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幸运在演员章宇,导演郝飞环和摄像李想回校的路演中看了《沉默笔录》。
昨日又在学院包场中,二刷了这部片子,适逢豆瓣开分,想说的话有很多。
无奈排片太少。
路演中我的提问谈谈我最喜欢的那部分戏。
端爷爷寿宴烟花的盛放打破了环境中原有沉寂与压抑,这是李立忠最不沉默的一次。
沉默笔录 (2023)6.42023 / 中国大陆 / 剧情 悬疑 犯罪 / 郝飞环 / 章宇 马吟吟
导演为何选用狗命与人命交叉叙事?
有一段敬酒的戏,伙计们都劝李立忠向经理敬酒,以此来获得好处。
可他在站起来时,发现经理在向小狗喂食。
我感觉这里可能是一种阶层上的隐喻,颇有现实主义色彩的味道,但拍摄上却用了仰镜头,与常规视听做了一个反差处理,我不太明白这里的意思,也可能就是单纯叙事。
片中还有一段,村民们来找经理反应蒋子隆与大坝的事情,经理却在一旁钓鱼,当然也给狗了一个特写。
在物理布局上,村民们在岸旁最高处,经理在岸旁最低处。
但实际上,村民们的反应对于上层人士来说,安然无事罢了。
片中还有一个水桶的隐喻,第一次过半,第二次近满,第三次一个桶板炸开。
映后郝导说他想用此来隐喻大坝决堤,也希望听到更多观众的不同想法。
我觉得这也是李立忠思维转变过程的剖析,每当他越靠近真相一次,桶中的水就更上一层。
但他越靠近真相,也就越明白自己笔记本的最后页,周胜奎的名字可能就是真相本身。
一念之差,万念俱灰。
还值得一提的是章宇的演技,一直被影迷们称呼的“土狗”气质在本片体现的淋漓尽致。
沉默的李立忠,虽沉默,但他的眼睛会说话。
无论是坝上与周胜奎对话那段苦笑与破第四面墙的长镜头还是结尾与母亲“对话”,章宇都把自己野蛮生长的特性刻在了骨子里。
五年前的章宇,是郝飞环最好的“缪斯”。
在探讨父女父子关系的内核上。
同期有一部相似的片子,但另一部与此片含蓄深沉的情绪不同,它情绪奔烈。
《涉过愤怒的海》里用金丽娜的死展示了中国式病态爱的荼毒。
《沉默笔录》里李立忠也说,六岁时,爸爸把他丢进河里,他感受到的只有恨。
片中也用了李立忠幻想中的两次对话来解释父子关系,越轴拍摄加剧混乱感,这种类似于超现实主义的阐述成了片中亮点,也让父子线更完整。
最后,我想说说对片子女性角色的看法。
在我心里,马吟吟饰演的女主象征着与章宇不同的一种人,不仅是思维认同上的差异,价值观的差异,更多的是在两种人面对一成不变的生活时,一位走最常规最无趣,被社会重塑的路。
而另一位,她勇于改变,这很好。
“我呆了二十年,这地方呆不下去了。
”其实也象征了在九十年代时代洪流中,不同人不同的选择。
总感觉差点火候,它有时代背景,地域特色,悬疑设计等。
但情绪和感觉总是差一股劲儿,不过作为郝飞环导演的首部长片作品(还是五年前拍的)能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
希望大家都可以去电影院去身临其境地触摸这部电影的脉搏,这是在青年导演的作品里才能感受到的生命力。
票房大🌾,不大卖也没关系,尽全力就好。
《沉默笔录》:杀狗灭口背后的真相是信念的倒塌_高清1080P在线观看平台_腾讯视频有时候,真相还是不揭示出来的好,因为一旦什么都搞清楚了,你发现你对这个世界就失去了信心,《沉默笔录》大概就是这样的一部片子。
主人公叫李立忠,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西南某个小地方的联防队长,这个职位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意思就是乡里没有一个正式的派出所,而李立忠最大的理想就是到县里当个警察。
为了这个理想,李立忠的父亲可费了不少心思,他是前一任的联防队长,直到意外地从坝上掉下来摔死了。
李立忠可不认为这是什么意外,总觉得父亲死得蹊跷,但又没有什么证据,所以这成了他的心病。
子承父业,当了这联防队长后,他尽心职守,想着干出一番事业。
而这个时候,村子里出了大事,是一桩连环杀狗案。
人死了,县里的派出所会插手,狗死了,就没有人管了,于是,查杀狗凶手这事就落在了李立忠的头上。
联防队里有个老队员,大家管他叫奎叔,他是父亲当年的战友,但李立忠不喜欢他,自从父亲死后,奎叔就盯上了李立忠的母亲,黄昏恋,李立忠倒也不反对,但父亲尸骨未寒,奎叔就向自己的母亲献殷勤,这令李立忠心里很不舒服,更重要的是,父亲的丧礼上,奎叔在笑,这他妈的也叫战友吗?
还有一点,奎叔担任联防队长多年,经验老道,做事圆滑,经常替李立忠办了本应该他办的事情,无形中等于架空了李立忠这个联防队长的身份。
连环杀狗案发生了,李立忠觉得该大显身手的时候了,但自己却毫无线索,唯一感到奇怪的是,被杀的狗都是长着白毛的,这凶手肯定是个变态。
奎叔说了,村里有个瘸子最有嫌疑,李立忠只好听任他的安排,于是奎叔把自家的狗染成白色放在了瘸子的门口,果然,在瘸子准备行凶的时候,联防队员们将其抓获,但在抓捕过程中,李立忠发现瘸子有间密室,里面放着一个小布偶,胸前写着父亲的名字,这瘸子一直在诅咒自己的父亲。
奎叔告诉李立忠,瘸子偏激,曾经犯事被他父亲抓了,所以怀恨在心。
李立忠虽然没说什么,但心中父亲的形象多少有些折扣了,原来村里人对父亲并不都是那么爱戴的,同时,李立忠判断,这瘸子绝不是连环杀狗案的凶手,他只不过穷得恰好见到一条狗想解个馋罢了,换句话说,这奎叔玩了一手钓鱼的把戏,这家伙老奸巨滑。
凶手只杀白狗,这事邪性,有队员讲,这是村里敬村神的一种异相,据说村神大寿前会有异事发生,比如说鸡年时就死了不少鸡,所以现在狗年死狗,李立忠不信这个,难道龙年还会死龙吗?
他琢磨了一下,发现杀狗抛尸的地方有点特色,反正就是村子里几乎没有人去的地方,如果凶手再行凶,那么肯定会去一座破废的旧厂里,于是跟奎叔商量,把奎叔家的狗又染成了白色,在那个旧厂里蹲点。
这次事成了,抓到了真正杀狗的凶手二陈,村里的一个道士,脑子有些问题,但令李立忠完全没有想到的是,二陈身上竟然有父亲死时不见了的钱包。
李立忠更加确信父亲死得有疑点,于是突审二陈,结果发现,这二陈不但杀狗,还真杀了一个人,一个在当地开砂矿的商人,而这个商人与立忠的父亲关系密切。
虽然二陈的脑子不咋行,但根据他所说的,李立忠也基本还原了父亲的死因,父亲借着职务之便给商人批了不该批的文件,两个人有利益关系,后来发生了争吵,商人将父亲从河坝上推了下去,二陈看到了这一幕,顺手捡走了父亲的钱包。
后来商人发现二陈是现场证人决定杀人灭口,没想到却被反杀,而当时恰好有只白狗经过,二陈的脑子就在想那必须得杀白狗灭口啊!
真相如此,李立忠心中父亲的形像崩塌了,于是对奎叔的厌恶之情也没了,任凭母亲改嫁,但婚礼的当天,河坝溃堤,死了好几个人,其中包括赶去救险的奎叔,在整理奎叔遗物时,李立忠才发现,原来与商人合作的不仅仅是父亲,还有奎叔。
父亲与奎叔批给商人的文件是允许商人在坝口挖沙……
剧情略显平淡,但是章宇的演绎平添三分意思,而且这部里面没有胡子的他别有一番风味。
这部电影里面有些片段还挺有意思的,比如李立忠很多查案的场景我都觉得很美,黄色纸钱在空中飘飞,李立忠抬眼望去有些萧索的意味;还有李立忠跟女友的两个片段也挺好玩的,一个是事后他披着衣服慵懒随意,一个是女友骑着摩托车载着他,他的表情是好奇,很可爱一个人。
听了章宇对自己这个角色的理解,倒是对这个电影有了更多的思考,他说这个本来有生命力的人,在追寻真相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这一切的不堪都指向他自己本身,好像李立忠自己才是这一切的根源,他的犬牙棱角一点一点被磨平。
最后他无父可弑,只能自弑,当李立忠最后坐在两个父亲的坟包之间时,他自己也是一个活生生的坟包了。
章宇演了两个弑父的角色,一个宋浩,一个李立忠,宋浩的弑父更多的是一种被逼绝境的疯狂,他已经无路可退了,他的精神肉体都再也承受不了更大的风浪了,宋浩其实逃亡多年在外时,他并没有真正的成长,始终都还是那个十几岁在海边孤单看着浪潮淋着雨水的小孩;而李立忠弑父更多是追寻真相,追寻自我的意义,他寻找的是他自己存在的意义。
我不知道有没有人具体考证过《杀人回忆》到底对于国内导演产生过怎样巨大的影响,但一个肉眼可见验证的事实是,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在国内院线里就能看到一两部被影评人和影迷夸赞或吐槽致敬(照抄)《杀人回忆》的作品,且多以平遥、西宁这些面向年轻导演的电影节系作品居多。
仅以个人有限的观影经验来看,这串名单里就包括:《暴雪将至》、《黑处有什么》、《追凶十九年》、《东北偏北》、《河边的错误》。
所以,当又一部几乎凑齐了以上种种刻板印象的平遥系作品出现在院线里,事先我是并没有太多期待可言的。
但结果却是,电影中藉由一桩小镇凶杀案引出了对于利益和真相到底哪个更加重要的讨论,虽然在形式上也许不如前段时间热映的《河边的错误》来得花哨,但试图做一种严肃的主题探讨,这在当下本身便是值得肯定的。
一部试图致敬《杀人回忆》的国产电影里要有哪些关键词?
时间上要在并不遥远的过去(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地点上要在封闭腐朽的环境(国营厂大院、偏僻乡村或小镇)、事件上要有一桩连环恶性凶案(每每都能留下蛛丝马迹,但每每都要功亏一篑)、角色上一般要有两个在性格和行事风格上截然相反的侦探,然后在剧情推进过程中完成角色互换(一个角色也可,最后换成走到自己的对立面)。
按照以上的模板来看,《沉默笔录》几乎是一板一眼的在套用《杀人回忆》,影片中诸如钓鱼执法式的土法侦查、紧张与诙谐感兼具的暗夜追凶,以及为了破案效率不顾事件真相的行事手法,都与《杀人回忆》如出一辙,至少在形式上看不出太多的亮眼之处。
不过,《杀人回忆》最迷人的地方从来不在于那几个用关键字便能概括的要素堆叠,而是在于它真的全部触及到了足以被称为经典的艺术作品所应达到的三个层次:美学上的讲好一个故事与形式创新(类型片的文艺化或文艺片的类型化);社会学或历史学上的展示(韩国沉默无声的八十年代);哲学上关于某个抽象概念问题的思考(真相是否真的存在?
追寻真相的行为是否有意义?
)。
在过往,大多数国内年轻导演在致敬《杀人回忆》的过程中,野心与能力都仅仅停留在了前两个层次。
但在今年的《河边的错误》与《沉默笔录》里,不约而同地,两位年轻导演都绕开或回避了社会学方面的内容(时代背景在两部电影里都并不是导演刻意强调的重点,选择屈折与寓言化的隐晦表达,这显然是众所周知的原因),而是试图去通过故事直接做某种形而上层次的讨论,去表达他们个人对于真相本身以及追逐真相这一行为的看法。
显然,《沉默笔录》并不是那种典型的探讨道德焦虑道德困境的作品,而且在那个写满讽刺无奈的黑色结局里,已经流露出了导演本人明确的态度,那就是年轻人终究无法战胜环境,他们的成熟便意味着自己的死去,他们试图在精神上弑父,甚至事实上已经成功弑父,但最终却成为了父辈合格的继承人。
相较于《杀人回忆》最后落脚于一种不可知论与虚无主义,《沉默笔录》则指向了这样一个两难问题:追求虚伪的和谐,实现大多数人利益的最大化,与让真相大白于天下,用不堪入目的污秽事实摧毁所有的秩序与认知,到底哪个才是更道德的?
在侦破凶案,寻找父亲真实死因这条明线外。
《沉默笔录》在冰山下埋藏了一条儿子试图在精神上完成弑父的暗线,而这条暗线则可以被称为充满讽刺和黑色幽默气质的小镇版《哈姆雷特》。
章宇追查父亲死亡真相,本质是想用自己信奉的黑白分明真相第一的价值观去取代父辈信奉的维持平衡利益第一的价值观。
影片结尾是相当值得玩味的,章宇通过疯子二陈得知了父亲死亡很可能和继父有关,但不久后继父在洪水中意外身故,他在整理继父遗物时意外发现了继父和母亲多年前的合照。
虽然影片并没有明确暗示,但可以做一个大胆的猜想:周胜奎才是章宇的真正生父!
章宇为了给自己所谓的生父李保国报仇,暗地里害死了周胜奎,他以为自己找到了事件的真相,但最后却发现自己一直生活在骗局里。
章宇看似完成了弑父,余生却要按照两个父亲李保国和周胜奎(名义上和血缘上的)的生存方式接着活下去,实在是让人哭笑不得。
即便之前的猜想并不成立,周胜奎并不是章宇的生父,周在片中扮演的也是章宇精神父辈的角色,是章宇所反感的价值观在现实世界中的具现。
在侦破过程中,周胜奎一步步引导章宇相信了一个虚假的事实,而且让章宇自己说出口:父亲李保国是个贪恋金钱的恶人,杀人的是砂厂老板,旁观的是傻子,砂厂老板灭口未果被傻子反杀。
这样的事实成立后,周得以登堂入室,顺理成章成为章宇的继父,章宇父亲之死有了所谓的真凶,小镇的连环杀狗案凶手落网,章宇解决了编制问题,一切矛盾顺利解决!
章宇以为自己找到了真相。
但最后疯子二陈在精神病院的陈述让故事反转:父亲是周胜奎和蒋子隆联手除掉的。
但还没等章宇决定是否要继续追究真相,周在山洪中意外身亡,这样周便以英雄、继父而非杀人犯的身份走完一生。
事已至此,章宇即便明白周就是自己的杀父仇人又能如何呢?
难道他要让这个已经近乎分崩离析的家庭彻底毁灭?
难道他要放弃自己好不容易换来的稳定工作?
难道他要公开承认自己过往所做的是个彻头彻尾的错误?
如果追寻真相意味着生活中的一切都将化为乌有,那么追寻真相的意义又在哪里?
他活成了父亲的模样——利益至上,和谐至上,用欺瞒来维持面子的过得去,真相是什么?
有谁真正关心。
事已至此,时已至此,索性不如就将错就错的糊涂活下去。
如果探究真相换来的是两败俱伤多败俱伤,那这真相不去追寻好像也没什么,不是么?
沉默笔录的票是我加价收的,因为章宇老师的出演让我对此片期待很高。
在就我观影的前二十分钟而言,这份期待依旧存在,画面很美能够看出摄影指导的用心,是截图下来可以当做屏保使用的状态。
音乐选择也十分友好,最后的片尾曲出现时一整个击中我!
以上我认为几乎是本片全部的优点。
这个电影让我感到难以置信的是,这么好的摄影这么用心的音乐,就被这么一个垃圾文本拖累了。
这个文本有能力写成不错的故事,但最后还是变成了二十分钟知道结果的故事。
李立忠这个人物对于我而言我也并不喜欢,他为了一身警服牺牲了什么?
爱情、友情和心中的正义。
导演说这个片子他用了五年才制作出来,一路走来十分不容易,也改了很多版本。
但我真的想问,为什么这个文本不能够去完善?
文本拖累了这个片子,剧情对我而言是最重要的。
只能说很失望!
中国电影绝不是要靠这种导演。
2.3星。
太差了…开场一二十分钟就明显感觉,同样是大概90年代一个小镇的事情,《河边的错误》明显比这个强得多。
表演、摄影、镜头调度、色彩都要差一截,不知道为什么总感觉像学生作业。
美术也一股子劣质虚假感。
里面对回忆的呈现也很无聊。
整片看下来感觉跟之前看过一个也是悬疑故事的学生短片很像,有点娄烨式悬疑的调调,不过是学生短片版。
可能剧本阶段觉得还不错,拍出来就每个情节都差。
人物表演方面,里面一些人物比如那个黄毛痞子就很莫名其妙,导演不会觉得这挺幽默吧?
放其他电影可能这种角色还真有点韵味,但在这个剧作里毫无必要性,一个没屌用的角色造型搞这么突出,毫无用处,只会造成困惑。
章宇也不是这么用的吧,让我想到猎冰里面都感觉张颂文怎么演得这么烂,更不用说二公主了(二公主也是全程面瘫哈哈哈)。
群演也是,一板一眼,人物表演都差这肯定导演的问题吧…疯子那个角色写得也太单薄了剪辑方面,老用一些回忆蒙太奇以及一些作者意味的切物品(手表、日记)的蒙太奇,不知道为啥就是觉得这么用太低级了,像是在导演层面想法太少,在后期就决定多用这种手法增加表达。
悬疑片,但悬疑技法却如此弱。
情节推进毫无力度,狗很快就揭露这也没什么了,真相都是他吗由各个写得不好的角色慢慢说出来,毫无代入感。
要不是章宇这部片大概率连上映机会都没有,从画面质感看拍摄成本捉襟见肘而且不像是近期拍摄成片,极可能是章宇刚在影视圈崭露头角的时候,能看出片里章宇还略带青涩。
章宇算是国内男演员里异类一般的存在,草根的长相绝对不会让人产生流量小生的联想。
在同龄演员中演技派里颜值也排不上号,但他独特的小镇青年气质,不加修饰的发型,带着唏嘘胡碴的消瘦脸庞再穿上90年代复古皮夹克,形像无比鲜活!
影片本身剧情没什么惊喜之处,无非就是中式家庭传统的父子关系的探讨与小镇青年的迷茫,故事是通过一个案件找寻过去。
片子影像粗砺与《心迷宫》有许多相同标签:破旧小镇、90年代背景、乡村的人情关系等。
最后聊聊章宇演技,眼神戏是真的顶!
情绪转换自然且层次递进分明,让现在这些小鲜肉、小鲜花来学学什么叫愤怒、什么叫失望,什么叫无所适从...我认为章宇是继张译后第二个宝藏演员,一个专心演戏的人。
真的看好他希望能越来越好。
对于一个远离西南家乡已久的人来说,这部影片最大的成功可能是营造了一种独属于西南山区的迷朦氛围,正如同那模糊不清的现实:黑与白、敌与友、真与假,一切都交织错节,暧昧得如同西南大山里那总也散不去的氤氲气息。
尽管影片中充满了猎奇式的神俗元素和各种红白喜事以营造恐怖氛围,但它的确和恐怖片没什么关系。
或者说,最恐怖不过人心。
建砂厂导致水灾的是人,栽赃陷害的是人,杀人的还是人。
狗从头到尾都只是一个见证者,也逃不脱被人杀害的命运。
二陈说:人就是狗,狗就是人。
这还算委婉了,不如现在的网友们犀利:狗是真的狗,人却经常不是人。
回顾起来,随着层层现实的不断揭晓,我倒是看到了世界的三重坍塌:一、“父亲”和自我的坍塌在我看来,这部剧里最厉害的人显然是奎叔。
这个人物形象就是小村镇上最常见的那种八面玲珑、城府极深之人。
你有时候觉得他热心善良,有时候却又令你不寒而栗。
他四通八达,了解镇上的所有人和事;他也知道如何笼络人心、实现自己的目的;他甚至可以和好战友的妻子保持几十年不被允许的恋情,甚至让对方为他养大了儿子,最后还死于他的设计(合理猜测,允许理性探讨)。
可惜就是这么一个人,最后居然也就死于意外。
就如同砂厂老板这样也曾一手遮天的人,最后居然死于二陈的无心之失。
不知道导演是不是想表达,既然(当时的)法网收不了这些人,那就让老天爷来收。
结尾无疑是巧妙的,一句话也没有的沉默中,却由母亲给李立忠披上的孝服揭示了一切。
在母亲一丝不苟地为他整理孝服的过程中,李立忠的世界也在崩塌。
他对于“父亲”这个词的理解被一而再、再而三地颠覆:六岁时被父亲扔到水里,让他对父亲由爱转换到恨;父亲立功又使他对父亲重新产生了崇拜;而父亲死后,为父追凶的过程中,不断了解到父亲所作的恶又令他开始摇摆;直到奎叔告诉他,父亲做这些都是为了他,他或许难以承受这父亲竟然是为了他而死的现实,但起码确认了父亲对自己的爱。
但此刻,他的内心或许再次掀起波涛:如果父亲知道他是奎叔的儿子,如果父亲六岁时把他扔到河里不是为了教他游泳,如果父亲作恶敛财也不是为了他……而十月十日就已经和砂厂签了合同的奎叔,是否是故意以此为由引诱父亲而导致他身亡的真正凶手?
奎叔这个亲生父亲,形象也已经崩得一塌糊涂。
从此,在李立忠的心里,“父亲”这个词可能再也没有办法立起来。
和父亲形象一同坍塌的,还有自我身份的认知:我究竟是谁?
我留在这里,选择对那些罪恶绝口不提,以良知换取了公职,这究竟是继承了谁的遗志?
它是我自己想要的吗?
这一切值得吗?
豆瓣有评语说这也是一场“精神弑父之旅“,我觉得这个词用得很好。
一次又一次“弑父”之后,迎接李立忠的要么是凤凰涅槃,要么是人间地狱。
他会走向何方,留待观众自行想象。
二、权威与规则的坍塌百度百科对“联防队员”是这么解释的:配合公安派出所维护治安秩序的一群人。
这个解释配合电影食用就很微妙。
“配合”,表明了联防队员没有编制、不属公职人员的尴尬身份。
他们属于民间自治组织,没有经费,没有实权,却又能狐假虎威跟普通大众收保护费、以权谋私。
一个特殊时代的产物,一个黑白莫辨的存在。
那位公安局长对待他们的态度大概能代表官方的态度:需要你的时候给我好好表现,不需要你的时候别来找我。
工资?
默许你收保护费,其他就全凭各自本事了。
在所有黑白交界的地方,一定会有灰色地带。
但年轻人总是不懂这个道理,非要碰得头破血流才能看清那些没有被书写出来的规则和历史。
看清的那一刻,就叫做成长。
小时候,时常对世界表示困惑:许多事情的发生既不依照规则,也不遵循逻辑,它为什么会存在呢?
长辈总是说:你还小,不懂事,长大就懂了。
那时的确不懂事,还疑惑长辈为什么不直接告诉我让我懂。
现在才明白,许多事情就是不可言说。
或者说,长辈也不希望我懂事。
因为懂事的代价之一,就是权威和规则的坍塌。
一旦明白了规则也是人制定的,是一群人用来管理另一群人的工具,是漏洞百出可以自由穿梭的破网,就将陷入痛苦的抉择中:加入还是割席?
无论哪一个,都不是轻松的选择。
再回头去看看少年时膜拜过的偶像,还有几个是真英雄呢?
三、大山的坍塌李立忠的女朋友在影片中似乎是个多余的角色,对剧情似乎毫无推进作用。
但细想来,她就如同李立忠的理想。
两个人同为小镇青年,同样被许多现实压抑得无法享受本应畅快淋漓的青春。
但在关键时刻,两个人分道扬镳,李立忠为了继承父亲的遗志和为父追凶选择了留在家乡,而女友则决然离开,去经历那未被李立忠选择的人生。
从有人可以选择离开起,大山的压抑就可以说在逐步坍塌了。
之后几十年间,会有无数小镇青年离乡背井去往城市打拼。
如今的我早已不会说城市比山里更公正透明,但一个更大的容器里,起码可以容得下更多的理想,也能带来更多的机会。
作为导演的处女作,加上章宇的实力演绎和我的故土情结,我觉得这部戏还算值得一看。
很多故事感觉都来自于小时候的乡野奇谈,年幼时以为有怪力乱神作祟,成年后只觉得粗鄙不堪,到现在这个年纪,看过了大城市和一小部分世界,才知道人间处处皆如是。
看清自己是谁、稳住内心的信念,才是人生得以继续的秘方。
点映礼结尾尬吹 忍不了
主演说:有点瑕疵请多包涵
嗯,我觉得是这样刚看完总结一下10分钟农村趣事 AI扩写成90分钟不同于看过需要多刷的剧,每次看都有新的理解和深意这片: 噢,这事 然后头脑清醒看导演故弄玄虚跳大神但: 流程? 没问题。
手法? 没问题。
伏笔?
没问题。
书上写的都对100分前30分钟要睡着了 到最后30分钟来点【惊悚闹钟⏰】把你喊醒全程就像:一进影院,一股浓浓的农村乡土糊你脸上,睁眼稀泥,闭眼吸土,如坐针毡,坐立难安闲着无聊就在思考,我为什么来看这部剧:Red Book推送,收割想看点映礼的文艺富有青年【但我穷】两个人花了120可以合理推测一下吧,低成本投入+高成本营销=收益反正我被骗了,我去了,贡献了,知道了这部剧是人是狗【真的狗】如果你觉得 宇宙探索编辑部 很酷,你很喜欢,那我建议你去看,和续集差不多行了就说这么多,花120说两个字不会被和谐吧
起先吸引我的是一张海报——画面中,章宇侧身面对镜头,后面是双手交叠形成的狗影,乍看之下,主人公仿佛在被狗追逐,好似下一秒就会被咬到。
故事因狗而起,但和狗并没有多大的关系,故事中那些曝尸荒野的狗其实是一种巨大的隐喻,映照着我们惨痛的个人命运。
在一个封闭和蛮荒的地带,“狗就是人,人就是狗。
”
父与子的命运轮回,真相或幻影章宇饰演的李立忠是一名年轻的联防队长,这是一个很小的职务,他能独立处理的事务颇少。
在平西镇出现了连环杀狗案后,他敏感的察觉到这一切和父亲的“意外”死亡有关,于是他开始调查,开始穷追不舍。
我喜欢里面父亲“还魂”,隔空和儿子对话的几个场景。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真的了解父母,也认为父母不了解我们。
这部片子在讲述父子关系的时候,更多的是在展现一种无法逃开的命运。
周围的人都告诉李立忠,不要再追查其父亲的死亡真相,就连母亲都不支持。
而花圈被烧也仿佛一种诅咒,让李立忠如坠迷雾之中。
他想追问的事情其实很简单:第一,父亲究竟是怎么死的?
第二,父亲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荒诞的地方在于,很多人都觉得李立忠父亲的死并不重要,也没有查的必要。
而某大老板的爱犬被杀后,大老板指着众人吼道:“严惩”。
西南小镇的魅影,丰富的色彩想象空间看完电影后,我脑子里出现了一片艳红,就像是燃尽的鞭炮与烟火都躺在河水之中。
这部片里有着时下少见的民俗色彩,这些氛围让影片的感觉趋近于一种幻觉。
在古老的风俗与西南蛮荒感及方言的多重作用下,人物的命运看起来更加的悲怆,那是一种无法被吼出来的隐痛。
在李立忠不断在自己的小本子上涂涂画画,思考线索的时候,其实他的人生篇章早已被写好了。
影片开头一段没有台词的影像流动也显示出片子独特的气质。
落在地上的手表,不再走动的时间,湿漉漉的小镇街巷。
酒气、烟火气、甚至粪便的味道,全部混在了一起。
熟悉的西南官话,不用翻译我就能听懂他们在说什么,方言的介入使故事的可信程度又增加了好多倍,这难道不就是小时候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吗?
在那个并不发达的九十年代,我的身边每天也充斥着各种异闻,父母蒙住我的眼,说外面有坏人,让我天黑之后不要出门。
影片中一段追逐戏拍得很好,天边放着烟火,李立忠疯狂追逐着那个作恶的犯人,然而最后却被对方逃脱。
关于最后的凶手,这里卖个关子,故事有开放的成分,很难说清真相究竟是什么。
站台,白狗,行李箱,走还是不走?
在影片中,李立忠有一个美丽的女友——马吟吟,女友总是嚷嚷着要离开小镇,去深圳。
父亲的事情没有查清楚,李立忠不愿意离开;父亲的事情查清楚后,李立忠也没办法离开,因为他“立功”了。
他似乎得到了父亲想要他得到的,于是他不敢说一个“走”字,好像只要他离开了,那么父亲一生的心血就付诸东流。
在故事里,李立忠和女友是一个对照组。
虽然讲的是破案的事情,但影片中有一个反反复复不断出现的站台,这个站台就预示着一种出路,李立忠在这个站台上来来往往,可他始终没有勇气离开。
如果不离开,那么大概率重复父亲的命运,他只能困在那儿,做着听起来还蛮不错的工作。
在那个蛮荒之地,要维持公平与正义是很难的,要跟普通人讲道理也很难,有时候做好事变成做坏事,做好人变成做恶人,甚至会在某日,因为一件事,死得不明不白。
李立忠不是不明白这一点,于是他的眼神中总是透露着迷惘。
章宇身上的破碎感,完美契合了角色影片的开头,章宇和一群咋咋呼呼的县城青年在路上开车狂飙,镜头一出来的时候,我就感觉“对了”,这个角色气质和章宇的个人气质格外符合。
然而,和那些普通的县城青年相比,章宇的眼睛里总是透着一股难以言喻的干净。
就是一种你不敢盯着他久看的感觉。
在查案的时候,章宇饰演的李立忠时常在迷雾中独行。
有时候,他独行在布满荒草的小路里;有时候,他独行在飘着纸钱的苍白堤坝边……他的身边永远都是山啊雾啊,那些容易把人困住的东西。
一开始,我觉得他的外形和状态非常像长久生活在小镇里的人,但后来又觉得,他瘦削和锋利的轮廓还有干净的眼神又跟那种污浊的环境格格不入。
这种反差形成的张力使人物变得可信。
在路演的采访里,章宇提到:“这个剧本吸引我的地方在于,李立忠是在追寻真相的过程中不断被磨平棱角。
当发现真相中的不堪都在指向自己时,最后他只能接受,也只能选择沉默。
”
虽然说的是八九十年代发生在西南小镇的故事,但影片中的一切都与现实联系得那么紧密,小镇青年的突破与探寻,被命运扼住喉咙的感觉,被呈现得淋漓尽致。
这是导演郝飞环的长片处女作,在类型叙事里融入了诸多的民俗元素,营造出了一种真实又荒诞的小镇氛围,这氛围过于熟悉,以至于看的过程里,我不断的陷入往日的回忆之中。
审视过去才能更好的看到未来,电影是关于记忆的艺术。
如果说要确切形容《沉默笔录》带给我的直观感受,我想它就像是被握在李立忠手里的小本子,看起来好像没有写什么,但其实什么都写尽了。
我们在这个本子里,看到了人生,看到了正义,看到了挣扎,看到了理想主义的夭亡,看到了自己的命运。
不知道为什么感觉很陈腐,这种陈腐绝非因为拍摄的90年代。但比较令我心动的是:章宇在里面嫩回了20几岁!
感觉到导演用心了,故事还行吧,但主要拍摄手法有几段真的很有想法,然后故事编排也是可以的,完全就是一个一般的故事然后通过巧妙的编排让其充满了悬疑感。
前半段的故弄玄虚简直多余
#PYIFF2023 杀狗回忆,两星全给章宇。
之前拉低预期,比想象中得的好。章宇粉丝过年,奎叔和他“袒露”完所谓的“真相”后,那一秒的表情,是本周末最佳。全片就靠章宇撑起来,其实演得都还行。是有氛围感的,尤其是道士、纸钱、尸体(不只是人),肃杀但不清冷,有人和人情世故的“无趣”让这部电影多一些平庸但也有人味了。有些场景有点MV的感觉。故事稍显单薄和刻板,所以比较可以预期。
除了章宇没啥亮点
拍的挺好的,结尾揭露了真相。
#🍋观影# 故弄玄虚,什么沉默笔录,这是想拍大义灭亲吧?章宇为啥总接这种处女作,浪费演技?
梦中奔跑的白狗被谁杀死,沉沦的黑犬见证时代。章宇那颗恰到好处滴下的泪,是他已经回不去的五年前。
过于陈旧,没能摆脱杀人回忆的影子。
犯罪文艺片变成了遮羞布,不管什么东西都可以塞进去,让观众更加包容。它有一些亮点,可爹官罪的故事太无聊。
后半段有点可惜 不少好的想法受限于资源没有得到100%执行 迷影桥段不少 看得出导演模仿一些经典类型片的痕迹 烟火追凶那段很精彩 章宇难得的超级男主戏 他很投入
狗就是人,人就是狗。【这话辱狗了!】
非常想《杀人回忆》前半部分,所有的办案全靠给别人下套,总是与真实的嫌疑人擦肩而过。小混混式警察让章宇的表演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壩上的錯誤,不只是壩上的錯誤。李寶國是父權,周勝奎是父權,編制是父權,家鄉是父權,種種父權交織成牢籠,被圍困的人都成了狗,一條條死去的狗又何嘗不是父權下的冤魂,最終的沉默也是父權。作為懸疑片並不算成功,懸念與推理都差強人意,不過反抗父權主題也算是不甘平庸,多邁出一步仍算是懷有野心,只是不知是否是刪減的緣由,細節的缺失與表達的留白並不是一回事,不能只靠觀眾腦補來完整故事。章宇回歸土狗,再一次騎上摩托,讓人想起了《巧巧》,雖然得到了平遙影帝,依舊維持著一貫高水准,但是和近年的自己比算不上有進步與突破,甚至他的悲傷與迷茫流露得都過多了一些,相較之下我更喜歡《東北虎》中的表演多一些。
很土很无聊。对韩国民俗恐怖片和杀人犯罪片的别扭本土化,除此之外我还有以下几点要说: 1. 不!要!再!写!四川话!的剧本了!说又说求不来非要写! 2. 女主吟吟和《巧巧》有啥区别?我在豆瓣标记了1500多部片子,只给13部打过一星,《巧巧》就rm是其中一部。而且这里面哪个女的像川妹儿?你几百年没见你男人了,就只想跟他说一句话而已,结果人家当街喊你爬,你委屈啥子,你直接甩他一耳屎喊他竖起耳朵给老子听清楚!没时间?没时间就给老子死! 3. 这两年所有混出头的大陆新人导演,要么是北影导演系研究生,要么最次也读了进修班,野路子的连门槛儿都摸不到,中国从来不存在真正的独立电影圈。
5.0+/10 选择地方考编还是去大城市打工?这是个问题。真的是抱着零分的心态来看的,居然有被惊喜到,许多场景/桥段几乎是肉眼可见的用心。粗暴地说,它是《杀人回忆》×《河边的错误》的奇怪产物,一大堆可以讲出来的缺点想必导演自己比我们更清楚,可他偏就执拗地拍下去,于是在片子的后30分钟极其顺拐地交代一个又一个真相,结尾之后还有结尾,竟完成了相当有说服力的自圆其说。本意不在探案(实),而是寻找内心的答案(虚),也许最终是找到了吧-乡镇联防队被撤除,章宇在谎言之中得到职级的跃迁。时代迅猛如洪水,一个浪潮打来死几个人,再成就一个英雄,人人都害怕洪水,人人都想成为英雄。
章宇身上有一种野性的魅力,演这种片子融合度太高了,叙事上略微差点,但剧本还不错,有些地方可思考的余地挺大,还不错。
艹了
国内刮起一股文艺类型片风潮之: 把大家叫出来就为了这点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