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来,分离去,还是没有逃过最初的选择,祝福彼此吧,各自的决定都是觉得自己未对方好,但其实不知道对方是否愿意接受这样的选择,男女主角各自为她人的选择伤害的不止自己和还有一个算是无辜的牵连者,各位演员演绎的也很好,不得不说,这部电影的主题很好,就看自己从那个角度去看待和思考问题。
从男女主角的角度,你背叛了我们的爱情,从男二的角度看,我终于抓着了我的😎,但其实男二也是知道的,只是当作不知情罢了
《大约在冬季》营造的旧时光,将观众拉回了独属于那个年代的故事。
安然与齐啸的相遇相爱很浪漫,带着些罗曼蒂克的味道,可地域间隔与家庭问题偏偏横亘在两人之间。
相爱不能相守,让人觉得无奈又心痛。
即使是今天,异地恋也仍会给人深深的无力感,在需要彼此时却连拥抱都不能给予对方。
安然则是连主动的机会都没有,她一次又一次被动得等着齐啸,这段感情也从彼此温暖变得伤痕累累。
就像张爱玲说过的:“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
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
🎬《大约在冬季》有些人见三百次也没用,而有的人见三次就够了。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他们的爱情于凛冬之际绽放,一场演唱会、一张照片、一次聚会,皆成爱情的珍贵留念。
可现实如荆棘,家庭压力、事业牵绊、地域相隔,使他们的爱情之路崎岖坎坷难行。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有些感情,错过就是一生;有些人,相爱却不能相守;在爱情之中,甜蜜、迷茫、遗憾、释然,更是每一代人必经的课题。
我以为你是我的来日方长,没想到却是我的大梦一场。
或许,有遗憾,才叫人生。
大约在冬季 (2019)5.02019 / 中国大陆 / 剧情 爱情 / 王维明 / 马思纯 霍建华
我很喜欢马思纯说的那句话,也许“每个女孩的人生里都会有那样的人,不见面的时候你可以各种保持理智,见了面却只剩下小鹿乱跳”。
对安然来说,齐啸就是那个人,十九岁的她真的爱结实了对方,爱的那么热烈、直接、不留余地。
爱情开始的那个瞬间,或许不怎么起眼,就是齐啸在安然一筹莫展的时候,递给了她那张梦寐以求的演唱会的门票,圆了安然见偶像的梦想。
大约在冬季,恰好在冬季。
大雪纷飞,浪漫无比。
对齐啸来说,他或许从没有见过像安然那样的女孩,她那么开朗、阳光,对着舞台上的偶像大声呼喊。
他的世界不是这样的,多多少少有了成年人的负担,他需要发展事业,也需要照顾家人,沉稳得当是他所追求的。
当他按下快门,抓拍到安然的笑脸,也是想要留住那个打动了自己的瞬间。
二十出头的安然,遇到了心动的人,是没有办法用理性思考的。
她丝毫不保留这种感情,像飞蛾扑火一样,爱着齐啸。
但就像我们看到的,齐啸的父亲中风了,他需要从北京赶回台北照顾老人。
安然不舍得齐啸离开,在她心里,她肯定想过等下去,等到齐啸回来,因为她没有办法想去就去。
但安然不理解的是为什么一定要分手?
等到再度重逢,已经物是人非。
我们为什么觉得齐啸和安然的感情遗憾,因为齐啸并不是不爱安然,只是生活里的一地鸡毛和他的理性战胜了爱情。
他牺牲了自己,去成全家人的感受。
这里面有太多现实的心酸和无奈。
多年之后再相遇,他既说过“你每一期的节目我都看”,也说过“刚好看报纸,见到报道说你们要来”,有持续关注也有小心翼翼的巧合,只不过时机不对、地点不对,两个人的人生状态不对,还是无疾而终。
相比有苦衷而不得不分手的齐啸,其实,我更心疼一直默默守护着安然的于枫。
他总是用一种温和方式爱着安然,可能是一顶不冻耳朵的雷锋帽,可能是那本特别制作的本子,他含蓄而内敛,却不是安然所爱的那个人。
于枫更像普通的你我,不知道如何表达内心的情感,亦或者害怕自己的痴情成为对方的负担。
那假如你是安然,你会选爱你的人还是你爱的人呢?
我的话,可能会选自己爱的人吧。
结果或许会像安然那样受伤、失望,但终究是痛痛快快爱了一场啊。
如果这辈子不曾真心爱过,总觉得不够完整。
而且,选了自己爱的人,也不见得就没有办法得到幸福啊。
幸福不一定是圆满,幸福也可以是成长。
看电影的时候,我就能明显感觉到安然的成长和变化,她从一个热烈、青春的少女,到成为一个追求职场价值的知识女性,再到结婚生女,逐渐经历亲人的生死离别。
很多人可能希望是安然对感情最纯粹的阶段,那么义无反顾,如同绚烂的花火。
但我其实,从中年安然身上,看到了沉稳和成熟,她也积极的寻求事业上的发展,也拥有温暖的家庭。
她趋于理性,也变得更加理解其他生动丰富的爱。
时间才是最好的老师,它会告诉我们到底该如何选择。
最明显的一幕是,19年后,安然再次听到《大约在冬季》,她可以安稳的坐在人群中,不再站起来高声呼喊,也不再手舞足蹈激动得无以复加。
她仍然喜欢着齐秦,也仍然喜欢那首自己少女时代的金曲,可她在过去漫长的时间里,学会了如何爱一个人、怎么了解一个人。
也是看到这部分,我听到旁边有人在轻声抽泣,爱情永远能够打动我们那个柔软的心。
我觉得电影呈现的就是时间带来的变化,人都是会成长的,三十岁以后的人去看齐啸,其实能理解他的选择,但二十岁左右的人去看他,则带着一些不解和抱怨,抱怨他怎么能舍下今生挚爱去组建一个最终分离的家庭。
等到安然逐渐成长,她也能够理解,成年人的爱里就是会多一些克制和理性。
许多感情无关对错,只是缘浅情深罢了。
《大约在冬季》,是一部很适合在冬天看的电影,它让我们看到爱情的多种样貌,也让我们学会如何去爱。
影片采用了线性结构进行叙事,这部打着青春爱情故事题材的电影充满了许多戏剧冲突,故事主要以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纠葛为主线,在叙事的过程中采用现在——过去——现在的故事结构,通过女主人公的女儿对母亲的探索把过去的情感经历呈现给观影者们看。
这种叙事结构在国内的影片市场是很常见的,叙事结构并不复杂。
总体看来影片故事叙事的角度看故事结构和逻辑混乱,不贴近现实。
影片中不论是男女主,还是配角在爱情中都处在一个及其卑微的角色,比如电影中的女二在爱情里放弃自己的底线和原则,有种工具人的意味,为了推动故事的发展而发展,也让这电影里多了一些俗烂狗血。
故事中有许多逻辑不通的地方经不起细节推敲,影片中男女主的女儿们再次撮合男女主再一次更是让人不明所以。
值得一提得是编剧饶雪漫,言情小说家出身,有许多出圈的代表作。
但为什么在这样的卡司加持之下,还是讲不好这个爱情故事呢?
我觉得主要原因可能就在于文学叙事和电影叙事还是存在一定壁垒的,好的小说家,不一定会成为一个好的编剧。
正如资深媒体人、影评人马戎戎所述,“原著作者过多地干涉剧本,就会把小说的叙事方式带入到电影的叙事方式中”。
电影它需要也必须对时空进行二次编辑,但显然影片并没有做到这一点。
在为男主人公增添的文艺人设上,为了突出他们感情的浪漫采用了许多具有青春小说文学词调的台词,不仅不能让人觉得台词矫情还会使观众出戏,比如“有些人见三百次也没有感觉,有些人见三就足够了”。
这些具有感伤色彩的青青文学在小说里或许不显突兀,但放在电影里就让人觉得俗套。
但这部剧在对画面色彩的处理上还是可以看见其拍摄者的用心,电影色调呈现出复古色彩,对特定年代的场景做出了还原,影片整体色调偏暖,画面让人有带入感,有着属于那个年代特有的浪漫色彩。
镜头的使用没有比较大的变化,主要是用跟镜头、移镜头、拉镜头等,画面整体比较稳定,没有什么比较出彩的拍摄镜头。
在对于影片音乐选择上,选用了特定年代的歌曲《大约在冬季》与影片的名字相互映衬,通过音乐营造属于那个年代的特定语境。
我觉得这部电影作品借着《大约在冬季》这首包含一代人青春色彩的歌曲为出发点,能够激起一部分人的青春记忆,利用这种情怀构建了属于那一代人的青春爱情故事。
在某一个时间节点陪你看演唱会的人是不是还是以前的那个人呢,时间的流逝,物是人非的处境能勾起年轻男女的感情。
但电影并没有让我看到属于那个时代的青春记忆,除了强行点题《大约在冬季》并没有让观众看到属于那个年代特有的纯真爱情和因时代环境所造成的青春的遗憾。
面对青春留下的遗憾,我们只是常常叹息,但却也能释怀,而影片中主人公的爱情遗憾只是主人公的爱情遗憾,并不能勾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在历经时间洗礼之后他们依旧是深陷旧情中不能自拔。
许多因为种种事情错过的爱侣,常常是能勾起观众意难平的情绪,而影片并不能做到这点,这里的爱情烂俗狗血,总之一部好的爱情电影并不需要过度注入什么波澜来增强故事的戏剧性从而更加吸引观众眼球,应该要做的是展示出爱情真挚纯粹的一面,面对现实的不可抗力也不需要通过反复的聚散去呈现,像影片里的不断聚散,男女主之间不断藕断丝连,反而失去了这个故事所要传递的内核,让人感觉像看来一场爱情闹剧,体会不到这里面所表现的美好爱情和青春遗憾。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那种刻骨铭心,兜兜转转的感情经历。
处在那样的一段感情中的状态,可以说是最值得回忆的青春了。
1991年,齐秦粉丝无数,风光无限。
彼时他和女神王祖贤一对才子佳人,传为佳话。
可惜,齐秦在内地,王祖贤在港台,分离是常态,相聚是奢华。
《大约在冬季》是齐秦写给王祖贤的真实情感,是红极一时的歌曲。
就算是才子巨星,也躲不开分分合合的感情,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这部电影《大约在冬季》,便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男女主角相识相恋,却被迫分离,因为误会分分合合,抱恨终身。
电影以齐秦的歌曲为名,也贯穿了两场演唱会。
是因为这是男女主角相遇的线索,也是结局时的彩蛋。
两个人离别又错过,最终又被下一代揭起往事。
为了拍好这样一部经典怀旧歌曲,深刻的情感故事,制作方可谓下了血本。
演员阵容卡司堪称豪华。
凭借《七月与安生》拿到金马奖最佳女主角的马思纯,扮演女一号安然。
转型成功,靠着实力和多部作品拿下最具号召力男演员之一的霍建华,扮演男主角齐啸。
年轻一代的佼佼者,魏大勋和文淇,分别扮演安然的丈夫,以及安然的女儿。
作为年轻一代的角色,文淇是发现父母往事的线索人物。
两位小演员都是极具欢迎又潜力无限的新人,尤其是文淇,《嘉年华》《血观音》等等作品中,她的演技一再被认可,15岁就获得了金马奖最佳女主角的提名,同时还靠着《血观音》拿下了最佳女配角!
演技和演员有了保障,便像冬季一壶热酒,细细品味他们表演的一场跨度30年的爱情故事。
霍建华演一个台北男人,摄影才子。
励志用自己的摄影技术,在大陆做一番事业。
无奈家中变故太多,父亲瘫痪中风,以及催婚的压力,和不成器的哥哥拖累,只好在两地徘徊。
最终认命的回到台湾,和旧情人勉强结婚。
可惜二人始终不合适,也只落得离婚,丧父的落寞结局。
霍建华扮演的齐啸这个角色,恰到好处。
不吹不捧,这样的角色,这样的感情戏,就和他的个人气场很适合。
犹豫,忧虑,隐隐的担当,以及言情男主的颜值和气质,算是小惊喜吧。
而马思纯也还是进入擅长的女性成长角色。
安然从懵懂的,追星的大学少女,不服输的留在北京,拼命打拼。
到与齐啸相识,相爱,到最后说出为了爱我不在乎,我可以抛开一切的女性情感面,一个敢爱敢恨的角色跃然而出,非常到位的完成了任务。
印象最深的是机场分离的一场戏,安然说出你如果离开我们就不再相见,然后不舍的分手,潇洒的转身,却忍不住热泪盈眶的镜头,很难不让人想到自己的分手。
最惊喜的就是文淇了,她还是好,一贯的好。
虽然是配角,两个小演员的初恋,以及寻找感受父母的经历。
但是文淇的表演已经渐渐的没有了痕迹的地步。
她也有一场短暂的分离戏份,文淇挥手告别后一上车已经开始落泪。
注意这个时候是没有特写的,完全是入戏的文淇表演出分离时应有的泪水而已。
这表演的小细节真的让我感叹,找对演员了。
我们总说分离,分离到底是什么?
电影一开始,中年安然就说了一句,早晚有一天你会明白,生离比死别更难受。
求不得,爱别离,结尾文淇看到母亲哭泣的那一刻,可能才是真正的成长吧。
我们在恋爱的时候,又经历过多少分离呢?
齐秦为了王祖贤,写出大约在冬季,不在的时候更珍惜自己。
这样的情感作品,已经是这个时代少有的故事了。
王祖贤后来在综艺,还难以自制的提起爱情的滋味。
这可能就是这部电影想表达的东西。
电影开始和结束两场冬季,两次演唱会,由一首经典的歌曲穿起的又何止是齐啸和安然的感情,更是我们每个人的青春。
情感作品,最重要的就是真。
电影最终的演唱会,以及结束后的彩蛋,观众可以看到真实的采访,在讲述自己的情感故事。
坐在我身边的小姑娘,三个哭了两个,还有一个一直在找纸巾。
当初的不成熟,挽留,分分合合。
当初为了对方,以自杀相逼。
当初暗暗下定决心,要照顾对方一辈子。
当初的那些遗憾,甚至现在谈起来还会哽咽。
这是人们真正的情感联系,这也是这部电影最打动我的地方。
看完这部电影,一直想哭,却没有留下眼泪。
但直到写完这篇文章,心里还是潮湿的。
这不煽情却击中了内心的感觉,何时能消散呢?
大约要等到冬季吧
现在的观众看电影都会用“三观正确”与否作为好坏的标准。
其实是有失偏颇了!
比如《廊桥遗梦》,这属于绝对的三观不正了,但依旧是许多人心中的经典。
看完《大约在冬季》,大概能理解网友的心情。
一部爱情电影,三观争取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有被电影里的爱情打动到,或者这么讲,故事的爱情美不美!
为什么一部爱情电影看得让人想吐呢?
这是我对《大约在冬季》对评价!
《同桌的你》、《栀子花开》、《大约在冬季》。
这些歌都很经典,这些电影也都很烂。
《大约在冬季》前半部分是在讲一个霸道总裁爱上我的故事。
霍建华饰演的齐啸是一个台商,90年代的台商,那不得了。
高晓松讲过一个故事,当年他在上大学时,看到一个港商调戏一名女大学生,顿时梁山好汉附体,路见不平,英雄救美。
后来,他悔道:当初也是傻,万一人家女生愿意呢?
岂不是坏了一桩好事!
霸道总裁爱上我,但这个霸道总裁在台北还有一个青梅竹马的女友。
咦,这不就是一个成功人士包二奶的故事吗?
还整的这么清新脱俗!
霸道总裁遇见我是在齐秦的演唱会上,“我”那时只是一个女大学生,是齐秦的脑残粉。
90年代大学生追星,在以往的影视作品真不多见。
在我的印象中,90年代的学生不都应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有为青年吗?
往大了讲,一心一意搞建设;再不济,也得像《中国合伙人》那样,谋事业啊!
这来了一个脑残粉,算是不思进取了!
霸道总裁是一个影楼的老板,两人算是一见钟情,反正是没在一起。
电影演到这儿,你大概以为,追忆过去依旧结束了吧!
应该展望下美好未来了!
想多了,后来这两人又相遇了,并且又黏在了一起。
这就是第二故事:狗血言情三角恋。
这个故事里的爱情,实在是看的人想吐。
霸道总裁中年破产,纯情小妹变身成功人士。
两人在台北相遇,干柴烈火,旧情复燃。
结果,惨遭前任绊足,无功而返。
霍建华和马思纯两人深情的望着对方,拥抱、亲吻、上床。
可导演并没有将这段感情的铺垫做好,所以在观众眼里,他们就像机器人一样,并不是在真正的恋爱,更像是在完成导演交给他们的任务。
银幕前的我,一阵阵的反胃。
神马玩意!
大概让我反胃不仅仅是剧情吧!
演员表演也是一言难尽。
霍建华还是偶像剧那一套,你也看不出他有什么喜怒哀乐,懒得评价了!
说说马思纯吧!
她的演技也没有那么不堪,毕竟是拿过奖的人。
但在这部电影里,真的辣眼睛。
安然原本是一个纯情少女,深深被她演成一个无脑傻子。
举手投足、一颦一笑,总感觉是刚从精神病院里出来的。
“少女”在你们剧组不就有一个现成的吗?
为什么不向文淇取取经?
就拿两人站在椅子上、为齐秦打call那场戏来讲,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啊!
如果非要在矮子里拔高个,马思纯和齐秦相遇那场戏算亮点了。
这个镜头出现两次,第一次是在开始,齐秦并没有露面;第二次是结束,顶着CG光环的小哥风华正茂。
旁白是:我从不相信爱情,除非能够遇上齐秦!
从头到尾,我最心疼的是魏大勋饰演的于枫——安然的备胎。
于枫在临死之前问安然,有没有后悔嫁给他。
安然回答:从来没有。
我对这段有自己的解读,一是安然对他撒谎,毕竟对一个将死之人说出真话,太狠心;二就是导演的骚操作了!
本来观众对这种三观不正的电影就意见很大,如果,你连一个垂死之人都放过,那就等着网友的口诛笔伐吧!
所以,导演只好改口:从来没有。
但我从电影里,没有看出来一点“不后悔”的蛛丝马迹。
这么一部电影里,文淇和林柏宏显得格格不入。
还有心疼小哥两秒钟!
如果没有他们,我大概会给这部电影打1星吧!
一直对所谓单纯的爱不理解也不感动,总觉得脱离理智的爱是幼稚而虚无的。
这部电影是把爱与理智融汇了,爱为理智让步,但保持了恒久的爱,爱不为结果,爱是心的感受。
这世间就是有一些人,爱高于一切,甚至可以凌驾于法律与道德之上,这样的爱常常被多数人不齿。
这部电影兼顾了两者的感受,它坚守了纯爱,又保持了边界。
不认为男主是渣男,在返回北京时男主向女主说明了情况,也表明了态度。
与其说是选择了前女友,不如说是选择了不得不承担的家庭责任。
面对中风的父亲,牢狱的哥哥,以及照顾父亲的前女友,和父亲拿出存折的催婚,我完全理解男主的选择。
可贵之处在于男主与女主虽各自开始自己的生活,但均为中断对彼此的爱。
美中不足的是,电影对二人如何相爱表现不足,导致观众对二人之间的爱没有信念感,也就无法像角色一样坚定地爱。
而最终男女主角又都回到了单身状态,并且有了下一代的牵连,也预示着这段爱也许有缘再续。
除爱之外必须要提的是,故事的大背景是海峡两岸相隔的两位老人,经年写信却再未见面,由儿孙辈建立连接。
男女主初识的九十年代初,那时才刚刚开放两岸交往。
之所以看这么个小众而评价不好的电影,是因为相信霍建华和马思纯的演绎,他们没有辜负我的新任。
反正当时是看哭了,明明知道是文艺片矫揉造作铺垫的氛围感,可是还是没忍住,不知道哪个点戳中我了。
现在只记得男主和女配不清不楚也不跟女主把话讲清楚,有些地方有点生硬,剧情使我迷惑。
时间太久了很多地方不太记得了,但是也许戳中我是因为那时候和男朋友去看的,也是初恋,感受到这种片子表达的东西瞬间觉得伤感了。
还是太年轻吧。
“有些电影刷三百次都意犹未尽,有些电影看了开头就够了”,说的就是《大约是冬季》这部电影吧。
马思纯、霍建华主演,拉上齐秦的歌卖一波情怀,仿佛剧情情操大乱炖,还有不明白这种爱而不得的狗血剧情怎么还会上演。
十年前剧本也没这么土的。
几位主演年龄有些偏大,不适合演此类小年轻大学生剧情了,建议换点青年演员演。
霍建华表演简直灾难,文淇再有灵气也不能这么折腾,马思纯要脸有脸要演技有演技,毕竟是金马影后,有点追求吧接点好片吧。
总体而言给电影打2星,其中一星给马思纯的青春伤痛文学女主脸和演技,另一颗给文淇妹妹。
三星给文淇,同样是摇围巾,文淇能把我摇哭,马思纯能把我摇尬。全程魏大勋最惨,做了一辈子备胎不说,到了还得得癌症,也只有饶雪漫能写出这种初中生看的稀里哗啦的剧本了。唉,来日方长和大梦一场只是在一瞬间发生的转变啊。
文淇真的好看
烂到想哭都哭不出来
有些人,见三百次都没用,有些人,见三次就够了/going down/那,我算是旧的还是新的/我可以不走
看在文淇的面子上我昧着良心打了这个分数……
🙃我的妈,霍建华油腻得让我怀疑人生,渣男的典型代表,心疼一波魏大勋,老实人只要接盘就好了,你死了对方都不会哭的
渣男
馬思純用力過猛,文淇有力卻無處可施。最後文淇在演唱會甩圍巾那幕是全片唯一打動到我的,兩星給文淇妹妹。
饶雪漫的玩意,马思纯的演技…………中国电影真是迷惑行为大赏
看演唱会的时候怎么会允许有人挡我视线,马思纯颜值不属于能让人一见钟情型,无法让人信服。部分台词尬到天际
好久没看爱情片了 挺好的。我真是挺喜欢马思纯 觉得她演什么都好自然。剧情bug也有,但是都看爱情片了谁还在意逻辑啊。
又是一部回忆杀!齐秦的这首金曲只是引子,安然和齐啸的感情才是内核,导演很好地将歌词的表意融进了电影里,细腻的情感娓娓道来,着重展现了男女主的纠缠不舍和爱与放弃,从个体人物之中更能看到时间所带来的印记。唱歌的人老了,但歌声未老。此外,电影之所以感动还在于离生活太近,有着一个时代人的坚守和无奈,这也是当下年轻人所不曾经历和缺失的,那种手写信的美好,笔墨纸张带来的触感。非电子设备所能替代从90年代到21世纪,30年间的情感震荡虽不是荡气回肠,却足够感人。电影选择在初冬上映,或许时间刚刚合适,因为爱而遗憾,才是一生最酸楚、最刻骨铭心的回忆。
喜欢安然这样的女孩,她可以在爱情里鼓励男生去做想做的事儿,也可以为爱奋不顾身。安然在事业如日中天之时,愿意为齐啸放弃一切留在台湾;也可以选择嫁给于枫后,陪伴他去美国实现未完成的出国梦。当我们为现实所累之时,又有多少人愿意为爱奋不顾身。这样的爱情电影,在浪漫美好的爱情外表下,撕开的是一层层的真实,不禁自问,我们为爱究竟能付出多少?
马思纯和霍建华吻戏的时候我鸡皮疙瘩都起来了,太难受了,他俩太油腻了。
尴尬癌要犯了………“你什么时候回来”“大约在冬季”……霍建华和马思纯在演的时候不会被台词恶心到么???
感觉小霍更爱他爸和他儿子,小马是爱情的牺牲品又是婚姻的成功者,得不到“我爱的人”,得到了“爱我的人”//
给我看哭了……(难看哭的,但是比上海堡垒好看那么一丢丢丢)我估计剪辑就是一挂名,怎么能这么乱得让人吃不下饭……(卧槽可是我太吃马思纯的颜了,憨憨的可爱,即使演得不好、剧本乱七八糟、导得莫名其妙也想给“还凑合”的评价)说到这甚至想去看看左耳
不知道在各路“电影人”的合力摧毁下,是不是每首曾牵动情怀的华语情歌背后都只能呈现比拼三观崩裂的故事,也不清楚本片是否圆了对小言有种非一般执念的马思纯的白日梦,真的太-傻-了。不过珍惜每次都能看张瑶演电影的机会,以及文淇林柏宏的部分还挺好的。
霍建华演技真的是拙劣。。。另外这部戏真的要看吐了。。。完全就是渣男修炼手册外加舔狗成长日记。。。。马思纯这么好的演技。。也救不了垃圾剧本
因为音乐多给一星 不知道在那个公众号上说 哭的心脏疼,我也心脏疼 尬的心脏疼,台湾大萝卜的人物塑造也太弱了???这样的男人都市丽人安然能爱成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