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去克伦威尔担任护国公中断的那几年,英国王室的统治已延绵千年。
然而,今日的伊丽莎白二世王朝与伊丽莎白一世甚至维多利亚王朝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短短400年,王室几乎丧失了所有的政权和军权,彻底沦为一个吉祥物一般的存在。
有人甚至讽刺说王室对英国唯一的贡献可能就是旅游业了。
不过虽然君权极度衰弱,但在21世纪仍然有君主的存在也是一个奇迹。
要了解如此魔幻现实的一幕背后的原因,“王冠”可能是好的材料了。
在英国,所有人的所有活动都在法律的约束下进行。
英国的不成文宪法对王室进行了严格的约束,王室严禁干预政治。
比如,英国历任首相每周都要觐见女王汇报政务,但女王基本上只能表示赞同。
再比如,奥特林厄姆勋爵在给女王的建议中要求取消王室对离婚的限制,女王听到后表示激烈的反对。
但在奥特林厄姆勋爵说这个限制可能是不合法的时候,女王秒怂。
王室不仅无法干涉政务,甚至连反对平民私人琐事的权力都没有。
当女王请求菲利普私人秘书兼好友迈克的老婆艾琳先不要发出离婚告示时,艾琳直接回绝并暗讽女王“尽管有些女人自愿容忍这种羞辱”。
当然,法律不仅仅限制女王,也同样限制政府官员。
前段时间,英国工党领袖基尔•斯塔默在巴斯访问时,一个酒吧老板指着鼻子骂基尔的防疫政策(https://finance.sina.com.cn/world/2021-04-20/doc-ikmxzfmk7882719.shtml)。
当基尔试图进入酒吧时,酒吧老板大喊“那个人不准进入我的酒吧!
滚出我的酒吧!
去!
滚出去”。
基尔只能灰溜溜地离开,因为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私产,他虽未一党领袖,法律却并未赋予他未经许可进入的权利。
在完备且公证的法律保证下,英国社会各阶层的民众虽然在经济和社会地位上仍存在很大差距,但至少在法律意义上实现了平等。
女王及整个王室都相对保守,因循守旧。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偏居大西洋一隅的岛国建立全球性的殖民帝国--大英帝国,它超越蒙古帝国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帝国。
帝国的建立有赖于英国社会的进取精神和改革思想。
而作为王室,勇于打破常规,找到自己在新秩序下的位置也是王室在数百年的风云变幻中屹立不倒的重要原因。
但是,随着大英帝国在二战后彻底解体,王室反而变得越来越保守。
在第五集的开头就出现了一幕来影射王室的因循守旧:钟表匠老头在修理王宫内那些比他还老的各式机械钟表,Michael调侃“时间飞逝,而王宫却一直没变”。
奥特林厄姆勋爵进入王宫后,发现王宫内部陈设还是维多利亚时代的风格,墙上的画像也都是传统的英国君主画像。
王室的保守不仅体现在王宫的建筑和用具上,也体现在用人上。
当Martin向上级报告女王演讲稿的问题时,被Tommy和Michael一脸普信的怼回去“民众还十分热爱王室”。
而且作为后辈,Martin不应该质疑资深秘书的能力,这也是英国论资排辈的传统。
其实不仅英国王室越来越保守,英国社会也变得越来越守旧。
两次工业革命后,英国对人类的贡献远不及大洋彼岸的美国。
究其原因,或许是因为英国还沉浸在大英帝国的余光中无法自拔。
就像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子孙都想复刻祖先的功绩一样,英国人包括王室也想回到维多利亚时代的辉煌。
随着二战后自由平等思想浪潮的崛起,王室包括贵族集团都陷入了深深的彷徨,迷茫和妥协。
君主制和贵族制能否继续存在下去,该如何找到自己在现代社会中的定位?
这是处在贵族集团中的每一个人都考虑过的问题。
作为贵族集团的首脑,女王在面对传统习俗和现代制度的冲突时表现了更多的妥协。
狩猎是英国君主的传统也是君主表现自己军功的一种方式。
而女王对打猎实无太大的兴趣,这一点从女王看到摆在砧板上驯鹿的尸体嫌弃的表情可以看出。
但是为了维护君主的权威,女王还是亲手杀死了一头驯鹿。
在女王前往苏格兰之前,王室发型师给仍处在青年时期的女王做了一个大妈头。
女王看到镜子中的自己迟疑了两秒钟,然后说自己很喜欢。
面对Philip的调侃,女王并非不知道这个发型毫无美感可言,只是因为它更符合自己作为一国之君的威仪。
当然女王并非一直都向传统妥协,有时她也会表现出现代性的一面。
面对奥特林厄姆勋爵提出的众多建议,女王微妙的表情透露出她实际上是至少部分赞同,只不过不能放下君主的姿态当面接受而已。
作为贵族集团的底层成员,奥特林厄姆勋爵的传奇经历也展示了普通贵族的挣扎。
他少年在英国贵族学校--伊顿公学--念书,后来做了温莎城堡的警卫官,然后成为一名不得意的记者。
在初见女王时,奥特林厄姆勋爵不自觉地低头致敬,这与他改革派的身份不符。
在向王室提出改革建议后的几年,他宣布放弃自己的贵族身份,成为一介平民。
虽然英国的君主制在现女王执政时期不太可能结束,但在不久的将来很有可能被终结,这是无法避免的。
在过去君主还掌握实权的时候,开国君主权威的维护主要依靠战功或者政绩。
而其后代平庸君主(尤其时立宪制下的君主)的王权只能依靠等级制度和神秘性来维护。
等级制度和君权神授的观念在现在社会逐渐式微,君主能够选择的只有维持自己的神秘性。
在如今这个人人追求平等的社会,王室若强行维持自己的神秘性,必然会再次招致如同奥特林厄姆勋爵改革时的民怨。
但若王室拥抱民众,展示自己更加亲民的一面,其神秘性也随着曝光度逐渐消失。
当所有笼罩在王室头上的光环都消失的时候,民众自然要问:为什么要花费纳税人那么多钱维持一个毫无用处的特权阶级?
王室的艰难处境也得到了数据的证实。
根据民调显示,虽然有63%的民众表示仍然支持君主制,但这些人大部分都是中老年人。
而处于18-24岁的年轻一代则大多希望废除王室。
随着年轻一代的成长,王室的支持率必然会变得越来越低。
其实没有一种两全的方法既能维持王权又能保持平等,它们如同硬币的正反面,是天生矛盾的。
王室所做的无论是改革也好,走亲民路线也好,终将只是挽救一个终将消亡的制度。
君主制的消失对辛辛苦苦工作的普通人是好事,但作为个人,我很同情他们在现代社会下的艰难处境。
保持平均一天一集的速度,刷完了这一季的《王冠》。
2/5讲爱丁堡的公爵各种出轨事件(1-3和10),1/5讲玛格丽特公主的悲剧(4和7,还没讲到离婚),1/5讲捕风捉影,又有一定依据的故事(8杰奎琳肯尼迪出访,9威尔士亲王上学),1/5是我更喜欢的侧重(5第2代Altrincham男爵给女王提议,包括电视直播圣诞演讲;6爱德华八世和希特勒的故事)。
前三集和最后一集讲爱丁堡出轨的故事,也勉强算是有头有尾了[Facepalm]虽然我更喜欢5、6两集,但相对正剧的走向是无法吸引观众的目光,反而在狗血的剧情里面当作调味剂,收获了不错的效果。
第二季类似单元剧的改革,不够彻底,有一点杂乱无章的感觉,10集想讲清楚这么多内容无疑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最后收视体验也证明了,Peter Morgan也没有完成这个任务。
但其中最为烂俗的并非爱丁堡或者玛格丽特,而是杰奎琳和威尔士那两集,虽然PM想尽一切可能扯出各种历史依据,但依旧无法逃脱“瞎编乱造”的嫌疑。
值得欣慰的是,俗套的爱情故事,为该剧迎来了续订。
两季10集,克莱尔福伊在这一季第5集,贡献了她最为“伟大”(marvelous & fantastic)的表演,女王首次电视直播圣诞演讲。
她没有模仿,这一点从布景刻意的不同就可想见,却极为还原了这一段。
但最大的败笔是,因为剧情设计的关系,没有谈到加纳,可在第8集,至少用了1/3讲了这段历史,简直是不可思议地毁掉了这段剧情能带来的最大的效果。
7/10,+1给克莱尔福伊的最后一季=8/10。
ps.强烈建议去看女王1957年的录像,甚至可以看到小女孩的紧张。
ps2.非常期待下周的第60年圣诞演讲>_<
这部剧的镜头语言就是艺术,它时不时的依靠着不是人物本身和语言的东西表达着生动的人物性格和情绪,如Churchill的要强,如The Queen的隐忍。
这部剧的镜头语言就是艺术,它时不时的依靠着不是人物本身和语言的东西表达着生动的人物性格和情绪,如Churchill的要强,如The Queen的隐忍。
目前看完了S1,S2看了两集,不算多,女王和菲利普的感情是非常吸引我的一条线。
个人认为Elizabeth是INFJ,Philip是ENFP,Margaret是ESFP。
两姐妹幼年时期性格差异就有所显现,Elizabeth生性沉稳内敛,凉薄理智,Margaret热情活泼,潇洒娇逸,这从老国王对两女儿的评价中可见一斑“Elizabeth is my pride, but Margaret is my joy.”事实上Elizabeth是非常负责,重视承诺的,在挑起国家重担的同时尽力默默维护家人,但是顾虑和限制太多,INXJ的理智和责任感让她选择了大局和隐忍。
Philip是很典型的ENFP,阳光温柔,重视家庭,自由革新。
作为本身就很聪慧也有一些成就的王子,他放弃职业生涯和头衔,只为站在自己所爱之人身旁。
婚姻初期两人恩爱无比,没有责任没有压力,所有的注意力都倾注在对方身上,纵情山水还生了两个可爱的孩子。
老国王去世后Elizabeth接手国家,作为皇室领导者,国家的象征,她的一言一行都被严格限制,如同一个傀儡娃娃,Philip也突然失去了自由,失去了妻子绝大部分的时间,时时处处被注视,被管束。
ENFP需要来自爱人的关注,没有了;想要给爱人的浪漫和惊喜,被禁止了。
他感到无聊甚至无意义,对自由的渴望在这时转移到爱好上,P想要开飞机,好打发整日在家等待妻子的时光。
然而这个梦想也被内阁否决了,理由是皇室夫婿不可以做如此冒险危及性命之事。
尽管女王极力为丈夫争取权利,依然没有成功。
Eli作为INJ系,本身就不善表达,并且没做成的事情更不会拿出来讲,Elizabeth被Philip误会了,P厌恶以皇室这套刻板制度,这算是他们第一次正面冲突。
两人在去殖民地访问巡游过程中的人格特质也体现得很典型。
尽管夫妻二人都比较排斥这种活动,日程还极其紧张,女王在很疲惫的状态下还是拿出了INXJ的责任感和执行力,坚定地执行并且出色完成任务。
而Phlip作为NP系,他很讨厌这种形式主义,讨厌紧张的日程表,NP人的懒散灵活以让他多次想要改变日程改变计划,去掉一些不必要的活动。
也因为心疼Eli和内阁发生明面上的争执。
但是ENFP的灵活和松驰感也给了INXJ很多安抚。
结婚的时候Elizabeth就很紧张,轻松的Philip各种牵手眼神安抚。
在Eli第一次接见丘吉尔之前她非常紧张,Philip用一句轻松的调侃安抚了Eli“那老头从车上下来得挪一小时,从门口到你这里还得一小时,别担心,你没问题的”。
Philip在陪伴和教育孩子方面也付出了很多,剧中两个孩子和父亲更亲密些,Eli更多投身工作,很少有时间陪孩子。
女王政务日趋繁忙,还要和内阁斗智斗勇多方制衡,Philip作为ENFP终于按捺不住了,开始出入男士俱乐部,纵情玩乐(剧中有大量暗示不忠,但没有实锤,比较隐晦,具体不明)。
Elizabeth看着丈夫每日玩乐,独守空房,心中无限痛苦却从来不说。
中间还有一段插曲是女王妹妹Margaret的婚事,Philip作为ENFP,理想主义,反对传统,妹妹作为ESFP,肆意浪漫,Phi非常支持妹妹。
然而Eli在家人的幸福和王权宗教之间选择了后者,作为INXJ这样选择完全符合价值观和利益观,但是ENFP大失所望,不禁认为昔日爱妻已经变成一个冷血无情的控制者,传统制度的维护者。
二人关系进一步恶化。
Eli的青梅竹马BC的出现,就像一根救命稻草拯救了她淡漠的夫妻关系,她与BC一起为赛马做准备,甚至为他开通了专线,这让Philip醋意大发,ENFP当然是一边委屈一边直说狠话“只是骑马还好,就怕你骑到他身上去”。
这时出现了典型的INXJ和ENFP对话,Eli问“从头到尾我只爱你一人,而你呢?
你敢说这话吗?
”Philip沉默,离去。
多情的ENFP当然说不了这话了…Philip自由散漫的性格一直让女王母亲不满,终于把Philip打发去澳洲“锻炼五个月”,ENFP要离开深爱的老婆孩子五个月那不崩溃了么!
还是因为岳母看不起自己而被迫离开的!
分别将近俩人终于重燃爱火了,Eli很开心,却在Phi的行李里发现了舞女的照片…(ENFP什么都往包里收藏只会害了你!
)。
Philip舍不得老婆,想多多粘着她,Eli却心碎了,在出发前也没给Philip好脸色,带着别扭和怒气俩人就此分别。
通讯不便,Elizabeth深深思念着Philip,Philip面对新奇广袤的新世界愉快地探索着,Eli在家看着丈夫意气风的模样独自emo…经历了一番历练的Philip在圣诞发言时对人生和体制做出反思,女王的家人都愣了,傻孩子怎么突然长大了。
然而Eli的脸色怪怪的,原来,她的圣诞发言是对丈夫真情表白,555对全世界秀恩爱!
INXJ果然不秀则矣,秀必惊人(也包括对外界传言的反击&提醒Philip别浪了你还有个家,IN系暗搓搓的心机呀(´д⊂))(这里Elizabeth还想到了Philip不喜欢发言,问内阁能不能不让他讲了,又在默默付出,不愧是INXJ)。
目前就看到这儿,以后再记录!
209真是看得相当不爽。
首先是觉得“父权”和“男权”真的是…连女王和未来的国王都要“屈服”于不讲道理的丈夫和父亲。
我不知道是剧组是不是故意这么拍来证明这一点,菲利普的语言和表现真的很让人火大,例如对妻子吼“孩子的教育应该是我们共同参与的决定——我已经决定了…”,这是故意讽刺么?
“共同参与”等于“我来决定”?
下一句居然是”你要keep住你的丈夫”。
这是威胁么?
你不听从我的决定我就离开你?
虽然我不是个女权主义者,但是这里压迫的痕迹也太明显了吧。
然后是觉得父母觉得是为孩子好的决定就真的是好吗?
菲利普或许觉得那个学校锻炼了自己,但是适合自己不一定适合孩子,更何况时代在变,适合过去的不一定适合现在,这一点真的很难明白吗?
第三,就算那所学校“锻炼”了菲利普,也并不意味着它就是个”好“学校。
就好比战争幸存者必定经受了极大的锻炼,但是这并不意味战争是个好东西,每个人都应该去经受一下——而且回到上一点,有些人经受了这种考验变强大了,有些人可能却永久地创伤了。
我觉得菲利普这种心态简直就有些”斯德哥尔摩“,对折磨自己的人/事物产生依恋。
或者是那种“我的伤不能白受”心理,就是说我经受了痛苦,必定有所原因,我不能接受我是白白受了苦,所以我要为它赋予某种意义,因为这是一种有意义的痛苦,所以我要让我爱的人也去经受。
——《未来简史》里提到“我们的年轻人不能白白死去”这种心理,这是一战原本以为可以速战速决最后却持续好几年的原因,因为当士兵们死去,此时若投降,那些死去的战士就“白白死去”了,于是必须要“血战到底”,让更多人去送死,到最后可能连最迟开战的原因都忘记了。
当然这也是一些工程/项目一拖再拖投入资金越来越大远远超过最初预算的原因,因为中间停止就意味着之前的投入“白白浪费”了。
人们总是要为投入的、失去的、经受的,赋予意义,这个意义可能意味着更多的投入和痛苦,更多人的牺牲……人们往往难以做到到此为止、接受过去、及时止损…… 最后,那个学校本身的“哲学”“教育理念”也很成问题,男孩子要体格强健这种军事主义男权主义的理念简直暴力和战争的根源之一吧。
更不用说校长的个人权威。
我觉得编剧也是故意讽刺,例如在菲利普颁奖的时候,先是说“我们鼓励的是团队合作”,然后接下来就是颁发以公爵个人名字命名的奖杯,获胜小组led by xxx。
你讲团队为什么还要突出个人?
为什么奖杯的名字不是什么“集体主义荣誉奖”,为什么还要强调组长的名字?
不是我杠精,而是言行不一致同样是罪恶的来源之一。
个人权威+伪善+军事化+封闭性(难以被外界监督,军队和教堂也同理),猜都能猜到这样的学校可能会发生什么。
于是我就谷歌了一下,果然,好几条关于该校abuse的丑闻。
在本剧的第二季中,如网友热评:“在各大政治事件上笔墨太少颇为遗憾,注重家庭内部的矛盾,女王的政治身份有所淡化,凸显其身份普通人的特征;幸而女王角色相当讨喜,桩桩件件破事儿袭来,曾被诟平庸被轻视的她,在漫长的忍辱负重和高贵的坚毅中,成长为真正的「王」”想来这部剧其实既非常合适男性观看,又非常不讨男性观众欢喜。
《王冠》每一集都是一个独立故事,并且都有自己的分集名称,精致的文本结构让它像是十个独幕剧合集。
主要便是家庭生活。
假如非要把家庭戏看做历史剧的“尿点”,《王冠》几乎没法看。
说他适合男性观看是因为,其实能把家庭处理好的男人,往往更成功。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这句格言在剧中并非指的是江山社稷之重,更像是一种“存天理,灭人欲”的自我牺牲。
作为英国社会特殊的一个组成部分,王室成员有着严格的戒律,这使得他们无法享受普通人一样的自由和情爱。
由于本身代表英国国教,女王既具备人性又具有神性。
“人性和神性的冲突”是《王冠》一个重要的戏剧内核。
又如网友热评:“如菲利普所言:表面看来我们是一群过着奇怪生活的特殊的人,其实我们的内在和普通人毫无区别。
影视作品着重刻画人性,不管你是女王、公主、亲王,都逃不开每个人必须回答的人生问题:我是怎样的人?
我要怎么度过我的一生?
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又会遇到许多的矛盾,比如我想要的我做不到怎么办?
世界和我期望的不一样怎么办?
玛格丽特公主的矛盾是,她既想要反叛和自由,又深深迷恋公主身份带来的特权、关注、优越感(女王的话),所以她在不快乐中走向破碎。
菲利普亲王的矛盾是,他有野心却并没多少才干和毅力,所以很多时候只能以皇室的束缚为借口,为自己的无能和不负责任开脱。
人的一切痛苦,本质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本季虽然结尾强行拉回正面价值观,但是菲利普亲王的形象真是在我心中一落千丈(强行把自己的伤痛重复到儿子身上简直不能忍)。
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没有错,但是要么像女王那样踏实努力,一步一步自己赢得尊重(别忘了刚登基的时候大家如何轻视她);要么像那个攻击女王的报纸编辑那样,有理有据地指出对方的不公正,靠理性和真诚瓦解世界的敌意。
而菲利普亲王争取尊重的方式,在我看来基本只有孩子气的无理取闹而已。
”但我想谈谈婚姻。
我在看这个剧的时候,其实我还是会非常不解的,女王到底是怎么爱上菲利普亲王的。
我想想,可能是,孩子气与率真,骨子里的反叛精神,真挚……想到什么说什么吧。
有一集中,女王理了个新发型,觉得还挺开心,自己挺满意,挺精神的,可是亲王却说,大意是你不是想再生个小孩,你不考虑诱惑下我?
可是我比较喜欢某某女演员的发型。
我总以为,如果一个人很爱另一个人,会带着滤镜,放大对方的优点,看到的都是对方的好。
而大约一个人不够爱自己,就总也是看到不满意的地方,言语中都掩盖不住嫌弃。
当发现自己陷于无回报的爱,我们的内心可能会有很多焦虑和无措。
不明白为什么对方忽然冷淡了,也不知道怎样才让对方爱自己多一点。
为了争取对方的爱意,我们可能会做出很多努力,包括频繁向对方示好、花更多的时间和心思在对方身上、改变自身形象来取悦对方……但事实上,以改变对方心意为目的做出努力,其结果可能只会让自己更为受伤。
为了争取对方的爱意,我们可能会做出很多努力,包括频繁向对方示好、花更多的时间和心思在对方身上、改变自身形象来取悦对方……但事实上,以改变对方心意为目的做出努力,其结果可能只会让自己更为受伤。
然而更深层的,是亲王的自卑,因为自卑所以贬低女王,抓着女王的缺点,唯一可以说的“年龄,外貌,发型”,来凸显自己在这段关系中的优越。
包括亲王出轨的事情。
那集真的是感同身受。
女王很开心的写了信,想给亲王一个小惊喜,放进他的包里,却发现,他随身的包里,放着他出轨对象的相片。
女王还去看了那个出轨对象的演出,女演员止不住得意地,像胜利一般的朝女王笑。
这些长期的自我怀疑、被欺骗、被背叛的感受,会让我们对自身、对亲密关系失去信心。
其实亲王潜意识里可能是自卑的,他除了苛责贬低女王,没有其他更好的证明自己价值的方法,用一种嫌弃,来对抗可能会被抛弃,这样肆意挥霍着爱。
我其实感觉女王某种意义上是在苦苦支撑这段关系的,只因为她的那句“离婚不是一个选择”。
我所接触的女性被出轨的案例,在开始工作的很长一段时间中,无一例外地会听到这些女性的自我反思。
她们沉浸在对过去的梳理中,反复思考自己对于今天的局面应当负有哪些责任,然后感到自己的后悔——假如当初做的更好,今天的结果也许就不是这样。
我通常会这样告诉她们:what you did wrong doesn’t make him right. 你做错的事,不代表他就是对了。
虽然没有实证研究可以说明,但我的确认为女性是更具反思力的。
社会通过环环相扣的策略,把女性塑造成了一种更愿意承担责任,更关注自身的问题,更容易对自己而不是他人感到不满的存在。
这个社会要求女性不以人性要求自己,反以神性要求自己。
社会说,一个完美的女人,应该维持着不老的美貌和足够体现自制力的好身材,同时照顾好家庭,又有自己的事业追求。
这就导致有太多的女性,发自内心都认为自己是“有缺陷的存在”。
在这样的标准下,每个女性都看到自己的不完美,同时因此影响着她们对自身价值的评价。
但是我却觉得真正的接纳自己,可能是胖了也很美,老了也很美。
胖瘦的审美本来就是随着时代发展的,文艺复兴时期都以胖为美。
但是有时候我也能感到她为什么爱菲利普,比如出席聚会菲利普看到女王的拉链没拉满,让其他人转过去,然后调皮的亲了女王一下。
比如他带领海军去北极(还是南极),还会想着家里人录了一个视频,又搞笑又温馨。
所以面对评论区有点近乎一边倒的说他不好,我也是要给他洗白的。
当他说肯尼迪是“one lucky man”的时候,他自己又何尝不是一个“lucky man”,能娶到女王这样的老婆,可能是三世修来的福分。
这是一种“任性”,但是也充满了生命力。
反观女王,倒是有两件事让我摸不着头脑,比如,为何攻占苏伊士运河的决策是非正义的,她却不第一时间反对。
我不禁感到,某种意义上,人性和政体是背道而驰的。
某种功利主义与个人追求的矛盾冲突。
厌女症 男女两性的位置是不对称的:社会秩序的权力主体是男性。
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需要通过男人的认同来“成为”自己的性别身份。
也就是说,男人需要得到同性集体的认可“成为男人”,而通过一致化地将女性作为性的客体,是性的主体者(男人)相互认可和团结的基础。
这个过程中,“女人”被当作(性的)客体予以认可。
(KY:这与我们所看到的其他形式的压迫、歧视都是相似的,譬如白人曾通过奴役黑人而“成为白人”、譬如通过“团结一致”霸凌转校生的校园小团体。
)而来自女人的认可,是男人的主体地位得到确认之后,伴随得到的“奖励”。
心理学里面有一个理论:很多时候我发觉自己在扮演“拯救者”,拯救关系,过度付出,然后变成受害者。
最后变成迫害者,去迫害关系。
进入了这样的模式,还怎么会遇到,比我还爱对方的来爱我的人呢?
没有了,但是我原本也很好呀,甚至非常好,比对象还要好。
心理学的方法,都特别的慢,首先你就是要停止去拯救关系,要分清什么是我的,什么是我不该做的。
这本来就已经非常困难了,很难分清。
就比较形象地说,你手里拿着一些苹果,他手里也有一些苹果,地上还有一些苹果,地上的苹果,他可以去捡,他也可以不捡,你也可以捡,但应该是在你可以负担,你愿意的前提下,有的苹果掉地上了就掉地上了,烂了其实也没什么的。
但是我们就是那种,吗的根本拿不下了累的要死也要把地上的苹果全捡起来的人,而且还是不假思索地去捡,因为不捡我们更难受。
有些人认为夫妻间应该一起做些有兴趣的事情。
剧中似乎不这么认为,十周年那集也是蛮有意思的。
包括亲王去了北极女王的发言。
其实夫妻间还是有情感流动的。
生命力的检验指标——Productivity生命力Creativity创造力Combativity战斗力Longevity持久力检验一个信仰/“神”,看上述指标是否增加。
凡信仰,必有神。
神是被凡夫俗子硬封上去的。
例,释迦摩尼——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孔子——汉武帝,耶稣——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马克思——gcd。
佛教和道教是农业文化最伟大的智慧。
基督教是战争文化最伟大的智慧。
但在P4文明中,这三者的神都过时了,只有比较弱的、低阶层的人还在用。
P4文明的“神”:科学的神,智慧,逻辑。
God = Genome Operating Device,基因染色体的运作机制。
Experiential:induction,归纳。
Experimental:deduction,演绎。
经验不可靠。
经验不是自己的,会误传。
演绎才可靠。
经验最宝贵的地方是会得出一个归纳,最危险的地方是没有逻辑的力量。
因为经验是每个人的感受,而每个人的感受会发生变化,传播时并不可靠。
但是,经过试验之后,发现经验背后有其自身的逻辑,从经验中把这个逻辑抽象出来,人类的智慧就建立起来了。
简而言之,智慧是经验和试验互相积累,互相交叉,互相加成而得的。
信仰如果真地合乎智慧,怎么会有宗教改革呢?
例,马丁路德金,改革基督教;禅,改革佛教。
我们对古圣先贤的态度不是否定,是了解,了解当年他们伟大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
然后,让他们的优点继续增加,缺点渐渐剔除。
这才是智慧成长应有的态度。
国家出现的第一个阶段——农业文化农业文化是伟大的信仰,但也带来了后遗症。
它协助了社会的安定繁荣,但最后也削弱和摧毁了这个社会。
它带来了个体的安全感,也带来了个体的退化(体型缩小,脑容量缩小)。
农业文化:印度佛教,中国道教,埃及太阳教。
以佛教为代表。
佛思维逻辑(梵语):1.anatman:egoless,selfless;无我。
食物富足→食物的取得不再完全依赖于个体能力,安全感产生了→个体衰退(体力衰退,思考力衰退)→个体的骄傲不见了,自卑出现了;归功于天,天的概念出现了。
(人付出的代价与获得的成果是重叠的。
)2.anitya:transient,short-lived;无常。
3.sunyata:empty,illusion;空,幻觉。
4.karma:reincarnation of illusive life;业,羯摩。
今世的生命是上世轮回的结果;今世的表现是下世的造因。
5.nirvana:ultimate joy,nothingness;涅槃,极乐。
对比基督教——佛教给出的最终目标太过缥缈,不若基督教的目标具体。
先用1-3(无我、无常、空)打击你,让你生出自卑感;再通过4给一个出口;最后得出5,提供一个天堂。
古代统治者没有能力解决社会问题,没有能力维持秩序,没有能力分配资源,却还要保持高高在上的地位,这违反基本人性。
而这个理论的好处是教人不妄动,不想去struggle,乖乖服从于统治者之下;后遗症是让人们缺乏正向思考,不再积极争取。
它对佛教徒的生命力摧毁作用大,建设作用小。
宗教(神话)为什么在农业文化中扮演这么重要的角色?
农业文化使非亲非故的陌生人在国家的架构下稳定地相处,共守一个秩序,但个体生命力的发挥和使用程度不同。
为了维持这种状况(稳定与差异共存),谎言就在宗教中诞生了——用神话来行骗。
以神话为根据来制造法律,用法律来执行神话。
神话是最伟大的政治麻醉品,它不能摧毁人性,但能麻醉人性,扼杀人身为人应有的创造力。
那些被统治者,并不是服从统治者,而是信仰统治者所利用的神话。
例:秦始皇为什么会垮?
他用法律和枪杆子来维持国家的统一,但最大的缺点是没有信仰。
类比——刘邦当了八年皇帝,很不快乐,因为其中有六年在打仗。
最后,箭伤旧疮复发,他拒绝医治,去世。
刘邦辛苦,同样因为没有找到合理化的信仰来维持统治。
对比——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利用孔子来行骗。
他将孔子神化,编织神话。
中国真正的创立,从汉武帝开始。
例:阿育王用政治力介入,将释迦牟尼升格成为神。
因此,我们不能攻击释迦牟尼为liar,阿育王才是。
上述的“佛”的架构不全然是释迦牟尼构建的,而是在阿育王朝由佛教徒完成的。
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被定为国教。
到唐朝,唐太宗利用唐三藏,将佛教发扬光大,贞观之治出现。
例:阿育王用政治力介入,将释迦牟尼升格成为神。
因此,我们不能攻击释迦牟尼为liar,阿育王才是。
上述的“佛”的架构不全然是释迦牟尼构建的,而是在阿育王朝由佛教徒完成的。
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被定为国教。
到唐朝,唐太宗利用唐三藏,将佛教发扬光大,贞观之治出现。
《旧制度与大革命》讲的是法国大革命到底为什么会发生。
在历史教科书里总结革命爆发的原因,无外乎国王独裁专制,政府腐败,苛捐杂税,民不聊生等等通常所见的说辞。
读者们也自然而然的觉得,肯定是官逼民反嘛,老百姓活不下去了所以起来闹革命。
然而真相远不是这么回事。
在法国大革命之前,欧洲国家几乎全都是君主制和农奴制,而法国的农民恰恰是这些国家中境况最好的,受到的压迫也是最轻的,这几乎颠覆了史学家的观点。
革命并非从压迫最深的地方爆发,而是从最轻的地方爆发,在压迫少的地方,人民反而最无法忍受。
以法国的近邻德意志为例,那时候的农民等同于农奴,农奴不得离开领主的庄园,如若敢私自离开,就要被通缉,抓回来之后还要受到惩罚。
农奴的地位终身无法改变,职业也不得更改,能否结婚还要看主人的喜好,大部分时间要为领主服劳役。
农奴的土地不能随意买卖,土地上种什么还要领主说了算,死后土地也不能全给儿子继承。
可是类似的情况在法国早就不存在了,农民可以任意处置自己的土地,农奴制早已经绝迹,农民不仅不是奴隶,而是自己土地的主人。
农民拥有自己土地的比例几乎是全欧洲最高的。
有一位法国评论家写过这么一段话:“土地总是以超出其价值的价格出售,原因在于所有人都热衷于成为地产主。
在法国,下层百姓的所有积蓄,不论是放贷给别人还是投入公积金,都是为了购置土地。
” 看到这里你再想一想中国,几乎所有中国人都热衷于购买住房,住房总是以超出其价值的价格出售,目前中国的住房自有率已经是全球最高,调查显示,中国自有住房拥有率高达89.68%,远超世界60%左右的水平。
在中国,下层老百姓的所有积蓄,基本上都是为了购买住房。
虽然中国已经有了这么高的住房自有率,但是几乎每个人都在喊“买不起房子”。
法国这边是拥有土地的自由农民,德意志那一边是没有土地的农奴,为什么封建权利在法国人这边会激发起更强烈的仇恨呢?
作者给出了两个解释,第一是法国农民已经变成了土地所有人;第二是法国农民已经完全摆脱了领主的统治。
试想,如果土地本就不是农民自己的,那么强加在土地上的各种负担同他又有何干?
德意志那边的农奴认为世界本就是如此,虽然他也痛恨领主,但更多的是害怕。
农奴从没想过要推翻整个体制,来个大革命,有这种大胆想法的只可能是自由民。
更加自由的制度确实提高了生产力,但最终却变成了自己的掘墓人,路易十六(当时的法国国王)的财政总监说道:“原本可以用来维持一家人生计的土地被平均分给5-6个孩子,这些孩子以及他们的家庭此后完全无法依靠土地生存。
”这又变成了经典的“马尔萨斯人口陷阱”,自由的土地政策提高了粮食产量,但更多的粮食也孕育了更多的人口,可是土地却没有增加,大量没饭吃的年轻人最终要走上街头。
大革命将路易十六送上了断头台,但是路易十六统治时期恰恰是君主制最繁荣的时期,路易十六也绝非人们印象中的残暴统治者。
例如,国王的猎物在狩猎区边缘毁坏了农民的庄稼,国王还表示应该予以赔偿。
并非是国王自己损毁了农田,而是国王在狩猎区饲养的野兽干的。
路易十六虽然是一国之主,但公众舆论对国王的影响非常大,据说他自己实际上服从于公众舆论,不断地向舆论咨询,对其表示敬畏。
大多数外国人很难想象公众舆论在法国的权威地位,很难理解这股甚至能对国王发号施令的无形力量到底是什么,但它确实存在。
后来的研究发现,当时的法国正在进行飞速的改革,农民的自由、平等和财产,比其他任何地方都受到更好的保护。
有趣的是,在这位开明、民主的国王统治下,社会的不满情绪正在加剧,民众的仇恨情绪并非只针对国王,而是针对一切旧的制度。
以至于有人说:法国人的处境越好就越觉得无法忍受。
革命的发生并非总是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差,更有可能是:一向毫无怨言,忍受着难以忍受的法律压迫的人民,一旦压力减轻,他们就将其猛力的抛弃。
被革命摧毁的政权,几乎总是比它之前的政权更好。
在法国人看来,路易十六最轻微的专横举动,似乎都比路易十四(名言:朕即国家)整个专制制度更难以忍受。
亨廷顿在《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提出这样的观点:一个社会最有爆发革命的时刻不在于压迫最为惨烈之时,而在于压迫渐退、由专制走向变革之时(即使这种变革不是自上而下的主动,而是迫于民众的压力)。
政治中的人从来就不是理性的,更何况一旦卷入革命之洪流,原本的氓众逐渐演变为勒庞语下的乌合之众。
有一点,为什么当首相提出要用不正义的方式开启一场战争时,女王没有制止,此时的无为,是否是错误的?
监管者需要的是否是制定游戏规则,当发现规则有问题时就去完善,而且同时不断的去发现规则问题,探索规则的漏洞。
这周虽然感冒了,昨晚(周六)还是拖着病体通宵刷完the crown。
总的来说,第二季还是延续了第一季的风格和丰富了叙事模式。
一直以来,我最喜欢the crown这部剧的原因是:虽然这是一部Netflix出的美剧,但却没有太多我所厌倦的美剧里面无处不在的挖坑、drama和作,更多的是英式的内敛和通过细节对人物的刻画。
当然如果和更古典的英剧(比如说85年的《傲慢与偏见》)和英国文学(比如说最近得诺奖的石黒一雄的作品)比起来,the crown还是有不少刻奇的地方的,但我觉得作为一部电视剧来说,是可以和《国王的演讲》媲美的。
看完之后我又想了想,虽然我没有觉得这一季水准下滑,然而还是觉得上一季比较引人入胜。
原因可能是这一季涉及的人物们没有上一季度精彩丰富和有趣。
上一季有太多伟人和趣事云集,比如说口吃的乔治六世和温莎公爵的关系,维多利亚式的玛丽皇后,丘吉尔,伦敦大雾,菲利普和女王在第一季里面转变和成长的也比较大。
然而这一季,实在很难说有哪一个新的人物能让我非常有兴趣:温莎公爵已是明日黄花,菲利普和女王之间变成了有点磨叽的家庭伦理剧,JFK在里面的形象也比较蜻蜓点水,查尔斯王子的刻画在这一季里面又很差强人意。
既然我最喜欢这部剧对于细节的刻画,不妨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在这一季里面喜欢和不喜欢的细节。
喜欢1. 女王和她母亲在温莎城堡(好像是?
)看电视的时候,电视效果不好。
女王母亲上前使出史上最有效的修理电视手段——拍打电视机箱。
女王叫她别拍了,这个电视是租的。
这个场景很有意思,因为在这部剧里面人物极尽奢华的外表下,从这个细节里面我又看到了英国皇室其实是对于他们自己的支出有很多考虑的。
一直以来英国社会都有对他们的铺张是有很多批评的,而他们必须要在保持君主体面,为国争光的同时保证不要激起民怨。
租赁电视也是他们处理这个问题的一个细节体现。
2. 丘吉尔的继任Anthony Eden和历史上的形象还是挺符合的。
据说英国评价他为历史上最失败的首相。
不过年轻的时候他也是响当当的一名美男子,在剧里面也可以窥得一二:)3. 第六集里面,时尚Icon温莎公爵回到英国去求一份工作的时候和美国传教士Billy Graham来英国传教的是同一段时间。
这一集里面,他们两个人分别与女王有两次一对一的会面。
时尚Icon温莎公爵当然是穿的非常漂亮:第一次与女王见面剪裁非常合身的灰色竖条纹粗呢套装,白色浅条纹衬衫,配的红色印花领带和红色口袋巾;第二次与女王见面他似乎穿的同一件灰色竖条纹粗呢套装,换了一件纯白色衬衣和格纹红色领带。
有趣的是时尚Icon温莎公爵穿两口粗呢西装外套时,把两颗扣子都扣上了的,然后在坐下和女王说话时,一颗扣子都没有解开。
不得不说,the crown剧组在服装上面确实做了很好的功夫,以前我看过不少温莎公爵的照片,他确实会把两颗扣子的外套的所有扣子都扣上。
相比之下Billy穿了一件材质和剪裁都不怎么样的卡其色西装和女王见面(他在一群英国贵族面前穿成这样确实有点碍眼),同样是两口的西装外套,他坐下时候解下了下面一颗扣子。
正装入门指南都说西装最下面一颗扣子不可以扣,坐下的时候要把扣子解开,我想这大概是对于中美人民群众入门级的要求吧,时尚Icon是不受束缚的。
4. 我个人是很喜欢第八集的,虽然这个故事不一定是历史上真正发生的,但是女王受到JKF夫人刺激之后执意去加纳力挽狂澜的情节确实给女王增添了性格。
特别是她刚去加纳的时候受到冷漠,然后和加纳领导人谈判,扬起头接受跳舞的样子,让我和菲利普亲王都是刮目相看。
在那一刻,她真正算是在做自己的,是还没有继位前那个可爱的Elizebeth.5. 还是第八集,剧里有女王在温莎城堡和JFK的夫人Jacqueline吃饭的时候女王如何吃English Muffin的细节描写:女王用刀把Muffin从中间切成两半,然后再将黄油和果酱涂在Muffin上吃。
我是激动地终于学会了如何正确地吃英国马芬了!
之前每次吃Brunch或者英国菜遇到这Muffin都觉得自己的吃法不太对劲,但过了又忘记去查如何正确吃英国马芬。
:)也算是看剧的意外收获了。
6. 又是第八集,JFK在美国参加宴会的时候有一段演讲,期间镜头有捕捉到有一个他弟弟Robert在JFK演讲的时候从背后关注Jacqueline的眼神。
这个眼神非常到位地暗示了Robert对Jacqueline暧昧的情感,而历史上他们确实也有非常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
这种手法在the crown里面有非常多,比如对于温莎公爵夫人,还有菲利普舅舅Dickie的描写,都没有过多的解释。
然而如果了解人物背景,很多线索都是任务细无声的刻画。
毕竟这样一出历史剧,人物众多,历史背景宏达,很难一一给每个人物足够的铺垫。
看剧之前或之后再看看历史或者其他纪录片,可能才能跟上节奏。
不喜欢1. 我特别不喜欢第九集里面对菲利普童年故事的过多演绎,煽情和想象实在过多,正好是我上面喜欢的第六条的反面教材。
这一集就特别有美剧的感觉(┑( ̄Д  ̄)┍)。
待续。
第六集《过往》是我翻看再翻看的一集。
温莎公爵爱德华念念不忘要回国,他觉得在外面流放的生活毫无意义。
但正如女王所说,他曾经有最好的服务这个国家的机会,但是他放弃了,放弃的同时改变了女王一家的一生。
原本女王可以过一个养养马的闲散公主的一生的。
(先不论爱德华生不出这历史事实。
)但是爱德华不止是放弃了奉献一生的机会,还出卖了自己的国民,在那个时代就是卖/国/贼。
他的所作所为让女王终于把他赶出去了,亲王,王太后和Tommy欢天喜地的庆祝。
如果单论辛普森夫人,只能说爱德华生错了时代。
但是论到马尔堡文件,那就是他的不是了。
过往不能抹去的。
Part1 权力与家庭——专访《王冠》编剧彼得·摩根过去的十年间,奥斯卡提名的英国编剧彼得·摩根将他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都献给了伊丽莎白二世女王——2006年的电影《女王》和2013年的舞台剧《女王召见》(两部作品恰巧都是海伦·米伦主演)。
当他带着第三个伊丽莎白项目找到耐飞时,这家公司恰好在全球扩张,耐飞不仅同意制作这部剧,还给他投了1亿美元,让他按照大卫·里恩和罗伯特·鲍特那样制作成一出豪华史诗。
在《王冠》第一季中,一个隐忍克制而又坚强踏实的平凡人女王形象已经初现,主演克莱尔·福伊表示扮演女王这样标志性人物太累人了,她一点儿也不介意第三季女王换人演,这样不仅她能够轻松下来去演一些更加开放更能表达自己的角色,同时剧集也能跳脱时间线的限制,展现老年的女王形象。
当被问及是否会在第三季涉及戴安娜王妃的故事,摩根透露他还没想好戴安娜王妃的事,因为这太传奇也太具有轰动性了,他保证肯定会有,但不能保证是第三季,有可能要等到第四季戴安娜才会出场。
之前有报道说,《王冠》将会拍摄六季,以每十年为一季打造一部宏大豪华的历史画卷。
伊丽莎白女王和菲利普亲王 By Alex Bailey/Netflix.摩根表示《王冠》会有点像《教父》,同时他也解释道:「没有任何冒犯皇室或者《教父》的意思,只是《王冠》基本上像《教父》一样是关于一个家庭里的权力和生存的故事。
我希望能写出旋转门(政治术语Revolving Door),枪击或者砍下马头的场景,但是我不能。
因为这并不是一个暴力的家庭,但是相较于《唐顿庄园》,《王冠》的确更像《教父》和《黑道家族》。
」摩根承认即使他想写更多的暴力,像《盗火线》里的银行抢劫案一样,只有子弹嗖嗖而过的声音,但权力斗争的基本准则也依旧使他困扰。
《王冠》第二季里,最接近摩根所说的「炮火」应该来自于玛格丽特公主(由凡妮莎·柯比扮演)。
第一季里,玛格丽特爱上了离婚的上尉彼得·汤森,却遭到了身为英格兰教会最高领导人的姐姐的强烈反对。
「凡妮莎这一季爆发了,」摩根笑着说,「我们都知道她是一个优秀的女演员,但是她爆发了。
这明显是一场悲剧,人性让位于王权,为了女王,她不得不牺牲自己,我太爱写她了……」玛格丽特下一季(即第二季)能找到幸福吗?
「她找到了爱,同时也经历了疼痛。
我向你保证,整个过程都十分痛苦,」摩根重复了这句话,「相当难过」。
玛格丽特公主和斯诺登伯爵 By Alex Bailey/Netflix.由于《王冠》有着官方传记的性质,所以想要对故事保密显然是不可能的。
1960年5月6日,玛格丽特在西敏寺大教堂与摄影师安东尼·阿姆斯特朗·琼斯(由马修·古迪扮演)成婚。
琼斯被授予斯诺登伯爵的爵位,他们的婚礼是皇室第一次面向大众电视直播的婚礼。
据说,在玛格丽特接受琼斯求婚的前一天,汤森对她说:「打算娶一位比利时籍女子」。
巧合的是,摄影师安东尼曾在2007年1月号的《名利场》发表过一篇文章,而他的拍摄对象正是本剧的编剧彼得·摩根。
摩根记得这次合作,他已经76岁了,彼时已经和玛格丽特离婚近三十年了。
「他很有魅力,」摩根指出。
但随后的一番深入研究让摩根发现,这位摄影师对靠近他的人极度冷酷,同时又充满野心。
他是一个有趣的人物,因为他患有小儿麻痹症。
当你小时候因为缺陷而没法获得母亲的疼爱时,娶了全国社会地位第二高的女性就像一种心理补偿——「看啊!
母亲!
看看我!
」摩根同样着迷于第二季里白金汉宫的另一名丈夫,尤其是他外遇的名声在外:菲利普亲王(马特·史密斯扮演)。
在第一季里,摩根就小心翼翼地为此留下过一条线索——女王的丈夫和她分房睡。
至于伊丽莎白女王的故事 ,摩根和克莱尔·福伊的关于各种最喜欢的片段有一些分歧。
早些时候,福伊告诉《洛杉矶时报》,她偏爱讲述1961年肯尼迪总统夫妇访问白金汉宫那一集。
在这一集里,由于英格兰教会关于离婚的立场,伊丽莎白不愿邀请杰奎琳离过婚的妹妹波兰王妃李·拉齐维尔,但伊丽莎白最终屈服并邀请了拉齐维尔,但她却遭到了杰奎琳的报复。
女王夫妇会晤杰奎琳·肯尼迪 By Alex Bailey/Netflix.摩根解释道:「这个情节更多地是关于伊丽莎白人到中年,缺乏自信的表现……这揭示了她的脆弱,她感到自己有点笨拙,粗陋,差劲,不得不和杰奎琳·肯尼迪打交道。
这一集很好看。
」然而,摩根却偏爱另一位美国客人:比利·格雷厄姆。
二战后最著名的基督教牧师,他是艾森豪威尔担任总统期间的精神顾问。
在美国有很多声音质疑格雷厄姆:「是总统利用他代表的宗教信仰达到政治目的?
还是他依靠总统来宣扬宗教?
」「比利·格雷厄姆那一集是关于伊丽莎白想要加深自己的基督教信仰」摩根说,「当被问及能否原谅他叔叔的所作所为时,她动摇了,不再深信基督信仰中宽恕。
」「第二季还有一条线是关于温莎公爵(伊丽莎白的叔叔,爱德华八世退位后的称号)对纳粹的同情」,摩根说,「在退位后,他曾在德国访问期间会晤了阿道夫·希特勒和纳粹领导。
」(也有报道说,温莎公爵和德意志第三帝国保持联系,是为了在纳粹入侵英国后重返王位。
)对摩根而言,现代政治是非常有趣的背景。
在《王冠》的第一季里,温莎公爵看着他的侄女加冕礼,他称:「这是一个神秘莫测的宗教仪式,模糊了许许多多的界限,牧师、历史学家或律师都无法解开这个谜题。
」当有一个客人说这个仪式太疯狂了,爱德华若有所思地反驳道:「恰恰相反,当你拥有魔法的时候,谁不想保持神秘感?
」
伊丽莎白女王加冕礼 By Alex Bailey/Netflix.按照摩根的想法,政治制度和君主制一样不合逻辑。
「我看美国的选举制度简直就是灾难。
在各党派推出自己的候选人的时候,民主党和共和党在制造不可弥合的裂痕,当最终选出总统时,这名总统已经精疲力尽了。
有时候,这个疯狂的君主制对我而言似乎很合理,就像是政治家的一次失误。
但当我们看《王冠》时候,会觉得这是最不合情理的——就因为血统,一个家族就应该成为国家元首。
」尽管制度有不合理之处,但女王却凭借她的优雅与毅力,在换了一波又一波的首相后,依旧统治着她的王国。
丘吉尔 By Alex Bailey/Netflix.「第二季末,女王换了三位首相,丘吉尔辞职,伊登辞职,麦克米伦辞职。
在这十年里,这三位强大的男人先后遁走。
这真的让我很震动,这不就是我们现在的政治家么!
在过去的三年里,我们英国已经换了三茬政治家了,接下来还要换第四茬。
那些没有工作的人就是那些该死政治家,目前的政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迂腐。
」摩根猜想女王之所以能在位这么久,部分原因就在于她不是政治家。
Part2 11张私人照片了解英国女王的一生
约一个月大的女王和她的母亲
9岁的女王
18岁的女王抱着她的柯基犬
27岁地女王和丈夫菲利普亲王
32岁的女王
45岁的女王和儿子安德鲁王子和爱德华王子
54岁的女王
63岁的女王和她的一家
72岁的女王
81岁的女王和菲利普亲王与查尔斯王子
90岁的女王与查尔斯王子、威廉王子和乔治王子未完待续Part3Part4注:本文基于《名利场》8月17日对《王冠》编剧彼得·摩根专访翻译而成,有部分删减,原作者 JULIE MILLER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菲利普亲王出轨的问题现实中确实有一些关于菲利普亲王出轨的传言。
但是并没有任何明确证据。
菲利普亲王自己回应过一次,他说:“这怎么可能?
自从1947年以来我身边每时每刻都有侦探,不分日夜。
”剧中的那个芭蕾舞女演员的事情是虚构的(Ulanova确有其人,她1956年来伦敦巡演过,但她当时已经快50岁了。
从各种证据判断,乌兰诺娃和菲利普亲王不大可能有关系)。
和菲利普亲王传过绯闻的主要是一个叫pat kirkwood的女演员,可能这就是这段剧情的原型。
菲利普亲王的好友Mike Parker的离婚丑闻是真的,丑闻出来以后Parker辞职回了澳大利亚。
后来Parker的前妻写过一本书,书中称Parker曾经和菲利普亲王用假名出宫寻欢作乐,但是Parker否认有这种事情。
2.女王和肯尼迪夫人的插曲肯尼迪夫人访英以后确实对女王有一些负面的评价,但是远不如剧里写的那么尖刻。
这些负面评价主要是有人说肯尼迪夫人认为女王的穿着不够时髦,白金汉宫的家具不好看,还有女王为人有些沉闷无聊等等。
但是没有证据显示女王听到了这些话,也没有证据显示她因此生气过。
后来肯尼迪夫人确实以较低规格单独访英并与女王私下吃过午餐,但是会面内容不详。
并没有证据说明肯尼迪夫人道过歉。
当然也没有证据显示女王因为肯尼迪夫人的刺激而突然采取了激进的外交行为。
肯尼迪遇刺以后女王给肯尼迪夫人写信的事情应该也是虚构的。
3.女王和加纳领导人跳舞的事情确实有女王和加纳领导人恩克鲁玛跳舞的照片,时间是1961或者1962年。
此时加纳已经独立,也似乎正和苏联比较热络。
至于加纳是否因为女王的外交而没有脱离英联邦,我没有查到这方面的内容,估计是导演虚构的。
加纳直到现在仍是英联邦成员。
4.玛格丽特公主和彼得唐森的爱情故事本剧这方面的内容基本是真的。
玛格丽特公主和唐森相恋,但是因为后者离过婚王室反对这桩婚姻。
但实际上王室也没有那么苛刻,有证据显示女王和首相(Eden,就是苏伊士运河危机处理的很差的那位,他自己也离过婚,所以据说他在这件事上比较同情玛格丽特公主)后来起草了一个计划,允许玛格丽特和唐森结婚,不影响她的公主头衔和年金,仅仅是把她及子女从王位继承表上去掉而已(玛格丽特公主继承王位的可能性本来就微乎其微)。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后来玛格丽特公主主动发表声明宣布放弃和唐森的恋情。
声明大意是:我知道我可以和唐森结婚,但是由于教会对婚姻的教导,我决定放弃。
唐森后来被派驻国外,最后和一名19岁的比利时姑娘Marie-Luce Jamagne结婚了。
大家可以去搜一下姑娘的照片,长得非常像玛格丽特公主。
上面这张照片是这位比利时姑娘(旁边的人就是唐森),下面的照片是玛格丽特公主。
5.玛格丽特公主和摄影师的爱情故事该摄影师的生活方式确实比较“波西米亚”,但可能也没有剧中描述的那么边缘化,毕竟他其实长期给王室摄影。
唐森结婚前确实给玛格丽特公主写了一封信,然而实际情况是当时公主已经和摄影师恋爱。
有种说法是玛格丽特公主在收到信的第二天接受了摄影师的求婚,但也有说法是玛格丽特公主其实要摄影师不要马上求婚,因为她不希望公众认为自己结婚是为了报复唐森。
玛格丽特公主把那张“好像没穿衣服”的照片寄给报社的事情是虚构的。
确实有这么一张照片,也确实是这位摄影师拍的,但是照片是他们婚后拍摄的,好像也并没有引起什么争议。
这张照片长这样:
公主和摄影师的婚姻似乎并不是非常成功,婚后有不少公主酗酒出轨等新闻,最后这对恋人以离婚收场。
6.摄影师的背景和恋爱关系剧中描写的摄影师和好友Fry及Fry妻子3p的故事应该基本属实。
Fry本来要担任公主和摄影师婚礼的伴郎,但是后来被查出案底而没有当成伴郎,案底是“轻微同性恋罪行”。
摄影师和公主结婚后不久,Fry夫人生了一个女儿。
2004年这个女儿做了DNA测试,结论是她的生父是摄影师(跪了)。
7.菲利普亲王和查尔斯王子上的那个杨永信学校菲利普亲王一开始分别在法国和英国上过学,后来转去德国上学,原因是为了“省学费”(因为他姐夫是学校的所有人)。
这所德国学校的一位创办人是犹太人,因为在德国呆不下去他就搬去苏格兰新开了一个学校,于是菲利普亲王不久就转去苏格兰上学了。
这所学校是不是真如片中描述的那么杨永信我不知道,但是查尔斯王子似乎非常讨厌这个学校,这集末尾的字幕说查尔斯王子把Gordonstoun描述为监狱和人间地狱,后来查尔斯王子把自己的孩子送去了伊顿。
菲利普亲王的姐姐姐夫一行人死于空难是真实的,他也确实去德国参加了葬礼,但修墙和被父亲指责的桥段可能是导演虚构的。
8.首相和首相夫人剧中Macmillan首相和夫人的关系简直令我迷惑不解,居然有人亲自送妻子去通奸也是醉了。
真实情况是首相的妻子是名门之女(父亲是加拿大总督、第九任德文郡公爵)。
首相夫人从1929年开始和保守派政治家Robert Boothby发生婚外关系,并且这种关系貌似维持了一生。
由于当时风气保守,离婚可能会终结Macmillan的政治生涯,所以他一直没有离婚。
1931年Macmillan精神崩溃过,一般认为和妻子的事情有一定关系。
至于到60年代他和妻子的关系是不是还像剧中描写的那么纠结则不得而知。
最后说说我对剧中人物的看法(是剧中人物,不是真实人物!!!!!!!)在第二集还是第三集里菲利普亲王说,表面看来我们是一群过着奇怪生活的特殊的人,其实我们的内在和普通人毫无区别。
我十分同意这句话,这个剧很细腻地展示了人性其实在哪里都是一样,不管你是女王、公主、亲王,都逃不开每个人必须回答的人生问题:我是怎样的人?
我要怎么度过我的一生?
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又会遇到许多的矛盾,比如我想要的我做不到怎么办?
世界和我期望的不一样怎么办?
玛格丽特公主的矛盾是,她既想要反叛和自由,又深深迷恋公主身份带来的特权、关注、优越感(女王的话),所以她注定会在不快乐中走向破碎。
菲利普亲王的矛盾是,他有野心却并没多少才干和毅力,所以很多时候只能以皇室的束缚为借口,为自己的无能和不负责任开脱。
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人的一切痛苦,本质果然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本季虽然结尾强行拉回正面价值观,但是菲利普亲王的形象真是在我心中一落千丈(强行把自己的伤痛重复到儿子身上简直不能忍)。
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没有错,但是要么像女王那样踏实努力,一步一步自己赢得尊重(别忘了刚登基的时候大家如何轻视她);要么像那个攻击女王的报纸编辑那样,有理有据地指出对方的不公正,靠理性和真诚瓦解世界的敌意。
而菲利普亲王争取尊重的方式,在我看来基本只有孩子气的无理取闹而已。
面对那些艰难复杂的人生问题,毕竟有的人交出了令人倾佩的答卷。
女王容貌、魅力不如妹妹,智力、性格、能力没有一样出众,但她极为踏实和努力地对待着生活和她肩上的重担,一步步成为人们爱戴的女王。
在这个过程中,她的成长简直是伟大的,她的坚定和真诚是令人动容的。
那个攻击女王的小报记者,一度千夫所指,但他也在压力下保住了自己的初心,终于用真诚和坚定赢得了民众和王室的支持。
也许宇宙真的大部分时候只有混乱和空虚,但我们居然有幸看到确实有人在混乱和空虚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也许人生真的大部分时候都像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但我们居然有幸看到确实有人在痛苦和无聊中找到了意义。
我无法不敬佩这些人,即使是这么丧这么反鸡汤的我,也在本剧中真正看到了正能量。
即使在生活中也像一个人偶 为什么不戏剧化一点演绎一个mortal女王? 上一季为了王室荣誉阻止妹妹结婚都可以理解 这一季妹妹犹豫的问她是否该接受一场突如其来求婚,只因为对方是个没问题的男的 ,就一句十分支持什么都不多问 还提出之后在他们10年结婚典礼上宣布订婚消息……这是想到妹妹终于嫁出去不会给自己添麻烦了的节奏?可怕
这季感觉没有上一季那么抓人,也许是因为已经习惯了这种套路的缘故。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肯尼迪夫人和查尔斯上学记这两集,对菲利普的身世有同情的部分在,多少可以理解他对于孩子的期待和现实给的反馈的落差,而且实在是很喜欢马特。玛格丽特公主的美丽和任性也很让人喜欢。查尔斯的性格则确实不怎么讨喜。
2022.01.09 在看第一集。2022.01.11 看到第八集。越拍越像三流八卦小报了。影视作品虽然不必完全忠实于现实且可对其再创作,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就此把一切人物和历史都娱乐化低俗化。第八集的内容对肯尼迪夫人对伊丽莎白女王乃至全体女性都是一种侮辱。男人都是高谈阔论处理天下事的政治家,女人就只会小肚鸡肠背后嚼舌根了?我不相信肯尼迪夫人会说出那样肤浅的话,也不相信女王仅仅是靠“女人的魅力”就“诱惑”了加纳领导人从而促进国事顺利。再加上前面根据低俗小报对温莎公爵“纳粹化”的失实杜撰,让人不得不对这种披着历史剧的外衣却到处充斥着下流八卦野鸡狗血内容的家庭伦理剧无语。2022.01.11 看毕。给这胡编乱造的八卦花边狗血片子打高分的大概都是些幻想嫁入王室的三级趣味八婆。
菲利普真就绝世巨婴,浑身上下没有一点魅力,没担当还瞎捣乱,脸皮厚度堪比城墙,标榜自己表面complex difficult但非常dependable。还有Tony,他对Margaret真是一场精心计划的狩猎。本剧的男性看了就让人倒胃口。。
&#34;If only.&#34; Such profound and naked sadness.
从苏伊士运河危机到普罗富莫事件 这十年间两次动荡整个英国的事件 剧本更为工整 每集各有关注点 大时代背景下的冷战反殖民化苏联等都是点到为止 重心依然是王室内矛盾与冲突 王冠的沉重与责任 布景灯光服装保持教科书水准 人物刻画和心理塑造深入人心 最后三集把整个剧带上新的高度
2019.04.23 ~ 2019.05.04还挺好看的,不过我一见Matthew Goode就抑制不住自己的睡意,感觉玛格丽特两口子的故事真是又长又无聊……Matt Smith虽然骨骼清奇,但他演得有趣啊!
女王总是抬着下巴,用僵硬的语调说话,看了几集后就严重审美疲劳了。还是第一季好太多。
女王归来,皇冠又重了,老公出轨也没空搭理,被工作挤满了的女王,会不会让各类妇女找了个平衡。
單看第8集都看得搖頭,別說描繪(只可用「繪」不能用「述」實在離真實感太遠)甘迺迪夫婦的私生活編作成這個樣子非常過分,美國第一夫人豈會人前那樣評說自己丈夫劇本可信度為零,再說選角都嚇人,積琪蓮本人如果看見怕會暈倒,氣質風度差十萬八千里,容貎也老太多。英女皇對鄰邦元首夫人的態度何只官僚簡直冷漠,茶卓上果醬匙敲碟噹噹響,整場戲毫無格調。如果講究真人神髓味道別看這套劇。
一共十集,片头的伏笔到第四集才讲完,而且是原封不动的又演了一遍那场戏,就冲这个节奏三星我都觉得给高了。还好第三季演员全换了可以小期待一下。
从中间起女主开始发力(主要也得益于台词),表现倒是比第一季好。生硬的地方仍然不少。三星半。
She has to be extraordinary while being ordinary. She has to be ordinary while being extraordinary. Margaret真是出彩。另:女王同意拍这部片子是想告诉全世界她老公有多渣的吧?
女主演员本身没错,但是不适合这个角色,不知道是什么背景被选择了,一股小家子气,总是紧张惊慌失措强作镇定的样子,在黑女王吗?凡妮莎科比从外形到气场都比她更合适其实,当然她演桀骜不驯的玛格丽特公主也行,但是真的比女主气场强大太多。
这季的时间段里基本没有类似上一季的重大历史时刻,相对平淡,整体看着很无感。每集的叙述都是独立的,剧情又没有特别抓人的地方,容易放了很久才想起来看下一集。最后一集坑啊,都是成年人,正面接球行不行!居然一段诉衷情就过去了,呵呵,婚姻,心疼女王。玛格丽特公主大美~也让人心疼…
制作层面依然无可挑剔,第二季的剧情比较多的关注在女王身边的人和女王的感情线上,少了些女王个人的成长故事,不过还是非常精彩~
第二季比第一季略显沉闷。我还是不喜欢菲利普这个演员,玛格丽特公主的故事是整部沉闷片子的调节剂。很明显看到随着帝国的衰落和殖民地的独立,王权逐步走下神坛。
弃剧了
新内阁大臣处理政务带有强烈感情色彩,又急于摆脱丘吉尔的阴影,频出昏招。开始亲王偷亲女王颈部,到后面两人感情破裂,双方都有过错。面对丈夫的背叛,除了写上“always remember you have a family”之外,拥有高贵王权的女王也只能选择隐忍。对丈夫产生陌生感到破镜重圆,天底下没有完全的婚姻。
ep10普罗莫夫事件看得懵,google了才get前因后果。和第一季一样,好看的时候很好看,稍不注意就开始冗长冗长冗长..忍不住按快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