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总结:那个梦露才是真实的?
想象出来的梦露?
还是真实存在过的那个梦露?
导演的回答是:前者才是【真实的梦露】...这就叫后真相时代……一个完全基于某人幻想的,扭曲的,病态的,充满了各种drama的,性幻想的,八卦的,以讹传讹的,被某人拥有最终解释权的梦露,这,才是【真实的梦露】...也只有这个早就被彻底流行文化化了的,早就被各种深层的X幻想扭曲到不晓得哪里去的,和真实存在过的梦露毫无一点关系的,甚至都不叫【玛丽莲梦露】,不叫【诺玛·珍·贝克】的,而是叫【金发梦露】的梦露...这才是导演想要拍出来的那个【梦露】...导演自己掌握了最终解释权的【xx版梦露】因为只有这个【xx版梦露】才是存在的...【玛丽莲梦露】,不存在。
【诺玛·珍·贝克】,不存在。
存在的都是【金发梦露】这样的,想象出来的,最多不过是具体幻想内容上稍有不同的,被不同的幻想消解了的【金卷发梦露】【女权梦露】【左派自由主义梦露】【右派保守主义梦露】【传记类电影该怎么拍版梦露】【白裙子梦露】【肯尼迪梦露】【K梦露】【小卓别林梦露】等等等等这个梦露,那个梦露罢了……真梦露,早就不知道死哪里去了...而且人们也对她没有丝毫的兴趣。
人们都只不过是想要大谈特谈自己想谈的那个【Xx梦露】罢了……自己拥有最终解释权的梦露,才是人们唯一想谈的梦露...人这东西,真是早就堕落到这个程度了...哈哈哈消解,八卦,窃笑,猥琐,消费,占有最终解释权,于是能当成自己的佐证,于是能拿来标榜自己,满足自己,服从于自己,屈服于自己,被自己占有统治并拥有了最终解释权的那个【梦露】↑这才是人们唯一想要的那个梦露……每个人,皆如此,罢了……真实的梦露早就不可知,也早就无人关心了...文化性的梦露,被消解的梦露,被二创三创甚至456创的那个梦露,才是唯一存在的梦露了...在这一点上,哪怕就是那批吐槽什么【真实的梦露什么样】的人,也不过是在做同一件事,罢了...【我说的那个梦露才是真梦露】↑人人都不过是在做这同一件事罢了...于是,反而是作者和导演这种娃,这种真的意识到文化性梦露才是唯一真梦露,真梦露反而没人关心的后真相时代的老实人,才干脆果断的掏出来那个厚脸皮,那个胆子,直接把自己的幻想出来的梦露大张旗鼓的写出来了导出来了...然后这种老老实实的承认自己只是在做x幻想根本不关心梦露真实啥样的娃,就被一群依旧直撅撅硬邦邦的,依旧觉得自己天经地义占有梦露最终解释权的娃给群殴了...啧啧啧,啧啧啧。
真好看啊,哈哈哈哈。
这画面,可真好看...这比看梦露都有意思啊...导演说的没错,这片子确实门槛太高了啊...观众这东西,大众这东西,真的有问题啊,哈哈哈哈。
我忘了那个作家说的那一句了。
什么叫伪君子?
就是真的相信自己说的那些鬼话的,那就叫伪君子...哈哈哈哈。
导演这种意识到自己身处后真相时代于是老实起来的老实人,真的是太低估我们这个时代的伪君子们的力量和数量了...哈哈哈哈
很巧合,在观看完《Blonde》后正好看到了里尔克书中的这段话,我想,这用来描述我观影感受是十分贴切的,“那里没有一个成熟而纯洁的性的世界,只有一个缺乏广泛的‘人性’,而只限于‘男性’的世界,充满了情欲、迷醉与不安,为男人旧日的成见与傲慢的心所累,使爱失却了本来的面目。
因为他只是作为男人去爱,不是作为人去爱,所以在他的性的感觉中有一些狭窄、粗糙、仇恨、无常,没有永久性的成分存在,减低艺术的价值,使艺术支离晦涩”。
安德鲁·多米尼克在《Blonde》中剔除梦露可能拥有的智慧、思维、表达能力与应变能力的同时,也将梦露明艳又羞怯、风情又天真、浅显又深邃的复杂神态从她面孔上抹除,一丝一毫的思考和反抗在这一世界都是不被认可与理会的,于是,《Blonde》里的梦露成为一个男权——消费社会中永恒的第二性被观赏、操控、剥削、玩弄。
她如此渴望爱情与家庭,但这个男性——消费社会回应她的只有也只可能是恶心的精液、丑陋的阴茎和野兽般的情欲,她渴望成为镜像关系中的小彼者,以温柔和爱意拥抱他人,却被发情的动物们架至于大彼者的位置,沦落为一个苍白、遥远、平面化且不必理解的情趣玩偶。
荧幕中的男人们是这般对待梦露,荧幕外的安德鲁·多米尼克亦是如此打量、操控安娜的身体。
安德鲁这个头脑里充斥着黄色废料的猥琐男人,摆弄着他刚得的摄影机对美人的肉体进行各种猎奇的想象,透过他的镜头,我们无法看到和爱相关的任何内容,只能目睹一场平庸乏味、恶心至极的意淫。
金发梦露和所有男性叙事的传记一样,只喜欢聚焦在一个人的感情史,创伤史上面,没有梦露的表演史,歌唱史,女性的事业史被抹除掩盖。
在这里被拍成了出卖肉体才开始演艺生涯,在感情生活里面放荡。
杜撰了一段毫无意义的3p和肯尼迪的那段,我还以为是真的,结果是杜撰的,只是凭借着绯闻来创造了一段莫须有的事情。
如果导演是女性该多好。
很有意思的一部电影,镜头语言用得很棒,而且利用了2种荧幕宽度,一种是电影早期的荧幕,给人一种看的就是那个年代的电影的错觉,一种是现在的宽荧幕,多用在梦露的现实生活场景之中。
还有一种有意思的镜头是梦露演的电影。
梦露和观众坐在观影席上面观看梦露。
我想到今天我看了电影批评,戴锦华老师说观影的观众坐在黑暗的电影院里面观看电影,是早期柏拉图的洞穴寓言。
我们能够看到的真实是外部世界投射在我们面前的影子。
我们和真理世界隔着三层。
我们看到的作品是影子的影子,摹本的摹本。
她缺乏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感。
在玛丽莲梦露的身份中她是梦露,梦露的人生就像她在看自己演的电影时。
很多台词往往都在映射着她自己。
她不想拍这样的电影也不想拍这样的台词,她没有办法,一步步落入了男性圈套之中,在一片又一片的男性凝视之中落入深渊。
人们都大骂她是荡妇,是妓女。
但又疯狂迷恋她的美貌。
最讽刺的是掀裙子的镜头。
梦露从小缺失母爱父爱,让她很早就想拥有一个属于自己家庭,她想拥有属于自己的孩子。
然而婚姻不幸福,想要的往往得不到,命运和她开了非常多玩笑。
最令我感到不适的是后面她被驾着送去肯尼迪房间的时候,像一个精致的玩具,打扮得光鲜亮丽。
后续各种精神挣扎的碎片融合在一起。
拍出来了很多男性凝视,物化女性的镜头。
但我仍然觉得很不舒服,这部电影它只有问题,只有存在的问题,没有解决方法,而且我认为很多剧情是对已经去世的梦露的侮辱。
这是对她的又一次伤害。
同样对于梦露的演员安娜也是一种伤害,我们明明可以不用将所有对女性的侮辱剧情全部都演出来,这是在电影荧幕里面对女性的又一次攻击。
五颗星是给安娜,我爱她。
9月28号,《金发梦露》正式上线NETFLIX。
这部在威尼斯电影节上引发极大争议的电影一上线流媒体平台便如一颗深水炸弹一般在人群中炸开了锅。
随之而来的同样也是两级分化的评价。
有的影迷认为这是一部纯纯消费梦露,不可原谅的造谣式电影;而有的影迷则认为这部电影不管是从摄影角度还是从对梦露人生的大胆重构角度来说都是一部极其成功的影片。
那么《金发梦露》真的是如大家所说是一部肮脏的,尽显丑态的电影;还是像另一部分人所说的是一次“完美的重构”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得先厘清几个问题。
聚光灯下的梦露 第一个问题,《金发梦露》到底是不是一个纪录片?
到底该不该以写实的纪录片要求去要求《金发梦露》?
让我们先来看看《金发梦露》的简介
豆瓣简介页面 划重点了嗷,“改编”、“小说”、“模糊事实与虚构”。
看到这里不用我说也知道了,《金发梦露》根本就不是一个写实的梦露纪录片,而是一个经过艺术化加工后的虚实结合的伪纪录片。
所以那些声称“完全虚假的纪录片”的人可以自行闭嘴了。
因为它根本就不符合纪录片的范畴之内,为了情节需要而进行虚构实属正常。
那既然《金发梦露》是一个虚构的梦露生平电影,那它有没有做到一次“完美的重构”呢?
这是我们要探讨的第二个问题。
从剧情来说,《金发梦露》是合格的,它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实现了这部电影原本的意图,那就是“大胆探索梦露的私生活”,从这个角度来说,它一定是合格的。
不管是和卓别林兄弟的三人行还是两次流产一次堕胎的戏份都充分展现梦露的个人生活是多么的无助和孤独,在影片的后半部分甚至还提到了肯尼迪总统的野史(maybe it is a truth?
)。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金发梦露》确实交出了一份很不错的答案,足够“大胆”。
从音乐、布景和摄影层面来讲,这部电影简直可以说是完美。
全程压抑的音乐、黑白画面和彩色画面的转换、大小画幅的转换以及梦露徘徊在洛杉矶和飞机旅行梦幻般的转场都足以体现出这部电影过硬的拍摄技术,通过这样艺术化的表达来表现出梦露内心的挣扎和徘徊在梦露身边的黑暗,完美搭建起了整部电影所需的氛围感。
所以与其说这是一部小porn倒不如说是一部文艺片(而且这就是NC—17?
这也配叫porn?
说porn的都可以自行闭嘴了)
梦露在徘徊在飞机和洛杉矶之间 既然虚构的剧情设计和高超的拍摄手法都很合格,那么《金发梦露》所引发的争议又出自哪里呢?
其一必然是导演以男性凝视的手法去拍摄梦露的故事,这让很多人感觉的梦露又一次在被人们消费。
关于这个问题呢,其实很容易解释得通,如果我们设身处地的代入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就会发现梦露的悲剧其实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也是无数怀揣着好莱坞梦的少女们的悲剧,多少少女和梦露一样被那个时代的规矩所束缚地无法控制自己的生活,只不过梦露是那个直到今日仍在出名少女罢了。
所以导演既然选择那个时代最为出名女演员的故事来进行讲述,必然也逃脱不了对那个时代的时代规则的重现,而那个时代正是一个充满着男性凝视的时代。
导演可以借此来描述出梦露悲剧的根源,也可以间接借此来反讽男性凝视的社会(虽然可能不是导演的本意)。
所以对于一个大胆的梦露虚构电影来说,男性凝视的话题可能无法避免,导演也在电影中有意地去丑化围观梦露的狗仔们,也有意地设置了一系列隐喻来说明那个男性主权的社会(比如梦露在给肯尼迪总统咬的时候,电视里播出的火箭升空画面,以及高潮时,UFO坠毁的画面),这些隐喻很好地体现出了那个时代的特色,也充分地表面导演很清楚自己想要拍的是什么,这一点和斯坦利库布里克的《奇爱博士》里对于性爱的隐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火箭升空的隐喻
飞碟坠毁预示着高潮的到来
故意慢镜头丑化的观众 第二个争议点,在于倍受观众吐槽的原生家庭问题。
这样的设置确实落于俗套,再加上冗长的剧情,观众会感受到过于疲倦,这是这部电影的问题和扣分点之一,但是这是一部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如果小说原著里的设定是这样,电影出现这样的问题属实正常。
最后一个问题,也是最为敏感的问题,《金发梦露》到底是不是一个为了满足男性性欲而生的电影,说出这个问题确实很难以解决,但是也确实暴露出了一部分人对男性认识的缺失。
如果说这样的一部电影是为了男性性欲而生,那么《色,戒》里面的大尺度片段可比这大多了,是不是也该纳入“为男性性欲而生”之列?
很显然,少有人这么说,而《金发梦露》引发如此争议的原因在于“梦露”这个大名牌。
谁让梦露是美国的金发美人的代表呢?
聊到这里,我对于《金发梦露》的观点也很清楚了,这是一部很好地对于梦露生活重构的电影。
但即使很好,《金发梦露》也有瑕疵,冗长,过于艺术化,都是这部电影的瑕疵。
但应该清楚的是,我们更应该以一种理性的观点去看这部电影,而不是再次上升到男女性别对立的层面,看电影图一乐,理性观影,理性评判,仅此而已。
(影评仅代表个人观点,无任何其他之意。
)
综合BFI和Deadline两篇对导演安德鲁·多米尼克的专访,有时候对同一个问题,他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他跟BFI的记者克里斯蒂娜看上去像要吵起来。
克里斯蒂娜补充的信息:我告诉他,我的许多朋友和同行都看过并喜欢《绅士爱美人》(1953年),他目瞪口呆,他称这些作品为“文物电影”。
安德鲁·多米尼克的鲜明输出——事实他不在乎,把梦露按当下潮流塑造成女性主义者是不对的,梦露的聪明手腕他不感兴趣,梦露反抗制片厂参与社会活动不是影片主题;他认定梦露是自杀,在乎为什么自杀,在乎童年阴影,在乎根据照片重现梦露的形象,渴望让观众感受梦露的痛苦。
他痴迷童年阴影,最初想拍一个有童年阴影的连环杀手,后来读了Blonde原著,于是决定拍这个女演员。
Q:预算?
安德鲁·多米尼克:2200万美元。
Q:画幅比改变,彩色黑白切换?
多米尼克:这些没有叙事意义,只是基于照片。
如果一张照片是4:3,那么我们就拍4:3。
除了试图从视觉上了解她的生活之外,没有任何逻辑可言。
从一开始我就想这样。
我想连接对玛丽莲·梦露的集体记忆。
如果你用谷歌搜索她,会发现电影里到处都是图片。
这是一部关于无意识的电影,讲述了我们如何看不到现实,却向外投射出自己的恐惧和欲望。
Q:除了妆发,你如何让安娜看起来像梦露?
多米尼克:各种各样的方法。
如果你把相机放高,如果你有一个50毫米的镜头,安娜看起来更像梦露。
我们总尝试让她像某些特定形象。
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我对现实不感兴趣,我对画面感兴趣。
所以我选择了我能找到的每一张梦露照片,然后试着围绕这些照片进行布景。
Q:电影有性暴力场景,比如制片大亨办公室那段,我们知道这在好莱坞发生过,现在仍然在发生。
你这片,在呈现女性受害者时,有讲点什么我们不知道的事吗?
多米尼克:我不以这些标准来看待电影。
它只是发生了,它几乎被掩盖了,然后那种感觉一直伴随着她。
某种程度上,我认为这片本质上不是女性电影。
这是一个缺爱孩子的故事。
Q:这故事有什么乐观的地方吗?
多米尼克:不。
《金发梦露》应该让你发抖。
就像雪地里的一只孤儿猕猴。
这是痛苦或愤怒的嚎叫。
在我拍的所有电影中,这是我每次观感最不一样的一部。
Q:原著?
多米尼克:我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在2002年,当时没想过把它拍成电影。
我对它没那么感兴趣。
但有一个点我很感兴趣——童年阴影如何塑造成年人的世界观,我可以在小说中看到这一点。
我甚至不确定,我是否有意识地了解这一点。
但一琢磨,它真就是这样。
我倾向于本能地发掘了这一点。
这本书像一面破碎的镜子,所有的小碎片盘旋往复,回溯某些记忆。
这种感觉,像深陷某个人焦虑的思维之中。
所以我必须把它整理一下。
我最初想为一个连环杀手做“童年阴影”的电影,但当我读到Blonde时,我想,好吧,我可以改成一个女演员,这样应该会多获得一点同情。
所以,这就是它的来源。
Q:在这个故事中,你将梦露视为童年创伤/虐待的象征吗?
多米尼克:关于玛丽莲·梦露的一切我都读过了。
我见过认识她的人。
我做了大量的研究。
但说到底,电影是关于这本书的。
改编这本书,实际上是为了改编我对这本书的感受。
在某种程度上,我认为《金发梦露》是作者乔伊斯对梦露的想象。
所以这部电影讲的是玛丽莲·梦露的意义。
或者是她的某一种意义。
她是某种象征。
她是20世纪的阿芙罗狄蒂,美国的爱情女神。
她自杀了。
那这意味着什么?
乔伊斯试图理解,其中包含了怎样的女性体验,或人类体验。
为了获得某种叙事驱动力,你必须对事实进行跳剪和忽略。
但在《金发梦露》中有很多心理历程,有很多拉康和弗洛伊德的观点,我觉得引人入胜。
我凭直觉写作,写得很快。
尽管周期长达14年,但我并没有修改多少。
我知道这跟大众印象里的情况不同。
并不是每个人都确定,没人知道实际到底他妈发生了什么。
所以,在我看来,反正哪种都是虚构的。
Q:导演John Huston说:“人们都说好莱坞让梦露心碎,那是胡扯——她观察敏锐、意志坚强……在某些方面,她非常精明。
”在你的电影中,梦露受到许多男人的打击,她似乎缺乏掌控……多米尼克:如果你在讲述一个自我世界中的孤儿的故事,你要做的就是让她保持纯真无辜。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让她感觉到这一切都发生在她身上,否则你是在要求她承担责任,而这部电影并不是要求她承担任何责任。
这肯定会给人留下缺乏自主能力的印象。
现实中的梦露,协助造就了自己。
最初在工作室里,她没那么受重视。
她寻找摄影师,走自己的路,就像是一个有影响力的人。
她会联系杂志社,收粉丝邮件,制片厂不得不与她打交道。
Zanuck(制片厂老板)从不喜欢她,也不知道怎么对付她。
她进行很强的自我实现,这在电影中没有展示。
我不确定乔伊斯是否对此非常感兴趣。
我自己当然没那么感兴趣。
整部电影都是关于人们“看不到”彼此的故事。
卡斯说:“你爱我吗?
你看到我了吗?
”当卡斯问她,你是看到了我还是我的姓氏,她说你。
但5秒钟后,她想起燃烧在她母亲墙上的卓别林海报,她说谎了。
阿瑟·米勒希望她成为他的玛格达,她意识到,“好吧,我必须扮演这个角色。
”也许在与肯尼迪的那场戏中,她一点清醒时刻,她实际上在质疑她试图维持生命的幻想。
所以,这部电影确实没有过度关注那些(梦露精明的)部分。
我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梦露是打破制片厂对签约演员束缚的人之一。
她与20世纪福斯发生了一场战争,并重新谈判利润分配,这是前所未有的。
这常常被认为得益于她的精明。
她很聪明,她掌握着自己的命运。
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是,她实际上在一年内就把分成都改回来了。
所以,像任何人一样,她会尝试控制自己的生活,但她显然无法控制自己的人生。
任何一个自杀的人,都不是女性自主的象征。
虽然我们想把梦露改造成当今的女性,但我认为这是不负责任的。
Q:你在电影中使用的胎儿形象:子宫中未出生的婴儿,以及流产时子宫内的一些场景。
多米尼克:嗯,她想生个孩子,她想自救。
因为母亲(患精神疾病),她对母亲的认知是极其糟糕的。
但胎儿对她来说是真实的,所以这就是你看到孩子的原因。
她不愿意堕胎,这会很可怕。
我试图创造出她的感受,让观众经历同样的事情。
我不在乎是不是有品味。
Q:梦露深受女性喜爱,但我们在电影中看不到梦露与女性的亲密关系或友谊。
没有简·拉塞尔,或其他类似的人。
多米尼克:这就是这本书的写法,我想这也是事实。
我认为梦露是男人的女孩,她不是一个有很多女性朋友的女人,她是个没什么朋友的女人。
有一种观点是,我们应该根据当今的政治观念重新塑造她。
但她是一个极度自我毁灭的人。
她显然是一个非常强大的人。
但我认为她不是以今天人们所看到的方式成功的。
每个人都有强大的时刻,人们想说她掌控了自己的生活。
但她想毁掉自己的生活。
Q:将现代价值观转移到过去的人身上,我同意这是不健康的。
因为,理解女性不得不生活在她们时代和地区是非常重要的。
但我觉得,就我们如何呈现一个过去的人物而言,做出某些取舍,会产生文化影响。
我们没有看到她成立自己的制作公司,也没有看到她参与反对20世纪50年代反共迫害行动,没有看到她反对种族隔离等等。
这对观众来说意味着什么?
多米尼克:这不是电影真正的主题。
电影是关于一个要自杀的人。
因此,电影试图研究她这样做的原因,不是在看她的影响力和遗产。
我的意思是,她甚至都不太关心这些东西。
如果你看看玛丽莲·梦露,她拥有社会告诉我们的一切。
她很有名。
她很漂亮。
她很富有。
如果浏览她的Instagram,她什么都有。
但她自杀了,现在,对我来说,这是最重要的事情。
这片不是讲力量时刻。
好吧,她从制片厂的男人那夺走了控制权,因为女人和男人一样强大对吧。
但我真不感兴趣。
我更感兴趣的是她的感受,她的情感生活。
Q:你的版本,或者奥茨的版本,这个角色是如此不开心。
尽管她能够在银幕上传递出如此多的欢乐。
多米尼克:嗯,我想她的生活会非常不愉快。
当然有快乐和爱的时刻,但有多年的不快乐。
如果她找到了快乐,她可能今天还活着,你可以采访她。
Q:你认为观众有没有可能把《金发梦露》当成梦露的“圣经”,尽管它显然是根据小说改编的?
这重要吗?
多米尼克:我认为那不重要。
这有什么关系?
Q:比如《公民凯恩》是一部杰作,但长久以来,人们仅仅通过这部电影来理解两个真实人物。
多米尼克:真的有人在乎吗?
拍电影的人往往会认为电影非常重要。
但这只是一部关于玛丽莲·梦露的电影,还有更多关于玛丽莲·梦露的电影。
来源:“I’m not interested in reality, I’m interested in the images”: Andrew Dominik on Blonde 网站:BFI 作者:Christina Newland‘Blonde’ Director Andrew Dominik On “Partner In Crime” Ana De Armas, Mythmaking, Studio Anxieties & The Piece Of Paper He Signed For Netflix网站:Deadline 作者:AndreasWiseman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Camelia山茶花(hicamelia)摇晃着酒杯,赤裸着身体,在屋子内游荡、转圈、呢喃,最后倒在卧室……这个有着完美容貌的金发尤物,在 36 岁这年,走完了她短暂的一生。
这是今年 Netflix 出品的电影《Blonde 金发梦露》的最后一幕。
看完后一声叹息,一直在回味梦露每一个银幕上的经典形象,也在思考: 为什么这部电影的评价两极分化得这么严重?
是的,《金发梦露》是近年来少有的争议性很大、制作上佳的电影,喜欢的人夸它方方面面都水准在线,讨厌的人批判它男性凝视过重、把梦露的「虚构小说」当成「正史」来拍。
无论评价几何,《金发梦露》于很多影迷而言都是一部今年不可忽视的影片。
男性凝视造就的性感尤物玛丽莲·梦露小时候在孤儿院长大,在不同寄养家庭中流连,从小缺爱。
成年之后,凭借着年轻貌美和勇气,敲开了好莱坞的大门,继而一步步成为 20 世纪 50-60 年代美国最著名的电影女星之一。
1999 年,在她去世 37 年之后,美国电影学会把她选为百年来最伟大的女演员第六名。
这个本名为「诺玛简」的女星,通过一个又一个天真甜美的角色,把雪肤红唇的金发美人成功推上流行舞台,成为绵延了一个又一个时代的经典。
可以说,时至今日,聊起金发美人,梦露依然会是第一个浮现在人们脑海里的女演员。
梦露本人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她有过三段婚姻,却都不欢而散;一直想成为一个母亲,却一次次被迫堕胎、意外流产……
和第三任老公 Arthur Miller作为一个美貌女明星,感情经历相当丰富,外界传闻她跟当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有不为人知的私交等等,但这些神秘传闻都随着她的离去成为了不解之谜。
电影《金发梦露》就是围绕着这些传奇而带着斑驳玫瑰色的经历,用大胆的手法、如梦似幻的镜头完整呈现了梦露的一生。
在将近三个小时的观影过程中,丝毫没有疲惫,仿佛坠入上世纪的时空,跟着电影角色走了一段长长的路。
看完之后,也理解了为什么影片的评价如此两极,带着「为梦露正名」的心理观看影片的粉丝,无法理解影片无处不在的男性凝视镜头;但放下所有包袱去观看的人们,则会收获超乎想象的体验,导演安德鲁·多米尼克以出神入化的视听语言,带观众做了一场酣畅淋漓的电影梦。
《金发梦露》改编自乔伊思·卡罗尔·奥特兹的畅销小说,本身定位就是虚构传记片。
影片初初在威尼斯电影节亮相时,就引发了不少争议,有评论员认为电影处理人物过于扁平,把梦露符号化。
另一边,外媒 IGN 则给影片打出了 9 分的高分,推荐理由是「本片是一部关于玛丽莲梦露的梦幻般的虚构传记片,且模糊了事实和虚构的界限,《金发梦露》以安娜·德·阿玛斯惊艳的表演为特色,其极具张力的表演与导演安德鲁·多米尼克同样大胆的制作方法相匹配,将梦露标志性的镜头呈现给广大观众」。
不可否认,《金发梦露》中最瞩目的确实是如同「天眼监视」般的男性凝视。
反复被掀起的裙子、不断被脱下的内衣、起伏不断的身体曲线、娇嗔吐出软糯台词的红唇……几乎每一颗对准梦露的镜头,都是一次暧昧不明的挑逗。
还有影片好莱坞制片人、导演们的权力霸凌,记者们不怀好意的发问,都把梦露变成了一个服从于男凝的受害者。
但话又说回来,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好莱坞就是「男性霸权」的天下,如果不是这种男性凝视,也许根本就不会出现「玛丽莲·梦露」这个女明星,梦露本身就是男性凝视下诞生的产物,正是飘逸的裙摆、柔软的金发、艳丽的红唇这些符号把梦露捧上了舞台中央,脱离于男凝的话,这一切以及梦露都不会存在。
《金发梦露》用男性凝视的手法拍摄梦露,恰恰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导演用男凝镜头讽刺男凝、讽刺巨大的摄影机剥削机制,无论是戏外对准梦露身体的镜头、还是戏内看向梦露的有色眼镜,都是用男凝的方式实现对男性霸权的挖苦、质疑和反抗。
同时也让我们开始思考梦露成名历程与男性凝视的关系,聚焦于梦露身上的镜头、视线,把她推上舞台同时,也把她推向了深渊。
而在这个充满了男凝的社会,梦露不是唯一的受害者,正如当下短视频平台流行的擦边球视频,每个为了流量热度在镜头前被迫扭动身体、说一些言不由衷话语的女性,都是男凝以及摄影机剥削机制的受害者。
华丽视听带来的梦幻泡影虽然《金发梦露》的观点视角存在争议,但它的视听语言却得到了一致的好评。
在豆瓣上,《金发梦露》的原声专辑获得了 8.5 分,在其电影页面,大部分评论都肯定了影片的制作水准。
这部影片的摄影、剪辑,可以用惊艳来形容。
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一场梦露在影院内观看自己影片的戏,从大银幕上正在表演的角色拉出来,视点落回到影院里作为观众的梦露本人身上,周围全黑,只有中间梦露身上发着光,这个镜头,很好地将人物与其角色做了呼应勾连。
影片中为数不多几场梦露作为拥有自主意识的主体存在的戏,是亲情戏码。
走进精神疗养院,寻找亲生母亲,此时,梦露不再是梦露,而是家里的诺玛简,客观视角变成了主观视角,她的目光在看到母亲那一刻定住。
有人说,影片只有「梦露的一生」,没有「诺玛简的人生」,我是不同意的,寥寥几场亲情戏,以及贯穿始终的「恋父戏码」,都印证了诺玛简寻找亲情的缺爱人生,只不过,她始终无法得到想要的亲情与和睦家庭,只能把真正的诺玛简封印在童年那场大火之中。
《金发梦露》用大量黑白画面去还原那个年代的影像,又用彩色画面去描写主角的生活以及心境变化,黑白和彩色交互出现,营造出虚实结合、真真假假的梦境体验。
还要夸一夸的是《金发梦露》里面的演员表演和服饰妆造。
梦露由 Ana de Armas 出演,我们早就在《银翼杀手 2049》以及《007:无暇赴死》等电影中见识过安娜的美貌和演技,这一次在《金发梦露》里,安娜更是贡献了几近完美的表演。
相似度极高的精致发型妆容,让安娜得以毫无负担地演绎出梦露的纯真性感。
《七年之痒》的经典名场面,捂住翻飞的白裙那一幕,堪称百分百还原。
还有《绅士爱美人》中唱着「钻石是女人最好的朋友」,穿着芭比粉礼服的安娜,就连笑容的弧度,都似乎是从梦露脸上复制黏贴过来的。
影片中梦露的每一套服饰都写着上个世纪的复古质感,黑色合身针织衫、贴身礼服裙、印花连衣裙等等,这些打扮即使放到现在也并不过时,彰显出电影的高级审美,想要尝试复古装扮,可以去影片中找找灵感。
一部故事、摄影、剪辑、配乐、美术、妆造、表演等各方面都在线的电影,仅仅是因为「男性凝视」就收获了大量恶评,大概是因为电影里的观点以及人物不符合当下的女性主义风潮。
导演带着自己的想法去塑造被伤害的梦露,而有些观众渴望看到一个反抗男权制度的独立女性梦露,却忘记了,在上个世纪,出身不好的梦露有着太多身不由己,她妥协、成名之后才能得到小部分从男权那里借渡过来的话语权,而这一丁点话语权并不足以支撑她「百毒不侵」。
需要审视的是,现在的女性主义之下有部分舆论走向极端,不允许影视作品里以及现实生活中出现「失败女性」,却忽略了女性通往独立、通往成功路上会遇到的磨难、坎坷以及失败,追求独立、追求成功当然很好,但失败了也无可厚非。
人生不是只有「成功」一个必选项,失败以及接受失败都是生活的一部分,「普通女性」「失败女性」也值得被写进故事里。
「梦露们」的苦难与失败,也值得被重视、被记录。
blonde写在前面:不是玛丽莲梦露的传记片,把它当作一部讲述主角诺玛简的一生的电影就好了!
blonde(金发女郎):以一个标签作为名字真是一个很大胆的行为,但我推测这个本意是为打破这个标签,btw金发梦露这个翻译真的挺low的;关于男性凝视:这片子就tmd时一直在反讽男性凝视的,说他妈纯属男性凝视的无脑女权能不能清醒一点!
用资本的方式去演绎资本,用符号去演绎符号,这才是最可恶的/可悲的/可敬的…安娜这个演员是有实力演诺玛简,但绝对演不了玛丽莲梦露;实在接受不了任何人演梦露,无论他们自以为自己多像,其实都差了一个阶段;优点:把梦露的绝望拍到了极点,面对《绅士爱美人》那句:“我的宝宝就为了这个死的吗”和紧跟其后无力的求婚“daddy?
”“daddy…”对《热情似火》的重构太完美了;三人行戏太他妈牛了:幻觉、瀑布;视听语言和摄影;以前我只认识是玛丽莲梦露,现在我也了解了诺玛简(假的);诺玛简和辜负她的daddy们…可她只需要一个daddy!
梦露的世界除了头发是金色的,其他的都是黑白的;读到父亲的信,我真想告诉诺玛简:lies!
all lies!
梦露和林黛玉…梦露和每个女孩的好莱坞梦…
有多少人看这部电影是因为NC-17的噱头去的?
我承认我是其中一个。
恰巧饰演梦露的安娜·德·阿玛斯就是一个我垂涎多年的女神,这位来自古巴的女演员,在好莱坞摸爬滚打多年,如今终于迎来了她的事业最高峰。
她的起点很高,从我看她的第一部电影《敲敲门》就记住了她,那部由恐怖大师Eli Roth指导,基努里维斯主演的电影,她在片中的雨中诱惑湿身,别提有多性感了。
然后再是《银翼杀手2049》,导演又是大名鼎鼎的人维伦纽瓦,搭档高司令,演高司令的全息AR机器人女友。
再然后是《利刃出鞘》,导演又是编剧界超级出名的莱恩约翰逊(导演作品:《环形使者》、《绝命毒师》的某几集、《星球大战》),安娜在片中演了一个小女仆,算是戏份很多且重要的角色。
再然后就是《007:无暇赴死》,搭档丹尼尔克雷格,虽然只有几分钟的戏份,并且她的角色也可有可无,但可以看出,此时的她已经在好莱坞掌握了大量的资源和人脉,能够凭借自己的高颜值与还凑合的演技博得了许多A级制作商业电影的参演筹码。
《金发梦露》也是如此,有了上述四部超A级制作的电影参演经历,安娜的简历背景可以说是相当漂亮了,很少有女演员能像她一样在商业片中频繁出镜,人美声甜的她又怎能不招人喜欢?
与玛丽莲·梦露,同样的身份,相似的地位,并且都是花瓶角色出身,或许这也是她被选上当梦露的原因。
先说题外话,《金发梦露》凭借NC-17分级名声大噪,并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得满堂喝彩,长达13分钟的掌声,为影片的宣发增色不少。
进入正题,已经上线网飞流媒体,电影我看完了,2小时47分钟的长度用来叙述梦露的一生并不为过,但2小时47分钟的观影体验却如坐针毡。
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1、安娜·德·阿玛斯的演技。
如果说安娜拥有和梦露一样天使的面庞,我举双手双脚赞同,这个古巴妹子确实好看。
但演技实在让我难以恭维,各种梦露名场面:吹裙子、哭花妆、飞吻都有,但给我的感觉是安娜在演梦露,而不是带入梦露本身的角色,这或许就是许多科班演员还不如0基础非科班演员的原因,你的表演痕迹太重,大家都知道你在演,看梦露被吹裙子都几万次了,却没有一次是真正发自内心真实表演。
2、是在影片在叙事上采用的是平铺直叙,根据时间的推移来讲述梦露如何从诞生到逐渐走向毁灭死亡,2022年了依然采用这种叙事稍显俗套。
如果把叙事结构换成直叙+插叙或许效果更佳;
3、NC-17的分级让这部影片名声大噪,大部分观众都冲着安娜的香艳镜头去看的,但片中的裸露、血腥场景却少的可怜,简直可以用小气和吝啬来形容,甚至还比不上以往的任何一部NC-17电影,仅仅只有安娜裸露的上半身和下半身的大腿,之所以评为NC-17是因为裸露+药物滥用+脏话+暴力等元素的综合考虑而得出的,具体可以参考MPAA的评级标准。
4、梦露在现实中和肯尼迪家族有很亲密的关系,并且有大量间接和少量直接的证据表明是肯尼迪家族导致了梦露的死亡,但片中并没有展现过多肯尼迪家族对梦露影响的细节,甚至几乎是没有。
5、我看过米歇尔威廉姆斯的《和梦露的一周》,那部电影就比《金发梦露》好太多,大家都知道梦露是艳星,《金发梦露》打着香艳的噱头来博得观众,但《和梦露的一周》却是抛开香艳的噱头,来真实的刻画梦露的内心细节,这就是为什么米歇尔版的梦露要强过安娜版梦露,一个独立片女演员确实要比商业片女演员要好太多。
米拉·索维诺(左)、安娜·德·阿玛斯(中)、米歇尔·威廉姆斯(右),你最喜欢谁扮演的梦露?
6、和其他梦露电影一样,这部梦露电影也用了大篇幅来叙述梦露挣扎的历程,好莱坞潜规则的肮脏、男性当权世界对她的影响、死亡威胁对她的压迫,这些都是梦露走向毁灭的因素。
但在片中,我看到的更多的是梦露如何哭、如何抱怨、如何妥协、如何哀怨,全都是外在的宣泄,而内心世界呢?
梦露的反思,梦露对整个社会的看法,几乎为0。
深度的模仿,拙劣的演技
深度的还原,拙劣的表演总结来看,《金发梦露》这片释放出了三个误导信息:1、这是一部传记电影。
错!
这是一部纯纯的商业片!
2、NC-17的电影分级;错!
这顶多是一部R级片!
3、安娜·德·阿玛斯就是梦露。
错!
安娜·德·阿玛斯在演梦露!
谈完了《金发梦露》,最后再回到梦露本身,梦露的诞生本身就是一个悲剧。
有多少人知道梦露的是如何诞生的?
现在就让我来告诉你。
二战期间,好莱坞附近有家很有名的无人机厂商叫“无线电飞机公司”( Radioplane ),有个摄影师按照美国军方的要求,进到这家工厂拍摄宣传照,找了一位工厂妹在机器旁边做一些指示动作。
摄影师本意是想拍飞机,结果照片洗出来之后大家都被这位工厂妹吸引了。
后来摄影师把照片寄给了模特经纪公司的朋友,厂妹被邀请拍了组封面一炮而红。
再后来这位女工就进入了到了演艺圈后,火到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这个工厂妹的名字叫Norma Jeane,也就是我们后来熟知的“玛丽莲·梦露”。
时隔多年的照片终于重见天日,2014年被发表。
时隔多年的照片终于重见天日,2014年被发表。
1945年6月26日由士兵David Conover拍摄。
一个底层女民工一夜之间成了家喻户晓的上流女明星,从new money变成old money,仅仅用了一夜,落差、阶级、名利、欲望让这位普通的女民工最终走向了毁灭。
梦露不应该被推崇,她是一个反面教材,时刻警醒着人们,上流社会的险恶与名利场的黑暗。
剧透预警剧透预警剧透预警1. 梦露的童年和母亲的精神疾病电影:梦露出生于洛杉矶的一个单亲家庭。
梦露的父亲在她出生前就抛弃了母女俩,但母亲一直以来都偏执的认为梦露的父亲有一天会回来,甚至出现了精神失常。
在一次生日母亲送给梦露一张父亲的照片,这是梦露第一次见到自己父亲的模样,童年的她对父亲充满了纯真的想象和期望。
后来母亲的精神疾病愈发严重,1933年洛杉矶格里菲斯公园大火,竟驱车要带着梦露冲向火海,幸得被警察拦下,后因梦露询问为何父亲从来不看望自己而恼羞成怒,回家后差点将年幼的女儿溺死在浴缸中。
后来邻居及时介入,将母亲送入了精神病院,而梦露则被送去了孤儿院。
现实:梦露真实的童年和电影一样动荡而悲剧。
梦露的母亲是电影剪辑师,搭上自己的工作上司后于1926年意外怀孕生下了梦露,梦露自出生后从未见过自己的父亲,1933年母亲精神疾病发作并被诊断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paranoid schizophrenia),余生都待在了精神病院接受治疗。
梦露在和母亲的熟人生活了一段时间之后便被送入了孤儿院,直到梦露于16岁嫁给了James Dougherty,才免于继续生活在孤儿院的命运。
2. 梦露和查理卓别林之子的关系电影:整部片子里最大胆的莫过于梦露和查理卓别林之子以及爱德华罗宾逊之子的3P爱情关系(threesome)了。
导演用了一段极其梦幻而华丽的床戏描绘了三人的sex。
此3P关系成为当时的社会性丑闻,以至于梦露的经纪人一直催促梦露为了自己的职业生涯结束这段扭曲的爱情。
后来这段关系随着梦露的怀孕以及堕胎而告终。
现实:梦露并未与另外二人发生过3P关系。
不过当时梦露确实与卓别林之子传出过绯闻,在1960年后者的自传中得到了证实。
因此,这段三人成行的剧情是电影为了增添戏剧性杜撰的。
3. 梦露与棒球运动员乔狄马乔的婚姻电影:电影里这个角色叫The Ex-Athlete, 是以著名棒球运动员乔狄马乔(Joe DiMaggio)为原型。
梦露与乔都渴望婚姻,渴望生儿育女,以及都希望有一段聚光灯之外的平静生活,因此两人走到了一起。
但结婚后两人性格的差异导致婚姻并不幸福。
乔并不像梦露一样喜欢艺术和诗集,而梦露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被乔的家人嘲讽五谷不分。
两人真正的感情破裂源于乔强烈的嫉妒心和对梦露的家暴。
在电影七年之痒的著名场景拍摄过程中,乔目睹了梦露在观众面前一遍又一遍的掀开自己的裙子,而梦露粉丝们贪婪色情的目光让乔恼羞成怒,他认为梦露是一个放荡下流的女人,回家后用腰带狠狠抽了梦露一顿。
现实:和电影基本一致。
1952年乔与梦露相识并开始约会,1954两人步入婚姻殿堂,但结婚之后就立马就出现了严重的婚后问题。
乔有严重的暴力倾向和控制欲,多次试图控制梦露的演艺生涯。
作为一个退休的棒球运动员,看到自己的妻子事业蒸蒸日上,乔的嫉妒心逐渐开始让自己扭曲,甚至要求梦露辞掉演艺工作回家做全职主妇。
压垮两人的最后一根稻草和电影中的描述如出一辙,七年之痒的摄影师证实在拍摄梦露裙子吹起的场景时乔也在场,随后那天晚上梦露住的酒店就报道了严重的暴力事件。
在这件事情之后梦露很快就正式提出离婚,两人的婚姻也走向终结。
4. 梦露和作家亚瑟米勒的婚姻电影:片中梦露比较快乐的一段时光大概就是她和作家的这段婚姻。
梦露和作家丈夫相识于1955年的电影试镜,二人情投意合互相欣赏,很快就结婚了。
但后来在一次意外中梦露流产,同时她也发现自己的丈夫一直把当成创作的灵感,使得这段婚姻最后也分崩离析。
现实:该任丈夫原型为作家亚瑟米勒。
二人结婚的时间与电影基本一致。
虽然在当时两人的爱情关系让一些公众大跌眼镜,但一直以来他们对彼此都比较忠贞。
米勒在一次护照审核中被调查人员认为和communism有关系,以至于他和梦露都被联邦盘查和监视,但梦露依然不惜冒着牺牲职业风险公开声明支持自己的丈夫。
梦露与米勒长达5年的婚姻十分快乐,当时梦露甚至公开宣称这是自己第一次收获真正的爱情。
5. 梦露的怀孕与流产电影:梦露第一次怀孕时,因害怕孩子遗传了母亲的精神疾病而堕胎。
另外两次怀孕届以流产告终。
现实:梦露并未有过堕胎经历。
在和米勒结婚期间有过三次流产,这对十分想当母亲的梦露来说一直是毁灭性的打击。
6. 梦露与肯尼迪的关系电影:梦露被FBI探员直接抓到了白宫,为刚经历过后背手术的肯尼迪blow job。
现实:梦露和肯尼迪的真实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媒体的流量密码。
主流说法坚信两人有这样一段sex relationship, 甚至有阴谋论认为梦露的死是肯尼迪家族为了避免二人的关系暴露而进行的谋杀。
当然,这些说法已经再也无法得到证实,陷入了无尽的罗生门。
7. 梦露的化妆师电影:化妆师Whitey是片中自始至终对梦露都保持善意的角色。
他也是少数几个对梦露不存在男性凝视的角色。
每次梦露在即将登台却找不到状态时,化妆师Whitey都会鼓励她,帮助她变成那个在舞台上光彩夺目的玛丽莲-梦露。
现实:和电影基本一致。
Allan “Whitey” Snyder一直以来都是梦露的化妆师,二人一直保持着很好的关系。
梦露甚至曾经希望,如果她死的早,他可以帮葬礼上的她化最后一次妆。
1962年梦露突然离世,Whitey在葬礼上满足了梦露生前的这最后一个愿望。
参考来源:时代文章https://www.google.com/amp/s/headtopics.com/uk/here-s-how-much-blonde-stays-true-to-marilyn-monroe-s-life-30147995
时至今日,玛丽莲·梦露已经去世整整六十年。
梦露是谁?
回望我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我曾通过电视、书籍、报刊、杂志等各种媒介,对梦露有一个朦胧的印象。
首先呢,她是生活在遥远的大洋彼岸的一位美国金发女郎;然后,她是“性感”的代名词,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红极一时的电影明星,是20世纪最有名的人之一,还是二战后流行文化领域影响力最大的一个符号,甚至可能都不用加之一。
直到看完《金发梦露》这部电影,我才知道,原来玛丽莲·梦露还有另外一个名字,Norma Jean Morteson,诺玛·简·莫泰森。
原来,这才是她真正的本名。
电影《金发梦露》玛丽莲·梦露(Marilyn Monroe)——这首先是一个符号或标签,被无数后来人将她跟“金发”、“性感”等词汇彼此勾连的时代标签。
其次,这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名字,属于曾经在这个星球上生活过的一个女人,她叫诺玛·简(Norma Jean)。
那么,她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虽然我对梦露的了解非常有限,但据我所知,她肯定不是一个胸大无脑的空花瓶,她非常热爱知识、非常热爱阅读——否则他就不会嫁给阿瑟·米勒。
梦露与阿瑟·米勒关于她热爱阅读,这在影片《金发梦露》和很多其他相关的影视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她尤其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和俄国文学情有独钟。
在我看过的另一部影片《无足轻重》中,甚至虚构过她与爱因斯坦共处一室,探讨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桥段。
梦露很热爱阅读
电影《无足轻重》梦露与爱因斯坦后来我又了解到,梦露有神经衰弱的精神疾病,平时就特别依赖药物。
正是因为如此,她在跟朋友约会,包括片场拍片的时候会经常迟到。
这一点,在很多影视作品中也都有体现。
与此同时,她还有着一个颠沛流离的不幸的童年……
梦露人生中的这种种境况,让我觉得,她是一个非常复杂而丰富的人,或者说,是一个非常“有戏”的人。
想必,这也正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作家和导演来讲述她的原因。
影片《金发梦露》无疑是备受瞩目的年度重头戏,自威尼斯电影节首映后,其热度便一直都高居不下。
一方面,今年刚好是梦露去世六十周年;另一方面,该片有着出色的卡司阵容,安德鲁·多米尼克担任导演,最新一任“邦女郎”安娜·德·阿玛斯饰演梦露,艾德里安·布洛迪饰演阿瑟·米勒。
电影《金发梦露》中文版海报然而,这部影片自面世至今,却迎来了意料之外的口碑大扑街,无论是在评论界还是在观众群体中,都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和分歧,各打分平台的评价都明显两极分化。
目前豆瓣评分仅5.6为何如此?
首先我们得注意,这并非像《甘地传》那样属于传统意义上的传记片,它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其拍摄的底本是小说,而不是真正的梦露本人。
它是在演绎(小说)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再演绎,难免带有非常浓厚的创作者主观色彩。
所以,光是影片中的情节,就跟梦露生平的公开资料和事实有着很大的出入。
比如,影片中梦露和卓别林的儿子,及另一名男子之间的3P关系,在现实中并非如此。
再比如,影片中梦露的三段感情分别对应她的三次堕胎事件,但在现实当中,她其实只在跟阿瑟·米勒的婚姻阶段有过一次流产经历,等等。
在我看来,影片口碑上的两极分化,恰恰是因为,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梦露。
而影片所呈现的,表面看是创作者(导演和原著作者)眼中的梦露,但其实它所指向的并不一定就是梦露本体,而更多的是“梦露”这个被剥削、被消费过无数次的核心概念。
正是这一切,将她一步步推向死亡的绝境。
纵观网上一系列差评文章,主要观点总结起来大概是——(不必要的)裸露镜头过多,男性的凝视过重,父权/男权的意识太过明显,这是对梦露的又一次剥削和消费。
但在这里,我想要稍稍地提及一下,别忘了原著作者可是女性啊!
《金发梦露》原著作者乔伊斯·卡罗尔·欧茨显然,这种种观点主要都是从当前流行的某种政治正确的立场出发,这当然没有问题,但也并非绝对必要。
我倒觉得,我们或许不必太过执着于创作者的道德立场,而大可以试着从创作者的立场出发来看看,这次创作是否出彩和成功。
我没有读过小说,没法从原著来对照;就影片本身而言,我觉得拍得并不好。
最主要是在于,导演对梦露/诺玛·简的角色塑造过于单薄和片面。
先说一下“单薄”。
玛丽莲·梦露(Marilyn Monroe)是梦露的艺名,诺玛·简(Norma Jean)是她的本名,这一点在影片当中是被特意强调和着重区分的。
梦露在影片中不止一次说过“梦露只是一份职业”,她是在“扮演”梦露,等等这样的话。
如此看来,她是把诺玛·简这个身份看得比玛丽莲·梦露这个身份更为重要的,或者说是更“本真”的。
我们从片尾演员表也能看到,阿玛斯对应的角色是诺玛·简,而不是梦露。
由此可以明显看出,这一点是创作者的设定,并想要着重强调的。
只可惜,影片中的大部分篇幅,主要还是在讲“梦露”,而不是在讲“诺玛·简”。
显然,影片中对于她这个人作为“诺玛·简”的这一面展现得实在太少。
也许只有她跟母亲、跟阿瑟·米勒、跟卓别林儿子在一起时,她才是“诺玛·简”(而且母亲那条线还有头没尾);其余的大多数时间,她都还是在扮演那个承载着众人欲望的“梦露”。
另外,我在前文中有提到过,梦露向来是一个爱知识、爱阅读的人,她对于电影艺术(主要是表演方面)的追求,对于文学尤其是诗歌的热爱,还有她为世界各地的儿童所做的各种慈善等等,这些都没有足够充分的表现。
因此,影片中的这个人物形象显得单薄,不够饱满。
再来说说“片面”。
纵观影片中梦露的短暂一生,主要是这样三条线——求(寻)父,求爱(三段感情/婚姻,包括肯尼迪的话算四段),求子(三次流产);其中对“父亲”(既抽象又具体)的追寻是重中之重。
我不知道这些是原著里的情节还是导演的设定,但我所不能理解的是——从始至终都一直缺位的父亲,在她的精神/情感世界里所占据的比重会大得那么夸张。
我相信她会有恋父情结,也相信父亲在她心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甚至“叫爸爸(Daddy)”的这个设计,我也不去计较它是真的还是艺术加工。
但我始终认为,父亲在她精神世界里的比重绝对不会大到那么离谱。
创作者把梦露一生所作所为的主要动机(精神/潜意识)全都归到恋父这一点上,绝对是有失偏颇的。
这无疑是创作者的一种主观片面。
相较而言,梦露与阿瑟·米勒之间的感情关系,还有她的精神疾病对其生活和表演事业所造成的巨大困扰和影响等等,这些她生命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在影片中明显着墨不够。
当然,创作者自然拥有他的创作自由。
而说到影片中的最出彩之处,主要还是集中在摄影、音乐以及灯光运用等这些技术层面,很多文章都已经写过,在此我也无需赘言。
感受一下影片的摄影技术最后,我再简单地来说说梦露/诺玛·简这个人。
其实,相较评论这部影片,我更想谈谈梦露这个人。
可惜,我对她的了解实在太少,只能浅谈。
但说实话,即便是我看了她出演的所有电影作品,以及大量关于她的书籍、资料、出版物等等,恐怕也没法很“准确”地谈论她这个人。
因为,在她死后,“梦露”这个名字,已经渐渐地变成一个可供各种文艺和影视作品无限取材的“无尽IP”,而附之于其上的还有无数真真假假、相互交错重叠的各种故事、各种说法,甚至各种阴谋论(包括她的死因,以及与肯尼迪兄弟的关系)。
你根本无法分清,关于她的故事和说法,到底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又有几成是真几成是假。
你也很难分清,当你在谈论梦露的时候,到底是在谈论梦露她本人,还是在谈论“梦露”这个符号及其所牵扯到的种种一切。
所以我就觉得,一千个人眼里便有一千个梦露,谁也说不准,梦露是谁。
但众人对她的认知还有个最大公约数,那便是性感。
那究竟是什么令她如此性感?
身材?
裸露?
都是,但都不是最重要的。
真正使她性感动人的,是她自身的生命之光。
她是一个散发着生命之光的人,尽管她的一生总体上是个悲剧。
这么说或许有点虚,但我确实也找不到更合适的词儿。
影片《金发梦露》中,有一段她曾经出演《热情如火》的重要情节。
那我便就着《热情如火》来简单谈谈她带给我的感受吧。
首先,至少在这部电影里,她的性感是非常健康、充满亲和力的那种性感,而非带着魅惑和危险的性感。
影片《热情如火》中的梦露其次,她演戏更多不是靠演技(准确说是技术),而是靠生命力本身去演。
这样的表演其实会消耗更多的能量,所以她才会那么依赖于状态,乃至药物;因为有时候,她会需要很长时间来酝酿情绪(就像《我与梦露的一周》里表现的那样)。
影片《我与梦露的一周》我再补充两点我对梦露的看法。
其一,我觉得她未必像《金发梦露》里所描述的那样不喜欢或者否定“梦露”这个身份。
毕竟她是以“梦露” 这个名字,参与到电影这门艺术当中来的。
根据我涉猎的资料所述,她还是挺热爱自己这份事业的,而“梦露” 这个马甲应该也让她在电影里体会到不少独特的、在日常生活无法捕获的一些生命体验。
其二,我认为她是专属于电影这门艺术(准确点说是专属于电影镜头) 的一个明星。
我记得在《我和梦露的一周》里有“她是一个明星,但不是一个伟大的演员”这样的说法。
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电影《分手的决心》引发的关于“汤唯到底有没有演技”的讨论。
有一种说法是——其实有的时候,导演是不需要这个演员的演技的,需要的只是通过镜头去捕获和呈现这个演员的某些特质。
电影《分手的决心》中的汤唯这个说法,放到梦露身上其实是非常合适的。
她是一个天生就适合通过镜头去表现的演员,在这种时刻,她的演技如何可能真的不太重要。
如此说来,说梦露这个人是上天赠予电影这门年轻艺术的一件礼物,似乎也不为过。
当然了,她这个人,不仅属于电影。
她以性感而闻名,那她算是后来六十年代性解放运动的先驱或是象征吗?
她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尝试脱离电影大厂,自己组建制片公司,而随着近年来,女性/女权话语大热,那“女性独立的先驱”这样的帽子能扣到她的头上吗?
所以还是那句话,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梦露。
作者| 曹林;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怎么说呢,无聊的故事。FYI.这不是传记。160多分钟也没体现出梦露的独立、魅力、事业生涯,明明她的人生中还有那么多可以展现的亮点,片子里就focus在男人、孩子、爸爸、吃药、发疯,全是她的破碎与苦难。画面尺度没有预想的那么大,反而是影片通篇把丈夫喊做daddy以及频繁失去孩子的画面更令人不适,有些意识流的画面恕我不能理解,部分裸露镜头有些多余。本来还挺期待ana的表演,但是影片中只有干瞪着一双无辜水灵的大眼睛,是脆弱了,是崩溃了,但是也只有脆弱、崩溃了。像个木桩子,没有灵魂。空有外表,演技浮于表面,努力”演“的痕迹过重,感觉deep fake也能做到,还有说话的气声听着别扭。再加上ana、导演不停倒油的说辞,停止消费本人吧。为什么不能好好讲故事,讲述梦露的本人的魅力呢?
导演这么爱叫爹是不是自己劝架死了
女性观众不适感太强了,被支配被凝视被玩弄被欺骗,男性把对一个美艳女人所有的霸占幻想都展示一遍,即使用了再炫的视觉技术,仍遮盖不了肮脏的灵魂。梦露不是自杀,是被所有男性杀死的。
仿古黑白·胶片色彩·幻美光晕·画幅变换,虚虚实实/假假真真/醉生梦死/回忆成殇。女性美艳供给男性消费肉欲,光圈注目背后男凝丑态百出,父位缺席得无动于衷,母性丧灭时肝肠寸断,尖锐的对比更反衬女权主义。安娜曾担心本片上线后某些人只对裸露感兴趣。若真如此,她与梦露恰确互相成就彼此,也说明时代依旧悲哀。She's so lucky. She's a star.But she cry cry cries in her lonely heart.Thinking. If there's nothing missing in my life,Then why do these tears come at night?契诃夫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她都读过。不,她才不是一个美丽的美丽的笨女人Oh~~~
What a disgusting, boring and disgraceful piece of shit. This has nothing to do with my beloved Marilyn Monroe.
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描绘我的坐立难安,一切镜头好像都在对几位著名的精神分析大师作致敬和超越,却没有任何真正深入人物内心的敬意和尊重。多米尼克把一位传世尤物当做物而非人来刻画,男人眼里的悲剧除了她的daddy issue和baby issue外便再无其他,这是何等的傲慢和狂妄
华丽梦幻的镜头,黑白场景和4:3画幅的加持,却依旧无法掩盖刻意、做作的模仿,不是德·阿玛斯演技不佳,只是仍未脱离那个已经被定格好的范式 @Netflix
果体部分是百分百她出镜吗?太厉害了
她的故事除了她自己谁都是片面的 没法做评价 被诟病的“daddy issue”和童年阴影的落点确实差口气 不过技巧到位 越到后面深入意识的时候越让人沉迷太喜欢了 值得多看几遍调度和剪辑 Ana表演没啥好说的(PS:床单和瀑布的转场好塑料好出戏
演员尽力了,但很出戏,也可能用力过度?看的过程很男凝,想着肯定是个男导演,但是完了想了想,主题不就是男凝嘛,男凝下女性的命运显得多么无力。五十年代如此,现在也是如此。全片除了梦露她妈,几乎没有女配角。开头的小演员也很棒lily fisher我记住了。大屏幕看太好了,netflix为了能冲奥斯卡也拼了,谁能想到一个曾经的碟片租借公司能自己发行电影上silver screen。很值!
4.5 非常规的传记片,导演凌驾于人物之上,如此敏锐,一个凝结时代,性幻想,历史的符号人物,只是苦苦挣扎,黑白彩色和宽幅窄副,构造出心理现实,心理幻想,物理现实,物理超现实四个空间,复杂度极高,摄影美轮美奂,看的很享受。
通篇小聪明的感觉
花里胡哨 把痛苦当噱头很没意思 白瞎了用ghosteen当配乐
Even you've been dead so long , Hollywood is still haunting you, 人们总是肆无忌惮地评判死人,因为她们没办法回嘴,
这部电影把我看到精神创伤。这个女人太可怜了,依旧是如此男凝如此物化的镜头在展现她,一场场没必要的赤裸场面,一遍遍重复被掀起的裙子。然后你告诉我,她人生最大的痛苦都来源于父亲和未出生的孩子。玛丽莲梦露是被制造出的,而诺玛简依旧是个模糊的影子,她到底是谁呢?Stop objectifying her!
镜语很抓人,人物很表面。
这个电影就像是当下这个时代的臆想产物,他们没有把梦露当成一个女人来塑造,这个银幕符号只是一次现代思维的臆想实验,看她身上承载的那些刻板印象如何从心理学的角度摧毁她。导致的结果是看到最后,能看到的也只有那些符号。用当下这个时代的创作思维去重新审视名人的生活,《束胸》里的茜茜公主也是这个创作思路,这种思路可能需要安德里亚·阿诺德导演那种更现代更实验的美学风格。片子先入为主,把她设定成一个恋父情结和讨好型人格的女神经病,然后就按照这个提前设定好的刻板印象去塑造梦露的脆弱、愚蠢和低情商,把梦露变成了一个没有脑子的男性玩物,侮辱了梦露的同时,又把她狠狠地消费了一次。在这部电影里,你感受不到一点梦露这个人的魅力,就只是落实了那些关于她的丑闻,而这场臆想大show的主题叫缺爱的诺玛简的悲惨一生。
欺负人。怎么不敢拍卓别林、克拉克盖博、格里高利派克的传记片?
分析的意图如此强烈,老是让火烧起来,老是意有所指地找父亲找自己,裙摆飘起,美元飞扬,越发刻意…很可惜,仍然利用了梦露创造了一个既定的人格模式,讲一个深受家庭重创的可怜女人的故事,难道她没有向往的角色——《三姐妹》里Natasha的狡猾和强势吗?可惜,灵魂出窍似地提了两次契诃夫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都只是点到为止。期待看到那个不要金钱爱情只要表演能力的梦露,中断拍摄中途失踪,给自己录像对着录像机说话,讨厌与生俱来的诺玛才变成梦露,要当格鲁申卡,最爱用和银幕形象相反的Chanel No. 5,买Floris会和助理用暗语的梦露;以及非常非常想看陆帕的《假面玛丽莲》,听说在最后,陆帕把摄像机转向了观众席,舞台上的屏幕里升起了火焰点燃了她,烧死了她
类似于狗仔或者猥琐意淫出来的故事拼接,出场人物的形象平面到不如纸片人,作为“伪传记”的叙事连贯性也能这么稀碎,简直离谱。那些裸露镜头除了搞颜色还能怎么解释?画面很迷人,Ana很迷人,也就仅此而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