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江湖论剑实录

江湖论剑实录,江湖论贱实录,江湖论贱,A Stupid Journey,Gone With Fart

主演:郑恺,孙坚,潘之琳,余思潞,午马,罗家英,李健仁,王迅,何沄伟,尹铸胜,杨皓宇,高宝宝,夏嘉伟,蔡蝶,陈铮,荆浩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4

《江湖论剑实录》剧照

江湖论剑实录 剧照 NO.1江湖论剑实录 剧照 NO.2江湖论剑实录 剧照 NO.3江湖论剑实录 剧照 NO.4江湖论剑实录 剧照 NO.5江湖论剑实录 剧照 NO.6江湖论剑实录 剧照 NO.13江湖论剑实录 剧照 NO.14江湖论剑实录 剧照 NO.15江湖论剑实录 剧照 NO.16江湖论剑实录 剧照 NO.17江湖论剑实录 剧照 NO.18江湖论剑实录 剧照 NO.19江湖论剑实录 剧照 NO.20

《江湖论剑实录》剧情介绍

江湖论剑实录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北宋的普通青年司徒耀祖(郑恺 饰)在名门正派习武学成,进入社会后才发现现实的残酷,他放弃了毫无前途的捕快工作,奔赴首都汴梁寻找人生价值。在汴梁,司徒耀祖结识了无法走红的歌姬王二丫(潘之琳 饰),并与喜好丹青的官二代张鼎鼎(孙坚 饰)不打不相识。因张鼎鼎的父亲不愿儿子成为 危险系数过高的驸马,司徒耀祖偶然成为张父的义子,顶替张鼎鼎参与驸马的争夺,并与张鼎鼎的好友王翠(余思潞 饰)一较高下,胜出的耀祖有了做驸马的资格,但公主却已被番邦掳走,为了成为驸马,司徒耀祖、张鼎鼎、王二丫和王翠四人踏上了惊心且搞笑的搭救公主的旅途,同时他们也经历了各自的成长……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拥抱明天还魂ONEDAY~平安夜的风波~分手信平安谷之诡谷传说行尸走肉:达里尔·迪克森第一季百万火急笑脸杀人狂超时空救援夜幕救援有要问本的问题吗?我们的生活我的西门小故事叛逆喜剧:冲出动物园雷霆纵横男子游泳部第三季TV未放送第0话大展猴威青云志阿什丽·加西亚的扩阔宇宙无止境的爱有一点动心熊熊大冒险摇滚吧!老爸行尸之惧第五季僵尸秘籍珍妮宝贝枭雄最燃的拳头鲁贝之灯恐怖新娘

《江湖论剑实录》长篇影评

 1 ) 绝对能让资深影迷会心一笑

前半部分的神来之笔蛮多的,细致的铺垫、摄影构图和对白节奏都颇有趣味,可惜后半部分没能延续这种萌动而俏皮的风格,还是不免落入到这类青春题材的窠臼里,比如最后在医院看电影的桥段设计就没能戳到我的泪点。

最能加分的莫过于众多向经典电影致敬和戏仿的段落,绝对能让资深影迷会心一笑,跟Michel Gondry那部《王牌制片家》有异曲同工的味道。

 2 ) 我她他

看到结尾女孩写给大学的信时,刚喝到嘴里的水实在忍不住又吐了出来,因为眼泪就那么出来了。

整部片子没有悲伤的感觉,即使是看到她的情况越来越糟。

可是就是那么一瞬间,一个人的一生就那么不经意的在你眼前展开,美好 的人生。

盛年之死总是死得凄惨委婉,大概死亡不应该属于一种叫女孩的生物吧,死亡应该是枯朽的,自然的。

女孩死得很安静。

人常说人在面对绝望时有五个阶段来帮助自己度过痛苦: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受。

镜头中的女孩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情绪,愤怒或悲伤。

死前留给“我”的信也是简单平静,说着一些无所谓的小事,做了一些自己能做到的事情,没有刻意的煽情,反倒带着一丝戏谑,人生最后的尊严与玩笑。

人死前能做到的,也不过如此吧。

没有表现出的留恋,反倒更让人感伤不舍。

墙上一个个小的松鼠,一本本被挖成小盆景的书,即使是死后,她仍然给了“我”一个又一个“我”所不知道的故事,给了我一个又一个了解她的机会。

死亡是一个过程,学会接受,学会珍惜,上天只给了你一次机会让你死去,死得 安静一点,快乐一点,让周围人惊叹一点。

死前也不要只想着自己,想想周围那些真正在乎你的人,给你爱与温柔的人,死前留一个微笑的自己给他们

 3 ) 我與將死少女的不浪漫週記 - 《我們的故事未完待續》簡評(有雷)

國二那年,我在如今已寥寥無幾的租片店,偶然發現一部電影,故事是在講述一位幾乎沒有朋友的電影狂男高中生,和一位生命所剩無幾的絕症少女的奇妙友誼;看封面似乎是個有趣的輕喜劇。

然後看到最後,我哭得無法自己。

自此,我再也無法遺忘這部電影一分一秒。

原本,如果我中了這輩子都只能看一部片的詛咒,我不會選這部。

因為那股無與倫比的感動與溫暖,我很害怕被次數沖淡。

但今天和朋友們一起重看後,我意識到自己是多麼的愚笨。

因為《我們的故事未完待續》,不管看幾次,幾歲看,你都不會感到乏味的。

第一次看,你會愛上,之後的次數,你則是在觀察前面沒發現的東西。

狂粉如我,已經看了第四還是五次了,我驚訝地發現到,雖然這部片早已登上我「人生最愛片」的榜首,久久不下滑分毫,我卻還是有許多東西,是過往的觀賞沒發現到的。

不用說,《我們的故事未完待續》最過人的地方,在於「情感」。

不用濫用悲情配樂(雖然還是有用一點),或是靠「後來的我們什麼都有了,卻沒了我們」這類優美又假掰的對白。

透過一個兩人對看的靜止畫面,它就能傳達比上述手法更加豐沛真摯的情感。

沒錯,「真摯」,這是許多同類型的絕症題材電影理應做到,卻很缺乏的。

面對「失去」,不用靠相擁爆哭一波才叫悲傷。

看著故人留下的事物,邊落一行淚,邊露出欣然一笑,不夠悲傷嗎?我覺得超悲傷的啊!雖然是帶著陽光的悲傷。

但在這次重看,我才意識到,除了上述的情感,它作為一部「電影」有多精雕細琢。

闡述主角葛雷的心理狀態時,除了一開場就有過的小布偶戲,在之後不停地造出麋鹿踩爆花栗鼠的逗趣畫面(雖然葛雷比較像土潑鼠),還有嗑藥時運用攝影機的移動,製造天旋地轉的效果,甚至身後還出現巨大玩偶,以及手機上的黑科技全像投影,表現出他失序的腦內狀況。

瑞秋與葛雷在片中首次正面相遇時,連同一個畫面都無法相容,只能透過雙向剪輯對話;進了房間後,總算處在同一空間裡,卻仍然距離遙遠(鏡頭要馬是一個人大一個人小,就是兩人處在畫面左右端);隨著交情愈來愈好,畫面上的距離隨著內心的距離一起拉近,但由於瑞秋的鬱鬱寡歡,兩人中間仍隔了個嘔吐桶。

後來因為瑞秋決定放棄治療造成葛雷的憤怒,兩人又恢復成一大一小。

直到最後,葛雷帶著為瑞秋量身打造的「毫無技巧,全是感情」短片造訪醫院病房,兩人才終於拿走了那最後的一點隔閡,一同躺在病床上欣賞這個送給瑞秋最後的禮物。

我最喜愛的細節是當瑞秋死後,葛雷進到她的房間。

他這才發覺,這個自己在過去半年多進出過無數次的空間,仍有著從未被注意到的許多小事物。

用大學指南刻成的紙雕,吃著冰淇淋的小人偶,牆上的畫的松鼠,無數把小剪刀,這些都是瑞秋曾與葛雷經歷的,或是曾經提到的,甚至是當她死後才經由他人讓葛雷知道的。

前面那些看似插科打渾的笑料或舉動,都在最後被全部帶回,成了觀眾情感的催化劑。

到頭來,本片其實就是葛雷一人的傳記片,敘述他從「不相信自己」到因為一個女孩而「相信自己」的過程。

初登場的葛雷自暴自棄,對於社交與生活不抱一絲興趣,甚至認真打算放棄上大學;但在和瑞秋成為朋友後,他開始對未來已所期待,對生活有熱忱。

反倒是瑞秋對自己的絕症有些灰心喪志,甚至還是葛雷想說服她保持正向。

可以說,過去的葛雷什麼都不在乎,瑞秋卻在這短短數個月內成為了他唯一在乎的事情,而且未來還會一直在乎下去。

對,這真的不是一部愛情電影,但這樣的設計卻比我看過的任何愛情片都更加有力道。

如葛雷自己所述,直到瑞秋真的走了,葛雷才意識到,或者說才承認她真的會死。

在此之前,他不斷地向觀眾強調「瑞秋會活下來」,或是不爽厄爾提前告訴瑞秋,兩人要為她製作電影的事。

這些都是為了讓自己忽略瑞秋真的正在一步步走向生命的終點。

但到了最後,即使那個有些俏皮的短髮少女永遠不會再對著自己笑了,葛雷還是被她推向了流露光的那端,讓他明白「生活」是值得去期盼的。

瑞秋用自己的生命,改變一個人的一生,對於一個已逝之人,這又何嘗不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

 4 ) 就爱这种调调 就要这么小清新

“我刚刚咨询了医生”“他说你需要一种叫Greg的特效药”Greg和Rachel的缘分从前这句话开始。

电影最后 伴随着Rachel温柔的声音,透过窗户上手绘的银色阶梯,微风中的Greg拿着书和枕头渐行渐远。

阳光明媚,绿色葱茏。

脑中不禁浮现出《这个杀手不太冷》里Leon和Mathilda拿着花盆和面包的经典画面。

身上一阵酥麻,不沉重,不心痛,不压抑,不纠结,反而一片释然。

轻松无比。

Greg那时的感受也应如此吧。

电影似乎一开始就注定要将小清新进行到底。

如片名般简洁:Me and Earl and the Dying Girl.这是两个迷影少年和一位癌症少女的故事,青少年绝症题材。

其实于我而言,不知从何时开始似乎对这种青春类型电影有些许抵触,大约是相似的情节看得太多太多,想要不落俗套都难 ,何谈惊喜。

对,就是惊喜 。

可一定要声明的是:这应该算是一部极小众的电影 ,谈不上有什么剧情,迷影元素和剧情也融合得不太好,实在称不上是奥斯卡标准化的好电影。

比如若是让我父亲大人去看,他肯定是要无聊地睡着的。

没有诺兰大神的Inception和Interstellar那么多的情节起伏和强烈的视觉冲击,也不像阿甘正传和霸王别姬讲述着一生的情怀与故事。

我好怕你们带着太大的期望去看它 ,然后抱着满满的失望离开。

可是 这青春片太对我胃口!

整部电影充满了一种无以名状的快乐与悲伤,故事温和的基调并不会让你大喜,也不会让你大悲,就是一股淡淡的记忆深刻,让你回味,让你怀念。

这些小小的感觉 ,让我无法抽离,再次勾起《one day》曾经给过的感觉,于是终于还是决定坐下写下一些感受。

我想写给小众的你们。

写给向往文艺的你们。

写给小清新的你们。

爱死了这种粉黄绿蓝调出来的色彩,有点韦斯安德森的味道,粘土定格画面乱入文艺到极致,恶搞电影海报可爱的不要不要的,男主低沉温柔的旁白好烧耳,女主大男子主义中夹杂着妩媚。

这些无关剧情的画面细节着实打动了我。

说说迷影部分吧,这是电影最大的亮点,不过同时也被认为脱离了主题。

可其实,任性一点说,三个主人公对电影共同的热爱又何尝不是导演隐藏内心的主题呢?

像我这样业余的电影爱好者,看到里面的自制小电影都会会心一笑,无法想象那些资深影迷那么那么激动的心情。

电影里面的致敬经典太多太多 ,便不一一列举了。

详见:http://www.zhihu.com/question/35827807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24325923/questions/58570/?from=subject导演Alfonso Gomez-Rejon,用他的电影长篇处女作,为我们用最轻松,最欢乐的方式,从内到外展现了几个北美高中生的日常和内心世界。

很真实,很亲民。

欣赏导演,是对电影多么的热爱才会以一部电影作品来致敬经典。

羡慕导演,完美地诠释了拍电影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感叹Rachel,在生命的最后两小时看着拍给自己的红色绽放电影, 安静离开。

很多人觉得,“前半段太讨巧了,后半段想收也收不回来了”。

其实若是单纯把后半段拿来给我看,仍是会感动。

电影90%的部分以Greg的视角去讲述故事,当Greg再次回到她房间时,看到书里精美的书雕,墙纸上手绘的松鼠,玻璃上的银色阶梯,那么那么多的小细节时,他哭了。

电影终于还是以Rachel的视角做了Ending。

只是当Greg发现Rachel的可爱时,她已离开。

最后借用闺蜜的一句话:男女主角打死也不谈恋爱这一点深得我心。

 5 ) 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

(以下记于2023.7.2晚)1. 又一次要说 自我吐槽 最为致命.

2. 回到高三.3. 男主被母亲逼着去见得病女孩.4. 男主坦白 找女主玩只是不想被母亲烦 所以是需要女主帮助他反而.5. 厄尔居然不是女主啊.6. 女主叫瑞秋哦 再次提示 别喝多了搞混.(00:28:35)(以下记于2023.7.7晚)7. 完成一小时播客. 申花1:0. 终于可以继续啦.8. 被情敌发现ke药啦.9. 女主用晚期病状威胁男主申请大学.10. 为女主做一部电影.11. 男主女主争吵. 男主厄尔争吵.12. 男主申请大学失败 因为最后一年一落千丈的成绩. 他变的暴躁.13. 男主一身西装 喝多了的我也不晓得所徒为何.14. 女主心跳到不济 她眼泪落下的同时开启死亡倒数.15. 女主即使身亡之中 依旧祈求大学招生办接纳所爱之人.

 6 ) 受過傷的人就不用再逃避寂寞和自恃了

Me and Earl and the Dying Girl(中譯:我們的故事未完待續)絕對不是又一部「有關癌末病人的悲情電影」。

他是我本年度最喜歡的電影,沒有意外的話,這部電影將和Mad Max: Fury Road 名列我個人今年的排行榜冠軍。

當然不只是因為他用了Explosion in the Sky樂團的Remember Me As A Time of Day,還有Brian Eno的樂曲 The Big Ship和Always Returning ,這些傳哲每天都要在車上按時播放的post-rock music。

(前幾天傳哲喝了咖啡睡不著,我們還一起在床上聽了一首長達19分鐘的後搖音樂,對樂迷來說這種長度可能很普通,但我覺得這些音樂人根本身兼DJ。

)Me and Earl and the Dying Girl這個故事既尖銳又溫柔,充滿厭世的情懷但最後卻讓你感受生命的美妙;讓你歪著眉毛大笑,又讓你抑制不住的湧出眼淚。

其實我一直不敢重看這部電影,因為他是那種不管看多少遍,還是會獲得新東西的電影。

我很想保留住第一次看完電影時好像心底很深很深的一塊土地第一次被光線照到的顫抖,實在不想輕易地被看第二遍(時獲得的新東西)給干擾了。

真不愧在日舞影展一舉拿下評審大獎和觀眾票選獎,更被IMDB選為本年度十大電影之一啊。

男主角Greg是美國匹茲堡市的高三生,被媽媽逼著關心一名罹患血癌的女同學Rachel。

Greg的高中生活就是盡可能地和所有同學、以及他們所屬的團體保持一種安全關係,他靈活的隱身在所有團體之間,可有可無。

Greg從來不在學校的餐廳吃午餐,因為餐廳被各個團體瓜分、佔領,沒有他的一席之地。

(天底下的國高中生活都是這樣的吧,各種小團體的兼容排擠。

)Greg則是最常和Earl混在一起,他們兩個從小一起長大,有同樣的興趣:看經典的外語老片,並且翻拍惡搞這些電影。

Greg似乎看透了他的世界,有著那麼一點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厭世,更多的是嫌惡自己。

帶著對世界的無奈或者說困惑,Greg的視角幾乎完全以自己為中心,他經常意識到自己,他最常說的不是 “What does that even mean?” 就是 “What would I suppose to do/say?” 。

他對自己的洞察就以下這個例子最令人讚嘆。

他形容學校裡大正妹和自己關係,就像是:一隻巨大的麋鹿偶然在森林中閒晃時踩扁了一隻小小的花栗鼠,毫不自覺。

(太棒的形容了對嗎,好想跟Greg玩Dixit(妙語說書人)這個桌遊!

)Greg之所以不屬於任何團體,一方面是因為他不願意被這些分類定義,他不想要當「好學生」,不想要只是 “boring Jewish-senior girl subgroup 2-A”。

更深一層的,他似乎不想要「被擁有」(be owned),他甚至不願意稱Earl為他的「朋友」,僅以「同事」稱呼他。

(Earl對於這一點有相當精闢的見解。

)Greg與人相處的關係只要淡淡地就好,不要太深入、不要太依賴。

他的交友理論可以說是:不求付出、不求回報,只要不受傷害就好,希望藉此為自己包裹上一層厚厚的安全防護罩。

但是Rachel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他的出現以一種必然受傷害的——「致死的友誼」(Doomed friendship)迫使Greg面對自己,重新理解自己該如何看待關愛自己之人。

每一次看美國電影,還是會對美國的文化感到驚喜——美國高中生活到底有多麼可怕難熬、美國青少年(teenager)的生活究竟有多麼痛苦,讓他們往往掙扎著求生存、美國白人還能有多異質,美國的種族分割還能有多明顯。

首先,Greg爸爸的設定讓我大笑不已:一個拿到終身職的社會學教授。

他整個形象超怪、超詭異、又很喜感。

是啊,應該也只有歐美的社會學教授可以穿著睡袍、抱著貓咪「經常待在家,無所事事」,還能夠經常料理各國食材,專看各種(對美國來說相對)偏遠地區的紀錄片或電影。

Greg的歷史老師Mr. MacCarthy的形象也相當符合美國人會說的那種「高中時代影響我最深的老師」:酷酷的、很壯,喜歡什麼新奇的越南料理 (pho,湯麵),小時候應該很會打架,上課時會問學生很熱血的問題,總是講一些很有人生哲理的話。

所以當他們懷疑他的麵裡夾帶大麻的時候,簡直超合理XDD電影中對故事中的兩名成年女性的琢磨不多,一直到電影的最後他們才見面擁抱。

媽媽們對青少年的放手不管,對我來說也算是很神奇了,Greg媽竟然到學期末才知道自己的兒子成績單XD,Rachel媽沒事就狂喝兩杯和正大光明的親女兒的同學也很美國人啊哈哈哈哈哪一個典型台灣媽媽會這樣?

(順便補充:有一個鏡頭很有趣~~~是Greg被媽媽逼著打電話給Rachel, 鏡頭從大門轉到廚房在轉到客廳,客廳裡電視上的TaxiDriver電影情結和Greg一樣都在打電話。

電話講完後鏡頭繼續跟著Greg和媽媽兩人一邊吵架一邊上樓,一鏡到底。

下一幕就是Greg慘敗乖乖的去Rachel家XDD)Me and Earl and the Dying Girl電影把我攫獲的時刻:1. 電影的開頭Greg正在寫一封信,他引用了經典中的經典,也就是狄更斯雙城記的開頭:it’s the best of times, and it’s the worst of times.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接著他要開始敘述什麼時最好的時代,而他所想像出的「最好的時代/時刻」( the best of times)竟然是,一個人在大啖免費而且源源不絕的越南美食,而且幫他送菜的快遞是pussy riot(俄羅斯因為反普丁而被關押過的女權搖滾天團)裡面的超級正妹,而她還坐在飯廳的角落裡演奏豎琴。?????

等一下,什麼?

這是Greg口中描述的「最棒的時刻」?

這遠遠超乎我的預期(理解)了啊!

這如果不是太會嘴砲就是太會說故事了吧!

誰的「最棒的時刻」會是這種畫面哈哈哈哈?

Pussy Riot的正妹外送越南美食:The best of times!2. Greg和Earl製作的惡搞電影。

翻拍經典的電影,但是把他們搞爛!

就像我們高中的時候都看過或是塗鴉過國文課本上的古人作者大頭貼不是嗎?

如果你有看過其中任何一部老電影的話,肯定會放聲哈哈大笑。

不管是The 400 Bros (改自The 400 Blows)或是Brew Vervet (改自Blue Velvet)......我暑假才剛看了希區考克的驚悚大片Vertigo (迷魂記),看到他們把片名改成Vere’d He Go? (他要去哪兒?

)配上旋轉的紅色圓圈圈和Earl大頭貼,這些經典畫面的改編不是惡搞而是致敬啊!

而這些線索全都展現出作者對電影的熱愛。

電影就像是幫助Greg思考一樣,他在牆壁上聽見金剛狼對他的警告;在不知道該和Rachel說什麼的時候,他開始講他的電影;他如此評論電影: “[these films are] weird and violent like us or often confusing and meaningless like life”「我們喜歡這些電影,或許是因為他們和我們人類一樣又詭異又暴力;和人生一樣,既奇怪又無意義。

」。

然而,我們這些「成熟的」觀眾當然知道,電影和人生並不是毫無意義的。

3. 電影中俯拾即是慧黠的對白,還有很多很文藝的白爛梗,例如:他說 “My mom is so annoying. She’s like the LeBron James of nagging.” 怎麼會在這邊順便婊一下LeBron James啦XDD又例如,Rachel問Greg伸出拳頭是什麼意思?

「難道是致意黑人權力(Black Power Salute)的手勢?

」「噢不是,我想要和你擊個拳(掌)」又例如,身為高中生,Greg模仿的是Werner Herzog(德國名導韋納荷索)的德式英語口音!?!?

這文藝等級太高了吧!

Me and Earl and the Dying Girl 是一部暢銷小說改編的成長電影(暫時先不管我個人有多不喜歡這個分類),談面對死亡、面對友情、面對無可救藥的舒適圈。

這部電影做得精緻但不矯情,溫柔但不濫情,基本上老少咸宜,闔家觀賞可。

噢,還有,受過傷的人就不用再逃避寂寞和自恃了,因為你也成了有傷疤的人。

或者說這個「致命友誼」的傷痕為Greg印上一個記號,這個記號是彼此相處過的人才擁有的,生命的豐富在你願意勇敢與他人連結過後,會更清晰,會越發向你敞開。

對自己溫柔一點,別再這麼自我中心了。

 7 ) 这个世界的美

比较久没看电影了, 幸而挑了这部。

看完以后,几乎重燃了对电影的信仰。

一部有力量的作品,无论成本高低,演员是否出名,一样的有rock to the core,melt the ice的力量。

真挚的情感,即使以笨拙的表达方式,也丝毫不会折扣光芒,这光芒足以照亮人生。

好的故事,源于生活真实的体验,它的升华部分,也必定合乎常态,使人感知得顺其自然。

人可以不愿意与世界进行交流,但当他找到一个可以接受讯号的个体,同时又能收到反馈,就迸发出真爱。

感谢这寂静的长假里美好的温情。

 8 ) 上一个看完这部电影的人死了

一个阶段做一件事。

下一个阶段又会换一件事来做。

下下一个阶段可能回头看看,从前做的事情,有时眷恋惋惜,有时如归故里般温馨自如,有时则是……被仅仅是一年前的自己噎得够呛。

看电影就是第二类。

即便丢开了很久之后,回过头来,一头扎进去,仍旧是很温暖的,很舒服的状态。

那种回到家的放松感,电影可以带给我。

今天看的是《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

看完后又扫了一个三分钟的小视频,是导演与马丁斯科塞斯的对话,关于电影对经典的恶搞与致敬。

表象是恶搞,比如发条橙(A Clockwork Orange)变成了袜条橙(A Sockwork Orange),其实私以为,可配合格雷格与厄尔反复强调的那个单词,再演变成哇条橙(A Suckwork Orange).以及我提到的发条橙子,类似的海报和镜头还有许多。

对罗生门的恶搞也颇为有趣。

看完后又拉着进度条匆匆过了一遍,想数一数片中出现的经典改编片段有几个,竟然比第一次看时的记忆要多很多。

又仔细看了那传说中的42部作品,发觉导演大概很喜欢库布里克,斯皮尔伯格,以及开始时提到的马丁斯科塞斯,书架上那一层,许多都来自以上几位导演的作品。

厄尔和格雷格,包办了作品集的全部工作,导演,编剧,摄影,服化道,乃至演员。

如果说少了一环,那大概是宣发。

后来他们的队伍来一个自来水式的宣发。

就是那个邀请格雷格参加毕业prom的女孩,身上散发着成熟而清甜的橙子味的女孩儿。

她建议格雷格为蕾切尔拍一部电影。

并且在她和厄尔的努力下,这个计划被蕾切尔提前知晓——貌似也被班上的同学们渐渐知道。

格雷格想要做个隐形人的愿望开始破灭。

四个月,对一部短片而言,算不短的周期。

格雷格的“团队”在经历了外因和内因式的困难后,终于在蕾切尔临终前的十小时,将这部短片呈现在她的眼前。

而后她开始昏厥,然后死亡。

武断而不自信地说,格雷格团队的第43部电影,应该是他做的最好的一部。

一个让他愿意拿出来,虽然仍旧是whatever,但终于不是sucks的一部。

当格雷格,厄尔, 丹尼斯,所有爱着蕾切尔的人出现在银幕上,他们笑,喝饮料,做着寻常的表情与动作,还有流动的色彩,粘土,纸屑,布条,一切东西都和着旋律与节奏,一点点出现在你面前时,格雷格身为迷影人的身份,其所包含的对电影的热爱,开始具有了活力。

电影是时间的魔法。

去年有一部《少年时代》,今年是这部《我与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

电影呈现故事,与此同时凝固时间。

银幕内外的两个时间彼此割裂又水乳交融,她让你忘怀,让你沉沦。

那个鼓励他们拍一部电影送给蕾切尔的女孩太棒了。

电影的魅力在蕾切尔摘掉假发的那一瞬间显得无比动人。

很棒的礼物。

绝症的题材,今年国内就有个大热门,就是前阵子很红火的肿瘤君。

肿瘤君的第一人称是得了淋巴癌的熊顿。

而这部的第一人称,也就是大部分旁白的拥有者,并不是白血病患者蕾切尔,而是极度厌恶自己的格雷格。

——因为这不是一个临终关怀的故事。

它不教育我们如何战胜绝望,不教育我们如何做一个好的绝症患者。

它关心的仍旧是与时间密切联系的那个话题,也是始终不被电影放弃的那个话题——青春。

美国的青春片总是很招人喜欢。

或者不是青春片,因为他们表达的也不仅仅是对青少年的关注。

更多的是对一种状态,一种脆弱的悲悯与爱。

脑海中突然浮现出许多部类似的电影来,看的时候是无一例外的爱不释手,回味起来,也和每次点开一部电影时的心态大体类似:被理解与同情着的安全感。

青春期都难以定义。

记忆又总是偏颇地极不稳定,有时觉得大概阳光满溢,有时又会发现很多不无诡异的痕迹,如此间,许许多多曾被心魔占领的瞬间就开始从地下冒出来,宛若幽灵。

大多时候在阳光下都不会现形的幽灵。

能叫你产生共情的电影,就是能把幽灵现形,又可唱一首安静的歌,让那些黑色的影子变成珍珠白的电影。

格雷格极度讨厌自己。

这个之前已经说过。

后来他不那么讨厌自己了,在他穿上西服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接纳自己了。

这个转变其实和他与蕾切尔的第一次交谈一样,不是我帮你一个忙,而是请你帮我一个忙。

——如果你不答应和我一起玩,我妈妈就会念叨着我没同情心到我发疯。

蕾切尔一直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她生活中被注定的那部分。

格雷格的参与美化了结尾,却让过程更为复杂。

这段在电影中小标题为“失败的友谊”,尘埃落定时,还是对格雷格帮助更多。

是蕾切尔帮了他一个忙,开始时让他免于妈妈的责骂,结尾时,让他走出自设的牢笼。

插一句,不懂格雷格为什么会不爱自己到如此地步。

导演竭尽所能地让我认识了一个非常可爱的男孩。

在格雷格给学校寄出自己的作品后,他收到了来自蕾切尔的礼物。

一张卡片,和一本书。

书的内页被掏空,做成了书雕,“我”,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坐在台阶上的样子。

他又在蕾切尔的房间里发现许许多多这样的书雕,每一本书打开都是一个故事,那种可以看得到摸得着的,很有实感的故事。

就和电影一样,那些书雕也在对时间,这个宇宙里从不为谁停下脚步的存在施展着魔法。

他们努力着想要让已经离开我们的生命,仍然在这个世界里留下一些痕迹,让爱着亡者的生者,可以在时间轴上继续向前推进。

就像历史老师说的那样,很多人的生命,是在他死后被逐渐展开的。

导演在片尾写到,这部电影送给逝去的父亲。

想来,也是发现了这一奥秘。

在他死后的日子里陆续听到来自他的新鲜事。

算不算对逝去时间的补偿。

想到这一点后就没有办法不爱电影。

所以也会明白,为什么每次独自一人坐在电影院的中间,面对巨大的黑幕时也不会感到孤单。

同样知道,为什么在每一个阴郁的午后或夜晚,一个人点开一部电影,就着笔记本的荧荧幽光大哭大笑,若有所思,也不会产生什么自怨自艾的情绪。

反而像是被与母亲一样的温柔包围着的感觉,那是一种彻彻底底的,被理解,可以深深体会到共情感的体验。

因为那就是电影试图要做的事。

时间有限,她带给你的是时间的另一面,你没有来得及看到的一面。

伤痛不被治愈,却也不会被轻易遗忘的一面。

脑子又闪过电影中蕾切尔说过的一句话,他们总说我掉光了头发的样子不丑,可他们不知道这样的话叫我多伤心。

因为化疗而失去头发的青春无疑是丑陋的,这种丑陋不会因为多一个闺蜜陪你一起剪发而变得美好一丢丢。

始终是希望之殇。

蕾切尔的乐观就是从这些细节中透露出来,她皱着眉头笑,却从来不笑着哭——从不做出那种故作坚强乐观的可怜兮兮的表情。

绝症多狗血,可在这里,蕾切尔的一切都亲切如日常。

我们愿意接纳它为生活的一部分。

电影是母亲。

在你踯躅不前的壁花少年岁月里,给予你一方空间,在匆忙行程中可以落脚,可以回头,可以叹一口气,然后继续行走。

---又,因为这种慰藉,即便是独在异乡为异客,也会欣欣然看着月亮说,千里共婵娟。

 9 ) 玩艺术的小青年真迷人

作为今年圣丹斯电影节“美国剧情片单元评委会大奖”与“剧情片观众大奖”得主,《Me and Earl and the Dying Girl》被福斯探照灯公司以1200万美元高价买下发行权,创下了圣丹斯史上卖价之最。

要知道,今年的奥斯卡黑马《爆裂鼓手》也是出身于圣丹斯,同样也斩获了双料大奖,这不免让我们对这部电影抱有更多的期待。

电影根据杰西•安德鲁斯同名小说改编,故事就和这部电影的名字一样一目了然,讲述了高中生Greg与他唯一的朋友Earl以及将死女孩Rachel之间的一段故事。

故事发生在匹兹堡, 17岁的高中男生Greg,有点自闭甚至有点神经质,像其他孩子一样,害怕自己无法融入周围的环境所以很努力地展现自己开朗的一面,小心翼翼地与学校里的各种圈子和同学保持友好关系但拒绝结交朋友,就连和他一起长大的Earl,Greg也以 “合作者”加以描述。

作为电影骨灰级发烧友,Greg和Earl把大部分业余时间都花在了恶搞经典电影上,直到Greg心不甘情不愿带着妈妈的命令去看望患癌女同学Rachel之后,一切发生了改变,Greg心中最脆弱、最美好、最温柔的部分一页页翻至开来,渐渐地,他们成为了朋友,Greg在这种变化之中找到了自己看待世界的方法而又不得不面临Rachel的离开。

这个故事关于友谊、关于疗愈、关于死亡、关于迷茫的青春和迷影少年的梦想,没有国内青春电影狗血的堕胎和繁复的情爱关系,甚至没有多余的煽情岚语。

它包着美式青春片的外壳,锁着一颗喜剧的心,以一种似曾相识的方式传递出如织锦画一般的质感,清新中带点荒诞、治愈中带点思考,幽默中真诚的操控观众情感,让你甚至在应该哭泣的时候发笑,但仍可正击你小心脏中最柔软的地方把你感动的一塌糊涂。

这是能让我们产生共鸣的大多数人的青春,友谊永远比爱情来得早占据的多,没有任何强加的男女之情,纯粹又真实。

导演讲故事的手法独特,以一种碎碎念的单元模式展开,闪切的手法压缩时间,粘土动画给Greg的内心世界代言,轻快的音乐、不饱和的清新色泽、独特的感觉、节奏、气氛融合交织就如一副手作一般吸引住了我们的灵魂。

Alfonso Gomez拍摄的手法更加天马行空,他偏爱“诗化的”运动拍摄,喜欢手持拍摄的自由感和晃动产生的自然效果,用活泼的镜头叙事风格微妙的操纵我们的视点,搭配旁白进入一个个场景,有那么点神秘有那么点期待,同时将我们带入电影叙述的核心,相知初期用广角镜头拉远人与人的距离,大量特殊角度和镜头拍摄甚至完全倒置的构图,在或缓或急的运动中给画面烙印上一种轻松诙谐的调子,这种独特的情感视角及风格迫使我们对所看到的内容作出特定的反应,感受被放大的荒诞奇思。

和导演把玩镜头的方式一样,电影在情绪的处理上也是活泼轻松的甚至带点抒情式的,细腻充盈但不过火煽情,用最普通的感谢承载着巨大的感情分量。

电影青春生机勃勃的气息和烂漫的色彩贯穿始终,在治愈和被治愈中寻找自我,虽然有矛盾有不确定,但这些正是青春期的茫然之所在,Greg因为Rachel而发生的可能是很微妙的内在变化,但是深刻改变了他的外在行为及生活方式,Greg温暖了Rachel最后的时光,而Rachel也改变了Greg的一生。

在入学论文时,Greg神经兮兮地写道“我真的很想读大学,我在高中一点都不合群,因为我啮齿动物一样的外表,也因为我一直改不了说脏话的习惯,我早已面目全非,你只要看我一眼你的狗眼就会立刻瞎掉”, Rachel改成了“读高中的时候,我一直不习惯展示真实的自我,事实上我一直都不太喜欢自己,但是我觉得这是因为我还不够成熟,而大学可以帮助我成长。

”在影片的前半段,Rachel已经开始真正走进Greg的内心,看他的电影,了解他,影片没有解读Rachel的小宇宙,直到她死后Greg才明白了Rachel把玩的剪刀是用来创造什么,在导演不故作煽情的氛围里,看到这里泪腺才开始放松,伴随着Rachel的旁白,我们看到了一个富有灵性的女孩儿,她的梦想是变成一只松鼠,渴望跑进森林,人的生命是有延续的,在她死后,Greg发现了那么多关于她的新东西,纸雕、松鼠还有她口里的“在天之灵”。

很喜欢电影里布景的搭配着色,家具布置装饰都很棒,清新的粉黄绿蓝,成长的颜色,视觉效果统一贴合主题,后期则用低饱和度的或迷离的光影色彩,表现细腻亲密的关系。

电影的迷影情节更是让热爱电影的小青年们着迷,迷影情结的设计恰好是对电影主题诠释的一个有趣的角度。

我想,每个迷影人内心都有一个Greg,都希望会有个Earl那样的“合作者”和Rachel那样的“观众”。

导演很着重细节,影片处处有巧思,比如Greg给Rachel第一次打电话的时候,电视机上放的是《出租车司机》,Travis也在给Betsy打电话;比如休叔真的来搞了把音串;比如最后的推镜头包括构图,对2001太空漫游的致敬。

男女主都演的出色,对男主的旁白有种绕耳的溺爱,作为表现温度的手段,前期的孩子气和后期的温柔感慨结合的完美,听声音就觉得Grey帅气了起来。

Ps,Greg给Rachel拍摄的影片后面我理解为血液和细胞,抽离重组就像是渴望新生的小生命,暗喻了对Rachel“血癌”治愈的一丝温暖的希望吧。

有人认为这部电影担不起圣丹斯双料大奖的荣誉,我倒觉得它是我今年看过最perfect的独立电影,非波澜万分,却丰富饱满细腻动人。

最后感叹一句,玩艺术的小青年真特么迷人啊!

 10 ) 告别

葬礼后Greg偷偷溜进蕾切尔的房间,躺在女孩的床上读完她留给他的那封信,数壁纸上的松鼠,翻开书本看镂空的雕塑,帽子,粉色假发,墙壁上漂亮的金色剪刀。

正对着门前道路的窗户,玻璃上有女孩画的小小涂鸦,等待他走过的背影重叠。

蕾切尔活着的时候没有那么想念她,两次被Greg的旁白蒙骗,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相信蕾切尔会去上大学。

直到猝不及防的结局,难以置信,毫无实感,看着女孩的房间,才慢半拍意识到永远失去蕾切尔的现实。

她留下的痕迹,比她真实活着的存在,更加让人疼痛。

《再见绘梨》和它有一点点像。

只有一点点。

两部作品存在很大的区别,《再见绘梨》男主拍摄的影片完全以绘梨作为主角和演员,用更加仰望的眼神在围绕着女孩。

而这部电影,不如说是少年Greg的成长故事,与蕾切尔的相处像一枚催化剂,Greg为蕾切尔拍的影片,我也实在没看出来到底在讲什么,出现的蕾切尔影像很少。

漂亮火辣的女孩Madison像一头麋鹿,每次出现、每次对话、每个碰触都会让仓鼠Greg感到被蹄子踩踏在脚下。

直到舞会前夕,在食堂里,仓鼠躲开了落下的踢踏。

它不再感到惊慌不定的心动。

蕾切尔的母亲Denise根本不关心她,不是真正的关心,总在谈论自己的事情。

Greg采访她问蕾切尔出生的情形,Denise大谈自己是个好母亲如何保护蕾切尔不要过早的成熟。

Greg继续问蕾切尔喜欢的玩具,Denise像没听到似的开始谈给Greg的忠告,沉浸在自己失败的婚姻里,在Greg的追问下勉强说是剪刀,说了一个丈夫离开她们时蕾切尔拿剪刀剪碎了他的所有藏书的故事。

要尽力克制住对Greg的腹诽,十几岁的年纪就和同伴拍了42部短片,哪怕是糟糕的耻于给别人看的烂片,也让人很难不说出歆羡。

他仿制的影片原片,几乎都是我没有看过也不曾了解过的作品,连梗都要加上详细注解才能看懂。

父亲是社会学终身教授,还有超酷的历史老师……算了,别说了,这些背景设定就不要细想了。

《江湖论剑实录》短评

古灵精怪的镜头语言,加上将死女孩的故事,颇有些【韦斯·安德森】拍摄《星运里的错》的感觉。—— 好喜欢那些恶搞“电影”的小心思/迷影情节:《老年凯恩》《大开屁界》《罗斯玛丽的萝卜》《四百兄》《诺斯鼻拉图2》《吃货八部半》《狗屎男》《疯狂之鞋》《刨析汉堡》《迷路记》(字幕翻译真给力)!

6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迷影少年与绝症少女的清水之交,然并卵,离去的终归离去,孤独的依旧孤独。

9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又是无聊的抗癌题材,又是正能量,就不能用无聊的方式面对本就无意义的生命么

11分钟前
  • LOOK
  • 较差

因为诚意所以感人

13分钟前
  • 当时只道是寻常
  • 力荐

是喜欢的,男孩女孩,死鱼眼,很暖心

15分钟前
  • 马文口Itzan
  • 还行

情感上的自然和形式上的设计混在一起,感觉有点尴尬不适,但青春无非就是这样一点点的矫情和一点点真心。前一半过于卖聪明有点失控了,在后程缺乏有力呼应的情况下就完全散掉收不住,而落回了廉价煽情模式,专注搞迷影致敬多好!选的大量Brian Eno和《对话》钢琴主题是全片最大亮点。

18分钟前
  • Lycidas
  • 推荐

每次看美国青春片总是让我特别恐惧,因为跟这群高中生比,我竟然一点都没有长大。热爱电影的人都是孤独的,不只是这样,热爱电影的人都是无望的。

20分钟前
  • 阿暖
  • 推荐

每一处笑点都很尬,台词多得导演不如去出书吧,电影绝不是能靠台词堆砌出来的。看到一半睡着,后来挣扎着快进了,没有一点点出乎意料的情节。。可以说整部电影没有情节性

24分钟前
  • 👏綠大壯🎙🗣
  • 较差

有点意思,但似乎对不起这么多赞誉啊。总觉得本质上这仍然是一部在结构上不够成熟的小清新电影……

26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还行

真心没明白这电影想表达什么。。。

27分钟前
  • Faust
  • 还行

这电影的主角只有“我”。“我”害怕被注意、害怕付出、害怕面对未知,所以把自己封闭在电影的世界里,对其他人和事不屑一顾。

32分钟前
  • skdjjdjffj
  • 推荐

不俗套~这才是青春校园篇好吗

33分钟前
  • 坦荡快乐
  • 较差

就你会耍小聪明是不是!韦斯玩剩下的东西不要用了好么!这电影恨不得观众哭着冲出电影院一头扎进音像店抱着一摞CC回家才行。。。换汤不换药,没有意义。

36分钟前
  • 水英俊
  • 较差

玩艺术的小青年真迷人

41分钟前
  • 夏天想吃冰淇淋
  • 推荐

好看,致敬电影的桥段有趣,但嫌少,最后的那个片中片也有点失望。(问答里有人把片子里提到的所有电影都列了出来。)

44分钟前
  • 远子
  • 还行

大銀幕看感動得很, 可惜這麼久來補記....

47分钟前
  • 影毒肥佬
  • 推荐

当年的剧本黑名单,最后却成为了好评的佳作。还是圣丹斯电影节的评审团大奖。其实想来,真心对待别人,不管最后如何,都将得到嘉奖。

49分钟前
  • 玉木大河
  • 还行

+

50分钟前
  • TWY
  • 还行

自述是操纵叙事的捷径,个性是设计风格的工具。太多操纵和设计留不住真情实感,以至憋足劲的情感暴发更像是冷场。此外把匹兹堡拍出糖果色是什么意思-05/07/15 at Regal Union Square Stadium 14 (adv)

52分钟前
  • sheepfield
  • 还行

这片子太矫情,又实在过于平淡,除了拍电影致敬的桥段,我没什么喜欢的地方。

56分钟前
  • Calavera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