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死亡,导演没有刻意煽情,反而会让观众觉得,这些镜头有一些冷酷。
人都死了,你为何还表现的一切如常?
死亡,让一些人的生命戛然而止。
可生活,还是在继续。
看似不近人情的处理方式,其实在传达着导演想告诉我们的话语。
这几年有很多认识的人因不同原因离去,启发了我想透过电影去表达出一种死亡的日常感。
我想拍的日常一些,平凡一点,因为死亡随时都会发生。
死亡,无常,但也日常。
所谓,浮生一日,蜉蝣一世。
并没有什么定律,规定你必须活多少岁,什么时候死。
一个故事的死者是一个年轻人,也许是遇到很多坎坷吧,他决定自杀。
死前,他来到一个女孩的家门口,对她说:“我要去一个遥远的地方,你能和我说一句‘我爱你’吗?
”女孩拒绝了,甚至不愿意打开门。
其实女孩多少察觉到了他言语中的怪异,但是女孩说,如果他为此自杀了,她也不会因此责怪自己,因为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自己的,自己的人生不能依赖别人。
“死亡”不会让当事人变得重要,而是你就这么消失了,而已。
村上春树说: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老子在《道德经》第50章说:出生入死。
即:人从出生的一刻起,就必然向着死亡走去。
因为深圳BC的影展活动,再一次看了这部形式和主题都很新颖的影片,而且还在现场连线中听导演聊了很多关于电影背后的故事和思考,让我对这部电影又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导演说,其实这是一部从关于“生”的电影。
我第一次看的时候,觉得导演是用一种很温柔且平静的方式在叙述“死亡”,但其实,影片讲的是在死亡前一天人们如何“活着”的故事。
在死亡的前一天,每个人都在平常且努力地活着,没人能预知死亡,所以一切都如此平凡和日常。
我们在上帝视角,通过“死”的角度去看“生”,感慨且唏嘘。
导演曾在杂志社实习,所以他尝试把故事内容用“杂志”的形式展示出来,所以就有了这部融合多种媒介形式的“多元作品”。
在这部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文字、图片、声音、纪录片式的影像和采访等多种展现形式,围绕着同一个话题,像万花筒一样丰富地展开。
导演采用了和Instagram一样的方形画幅,用了很多安静的长镜头,都在强调和展现人们日常生活的琐碎和真实感。
当有观众问道,你是如何选择这几个关于死亡的故事的,导演回答,虽然不能做到全面,但他想要尽可能多得呈现不同形式的生和死。
电影呈现的6个故事里,有的死亡很突然,有的死亡很平静,有的是自己选择的,有的仿佛是在命运中的铭铭安排,有的带来悲痛,有的却也带来欣喜。
不同的面向,不同的人生,走向的仍是同一个终点。
故事中穿插的3段采访片段也很有意思。
第一位年幼的小女孩痛哭着,对死亡感到未知的恐惧和抗拒;第二位稍微懂事一些的小男孩,对死亡已经有了自己的认知,但他并不清楚应该要用什么姿态去面对死亡;第三位百岁老者,不害怕死亡甚至已经在迎接死亡的到来了。
每个人在不同的阶段,每个时代在不同的阶段,对死亡都会有不一样的思考。
导演也说,这部影片拍摄制作于2017年,这也仅代表他自己在那时候对死亡的看法。
对于现如今正经历疫情时代的我们来说,死亡自然又演化出一段不一样的故事了。
任何关于“死亡”的讨论,最终还是会回归到“生存”。
我们通过电影看了那么多关于死亡的故事,最终将好好思考,我们如何珍惜生活,如何不负此生,如果我们,真的,将死于明日。
什么是死亡?
——消失?
安息?
……我觉得死亡对于我来说,好像就是去了另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吧。
感觉自己还是对这个世界偶尔会有点消极吧,虽然有爱我的家人,有好朋友,也有一些美好的事情……但是,有时候还是觉得死亡仿佛更是一种解脱(有时候发现自己真的有点厌世)。
但是,死亡可能对我来说没什么了,可是,这往往会给我们身边的人带来无尽的痛苦与折磨。
或许,你只是一死了之了,但是,家人、朋友可能一生都会处在阴霾之中,无法走出。
你会想知道你哪一天死亡吗?
——总是很矛盾,一边想知道,觉得这样自己可以就能做好万全的准备了,觉得这样就能计划好每一天了……一边又害怕那一天的到来,内心深处好像很畏惧这个词,平日里也很害怕提到这个词,可能就是受到身边长辈的影响吧。
其实,仔细想想,死亡好像并不是一个可怕的话题,因为该来的总会来,它不会因为你的畏惧就不会到来。
死亡总是发生在一瞬间,很多人都不会知道明天和死亡哪一个会先到来,所以,还是过好今天,活在当下吧。
夏日。
午后。
长镜头。
女孩在为父亲按摩头部,嘴里唠叨着:多么无聊的一天啊。
女孩起身离开,父亲翻身熟睡。
镜头缓缓拉开,静静后退的步伐沉稳的不像话,银幕内的男人离我们越来越远,银幕外的我们屏息凝神,注视着这一刻。
只闻风声,只闻鸟声。
黑幕。
字幕顿现:2016年11月30日,资深音乐家在春蓬省的家中,宁静死去。
不期而然的逝去,从容自如的离别。
这是《死于明日》最富诗意,云淡风轻的一幕。
它就像某个粗心女孩留在公园石椅上一本被摊开的书,被风轻轻吹开又合上,一切那么自然轻盈。
这个靠短片创作闻名于世的天才导演,用他极为节制,冷静,敏锐,超然的影像理念,向我们传达死亡的意义。
但他总是点到为止,不细究死亡的本质,而是向我们道明死亡前一天的种种故事。
毕业典礼前夕,四个女孩把酒言欢畅谈梦想,冰箱的啤酒空了,她们中的一个人会下楼买酒,然后被一辆卡车相撞而死;姐姐从美国不远万里来看弟弟,说不清原因,好像冥冥之中的一个决定,她将在第二天因为给小狗拍照而被倒下的电线杆砸死;女人没有给男人打开房门,他们的关系在女人眼里已经结束了,之后男人从高楼跳下结束了生命。
......它们就如散落在钢琴上的乐章,无序却有着相同的乐符,纳瓦彭将这些乐章拾起,弹奏。
75分钟的曲子,却恍如让我们度过一生。
6个短片故事,拼接成一部长片,伪纪录片的闲碎,被偶尔插进来的真实录音影像打了一针强心剂。
就像姐姐去世后,弟弟一个人在天台落寞的吸烟,我们耳边传来的是片中"弟弟"一角的原型人物对姐姐去世的回忆,那种口吻是不带一丝哀伤的,像是在诉说这件事的神秘性。
姐姐好像知道死亡这一天要来到,她自己也无法道明,那种感觉总是带着宿命意味的。
弟弟在天台想些什么?
不该让姐姐出去?
不该借给她摩托车?
不该对她如此冷淡?
有太多的不该,也有太多的不珍惜。
导演并没有将镜头延伸到死亡后的事情,他所做的只是静静的记录,让人立于万物之中,宛如静物照一样,停滞,舒缓。
我们看不到弟弟的悲伤,只是看到天台上孑然一人的他,如此寂寥。
如果姐姐活着,他一定会大笑着让姐姐拍照,因为之前姐姐给他拍照,费心费力让他笑,他却厌烦不堪。
我们有时畏惧死亡,因为人是一个情感动物。
普鲁斯特曾说,情感的消逝和遗忘,意味着一次死亡。
就像那个猝死在证劵大厅的商人,周围的人们忙忙碌碌,都不曾发觉这个似乎在睡觉的男人已然死去,他被人整整遗忘了五个小时。
他也许是一名丈夫,是一名父亲,私下里喜欢踢足球,喜欢玩股票。
他和其他人一样在这个世界上忙碌着,他得到什么,也失去什么。
他的故事在这部电影里的占幅极少,他的死像一声汽笛,短促有力,似乎是在呼应着音乐家死亡时如小提琴一样的悠扬长远。
我们有时也不畏惧死亡,就像那个103岁的老人,他爱的人都已经离他远去,他什么都不害怕,只希望尽快死去,可他还是过了104岁的生日。
就像上帝和他开的一个玩笑,或者说上帝只是在惩罚他,让他尝尽人世间离别的苦难。
自古伤情多离别。
离别比死亡本身更可怕,它想方设法稀释人们的关系,摧毁人们的心灵。
就像男朋友离别那个下午,她为他收拾行李,给他剪指甲,嘱咐去美国应注意的事项。
她担心男朋友无法照顾自己,却不曾想自己也是一个需要被照顾的人,是一个每日都在等待给她捐献心脏的病人。
和男友的分别,让她的病显得微不足道。
然后我们看到她就坐在那里,停下手头的活,时间仿佛凝固了,接着她的眼泪就下来了。
哭的像个孩子,完全不是刚才那个坚强娴静的形象。
镜头完整地记录这一刻,不加以修饰,宛如一棵静若处子的松竹突然遭到了一场暴风雨。
无助,无奈,无力。
我们不知道这对恋人是如何相遇,却直接看到他们是如何离别。
命运有时候总爱捉弄人们,男友驶往美国的飞机不知所踪,她却成功的接受别人心脏健康活下来,这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历程,她替他活着,他永远在她心里。
死亡有时太突然,死前的种种日常指向了不可避免的悲哀和唏嘘,它就像是一种悄无声息的征兆,纳瓦彭将一系列的音频视频图片拼接在一起,像是多声部的乐曲,吹奏着死亡前的祷歌,安逸,娴静,睿智,微妙。
所以啊,死亡是什么?
死亡是长久的凝视,沉思,然后悄然落泪;死亡是毕业前被捏瘪的啤酒罐,孤零零扔在那,谁敢下楼买一罐?
死亡是零零散散的指甲盖,死亡是那一张可爱的小狗照片,死亡是不可逆的缓慢拉镜头……首发在:几点电影
依旧3.5颗星谁知道下一秒,下一刻,下一天会发生什么,在我写这些话的时候,已经有超过20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离开了。
即便我知道死亡并不痛苦,因为它只是一瞬间的事,但我依然惧怕死亡,for no reasons。
nawapol的影像风格真的十分令人愉悦,即便是在如此沉重的一个话题下面,青柠一般的色调让人在沉重之中唤出一丝释然,人生来就是向死亡走去,什么时候我真的能接受这个事实了,什么时候我就真的不再惧怕。
该片由六部分组成,均以真实新闻改编而成,分别讲述了死亡之前平静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每天的日常生活看来并无什么特别之处,但死亡往往就会来得猝不及防,日常生活中的琐碎赋予了生命以价值。
在曼谷,朋友庆祝毕业、兄弟姐妹再次相聚、恩爱夫妻面对分离、女演员等待召集...... 这是对命运和生命无常的一种既愉快又忧郁,同时充满哲学性的反思来源:百度百科如果提前知道第二天会死,好像也没有什么值得做的事情
高中时候,化学老师就讲,弱者信命,强者会把自己的命运牢牢掌握在手里。
影片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无能为力四个字。
如果悲剧来了,死亡来临,我们谁都微不足道,谁都无力回天。
死亡其实是一件随时都会逼近的事情,不管是可怕还是安然,总有一日,他会如约而至。
一方面我想说,命运在自己手里,你可以逃离原生家庭,你可以放弃不好的人生,你可以努力,可以和过去对抗,给自己换一个崭新的生活。
另一方面,命运不在,要学会好好珍惜,活着的每一分每一秒,多和家人一起,多做有意义的事情,度过余生每一分每一秒。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 K社 欢迎联系授权转载) 即使我们很多次在各种影片中直面“死亡”这个话题,这仍旧是一件让人不愿多想的事。
屏幕里的生生死死,无论多么感人,也不过是让观众为之共情而悲。
但最近有一部电影,却把死亡拍出了一种如吃饭睡觉般的“日常感”——《死于明日》
与其说这是一部电影,它其实更像是一篇散文式的作品,由6个故事组成,还穿插着一些采访的内容。
影片开头就写到,所有的故事都改编自2012到2017年间的个人真实回忆录。
第一个故事的主角是4个年轻美丽的女孩。
她们正在酒店的房间里面兴致勃勃地讨论着一本杂志上的星座预言,肆意地畅言着对未来的想象。
明天早上六点,她们就要一起去参加毕业典礼。
而事实却是一位凌晨去便利店买酒的女孩被突如其来的卡车撞到,再也没有回来。
她们用星座决定出的要去买酒的那位“幸运儿”,到最后也不知道是谁。
是那位想要开一家出售稀有的树的园艺店的女孩;还是那位想去纽约生活,遇到一个合适的“他”的女孩;是想要拥有自己创立的时尚品牌的那位;还是只想要组建一个幸福家庭的那位呢?
即便不知道答案,我们也明白,这其中的一个梦想永远地变成了灰色。
甚至第二天清晨,那本决定了她们命运的星座指南,也被清洁工扔进了垃圾桶。
另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姐姐”。
时隔8年从美国回到故乡,她用相机记录了许许多多个景色和瞬间。
当然,她也想给自己的弟弟拍下好看的纪念照片,后者却没那么配合。
他板着一张脸,甚至笑一下都不愿意。
姐姐说想去吃一间很喜欢的生蚝餐厅,他却说阴雨天的客人一定很多,后天再去吧。
可惜,姐姐已经没有后天了。
她被倒下的电线杆砸中,失去了生命。
他说:“她的死是我人生的转折点,我开始告诉身边的人我爱他们,拥抱他们。
”就趁现在。
还有在证券所安静地去世的商人,他死后5个小时才被人发现,周遭的一切依然井井有条地持续进行着。
还有等待换心脏的妻子,她的丈夫去美国出差,两人完成了生离死别的对话,却没料到,丈夫因为航班失事去世,妻子却换了心脏活了下来。
这样生死无常的故事还有很多。
导演用最平静抽离的叙事方式把这些故事铺陈在观众眼前,因为太过于“日常”,才让人惊觉死亡原来离我们如此之近。
在导演的采访中,小孩子不想要知道明天就会死,因为他会很难过。
而103岁的老者却说:“不管你喜不喜欢,你得跟随着被安排好的道路,这就是命运。
”
似乎当他经历了尘世的纷繁之后,就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能坦然地面对这必将到来的结局。
影片的开头就给了我们一组数据:每天过世172800人,每小时7200人,每分钟120人,每秒2人。
这样的黑色底幕配上冰冷的数据,就好像“死亡”本身一样残酷。
还有整部影片中时不时出现在左上角的计时器。
当全片70分21秒播放完成后,这个世界上就又有8442个人过世了。
没有什么比这种方式更能刻画死亡的“日常感”。
本片导演在采访中说到,他想把死亡拍得平凡一点,“因为死亡随时都会发生。
”意外可以发生在最平常的日子、在任何人身上,任谁都难以预期。
所谓“浮生一日,蜉蝣一世”。
关于死亡,我们无可规避,但在死亡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美好值得我们去珍惜、去探寻。
2018年6月7日,台湾著名节目主持人傅达仁因长期受胰腺癌病痛折磨,飞往瑞士执行安乐死。
临终前,他安排好了一切。
包括参加儿子的婚礼,举办告别派对,还和老友们通了电话。
了却平生未竟之事,在家人的关心爱护下满足地离开,或许真的是某种幸福圆满的结局。
无可厚非的,死亡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既然它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那么怀有一颗平常心,过好当下每一天,就是最无憾无悔的一生吧。
不要纠结死亡到底是好是坏生命的重点在于,你死之前,你的人生是好还是坏。
🇹🇭最近几年泰国的电影佳作不少,特别是17年的《天才枪手》,让我们看到了泰国电影在恐怖片和爱情喜剧片之外更多的可能性。
🎬泰国导演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就是正在努力创造着更多可能性的一个。
对比以前的作品,纳瓦彭的改变应该是从他的上一部电影《恋爱诊疗中》开始。
虽然依然是一部爱情片,但它已经明显挣脱掉泰国老一套爱情片装疯卖傻的套路,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故事中男主人公是一个每天为工作拼命的修图师,因过度劳累而患上的皮肤病,让他开始重新思考生活的意义。
在《恋爱诊疗中》之后,纳瓦彭发现死亡才是自己真正想拍的题材,于是就有了后来的《死于明日》。
《恋爱诊疗中》的男主角Sunny也参与出演了《死于明日》🍊如果你是个重感观体验的人,那你应该会被这部电影吸引。
虽然以沉重的死亡为主题,导演却用最轻盈的方式,赋予了这部电影最清新自然的画面。
电影画面的色调犹如泡在玻璃罐里的青木瓜一般清爽,使得镜头下的演员们都格外地好看。
或许因为这里是泰国吧,在这个终年皆夏的热带国度,一切都只能是夏日里应有的宁静安逸的样子,就连死亡也不能匆忙。
比起其他电影中那些强烈地撼动着人心的生离死别,似乎这样平静的步调,才是死亡最常有的状态。
🎥电影以散文式的结构讲述了七个“死于明日”的小故事,期间还穿插着与一老一少的对话。
无论是小孩对死亡未知而表现出来的好奇,还是老人厌倦生活之后对死亡的无所谓,都让我深感羡慕。
✈️电影中的死亡多是无常,突如起来的车祸,在空中失联的飞机,从高处突然坠落的电线杆,骤发的心脏病。
这个世界,每天都有人死。
一天过世172800人,每小时过世7200人,每分钟过世120人,每秒过世2人。
浮生一日,蜉蝣一世。
但当看到屏幕左上角以每秒两人速度增长的死亡人数时,又感到一切无常的死亡其实都不过是平常。
设置在画面左上角的死亡计时器。
一部电影的时间,已有8442人离开了人世。
🎶比起刻画死者本身,导演这次把更多的感情注入在场的生者身上。
面对死亡,处于不同位置的旁观者们有不同的情感:对于失去姐姐的弟弟来说,死亡让他开始自省,后悔没有更多地陪伴家人;
对于因另一位明星去世而得到拍摄机会的女演员来说,死亡是内心的悲伤和喜悦两种情绪矛盾的碰撞;
对于与丈夫意外“交换命运”的病人来说,死亡是因失去挚爱而失声痛哭;至于那个酒店的清洁工,她应该对女孩的去世毫无触动吧。
酒店套房里早就没有了女孩们存在过的痕迹
女生和她的邻居谈论着那个被自己拒绝的男生,如果知道男生即将自杀,她的选择会不会不同。
📷面对死亡,我们一生中只做一次当事人,作为旁观者却有无数次。
把镜头放在生者身上,必然会引起更多人的共鸣。
原文来自公众号 Icryduringsleep
我和男朋友经常在闲聊时讨论有关死亡的话题。
我会摊开左手掌心,跟他讲从小就有人说我的生命线很短。
跟他一比,果然短了一半还多。
所以,我大概只能活到你的一半年纪。
余生还有那么长,到时候年老色衰也不可能再找到什么合适的人,一个人过日子得无聊成什么样。
于是他也开始为我的长寿打算,让我按时睡觉,少喝酒少抽烟,换掉需要加班的工作,远离令我焦虑的老板。
他说:一生计划看两万部电影吧,如今你才看了三千多部,按一年350部计算,还得活48.57年,这样你大概活到80岁,我到90岁死,等你死了还能怀念你几年。
我说:如果哪天得了重病,千万别插我一身管子让我接受痛苦的治疗,一定要飞去北欧某个国家让我安乐死。
如果你真的比我先死,那我可能一刻也不想多活了。
还有,我死的时候真的不希望爸妈在场,最好我的死亡成为一条简讯,在一切尘埃落定后发送到他们的手机上。
这一切的前提是,我笃定我的爸妈一定会比我晚死,因为他们一辈子都顺遂快乐,尤其是我妈,年轻时候脾气太大,一点不顺心就暴跳如雷,骂我打我也是家常便饭,所有负面情绪都抒发出去了,怎么可能不长命百岁。
而我自小体弱,心思又多,还是讨好型人格,所有的不快乐都藏在心里,能多活一年就得多感恩上天一次。
我们从不忌讳谈论死亡,而我有的朋友则不是,以来自山东和东北的朋友居多,偶尔提到不吉利的话,他们会立即要求在场的人一起“呸呸呸”,赶走所谓不吉利的兆头。
我们没有这种习惯,反而觉得越常提到死亡,死亡就越不容易靠近自己。
大概跟见到鬼跟他握握手是同样的道理。
去年,我的一个朋友得癌症去世了。
他走的时候挺平静,在病房里还会寻思着每天点些什么吃,他说某一天从床上起身的时候忽然头脑失去意识一口气提不上来以为就要过去了。
从那以后,他就对死亡不那么恐惧了。
反正,该来的总会来。
所以,他也很少哭了。
除了得知自己病情的时候哭过一场,再之后就是奶奶忽然打电话跟他说做了一场梦,梦到他身体不太好,问他是否一切还好。
那时候奶奶还不知道他得了重病,放下电话的那一刻,他缩在被子里哭了。
小S在《康熙来了》中曾因为吴克群翻唱已故好友杨明学作词的《我不难过》而失声痛哭,她说去KTV要常点这首歌,不要因为怕想起死去的人难过就避免提到他,否则他会以为活在世上的人都忘记了他而感到伤心。
死亡离我们太遥远了,我们每天连如何活得更好都想不清楚,更别说去思考如何迎接死亡。
电影中倒是经常有人死去,动作片拍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犯罪片拍连环杀手冷血无情,爱情片拍生离死别天各一方,战争片拍炮火连天横尸遍野。
死亡在银幕中每天上演,不够惊艳的死法甚至会让我们感到无趣。
似乎从另一种角度说,我们早已看惯了死亡。
所以,还能如何通过电影更好的描绘死亡呢?
关于《死于明日》,我想说的话都在短评中了,再复制粘贴一遍:如墨水滴在宣纸上,以极为私人与间接的手法晕染出最宏大的影像质感。
缺席的逝者与在场的生者共同勾勒出死亡飘忽不定的虚无感与触手可及的实体感。
死亡以回忆、亲历、忘却三种释义,完成其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三重自证。
于观众而言,他们以不同的身份参与着死亡。
倾听者、回忆者、对话者、探视者、偷窥者、讲述者、还有死者。
死亡在发生的那一瞬间即被定格,死者被遗忘在原地,而生者则如潮水一般继续向前滚去,与死者的距离越来越远。
村上春树说: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对此,我无比赞同。
第二遍看了,看了片头想起来以前看过,然而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故事
看的第三部纳瓦彭的电影,依然风格鲜明。显然,除去他对电影叙事框架的构建之外,这种鲜明更多得体现在他对电影议题的思考切入点。他刨去了死亡的其他表屑,将人对死亡的观念,和死亡的出没相对应,后者则与生活场景的某帧混淆。随着影片的推进,这样的混淆愈来愈深。我认为这是电影中最抓人的一点。最终这一切在影像中呈现出死亡与现实的串联。他之前的影片《36》,也是从年轻却独特的角度来思索和拍摄爱情。这在青年导演里是比较难得的。
普通的死亡题材纪录片
片中小孩子和百岁老人看待死亡的视角都挺值得参考的。人各有命,就是很多的说不定和不确定。
沉闷无聊
选题很好,讲述的方法也不错。生与死的话题往往容易煽情,这一部却选择了一个很平静的视角去看待死亡。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想要的领悟。但这个画幅选择不太接受,第二段姐弟对话的戏真的很想撕开屏幕了!
喜欢这种平淡的日常状态,举重若轻吧,很有日本片的感觉/2022.09.25大银幕重看,导演说他是在拍杂志电影,一个个专栏
日常的无常。
好无聊。不必给死亡贴上负面的标签。
概念出奇的实验电影
太乱了,像是随笔。而且是那种形散神也散的。
想要从平凡中悟出不平凡,真实到就像看新闻,但是你不会对着新闻领悟生命。如果说这部电影有什么意义,那就是给了观众思考的时间。。。
berlinale看了半部就去赶场了,这次平心静气看完,宛如一曲死亡赋格,生命的不可思议与出乎意料
有时候会想,如果知道自己快死了,那我现在应该做什么。主要是在讨论死亡主题而变得深沉。
诚如村上所言:“死并非生的对立面。”死亡是日常的一部分,当观众以提前知晓结局的方式回溯生的寻常,会感知到惋惜之外的惊栗——死亡如此突如其来,宛如呼吸般正常。从普通人对“死亡”的理解出发,撷取前一天的光景,我们既痛心又欣慰地看到他们曾如此饱满充实地活过,如此说来,死亡亦不足惧。第一场结尾清洁工安然收拾,天台姐弟对话,情人间对死后的安排,长镜哭戏,越拉越远的安静离世,每段都自带亮点,切入点与爆发点都很有力量。
可能真的是欣赏不来泰国电影,节奏平又不能吸引人眼球,气氛压抑却不能发人深思,看完我是更不明白了。
人生无常,计划赶不上变化。
关于死亡这个终极命题的论文,包含了采访,静止的图像,伪记录,数据陈列,故事表演,新闻纪实等不拘一格自由切换的形式。奇怪的是,这样直接的发问反倒第一次引起了我关于自身死亡的思考,引发了我对于“万一明日就将死去”的恐惧,即使在其他商业片中,这个话题早已不再新鲜。影片倒没有给出放大或消解情绪的答案,只是凭借真人的回忆编造了去世的人物死前的生活(或与之相关的人的生活),它们生活化到令人无法想象24小时后会有戏剧性的改变。死亡融入日常,死亡的未知就是生活的实质。
一个人对于世界的设想,已经预先决定了他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方式。表现命运无常以及未来不可预知的《死于明日》始终被一股淡淡的宿命感笼罩着,我们从窄小的取景框里能看到导演对于 “浮生一日” 的浪漫化冥想,同时也可以看出作者看待 “蜉蝣一世” 的局限性思维。摄影机对于日常细节的凝视为影片描摹出极其细腻的情感脉络,4、5段落因此成为整部作品里的最佳。然而对于死亡的思考本片只触及到了认识论(如何认识死亡),缺乏本体论(死亡是否具有意义)和价值论(认识死亡的目的)的深入探讨,故而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诗意幻想。
把死亡拍得很诗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