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中的惺惺相惜”不记得是影评还是预告来的,反正我当初就是为了这句话去看这部片的。
当时看完之后觉得被骗了,黑暗倒是真的,至于惺惺相惜,完全没有看出来。
前两天在电影频道又看这部片,随便看了一下,感觉也不是那么一无是处,好歹郭天王还凭这个拿了影帝。
这部片的名字还是有点奇怪。
如果说是借京剧中的《三岔口》,完全找不到两者之间有任何相似或暗合的地方,如果说是表达一个人生的选择,我个人觉得三个男主角都是死路一条,没得选的,所以只能说是导演故弄玄虚了。
说是三个男主角,其实只有郭富城一个人的角色丰满一点。
从整个片子来看,郭富城的表演对他自己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突破,把一个莫名其妙的男人演得很莫名其妙,还是非常符合片子的整体思路的。
不过在车中发呆那一段,我总觉得有些做作,大概有一分钟左右的特写吧,让人感觉他很卖力,但是效果并不好,想想梁朝伟在《无间道》里面看着黄秋生尸体的眼神,就知道差距还是相当大的。
我想影帝的头衔就是他进步的一个肯定吧。
吴彦祖还是跟以前差不多,邪邪的帅,但是帅得过了头,感觉就是在背台词和摆pose,远没有《旺角黑夜》里面那个傻傻的年青人来得干净利落。
至于伊面,个人感觉看他表演就像喝白开水一样,一点味道都没有。
其实这个片子里面,他应该是最挣扎的一个。
从律师到杀手的心路历程,以及最后的精妙布局,都是大有可为的地方,但很可惜完全浪费了编剧的一番心意。
说到编剧,我觉得影片的情节还是做得有可观之处的。
三个男主角都在挣扎,警察也好,杀手也好,都在黑暗中苦苦寻找光明。
没有凛然的正义卫士,没有酷毙的杀手,现实生命的痛楚让每个人都沿着自己的轨道滑落下去,挣扎也没有用。
所以到最后,杀手被杀手杀了,警察去看守太平间了,律师坐牢了。
看上去很有些宿命的味道,但是从另一方面说,他们都得到了心灵的安宁,这也算是有些积极的意义,港片有时候有些意味深长的地方,就在这里。
生命是一个光暗交错的过程,选择光明或是黑暗,其实就是你我面前的三岔口。
因为当年对郭富城的偏见,我傲慢地拒绝《三岔口》,现在回过头看它,的确很精彩。
警察、杀手、律师,好人、坏人、忠奸人,向左、向右、亦或继续向前........《三岔口》里没人单纯。
黑暗中总有惺惺相惜的敌人。
警察丢了女友,死了证人,怀着私心去偷窥律师一家却破了案子;杀手爱钱,爱斗,爱玩,却在有意无意间帮着警察;律师为坏人打赢了一场又一场官司,却又把他们一个又一个地杀掉........电影中紧张与舒缓交替的节奏是本片最成功的所在。
导演陈木胜在开篇即安排了一场谋杀案,伏笔埋下。
随即又是污点证人被杀、杀手故意留下警察的命、洗黑钱老板儿子的神秘失踪、律师不时表现出的左撇子习惯.......悬念迭出,再加上警察因为女友10年前失踪而不断地回忆与寻找的温情场面使得本片在节奏上做到了有张有弛。
可以说陈木胜在节奏上找到了商业片的感觉,节奏也是华语商业电影这几年最大的问题之一。
谁说岸西不能写武戏!
文戏对于岸西来讲可能太驾轻就熟了,于是她转而写武戏。
《特务迷城》由于是给成龙写的,必然要有诸多的考虑和限制,不能尽兴。
这次的《三岔口》可谓岸西恣意想象灵感勃发的力作了。
女人写男人,也许更能把握男人之间微妙的并非非黑即白的关系,就好像本片里警察和杀手、警察和律师之间的关系。
武戏精彩文戏更妙。
岸西在写《三岔口》的时候当然不会丢弃写《甜蜜蜜》时的那份细腻。
有一场戏是杀手告诉警察他苦找了十年的女友其实已经死了,警察心灰意冷,当时他的车正在一个上坡,于是他放开踩着刹车的脚,任由汽车倒退,任由其他车辆撞上来,任由自己被撞得满身是伤,任由眼泪自由地流........郭富城的转型之作。
从偶像到影帝他花了15年。
《三岔口》给了郭富城一樽金马,从此他也一发不可收拾,今年更是凭借《父子》再夺金马,也创了金马奖的历史。
在片中他洗去了身上的偶像气质,把一个心已死但还存有些许希望的警察演活了,尤其是他与吴彦祖之间的几场飙戏无论是文是武都堪称近几年中的经典。
虽然有几处的表演还是有些用力过猛,但总体说来瑕不掩瑜。
吴彦祖延续了他在《特警新人类》《新警察故事》中的反派形象,但是这次他更出色的完成了表演,让人们更多地去关注他所饰演的这个人物,而非他的出众的外表。
郑伊建不温不火,也许人物的个性就是这样,反正留给观众的印象不是很深。
本片在2005年上映,反映非常地好,也让人们更期待陈木胜导演的新作品,于是在2006年10月,我们看到了陈木胜和成龙再次联手的《宝贝计划》,该片被誉为成龙近5年来最好的电影。
这次我们对陈木胜的下部作品就更加期待了。
当年大一的时候看的,剧情的确凌乱了一点 但是演员的演技还是可圈可点 宁静的角色让人分分钟出戏 还有就是 里面的三个人感觉都好猥琐 不只是郭富城!
李心洁这个角色演得还是可以鬼后还是有自己的实力。
还有这部剧以后郭富城感觉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开始在演艺事业上逆袭其他三位了。
如果是我现在这种状态我觉得我绝对看不完这部戏。
如果有一天我走了,你会象马达那样找我吗? 会呀。
会一直找我吗? 会呀。
会一直找到死吗? 会呀。
你撒谎。
看了陈木胜导演的《三岔口》。
郭富城(一向记不住电影中人物的名字,都是用演员代替;如果演员不认识而且看了这部片他也没有能够让我去片尾的演员表找他名字的话,我想我也就不会想到要提及他了)十年一直找失踪的女朋友(李心洁)的片断,总是让自己想到另一部与寻找有关的片子——《苏州河》,想到了前面那段对话。
一个情节让自己有点鼻子酸酸的,虽然从分类学上讲这部片子是一部动作片。
当吴彦祖对郭说:“有人让我转告你,你女朋友已经死了……是意外,她没有什么痛苦”之后,郭整个人呆住,停在坡路上的车子开始后滑,后滑,车外险象环生,而车中的人却在另一个世界。
直至激烈的碰撞发生,车子变型,碎片横飞……人从车中弹飞出来,飞入迎面而来的卡车轮下(这里有个败笔,电脑合成的痕迹太明显,有点破坏情绪),而卡车居然(?
果然:p)停住。
郭起身,摸女友照片,茫然四顾,又摸胸口口袋女友照片,喘息……当车子后滑开始,一首歌的旋律就在我脑中浮现,“要飞向哪里 能飞向哪里 愚笨的问题 我躲在天空里 自由的很无力 远离地面 在接近三万英尺的距离 思念像粘着身体的引力 还拉着泪不停的往下滴”。
——可惜,潜意识的寻死欲望被导演的剧情需要嘎然喝止,里比多的释放告一段落。
李心洁演的两个角色(郭的女友:素芳,律师郑伊健的妻子:艾美)在片子中并不重要,塑造的也一般。
不过当人们看到郭苦心寻找的女子是这样一个美丽而柔弱的女子时,一切都变得合理和有价值了。
加上导演很有技巧的插入两个人幸福的片断,不由得观众不为郭的近乎病态的行为投了赞成票,为后来的冲突也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想到了那年夏天,背着一个背包在那个城市寻找她,像一个溺水的人拼命想要抓住什么……是的,如果你消失不见,我会去找你,会一直找的,会找到死的……是,我是骗你的。
片子最后说:总有些人能够找回来。
我也相信是这样的。
我对Aaron的感情一直很复杂。
香港男星那样多,一个个都是从镁光灯下由青涩懵懂长到沧桑稳重,一卷又一卷的菲林上蜕变成长起来,风霜雨雪刻进皱纹;如此多人里好像只有郭富城——至少在我眼里只有郭富城,多少年岁过去还是有点让人心揪的小孩子气;像在不恰当的时间被过早催熟的果子,成熟表面里瑟瑟缩缩收着一些不期然的酸,是他已经扭捏了很多年不肯示人的天真,怕有人会因此笑话他。
所以你想他演得很好的那些角色,是不是总是带点偏执、带点让人难以苛责的傻。
《柔道龙虎榜》里一心求战的东尼如是,《无双》里苦恋画家女友的阿问如是,这部《三岔口》里为失踪女友思觉失调整整十年的孙兆仁亦如是——纵是在《寒战》里演强干刚毅的港警一哥,你瞧一眼凄冷雨夜在车里为牺牲手足垂泪的他,还是禁不住疼惜得想要捧心;也就不奇怪整个同人创作圈里十几年如一日地写他是兔宝宝、是痴心真意太爱动情的小朋友。
哪里是真看不见五十六岁的老男人嘴边胡茬和眼角皱纹呢?
只是“男人至死是少年”都已经沦为嘲讽笑话的这个年代,恐怕也只有一个郭天王,哪怕不愿做少年,也还是被粉丝当作少年去心疼和怜爱。
五十六岁尚且褪不干净少年稚气,年轻时那个白白软软眼睛发光的城仔要做四大天王之一,可想而知受过多少争议和指摘;而《三岔口》作为带给他金马最佳男主角的作品,对四十岁的Aaron想必意义匪浅。
作为一个始终摆不脱他兔宝宝形象的影迷、忐忑又揪心地欣赏了整部作品,我还是得要客观地承认:郭富城在这部电影里贡献出了足够有说服力的精湛演技,证明他跻身天王之列的实力。
不只是他,吴彦祖、郑伊健、罗嘉良在内的一众演员在《三岔口》里也都发挥出彩,人物皆尽饱满又生动,每个角色都有几段细腻并且富有张力的单人特写;一瞬间让我恍惚感觉陈木胜导演的电影简直像香港男艺人的修罗场,没有谁是随随便便能抗住这些长镜头的表演试炼。
阿祖的不羁和随性,伊面的隐忍及疯狂,罗嘉良的野心和欲望,加之镜头寥寥却又已经足够鲜活的曾志伟同林雪,整个卡司星云璀璨,剧情发力点比地雷阵都更密集。
够难得也够惊喜,Aaron在星光熠熠之中还是做到了足够夺目。
论及他的角色设定,其实在这部电影里几乎可算硬伤之一,情理上逻辑上都难立住:为一个失踪十年的女友寻寻觅觅,他的心结深重到失常而病态的地步。
观影过程里我一直在想,这样一个角色换了谁能够演得更好?
吴镇宇似乎少一些呆憨,刘青云也欠一分懵懂,张家辉缺了他那种纯粹,刘德华难演出他那丝天真;想来想去古天乐来演会稍微贴近角色些,脑里甚至止不住想起他《扫毒1》里抱住张子伟流泪的脸。
可是好像就连古仔的身上也生着一些锋利而冰冷的刃面,年纪长他五岁的郭富城却还是带着那种原生的粗糙:像没打磨过的一颗石头,伤人也是正面扔过来的,没把对手伤到,倒是把自己所有的感情全都一起抛了出去。
是傻呀。
是傻也傻得倔强而执拗,像炸毛的刺猬那样不懂惹人怜,柔软的、白净的肚皮里藏着一条小小的伤口,十年如一日地思念如泉涌。
是多么不合常规、不计代价的一种苦恋,郭富城却真是演了出来。
在那个属于别人的温馨别墅前,躲在阴影里、睁着黑白分明一对澄澈的杏眼,望着望着,眼里就涌出一层薄薄的泪光;不想流泪,即使没人看见也瘪起嘴巴、强忍着不肯流泪——演得比小说还好,比最好的言情小说都情真。
在我有印象看过的电影里,《三岔口》给郭富城的几段在车里的镜头,应该是我看过的Benny呈现最细腻、最浪漫、最有质感的片段。
也因为这些柔软情感的润色,这部无论武打、追车、凶杀镜头都非常激烈精彩、非常陈木胜风格的作品,在杀气和阴仄之余夹杂了不少悱恻心动,如同粗糙硬挺的织物面料里缝进的银线,在不同角度琢磨时暗暗反出细碎的光。
纵然在整个故事讲述不够圆融、人物动机可疑的大背景下,还是给电影增添了很多观赏价值,对我这样情感泛滥的感性观众来说更是如此。
回到我对Aaron的纠结的欣赏,《三岔口》似乎让我困惑很久的一些问题有了答案。
Aaron身上有我介意的某些气质,他背负压力的钻营,他矛盾的气质同年纪,他作为一个艺人本身和他在荧屏上表现的角色,错综复杂得让我无法只是单纯地倾注感情。
可是至少在《三岔口》里,他利用且发挥出自己的特质到极致,演出了一个只属于他的独一无二的孙兆仁,证明了他自己一次——很多的纠结似乎也都不那么重要了。
像他在电影里那么动情而投入过地喜欢过女友一样,我想我愿意这样动情投入地沉迷于他一次。
说看懂了的人回答我以下问题: 饶夏是谁杀的?
私家侦探是谁杀的?
摄影师是谁杀的?
吴和宁又是怎么死的?
我来说下我的理解吧:从最初吴杀污点证人可以看出吴和宁静是收了罗的钱为他办事杀人的.饶夏失踪后私家侦探查到了摄影师家,为了夺得照片把摄影师杀了.但他竟然发现饶的死是和委托他的郑有关.所以他便直接找到了郑用照片要挟敲诈郑.郑被迫除掉了私家侦探.而饶夏当然也是郑除掉的(因为他想逃离这种为坏人卖命的生活,所以他要让罗失去理智)设想如果是罗的老板派人杀或绑架饶夏的话,郑得到照片为什么不直接交给罗,这样不正好激怒了罗让罗黑吃黑吗?
所以饶不是罗的老板杀的.只能是郑下的手.而当报纸上刊登了吴出现在摄影师家的新闻后,罗当然的以为杀(绑架)他儿子的凶手就是吴,他以为吴是要去杀摄影师抢照片,所以他又委托了宁静杀吴.所以宁静在得知吴出现在摄影师家后才那样的愤怒,并说出了:是你自己照成的 这样的话.杀吴失败后吴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便反要挟罗并得到了300万.而最后在船上宁静又埋伏了杀手除掉吴,船上的两枪一枪是杀手给了吴,一枪是吴给了宁,至于先后我更倾向于是杀手先开枪,吴临死前杀的宁.凭剧中他俩的感情是没有谁先杀谁然后自杀的可能性的.吴即使主动杀了宁他也不会字杀因为他刚得到300万,他要的是钱,宁也不可能,她要真那么爱吴她之前就不会派人杀吴了. 是的当时就是这样
这部电影在豆瓣评分只有6.5,这是个不及格的分数,而且电影里并没有我喜欢的的演员和导演,如果不是因为郭富城凭借这部电影获得金马奖,我可能这辈子都不会看到这部电影。
《三岔口》的剧情还可以,简单易懂,没有过于严重的剧情bug,郭富城在这部电影里的演技爆表,成功的诠释了一个颓废爱哭的警察,感谢金马奖,我才可以欣赏到这么精彩的表演。
这部电影居然只有6.5,感觉豆瓣的评分并不是很靠谱啊。
《三岔口》这部电影让Aron首次获得金马奖的垂青,也是他从影多年来第一次获得影帝的称号,耗费多年时间的努力,最终证明自己也可以演出一场好戏,相信他得奖那晚注定激动无眠。
导演陈木胜故意为他设计了一个邋遢的形象以摆脱他偶像演员的定位,又同时安排多场的内心戏,他在这部电影里成功地摆脱了多年固有的扮cool的腔调与姿态,演得很入戏,也很出彩,获得如此殊荣,我觉得实至名归,无得弹!
当我看到Aron开着车上坡的过程中,他突然获知自己女朋友被杀死后,整个人呆掉了。
他右脚离开油门,车子跟着就一直后退,后面的车连忙闪躲。
不过有一辆车闪躲不及撞上了他的车,之后又一辆反方向的车也也正面撞上了他的车,嘭!
他整个人被撞掉从右门连门带人飞出几米远,我当时把音响开得很大,很震撼,如临其境!
突然间又一辆大货车开过来,幸好司机刹车快,否则又撞上他了。
他从地上爬起来,看着放有女朋友照片的吊坠,背靠着后面的大货车车头,摇摇摆摆地站起来,那绝望的眼神,满身的血,看到人心都碎了。
女朋友失踪了,他足足找了十年,等了10年,得来这个消息,精神和信念此刻完全崩溃了......随着三大天王在电影市场的出色表现得到认可,他更被人觉得是一个不会演戏的人,这次他终于用事实证明了我对得起天王的称号。
人生也是个多岔口,不知往哪边走的迷茫如影随形。
今日回看这个戏,剧本何其扎实,结构与立意多么的超前,记得在当时,《三岔口》引起了了媒体不小的争议。
舆论说看不懂影片的立意,尤其是吴彦祖这条线。
今天回看,那么的清晰,真是感慨良多,这么多年既然没有人夸过郭富城的演技。
自从这比电影之后,郭富成就以演神经质,神经分裂患者而见长了。
不服就横向对比刘德华的演技。
之后的港片都很难见到这么扎实的剧本了,我们清晰的看到这十几年来,港片由精工细作,到快产快销的粗制滥造。
在文本上死了,整个行业都会跟着走进深渊,万劫不复。
这一点跟电影工业化成熟到熟透到溃烂的必然过程十分相称,俨然现在好莱坞的缩影。
本来是觉得还行。
虽然郭富城、郑伊健的八字眉悲伤表情一致到一定境界,都是好演技,想留一行泪就不会坠多点泪量。
但是我不喜欢他们,角色上来说。
无论是痴情男子还是精分律师(又有个人正义问题),没有人能替天行道。
吴彦祖宁静这对儿反倒看的真实感。
本来杀手和杀手经纪人还爱恨纠葛还姐弟还不恋还是亡命之徒应该是离我们的生活最远的人,但是吴彦祖的角色的整个心路历程却是表现的最直接最明确的。
无论是他第一次直面死人时的慌张和粗重的呼吸,还是之后的每次处理任务的不羁与神经质,抑或是他对郭富城找女友的整件事情的关注。
清楚的讲述出了他从相对善良软弱的普通人变成了杀人越货及时行乐的小变态杀手。
我觉得他们的结局。
和宁静死在广阔晴朗的海面上,是他们很好的结局,明知道会死,包括宁静的角色也并不是不开心的。
真好。
郭天王演技有惊喜,情绪表达相当到位,闹市追逐戏配合鼓点,充满张力。郑伊健作为一个心理有问题型罪犯,前因后果铺垫不足,人物情感刻画不够深刻,加上其本人演技淡如白水,算是败笔。其他人物线索也没有很好的组织起来。
属于有点好看 又没那么好看的类型 人人都是疯子却又不是那么疯 总觉得差了一口气 以及郭富城和吴彦祖的对手戏不够期待中多👀
电影讲得内容完全不记得了,只记得和爸爸一起去湖北剧院想看动画片爸爸不陪,于是就看了这部片子,整个厅里不到五个人,最后一个人看到中途看不下去退场时正是屏幕上郭富城在雨中开倒车的画面,最早与爸爸一起看电影的记忆
“不如你找她回来,我就分手”
还是看Daniel比较好..
再也不许在斜坡上放刹车,试着玩也不行.再痛苦,也要爱惜自己.
节奏好。演员好。
之言没怎么看懂,陈木胜快点努力啊
有本事就不一定要守规矩,遭遇三岔口时必须要改变方向,而十字路口时则不然。活着只是为了一个幻灭的理由,最执着也是最可怜的。
本来这是个很好的题材,但是导演、编剧都没能力把故事讲好。仿佛也不知道应该表达哪些是重点,只是将三个人物放到电影里,但是并没有碰撞出火花,就是很平庸。
1.配乐不错,结局不错,整体一般;2.话说女主角怎么找到停车场去的? 3.宁静的光头形象真难看,竟然能跟阿祖走在一起,尼玛再也不相信爱情了!
岸西出品, 必属烂片
我非常震惊于导演把宁静和吴彦祖拖到一起做了一对亡命鸳鸯。
前三分之一有点迈克尔曼的味道,然后就。。。
自以为是的搞悬疑,还要让你猜。每条线都搞得模棱两可,显得自己高深莫测,此片适合一些喜欢装逼的观众,他们会觉得此片高深莫测,值得烧脑打高分装逼,观众要表示看的累就一定是你欣赏眼光有问题。对不起,我小市民高攀不起,也没心情没时间没精力去烧脑配合你装逼。顺便说一句,郭富城演的这个神经病当警察的危害一定比当警察好处大的多,那天神经病发作了要比郑伊健那个角色带来的危害大十倍。
差一点点 但郭的那段吃东西吃哭的戏 是动人的
陈木胜永远和我不对盘
警匪片拍的跟文艺片样,看完感觉剧情都有点对不起这个片名
电影似乎试图讲述面临人生中三岔口时所作的抉择和因而获得的后果,可是感觉只是讲了开始和结局,中间很少有切合主题的情节,本意是好的,可是力不从心,给人的感觉不伦不类。
再次看到简介居然都没有印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