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换个脑子,于是打开了这部久闻的《热汤》,怎么说呢,控制仍然是章明水准,是一流的。
控制首先是剧情的控制,永远的章明式的引而不发,章明牛在所有的气氛都烘托到那里了,让人有所期待,但就是不发,到结束也不发;其次是表演的控制还不错,总是感觉,别扭,要过了,但导演对表演的审美要求,演员的水准都还在线,所以还能绷住。
然而故事,留白太多,玄虚太多,碎片太多,圆不起来。
总觉得,这也是章明特色吧,把一个故事留白至少一半,你可以说是故事不完整很破碎,你也可以说他故意让你猜让你脑补的。
四组人物,或者说四个女人的生活都挺小众的吧,女博士和泡温泉的教授——反正咱没遇到过,可能经济学界真这么牛叉吧;貌似有个开夜店黑道爸爸和在国外经营工厂的妈妈的纯情小公主,找了个没露过面的海归男但有无精症;然后是跟了一个混血IT精英整天煲汤希望怀孕的白领女;还有一个被网约车司机爱上的想移民的女人;四个人的生活不时显示出重叠性,似乎是一个人,至少是有神秘的关联。
然而,这些都猜猜猜吧。
镜头、视点章明导演的镜头绝对优秀,第一遍的时候我也没察觉到这一层,只觉得看下来很舒服。
后面仔细看镜头的位置和叙事极为贴合,但又有另外一层镜头独立的视角。
比如生日part的戏,镜头事先升起到一个高度,随后酒吧老板被手下抬起,而后镜头转向酒吧老板运动的方向,这里开始镜头的轨迹和人物运动轨迹同步。
镜头事先升起是否可以解释为镜头代表了先知视角,因为这里他预知了角色的动向。
或者说这种运镜是为了从视角上营造一点不同的感觉,又或者这个设计仅仅是导演开的一个玩笑?
在我看来这里只用了非常简洁的调度,却极大的拓展了电影的内在空间。
类似的尝试在这部电影里还有很多,这些镜头和视点提供了非常多供观众思考和玩味的空间,对我而言这是这部作品魅力最大的部分。
文本(待写
本文首发公众号娱刺儿(ID: yuci-er ),转载请联系授权作者 | 君伟编辑 | 杨晶第三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上,章明导演新作《热汤》举办了亚洲首映。
他是“第六代导演”里不显山不露水的人物,一直谦虚低调地隐藏在电影行业。
或者说,一直隐藏在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教授这样一个教职身份里。
同期的贾樟柯、娄烨、管虎等导演如日中天,成为当下电影创作的中流砥柱。
而章明导演还在自己的步伐下不紧不慢地走,上部《冥王星时刻》,这部《热汤》,好像才回归导演这样一个身份。
但章明确实是中国电影不能忽视的一个作者性导演,1996年《巫山云雨》到2018年《冥王星时刻》,他关注着县城,关注着家乡的人和事,并以章明式暧昧的叙事延宕至今。
很多人说,看完《热汤》感觉章明变了,因为他拍都市去了。
但其实也没变,他的作者性还在,“四个女人演一个女人”奠定了这个影片的结构,还是不那么清晰,还是有些暧昧。
他的故事或许更贴近当下的所思所想,并用更容易让大众接受的故事情节推进。
某种角度上,他的作者性开始进行延展。
章明(左)此次采访《热汤》导演章明,从《热汤》中的都市男女切入,引申出社会的变迁和两性的讨论。
但这次,我们反过来,从宏观进入微观,先看章明导演对当下这个时代的观察。
在这些思考基础上,再进入《热汤》的故事情节,或许就会明白那些情节编排究竟何意。
以下为导演自述。
中国是一个天然的女权主义的国家中国女性的制度性非常强,因为这是中国以前的政策遗留下来的问题。
在以前很长一段时期,妇女要顶半边天,这个概念深入人心,妇女不能在家里待着,一定要出来工作,这个把中国过去的传统打破了。
日本还是过去的传统,妇女在家里相夫教子,中国过去是这样严格的社会,但是文革把所有的传统架子打破了,尤其摧毁了很重要的家庭价值观,所以妇女能顶半边天,妇女什么活都要去干。
而且那会妇女打扮得像一个男性,性别消失,打破生理、心理限制,这是那个年代遗留下来的。
改革开放以后就变成不要重男轻女,它天然地跟西方的平权、妇女解放很奇怪地结合在一起。
不看原因,看结果,你会发现中国的女人是地位最高的,也不能说最高,是跟男人最能够持平的国家,很奇怪的现象,天然的女权主义。
不是因为国外的女权主义进来变成这样的,而是更名正言顺,重新命名了,把过去妇女能顶半边天和打倒重男轻女的传统价值,用西方女权主义重新命名了,变成了现在这个现象。
我举个具体的例子,中国的女导演是全世界比例最高的,这是毫无疑问的,没有哪些国家的女导演像中国比例这么高。
中国女制片人也很多。
中国电影行业,跟所有的国家比,女性比例是最高的。
再说中国的男性,因为男性总是更依赖权力,更依赖意识形态的存在,所以男性一旦在这个社会里权力削弱或者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削弱,他就很萎缩,因为男人天生应该是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有权力的主导性,在典型的人类社会里边应该是这样的。
但是在中国这个特殊情况下,男人的权力会集中在某一个特定的阶层,普通男人生活中是没有任何权力的,更没有意识形态的任何主导权,没有独立的思想,从小就被阉割了,所以这样就显出来女性更突出。
《热汤》里,教授似乎更有一些权力,但他好像被女孩打败了,他自己主动退却,最后逃之夭夭了。
黑帮大佬在养女那里,他占据了话语的主导权,但可能是建立在亲情的基础上,觉得要对养女宠爱、溺爱。
宠爱、溺爱女儿是因为想追求她妈妈,想讨好她妈妈,最后被两个女人控制了。
虽然他是一个大佬,但是从男女角度来讲,他反而是一个很弱势的人。
其实《教父》也是这样,因为母亲的角色很强大,在家庭里边起到精神领袖的作用。
教父明显就是以家庭为重,他所有一切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这个家庭,虽然母亲出场不多,但她主导这个家庭的氛围,所以《教父》有一句名言是“一个不照顾家人的男人,根本算不上是个男人”。
你看他的出发点,就是母系社会,家庭以母亲为主,围绕母亲来运转,教父只是个CEO,母亲是董事长,其实《教父》是这么一个结构。
人类自然的相见是可贵的改革开放后,我经历的八十年代,那个时候觉得世道变了,觉得一下这个社会好像什么都能干。
其实过去的势力还在,但同时又开始崩溃,一个新旧交替的年代来了,充满了希望。
到九十年代,价值体系完全崩溃,反而没有希望了,只剩现实了,钱是唯一的指标。
八十年代还有一些希望的指标、理想的指标,到九十年代,发现打破之后、崩溃之后也就这个样子,有一个鲜明的对比。
九十年代末期,互联网开始了,我自己的第一台电脑是1997年,但第一批联想电脑出现是1994年、1995年左右,很低端的那种,私人是不可能有的,也没有笔记本。
到了1997年有了互联网,电话上网,下载一张图片可能要半个小时,那个时候还没有成为风气。
2000年以后,互联网开始热闹起来。
《热汤》里有很多科技的东西,智能机器人、无人机、大数据这些,因为我意识到科技已经无孔不入了,我们的生活已经被它绝对绑架,因为离不开微信、支付宝,你离开这个东西就很难去买东西。
但是你所有的信息都暴露了,为什么会定点推送?
为什么会知道你在什么地方?
你的健康码,马上知道你在哪,逃都逃不掉,就变成了无孔不入的东西了。
为什么很多人会反对这些东西?
你走到哪都能识别出,你所有的隐私统统消失了,你就是裸体,你干什么事情,他只要想知道,他就什么都清楚。
你的手机,你自己看见的内容就是别人看见的内容,太可怕了,这是违反人性的。
你在贪便利的时候,你失去的可能更多,这个恶果可能还没有完全展现出来,我觉得以后会展现出来。
一切都是从让你贪便宜开始,一切都是以借口便利开始,一切都是以美好的口号开始。
过去所有的一切,中国历史上的社会运动,都是说为你好开始的,最后变成你被剥夺,变成奴隶,变成被控制的人。
映射到当代年轻男女之间的感情上,比如说,你可能觉得在互联网上找对象变得很容易,后果就是,你在一万人面前拿不定主意了,可能有一万人,你选谁?
真是召之即来,但那是虚假的,最后还是要回到现实中。
所以我认为,人与人之间自然的相见,可能更符合人性。
《热汤》最后打动男人的还是在泳池的邂逅,可能先是在互联网上发现,他都没太在意,后来发现这个女人就是刚才那个女人,他再回去追这个真正的人,电影里边呈现的是这样一种关系。
所以还是有一点倾向性,觉得人类自然的相见是最原始的相见,是可贵的。
《热汤》关注人的基本生存问题《热汤》是我第一次拍当代都市题材,以女性为主,其实真正的主角是这4个女人或者说这1个女人,男的都是不同的,是搭配她们的。
我想关注人的基本问题,关注还没有上升到意识形态的基本生存问题。
人一旦介入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生存下去,就会面临婚丧嫁娶、生老病死,这些都是人最基本的问题,在任何社会都要面临。
我把注意力对准婚姻、生命,还有社会的技术进展反过来对婚姻、生育、情感的影响。
婚姻、生育、情感其实是三位一体的事情,情感是基础,婚姻是形式,生育是结果。
现代中国这种无孔不入的人工智能,反过来对这些事情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是我们在生活当中能够切身感受到的,是已经进入到我们生活中的东西,不是科幻,是实实在在的,只是过去电影不会从这个很真实角度来提取,反而把它拍得很假。
《热汤》中,可能机器人的部分稍微有点超前,但也是真实存在的,就是现在工厂制造出来的机器人,是一个很初级的东西,只是不那么普遍。
而男人完全可以为了家庭的危机、情感的危机,做这样一个东西来代替没有生育的缺陷,他知道自己没有办法生育,女人可能开始不明白,后来觉得他是个骗子。
所以这里边会有一些让夫妻之间产生很多,把简单的情感、简单的婚姻、简单的生命力,变得复杂的问题,影片就展示了这个过程。
教授跟女学生这对关系,是中年男人跟年轻女人的关系,这在现代社会非常普遍、典型。
但是电影一定要把握好分寸,我没有去渲染这个事情,也没有去煽动这个事情。
我以前说过一句话,电影不要有煽动性,煽动性会降低它的某些价值,降低它的可信度。
教授跟女学生关于幸福感论文的讨论,我们的处理是,他们前台表面上都是在说学术语言,但实际上是情感的交锋,是男女关系的交锋,潜台词都是那些,这样看就会发现很有意思。
最后那个女学生穿上泳衣来找他,我觉得那是一个反转。
他们之间似乎在做一场交易,教授要价,女孩的回价是什么,他们一直在交锋,虽然表面上是在说那些很冠冕堂皇的学术性话题,但实际上是在交锋,是在做交易。
可能女学生之后觉得,我答应你,我可以穿泳衣跟你一块儿游泳,最后发现教授可能不是这样的,那是一个反转,但是女孩最后也释然了。
所以最后她戴泳帽的时候流眼泪,我觉得她可能是兴奋,也可能是内疚,或者别的情绪,那是很复杂的,很暧昧的。
李梦的角色和车里的男孩,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是不明不白,不知所踪,这个关系也是不确定的。
就像一个过客,就像我在《冥王星时刻》里,最后那个导演去到山村碰到的女人,也是个过客,他们两个人的关系也是没有办法确定的。
他们两人的关系是,女人想出去,男人帮我出去,但是男人又爱着这个人,他内心其实又不愿意她出去,是很矛盾的。
所以最后男人给办成了,女人可以去国外了,但那个女人反而不高兴了,你一点挽留都没有吗?
那个男人其实很不想让她走,但是他的工作就是做这个事情,所以他们俩的关系我觉得还是挺有张力的,也是很有趣的关系。
黑帮大佬跟养女,那个女孩正处在青春期恋爱的状态,所以那部分有家庭亲情的部分,有家庭能力的部分,有夫妻的部分或者叫准夫妻的部分。
严格来讲,大佬跟养女的母亲还没有领证,现在中国人领不领证就是那么回事,有准夫妻的关系,还有邂逅的关系,还有师生的关系,师生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暧昧的关系。
结尾在泳池里,一个镜头切过来,换了另一个女人脸,传递出的是女性共通的地方。
那场戏打通了这四个女人之间的壁垒。
所以我曾经说,你可以认为是一个人,你也可以认为她是四个人,在那一刻这两个条件都是成立的,我认为那是最好的电影能呈现出来的状态,这样才会有想象的空间
我表示我真的看不懂,你甚至是几名角色实现完美切换,前半场还在思考这是啥,后半场直接随缘了,愿意怎么怎么着吧,辣鸡,不推荐看,除了导演之外谁也看不懂,建议导演甭搞这种艺术也不艺术还要强行艺术的片子,剧情老套,确实不推荐!!!!!!!!!!!!!!!!!!!!!!!!!!!!!!!!!!!!!!!!!!!!!!!!!!!!!!!!!!!!!!!!!!!!!!!!!!!!!!!!!!!!!!!!!!!!!!!!!!!!!!!!!!!!!!!!!!!!!!!!!!!!!!!!!!!!!!!!!!!!!!!!!!!!!!!!!!!!!!!!!!!!!!!!!!!!!!!!!!!!!!!!!!!!!!!!!!!!!!!!!!!!!!!!!!!!!!!!!!!!!!!!!!!!!!!!!!!!!!!!!!!!!!!!!!!!!!!!!!!!!!!!!!!!!!!!!!!!!!!!!!!!!!!!!!!!!!!!!!!!!!!!!!!!!!!!!!!!!!!!!!!!!!!!!!!!!!!!!!!!!!!!!!!!!!!!!!!!!!!!!!!!!!!!!!!!!!!!!!!!!!!
#电光幻影# 《热汤》,为什么不能是一场自由泳呢。
我该怎么形容《热汤》这部电影呢,有一种很文艺的腔调感,但是又带着想明明白白开始的努力。
用了极大的诚意去打开包容,但是困在格式的条条框框里有点转向。
我关注这部电影的时间比较晚,几乎是上映了才知道这部片子,导演之前也没有关注过,并不了解,所以一切如新。
只是文艺感的片名和海报镜头,还是带来了一定的吸引力,还有最初听见别人的玩笑,说《热汤》大概是热依扎加汤唯,有点打趣,于是多了一点好奇心。
真正的正片来临时,整个人都觉得困惑,可能跟我预期中的不太一样,事实上我觉得李梦的镜头也并不是太多,反而是四个故事中的另一位女演员柳文伊镜头和内容更多一些。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拍摄的早,所以李梦现在更有卖点的缘故。
这部影片,我不想碎碎念这其中的我觉得很循环沉沦的东西,导演大抵是个留有年代久远的执念的人,镜头中的很多设置点,其实都挺老派的,我莫名的会想起了自己在非常遥远的学生时代的一些喜好,想来是导演的某些执念带着年代感的表现,可能现在的很多人会觉得无趣,我倒是莫名的怀旧了。
四个故事组成了一切。
第一个故事里,相爱的人为了孩子而纠缠和争执。
到底孩子的意义是什么呢,虽然是老生常谈,但是在影片中听着这里的女主说着没有生孩子的女人是不完整不满足之类的论调,我还是觉得极度无语。
当然,台词和人设需要。
这个世界繁衍才是一切进行下去的必须,这点我无限认同,但是当繁衍成为高度文明的强化标准之一的时候,我还是更期望,能制造孩子比能生育孩子,大概对人类更友好一些吧。
我们在影片里看见了爱,但是有些人看之后还要不要留在爱的世界里,其实今天的选择,不等于未来的坚持。
第二个故事里,爱情到来在其中一个人的怀里,但是另一个人,蠢蠢欲动。
顺风车司机遇见了自己喜欢的姑娘,努力靠近,但是靠近的方法,首先是失去。
明明感情就摆在那,互相都明白,但是追求这件事,有人先开始奔跑了。
另一个人只能在后面追逐了。
他用自己正业的工作帮助姑娘办移民、办生育,所有的故事放在一起都好像愚蠢的做着别人的嫁衣。
那么这条付出的路上,最后他能获得什么呢。
第三个故事里,夜店老板和情人以及养女。
带着各自的故事和交织的关系生活着。
既不能分,也不能合,各有各的算盘,都是好心的,但是埋着的过往却是令人碎心的。
有人陷在爱里,有人败在道义上。
当可爱的养女交了男朋友,却发现男人可能不能生孩子的时候,有个故事才惨烈的开始了。
那么这个男朋友,他又是谁呢。
第四个故事里,女博士生在导师处反反复复受挫,起起落落的不如意里藏着一个人人生的经历,但是谁还没有点经历呢,到底是哪一个更苦涩,哪一场更加惊心动魄,其实不比较是不知道的。
孩子都生出来了,他们在世界各地过着自己的生活,但那是不是就是他们想要的生活呢,其实父母何曾问过他们呢。
就是四个故事的嫁接。
然而四个故事里都默默的藏了一件红色的衣服,严格来说是死亡芭比粉色的泳衣。
那衣服看起来很小,导致开头掖掖藏藏的,我以为是什么见不得人或者不好明说的衣服,结果一抖开就是件泳装。
她们默默的穿起,交错在不同的时光里。
每一个故事都有生育,都有女性的代表的生命力延续。
有的人是找到了爱的人但是不能生,有的人是在寻找一起生育的人,有的人是困在一个生育的问号里,有的人是得到了出生权却在生命里无法如意。
电影很不尽情,什么的都有点遮掩的感觉,不知道是不是有什么考量,也可以理解。
很多人不会喜欢吧,我倒是觉得还好。
至少那一抹死亡芭比粉还是很有风景的。
但是必须要说一句,这四位女演员其实都很漂亮,感觉这部电影都拍出了她们并不美丽的调子,美感失去了太多,我是根据几位演员的实际颜值来说的。
热汤,其实想怎么游就怎么游,既然来了,请随意吧。
作者:小佛搞特
等了几年,终于在大荧幕上看到了。
一碗“热汤”,是关乎幸福感话题的诠释。
可什么是幸福?
四组关系围绕着人类最常面对的话题:毕业、结婚、生育、移民(生活?
还是事业?
这一组我的定义有些模糊)而展开。
女博士与教授的“博弈”,新婚夫妇就生育话题的争辩,企图摆脱原生环境的移民的女生与身兼多职的网约车司机的挣扎,养父女之间的表达,看似毫不相干,却用一些物件将四组故事串联起来。
金佛手瓜、幸福感数据收集器、泳衣……这些场景间切换的物件一再告诉观众,影片想讲的或许就是一个人的故事。
最后画面的交织、人物的相遇、故事的交错,仿佛也透露着其中的意图。
但是整体来说,几组故事还是有些落于俗套的表达,大概就是还是逃不出这些生活中会发生的故事的一些自以为的表达吧。
女博士小黄一罐土鸡蛋的身份诠释、汤汤天天煲汤中的流露、娃娃那始终悬而未决并未出现的男友、小真渴求移民的真实意图,总有些让我不能理解的地方,大抵在都市生活里。
人人都有痛苦的挣扎吧。
情节的设置中,大多有能想象得到的地方。
不过更让我感觉有些意想不到的是李梦与左溢这组的故事。
小真与陈霍的绝大部分戏份都是在一方小小的网约车上完成,人物的戏剧冲突也在这小小的环境中得到呈现,也更能让观众理解到其中演员处理的细节,以及其中诠释的心理,总的来说还是处理得不错的。
比如其中穿插的方言的沟通。
撞车后陈霍下车理论时用上海话给自己的树立身份的演绎,都比较能让人信服。
可最终他们的结局如何,会走向幸福的吗?
看完影片仍然不得而知。
我想,大概是并不会吧……我以悲观的心态看世界,看完影片后,又再让我陷入了怀疑,是否就如陈霍所说那般,他说自己是最幸福的人,没有户口,但有居住证,没有房子,但可以租……所以他等的那个偏爱与例外,等到了吗?
他是真的幸福吗?
而作为观众的我们呢?
导演也许想要讨论都市人的情感问题,但浪费了还挺不错的演员阵容,试图用几件物品就构建四条故事线的关联暗示,完成最后的故事收束,但这种看似“巧妙”的技巧并不无法掩盖其观点的陈旧甚至是腐朽。
“教授与女博士”中的教授虽然在语言上表现了对学生不潜心学术的怒其不争,但行动上却在一步步的突破正常社交距离,看似不经意的肢体接触、展示自己的伤痕加上适当的思想压力,导演就此拍一部关于学术腐败和性骚扰的电影也许倒是不错。
以剧中教授的阅历也许他在看到学生送的那桶鸡蛋时,就想好了后来的行动,所以如果导演有意愿或者有能力调整这个故事的结尾,可能对当下中国倒有一点现实批判的意义。
“机器人”,如果上一个故事的表达,导演还有解释的空间,那这个故事中的男主人公则完全对的起“懦夫和骗子”的称呼,当然他的外在条件优秀,我们看到他的“外籍身份+科技公司创始人”,住着陆家嘴地区的江景房,确实是字面上的金龟婿。
否则让人很难想象他在摸入他人度假屋之后,不是被女主报警抓了,而是双方开始散发荷尔蒙。
好,重点来说下,我觉得这是本剧中最ridiculous的一个故事,男主其实是一个被科技控制的“人”,我们后来看到,他和他重要的合伙人找到的太太,实际上都是系统根据他们的喜好进行推荐的,这里就存在一个逻辑矛盾,如果他一开始对自己非常了解,也能拿到她太太非常准确的数据,并确实两人有95%的匹配度,这似乎才能解释他那么紧张,要去追赶一个刚刚插肩而过的女人,那么后来他给机器人录的数据在收集上就一点不累,甚至只能说他演技极好!!!
并且还让机器人偷偷展示给女主人看,细思极恐!!
实际上女主在回家发现家里办酒会,就回卧室换衣服时,然后听到黑暗里一声“妈妈”,这场面更适合做一个恐怖片的桥段。
而实际上,这个数据是不准的,因为作为夫妻,如果两人在选不选择丁克的人生上有分歧,那可不是5%的不合适度可以解释的,那就直接是51%的不适合度,而且男主对她太太的解释也是难以入耳,说的都是为了让她不胸下垂、不为生活琐事烦恼,其实稍微仔细一听,说的都是自己的欲望,他或者他这类人太需要有一种他相信的“神”,告诉他“这才是正确的路”,而在这里这个神就是他的科技,所以我猜,也许一年前,他在搜索条件里最早输入的关键词就是“气质美女”然后又复制粘贴了100遍。
另外的两个故事,“养父女”的故事内容略有狗血,即使扩展可能也只能达到二流的江湖片水准。
而“移民女与司机”可能是最能扩展出一部好电影的故事了。
自毕赣用4K+3D重拍了一遍《路边野餐》,也就是《地球最后的夜晚》后,我对国产文艺片导演自我重复来个商业版的重要影片“重拍”宽容了很多。
没想到,我最喜欢的朱文和章明竟然也自我重复了。
期望管理中,我已经自动剔除了“自我重复不扣分”,因此最后一组镜头平行时空里的交汇,冥冥之中缘分天注定我也还是当成第一次看那样告诉自己该感动。
但,加了味精的鸡汤真的除了喝完后口渴,难以留下任何的回味。
当麦强和陈青变成了城里人,他们变得冷漠疏离,不愿讲逻辑,更没有情感甚至身体上的沟通。
当麦强和陈青变成了城里人,他们变得话痨、爱试探,但连情感爆发都只是大吼大叫几句。
当麦强和陈青变成了城里人,他们只有虚伪和欲擒故纵。
当麦强和陈青变成了城里人,他们反而分居两地忙各自的事业,还老怕对方看出自己的爱有多深。
矫情吗?
真的很矫情。
感觉导演和编剧真的都老了,没有荷尔蒙了,整部剧竟然没有一点真正的愤怒。
倒是老得没那么快的观众在看完一周后忍不住将愤怒发在了豆瓣。
《热汤》是一部由章明执导,陈都灵 / 李梦 / 白梓轩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悬疑类型的电影,讲述了大数据时代下四组看似无关的人物,他们平行而又交织的人性挣扎与个体遭际故事。
该片探讨了大数据时代下人性的挣扎与个体的遭际。
四组看似无关的人物,逐渐交织,自行其是的时空隐现关键性转折。
故事超验有趣,有极强的艺术风格。
四组人物,因为泳池被微弱地串到一起。
被刻意使用的符号,试图隐喻人物关系(泳池和游泳、两个无精男、三件红色泳衣、两张一百万的卡)。
但是这些符号要么是无端的重复(刻画男人无能,需要两个无精男这种小概率事件的重复吗?
),要么是太过于直白(泳衣是性的符号,是常规衣衫到裸体的过渡)……既然符号作用低配,我们再看看人物:影片中的男人,包括干女儿一直未曾出现的男友,几乎都是某种意义上的“无能”,唯一正常的“网约车男”,在让出驾驶座之后,被人追尾(追尾即尾被搞,意义大家自行脑补),因此,他也是一种“无能”。
女人的形象,要么是游走在要不要以身体做交易的边缘(论文女在教授的泳池边进退失据)、要么是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移民女有一个模糊的移民诉求,而隐约感受到真爱就在身边的时候,却不知如何自处)、要么是在得到和失去间权衡不下来(煲汤女得到集帅+有钱的男人的爱,但这个男人却无精,一个没法生育的残缺男人)……符号和人物刻画都不能出圈,那我们也只能去找主题了:不难看出,“幸福感”正是。
几对人物,只有老教授“幸福就是痛苦的减轻”,多少让我有些戚戚焉,其他几组人在这个领域的答案,都是市井里巷的出息,都瘙不到痒的,既然如此,对章明这个量级的导演,我们必须失望
哎,如果能按照原本的设计拍就好了,审查要了命
点播平台随便找来看的,比想象中好。
年度十佳预定!第一部章明,中国版她&你眼中的世界&人性交叉点,人工智能and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如果说Yanagawa是北京人在柳川的故事,那Hot Soup则是互有交集的几个上海人的故事,巧的是两片都有谈“幸福”,这或许也不是偶然。四段爱情故事,(其实说是三段私以为还是更为合适)热汤是词眼,但又未明指,后半段才恍然大悟,相似又没那么相似,故事来说1>2>3,李梦与教授最后争执那段导演有点失去掌控,稍影响观感,很喜欢一年前的剧情,由1变3堪称神来之笔,文学性与偶然性频频妙笔生花,故事3的男女四目相对年度最佳结尾。
主题和剧本都挺有意思的,就是啥都想说啥都没说明白,不过这应该就是艺术和御用艺术的区别吧
为了看李梦来的 完全没有电影的质感 纯爷们儿味很重 认识了一个很帅的演员白梓轩
氛围和结构有意思。认识了新朋友~
想做什么和应该做什么
男的确实不行,但也不用这么矫情着拍吧,好在姑娘们好看。
还蛮有意思的,现代情感关系越发缺少人的实体,所以用机器、数据、消费品代替了人和人之间真实的连接,但好像也并没有让人们的生活更差,就像通过数据处理出的完美恋人,当我们信服、臣服于这些时,是否会怀念真正人的那些东西,如最后李梦的情绪失控,是对人的东西的不舍,但在这个可以被更多客观之物代替人的社会,自我的浓度便很高了。
评分低了,真心觉得还不错,章明的一个小实验,剧本结构有意思,还有点科幻的成分。美中不足是演员欠缺一些。再做得好一点可以往洪尚秀、滨口龙介那个方向发展。
7.3 #SIFF#10 类似题材国内较为少见,不得不多加一星,在科技,工业发展对社会,人的影响上走向了《红色沙漠》的反面,在如今的人工智能冷漠,理性的话题下,章明透过人工智能本身看见其背后的人,也就是说,人工智能是一个以人输入,以人输出的端到端的网络。但是章明本身仍然是恶心的,教授部分插入无关的越界戏,电影4个part整合度不够,酒吧部分和其他3个part脱节严重
感觉导演就是陈都灵那个角色 在写开了题的论文 写不下去硬憋
有些台词就像是死记硬背说出来的一样,上映的话,票房可想而知,
無以名狀⋯⋯
一如既往的支持一下第六代导演的银幕,却深深的无力。演技最差的戏份却最多,每个故事都有“幸福”和“热汤”的构思,却都展示着中年男性的油腻和生活无奈。
整部电影给我一种章明的四个学生写了四个故事被导演硬凑起来的感觉,李梦左溢那条全程出租车内戏反而还算不错,其他三条线就是中美形而上意识形态财富奇观大赏,如果把“一年前”后的那么多戏全部删掉我还能敬他有点抽象的时空观。
观感奇怪,但又能看得进去
看的过程之中,一直有弹幕评论“电影四位主角其实是一个人”,果然到快结束的时候,汤汤从抽屉里取出了曾经用过的发绳和穿过的游泳衣,暗示了出国之前的经历。一个女人的折腾在于她对幸福的追求和不妥协,然而很讽刺的是,大数据匹配寻找的爱人输给了现实伦理,颇值得玩味。
SIFF15 凭什么这么低分 对国产文艺片要不要这么苛刻
曾经以为幸福是拿到名校推荐信,百万银行卡,移民通知书,怀孕超声图。后来听说幸福是随时吃到酒酿圆子,随时见到想见之人,随时等到专车接送,随时喝到滋补热汤。幸福不是唾手可得的快乐,而是痛苦得到缓解。有人用代码输入你的全部喜好,用秒表掐好你的所有行程,在一个恰好的时节,偶遇到的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