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星,一个人一部电话,就拍出了一部悬疑电影。
看很多人说这个是一部救赎故事,其实我个人觉得更像是罪人的反省和觉悟。
片中主角是个自以为聪明的警察,他业务精熟,按自己的想法来伸张正义。
但当他跟真正的罪人做过深入交流后,才发现自己其实跟罪人没有什么不同。
同样都是罪人,即使是善意的想法或者理由去实施犯罪,但本质上还是犯罪。
一部精彩的密室独角戏!
自信地去够拯救他人的未来,到头来反质疑了自己的过去,唏嘘!
直觉是个好东西,片头主人公就根据自己的直觉简单利落的处理了几起报案,他一直相信自己做过的一切皆因“正义”使然。
但是直觉这东西用多了总是会出现纰漏。
最让人郁闷的是错误往往都会出现在那些至关重要的事件点上,主人公因自信直觉而杀人,冲动害人猫,让人追悔莫及。
电话事件的不断反转让主人公对自己的判断从自信到质疑再到最后的崩塌,很棒的故事。
演技真好。
看过了《网络迷踪》(Searching)、看过了《解除好友:暗网2》(Unfriended: Dark Web 2),“电脑屏幕叙事法”就算体会得差不多了,这回的《罪人》尝试了一个“电话音效叙事法”。
创意突破,悬疑反转,流畅精彩。
下放到报警中心工作的刑警男主接到一通女性求救电话,疑似被绑架。
男主想尽办法定位、联系、组织搜救、甚至差遣自己的哥儿们,终于解决了问题。
——全部场景只有两间报警中心办公室,全部戏份基本落在男主身上(其他同事基本属于背景),全部的故事都在一通又一通电话的对白和音效中推进发展。
影片完成度之高,独角戏效果之丰富不单调,令人赞赏。
此外,对正义执法、对警察暴力的反思,为影片奠定了扎实稳健的价值观基调。
PS:今年的奥斯卡外语片短名单9部,我看了6部: 《奥斯卡印象九分之六》
全片的镜头几乎只有一个人,通过这个警察的接电话的过程来讲述剧情。
如果是按照正常思路,这样一个剧情可以拍出很多的画面,比如公路上的飞车追逐,警匪冲突,血腥的犯罪现场等。
但所有这些情节都通过主角和其他人的电话对话以及主角细致的表情、肢体语言等展现了出来。
90分钟的片子不长也不短,但全程看下来不会感到厌烦无聊。
主角本来是一个出外勤的警察,但现在只能坐在办公室里接报警电话。
在一些镜头里,主角看起来有些无助与愤怒。
怒火重案中的台词甄子丹说【曾几何时,我们只想做好一点,而不是做的对一点】谢霆锋说【如果当初你去追,结果会不会也一样】想做好一点,有什么错呢,办案人员,也是人啊本片给出了相反的结果【想做好一点,万一错了呢?
】我们身上有蛇,他人身上有蛇,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到底怎么做才是正确?
这是一个无法给出答案的难题判断标准就是:无愧于心 吧怒火重案中的谢霆锋应接受:无法解救富豪升官发财,是个人能力所限,已经尽力,无愧于心。
罪人当中的主角应该接受:无法拯救弱者伊本,是个人能力所限,无愧于心
首先要说一句,这样的电影对剧本演员摄影导演的要求太高了,而且必须要点赞的是他们在这部片子里没有掉链子的!
影片对光的处理绝对是个加分项,从一开始主角和同事们坐在大办公室里的正常的光,到搬到小黑屋后的淡淡的台灯对比,还有主角拉上百叶窗帘前后对比,每次报警电话响起时闪烁的红色警灯,手机响时的蓝光,都营造出一种紧张窒息的氛围,配合同样出色的声效,简直神经一刻都不敢放松,紧紧的跟着剧情在走。
主角的表演撑的起整部电影,真的是太有魅力的演员了。
还有声音出演的妻子,惊慌冷静疯魔都处理的很棒!
看到有人吐槽说丈夫为什么不没收妻子的手机是本片唯一的纰漏,但我不这么认为。
这反而是一个伏笔,正是因为前夫没有没收手机这件事让观众在紧跟着剧情走的同时心里也会有个疑问,这是真的绑架杀人吗?
——从而最后的反转也更加合理了,也许报警前前夫还没来得及想到要拿走妻子的手机,而妻子在这时打了报警电话,然后主角教妻子撒谎说女儿不想跟爸爸说话,所以前夫为了安慰女儿(后面的剧情也交代了他很爱自己的孩子,不想让女儿受到惊吓),才允许妻子继续拿着手机,接着主角和妻子一系列的通话也合情合理了,剧情也可以顺利展开。
总的来说真的是可以给五星的作品,但是西方对于救赎和自我救赎这个主题的偏爱我不是很感冒,所以扣掉一星吧(我记得原来可以打半星的啊?
现在不行了吗。
我想打四星半的)。
真的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
首发公众号:偲固乡没什么文化,就是爱自说自话 疫情以来,大家被迫宅家接受各种信息轰炸,相信很多人已经感到疲惫了。
各种谣言漫天飞舞,传播速度之快令人咋舌,而事实却被丢在角落无人问津。
这不由得让人陷入思索,是否面对各种信息时,我们先入为主地任由自己的认知去主观臆断,给了一个错误的判定之后,就无暇,或者说不愿去找寻背后的真相呢?
有一部小场景电影似乎符合这种微妙的现状——丹麦导演古斯塔夫·莫勒所执导的电影《罪人》。
《罪人》海报说起小场景电影,出色的有不少:《狙击电话亭》因“声优嫌疑犯”而大出风头,“死侍”瑞安·雷诺兹主演的《活埋》听名字就让人紧张,而韩国的《恐怖直播》更是直击政府痛点。
而《罪人》却和上述影片有点不同,它并没有过多的紧张刺激的情节,与这些小场景电影比较起来,它反而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沉浸在男主心境和情绪里的影片。
男主人公阿斯格(雅各布·克德格恩饰演)因为犯错而被降职做一名普通的报警接线员,今天是他需要做这份工作的最后一天,明天他将接受庭审,而后便能顺理成章的官复原职。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既然是最后一天,那么敷衍一点熬到下班也没有关系。
存着这样的想法,再加上阿斯格的老道经验和狠辣目光,他工作起来毫不费力。
从只言片语中,他就能识破报警的人吸了毒;两三句话,他就推断出对方因嫖娼没给钱而被抢劫。
接电话的时候还在玩球而这平静的局面被一通电话打破。
一个叫做伊本的女人报了警,却丝毫不提自己的处境,却是用温柔的语气在电话里说:“嗨,宝贝。
”“别害怕。
”“妈妈出门去兜风。
”阿斯格敏锐地觉察出事情的不对,这个看似平静的女人实则被绑架了,而绑架她的,正是她的丈夫。
丰富的经验令他能够迅速处理这种突发情况。
他和聪慧的女主角不露声色地交流之后,他转接了调度中心,要求他们派出巡逻车搜索伊本所在的车。
在伊本不断被丈夫打断电话的情况下,阿斯格还是迅速获得了伊本的相关信息,并找到了她的家。
电话打过去,是一个稚嫩的童音,那是伊本年仅六岁的孩子玛蒂尔达,她和她的弟弟奥利弗在等待妈妈回家。
阿米克,伊本的前夫,也就是绑架伊本的人,是个有着犯罪前科,还依然带刀出行的人。
幼小的玛蒂尔达已经被父母之间时常争吵打骂的可怕气氛影响了,她十分担心妈妈的安危。
从接到伊本电话的那一刻,阿斯格漫不经心的态度就已经全然改变,此刻听到孩子的哭诉,他更是给予了保证,要让伊本安全得救。
不过凡事往往不如人愿,他一心想要救下伊本,却奈何自己现在的身份只是个没有多大权力的接线员,调度中心的员工办事不力,不肯配合,还嫌他多管闲事。
不得不佩服,主演的表情拿捏十分到位,明明从一开始就是那副不苟言笑的样子,人物内心的起伏却表现的恰到好处。
阿斯格有气不能撒,可同时他恍然领悟了自己以往的举措是否也与这些尸位素餐的人类似,给别人带来了诸多不便和阻碍。
于是他为过去的言行向自己的同事道歉,并诚恳打听了能否换电脑的问题。
这寥寥几句交谈,让角色更加丰满了起来,那种负气、焦急和人情味儿在个镜头里表现的淋漓尽致。
阿斯格道歉而导演的精明之处在于,在如此小格局之中,利用有限的场景变化,灯光变化和拍摄角度,暗示和烘托角色内心的情感波动。
阿斯格换到了一个单独的办公室,这似乎也意味着角色为这起绑架案的全心投入。
氛围终于从此刻开始有了紧张的意味。
阿斯格独自在办公室在求助遭拒的情况下,阿斯格动用了自己的私人关系去调查伊本的丈夫。
而此时,前去伊本家安抚孩子的警察带来了噩耗——伊本的小儿子奥利弗死了,且死相惨烈。
角色的怒气在此刻达到了顶峰,他打给伊本的丈夫米克尔,言语间的怒意喷薄而出。
关上窗帘,暗示的不正是心中愤懑和一意孤行吗?
再次接到伊本的来电,阿斯格教了伊本自保的方法。
他不仅要伊本平安,也要拿下米克尔这个罪魁祸首。
然而就在一切应该完满结束的时候,令他震惊不已的事情这才一步步显露出来,而这,足以击垮他心中的正义防线。
此处就不剧透了,但我们可以通过导演的绝妙光影表现感受角色心中的巨大震动。
办公室里仅剩一盏红通通的信号灯,男主呆坐在无边的沉默中难以平复。
而此情此景,正是网络上众人面对自己义愤填膺为之奔走呼号的事情,被揭开真面目时的感受吧?
“雪花论”依旧被挂在嘴边,人们的善意和正义涌动而来的时候,是否能够保证自己的判断就是无误的呢?
又有多少人,在这种愤怒下,能够克制住冲动言语?
更遑论,网络上所维护的一方是否利用了这种善意,行了一场骗局?
大多数人,被所谓曝光和正义驱使之时,便成了虚假的缔造者和传播者之一。
那么,真相揭露之后,他们会怎么面对自己呢?
这里的光影色彩值得注意电影中,平复了心情,接受了事实的阿斯格,走出了这个困室。
绝妙的镜头,房间内是代表愤怒和冲动的红色,由同事打开的门外则是冷静和充满秩序的蓝色。
再次坐在电话前,阿斯格恢复了克制和理智,且将自己最大的、准备掩藏的秘密公之于众。
他内心的正义,终于做出了审判。
电影的最后,是他怅然若失,又如释重负的离开这个接线厅。
穿越走廊,站在门口的他,是否参透了人情和法律,正义和邪恶的奥义呢?
85分钟,迟迟响起的背景乐阐述的是对于这些的疑问,又像是已经得到答案的叹息。
有人说这部电影太过沉闷,并且和观众太有距离感。
我不否认它是需要沉下心来感受的,但有人若有这种观影体验,不正是我们对于一切闹剧的旁观之感吗?
不如去看看,85分钟后,你是怎样的体会呢?
阿斯格是一位警官,因卷入一起正在诉讼的案件而被限制在报警中心工作。
偶然间,他接到一位名叫伊本的女士打来了求救电话,从她时断时续地描述分析,伊本极有可能是被其前夫米克尔绑架,目前正在一辆驶向北方的白色货车厢内。
阿斯格调查了很多关于伊本的信息,在获得伊本的家用电话号码后,他立即拨打过去。
接听电话的是伊本六岁九个月的女儿玛蒂尔达,女孩哭诉着说家中只有自己和襁褓中的弟弟奥弗尔,爸爸妈妈在家中发生争斗后一同离开了。
阿斯格立即呼叫了区域警方前往伊本家照看两个孩子。
当警察赶到家中发现被反锁在卧室里的男孩奥弗尔已被杀害。
由此,阿斯格判定,杀人者一定是伊本的前夫米克尔。
他不断地通过电话同惊恐不安的伊本了解详细情况,同时,利用定位系统侦测伊本和米克尔的地理位置。
正当他殚思竭虑地谋划营救策略的时候,恍然间,他从伊本的话语中洞悉了真相。
原来,真正的凶手是身患精神疾病的伊本,她声泪俱下地诉说着儿子奥弗尔身体里有一条“蛇”,她要杀死那条蛇……米克尔正驾车载着伊本前往丹麦北部的一所精神病院。
当车在途中停下后,伊本冲出了汽车,袭击了米克尔,然后独自奔逃而去,她来到一座桥上,给阿斯格再次打来了电话。
此时的阿斯格正陷入一片无奈和沮丧之中。
电话中,已经神志稍清醒的伊本万念俱灰,准备从桥上跳下。
阿斯格一边竭力进行言语安抚,一边联系附近的警方前往阻止。
最终,在阿斯格的努力下,伊本得救了。
关于阿斯格被卷入的那场官司的真相也浮出了水面。
阿斯格在执法过程中,枪杀了一名19岁的歹徒。
他已经同他的助手商定了明日在法庭上正当防卫的说辞。
在经历了伊本事件后,阿斯格的灵魂感觉到了颤栗。
枪杀那名歹徒并非是正当防卫,而是因为嫉恶如仇的他认为,这名歹徒的身体里也有一条无恶不作的“蛇”。
整部影片都在屋内拍摄,一个男人,一部设备,不断地电话铃声,扣人心弦的故事和跌宕起伏的人性。
这是一部礼赞生命的影片,诚恳而真挚,充满理性又不失人性的温暖。
“他肚子里有蛇,我只是试图帮他。
”一场以爱之名的谋杀。
“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
我也曾经杀过人,我是故意的,因为他很坏,是渣滓。
”一场以正义之名的审批。
他们在电话中相遇了。
一侧是在高速上急速行驶的面包车上,女人语焉不详的报案让阿斯格紧张了起来。
前警官阿斯格因某次射杀事件被停职调查,目前是呼叫中心的接线员。
阿斯格很自信,他相信自己能够救出那个女人。
他是一个对破案有敏锐直觉和有极强分析能力的警官。
在此前的报警电话中,哪怕报警人没有说出自己的实际遭遇,阿斯格都可以根据片言只语的对话,推测出对方的处境:被妓女勒索的宝马车主,吸毒的瘾君子......紧张的女子,暴吼的男人,还有6岁孩子对家里父亲吞吐的描述:爸爸和妈妈离婚了,爸爸和妈妈哭着出去了,爸爸还带了刀....一侧,阿斯格进了另外一个黑暗的房间。
我要拯救她。
阿斯格自言自语。
于是,他开始一个的救人之旅。
阿斯格打电话给西北呼叫中心,请求出警到高速公路去截住嫌疑人车辆。
截错了,你们这群蠢货。
阿斯格打电话给以前的同事,要求出警到嫌疑人的家里。
被拒。
阿斯格打电话给自己以前的搭档,让他开车到嫌疑人家里。
“你给我到这个地方,有女人被绑架了,我答应了她的孩子要让她妈妈回来。
”“我到了。
”“闯进去。
”“什么?
”“闯进去。
”阿斯格大吼。
“好的,我进去了,这是谁给你的任务。
”“这不是呼叫中心给予的任务,这是我自己给自己的任务。
”屋子里空无一人。
阿斯格命令拍档搜寻地上的文件,找出一些面包车去往北方的蛛丝马迹。
另外一边,到孩子家里的警官发现了开膛破肚的孩子奥利弗。
阿斯格暴怒。
这个渣滓,这个人渣。
于是阿斯格直接打电话给那个男人,“....你就该吃一枪,你懂吗” 阿斯格在谈判最后吼了出来。
这是阿斯格,他有一个优秀警察的心:正义感。
面对电话那一侧的绑架案,他毫不犹豫地把这个任务变成自己的使命:拯救那个被绑架的女人。
他没有求助,而坚信自己一定能用自己的方法来拯救她,和拯救这个世界。
同时他很暴躁。
他跟同事相处得不好,妻子离开了家。
他也很直接,能够达到他的目的,能够去干任何有必要的事情。
他想问能否换一台电脑直接接线。
首先他向同事为长久以来的不友好道歉,然后问能否换电脑,同事刚回答完,也想过来帮他操作,阿斯格马上起来便离开工位,去另外一个接线区,留下尴尬友好帮忙的同事。
实现心中的正义感高于一切。
他亦用自己的判断来审批一切,认为自己身边的同事都没法帮他,命令自己的拍档闯进嫌疑人家里,命令拍档去搜寻必要的信息,也命令开车的男人自首......他笃信警察是守护者,要保护和帮助一切需要帮助的人。
对同事不好,被人不理解或者反对,没有权限,没有法律许可....没关系,阿斯格认为,只要能够帮助到别人的,其他的一切不重要。
这个信念这么一刻临近破碎了:女人说:他不理解我,奥利弗现在很好....他现在好多了,不再尖叫。
蛇,他的肚子里有蛇......他尖叫着,尖叫着,因为肚子有蛇......当她得知自己杀了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女人要自杀。
阿斯格说:我也曾经杀过人。
他做了一件可怕的事情,我杀了他,我不应该撒谎,我不应该说自己是自卫。
我就想,除掉.....一些渣滓。
女人问:有蛇吗?
阿斯格领悟到,那些坏人,那些渣滓,那些他迫不及待除掉的人,其实只是身上带着他所幻想的蛇,让他想要去为他们除掉蛇,为这社会除掉蛇。
他回答:有蛇,但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而你,不知道自己做什么。
所以.....这只是意外。
在这一刻,阿斯格完全意识到,自己成了自己心中那些坏人,那些渣滓。
因为,他主观地有意地去杀人,因为他认为他们很坏,如同那个女人认为孩子肚里有蛇。
阿斯格的正义感支撑他做了许许多多正义的事情,也让他发现原来自己却是一个坏人。
“我不承认我是罪人,因这在行善名下。
”“我承认我是罪人,因我在行善名下,剥夺了他人的生命。
”这两句话大抵便是阿斯格自我救赎的总结吧。
一个人就能完成的电影,听起来还是挺不可思议的,这其实对演员和导演的功力都有着很大的考验。
整部影片的剧情都是通过男主接电话来侧面表现的,观众们通过男主与电话那头的人的一问一答从不同方面了解到整个故事。
从最简单的一件事来说,怎么能让观众在将近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一直对着这张脸而不产生厌倦感,还能一直跟着剧情走,这已经很不容易了。
更进一步说,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对于演员面部表情的变化捕捉的非常细,整部作品几乎在一个场景下拍摄完成,镜头的切换很难做到不给观众有重复的感觉,两部不同的通讯设备连接了两个不同的世界,座机中规矩的世界,以及手机中有人情味的私人世界。
两个方式,展现了社会的两面。
就像标题我想说的,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火焰。
是时间越长,藏得也就越深,越难被发现。
但是当有一件事,一个人或者一个东西,就像榫卯那样正刚好,严丝合缝的和你曾经的那些情节对上,人们心中的那团火焰一样会被引燃,熊熊燃烧。
这种经历或者情绪上的共鸣是非常容易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的,素昧平生的两个人,甚至都没有面对面,都会产生这种共鸣。
但是这可能也并不是一件好事,这样的共鸣的产生往往伴随着的都是悲伤的情绪以及一些痛苦的回忆。
就像心理咨询师大部分自己也会得抑郁症一样,他们需要通过共情的方式来感知病人的痛苦,这样才能够帮助病人找到解决的方法,但是很有可能他们自己却会被这种情绪困住,无法找到出口。
当然,就像一开始说的,人心中的这种共鸣会随着时间越藏越深,经历的越多越不容易被外界的因素所影响。
人们都在学着保护自己,在生活中隐藏自己真实的情感去躲避伤害,就像片名《罪人》一样,“罪人”是男主,也是电话那头的人。
电话中的故事引燃了男主心中的火焰,男主用尽一切手段想要去证明自己所作所为是正义的,是不应该被审判的。
但是不要忘了,人心中,可不止有火焰,也住着魔鬼。
接线员职业规范反面教材示例。音效设计牛逼。
还是更适合戏剧
三星半吧,形式不错,就是剧情不那么过瘾,标签里的”惊悚“是TM谁贴的?
豆瓣用户挺喜欢看新点子,他们是在看杂技,不是看电影。全片发生在报警接线中心,除了男主偶尔有几个警局同事出现在背景里,这是部《恐怖直播》类的片子。曾义愤杀人的男主在官司缠身中,接到一个被绑架女人的报警电话(他的反应挺快的),他借用手边的资源往女人家里(有俩无人看管的孩子)、男人家里指派警力(这显然超出了他的职权,遭到警员们的抵触),一番折腾下来,发现女人是个杀了自己孩子的精神病,于是男主感到自己信念的崩坏,不过最终还是救了想自杀的女人,两个人电话里聊了自己的问题,获得了救赎吧算是。和精神病女人的对话部分挺难看的——一个正义感往偏执方向发展的警员和一个精神病人的对话怎么能写的好看?而且此片全是男主在斗室的独角戏,紧张感全靠演技和剧情来撑,搞到后面剧本硬塞些杀婴、反转来撑,动机过于明显了
8/10,创意俱佳也很惊悚
所有的剧情,都在一通通电话里。居然还有两条线,一条别人的,一条自己的。画面全靠想象,却一样紧张压抑。男主极具正义感,但又处处自以为是。正所谓性格决定命运,电影就这样戏剧性地把他为何身陷囹圄却又仍旧死性不改的状态勾勒了出来。算不上惊,但喜。
昏昏欲睡,全程都是男主的内心戏,还全都憋在心里观众无法代入,只觉得男主这个接线员工作可真清闲啊,他的所谓正义或罪恶的判断也都是闲的。换算成现实,任何经历过点事的都知道遵守流程制度的好处。
很厉害的电影。在全程独角戏和精彩的反转剧情之外,对空间和光线的使用特别值得观察。因为全程都在打电话,男主在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和心态的变化都是通过光线和空间的变化展现的。音效做得也很细致,毕竟场景交代全靠背景音。
无甚惊喜。
独角戏这么精彩,男主演技点赞,主角的救赎与自我救赎!
2018年第5届豆瓣电影年度榜单十部年度冷门佳片里唯一没看的一部,于是就前来观影:2018年有两部口碑不错的电脑桌面电影《网络谜踪》和《解除好友2:暗网》,没想到还有这么一部全程各种打电话的电影《罪人》。观影过程时常联想到《活埋》,同样是在有限的空间通过大量台词以及微妙的声音灯光摄影设计,将一个层层推进的惊悚悬疑故事娓娓道来。除了主角贡献上佳的表演外,特别表扬小女孩玛蒂尔达的出色声音演出……
这样的处理方式其实让影片成为了一个推理作品,观众和男主一道去猜测,每一阶段引出翻转,继而完成了主线故事的讲述;人物线则是与主题相关(救赎)。单一空间还算是能吸引人。音效做得很厉害。
简洁有效,一张脸和两个音轨撑起整个剧情。一开始警官有点倦怠、缺乏同理心、过于冷静的语调在后面也慢慢显露出原因,对于其个人所面临的困境笔触不多,观众对主角的共情心还是低了点。
对于片面的武断导致发现真相的失措。然而人性如此,很难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看不出紧张感就是失败了
短短85分钟,没有现场画面,只有接线员和同事、当事人还有机构的一通通连线,牵出这个“谁是罪人”的讨论。从因为事件被迫调职接线员的职业式回复到陷入其中的流汗恐惧,全靠观众在心里对事件的还原想象,拼凑出电话背后的故事与转折。PS 1: Jakob Cedergren都历经这么多剧集和电影了,赶紧给我红。PS 2:没有主创到场,只有抽礼物的映后交流不停“掉观影袋”的观众让人窒息尴尬。
2.5 人物行为的极端设置并把心理刻画以悬念处理导致整个过程与观众产生了距离,很难像例如《活埋》那样产生强烈代入体验,还好剧作最后能说得通圆得上,但从类型构思上仍然是有巨大缺陷的。音效设计不错。
如果说《解除好友2》和《网络谜踪》是通过屏幕推动剧情,那么《罪人》就是通过打电话来推动剧情,创意和形式非常厉害,堪比《活埋》。而且80多分钟的电影一波三折,多次反转,不得不佩服导演讲故事的能力和演员的演技。甚至男主的经历还和案件产生关联,与女主的经历形成呼应,让她产生共鸣,同时也让男主再次反思自我。他不但重新给予女主希望,也通过面对和忏悔实现自我救赎,剧本很扎实。唯一不足的是丈夫将女主扔进后备箱,却不没收她的手机,有点不合理。
bd
标准的7分片。报警中心接线员视角叙事,想起很早以前看过的《致命呼叫》了。节奏还算紧凑,反转也有,但是反转基本都在意料之中,算不上惊喜。男主枪杀疑犯这条暗线埋了好久,到最后就一笔带过,没发挥太大作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