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从简至上的画风,却能在数种色彩间传达感动;明明是纯真无暇的童眼无忌,却不得不承受成长后的孤独之痛;明明只想要一个治愈的温暖故事,却差点在一张张悲伤的插座脸中仓皇逃跑;明明只是一个普通孩子的成长之旅,却不得不承受整个世界运转发展的结果。
现在的我抬头望向天空时,天空只分为了简单的蓝色或灰色。
我想起了过去……小房间的窗外,从桑田变成了尘土飞扬的公路。
不知道为什么,去往外面经过的村庄们、石子路们,一个个、一条条消失了。
但这栋小房子,这个小村子,却被留了下来。
突兀的,孤单的,破败的。
我还记得第一次离开家,住宿在干净整洁的学校,模仿着大家的装扮,附和着女孩们最新的话题。
一度,你会以为你已经走出来了,从那个破败不堪,鸡鸭屎尿的村庄来到了新的真正的生活。
就这样慢慢的长大着。
每个周末,一个人走回家的路,从光鲜亮丽的城市中央,一路走到夜幕降临、路灯寥寥的公路尽头。
回过头,恍惚穿梭在两个平行的世界之中。
这个村庄,越来越老了。
像一棵被拦腰截断的老树,你几乎能闻到它一点点腐烂的气息。
它和儿时的那个让人轻快透明的小村庄,再也不一样。
朦胧的路灯下,开始是抽着烟、袒着肚皮,谈天说地的男人们。
渐渐的,变成了窃窃私私、煞有介事的几个妇人和一边玩闹的小毛孩。
但这一刻,村子的小路中央如此安静。
留在村里的老人们,不喜欢休憩,不喜欢聚在一起,早早地关窗睡下。
他们休息得太久了,日复一日地休息。
路灯下,只有几只飞蝇让人厌烦。
再往上,光晕越来越淡。
最后是什么都没有的黑色,深深的黑。
沉沉地压在整个死一样寂静的村子之上。
过去,像炊烟一样软软地包裹着身体。
印象里,每当临近傍晚,一天的撒野玩乐就该结束了。
从田间的小路,一路蹦着跳着回家。
路边都是小小的,不知名的野花。
慢慢地走近了,村子的空气中,氤氲着一股淡淡的白米饭的香。
一声两声的叫唤和催促,随着炊烟升起来,又消散。
到门口和鸡呀狗呀,再闹上一会儿。
跑进屋,凑到爷爷的小板凳旁,看着灶台里的最后一点火星被草木灰扑灭。
灶洞里变成了一团小小的黑,暖暖的黑……借着路灯黯淡的光,走进黑色的巷子里,悄无声息的,发冷的。
打开铁门,推开玻璃门,换好鞋子,上楼,钻进被窝。
可能是我忘了关上床边的窗。
梦里,一会儿是黑黑的马路轰隆隆的作响,一会儿又是绿绿的桑田透明的天。
当初看这部电影只是因为这是我这种穷人最能消费得起的周末放松方式,我宅在宿舍,吃着麻辣烫看的这部电影。
因此,中间的几度泪目都可以让麻辣烫背锅。
这部片子,完完全全的致郁片,开头就用小男孩的回忆欺骗了我,简直就是一部“儿童观光片”,我都忘了吃麻辣烫了。
但是越到后面我就越害怕,片中的各种寓意我也懵懵懂懂地明白,但是在片子中我感受到最多的就是孤独。
火车站忽明忽暗的灯、沙漠中孤零零的一家人还有一个人寻找爸爸的小男孩。
我多想去帮帮他,和他一起。
这个故事很简单,有人说这是“三毛历险记”。
的确,这是一个小男孩独自一人在未知的世界冒险。
我对于电影印象最深的就是小男孩在火车站等待火车进站,车门开启的一瞬间,他的爸爸出现了。
那个时刻我真的觉得自己就是那个小男孩,一种回到原来的欣喜。
但是后来,出来了无数个和他爸爸一模一样的人,我至今还记得那种让我冷静的慌乱。
原来永远的别离,是即使相遇也无用。
80分钟几乎无对白的动画,却一点也不枯燥,没有对白,意味着有留白对于电影内容 我的理解是生长在乡村的小男孩,父亲远走谋生,在他日后的岁月里,以寻找父亲为出发点开始生长生活,从乡村来到城市,从壮年迈入老年,目睹工业代替劳动力。
80分钟的电影有很多寓意,然而我最想说的不是这些而是关于迷失和寻找父亲离开后他是迷失的,所以去寻找父亲,寻找父亲留下来的那些音符,那些时光,而当他真正踏入城市,站在马路中间看着卡车飞驰而过,再一次的迷失,只不过这次是迷失在环境中,于是他开始成长,拥有了自己的生活轨迹,寻找生活乐趣,而当生活有了不自主的改变,又是下一个迷失。
与父亲离别的一段笛声,贯穿全场,童年在家乡父亲吹给他听过,长大后在游行的队伍中听到过。
这是生音,生命之音。
这是承载他快乐的声音,也是揭穿生活的声音。
他一路顺着声音追寻,在追寻的过程中不断迷失在世界里,又再一次的靠着这段声音找到方向。
所谓吾心之处便是家。
与其说是男孩与世界,不如说是世界与我。
因寻找而进入世界,因世界而迷茫,因改变而迷茫,其实只要一直能听到这股声音,一定能找到回家之路,家不在远方,而在你相信的地方
好久不见。
今天给大家带来一部动画电影《男孩与世界》,请跟随我一起在斑斓色彩中探寻成长和世界的真相吧。
在巴西乡村的一片葱郁森林中,男孩卡库与父母过着简单而幸福的生活。
父亲在田间劳作,母亲纺织,卡库在自然中自由奔跑,用纯真的眼睛观察世界。
然而,贫困逐渐侵蚀了这片净土。
为了生计,父亲决定离开家乡,前往遥远的城市打工。
卡库目睹父亲踏上火车,消失在铁轨尽头。
家庭的破碎与父亲的缺席,在他心中留下巨大的空洞。
某天,他决定独自出发,踏上寻找父亲的冒险。
卡库的旅程如同一场梦境。
他穿过金色的麦田、幽深的森林和荒芜的平原,沿途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物:一位与蜂鸟共舞的孤寡老人,教会他与自然共处;一名纺织厂女工,用彩线编织出对自由的渴望;一位流浪歌手,用音乐抵抗现实的压迫。
这些片段拼凑出世界的复杂面貌——既有自然的灵性,也有人类的苦难。
途中,卡库发现了一节断裂的铁轨,他沿着轨道前行,逐渐接近庞大的城市。
这里的一切与他熟悉的乡村截然不同:高耸的烟囱喷吐黑烟,机械齿轮吞噬森林,工人们如蝼蚁般在流水线上麻木劳作。
卡库穿梭于钢筋水泥的迷宫,目睹了工厂对劳工的剥削、抗议者的呐喊与镇压,以及自然被工业文明碾碎的残酷现实。
他捡起一根彩色粉笔,在灰暗的墙壁上画出记忆中的家园,试图用童真对抗世界的异化。
卡库最终在一处贫民窟找到了年迈的父亲。
曾经的壮年男子已佝偻憔悴,眼中失去了光芒。
父子相认的瞬间没有言语,只有泪水和颤抖的拥抱。
然而,这段重逢短暂如泡沫——卡库意识到,父亲早已被城市吞噬,再也无法回到过去。
心碎的卡库踏上归途,却发现家乡已被种植园和工厂占领,森林消失,母亲也已离世。
时间悄然流逝,卡库成长为青年,又在工业化浪潮中老去。
垂暮之年,他回到故乡的废墟,在枯树下找到童年时埋藏的玩具。
此时,画面突然倒转:年迈的卡库变回孩童,与父母在金色的原野上奔跑嬉戏。
一切仿佛轮回,而远方,又有一个小男孩捡起行囊,朝着铁轨的方向出发了……
动画的剧情没有激烈的冲突,没有深刻的对白,导演阿莱·阿布鲁只用天马行空的笔触和高饱和的色彩构筑出一幅超现实的视觉诗篇:乡村田野的简笔画和大自然斑斓的调色盘,狂欢的人群吹打乐器肆意散发着生命力,蜂鸟、蝴蝶、花草鲜艳似梵高的抽象画,一切旺盛的朝气蓬勃融成向天空张开翅膀纵情翱翔的七彩凤凰;而被工业化过度侵蚀的城市呈现暗冷色调,冰冷的齿轮和异化的人流像巨大的机器轮转,阴绿色的建筑物堆积成垃圾山脉,伪装成乐队的军事集团身着一身严肃的黑侵袭蔓延整座城市,马路上到处是拥堵和冷漠。
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分割成前后两个不同的世界: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深刻审视。
画面背景的音乐也随着不同的画面镜头的变化而不断切换。
孩提时的小卡库记着父亲悠扬空灵的笛声,伴随他度过每个思念至极的岁月;穿梭进入色彩明丽的自然世界之中,活泼欢快的童谣合声缓慢入耳,令人沉浸在那个空间;笨拙沉重的城市机器出现在镜头前时,压抑严肃的铜管演奏和激越的抗争号角交替演绎。
喜欢故事以一个小男孩的视角来探索世界的演变和岁月轮转变化。
拉丁美洲在飞速的全球化与工业化进程中经历阵痛:影片中父亲的远走象征农业社会的分崩离析,而城市钢筋水泥构筑成的钢铁巨兽则隐喻资本主义社会对自然的剥削和对人的异化。
渺小的个体在时代洪流中无法挣扎束缚,默默追寻与审视存在的自我价值。
这部动画不仅是一个男孩的成长史诗,更是一曲献给所有被时代遗忘之人的挽歌。
影片结尾,导演抛出一个开放式寓言:当卡库的轮回再次开启,新一代的男孩是否会重蹈覆辙?
抑或能找到与自然、文明共存的答案?
我们无从得知。
但我们也许能保护自己内心最深处的色彩,在当浩浩荡荡的洪流席卷而来之时,不会为其随波逐流,肆意画一幅五彩斑斓。
下载这部电影时并不知道它是讲什么的 ,冲着简洁可爱的造型和绚烂充满童趣的画风去的,之前一直以为它是旅人日记那类的动画, 看完之后却让人久久的心痛,影片几乎是无对白的,偶尔出现的那两句也没能听懂,射手被关了之后我也放弃了满互联网找字幕的打算。
影片一开始如观众预想的是个充满幻想与童真的世界,色彩斑斓的草原,小男孩在现实与幻想的世界里自由奔跑,风吹动他的头发还有母亲的裙子,美丽的母亲,年轻的父亲,还有充满希望的未来,父亲在临走之前用笛子为小男孩吹了段曲子 ,乘上火车远去,我开始预感到了悲伤。
父亲走后风依旧吹着草原上的每棵草,小男孩整天幻想的都是父亲在时的情景,而母亲一个人提水一个人做饭,一个人点燃路台的灯,小男孩心疼母亲想念父亲辗转反侧不能入睡, 他跳下床拿出那张照片决定出门寻找父亲。
小男孩的出门影片用了超现实主义手法,在一阵狂风暴雨中小男孩离开了家,当他醒来正躺在城市的吊床上,墙上贴着自己带走的那张照片,或许这个也暗示了小男孩这段历程的艰辛,影片很多次用了这种方法让小男孩任意处在任何世界通过the Boy 来展示the World给观众看,而此后影片中也再没出现小男孩的母亲。
The Boy and the World这到底是怎么样的世界?
同一个世界却分很多国家,国家分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社会分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一如影片中很多次出现的金字塔形建筑和机械流水线般的社会环境。
小男孩醒来是在一个孱弱又疲惫的陌生人家里,他是这庞大系统的一份子,影片将现代社会的运作具象到了制造业上,陌生人无疑是这条产业链最低端弱小者,粗狂的蜡笔线条,明亮鲜艳的色彩,有趣的表现手法让人缓解了内容本身所承载的沉重,就连这群最低端的弱小者也面临被淘汰的压力和被抛弃的命运,陌生人没能躲过命运,他拉着自己的小车被迫离开,在颠簸巨浪与狂风暴雨中小男孩与陌生人漂落到一处如梦境般静谧的夕阳下,此时小男孩发现父亲的信息沿路奔跑而去,留下了陌生人孤寂的身影。
小男孩找到了父亲工作的地方,一座森严冰冷毫无人情味的工厂,如果说陌生人所处的是生产链原料生产的第一环节,那么小男孩的父亲所处的就是原料加工的第二环节,而这些都是不发达国家主要的就业方向,巴西是不发达国家,我们国家比巴西还要差一些,金字塔下层的人消耗自己的人生来换取上层人的优越生活,第三世界国家牺牲自己人民幸福来换取国际地位,影片中那座空中城市就是指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原材料,而发达国家赚取了制造业中最富利润的部分,最终将产品销售回发展中国家同时剥削掉了成倍的利润。
当小男孩找到父亲时,父亲正在流水线上机械的工作着,头上戴着临走时母亲送的那顶花线帽子,拉长的身体疲倦的近乎要睡着了,接下来就是匆忙和疲倦的都市人群,拥挤而麻木的公交车,巨大的印刷这巨乳红唇的广告牌,具有尖嘴利齿的塔吊正来回吞噬这城市,小男孩跟着父亲下了公交车后回家的路好长,父亲住的地方好远,万家灯火,小男孩疲惫失落的跌坐在台阶上,父亲将他背在肩上一路走到了小屋,吃完那只为能像机器般活着的食物,父子两坐在电视前,小男孩拿出自己带在身上的那张照片想让父亲看而父亲却睡着了,电视里正播放着购物广告。
镜头顺着父子两睡着的身影一直往外拉,拉出金字塔交代社会地位。
任何时候即使处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也有自己的娱乐方式和梦想追求,第二天父亲骑着自行车,小男孩带着草帽 ,还有那把富有创意的伞一起逛这个城市。
父亲用自己制作的奇怪乐器为小男孩演奏,有无数音乐泡泡,相比之前离开时为小男孩用笛子吹出的泡泡多了好多,影片中音乐泡泡有特殊含义,代表社会底层人的力量,与此同时也表现了小男孩的父亲从未放弃梦想与希望,在父亲的音乐声中小男孩看着眼前的万花筒开心的走着,而上帝自会照顾他脚下的路,无数美梦如音乐泡泡般浮现,小男孩在万花筒里看到了草原上自己的家, 而窗外却浮现了那个如阴影般的金字塔城市建筑,梦被现实一瞬间打破了,小男孩随同那些出口的原料一起被送到了另一个地方,那座浮现在空中的城市,这里的人们享受着和谐与美好文明与发达,无数导弹在为他们保驾护航,小男孩在噩梦一般的制造过程中目睹这一切,所有的原料最终变成了产品被再次送回,城市上空烟花绚烂,举国欢庆。
影片中还表现了随着技术的革新新生产工具的运用,无数手工业者下岗和返乡,即使在任何一类世界中总有创造梦与希望的人们,片中那些弹奏乐器载歌载舞的人就带表这类人,小男孩的父亲也是这种力量的一部分,无数音乐泡泡汇聚成一只五彩斑斓的大鸟与那些工业兵器所形成的黑色大鸟相对抗,这两种力量分别代表梦想与现实,善良与邪恶,光明与黑暗,纯真美好与自私贪婪,在强烈的对抗中彩色的鸟败了下来,现实世界总是残酷的,任何冲突牺牲的都是弱小者的利益,而这类人群大多数是金字塔下层的人,上层建筑掌握力量,控制资源 ,并在媒体上大肆渲染。
小男孩和父亲回到了他们曾离开的地方,什么都变了,家已破败不堪,母亲也再没有出来,父亲回忆自己离开时的情景,然后把自己在工作的地方偷着做的那张彩色桌布铺在草地上,眼前又是一片美好景象,孩子们又奏起了音乐,一只新的雏鸟诞生,小男孩和父母一同种下一颗梦与希望的种子。
PS:小男孩在城市中找到的不是他父亲,是他未来的自己。
他的父母、亲情的记忆,已经被这个世界扼杀,仅留下了残缺的记忆碎片,和老来的孤独...小男孩自己和父亲的角色的合二为一是慢慢转化的,并不能只单纯的理解为始终只有他自己,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下,儿子和父亲的命运几乎是一致的,所以也可以理解为是一个人,直到影片最后小男孩的恍惚中自己和父亲才合二为一,你可以注意父亲离开时的帽子和工作时的帽子子,小男孩找到父亲后一起逛街时戴的正是父亲当年走的那顶帽子
博一曰:2014的最后一天,我想用一部电影来结束它。
男孩与世界,the Boy and the World。
这部漫画风格的巴西电影,其英文名和我自己的名字有那么点相似,因此选择了它。
原以为故事情节很像他,独树一枝的,画风一样,带你从头至尾的享受,因为他开场的极简画面,和似Bossanova的音乐,无需字幕的配音,给电影定了极高的基调,但可惜的是,整部电影电影,最终,没有能够超越它的开场,即使首尾呼应。
怎么说呢?
电影如果去拍摄宏大的道德说教电影,若不能出其不意,便易成为平庸之作,即使是被奉为大师的新海诚亦然,那部《追逐繁星的孩子》,主题定义过于宏大,对环境污染的担忧,对工业社会的质疑,对乡村文化的怀念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可以说这类电影面面俱到,只是皆为蜻蜓点水。
男孩最后没有找到爸爸,他的爸爸已经泯然众人矣成为千人一面的工作僵尸。
男孩的初心不在,顿时长大,照顾不了年老的妈妈,沉浸在儿时的美好时光里,直至憔悴容颜跃然脸上。
再听到爸爸吹过的笛声也没有了当年的莫名兴奋,甚至连面部肌肉的一丝抽动都没有。
直接说,我不喜欢这样的电影。
它是甜味儿的毒药,久则伤人。
弥漫着loser的酒味,在深夜无人的马路,扯着嗓子高喊——花花世界,与我无缘。
我知道你说的是真实,但我的人生不会如此狼狈。
踏着2014年的钟声,补上一篇笔记。
一流的动画片应该是具有想象力的,而不是把动画拍的跟真人一样。
每一帧画面都是那么的没,那么的奇幻,就像一个大的万花筒世界。
全剧本没有台词,或者有几句但我也听不懂,不知道说的是什么语言,但是背景奇美动听的音乐弥补了这一点,很好的展现了情节的高潮,小男孩跟妈妈在饭桌上,小男孩扑向爸爸,却只扑到了椅子背,此时突然响起的背景音乐,一下子就把我的眼泪给震了出来。
内容方面大家看了都懂的,工业的发展带来环境的破坏,留守儿童问题,以及种种。
这些问题,都可以在现在的中国找到。
不过动画电影的内容并不是我最最感兴趣的点,动画片最美的应该是画面和音乐,因为它展示的成人的幻想,幻想应该是会奔跑的大树,应该是会跳动的音符,应该是会吃人的怪兽,以及你想都想不到的东西。。
20160418《男孩与世界》试试用三首中国古诗,概括该电影主旨这部片子也算是厉害了,巴西社会所有的标志性符号,多多少少都有涉及,一揽子全兜住:城市化、留守儿童、农牧业大国、工业化、失业潮、音乐、足球、贫民窟、狂欢节、对政府的示威游行、环境污染……但故事的主线其实是简单的,如果用中国古代诗歌来概括,无非是三首诗:第一阶段(童年):父亲离家,渴望归来王维《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第二阶段(壮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刘希夷《代悲白头翁》(节选)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第三阶段(暮年):故乡山河在,旧人无一识汉乐府《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所学有限,能想到的大抵如此。
虽然故事的主线没什么新意,但动画和音乐配合得实在太漂亮了。
以上。
一部看似简单的蜡笔动画,简单清晰的笛声旋律,关于男孩一生的简单快乐和无奈心事,却获得了动画界最高荣誉——法国安锡动画影展首奖。
带着一颗童心,导演展示给你无限天马行空的快乐。
也带着一份失落,寻找现代化城市里最初的心灵家园。
本期麦田电影院,带你欣赏,《男孩与世界》。
童真·家园在蜡笔画的万花筒中开始,一个只有简单线条四肢的男孩出现在画面中间。
沉浸在乡间的花草牛羊,跳跃在蓝天和绿地之间绚丽色彩越发复杂,缤纷的巴西丛林,渐进的笛声和悠扬的弦乐,演奏着男孩的简单快乐。
突然的安静,男孩父母低沉的对话之后,爸爸为男孩演奏了一段笛声,便被火车带向了远方,男孩的世界从此天翻地覆。
在他童年彩色的天空下,看到的每一位男子都是爸爸的模样,听到的每一段笛声、都是爸爸的声音。
对爸爸的思念是空中的音符,是埋进地里的妈妈的歌声,是天旋地转男孩的心情,是妈妈在月台黄昏无尽的守望。
导演完全用儿童的视角,天马星空的想象,心中所思都成绚丽的实在。
追寻·迷失终于在一个雨夜,学着爸爸的模样,男孩带着全家福,在快速变换的线条间,在噩梦一般的气氛里,男孩离开乡村,来到新的世界。
男孩所见的世界始终是儿童的视角,无论是云朵一般柔软的棉花,时而响起欢乐的笛声,符号化为规则方阵的工厂,都是孩子童心的绽放。
和爸爸的笛声一样,音乐是男孩的心灵家园,每一次乐队游行男孩心中都会飞起彩色的凤凰。
男孩纯真之眼所见,并不止于一个色彩和线条的世界,还有种种成人世界的现实。
从第一位被解雇的老爷爷开始,男孩被卷入了城市的河流,在红尘翻滚中颠簸流离,男孩从乡村走过原料生产厂,走进纺织厂,走到大城市销售中心。
工业一层层进步,色调却一层层暗淡。
工业化所象征的军乐团的黑暗色彩,情绪混乱的城市生活景观,一切让男孩慌乱不已。
第一次,像个大人,男孩露出了悲伤的表情。
与乡村的绚丽不同,城市里满是消费的符号,男孩被迫迷失在这座金字塔的最底层。
是底层人民的笛声再次拯救了男孩的失落,卖艺人的万花筒带着男孩看到了城市的全貌,光怪陆离的世界却让他更加思念乡村的三口之家。
导演却执意要把乡村现代化的图景勾勒完毕,于是用集装箱把男孩拉过码头,在另一番颠沛流离中,手工业制品变得充满了电子感。
男孩来到了更大的城市,消费世界变得更加复杂,男孩心中的音乐只能在城市边缘狂欢。
手工纺织厂被黑色的机械取代,在资本家的欢呼中,工人被迫失业,再次回到乡村做原料采集的工作。
导演用男孩的眼光将现代化之路勾勒完毕,在男孩的眼里,一座座城市像金字塔一样孤独压抑,其间只有淳朴人民的音乐点亮了城市的色彩,如同彩风飞舞。
然而这只彩凤最终也敌不过工业化的大炮,在哀鸣中,摇摇坠落,城市里属于男孩的最后一丝寄托成了一地碎片。
家园·轮回世界只剩无尽的难民,无尽的机械恶魔吞噬着树木,工厂的硝烟把彩色的梦幻彻底烧毁。
一段现实的影像加入,钢筋水泥疯狂攻击着城市,城市只剩下无奈的哀嚎。
影片的政治隐喻显而易见,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带给人们是家园的摧毁,阶级森严的城市带给人们是同化和压抑。
然而悲剧在于,乡村人们除了城市,也无处可去。
不只是巴西,所有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进程皆是如此。
而普通人,一颗纯真的童心能带来的快乐,也终将迷失在城市的颠簸里。
为了生存,踏上一辆离开家乡的火车,踏入这条红尘翻滚的河流,故国再难回首。
男孩又回到最初的那颗树下,他变成了爸爸的样子,回到白发苍苍的妈妈身边。
看到了深藏心中的种子长成了树,却又不得不离开家乡,踏上爸爸的那辆火车,作为大人,再走一遭城市谋生之路。
控诉美帝?
水彩画风简直惊艳,宛如童话故事。在此背景下的,资本主义社会,无论是工业生产还是社会暴乱,对于幼童而言,都没有大波一模一样的父亲来的可怕。无对话的电影略显沉闷 Chris
前半段较为平庸,后半段引入高潮,画面看似简单,粗糙,实则正是借此表现了充满童真的天马行空。工业化,政府暴力,失业潮,剥削,这些沉重的议题以如此梦幻方式呈现,或许这就是儿童眼中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吧。
很一般
这动画包含了亲情 人生 环保看完才知道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小男孩自己的经历乡→镇→城 无论哪里成人每天担心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而小男孩看到的只是形色各异的"万花筒"但他的"万花筒"终究如烟花一时绚烂而已长大后的我们就再也回不去每天漫山遍野随意奔跑的岁月也很难再拥有那些儿时美好的小天地那些曾经由五彩音符编织的凤凰也将被压力繁忙凝聚的乌鸦打败然而我还很心疼母亲 一直在面临分离最后只愿我们每个人在任何时候都保留一点童真不要学"小男孩" 总是悄无声息的不辞而别让生命里最难熬的岁月里只剩落寞
画风很萌啊 但是没心情看下去了…
画风大于意义 想象丰富 画面瑰丽童趣 但好催眠啊
画面喜欢,像lostwind那个游戏,主题不感冒,都能改编成经济史教材了
感伤怀旧的恋曲。人建造了社会,社会却吞噬了人,将人变成了原料,加工成一个个无差别的机器零件。资本、暴力、理性、效率驱动的现代化大军横扫一切,淳朴、多元、传统、民俗的故土灰飞烟灭,如果人类只是在追求本族的扩张与繁衍,那又和病毒有什么差别。。。#BTkitty
像沙拉,看起来五光十色,吃多了就生冷寡淡
每次眨眼都会错过世界。
画面加想象力太好看了
就那樣了,,
7.6 抛弃戏剧性,主角的存在只是为了作引出展现的作用,而移情作用则完全寄托给了观众自身的生活经验,这样就让这部动画电影彻底摆脱了束缚,以致于让它讨论了太多主题,展示了太多内容,承载了太多情感。
干净美梦,勾回童年,想讲的东西太多又没有哪个真正讲到点上,最后有些自乱阵脚。
手绘之美
巴西电影,太太好看了
极简的画风,色块运用得尤其漂亮。把南美大陆的魔幻现实主义融入到水彩动画中, 呈现的是儿童眼中怪诞而真实的世界。
全面触及豆瓣erG点的片子,开了三四次时隔一年半才一口气看完...没啥感觉的公认好片吧
原谅我没耐心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