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dra事业这条线很流畅,英法,德法的翻译工作。
看到她因为C.的短信,影响翻译进度,仿佛回到课堂,翻不出来的局促感扑面而来。
跟C.的感情线,在意料之中。
介入有妇之夫的感情,藕断丝连,直到结局,感情就这样了,最后还得感慨一下,un beau matin,啧啧啧。
父亲的这条线相对复杂,通过女儿们,前妻,现任,以及他们对父亲的描述,父亲这个形象很立体——生病的前一年还在工作,5年后不能自理。
面对一所再也回不去的公寓,家人讨论的场景很唏嘘。
大家挑选自己用得上的东西,而满屋子的书,Sandra遇到学生,帮忙处理这个操作就很满意。
父亲从一个疗养院辗转到另一个,每个的环境大同小异。
老人,护工,探望的家属。
开始刻画了几个误入父亲房间的老人,家属或是护工会帮忙带走。
护工对Sandra说,要珍惜与老人共处的时光。
到Sandra离开在电梯里,她看到父亲在走廊里迷茫地喊蕾拉,最后她关上电梯门离开。
父亲也变得跟其他人一样了。
对于父亲年老生病这件事,她能做的就这些了。
所有的智慧都悬挂在朝阳的那面所有的心情也邻近阳光这几乎就是一种医学在冬天,你总走在那一面有人总坐在午后的街上就像插图出现在书中这几乎包含了种种医学在你失去年轻又不太年老的时候在生活的玻璃后面有我的眼睛在日子的树林中却没有我我看见你正携影疾走也将看见你更快地坐进阳光之中
作为早期菲利普·洛瑞家族作品之一,《晨光正好》充满了极其特殊的版本风格、浪漫诗意的画面与穿插在故事中的忧郁情绪,充分体现了法国电影的浪漫主义特点。
电影的情节以蒙特拉尔出生的莱蒙为中心,讲述了他从一个无家可归的破碎男孩走向成长与完善的过程,通过莱蒙发展上演了一出充满爱与勇气的世纪之剧,既有了一段生命的追求,也有母性的呼唤。
一段困难的家庭小说,记载了蒙特拉尔小伙子摒弃被现实足够考验的懵懂、天真,向着拥抱的未来勇敢的探寻,发现了也许不断重新调整路程,但还是能够达成终极目标的道路,充满哲理的影片使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昨日被现实扼杀的孩子们真实精彩的青春,被心灵曲折考验着!
《晨光正好》赋予观众以畅快的情绪,耐人寻味的浪漫清新的影像,被友情及爱情交织的温馨美好的温度所笼拥,这种精神使电影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一窗迷人的风景,让那原先的灰暗中放射出一股理想的青春光芒,从而得以从街头的贫困中解脱出来,实现升华的人生,这充满力量的梦想,正是每一个期望熟悉而又被现实所夺走的人才能在心中坚定不移持有的信仰。
父亲是哲学教授,导演之前的《 将来的事》主角也是一个哲学老师。
片子进程大半,你才能知晓父亲状态(不是失智)。
而导演将这场疾病的隐喻,符号的能指所指关系,通过人物、剧情去铺展。
这对我,是个新鲜的叙事构建法。
1.疾病的隐喻。
父亲所患伯森综合症,神经衰退以及视神经疾病:所见与所见之物的关联失去了,不仅丧失了阅读能力,也丧失了空间辨认、时间维度。
支持世界的基础框架坍塌了。
第一场戏,女儿教父亲开门,即指认关联,搭建空间。
第二场,也是指认———第一次入院,女儿给父亲纠错,你不在哪儿哪儿,是在哪儿哪儿;父亲又说,电影没有了开头中间结尾,这让他害怕。
旧日秩序被一步步丧失,绝望一步步袭来。
这是父亲的处境。
而关于绝望的书写,是通过女儿完成的。
2. 父女镜像生病初期,身为哲学教授的父亲写下铿锵宣言。
“克尔凯郭尔讲,对待绝望,向绝望偶尔屈服,才能了解绝望、疏解绝望 ,一旦屈服就可能无休无止。
” 而病情严重后,他不得不像物体一般任人搬运、辗转于多家病院、养老院…以及,他对自己所处的绝望境地毫无感知。
——电影里,这个感知也是靠女儿完成的,女儿承载了完成“绝望叙事”的功能。
从始至终,赛杜的脸哀伤平静、时常泪流满面,像个抑郁症患者。
即使身处明亮的疗养院活动中心,在欢歌笑语中,她会泪流满面(片尾最后一次探访父亲)。
女儿与父亲是互为一体的镜像。
也可以说,是一个人:是一个人在时间轴的不同位置。
(有场戏,女儿与男友散步,问,如果我以后像父亲这般得病,你将如何。
)父亲的故事在女儿的“漫步“中展开的。
父亲把病中零星的努力,称为“漫步在疑难杂杂中”。
漫步,一个特别适合巴黎的词汇。
也是女儿在这个片中贯穿始终的动作。
这个家中,只有女儿是与父亲心意相通的。
她翻译父亲的著作 ,知道父亲最爱是书,将父亲的藏书视为他的精神光谱,尽力保存。
3. 女儿在哪里?
女儿是父亲崩塌世界的指认者,那女儿自己的世界呢。
或者说,做为父亲叙事完成者的女儿,她自己在哪里?
故人重逢,点燃了情欲、复苏了身体。
衣服从暗色系、中性风格到裙装,花朵、红色。
做为女人的她,在复苏,成为一个情欲对象、恋爱中的人,而不是悲伤的女儿,坚强的母亲。
蕾雅·赛杜Léa Seydoux太好看了。
悲伤也好、绽放也好、平静也好…都是美的。
这个情人,他是间隙性的。
当他在时,是明亮的、女性荷尔蒙的;但他消失时,赛杜是坚韧的冷酷的,散发些微男性荷尔蒙。
(秒转《阿黛尔的生活》的蓝发女孩)。
片尾,山顶,一个“新家庭”(貌似)。
女儿问远处的风景。
男友,完成了指认,建立了视觉(所见)与符号(所见之物)的连接。
一个父职功能的恢复。
女儿,穿着裙子、高跟鞋,肢体放松,看着像离绝望比较远了。
这段感情开始激发的那一下没抓住,不知道是怎么开始的。
有克制,有享受,有释放。
也给予彼此选择的自由。
每一次分开,有煎熬,也有回归。
在结尾,导演似乎选择了方向,但又留了空间。
btw,女主的身材真好啊。
我都想多看几眼。
退行性,慢性病,伴随着衰老,生活质量逐步下降,直至不能自理。
亲人受累,心痛,又怜悯。
如果自己还有选择的话,会选择什么呢?
这部电影看得我很矛盾,理性上我不喜欢女主角的感情线,我难以避免的觉得它传达的两性关系不道德,但是看到这个极具魅力的已婚男让桑德拉从焦头烂额中得以喘息,我又能由衷为她开心。
她需要这些热烈的吻,亲密的拥抱,胜过那些‘好妻子”,“好母亲”的名号。
身为宇宙化学家的他,遇到的南极海豹,收藏的稀有化石,操作的复杂仪器,都是她波澜不惊日子里的惊喜,也是她疲惫困顿生活里的拯救。
除了桑德拉的情感,电影还有另一条主线,电影花了很大篇幅展现桑德拉为了安顿好失能的父亲,不断地在养老院和医院之问奔波,以及在父亲安顿后的探望。
曾经是哲学教授,热爱阅读,拥有一座“图书馆”的父亲,在衰老和疾病的侵袭下,失去了视力和思考的能力國。
养老院留下了他的躯壳,而他的灵魂、个性留在每一本他挑选的书籍里,他的图书馆,比起在养老院的人,更像他。
被疾病夺去的思考,比任何物理上的病痛都更具毁灭性是这部电影给我最直观的恐惧。
看到晨光正好的海报,就想看。
想起来两三年前看过的《将来的事》。
其实并不知道,是出自同一导游之手。
海报上的两位主角,都非常喜欢。
都看过他们各自在同性题材中的代表作,印象深刻。
但是却并不妨碍我欣赏他们扮演普通的中年异性恋情侣。
影片看到三分之一,就觉得更像《将来的事》的情节走向。
无非都是人生似乎是进入困境之后的中年女子如何继续生活。
《将来的事》女主角的老公出轨,妈妈送进养老院,抚养妈妈留下来的猫,遇到之前的学生,开启自己新的人生阶段。
似乎都是人生的大事,又似乎是细细铺开,不做太多的情绪渲染。
《晨光正好》中同样如此,女主角每次探视父亲的时候总是充满了焦虑,委屈,痛苦和不安,但却还一如既往的担心和付出。
她不是圣人,她在父亲游离的情绪中一次次离开,充满了自责和痛苦。
父亲进入了退行性疾病的困扰(这个主题在欧美电影中最近屡见不鲜,确实是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
电光火石的爱情不期而至。
男主角是极有魅力的大帅哥,却普通上班族的模样。
想起,昨天晚无聊看的美国肥皂电影《换屋假期》,两国的审美高下立现。
美不是如塑料假人一般的光泽无暇,而是疲惫厚实,生命力内陷坍塌之后又重新爆发。
像是法国的河流,无论是流淌巴黎的塞纳河,还是流经里昂的罗纳河,虽然奔流到海平静大气,却是静水深流。
所以法国激烈的电影,这两年如《悲惨世界》《雅典娜》都在马赛拍摄。
我们经常会问自己。
老了之后怎么办?
失业了之后怎么办?
被抛弃了之后怎么办?
该怎么办怎么办。
同样的主题的,似乎还有最近看的一部电影《巴黎夜旅人》,同样是一个中年遭遇困境的女性的寻找出路的故事。
前两天看见略萨被评选为法兰西院士的新闻,有评论道:法国是所有罗曼语族文人的精神家园。
我也不得不赞同。
刚刚提到了三部女性题材的电影,三个女主角,各有特色,却绝对没有人甘败下风。
于佩尔阿姨自然不用说,坚毅,果敢,从容不迫;蕾雅杜塞没有传统男性凝视下的女性魅力,但几场床戏凸显了极大的身体魅力,短发下眼神的迟疑,泪光闪闪无法遗忘。
夏洛特甘斯布,柔弱感性充满了爱和包容,不避讳弱势,也不强打精神的昂扬,却实现了自我的成长。
三部影片都似乎缺乏起承转合高潮迭起。
但每个人物都有选择,有碰撞,有努力,有挣扎。
拒绝脸谱化的人物设定,转而在日常的生活中寻找人生何去何从的永恒主题。
法国的四季,在电影中的日常都显得那么的迷人。
我看有人评论说,难以跟大众产生共情。
中年人难堪的上有老小有小的生活,怎么会不共情?
是不是有一点矫情?
是的,但是这样的矫情有着市场的空间和审美的存在意义,也是这个时代的美好所在。
@一扇门 你在里面 我在外面 始终在等待父亲等待的是他的情人,亦如他说人生中最重要的三个人“他的情人,他自己,第三个人不知道是谁”。
桑德拉等待的也是他的情人,他说“我不能放下我的家人和儿子”,“没有你 我快疯了”,“没想到,分开你这么难”,“你等我处理好 回来找你”,“我回来了,我说过我会回来”。
@孩子们等待的是圣诞老人,荒诞的大人们的表演,单纯的孩子们的相信。
桑德拉是被动的,她的丈夫去世了 她被动失去了爱人;她的父亲在敬老院的辗转,她被动接受转院 一而再再而三;她的情人 与她偷情 每次她都要问“你有多长时间”,一次次的敲门与开门,缠绵与关门;她的职业 翻译,说别人说过的话 只是用另外一种语言,不允许丁点添油加醋。
@眼泪总是毫无征兆地 喷涌 像是心痛炸裂了第一次是父亲去养老院前,收拾父亲的行李,为分别;第二次是情人说分手,她坐在椅子上,为抛弃;第三次是在路上遇到父亲的学生,问起病情,为恐惧;第三次是在敬老院一群人竭尽全力的调动氛围,老人们无动于衷地无能为力,为终究要来的死亡。
她或许不会一点一点哭泣,她的眼泪亦如她的阴郁与收敛,她的眼睛是肿胀的 积聚的所有痛楚无处安放 没法流淌,似乎浮在脸上是最本能的选择,瞬间就可以瓦解,她并不快乐,像是一个躯壳。
@短发无任何配饰 摘下破旧的双肩运动包 脱去休闲的圆领毛衫 是丰乳肥臀般的欲望与孤独,是困兽般的撒野与挣扎。
几次裸露的镜头里,递进式的欲望与情绪的张力:从穿着内衣,情人一把抓住桑德拉的胸部,到以情人为主导的体式和画面,到穿着白色松懈的吊带 若隐若现的胸与肩,再到裹着浴巾的浴巾 瞬间掉落 完整的胸被情人一把攥住,再到后背 S曲线的裸体长镜头,再到以桑德拉为主的体式。
以桑德拉为主线的世界,她没有朋友 没有兴趣,只有去敬老院 接女儿 工作 做爱。
以父亲为主线的世界,看似肉体在衰老 记忆在消退 生命在退化,但却是极度饱满甚至热烈的。
父亲是哲学教授,他的书是他的灵魂 是他的性格素描,他突然不喜欢听肖邦了,他佝偻的背突然挺括起来了,他在病房里转来转去,他觉得他在什么地方 桑德拉反驳他,他问“你怎么知道”,桑德拉说因为都看见了,他不知道在父亲的世界里,是关于“意识”的世界。
晨光正好 不来自桑德拉的主线,来自父亲的“自传体小说”,却停在了桑德拉的主线,山顶的教堂,她和他的情人 女儿在一起,情人指着远方对女儿说“家在正前方”。
朋友Daisy说,这是导演希望的结局,的确留了最后的温情,爱在继续,或许这是送给桑德拉的祝福,她最后的笑 并不美,愿她懂得“晨光正好”。
Ps 喜欢两个画面构图:开头。
湖边 灰色的长椅 绿色的草坪,桑德拉穿蓝色的毛衣一个人坐着。
中间。
湖面划船,一个镜头是桑德拉一个人的微笑,一个镜头是桑德拉与女儿相靠皱着眉,一个镜头是情人一个人的无奈与深邃。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对父女的人生困境。
父亲曾是一位哲学教授,却患上伯森症(类似阿尔兹海默症),丧失独自生活能力,无奈离开自己的公寓,在不同的安置点辗转。
他说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有三个人:伴侣蕾拉,自己,还有一个却想不起来是谁了——哪怕女儿对他那么关心,一次次来看他,陪伴、安抚、照顾他。
女儿桑德拉是位翻译,独自抚养一个女儿,与有妇之夫克莱蒙相爱。
她不愿沦为一个情妇,也担心对方会厌倦了自己的身体,兜兜转转,反反复复,还是放不下彼此,结尾虽然在明亮的镜头中结束,却不知克莱蒙到底有没有处理好家庭与恋人的关系。
影片中最令我唏嘘的,是父亲那些藏书的处理。
书里住着父亲的灵魂,然而因为他的躯壳病了,灵魂也无处寄托,所有的书只能送你送他。
一个爱书的人,最终孤独一生,孓然无伴。
当桑德拉哽咽着要克莱蒙答应若自己患上此病后让她安乐死时,我深表赞同——真到了自己成为家人的负累却茫然不知的时候,生命已经毫无尊严和意义了。
睿智儒雅如哲学教授,会活到无力保全自己一本书的地步,也会陷入因疾病而再也无法阅读的悲哀境遇。
美丽动人如桑德拉,一定从来没想到自己要与一个女人共享一个男人,还要偷偷摸摸担惊受怕,想要离开他,却又一再软弱地投入他的怀抱。
人到中年,人到老年,就是会有这样那样的遭遇是你无法想象也难以避免的。
当然,影片除了展现困境,也不乏温情与美好——一家人齐心协力营造圣诞老人光临的场景,只为满足几个小女孩的快乐;桑德拉和克莱蒙带着琳假期出游,也宛若幸福一家人;父亲的书尽管自己不能保留,却充实了爱书人的书柜,也将充实他们未来一段人生,也是善莫大焉。
就算身处困境,人还是要一天天地活下去。
像疗养院里的老人,即使不认得自己的房间,也可以在歌声里获得慰藉与快乐;像桑德拉和克莱蒙,躲躲藏藏固然难堪,两人的相爱却是真实的,拥抱在一起的身体也是美好的。
晨光正好,就尽情拥抱阳光吧,总是躲在黑暗里向隅而泣,才是真的和自己过不去。
作为早期菲利普·洛瑞家族作品之一,《晨光正好》充满了极其特殊的版本风格、浪漫诗意的画面与穿插在故事中的忧郁情绪,充分体现了法国电影的浪漫主义特点。
电影的情节以蒙特拉尔出生的莱蒙为中心,讲述了他从一个无家可归的破碎男孩走向成长与完善的过程,通过莱蒙发展上演了一出充满爱与勇气的世纪之剧,既有了一段生命的追求,也有母性的呼唤。
一段困难的家庭小说,记载了蒙特拉尔小伙子摒弃被现实足够考验的懵懂、天真,向着拥抱的未来勇敢的探寻,发现了也许不断重新调整路程,但还是能够达成终极目标的道路,充满哲理的影片使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昨日被现实扼杀的孩子们真实精彩的青春,被心灵曲折考验着!
《晨光正好》赋予观众以畅快的情绪,耐人寻味的浪漫清新的影像,被友情及爱情交织的温馨美好的温度所笼拥,这种精神使电影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一窗迷人的风景,让那原先的灰暗中放射出一股理想的青春光芒,从而得以从街头的贫困中解脱出来,实现升华的人生,这充满力量的梦想,正是每一个期望熟悉而又被现实所夺走的人才能在心中坚定不移持有的信仰。
玻璃般清透美丽。全部是微小的、精巧的、隐忍的片段写作,将所有即将发生的吵闹定格在雷霆万钧的时刻。/BJIFF22.
悬浮和游离在生命主要轨道之外的虚无缥缈,晨光正好是刹那,转瞬即逝才是永恒的哲学。
3.5
虽然从戛纳主竞赛降级了,但这才是最自然状态的米娅·汉森-洛夫,又找回了看“将来的事”的感觉。知识分子女性、侯麦式对话和“生活即走路”的创作哲学,知性又感性的蕾雅·赛杜背着双肩包步履不停。生活从来不缺晴朗早晨,只要我们坚持往前走。(梅尔维尔帅哭我了~)
超级好的Lea!!整体感觉人生观跟我差别太大了不太能共情,但我们都同意人需要安乐死
受不了这个电影,因为真实的生活很让人窒息,而它活生生地拍出来让你再窒息一遍
嗯不合伦理的爱情故事还是得看你们法国人(珀波&蕾老师好看的太过分了)
#2022BJIFF# 好几场戏都想起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太好了,有让人忍不住落泪的四两拨千斤之力。每周都来探望的女儿,仍然排不进父亲生命里最重要的人的前三名;爱一个人爱得那么深,却只能作为情妇默默忍受分别的煎熬。生活布满罅隙,不是每一道缝都能照进来阳光,但至少第二天醒来,又可能是一个晴朗之晨。话说这一部这么好,居然都进不了主竞赛,福茂我真的劝你耗子尾汁。
电光火石 能点燃很多东西 比如希望
A. 如果不是看到iPhone,完全会以为这是一部八十年代的片子。说是故事,其实更像是对瞬时情态的展现与感知,而不论是剧本的语调还是卡司的表演,都精准地抓住了悲喜之间的微妙细节。色彩搭配和胶片质感让人想起侯麦,但更重要的,是它也以那种看似毫不费力的松弛姿态,捕捉到了生命流动的韵律:有些人逐渐远去,有些人失而复得,生活就像水波,自有迎来送往的起伏节奏,我们只是在其中保持着我们的平衡。2022.5.20 Croisette
导演正常水准
很好。拍得轻巧,剪得凌厉。没有拍苦难,更没有讥讽,但女主一路拖着恐惧走到片尾,总是轻易就掉泪…有恐惧都是因为有欲望吧…
三星半,温吞时代温吞拍法,一个读托马斯曼卡内蒂卡夫卡教哲学的父亲神经退行性病变,多少也有点欧陆挽歌的意味,蕾雅赛杜破碎在身份的边缘,为人女、母、妇没有贯通起来,做哪个角色都好像抓不住,但法国生活的质料还是裹挟着碎片向前,好天气,美食,美妙的吻,书,偶遇,幸运的养老院,圣诞游戏。看起来他们比我们有太多余裕了,有看流星后的回味、乘火车还是巴士的闪念,而不用焦头烂额做各种攻略。汉森-洛夫上部用了舒伯特的水上吟,这部用了D959,反正生活无解,但音乐和晨光会存在下去,从我们卑琐的生活之前,到之后,之后的之后。
Léa Seydoux演得真好,失知老父亲很能共情,看着自己的父亲一点点不认识你,无法做他想做的事,是很痛苦的。
TIFF2022|观影28|和《other people’s children》很像,当代的侯麦电影,日常生活、爱情与死亡,欧洲中产平淡生活的三个关键词,自然的表演,看着哲学教授慢慢衰老。女主角精通德语法语英语却无法和逐渐失忆的父亲沟通,幸福的可以不负责帮助父亲去厕所,有护工有养老院可以换。加上昨天戈达尔去世的消息,我觉得电影院里应该不少人都下定决心在失去意识和心智前安乐死。电影把老中青三代都放在一起,忙碌的女主角在养老院和学校,以及情人之间打转,最终赢得了爱情,但是能否坚持30年呢?他们自己都不相信,现代人的爱情和忍耐力太有限了。看着满屋子的书成为别人的累赘,相互赠送的东西,觉得后半辈子少点买买买吧……
珀波怎么还这么帅这不科学!
- 影像直觉依旧低迷,几乎只有演员的努力,但比较成功。
我怎么喜欢不起来呢?
很不喜欢。影片有种透露的做作,被伪装在所谓的自然里。女主一边含泪照料逐渐失忆的父亲,一边欢心愉悦地作着第三者。眼泪和性满足,就和翻牌一样快。导演自然有她深意,生命老死和情欲茂盛,以展示人性的深度广度。可是,假啊,不真实啊。深焦对其赞誉极高,最高等级的评价。所以我特意找来片子看。才发现,深焦的评论者很浅薄,是未涉人事的书呆子。还说此片像侯麦。殊不知,侯麦影片对道德感的探讨很深入。而此片导演,是非道德的,全然不顾抢夺别人老公,所产生的伤害。
于琐碎中寻找救赎,虽然很脆弱,但是未来谁又知道会怎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