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万种蜜蜂
20.000 especies de abejas,花蜂二万种(港),20,000 Species of Bees
导演:埃斯蒂巴利斯·乌雷索拉·索拉格伦
主演:索菲娅·奥特罗,帕特里夏·洛佩斯·阿奈斯,安·加巴拉因,马特克瑟罗·卢比奥,伊兹亚尔·拉兹卡诺,萨拉·科萨尔,米格尔·加尔塞斯,尤纳克斯·海登
类型:电影地区:西班牙语言:西班牙语,巴斯克语,法语年份:2023
简介:8岁露西亚生来就与众不同,她对自己要成为男孩还是女孩举棋不定。露西亚的母亲安妮正在经历自己的事业和感情危机,她带着孩子利用暑假回到与养蜂生产息息相关的母亲家中,并对小镇所有人隐瞒孩子的情况。然而露西亚认为这是她向所有人展示自己女孩形象的完美时机,哪怕人们一直以为她是男生。入围金熊奖的《两万种蜜蜂》以明亮的孩童视角..详细 >
探讨儿童的性别认可这个主题就已经很深刻了,不过小朋友的演绎略显成熟少了孩子的天真和无知
Lucia对哥哥Eneko说:“为什么你能知道你是谁,但我却不能”,让我想到《蓝色大门》的结尾:“虽然我闭着眼睛也看不见自己,但是我却可以看见你”。
妈妈的雕塑有千百种姿态能不能再雕一种,外婆的蜂箱有两万种花蜂能不能再多一只。我为何要蹲着尿尿,为何想穿美人鱼尾巴,为何你们那么幸运知道自己是谁,我却不知道。敲击蜂箱告诉蜜蜂我叫露西亚,不叫艾多。我能不能去死,然后重生为女孩?如果大人们不改口叫我,那只蜜蜂就无法重生,而我只会消失。
你觉得“哇,9岁小女孩儿夺得柏林影THEM好厉害啊”,我只看到人类社会的大倒退
补标。从始至终没有讲孩子在想什么,是因为作者本身的不理解,于是就不得不加入成年人的视角和故事来填补时长。@HKIFF
讨厌看男同、女童、中性人的题材,儿童也不可以。另外摄影师有帕金森吗?镜头比玩游戏还晃。
构思很好但不够深刻的一部。蜜蜂这个意象被大大弱化,没有放在真正推进剧情的地方,而且里面人物解决冲突的方式克制的像是一部东方电影。妈妈应该和小姑娘共享影后
做出无病呻吟的低标准议题探索,得出的结论无非就是那么几个。
20000种蜜蜂,却困惑于Ta是谁?
不同意短评里说的,不仅仅是中国电影题材落后于国际潮流,是性别认同这个议题在国内普及都任重道远,更别说在东亚家庭里跟父母谈想被当作男孩还是女孩了,这个题材要是在国内拍估计只有孩子以死明志这一个结局。
没有兴趣静下心来看这种说教骗了 啥性别都可以 有啥认同不认同的
最佳女主角给了小女孩,不认同这样的做法,很多时候,孩子的表演是非常有争议的,他们在电影中所呈现的自己更多出于孩子本真的天性而非对电影剧本或者角色本身的深刻理解,这样给观众的体验或者解读是很有偏差的,也是导演利用了这种偏差达成目的。
从性别认同问题切入,讲了一个儿童自己的声音如何被听见的故事。小演员表演封神,眼睛里全是故事。
本来以为是儿童剧 后来发现这是关于一部性别认知的成人电影 精彩
看到38分钟才明白小女孩为什么格外敏感,原来“她”是男儿身。家人的相处,他者的眼光,小小跨性别者的身份认知和改变:我的名字是露西亚,不是艾多。
其实在影片刚刚开始不久的时候,露西亚站着小便我还以为这是“他”大胆的表现。再到后来,“他”对于自己脚的自卑,在游泳池的时候不愿意解下外套,在洗手间的时候被妈妈叫了“男性象征”的名字而生气。露西亚很早就开始对性别认同产生了困惑,而家人们看似没有阻碍露西亚的认同偏差,但是实际上一开始并没有真正的接受这样的露西亚,大人们都在拿自己生活正在面临的挑战作为借口,好让自己说服自己,等到了之后稳定下来,再去好好聆听孩子的想法。而我想这种认知偏差和从几岁开始发生,又或是对性别、身份、家庭、人生的各种议题也好,当他们来临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去逃避,而是应该勇敢地承认自己的困惑、痛苦、不安和迷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知道自己内心的声音,然后去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人的性别以后会不会也被分为两万种。。。
止步于环境冲突,避开了发育后即将更进一步的自我认知困境
难以想象会是debut film的精致与完善,又因为共情和认同而落泪,包括映后听到导演对女性身份和confinement of shame的观点,感觉有这样的女性导演真好呀
这种电影要的就是松弛感,拍琐碎的生活场景,去不断地积累信息量。第三幕的信息量给得很直白,也很密集,敲蜂箱,露西娅,死后能不能变成女孩的信息量接二连三的打过来,导演用这种简单有效的方法达到了目的,点名了主题,把片子最后的观感直接提了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