死、死而生的对话,虽然说得有些玄乎绕口,但也算是点了一下主旨:一起回都城,重建朝廷吧,这才是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正如我所走过的路,我就算要死,也绝对不是在蛮夷脚下何出此言,明明有活路,为何偏偏谈起死路,你所说的死路上真有活路吗?
那你所说的活路究竟是什么活着才能走的、新的路那是百姓的路,还是国君的路?
百姓和国君一起走的路我也那么想过,但我错了,为百姓而走的新的活路,只有在除旧革新之后才能有,你是,我也是,我们所拥立的国君也是,这就是我在城中领悟到的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周鹿鸣
韩国平均每天上映两三部外国电影(2015年上映311部美国电影、363部日本电影),市场竞争无比惨烈,为求得生存,韩国电影每每煽情过度、用力过猛,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素媛》、《熔炉》亦莫不如此,社会意义、票房价值之外,艺术品质乏善可陈。
题材一旦涉及战争、历史和民族情感,导演的内心更是完全失去了平静,象李沧东那样每部作品都经得起咀嚼的非常罕见。
《鸣梁海战》(2014)民族自豪感爆棚,历史真实度贻笑大方;《暗杀》(2015)对刺客澎湃、冷酷的内心世界和理想主义激情毫无感知,沦为韩版抗日神剧。
然而,表现丙子之役的《南韩山城》却令人刮目相看:真的猛士,敢于直面真实的人性,敢于正视耻辱的历史;韩国新兴电影人越来越自信、强大,一如前辈的《误发弹》(1961)、《薄荷糖》(2000),一手抓票房,一手抓艺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包括日本、朝鲜在内的儒家文化圈,视汉家政权为华夏正统,余皆蛮夷。
1592年万历援朝战争(壬辰倭乱),明朝将士浴血奋战痛击倭寇,对朝鲜恩同再造;1636年皇太极举行称帝大典,朝鲜使臣宁死不跪,朝野上下对清朝国书“大清皇帝”的表述嗤之以鼻。
为解除进攻明朝的后顾之忧,皇太极以“朝鲜败盟逆命”为由入侵朝鲜;南汉山城翘首以盼的援军畏敌如虎,不惜暗杀朝廷密使;满清铁骑势如破竹,北门之战打出150比1的战损比,以两人阵亡的代价歼灭300朝军。
历史就是已经发生的一切,现在和未来都是历史的延续和投射,怎样解析历史和其中的人性,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人或群体的格局。
影片不愿贬低、丑化任何人,对主战派鄙视蛮夷、奉明朝为正朔的豪情,对主和派保全苍生社稷的忍辱负重,表现得都很到位。
因担心带路的老人为清军效命,主战派手起刀落,但对老人遗留的孙女又充满内疚和怜悯。
朝鲜大臣不满清军阵营中的朝鲜人炫耀红夷大炮:“阁下也是朝鲜人,何出此言?
”不料,“朝奸”竟气得嘴唇颤抖,义正辞严地痛揭朝鲜自身的疮疤:
我的父母是奴隶,所以我一出生就是个奴隶。
在朝鲜,奴隶不算是人,再也别说我是朝鲜人!
君以国士待我,我当以国士报之!
君以路人待我,我以路人报之!
君以草芥待我,我当以仇寇报之——不正是儒家思想的精华吗?
用富兰克林的话来说:哪里有自由,哪里就是我的祖国!
编导能有这样的视野、心胸,令人肃然起敬。
皇太极20岁开始征战四方,37岁提出“以武功戡乱,以文教佐太平”,优待鲍承先、范文程、罗绣锦等汉官儒家,汲取儒家文化的精华,非寻常蛮夷可比。
皇太极致信朝鲜国王,影片的表现简约而不简单:“你一而再地违抗于我,就连你的愚钝,也是我的无德。
我正是困扰于此,才跋山涉水来到你这里……打开城门,小心翼翼地走到我面前,我会倾听你的诉说,你可以毫无顾忌地诉说一切……”因为我的过失,才让你愚昧到自寻死路——皇太极的检讨居高临下,数百年后也能感觉到朝鲜君臣的惊诧、愤怒和屈辱:清酋如此狂妄无礼。
“小心翼翼地走到我面前”,皇太极正在小心翼翼地实践他对仁义的理解,而朝鲜、明朝也正在和将要经历皇太极们带来的强烈阵痛。
困守南汉山城47天后,朝鲜国王亲至皇太极面前伏地请罪,史称“丁丑下城”:
阿克顿说历史是个邪恶的老师,只对自由人述说真相。
唯有自由人才有资格和能力从中汲取历史教训。
《南汉山城》再一次显示,艺术是哲学最精准、锋利的剃刀,呈现历史和人性最本质的部分。
云长走麦城仍是英雄,知耻而后勇的民族必将再起: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依旧属中华!
西风影评
崔鸣吉在仁祖反正后,仕途飞黄腾达,历任多个重要官职,如吏曹佐郎、弘文馆副提学、司宪府大司宪、刑曹参判等,积极参与国家政务,提出多项改革措施在丁卯胡乱(1627年)和丙子胡乱(1636年)期间,崔鸣吉作为主和派的重要代表,多次前往敌营谈判,力求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危机,避免国家遭受更大的损失。
尽管他的立场受到不少争议,但他坚持认为在国力弱小的情况下,与强敌对抗只会导致更大的灾难。
最终,他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朝鲜面临的军事压力,为国家争取到了喘息的机会。
在电影中,我们看到他临危不乱,有惊人的胆魄。
在于明朝常年的君臣关系中,直接向后金投降当然会遭人非议,但这正是出于现实主义的考量,最终也说明崔的现实主义,是成功的。
作为阳明学者,他除参与仁祖反正和多次与后金(清朝前身)交涉之外,还推动阳明学在朝鲜的传播和发展。
他的学术活动不仅限于理论探讨,还涉及到实际的政治和社会问题,体现了儒家学者关注现实、注重实践的精神。
崔鸣吉以其聪明才智和坚定信念著称,即使在面对巨大压力和反对意见时,他也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和原则。
我们看到大清的名将骨大,像他射箭,他眼睛连眨都没眨这就是一代名臣的底气
说到朝鲜,还得从朱元璋说起,为啥呢?
因为这名是他起的。
话说1388年,当时的朝鲜半岛高丽王朝派遣大将李成桂攻打明朝的辽东地区,这简直就是主动找死的行为。
李成桂觉得横竖是个死,不如直接造反算了,结果造反成功,成了朝鲜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开国皇帝。
李成桂很自觉,夺权后主动找明太祖朱元璋认老大,并请朱元璋赐国名。
朱元璋在朝鲜、和宁两个备选国名中选取了朝鲜,这就是朝鲜的由来。
时间来到1627年,后金在东北崛起,与明朝为敌。
为了避免两面作战,皇太极进攻朝鲜,攻下平壤,逼迫朝鲜签订“平壤之盟”,结成兄弟之邦。
皇太极要求朝鲜除了定期纳贡外必须与明王朝断绝一切关系。
朝鲜虽然打不过后金,但是却打心眼里瞧不起这群野蛮人。
此时,朝鲜经由陆路前往明朝的道路已经被清国截断,但还是坚持从海路绕经山东向大明继续通使纳贡,另一方面也为大明在辽东外海上的几处军事据点提供物资、传递情报。
朝鲜对明朝忠心耿耿,不仅仅是因为国名是朱老大赐的,还因为当初被日本鬼子欺负的差点灭国时,是大明先后两次出兵打跑了鬼子,此举被朝鲜举国上下视为“再造之恩”,没齿难忘。
1636年,皇太极打败了蒙古诸部,得到了元朝的“传国玉玺”。
借此机会皇太极正式称帝,国号“大清”,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大清帝国正式开张营业了。
隆重的开业庆典上,只有朝鲜使者宁死不跪,声称平生只跪大明皇帝,气的皇太极差点当场吐血。
见朝鲜如此“不识抬举”,也为自己彻底免除后顾,皇太极再次进攻朝鲜。
腐败透顶的朝鲜军队再次一触即溃,平壤很快丢失,李倧被围在南汉山城。
不久,朝鲜的几路援军均被清军击溃,南汉山城被清军团团围困。
和电影里演的一样,主战派与主和派在城里吵个不停。
不久,清军占领了江华岛,俘虏了朝鲜的后妃、王公贵族、官吏等上千人。
为尽快结束战争,皇太极也来到了山城外边,督促李倧投降。
江华岛的失陷,让李倧最后下定了决心投降。
正月十八日,李倧让崔鸣吉撰写议和的降书。
正月三十日,李倧穿着表示臣服的蓝衣服,去掉所有的国王仪仗,出城投降。
皇太极接受了李倧的投降,让他带着世子、百官行三跪九叩礼。
从1637年正月三十日起,明王朝与朝鲜王朝二百多年的封贡关系正式结束了,清王朝成为朝鲜王朝新的宗主国。
清朝要求朝鲜改用清朝的年号纪年,断绝与明王朝的官方往来,并送世子、王子及重臣子弟到盛京(沈阳)为质,逢年过节遣使去朝贡,并派军配合清军进攻明王朝。
大家可能会问,清朝进攻朝鲜时,明朝在干吗?
为什么不来救自己的小弟呢?
其实此时明朝崇祯皇帝已经在调集水师入朝作战,只是援军未到,朝鲜已经投降了。
这件事直到1749年才为朝鲜君臣所知。
影片《南汉山城》以朝鲜国王跪在雪地上向皇太极三拜九叩结束,而真正有意思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主战派领袖金尚宪没有如片中那样自杀殉国,而是在自尽时被儿子及时发现救下。
如此“冥顽不化”之人,皇太极肯定要好好“招待”他,于是金尚宪被押入清朝盛京(沈阳)大牢,直至清军入关后,才被放回朝鲜。
放回来后的金尚宪过起了隐居生活,国王多次召他入朝都不出来。
1652年,金尚宪病逝,享年八十三岁。
死后谥号文正,被后人称为“朝鲜的文天祥”。
再说说他的老对手崔鸣吉,当初因为力主与清朝议和,背负了一世骂名。
其实在他骨子里还是亲明朝的,议和只是当时形势下的被迫之举。
议和后,他被重用,任内不仅坚决抵制配合清朝攻打明朝,还背地里支持朝鲜与明朝继续交好,企图恢复两国的朝贡。
后来,洪承畴投降了清朝,把崔鸣吉供了出来。
皇太极震惊的同时,也立马把他也关到了盛京大牢。
巧的是他在这里偶遇故人金尚宪,这对从前的死对头,此时同为天涯沦落人。
虽然当初兵临城下时,两人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可初衷是一样的。
没有了争执和政治隔阂,两人在牢里也成了无话不说的好难友。
在关押了三年后,1645年崔鸣吉才返回朝鲜,两年后去世,享年六十二岁,谥号“文忠”。
再说下明朝崇祯皇帝,得知朝鲜“叛变”的消息,非但未予责难,反而对当时正在北京出差的朝鲜使臣大加宽慰,并赏赐不少金银布匹。
崇祯请他回去告诉朝鲜国王:“贵国一段苦情,天人共鉴”,希望朝鲜不要着急、力图再举。
这还没完,1638年,皇太极命令朝鲜派兵协助攻打明朝。
朝鲜接到命令后,一会说国内的牛马都生病了,一会说发大水了,反正就是百般不去。
实在没法推脱了,被派去出征的武将,要么称病不去,要么故意与副将吵架,“将帅失和”无法出征。
皇太极也不是傻子,觉得你这个不情愿的来了也不顶事,那就征粮算了。
可是,朝鲜继续“忠心耿耿”的作对。
1640年,朝鲜被迫启运10000石粮食供应清军。
结果先是遇上 “海盗”,接着又遇到了严重的“台风”。
最后好不容易到了大清国一清点,竟然损失了9367石粮食,堪称人类运粮史最“悲催”一幕。
更让清朝气得肝疼的是朝鲜名将、节度使林庆业。
本来林庆业是作为朝鲜元帅被派去协助清廷攻打旅顺的。
可偏偏出师这一天,又遇到了史上最“恶劣”的天气,朝鲜舰队出发时的一百多条船,竟有一多半失踪了。
其中有几条船居然神奇的被风“吹”到了山东登州做了“俘虏”,在明军的“严刑拷问”之下,供出了此次的全部作战计划。
在之后战场上不得不面对面作战时,大明水师与朝鲜水师玩起来互射空炮,搞出了世界海战史上绝无仅有的交战双方零伤亡的战例。
后来洪承畴降清后,林庆业也被合盘供出,皇太极大怒,也要抓林庆业治罪。
没成想,在朝鲜“全力缉拿”下,林庆业竟然失踪了。
数月之后,他出现在辽东明军大营中,已经成为大明的将领,还被崇祯皇帝授予了副总兵的职衔。
清兵入关后,一心抗清的林庆业被部下出卖,后来被清廷借朝鲜投降派权臣之手杀害,被后人称为“朝鲜岳飞”。
丙子之役对当时及后世的东北亚局势产生了深刻影响。
皇太极通过此役,既控制了朝鲜,又削弱了明朝,为他实现入主中原的战略总方针铺平了道路。
看到这,不能不让人心生唏嘘。
当初“忠心耿耿”的朝鲜后人,如今已分属两岸,彼此对立。
不变的是今天的朝鲜半岛,依然处于大国交锋的第一线,与当年的情况是何等相似。
历史总是在轮回,我们深陷其中却不知。
两个忠臣,生死之辩。
一帮文臣,因势利导。
一个主君,有对有错。
人根本无法在历史的洪流面前,做出超越性的选择,只能按照自己心中道路坚持下去,而我们后人却总是以一种超脱视角去评判,根本不懂当时人的选择,他们可能只是想活,当然也不排除某些人知道应该怎样活,没想到韩国主旋律电影已经可以做到如此地步了!
克制强烈的民族主义,正视历史。
而这对比之前的那部《鸣梁海战》,算是有了不小的进步。
而这样的主旋律怎不叫人拍手称快。
从汉代中国在朝鲜半岛设立郡县时起,两千多年来,朝鲜半岛有四分之一的时间在中国的版图内。
以同文不同种的社会架构,到唐代开始形成了一种半依附中华文化藩属国体系。
中华文化通过数次大规模战争让朝鲜人敬服于中华文明的天朝上国的国威下。
到明太祖朱元璋时高丽将领李成桂篡位经过明朝皇帝赐国号“朝日鲜明”取得合法性时起,朝鲜便彻底庇护在中华帝国的羽翼之下,学中华科举、中华文字、中华衣冠,一切都以天朝上国的模样塑造自己。
中华也未亏待自己的白衣之邦,在李氏朝鲜遭遇日本入侵时援朝作战。
让李氏朝鲜从感情上更贴近中华文化,可是待女真崛起时,朝鲜人绝望的发现,“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
自身的实力和崛起的后金相比蚍蜉撼大树,明廷也无力干预。
在困守47天后,朝鲜君臣面临选择。
朝鲜人受儒家思想熏陶,对气节与未来是否能够掌权对死还是投降经过激烈的辩论。
其实这本没有什么,难就难在这次投降,把朝鲜的气给泄了,再到朝鲜国祚结束,朝鲜人已经没人愿意站出来维护这个政权、包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
韩国人倒是想用这个片子,找回点骨头,可惜时代变了。
财阀的时代,没有尊严,没有祖国。
服化道不错我觉得最棒的是开头那一刀
全篇看的哈欠连连,影片只有七福的那条线有值得讨论的值得思考的地方,即使知道小女孩是代表一种百姓生存的象征,也很难忍受落在小女孩身上的韩式煽情戏份,最后的蒲公英和小女孩就不能只选取一个留下吗。蒲公英的字幕一出来真的很像三流写手最后非要押一下前面的点一样,很俗。
场面调度上似乎受了《天国王朝》的启发,说起来雷德利虽然不被视为大师什么的,但他的很多手法,在世界范围内一再的被引用,似有重新检视的必要。这部片子以丙子胡乱为背景,大框架上免不了是以民族悲剧入手再塑民族共识的韩国古装电影的套路,本片场面虽然不大,但在道具和布景上都用功了,还让清人讲满语。主要剧情是王庭上没完没了的争论,主战派要未来,主和派要眼下,其实古往今来的战与和无非这俩诉求,只不过背后的政治、军事诸条件千差万别罢了。如说这片子的诉求有何新鲜,是它陈述了一种生存哲学,不过这种选择也就是朝鲜半岛的历史现实,又有什么新鲜的呢?终归是陈词滥调,虽然对比近年来的韩国同类电影,这片子主旨倒有些拨乱反正的意味,但也没提供什么新东西
平平淡淡!
被困山城的国君,四面楚歌的压迫,是不失尊严的站着死去,还是低下头苟且偷生的活着,进退两难的地步;昏庸无能的君王,矛盾重重的大臣,软弱不堪的将士,人心涣散的百姓,濒临奔溃的城池;无法达成的谈和,只得卑躬屈膝写下檄书,不失尊严的臣站着死去,把鲜血留在自己的脚下,苟且而活的王跪下磕头,让自己的尊严任人践踏;不愿谈起的曾经,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历史的车轮滚滚而来,留下印记的是那些赴死的将士,承受骂名的是那些所谓的败者,被遗忘角落的是无名的勇士;寒冷的气息烙印在人们心中,连同耳边的炮火和远处的硝烟全都留在了记忆里,历史的教训是为了警示后人,有人铭记在心,有人无所畏惧,直到发生之时才恍然大悟,原来所有的一切,都早已注定,逃脱不了也忘却不掉。
矫情了点
看似正视历史,实际玩高级黑,还成文明捍卫者了,还反思上旧制度了,咋的衣冠朝渡呗?瞅你那宁死不屈的样,华夏文明就剩你一家传承发扬呗?
弹丸小国的民族气节或许就是苟且偷生吧 电影节奏缓慢 人物扁平 韩国对于拍古装电影一直不太拿手 唯一的看点可能就是从外国人的角度去遭遇古代的中国 壮哉我大清淫威
3.75
内敛厚重的历史电影,没有南朝鲜片常见的胡乱煽情和YY,对主和、主战两派和君臣、满朝等各方的人物刻画都真实而有层次,不流于脸谱化。衣衫、仪式、举止都有历史真实感,朴海日等一干演员的表演也颇动人。唯一可惜的是主题太庞杂了,很多场平民视角的戏,却没说出个所以然,还是战和这条主线最为清晰。算近年来东亚历史电影的翘楚了。
李秉宪最出彩的一部戏
南汉山城,看完了。一个国家的领袖总是显得中庸可能是因为无论如何都会有比他更极端的,哪个方向都有。而这些极端的,往往会胁迫的中庸也变得极端,只是因为整体都向着一个方向,仍会显得中庸。隔几分钟出个第几章这个事没意思还挺出戏的…4分。冗长且不克制,熔炉的导演不能指望他拍出克制的电影…
战争场面太小家子气了
跟《特工》一样,熬到后三分之一才等到几个闪光点,比如两位聪明的忠臣终于出现路线分歧,援军面对檄文的腹黑选择,以及主战派明白了要等这批老臣包括国君都作古以后才可能迎来以民为本的革新。朝鲜的体量太小了,怎么都没有中国官僚体系的宏大,高官和草民竟然可以直接对戏。导演水平也够呛,一个好题材被商业俗套和庸俗技法拖了后腿,即便是最核心的官场争斗,前半部也特别弱智,而且就是你一句我一句来来回回切特写镜头太无聊了。无论深度还是意境,跟大明王朝1566简直云泥之别啊,波米推崇这片可以说是看走眼了。
故事讲的不好,但大场面拍的不错。身为满族,第一次听这么多句满语,竟然是外国人说的。人生真是魔幻呀!如此看来,韩国真不是来文化侵略的,而是文化复兴!
冷静客观的叙述 ★★★☆
又看了一遍,转折很突兀。而且很老套,皇帝由一个司马脸便秘表情帅哥来演,大臣也是正人君子vs滑稽丑角。主和派/主战派的理由都流于表面,就是生命和尊王攘夷的对立,然后和稀泥,两边都有理由都是英雄,经典庸俗辩证法。初中生水平的辩论,内容很少很散乱。编剧可能根本不懂那段历史所以没得写。感觉很对民族主义者胃口,但不好这口的完全看不进去。战斗场景没有逻辑,太诗意了。所有的角色都很扁平。怎么说呢和国内主旋律电影一个水平
棒子把自己洗的白白的,好无奈呀!
是生而死,还是死而生,两位官员各有选择,很沉重的一部电影。#20171122
韓國人的歷史觀越來越成熟了。。 其實是他們更自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