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百家乐翻天

爛賭夫鬥爛賭妻,Mr. & Mrs. Gambler

主演:杜汶泽 Chapman To,薛凯琪,罗家英,朱咪咪,胡然,伍允龙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语言:粤语年份:2012

《百家乐翻天》剧照

百家乐翻天 剧照 NO.1百家乐翻天 剧照 NO.2百家乐翻天 剧照 NO.3百家乐翻天 剧照 NO.4百家乐翻天 剧照 NO.5百家乐翻天 剧照 NO.6百家乐翻天 剧照 NO.13百家乐翻天 剧照 NO.14百家乐翻天 剧照 NO.15百家乐翻天 剧照 NO.16百家乐翻天 剧照 NO.17百家乐翻天 剧照 NO.18百家乐翻天 剧照 NO.19百家乐翻天 剧照 NO.20

《百家乐翻天》剧情介绍

百家乐翻天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舒奇(杜汶泽 饰)和香香(薛凯琪 饰)同为烂赌之人,二人因在澳门赌博时同时欠下巨额高利贷而相识,并由彼此互看不爽到互生爱意。于是回港后,两人决定结婚。 婚后,两人的事业都风生水起。舒奇进入了电影圈并因投资人Michelle(胡然 饰)的垂青而担任男主角。香香则因为赌术精湛而被赌场老板Sam(伍允龙 饰)高薪聘请对付老千。同时,二人事业上的伯乐在生活中也对二人示好并展开追求,更为让舒奇与香香离婚,并且获得女儿的抚养权而不择手段。而最终舒奇和香香也发现,原来他们对彼此来说要比想象中的重要……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主角无光环七十七天携父同游第五季奇异镇吉米·卡尔:暗黑笑料超密明日传奇第七季黄金拼图Thankyou!!人见人爱房子老笠血族第三季墓地邂逅2月出百团大战河马皮肤相对无言第二季吉他兄弟幽冥特工永不瞑目少年大钦差养敌为患星空中的潘朵拉雀起乡到烛镇第四季我在等你回家糖果人腼腆英雄第二季忍者神龟:变种时代应召生涯爱能给别人吗

《百家乐翻天》长篇影评

 1 ) 不是影评的影评

昨天跑去电影院看了《血色黑金/There Will Be Blood》。

大厅,还是坐在第4排,第一次看电影还需要上下左右扭动脖子的。

看完之后发觉没完全看懂,于是今天一打开电脑就急着上网去搜搜别人的心得和影评。

结果影评倒是看了不少,不过对影片的理解没有太大的助益,反而多了其他的感想。

大致发现这么三类有意思的影迷:A类:看懂的东西甚至还没有我多,就已经开始长篇大论了。

当然一部分对最基本的剧情的误读或可归咎于网络字幕的质量问题。

而公式化干巴巴的结论,诸如“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本质”“宗教的虚伪性”等等完全可以原封不动地放到教科书里当作新鲜的实例。

B类:如果说这是一部有史诗般的背景、寓意深刻的主题、辉煌的获奖记录、如雷贯耳的主演以及如潮好评的巨制,那么自己不被深深感动一把或者不跟着抬举一下就显得相当不合时宜了。

不是还有这首歌么——你行,我也行。

C类:他们可以对很多细节很多桥段作出精彩的评论,并由此延伸出对导演意图的各种不同版本的揣摩。

但对于其中一部分,我始终有这样的感觉:他们不单单是在书写观后感、交流心得,更是为了炫耀自己的资深和深刻;他们在洋洋洒洒地阐述的同时也沉浸在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之中。

而这一部分中的佼佼者,索性就直白地告诉你,如果你连这点还有那点都没看明白的话,那你彻底算是白看了。

所以与其说他们是在咀嚼影片,不如说是自我陶醉于某种智力释放的快感。

再伟大的影片和导演也无需被捧上高耸的神坛。

正如一部名著的诞生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一样,你心目中的哈姆雷特或许比莎士比亚的那一个还要来得精彩。

而我一直认为《皇帝的新装》是我读过的最伟大的童话,没有之一。

如果我们做不了一个最牛逼的影迷,至少可以做一个最坦诚的影迷。

 2 ) 不适合肤浅的你,真的

大学时,我的《语言学》老师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并不是什么“言语行为理论”之类的专业理论,而是她第一堂课操着类似河南话的山东话对着全英语系的4个班一百多号人说的:“我希望大家能成为有深度的人。

”然后,用了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来向我们一帮刚从高中解放出来的屌丝们解释何为深度。

明显的,语言留下的只是一种痕迹。

有人或许真的理解了,但是有人完全一笑了之,有人好了伤疤忘了疼,有人把它变成标签贴在自己的脑门上,有的人,比如我,隐约觉得自己错过了一个很牛X的理论。

并且我永远也不会真正地了解何为“深度”,更加难以成为一个“有深度的人”。

有的电影,真的是让人昏昏欲睡。

但是它的评分够高,众人交口称赞它的好。

或许这就是我去不了的“深度”。

它想表达的“中心思想”我可能猜到了,可这猜想多半又是错的,而我在故事的这种平铺直叙中,早已无心潜入,只想爬回冰山顶端,回到海面上透口气。

比如这部《there will be blood》。

1. 有人觉得“血色将至”这个翻译不好,偏爱“血色黑金”。

其实英文原名我觉得颇有宗教的色彩。

“上帝说,要有光,于是有了光。

”这个血色将至,应该就是这个意味。

2. 片中大量的时间没有任何对白,音乐听着也非常单调而沉闷。

真心觉得这种处理很牛X,可是我真的感觉除了什么“这体现了故事人物内心的空洞和现实环境的贫瘠”等等之外毫无想法。

9分钟后主角才说了第一句台词。

看到100分钟的时候真的是忍不住去看到影片片长却又看到了让人伤心的“158分钟”。

最后牧师来找主角废话时,我忍不住快进了。

我知道废柴会死,可是我等不了了。

3. 看完了,觉得主角一生很精彩也很让人难过。

但是我也明白,这电影太难,我这逝去的158分钟的生命再也回不来了。

 3 ) I see the worst in people——关于其叙事与人物塑造

早前乱押宝,说《There will be blood》不会得最佳影片,完全是因为《老无所依》淫威甚巨,而那时又没有看过《血》。

而现在就看过来说,觉得虽然还是认为它不会得奖乃情理之中,但若论威力,其实它与《老》是异路而同归,内心都很强大。

《老》更具娱乐性是事实,尽管很多人连它也会说闷。

探讨些什么,技术怎么样,都不用讲,都很棒。

但《血》的人物塑造更成功也是事实。

当然这也没法比,一部要的是史诗效果,谁和它比人物?

所以我要详细地讲一讲我看到的它在塑造人物方面的好。

看完片子,都会明白,主角是一个很黑色的人物(不用“坏”这个字眼),或者说他“戾气”很重。

但这个感觉不是某场戏得来的,这就很难,因为电影只能用某几场戏来说明人物性格。

编剧在这方面做得很成功。

首先的一点就是,与整部影片所要求的史诗风格相匹配的是,人物不能平面化,也不能俗套的辨证化(所谓俗套的辨证化,就是坏人也能做好事之类的编剧方法),而是要达到一种人生所特有混沌质感。

在头两场戏(就是1898年与1902年)里,编导就已经立下了这一基调。

这两场戏有二十多分钟,一般电影里,在这时为止,主角的性格轮廓已经渐渐清晰了,至少影片在情节设置或者镜头运用上都有所暗示其性格或其发展。

但是《血》很可贵,在宝贵的可以抓住观众的头几十分钟里,它放弃了这样做,目的只是要让人物更真实可信。

我们可以看到,主角在这段时间里,没有说话,也没有突出的肢体语言——只是很客观的在挖井采油,编导完全只是在展示一个勤劳勇敢的油矿主的日常行为,不带任何批判色彩。

(除了阴暗的音乐稍有暗示)这是一种很妙的设置,我在看第二遍时才意识到。

这也是一种艺术上的不妥协,稍微缺乏耐心的观众就无法理解其中用意。

考虑到导演最后所达到的成就,这种设置,第一保证了人物不会匆忙地展示其生活及性格,不至为以后的叙事造成不必要的负担;第二,它展示了故事的背景以及人物的原始状态,而人物在此所展示的某些不带道德意义的品格——如冒险,求财,都为后来展示人物的复杂性做下铺垫。

影片中两个主要人物性格的展示,其实是按照同一路径的:首先客观性描述(甚至带有某些正面暗示),其次是隐约暴露其内心的黑色与表面上的赞美性情节齐头并进,再次则是加重他的内心黑色与事业成功,最后完全爆发。

具体就是这样:Daniel一边:首先描述其日常开采工作——描述其购买大油矿所使用的手段以及对村民许下的诺言——矿工的死、送走儿子、杀死“兄弟”一系列更黑色的事件的发生——最后与儿子的决裂及与Eli的打斗;Eli一边:首先描述其日常的牧师生活——描述他传教时所使用的手段与他教会事业的蒸蒸日上——殴打父亲及为Daniel洗礼时的表现充分表明了他的内心的黑色——最后与Daniel的对决以及亵渎神灵。

按理说,这条路径并无新奇之处,很多人物史诗片也是如此。

但是编导的利器——内敛的叙事语言与丰富的细节,完全掩盖了这条线索的轨迹,使得这条人工设置的意图把人物性格从涓涓细流到滔滔大江淋漓展现的线索,隐蔽在了某种混沌的质感当中。

这是导演的新奇之处。

内敛,成了它叙事成功的关键词,也成了Lewis表演的关键词。

或许有些人无法明白有些情节的突兀——比如为什么Daniel在矿上要突然打Eli?

这种长时间的内敛与突然的爆发之间所形成的张力,无疑是最沁人心脾的情节。

仔细观察可以看到,Daniel对Eli的不满早在饭桌上的谈判就已经开始,通过Lewis细微的表演,我们可以看到Daniel在饭桌上和Eli的关于油田的谈判,完全是提高嗓门和加快语速的,这种内敛的表演既显示了Daniel想得到油田的迫切,也为后来埋下伏笔。

还有两件事,也加深了Daniel对Eli的厌恶,一是Eli企图在开机仪式上传教而自立威信,一是Eli的传教方式。

而对好强的Daniel来说,这种人的野心是他无论如何也不能容忍的。

但他还没有发作,只是对Eli的传教丢下一句“God dammed show”。

但是这时Daniel为什么不发作呢,现在地是他的了,以他后来所展示的性格而言,他完全应该赶走Eli。

这时的一个设置又在很隐蔽地告诉我们Daniel的性格——他痛打Eli发生在那次油田井喷之后。

到这时,我们恍然大悟,原来Daniel早就想痛扁Eli一顿,只是碍于油田还未出油,Eli还有利用价值——可以利用他与其他地主谈判,所以他一直在隐忍,等到一出油,他迫不及待地就打了Eli一顿。

这种展现人物性格的隐蔽的设置片中很多,比如他与他“兄弟”那一段,又朝着他性格中更黑色的地方推进了一部。

有趣的是,影片每次让他性格中的黑色暴露得越多,他的事业就越成功,这种设置,也是耐人寻味的。

直至最后的高潮,有关邪恶的种种情景像瀑布一样展现在观众眼前,应了Daniel在片中的一句台词“I see the worst in people”。

这种高度凝练而内敛的黑色成就了Lewis的小金人,也成就了整部影片的史诗性。

如果说科恩兄弟的黑色是荒诞的,那么托马森的黑色则是坚硬的。

http://www.mtime.com/my/Lyeast/

 4 ) 【个人偏见向】好莱坞男演员纯演技综合排序(非完整版)

丹叔【血色将至】后,在我心中已封魔神,之后的【林肯】只是锦上添花。

以下是本人整合好莱坞男演员纯演技综合排序,非引战勿喷,欢迎补充。

戏之魔神(T0):1.马龙白兰度(1924-2004)(已故)2.丹尼尔戴刘易斯(1957-)戏王之王(T1):1. 安东尼奥霍普金斯(1937-)2.杰克尼克尔森(1937-)3.罗伯特德尼罗(1943-)4.阿尔帕西诺(1940-)5.达斯丁霍夫曼(1937-)惊鸿一瞥(T1.1):1.詹姆斯迪恩(1931-1955)(已故)2.约翰凯泽尔(1935-1978)(已故)3.罗宾威廉姆斯(1951-2014)(已故)4. 菲利普塞默霍夫曼(1967-2014)(已故)5. 希斯莱杰(1979-2008)(已故)类型片之神(T2):1.查理卓别林(1889-1977)(已故)2.克拉克盖博(1901-1960)(已故)3.亨利方达(1905-1982)(已故)4.保罗纽曼(1925-2008)(已故)5.格里高利派克(1916-2003)(已故)6.杰克莱蒙(1925-2001)(已故)7. 柯克道格拉斯(1916-2020)(已故)8. 迈克尔道格拉斯(1944-)9. 杰瑞米艾恩斯(1948-)10.加里奥德曼(1954-)11.汤姆汉克斯(1956-)12.汤姆克鲁斯(1962-)13.西恩潘(1960-)14.金凯瑞(1960-)小银幕之神(T2.1):1.布莱恩克兰斯顿(1955-)2.詹姆斯甘多菲尼(1961-2013)(已故)演而优则导(T2.2):1.梅尔吉布森(1956-)2.凯文科斯特纳(1955-)3.伍迪艾伦(1935-)4.克林特伊斯特伍德(1930-)中生代老戏骨(T3):1.马修麦康纳(1969-)2.爱德华诺顿(1969-)3.基利安墨菲(1976-)4.科林法瑞尔(1976-)5.伊桑霍克(1970-)6.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1974-)7.麦斯米克尔森(1961-)8.布兰登费舍(1979-)9.蒂姆罗斯(1961-)10.拉尔夫费因斯(1962-)11.伊万麦克格雷格(1971-)12.亚当德赖弗(1983-)13.戴米恩路易斯(1971-)14.基努里维斯(1964-)15.小罗伯特唐尼(1965-)16.马特达蒙(1970-)17.克里斯蒂安贝尔(1974-)18.凯文斯派西(1959-)19.丹泽尔华盛顿(1954-)20.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1976-)21.安德里安布罗迪(1973-)22.罗素克劳(1964-)23.华金菲尼克斯(1974-)24.瑞恩高斯林(1980-)25. 卡西阿弗莱克(1975-)26.威尔史密斯(1968-)最佳配角(T4):1.萨缪尔杰克逊(1948-)2.威廉达福(1955-)3.连姆尼森(1952-)4.伍迪哈里森(1961-)5.乔佩西(1943-)6.克里斯托弗华尔兹(1956-)7.本尼西奥德尔托罗(1967-)8.史蒂夫布西密(1957-)9.艾德哈里斯(1950-)10.汤米李琼斯(1946-)11.约翰特托罗(1960-)12.哈维尔巴登(1969-)13.吉安卡洛埃斯波西多(1959-)14.JK西蒙斯(1955-)15.罗伯特·杜瓦尔(1931-)16.雨果维文(1960-)未及预期但很努力(T5):1.奥兰多布鲁姆(1977-)2.佩德罗帕斯卡(1974-)3.杰克吉伦哈尔(1980-)4.本阿弗莱克(1972-)5.休杰克曼(1968-)6.安德鲁加菲尔德(1983-)7.布拉德利库伯(1975-)8.詹姆斯弗兰科(1978-)9.布拉德皮特(1963-)10.李佩斯(1980-)11.汤姆哈迪(1977-)12.约瑟夫高登莱维特(1981-)13.吉米福克斯(1967-)14.克里斯埃文斯(1981-)15.希亚拉博夫(1986-)16.杰西艾森伯格(1983-)17.乔什布洛林(1968-)18. 休格兰特(1960-)巅峰已过也努力过(T6):1.摩根弗里曼(1937-)2.蒂姆罗宾斯(1958-)3.克里斯托弗沃肯(1943-)4.约翰尼德普(1963-)5.西尔维斯特史泰龙(1946-)6.阿诺施瓦辛格(1947-)7.尼古拉斯凯奇(1964-)8.哈里森福特(1942-)9.本金斯利(1946-)巅峰已过不努力(T6.1):1.欧文威尔逊(1968-)2.裘德洛(1972-)3.凯文贝肯(1958-)4.马丁辛(1936-)5.让杜雅尔丹(1966-)6.杰夫布里吉斯(1949-)7. 让雷诺(1948-)8. 乔治克鲁尼(1961-)

 5 ) 献给PTA:天才少年长大成人

曾经的天才少年PTA长大成人了。

喜欢他的电影的人都叫他PTA,而非保罗·托马斯·安德森。

37岁时,这个孱弱的、病歪歪、胡子拉碴、烂泥一样的前天才少年,慢悠悠、懒懒散散地拿出来第五部作品,现在的他早就不是少年,甚至“年轻导演”都不太适用于他了,但是,他还是吓了我一大跳——前20分钟,从一个集结号式大摇臂开始,不断地挖,不断地工伤,不断地往镜头上飙血飙石油(从这里总算看出来,他平常果然是跟Quentin Tarantino那帮流氓混在一起的人),一句话也没有,完全没了PTA往日啰啰嗦嗦四五条线互相嘟囔的聒噪气,却非常有言之有物地将背景交代得清清楚楚。

变得更多的是叙事结构,过去的松散和平行交错没有了,教科书一样的Epic模式,主角鲜明,甚至配角,严格来说也只有两名,其中一名(也就是假弟弟)几乎无需表演。

而且这一次PTA根本没想花力气去交代闲杂角色,不是他没有这个耐心,要知道,PTA的立家之本就是群像塑造来着,所以很多人说,《TWBB》的阿喀琉斯之踵是它是一个one-man show,窃以为这完全是一句不负责任的废话——试想如果此片中的老百姓们也如《Magnolia》中那般纠结烦恼没完没了,或者像《No Country For Old Men》一样各自卖弄,这戏还怎么看?

另外,也许大家似乎都特别迷恋丹尼尔·戴-刘易斯,很多人的影评里,除了他根本看不到其他。

Paul Dano的演出多么出色,也许有那么点用力过猛,但这部电影的前提设定就是集体猛用力,略微超越了现实主义,这也是PTA一向的风格。

还有人说Jonny Greenwood给《TWBB》写的配乐故弄玄虚喧宾夺主。

故弄玄虚我实在听不出来,倒是和故事配的灰常贴切,真正是为了电影写的配乐。

喧宾夺主更加是无稽之谈了,最夸张最反传统的两段要数烧井架和敲油管,可是谁会在这两处走神?!

作为JG第一部正式的电影配乐作品(之前的《Bodysong》只能算玩票吧),起点实在很高。

从这张专辑里至少看出,他对弦乐的把握越来越成熟,也许,这位曾经在“哀求”下进入Radiohead的小杂工未来会走出更宽阔的道路。

最多人说的是,PTA开始跟过去告别了。

好吧。

如果这样说,难道他不是一直在告别?

他从没拍过一样的东西。

我没看过他的处女作《悉尼》,但是之后的四部作品彼此之间有多少摆在明面上的共同点呢?

但这些都是PTA,一个喜欢Altman和Scorsese,喜欢西部片,喜欢洛杉矶,喜欢阅读,也喜欢动笔的热血青年。

终于,不正经了十多年,顶着“顽劣青年”的帽子在电影圈玩了那么久,他开始向优质电影致敬。

但那些自以为料定他会就此拥抱主流电影,开始向“殿堂”迈进的人不用费神了,他根本不是那种人。

没准,明天他又会继续鼓捣一个神经病片,像《Punch Drunk Love》。

如果说他有他的坚持,那就是“好看”。

尽可能的好看,把从别人那儿学来的东西全用上也无所谓。

还有人说《TWBB》的深度不及《No Country》,也许这是最可笑的点评——什么是深度?

是可以拿尺子来衡量的么?

一个讨论的是社会变迁世风日下,旧人看不懂新人的怅惘和悲哀;一个讨论的是贪欲和道德,资本的累积和宗教的清洗之间的斗争,以及复杂而庞大的美国石油开采史。

请问到底哪个深哪个浅?

《TWBB》是一部真正考验导演功力的电影——正是因为角色少,故事线性,同时还相对松散。

如何同过仅仅一个人道出一个时代,甚至是几个时代的变迁兴替,对PTA这样过去作品并不算多的导演来说,实在是挑战。

就现在PTA来说,《TWBB》肯定算得上是一部伟大的杰作,但关键是,这部电影告诉我们,他的未来更不可限量。

10年前他拍《不羁夜》的时候,谁能料到连Altman本人都会在临死前把代他完成最后一部作品的重任交给他。

Altman曾经预言,《TWBB》会是一部杰作,可惜,他连看一眼粗剪版也没赶上。

结果,PTA把《TWBB》献给了Altman。

老人家应该很欣慰吧。

至少,在《TWBB》之前,我还曾怀疑PTA除了借鉴和乱来到底有没有真正成为大师的本事,现在,我丝毫不怀疑,如果70年代生的这批电影人中会出现一个大师的话,那肯定是他。

补充两句:如果要说这部电影有败笔,我想首先就是丹尼尔·戴-刘易斯,他太著名,太深入人心了,错误地吸引了太多戴-刘易斯的个人影迷去看这部影片,继而评价这部影片——然而,这部电影可不是给这些人喝的那杯茶。

最后:这是一部让人看后很长时间都无言以对的电影,本来不想写评价,怕自己太主观,并且本来就一言难尽,但发现满眼都是一些不着调、不靠谱、不负责任还的所谓评论,忍不住贴一些琐碎的辩驳观点而已。

 6 ) 巫术祭天的美国噩梦

看完《血色黑金》,我覺得沮喪,與此相比,手頭近期的所有片子大概再也找不到可看下去的了。

Paul Thomas Anderson的作品之前只看過一部,木蘭花。

這次,丫拍出了一部可以連看十遍的大師級電影: 一遍看故事、一遍看演員、一遍看分鏡頭、一遍看場面調度、一遍看聲音、一遍看配樂,或者把經典段落用朝聖的心理單獨連看十遍,把所有的細節如同一種教義般銘記于心;然後可以再看一遍故事、再看一遍演員……諸如此類。

然後發現,該片作爲一個巫術儀式幻想性的整體,可以那麽真實地存在:那麽駭人,恐懼,窒息,又令人著迷。

聲音,我最樂于分析的部分。

影片的第一段,13分鐘左右,沒有臺詞。

驚訝于沒有語言的干擾,聲音的體悟可以無與倫比地豐富: 礦井支架的咯吱聲、鑿子鑿岩石的金屬聲、繩索的摩擦聲、墜落的砰砰聲、呻吟和喘息聲、石油油膩的冒泡聲,曠野低沉的風聲,突然爆發的嬰兒的哭聲; 以及空襲警報般的配樂聲令人窒息地揮之不去——然後我發現,這種聲音其實是一段恢宏音樂的序曲——我想起了肖斯塔科維奇,以及一座龐大的墓園。

13分鐘之後,火車的隆隆聲加入進來,以及更低沉的聲音:Daniel Plainview的聲音。

沙啞而沒有任何感情色彩的聲音加入了之前豐富的聲音體系: 這是一個幾乎可以單獨存在,不用臺詞做任何注解,只用環境、音樂、和話語沙啞的音色(只是音色),就可以講述一個故事的聲音體系。

絕妙之極令人嘆服。

影片的場面調度和鏡頭設置是具有儀式性的。

Daniel舉起觸摸了石油的烏黑的手,儀式般伸向天空;或者在孩子的腦門受洗一般涂上石油; 曠野上的油井支架,好像陽具一樣勃起刺向天空,它的內部這向著母性的大地不斷攫取——這是多麽富有雄性隱喻的風景; 石油暴烈地噴發,似乎天空也因此抹上永恒的污穢;Daniel沒有顛狂和興奮,而是抱著受傷的孩子跑離烏龍一般的井噴,這是一個奔跑的長鏡頭,耳畔是揮之不去愈演愈烈的咒語般的音樂; 井噴的火焰離奇壯麗地升向天空,鏡頭用莊嚴的速度,伴隨著神秘的敲擊,緩緩的移過平原,無言的黑影有節奏的奔跑逐個超過了我們的視覺; 夜色中的火光形成一個巨大的眼形,油井燃燒的支架是他魔鬼的瞳仁;Daniel被火光映紅的臉孔浮在石油般稠密夜色的幕布上,沒有表情,只是仰視。

還有Eli荒誕的驅病布道,鏡頭跟隨Daniel從大門進入,緩慢地前移靠近中邪一般瘋狂演講的牧師,以近得令人恐慌的距離觀看了驅病過程,然後牧師大喝一聲,歇斯底里地將“關節炎”驅逐出屋,這時候,鏡頭面朝牧師,隨著他的逼近逐漸退出大門——被驅逐的正是鏡頭,正是我們的視覺。

和《荒野生存》大量的,甚至有些矯情的閃回相比,《血色黑金》只有惜墨如金,點到爲止的一次閃回:Daniel和H.W.决裂后,閃回短暫的瑣碎生活細節,一頂帽子,兩人相互小小的戲弄,最後Daniel獨自走向油井,而H.W.和Mary一同離開畫面……一時間哀傷得讓人窒息。

這幾個都是可以看得人渾身顫抖的幾個段落。

都很NB。

還有很多段落值得推崇,不一一累述。

然後是故事。

Daniel Plainview和Eli Sunday是一對悖論,故事在兩者的此消彼長之間推進。

Eli Sunday代表的是“社會”,是宗教、道德、人倫以及一切與之相關的規則; Daniel Plainview這是代表“荒野”,是反社會的、質疑宗教和道德、在人倫中徘徊的。

他們的名字都富有隱喻:前者Sunday,是“禮拜”天;以及後者的“Plainview”。

Eli呈現出的是虛弱、虛飾和虛僞,Daniel則是冷酷、有力和真實,他看透了Eli人性的墮落,道德的虛僞和所維護的宗教的荒謬;他尖刻地諷刺、毫不留情地玩弄Eli以及他所代表的世界,他將牧師打倒在地,用污泥涂滿他的臉——最後,在保齡球道上,用保齡球殺死了他。

Eli是虛弱的,他却沾沾自喜。

他唯一的上風在于,可以用他所擁有的“荒野”征服野獸,他對野獸,用的是野獸的辦法——一切都是交易,這恰好也符合他不可告人的本性;在那個受洗儀式上,Daniel雖然呢喃道“石油管道……”,但一盆圣血的冷水從頭澆下,頑固的Daniel已然受到了戲弄。

Daniel在大部分時間都是强有力和不容置疑的,只有H.W. Plainview和Mary Sunday中和了這種對立: 他拉住Mary堅定地按著她的肩膀說不許Eli再打她;以及受洗之後一頭冷水,年幼的Mary安慰似的給他一個無聲的擁抱——他也以寬大的手掌予以回應。

Daniel在對待H.W.時表現出那麽微妙的父愛,他甚至用酒攙在牛奶中喂養嬰兒,他那麽固執于所謂“家族生意”,儘管H.W.只是一個弃兒,他依然堅定地用嚴格的方法培養他自立;哪怕受到的只是一丁點暗示,他都會暴怒地狂吼:不准質疑我的教育我兒子的方式。

他是多麽堅定的父親。

當与成年H.W.不畱情面地决裂后——這也許也是他的教育方式,他酩酊大醉,在保齡球道上一睡不起。

也許他并不渴望什麽溫情,但確實在人倫中徘徊過。

再回到“Plainview”吧。

“荒野精神”其實就是美國精神。

在美國人的發家史上,Daniel是最好的證言:他對傳統虛僞道德踐踏式的批判,以冷酷甚至殘忍,却最强有力的精神力量對荒野作出回應。

你會被他的暴戾乖張所震驚,又同時被他强有力的脉搏所征服,舊的世界在他的撕咬下奄奄一息。

這部電影是那麽不動聲色地處理所有的暴力,過程是瞬間的,血色是烏黑的,沒有傷口的特寫和死者的面容,和《東方承諾》《老無所依》式的生猛不同,却更能像黑鐵一樣壓得人頭不過氣。

很少有人能如此冷靜、不容虛飾、不容矯情和諂媚地挖掘美國精神,并賦予適當的巫術祭天式的莊嚴,和一種邪惡的美。

和《血色黑金》相比,《荒野生存》只是一部多愁善感的青春戲:Christopher McCandless嚮往荒野,却死于對荒野的一無所知;Daniel Plainview則完全屬于荒野,他可以用与荒野同等的精神与荒野對話。

到此爲止,我不明白爲什麽最佳影片是《老無所依》。

也許是科恩兄弟的名氣太大了(奧斯卡總是趨炎附勢); 也許是《血色黑金》太黑、太冷、太NB,超出了奧斯卡的價值承受力; 的確,奧斯卡是絕不會把獎頒給肖斯塔科維奇的(這也許是更爲可靠的說法)。

雖然最佳男主角獎勵在總結影片意義方面顯得不知所云,但的確實至名歸,今年,最佳男主角是一項重于最佳影片的獎: 向与主人公同名的偉大男演員Daniel致敬。

 7 ) Intj吧。。

可以这般,神情和眼神。

怪诞暴躁黑暗。

绝对的理性和利益,暴躁,一步步打拼吞并。

收养孤儿作为自己的孩子,美名其曰家族企业利用孩子降低人们的戒备心,拉进谈判距离感,促成交易买地。

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孩子至聋,毫无人性将其抛弃。

又一枪蹦死假弟弟。

生而倔强且无宗教信仰,却为了输油管道而在教堂接受洗礼,这才答应了一开始给教会的5000美元。

赶走自己的养子。

和eli这位传教士的撕扯是绝对无神论和宗教信仰之间的撕扯,是对所谓信念的彻底嘲讽。

硬生生砸死懦弱虚伪的传教士。

绝对不可以被驯服和教育。

帝国的创建故事总是惊人相似,以野心和谎言奠基,暴力和侵蚀为征服手段,铺陈着鲜血和冷酷,辅以家庭戏码和宗教蛊惑为情感支撑,心无旁骛隆隆推进,毫无怜悯抛却良知,一切以既定目标为导向;结局也是如此接近,最终都会陷入极端的疯狂,在孤独的城堡里睥睨终生—对不起,你们就是废物,世间独我清醒。

混合了多重人性的脸部在阴影里徘徊,石油和血污覆盖着内心仅有的一丝温暖,他孜孜创立着远离尘嚣的王国,尽心讲述着资本的建立过程是如何将残酷血泪充斥到每一个毛孔,DDL的演技可封神,PTA的每部作品都将演员用到极致,赞美!

开场十几分钟就足以屏息凝神,配乐极好,冲天大火的远景如创世之初。

 8 ) 现代病症的救赎之道

在很多年前的节目里有听到过,《血色将至》是波米千禧年后最佳影片top1,今天也终于看完。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用一种反讽的方式完美解构了他心中关于宗教的母题,大量的旋转式跟拍长镜头、红色与冷色调的反差、声音指向与画面的差异对位,加上稳健的剪辑和完成度极高的叙事文本,所有的才华都在这部代表作中一展无遗。

这种形式的玩味与沉重的叙事不仅树立了PTA独特的作者导演风格,同时也建构起了他对于人性的探知和时代的担当。

以情色电影起家的PTA,在后期的创作中逐渐趋近于主流的“反色情”的传统价值内核,《血色将至》就是以宗教这一指涉“禁欲”、“保守” 的方面为母题展开。

影片的英文名为《There Will Be Blood》,源自《圣经·出埃及记》的 第7章第19行,“耶和华晓谕摩西,将杖伸在埃及所有的水以上,在埃及到处都是血色将至的景象”。

而影片紧紧围绕资本家与传教士之间在石油开发过程中的利益纠葛而展开叙事,充满宗教启示性的片名更是指向了导演的创作态度——用反讽的方式为宗教去魅。

片中两位角色的塑造非常饱满,丹尼尔所代表的是美国早期资本家,追逐财富到丧失灵魂,众叛亲离;伊莱所扮演的传教士也是满嘴道义的假先知,用上帝的意志敛财谋权。

而以伊莱为代表的第三启示教会(暗喻美国基督教)则是各自利益的利用对象。

宗教只因利益而存在,就如同出生在天主教家庭的PTA本人所评说的一样:“我并没有多少坚定的信仰,就像当你需要它的时候,才会奔向它,当你一切顺利之后,你就会忘记它。

”当伊莱在丹尼尔面前喊出了八遍“我是一个冒牌的先知,上帝是迷信的产物”后,宗教本该所指的神圣和纯洁在影片中已然无存。

虽说是千禧年后的作品,PTA依旧坚持使用传统的宽银幕、无数字处理的方式还原了一个有质感、年代感的美国西部环境。

为了建立这种冷峻、真实的影像风格,摄影师遵循最少的镜头数与最简单的取景框来达到这种效果。

为了配合整体上的灰暗色调和凝重的反讽主体,《血色将至》在音效上的设计是很B级片的,就如同PTA所言“在整个故事中我牢记着我们其实是在制作一部恐怖片”。

就如同大卫·林奇的《橡皮头》中嘈杂混乱、引起生理不适的工业化噪音一样,《血色将至》也用了大量的B级片风格音响加强不安的恐怖氛围。

同时,PTA巧妙使用的声画错位的方式也使得本片富有强烈的宗教讽刺意味,例如片尾像野兽一样疯狂的油矿主用保龄球砸死了传道士,疲惫、孤独地坐在传教士尸体旁说了一句“我完成了”后,欢腾的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响起,反讽寓意正是在这样的“不合时宜”中成功构建起来。

《血色将至》无疑是属于现代人的时代病症,泯灭人性的虚伪者在相互利用的过程中迷失自我,最终也并未得到现世的救赎。

人性脆弱无力,宗教和神迹不过是廉价的情感和虚伪命题,寻求内心创伤的缘由、赋予人生苦难以意义,自我才是救赎的真正之源。

 9 ) 来的晚。。。从服装设计看其能指出多少历史语境和身份话语

服装设计师Mark Bridges将《血色将至》描述为他最具挑战性的电影。

当年在影片拍摄过程中,他就需要将服装运送的德克萨斯西部的偏远地区,这一路程所面临的的艰辛也似乎印证了电影本身的主题:艰难,孤立,以及克服在实现目标中任何障碍的决心。

Daniel Plainview(Daniel Day-Lewis饰演)是一位世纪之交的探矿者,在某一天收到了来自加利福利亚州的一个家庭农场关于巨型石油矿场的小道消息。

这个家庭包括Eli Sunday, 一个热心的传教士和信仰治疗师,他希望通过出售地产来资助他的第三次启示教会。

Daniel和Eli构成了全片最激烈最浓墨重彩的冲突,双方都拒绝屈服于对方的意志。

通过一系列的背叛、愤怒和暴力,他们最终都成为他们野心的牺牲品,失去了给予他们力量所有的东西:Eli绝望得承认自己的信仰危机并惨死于Daniel棍棒之下,Daniel自己说道:“I'm finished”,不疯癫不成魔!

而服装对这部电影的挑战在于,在奢侈的服装经费受到严格限制的情况下,为这些角色创造强烈的年代身份和地域身份。

1910年代的加利福利亚是一个相对普遍贫穷的“民主”社会环境,Mark Bridges就需要在这样的年代背景下,通过细微差别的细节世界中展示人物角色阶级、职业、性格和动机的变化。

而且,《血色将至》并不是一个对白很多的电影,在没有充分量多的解释性对话下,Bridge不得不利用某些衣服的强烈视觉意义来展示叙事的发展。

正因为如此,服装上的细微细节和其产生的即时印象一起烘托出人物角色在艰苦的社会现实下极具各自特质的人格魅力与张力。

这部电影以Daniel Plainview事业初期1898年和1902年两个场景开始,然后转移到1911年,同时整个故事也就架构开始与1911年。

在1898年,Daniel一直在矿井最深部工作,穿着手工劳动者的典型衣服:棕色不伦不类的宽松裤,吊带(背带),柔软的毡帽,还带着宽边遮挡阳光,联合套装和无处不在蓝色工作服衬衫,宽松的袖子。

这件衣服及其之后的变化将在整个电影中反复出现。

我们第一次看到他穿着这种事实告诉我们他来自一个下井矿工的生活背景,但其工作的积极性和韧性也体现了他的力量和决心,以及能够摆脱卖苦力的潜力。

这种韧性在1902年变得更加明显,因为当时的Daniel已经可以雇佣一些工人,与养子HW一起乘火车旅行。

这个具有社会经济抱负的男人试图效仿中产阶级的尊贵礼服:深色麻袋西装和帽子,高大的冠冕和短边,标志着他的野心和不断增长的地位。

然而它的破旧表明他仍然处于相对卑微的地位,与他1911年的诉讼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Mark Bridge说,Daniel在1911年的西装是他在电影中为数不多的奢侈品之一,因为以他当时的财力已经能够定制织物,量身定做了。

虽然这套西装在电影中可能并不明显,但这件西装是为丹尼尔的高大瘦身的身形量身打造,并区分于其他角色突显Daniel人物特征的重要性:背心、领带、挺拔的帽檐和怀表,同时一件白衬衫也暗示了丹尼尔现在可以承受不会弄脏自己的工作地位。

这一身完全算是跟1902年的土鳖形象的矿工暴发户说了再见。

当然如果我们足够细心,除了Daniel本人的服装,HW的服装也有很大的变化。

Daniel一直视HW为展品,利用他在生意伙伴上制造同情使他们相信自己业务的“家族”性质。

HW在此时的服装也非常精致漂亮:双排扣外套,白色衬衫和短裤。

同样没有任何劳动和艰辛劳作的迹象,这都表明了Daniel的事业取得的成功。

影片中,出现在重要场合中的服装也是我们窥探身份地位的线索。

比如Daniel只会在重要会议(比如标准石油公司的会议),重要事件(新钻井开幕式)和教堂里才会穿正式西服。

通过避免穿着西装和白色衬衫而更多选择日常穿着,表明他仍然摆脱不了底层劳动者的劣根,仍然需要亲力亲为于工作场景中。

因此,西装对于他来说并不是实现更悠闲的中产阶级生活方式,而是仅仅被视为另一种商业工具。

Daniel在他的工作中的独立性和自豪感尤其体现在他与英国石油公司和联合石油公司会谈中的领子和领带的细节上。

与其他商人不一样,他们穿着独立的,上浆挺拔的领子和带别针的真丝领带,而Daniel仍然选择未上浆的衣领和简单的黑色领带。

这表明他是一个极其需要效率的实用主义者,而且他头顶上沾有汗渍的帽子也表明他不仅努力工作而且不羞耻于自己的实操实干。

同时Daniel在没有穿西装的场合,他还是会保留一些必要的附件,比如上链怀表和至少两只钢笔的存在,它们既可以作为财富的信号,也可以作为Daniel具有管理业务的能力和指挥别人的权力。

我们最能容易从远处就能分辨出Daniel的角色轮廓:他最经典的短马靴和搭配得紧贴小腿的靴子,传递了衣主的强目的感和控制欲。

比如在与联合石油的会谈中,他就脚着紧靴,直挺挺站在桌上,将金属梭子订入地图表示成功。

而且,如果我们足够细心,其实Daniel从未移除他的帽子。

对于帽子的礼仪其实在当时的历史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常规的礼仪规范通常是要求再室内移除帽子,或者在与其他人正式会面是也要摘除帽子。

但是丹尼尔拒绝这样做,这表明他需要把权力无时无刻要攥在手中,施加于他人之上。

但唯独,只是唯独!

他在Eli的教堂里脱下了帽子以示放弃控制。

对于Eli,当他第一次见到Daniel时,他身着长内衣,吊带裤和宽松的黑色长裤,其实这些裤子很短甚至在脚踝周围翻动。

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这个角色是个威胁,或者跟他的双胞胎兄弟有任何不同。

但这种任何迹象的缺失,会在Eli向他挑战购买土地时,杀Daniel一个措手不及,并自信满满得声称钱应该送到他的教堂。

Eli作为一个牧师的着装包括:黑色长裤,黑色背心和白色圆领衬衫。

Eli这一略显不合身的着装与Daniel量身定做的西装形成了不对称的权威天平,我们也就能够推导出Eli的确真的是太穷了,他的衣服都是一些居民的捐款。

影片中钻井开幕式的场景充分强调了新衣服与旧衣服双向斗争的辩证逻辑,这也是权力与财富的辩证逻辑。

Daniel无视Eli给予祝词的请求而邀请Eli的妹妹Mary陪同他一起祝词的时候,我们不难注意到Mary穿着鲜艳的白色连衣裙,这与她平时经常穿的褪色的、肮脏的粉色连衣裙形成鲜明对比。

后来透露,这是丹尼尔为Mary置备的新裙子,这是他含沙射影Mary父亲停止家暴的威胁,也是象征对Eli的冷落与无视。

其实Mary的白色连衣裙在影片结尾附近也再次使用。

Mary从一个女孩子与HW一起玩耍的场景过渡到身穿白纱婚服与HW步入婚姻殿堂的场景,是一个相当大的时间转移和叙事发展。

同时HW本人长大成年以后同样也是穿着一件没有领带的深色功能性服装,口袋也别上钢笔,完全复刻了老爹Daniel壮年的装束。

而此时这与老年的Daniel又形成对比,Daniel只是穿着内衣和披肩式开衫,在家里百无聊懒的用枪打瓶子。

开襟羊毛衫是Daniel壮年西装革履的对立面,宽松胯大的睡裤也是紧式小腿靴的对立面,这些都暗示着他的无聊与凌乱的“退休生活”。

但Daniel这种对外表的漠视又与Eli“整洁干练”的行头突兀到不行。

当Eli穿着黑色西装,大白领衬衫,时髦得梳着油背头,脖子上海挂着一个巨大的十字架时,这可不是信誓旦旦的迹象。

因为经过仔细观察的话,他的衣服已经有些破旧,裤子也被处理过几次,耶稣受难这的链条看起来很小,因此在衣领上笨拙地挂着。

而且十字架吊坠的荒谬大小也暗示了Eli已经失去了所有的钱,并正在遭受信仰危机,试图将此作为精神世界的补偿。

后来,影片结束时,Daniel拖着散开的鞋带失心疯般追逐Eli,两人都失去了对雄心壮志的控制。

影片的服装设计总监Mark Bridges在《血色将至》实现的服装设计是对这一历史背景的尊重,他利用可用的细节来表明人物状态,动机和精神世界,创造了丰富的服装符号语言,独具匠心又足够含蓄低调,将观众寓情于景于人,充分沉浸在这个严酷的社会历史中,从不可见发现可见,从细节挖掘真相。

 10 ) 血色将至

不像是史诗片更像散文诗。

看点在于浓墨重彩刻画的Daniel这个复杂的人物形象。

首先还是夸ddl的演技,那种在深井油田中磨砺出的粗粝感非常真实。

Daniel并不是种典型的榨取剩余价值生财的资本家。

他像是个拓荒者,他爱财,他是个功利主义者,他相信凭双手从油田汲取价值。

但黑金般的油藏也日复一日腐蚀着他的灵魂。

他性格阴鸷多疑,好强,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

阴暗油井让他更多看清他人包括他自己内在的恶,以至于他的冷酷日渐积累,他想要摆脱他人寻求孤独的自由。

但他也渴望情感的依托,但识破假冒的弟弟,留不住收养的儿子,与之决裂,他最后尽管家财万贯也可以说他一无所有。

海报中油井上倾斜的十字架代表着无尽开拓自然的工业文明对传统信仰的倾轧,而这一点也贯穿影片始终。

Daniel厌恶好吃懒做的投机者,宗教在他看来只是虚伪的作秀。

所以他非常厌恶表面虔诚却掩盖自己欲望的牧师Eli。

他最后也十分恶毒使得ELI信仰摧毁。

而Eli的内心十分矛盾。

一方面他是虔诚的信徒,一方面他有远见有野心,他知道油田可获利,他想否认自己内心的世俗欲求,便捏造虚假的Paul去交易。

而这个Paul所代表的人格是Daniel所肯定的。

影片的配乐真的很抓耳很“抢镜”。

片头荒漠远景配上嗡嗡的杂乱配乐真有一种2001太空漫游的错觉。

而中间那段大火,人像似乎在血色中融化为一团黑影,配乐响起,仿佛有种黑暗质态从大地和灵魂深处喷薄而出

《百家乐翻天》短评

!!!!!!!!!!!!!!!!!!!!!!!!!!!!!!!!!!!!!!!!!!!!!!!!!!!!!!!!!!!!!!!!!!!!!!!!!!!!!!!!!!!!!!!!!!!!!!!!!!!!!!!!!!!!!!!!!!!!!!!!!!!!!!!!!!!!!!!!!!!!

2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力荐

一般般,电影一通长篇大论最后到底想说什么?那个神父虽然长得有点欠揍,但是也不至于被男主打死吧?男主这个性格谨慎的商人,最后为什么会激情杀人?虽然没看明白,不过我还是看完了。这部电影属于虽然看明白很费劲,但是还不至于看不下去的那一类,不过我是没有再看一次的欲望了,剧情极其无聊晦涩难懂。

5分钟前
  • 单调De低调
  • 较差

从调度到表演到文本都十分cliche。一切都做得太过太满,开头惊艳结尾腻味。可能是我期待过高。

9分钟前
  • 銀河停電
  • 较差

最后只留下一个疯财主,一具癫神父,和那些刺耳的弦声。主角牛逼依然。神父演技惊掉下巴。。我只记得他阳光小公主叛逆少年的样子。

13分钟前
  • 推荐

无论这部还是The Master,PTA在塑造人物上面完全树立了自己的风格:non-dramatic, sharp, multi-dimensional, 令人惊叹。而两部的男主都是可以称为「什么叫真的演技」的范本啊~

15分钟前
  • Helicopter
  • 力荐

我不是文艺小青。

20分钟前
  • Zdring
  • 还行

PTA前途无量

23分钟前
  • Suito
  • 力荐

艹,多年后二刷依旧觉得牛爆了,一定得写篇文致敬当今偶最喜爱的演员DDL和导演PTA!

26分钟前
  • 尉迟上九
  • 力荐

蛮搞笑的。开始正式关注Paul Dano。

28分钟前
  • 有多远走多远
  • 还行

除了最后的保龄球,剩余无感...看的打瞌睡

30分钟前
  • 盒装未婚妻
  • 还行

困了想睡觉 就看吧!

32分钟前
  • Mistake
  • 较差

100分钟都能讲完的内容

33分钟前
  • 波波爬楼梯
  • 较差

神一般的摄影、神一般的音效、神一般的表演,三者结合在一起讲述了一个丢失了神灵的故事。

36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没传说中的那么好~~

40分钟前
  • 龙井虾仁
  • 还行

#跳电影# 怪了,这片我看过好几回了……虽然IMdB前250,不过我觉得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43分钟前
  • 跳跳张
  • 还行

剧情一坨,又臭又长,疯子般的人物

44分钟前
  • 何欧点益
  • 很差

just so so

48分钟前
  • 犇犇
  • 还行

看的时候总是想,为什么这么暗这么沉啊。画面很多时候黑得只看见丹尼尔的半张脸——而这时候我就情不自禁赞叹:真是演什么像什么啊。片中的丹尼尔饰演的油矿主,孤独自由,凭强烈的直觉生活,心狠手辣,极富攻击性,从不宽恕。镜头表现亦直接而不加修饰。那么粗糙的生命,那么粗糙的生活。人性就在其间磨砺,日益坚硬黑暗,看不出原来模样。片里很难得有二三柔软浅淡处,嵌在整片漆黑黯淡里,叫人分外流连。

50分钟前
  • 嘉树
  • 推荐

伟大的电影! 比较厚重 资本与人性的纠缠 早日出DVD就好了 21世纪的Citizen Kane 节奏慢得恰到好处 不成问题

53分钟前
  • Bill
  • 力荐

伟大的电影

54分钟前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