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来讲,每一位导演的处女作巴不得载满炫耀的技巧和表达的欲望,甚至能奠定个人风格更佳。
然而,对刁亦男导演来说,这个法则有点不太适用。
无论是金熊奖作品《白日焰火》还是去年入围戛纳竞赛的《南方车站的聚会》,都难以令人联想到会跟他当年这部处女作在风格上有太大的关联。
也许是由贾樟柯和著名摄影师余力为担任艺术指导的缘故,这部一鸣惊人的处女作受《小武》的影响很深,描述一个西北二线城市里的小人物故事。
没有花哨的视听语言和叙事手法,完全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取向,摄影和美术布景充满了粗糙和简陋的质感,这也是那个年代中国大陆独立电影的共同特征。
跟贾樟柯极为相似地,刁亦男在故事背景上展现出中国社会经历的剧烈转变:90年代大量工厂关闭导致下岗潮,经济衰退、城乡发展差异和道德滑坡,逐渐滋生出权力腐败与地下性工作猖獗的现象。
刁亦男并没太大野心,采用全景式格局来描绘整个社会的剧变,却选取了一个青年冒充警察的轶事,引申出身份与权力话题的探讨。
小人物对制服的迷恋隐喻着对权力的渴望,这个显而易见的主题在男女主角身上都有所体现。
男主角在双重身份(裁缝和警察)之间切换,穿上警察制服后享受到经济和感情上的意外收获,令他渐渐陷入到对权力的迷恋之中。
同样地,女主角穿上男主角替她裁剪的衣裳时是清纯的音像店售货员,而之后换上浓妆艳抹的装扮则是伴游小姐,赚取着不为人知的金钱收入。
外在环境因素令两人陷于真实与隐藏身份的心理挣扎之中,也折射出当时经济急速衰退,以及权力腐败等社会问题,这些统统可以在影片众多细节里找到相应的答案。
剧本里对两人感情的描绘颇有意思,起初是男主角以警察身份与女主角相识,然后女主角暗中识穿他的假身份,却没有声张;同样地男主角得知女主角的伴游女身份后,也没有揭穿继续维持发展。
两人关系在这种互相欺骗的身份里愈发显得暧昧,而影片表现的主题似乎从对权力的迷恋,逐渐转向超越身份的爱情本质思考。
而这个主题在刁亦男导演之后的两部作品里有更加深刻的探讨:《夜车》里女法警和女死囚丈夫的不伦关系,《白日焰火》里警察与女杀人犯之间若有若无的感情。
从这一点来看,这部处女作似乎又预示着导演之后大部分作品的母题:人物角色在真实/隐藏身份切换之间的自我博弈与对抗,继而沉溺于情感/欲望危机里难以自拔。
这部处女作有着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画面以女主角在默默等待男主角回来时戛然而止。
这种对感情的放空处理带有王家卫的味道,更明目张胆的是两人在电影厅观看的正是《阿飞正传》。
这种结局在其后的《夜车》和《白日焰火》里再次出现,而且运用得越来越娴熟,更加接近欧洲艺术片的气质,自然受到欧洲观众的认可,而凭借《白日焰火》拿下柏林金熊奖似乎也是顺理成章。
“因为我的弟弟,很早以前他上高中没有毕业就出来在社会上混,有一次在公共汽车上被一个这样的假的警察抓住了,然后就带着他去亲戚家要罚款,这样他就不用被送到看守所。
他跟我讲了这个故事以后,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题材,但是在写剧本的过程当中又发现我真正感兴趣的那个人是假警察。
他当时给我讲这个假警察个子很高,很黑,戴一个眼镜,好像还是自来卷,头发有点卷,然后越来越对这个人物感兴趣,然后就把所有的注意力和焦点都集中在这个人物上,而且发现其实我们在生活当中很多时候都会像这个人物一样。
中国的电影局以前对电影的制作方面是特别严格地监督,有一套审查制度,在发行方面也是处于一种垄断的状态,现在就好很多了。
因为随着WTO的开放,很多国外的电影公司进入中国,包括信息的接受渠道有很多。
电影作为一个工业的市场化,它现在在制作方面从原来特别严格的监督管理变成很宽松,已经在开始转变得更宽松一些,可能以后会有更大的改变。
在发行方面也是允许很多民营公司,包括国外公司进入中国合资来发行电影,这个脚步就更快。
是这样子说,但是具体会怎么样还是要通过具体的电影来看,我想应该是早晚的事情,大家有一个自由的创作空间,自由的表达方法方式。
现在目前来讲,我感觉是处于一个开放的前期或者前夜,准备的状态,平静的状态,如果一旦打开,就会出现很多电影和导演。
我是怎样对电影感兴趣的?
我也不知道(笑)。
开始是写剧本,写戏剧,然后写电影。
电影剧本写完了钱多一点,可以生活,养活自己,那写着写着就很认真地写,有一些想法就想自己来实现,因为电影毕竟最后是完成(呈现)者的电影,或者说是导演的电影,所以就想把原来写在纸上的东西自己拍出来,这是对我的一个挑战。
这也是一个动力来让我拍电影。
电影可以说改变我很多,带给我很多。
拍这部电影之前也没有任何的影像经验,拍过一些很短的电视纪录片,拍这个电影就是很多朋友凑在一起,大家因为喜欢做一件事情,完全凭着一种热情来玩吧,很认真地来玩。
很多人是没有工资,为什么能做出来,那肯定是因为喜欢。
”访谈内容来自英版DVD光盘收录花絮,由本人整理成文字。
电影中以男主低下的社会地位开篇,前面铺垫男主各种受欺负,直到一件警察制服改变了他的困窘,换上制服后,无论是谁都对他敬畏有加,甚至因此收货爱情。
然而虚假终归虚假,结局随着男主伪装警察而落下帷幕。
电影中的女主同样也有制服,表面上是一位影音店店员,而在此之前则是一位特殊行业工作者,在遇到男主假扮的警察后,本想终于有了靠山,然而却是一位假的警察,最后二人都发现彼此真实的身份后仍愿意与彼此相爱,可惜事与愿违,男主被抓了。
电影中,也有很多表现男主穿了制服后获得的便利,与穿之前行成鲜明的对比,其实制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制服被赋予的权利。
文化产业
有些人就是喜欢美利坚的皿煮,自由,看什么电影都能黑天朝又说天朝不能唱国际歌,你看看解放军乐团的曲目,有没有国际歌,再来说话好吗我是真的无语了,网上的睿智太多
反观莎莎,依然是制服控的迷恋者。
她自己也有着一身看似素雅的萌女“制服”。
只不过在她全职做应召女的工作之后,换了一身制服而已。
一个穿着制服的女人没有揭穿另一个穿制服的男人的本来面目。
两个人就在这样的制服平台继续暧昧的生活着。
小建直到片尾都在一直逃避。
而莎莎也只能在制服跟化妆的伪装下继续埋头叹息。
这电影说的就是一个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人性问题,你还要演多久?
关注刁亦男,是从享有盛名的《白日焰火》开始,刁亦男的片子看起来总是很压抑,今天看了他的《夜车》,是他的第二部自编自导的电影,典型文艺片,刚看起来会有点闷。
整部电影我看到有两处温情的地方,整个片子有一种迟钝的锋利。
刁亦男将目光投向社会底层的边缘人物,运用错位,随着情节发展,悬念性竟也很足情节也很巧妙,挖掘到人性深处的东西。
结尾留下悬念,我正紧张最后局如何,女主到底被没被杀,就戛然而止,留我在黑夜中独自困惑。
这部电影也有《白日焰火》出现的白马意象,马的生存状态反应到人物身上。
我觉得在故事上要比他的第一部电影《制服》好看。
也前两个月,看了他的自编自导的第一部电影《制服》,讲的是一个本是裁缝的青年小伙偶然得到一件警察制服后假扮警察,在穿上制服后开始过不一样的生活,他凭借交警的身份和一个音像店的女孩谈起恋爱,这女孩的另外一个职业是妓女,当两人互相知道对方的身份后却都没有揭开真相,以为对方都不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宁愿以假的身份继续隐藏下去。
制服是服装,其实代表着的是身份。
《制服》讲的是人的身份的问题,身份一变,人的生活状态,心理体验各方面都会变化,什么身份代表着什么样的人生,追求身份改变,通常也是希望生活向更好处上升,那么身份即是一个上升的希望,又是一个无形的枷锁。
人对身份的执着必然产生一种焦虑,身份是一种工具,借由这种工具,人要达到一定的目的,为自己谋利益。
人在利用身份,同时也深陷其中,为身份所劫持。
失去身份后,我还是“我”吗?
这就是身份带来的困惑我总得是个有什么“身份”的人吧!
还是碎片时间分段看完的,一开始没有中文字幕,听不懂大部分西安话,只好看英文字幕脑补。
故事有趣,改衣的小裁缝,父亲工厂重组下岗,病痛缠身,没了铁饭碗,面对大笔医疗费用。
一套警服因为当事人出车祸而意外留下,小裁缝穿上,变身(有正经可靠职业的)交警,去接近音像店的漂亮店员。
为了父亲的医疗费用冒充交警勒索司机,为了妹子假装交警维持虚荣,还亲手做了一件缝上“PORTS”标签的白色短袖连衣裙(嗯,风格还是有点像的)。
嗯,妹子还坚持伴游小姐。
当然……没有不被揭穿的谎言。
不知道是不是为了怕观众看不懂,所有镜头几乎都拍得很漫长,90年代的录像厅,一个偷偷牵手的镜头拍了十几二十秒,妹子在伴游时遭遇两个嫖客,被推倒在床又挣扎起来几十次,妹子无边的等待中天色渐晚。
另外第一次有些明白为什么会有“制服控”这回事。
瘦瘦的小青年穿上人家的警服,立马精神了。
贾樟柯的痕迹很重,结果果然是贾樟柯担任艺术顾问的,算了,处女作嘛可以理解。
电影语言现在来看的话会觉得有点土,结尾小品式的精彩有些模式化,大概放在十年前的电影语境里的话会新鲜有趣一些(这十年里我们看了太多电影啦)。
这么好的作品,在我之前居然只14个评论,我觉得他对底层人物、中国社会现状的描绘比获得金熊的《白日焰火》更有深度。
就像宁浩一样,《疯狂的石头》和《无人区》的美学元素很高,但是主题没有《香火》牛逼。
画面很粗糙,演员也是非专业,声音似乎也未被处理,这更贴近现实。
刁亦男会成为大导演。
哎,宁浩也罢、刁亦男也罢,是不是他们也都被市场化和商业化了呢?
没有办法,在这里的只有14条评论,谁还会坚守艺术这条路呢?
这是观众的问题吗?
郭敬明、韩寒、赵薇这些人拍出的作品都能过亿,但是他们的作品除了卖座,又能留下什么。
我觉得这部电影不应该叫《制服》,而应该叫《扒了你的皮》。
中国人一拍中国不好的一面就会拿大奖成年人可以看,没事儿无聊的可以看,喜欢贾樟柯的可以看,影迷可以看具有强烈反叛精神的不推荐,具有反社会倾向的不推荐,未成年不推荐按照美国电影协会的分级制度,偶把本片定义为PG=17就影片本身而言是一部好电影,把底层社会市井小民的人性挖的很透,影片的创意足够吸引人,叙事也比较流畅,很好的一部独立电影,贾氏风格穿梭其中。
但是有独树一帜。
因为感觉贾樟柯的电影台词还是比较多滴,也比较调侃,而刁导并不会用过多的语言来体现戏剧张力和矛盾冲突,而是通过叙事本身,加上零零碎碎的台词将整个影片串联起来,最后达到了文艺片的效果。
刁导的戏剧功底可见一斑。
应该又是部禁片吧,没看上映过。
建议大家少看禁片,看多了实属郁闷,大环境不适合咱们有不符合八荣八耻的观念一句话:不符合国情。
期待中国电影采取分级制度……
伟大的当代中国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本只是两个中性词,跟“革命”和“反革命”这样的中性词没有任何分别。
但也正如同“革命”和“反革命”的褒贬之分一样,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或“中国特色的浪漫主义”一样,有了褒贬之分。
正是在现实主义很少、很难、很有某种特殊意味的意义上,我才称其为伟大的现实主义。
本片就着这样一部现实主义电影。
从电影美学上来看,本片的缺点是大大的。
但都可以原谅。
我只想说说制服、尊严和权力三者的关系。
小建作为一介平民百姓,作为一个社会底层的人,在看大门的面前,在警察面前,在医院的医生面前,都没有任何尊严可谈。
他们随便践踏他的尊严和权利,对他质问、威胁、蔑视,丝毫没有同情心。
对他们来说,他同一条狗没有任何区别。
这就是权力制度下的扭曲和病态。
这就是为什么说“我们处在一个不健康的社会环境当中”。
记得在冯小刚的《天下无贼》中,看大门的保安只人车不认人。
现在这个社会就有这种倾向,认的是金钱、权力和地位,而人不过是其附属品。
没钱的时候是孙子,有钱的时候是爷,反之亦然,其它亦然。
因而,在小建穿上不经意得来的警察制服后,他的尊严就建立起来了。
他对别人说“你,过来”,或说“给我蹲下”,或者说“滚”。
这样,别人对制服的敬畏为赋予他尊严和权力,而他也通过对别人尊严的践踏和剥夺,获得利益和快感。
这个时候,人的等级制度通过“制服”体现出来。
对于一个人来说,差别在于是否穿上了“制服”,而无论你是好人还是强盗,是傻逼还是牛人。
对于“制服”来说,无所谓谁穿,永远是高高在上。
这个时候,“制服”就等于尊严和权力。
这样,人人放弃道德和知识,转而追求“制服”,那么得到“制服”的人本身也不可能是具有道德的人,那么不道德就拥有了权力。
这本身是很可怕的。
很有味道,瑕不掩瑜的满分。光是莎莎在宾馆里穿着他做的白裙子满眼的惊喜那一幕,整部电影就活了起来。这个女主演的奶声奶气特别特别棒。剧本比《夜车》要更自然流畅和丰满
穿上一身皮就能让你对普通人大声呵斥,随意找人民要钱,这就是没有制约的公权力对普通人的压榨 。一身皮让大家觉得自己有了新的生活,新的开始,有了爱情,有了尊严,殊不知过去的影子依然牢牢的抱住我们想逃离的双腿。
刁亦男导演处女作,剧本比较扎实,似乎没怎么进行后期,大片的过度曝光就那么放着不管。通过制服看权力、尊严与爱情。艺术顾问是贾樟柯,片中妓女不断挣扎站起又被推倒这一重复的动作在《天注定》中也出现过。那时候的大西安冰封还卖一块钱。
毫无新意,放在5年前,或许还不错。现在只能呵呵了。
人靠衣装马靠鞍,小裁缝意外获得警服,过上了双重身份的生活。象征法律的制服,偏偏给了他犯法的勇气,不乏是一种黑色幽默。依靠借来的身份,获得了爱情、权力和金钱,如同一场幻梦。幻梦终有结束时,尤其在国产片里这样冒充警察的行为一定会被逮捕。可能是没想好结尾该怎么收场,只好让互瞒身份的约会在意外被打断后落幕。全片观感上很像贾樟柯的《小武》,就少了那样神来之笔的一个结尾翻转镜头。
独立电影的妥协 不温不火
人前人后两张皮,制服上身有底气;90年代国有企业的转型期,社会环境经济气候的分水岭,一个切口小、立意大的好题材,大远景、长镜、光线、景别、声效都颇有想法;男女主角分别在各自面前“真实”与“虚假”身份的悄然转换有意思;表演面瘫,转承生硬,人物仍停留于较为表面化的层面。
刁亦男是个奇才
刁亦男导演的处女作,贾樟柯作为顾问的一部片子,风格十分典型。此片有着强烈的贾樟柯范儿,无论整体气质还是立意思想,都跟老贾的东西一个路子,刁亦男在处女作中展现出了他很有想法的一面,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往往让人不禁唏嘘,故事展现出了不少人性中敏感的方面,沉默不语中往往蕴含着太多想说的话
人这一生多少会吸两种毒:虚荣与爱情,两种一起吸就是《制服》。
没看过跟看过似的,所有的场景、情节、调度方式都太似曾相识,每场包袱一抖就能猜到下一场戏埋的什么线儿。我不觉得能做到《制服》这种地步有多难,确实没什么废戏,但仅仅就是一个基本合格的水平,看不出刁亦男和别人有什么不同。
都是为了活着。
小城混混
艺术顾问:余力为 贾樟柯
刁导第一部长片,刁式风格已见雏形,受贾樟柯影响很大。与科长不同的是刁亦男很擅长表达人物多重身份的转变和游走,这也是为何他的电影总有黑色的烙印。开头的迷茫,结尾的逃亡,都是这个国度最广大人民的真实写照。
这年头,警察穿便衣,骗子穿制服;学生一身鸡味,小姐穿学生服……视角挺好的,故事也讲得不错。
假,拍的都些什么
二刷
文艺片的男女主角就是喜欢!全片陕西方言,西安映像。一个装警察报复社会的小裁缝,一个援交的音像店员,一个个谎言建构在彼此的关系里
《南方车站的聚会》里桂纶镁的“拐子,借个火。”,《白日焰火》里桂纶镁的洗衣店,在这里面都能找到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