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封: 一九四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友子,太阳已经完全没入了海面 我真的已经完全看不见台湾岛了 你还站在那里等我吗?
友子, 请原谅我这个懦弱的男人 从来不敢承认我们两人的相爱 我甚至已经忘记 我是如何迷上那个不照规定理发 而惹得我大发雷霆的女孩了 友子 你固执不讲理、爱玩爱流行 我却如此受不住的迷恋你 只是好不容易你毕业了 我们却战败了 我是战败国的子民 贵族的骄傲瞬间堕落为犯人的枷 我只是个穷教师 为何要背负一个民族的罪 时代的宿命是时代的罪过 我只是个穷教师 我爱你,却必须放弃你 第二封: 第三天 该怎麼克制自己不去想你 你是南方艳阳下成长的学生 我是从飘雪的北方渡洋过海的老师 我们是这麼的不同 为何却会如此的相爱 我怀念艳阳…我怀念热风… 我犹有记忆你被红蚁惹毛的样子 我知道我不该嘲笑你 但你踩著红蚁的样子真美 像踩著一种奇幻的舞步 愤怒、强烈又带著轻挑的嬉笑… 友子,我就是那时爱上你的… 多希望这时有暴风 把我淹没在这台湾与日本间的海域 这样我就不必为了我的懦弱负责 第三封: 友子 才几天的航行 海风所带来的哭声已让我苍老许多 我不愿离开甲板,也不愿睡觉 我心里已经做好盘算 一旦让我著陆 我将一辈子不愿再看见大海 海风啊,为何总是带来哭声呢?
爱人哭、嫁人哭、生孩子哭 想著你未来可能的幸福我总是会哭 只是我的泪水 总是在涌出前就被海风吹乾 涌不出泪水的哭泣,让我更苍老了 可恶的风 可恶的月光 可恶的海 第四封: 十二月的海总是带著愤怒 我承受著耻辱和悔恨的臭味 陪同不安静地晃荡 不明白我到底是归乡 还是离乡!
傍晚,已经进入了日本海 白天我头痛欲裂 可恨的浓雾 阻挡了我一整个白天的视线 而现在的星光真美 记得你才是中学一年级小女生时 就胆敢以天狗食月的农村传说 来挑战我月蚀的天文理论吗?
再说一件不怕你挑战的理论 你知道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星光 是自几亿光年远的星球上 所发射过来的吗?
哇,几亿光年发射出来的光 我们现在才看到 几亿光年的台湾岛和日本岛 又是什麼样子呢?
山还是山,海还是海 却不见了人 我想再多看几眼星空 在这什麼都善变的人世间里 我想看一下永恒 遇见了要往台湾避冬的乌鱼群 我把对你的相思寄放在其中的一只 希望你的渔人父亲可以捕获 友子,尽管他的气味辛酸 你也一定要尝一口 你会明白… 我不是抛弃你,我是舍不得你 我在众人熟睡的甲板上反覆低喃 我不是抛弃你,我是舍不得你 第五封: 天亮了,但又有何关系 反正日光总是带来浓雾 黎明前的一段恍惚 我见到了日后的你韶华已逝 日后的我发秃眼垂 晨雾如飘雪,覆盖了我额上的皱纹 骄阳如烈焰,焚枯了你秀发的乌黑 你我心中最后一点余热完全凋零 友子… 请原谅我这身无用的躯体 第六封: 海上气温16度 风速12节、水深97米 已经看见了几只海鸟 预计明天入夜前我们即将登陆 友子… 我把我在台湾的相簿都留给你 就寄放在你母亲那儿 但我偷了其中一张 是你在海边玩水的那张 照片里的海没风也没雨 照片里的你,笑得就像在天堂 不管你的未来将属於谁 谁都配不上你 原本以为我能将美好回忆妥善打包 到头来却发现我能携走的只有虚无 我真的很想你!
啊,彩虹!
但愿这彩虹的两端 足以跨过海洋,连结我和你 第七封: 友子,我已经平安著陆 七天的航行 我终於踩上我战后残破的土地 可是我却开始思念海洋 这海洋为何总是站在 希望和灭绝的两个极端 这是我的最后一封信 待会我就会把信寄出去 这容不下爱情的海洋 至少还容得下相思吧!
友子,我的相思你一定要收到 这样你才会原谅我一点点 我想我会把你放在我心里一辈子 就算娶妻、生子 在人生重要的转折点上 一定会浮现… 你提著笨重的行李逃家 在遣返的人潮中,你孤单地站著 你戴著那顶… 存了好久的钱才买来的白色针织帽 是为了让我能在人群中发现你吧!
我看见了…我看见了… 你安静不动地站著 你像七月的烈日 让我不敢再多看你一眼 你站得如此安静 我刻意冰凉的心,却又顿时燃起 我伤心,又不敢让遗憾流露 我心里嘀咕,嘴巴却一声不吭 我知道,思念这庸俗的字眼 将如阳光下的黑影 我逃他追…我追他逃… 一辈子 我会假装你忘了我 假装你将你我的过往 像候鸟一般从记忆中迁徙 假装你已走过寒冬迎接春天 我会假装… 一直到自以为一切都是真的!
然后… 祝你一生永远幸福!
我不是抛弃你,我是舍不得你——就要这么看《海角七号》招牌疯子谨以此文,献给郭微,这年头能找到如此臭味相投的朋友实在不容易如果这个世界上只剩一部电影可看,那我会去看《两小无猜》;如果还有第二部,就看《The Legend of 1900》;如果还有第三第四部,那就是《指环王》和《Fight Club》;再接着还有《肖申克的救赎》、《The Godfather》、《黑客帝国》、《阿甘正传》、《天下无贼》、《Se7en》、《天堂电影院》……甚至还要看《头文字D》和《不能说的秘密》。
但是这个世界并不只有这么多电影,所以我看了《海角七号》。
一直以来,我都强迫着自己不去写影评,因为烂的电影根本没有写的必要,而好的电影我又怕写不出它真实的状态,对于一部电影,如果我没有看够十遍以上,估计就不会再提了。
但是《海角》不是。
我几乎看了一个通宵。
几乎是一帧一帧看过去的。
其实它很懒散,但是仔细研究过之后才发现没有多少镜头是多余的,没有几个台词是煽情的。
于是煽情在这个片子里变得很假,很恶心。
我佩服导演魏德胜,做的恰到好处,突兀地就来了句:你留下,或者我跟你离开。
别人都骂他,但我不会。
我知道他的意思,他是在告诉观众:我不是圣人,这个生活也不是电影,如果有什么事情是你不喜欢的,那它就是真实存在的。
《海角》就是一部告诉你生活是什么的电影,尤其对于受伤的人。
我开始试着去了解爱情——这个我一直以来不屑一顾的东西,《海角》并不是一个爱情片,这一点毋庸置疑,更多的是描述我们各色人等的无奈和梦想。
如果你看过这部片子,那一定会发现日本老师对老友子的感情很空洞,唯独那七封情书用词得当,留下了令人深刻的印象。
情书是魏德胜亲自主笔完成的,让对文字有特殊爱好的我感到更加亲近。
有那么一些话,我突然觉得正好是我想说的。
我会假装你忘了我,假装你将你我的过往,像候鸟一般从记忆里迁徙。
我真的想跟你说,却不知道你在哪里。
友子为什么会爱上阿嘉,我觉得是一种依靠;阿嘉又为何会喜欢上友子,应该是怜悯吧。
很多人非要把喜欢和爱分的一清二楚,我却不。
阿嘉是个什么人,看一遍是绝对不够的。
首先提他,是因为从他身上我明显的看见了自己的影子:台北乐队主唱,打拼多年一事无成,回到恒春砸了吉他时那句“我操你妈的台北”十分解气;与继父一起生活却从来没有打心底里接受他,叛逆其实并不只是因为遭遇,更不是装酷,如果让我去解释,我会说,我只是不太相信自己。
事实上,每个接近成年的孩子都会有那么一段日子反感自己的父母,这段日子可长可短,但绝对不会是一辈子。
阿嘉不管想说什么,他都没有说出来,总是略带皱纹的额头上分明写着两个字:无奈。
正如当年的我。
那么的不在乎,傻那句“或许来得太过容易的东西,你就不会去珍惜”至今记忆犹新。
我也曾对着大山和飞鸟无言地怒吼,我也曾一个人爬上高墙坐到星光满天。
我们去思考,一个下午是根本不够的,人生说白了其实就是你走着走着,发现这些路子已经有人走过了,而且是死路,于是你拍拍屁股,转向别的地方。
就像好多时候,我们会发现眼前的情景,其实自己很久以前就梦见过,只不过就是想不起来是什么时候了。
阿嘉与继父的矛盾可能没几个人注意到,但我觉得这是导演想重点表达的感伤之一。
一个叛逆的男人事业失败,怀着高傲的性格回到自己的家乡,却发现父亲不在了,人人都不接受他,都看不起他,母亲旁边站着的,是一个有又矮又胖又暴躁的陌生人,他还喜欢管自己的事情仿佛自己什么都不行一样,其中的深浅实在难以言表。
多少个年头,长辈都喜欢用“你以为我想这样,我这是为你好”来强迫我们抹杀自己的意志,多少个年头,我们也想砸了课本来句“操你妈学习”,然而我们不能。
长辈们希望的,是我们在以后的快乐日子里怀念当年的心酸,或许会觉得珍贵;而当我们自己开心了,才发现失去的确实有点多。
当我们不再用皱着的眼神去看父母时,他们就真的老了。
这是父子俩隔着摩托车的对峙全剧最让人心酸的画面之一许多事实都证明导演试图完美地展现阿嘉的心理状态,除了砸吉他和标志性的欠扁的眼神,还有在训练时对其他人强烈的不满和被劳马登记时对小狗的训斥。
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都会有这样的心理,虽然不满,却发泄到了旁人身上,其实不是怕惹事,只是觉得跟他们一般见识就显得自己俗了。
然而,像许多千人的片子一样,主角一般是难以塑造的。
魏德胜的努力在我看来也实在蹩脚得很,总结起来,就是“我很不喜欢阿嘉”,因为他的成长,在我看来耗费了太多的时光。
女主角放到一边,让我来说说看了这个片子我超级喜欢的大大同学,事实上,我把片子里大大的镜头都截了下来,然后发现能截到她睁着眼睛的机会非常少。
大大在电影中的戏份不多,但让我无比地喜欢。
我敢说自己给这个电影打五星,完全是取决于大大这个角色。
先来看下她迷人的笑脸。
好了,不表达我对大大的强烈崇拜之情了,来探讨一下这是一个怎样让人喜欢的角色。
如果只看一遍,你可以给她下定义为:90后,早熟,追求个性,搞怪,淘气。
看两遍的话,增加的形容词为:不屑,可爱。
看三遍:真诚。
四遍:懂事。
五遍以上:其实她真的只是个孩子。
或许这就是我喜欢她的原因了:每一次返回去,我都能看到不一样的大大,但从来没有讨厌过她。
乐队招人时她抱着胸靠在礼堂门上旁若无人地听MP3,三胞胎出门时却咬牙切齿地拧屁股那场景我是看一遍笑一遍,每一遍都笑得要脸部抽经。
更让人无法忍受的是她拧完之后还一脸严肃,仿佛跟自己毫无关系似的,简直能让人崩溃了。
如果大家有注意的话,会发现只要大大出现的地方,她的小男友总是跟在屁股后。
具体大大和她小男友的故事,片中没有交代,但需要指出的是,大大其实应该是一个10岁的国小五年级小学生,90后的早熟由此可见一斑。
我为何喜欢大大,首先是她对外界那种毫不在乎的态度,不管走到哪里,地球不是为我转,但我也不为地球转,你们爱怎样就怎样,我反正想唱就唱。
电梯里听着歌看都不看就来句:五楼!
简直能把人雷死。
接着无所顾忌地独唱《爱你爱到死》的场面也已经成为经典。
这首歌我也推荐过了,如果看了电影再听,同时想着大大搞怪的场景,别有一番乐趣。
然而,大大的可爱,绝不是这么简单。
要知道,她是单身母亲明珠的女儿,生活的艰辛非你我能够明察。
但通观全片,没有发现一个大大皱眉头的画面。
如果你看见她,要么是面无表情,要么是趿拉着双眼,要么就是开心的笑。
相比于男主角阿嘉,我倒觉得大大的生活更加艰难,而心理成熟要更早更坚强。
我们喜欢一个人,并不仅仅因为她好看,或者她有许多你也拥有的生活,而是因为他们拥有你所不曾或尚未掌控的态度或者角度,他们所关注的和所经历的,你打内心里是多么希望自己在将来能够拥有一次。
而小小的大大的某些品质,正是我所期待的。
大大最让人印象深刻的镜头,要数那晚大家都喝酒后,抱着劳马的头亲吻的一刻了。
说句实话,很多电影里的很多场景,我都是可以预见的,但这个我却着实没有想到。
人人都觉得自己具有点预知未来的能力,习惯上会说那是“第六感”。
但是即使有第七感我也不会想到劳马倒在大大怀里哭得像个孩子一样。
大大要做什么,她心里很清楚,其他的局外人却很难猜透,有点像小时候的自己,或者像将来的老人,反正不是现在。
此时的我们,都活在一种自己无法百分百控制的状态中,而大大却可以。
控制自己,然后就显得控制了周围的一切。
那么大大的梦想是什么呢?
毫无疑问是音乐。
很多人看《海角》之前就听人说过这是一部励志片,讲述了几个热爱音乐的普通乡民历经坎坷最终组成乐团演出并取得了不俗成绩的故事,可是真正看过之后却说:这只是一部爱情片。
确实,我看了一遍之后有这种感觉,但是看得越多,才越看出其中关于梦想的分量。
我觉得吧,人这一辈子,最幸福的时刻莫过于梦想成真时了,那我们来看看大大登台表演是幸福的表情,就知道什么才是她的梦想了。
如果你还记得,电影刚开始时大大在教堂里忽快忽慢地弹琴,搞得大家无法做礼拜时,她的表情也是非常满足的。
出电梯时,明珠(大大的母亲)问她“礼拜做完了?
”她说,“上帝把我赶出来了”也成了经典段子。
再上两幅大大的图以表现我对她的喜爱,第一个是她和小男友在小朋友的环抱中,第二幅是他在聚会上再次拧三胞胎,注意她的眼神和表情,十分搞怪。
大大的演员叫杨荞安,真是年龄比大大稍微大一点点,但是她在片中恰到好处的表演彻底征服了我的眼球。
在分析大大之初,我说过如果电影看得多了会发现大大其实只是个孩子,大家可以从茂伯学不会贝斯,大家让他当铃鼓手时大大的一句“鸭尾他阿公只是个铃鼓手哦”看出小孩子固有的小心眼,还有当太阳升起来是明珠抱着她睡觉,在妈妈怀中肆无忌惮地样子好好体会一下了。
《海角七号》中我觉得最重要也是演的最好的女角,根本算不上田中千穗演的小友子,而是林晓培演的明珠,也就是上面多次提到的大大的妈妈。
大家可以自习回忆一下,友子有什么难处呢,不就是由于体型过时而不能当模特被安排做了娱乐公司在台湾的公关,组织本地乐团过程中受到了阿嘉、大大、茂伯等人的欺负而已吗,简直就是不足挂齿的。
所以我总结出来的结论是:友子这个角色,完全就是当了一个花瓶,对于情节的推动可能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事实上大量的网友质疑友子与阿嘉的一夜情),然而,在剧中一批性格鲜明、表现突出、经历奇特的配角面前,彻底失去了光彩,这其中最抢眼的,就属明珠了。
花瓶友子在《海角》中,明珠代表的是社会最底层毫无文娱生活和感情基础贫民,具体到她,就是一个九点的清洁工,不过从她从容地在友子房间里抽烟等举动可以看出即使人在终年,命中心中依然十分叛逆。
她无所谓,又无所畏,生活给与她的打击已经足够,即使不够对于她来说也早已免疫,她甚至都不知道疼,在这个世界上,唯一能让她觉得自己还活着的事物就是大大了。
有时候我们抱怨自己过得如何如何不好,其实更多的人还不如自己。
当你处在明珠那样的境况里,你几近麻木,甚至没有了所谓的理想和追求,对于周遭的生活,以及事变,偶尔才会有所触动和反应。
片中明珠仅有的一次看起来像个正常人是在发现水蛙暗恋老板娘时跟水蛙的对话,这直接引出了水蛙那段“既然一个母蛙背上可以背着两三个公蛙,那人又何必去计较那一男一女、两男一女的事呢”的经典理论。
大家此时或许都记住了水蛙,但是要知道,水蛙在戏中笑点较多,而明珠的特写,就少得可怜了。
这几天构思本文,我就一直在思考明珠。
如果某些人说秦可卿是红楼梦里最重要却最被人不注意的角色的话,那明珠就是《海角》里最大的暗角,或者说疑点。
还记得友子反应半天问明珠“是大大的爸爸?
”时明珠满眼的无奈么,和随后强忍着几乎掉下的泪珠给友子写地址是的挣扎吗,究竟明珠与自己的祖母有什么样的矛盾,导演这个时候再次显示了他不要煽情的决心,友子走后,可以猜测明珠肯定会大哭一场,但导演适可而止,完美地截了下来。
明珠是个坚强的角色,她的眼泪是舍不得被我们看见。
或者说是我们不舍得看到的。
那么在这样一个励志的片子里,人人都会有追求,性格高傲却际遇惨淡的明珠的追求是什么呢?
我其实不敢下结论,只能恶俗一点猜测了。
我个人认为明珠最大的期盼,就是她的女儿大大能够成长和成才。
这一段母女情在片中真是羡慕死人了,与阿嘉跟他继父的父子矛盾比起来,简直是天堂地狱的距离。
于是《海角》再一次证明了它的蕴含。
我不是喜欢明珠这个角色,因为她让我感到难受和伤心。
我一直说,我们不应该逃避这个世上让我们感到悲伤的东西,因为它们确实存在着,正如明珠,以及明珠一类的人。
这个学期由于自己多次与各色人等打交道,终于明白了学生生活的单纯。
然而即使如此,大家还始终会坚持认为自己学生社团或者学生工作中已经锻炼得足够多了,今天和郭微聊天时提到了鸵鸟思维,我觉得差不多就是这个了。
我们最需要的,或许就是眼界了。
不能再矫情了,伤痛难免,但眼泪不能随便掉。
明珠的坚强和全片的励志,在这一刻被毫无保留地呈现了。
最后,来看看明珠抱着大大扭头看阳光时的画面,算是《海角》中意义最深刻的了。
无论处境多么艰难,请相信只要怀抱着梦想,我们就能看见阳光。
不知不觉,我已经写了四千多字了,但是许多值得探讨的角色还没开始,考虑到方便大家的阅读,以后的观点就要精简了。
接下来是阿嘉的继父洪国荣,这个被称为“代表会主席”的人物,你不可能对他没有印象:雷厉风行的作风,浩大的排场,对马拉桑的强势和谈判时毫不退让都令人敬畏。
在此我不讨论他对主角阿嘉的爱,我想说一下那个演员马如龙。
我调查之后得知马如龙先生是现役的中国台湾省(HOHO)著名表演艺术家,在岛内享有很高的声誉,难怪演起来游刃有余并且恰到好处,这再一次证明了我的“演员的经验要远远重要于脸蛋和天赋”理论。
有八卦称片中阿嘉的母亲其实是现实中马如龙先生的妻子,难怪两人如此默契。
记得友子去找阿嘉时碰见他母亲回来,我一瞬间觉得真是一个美人,虽然老了,还期待着影片会交代一下她年轻时候和阿嘉爸爸的故事呢,结果没能如愿,毕竟时长有限,不能说得太详细。
那么阿嘉继父的梦想是什么呢,有这么一段话只要你记得就明白了:“你好,我叫洪国荣,我就是代表会主席。
……身高170,体重75,今年60岁。
我最大的兴趣,就是吵架、打架、杀人、放火。
而我最大的心愿呢?
就是把整个恒春放火烧掉,然后把所有的年轻人,叫回自己的家乡,重新再造。
自己做老板,别出外当人家伙计。
这样我们熟悉了吗?
”洪国荣对于自己家乡恒春的热爱和前途的担忧,甚至不输于暗中对阿嘉的帮助。
老人的梦想虽然片中还没有实现,但是也有与夫人幸福散步的完美镜头出现,最终契合了全片的大团圆喜剧结局。
接下来就可以回到乐团主要成员了,他们当中排名没有先后,在重要性上导演极力想表现得平等。
首先上场的将是备受观众欢迎的茂伯了。
要说演员的形象,我认为茂伯不如马拉桑长得搞笑,但是由于茂伯的性格和言行,简直就是一个无法被复制的角色。
长话短说,茂伯是个“国宝”级的月琴师,一辈子为了能登台表演一次可以说是拼了老命。
他的段子实在太多,我稍举几个:由于茂伯确实不会弹贝斯,无奈之下四人商讨是否让马拉桑上的那一段,茂伯问,你们看他行不行,阿嘉和劳马都说没问题,茂伯火了,喝道:“干!
要回答得这么快吗?
不考虑就回答,我老人家耶!
我心肝也不是铁打的,我也会伤心耶!
……别装了啦!
饿鬼还装客气,会弹贝斯就那么嚣张?
难道就不能有两个弹贝斯的吗?
我不管,给我弹什么都好啦!
我一定要上台表演啦!
干,我国宝耶!
”简直能把人笑死。
然后就是茂伯摇着铃鼓失落的镜头,留图作纪念。
还有他第一次进来训练是被大家吓倒的表情,也十分逗了。
在得知马拉桑会弹贝斯时想让他教自己,那表情简直绝了!
还有他说水蛙的新发型是“灌篮高手”等等笑料,不一而足。
总体来说,茂伯一辈子跑邮递员,兢兢业业,虽然背后有人对他不满,但是总的来说大家都很喜欢的。
年老了得到登台表演的机会,对于一个国宝级月琴师实在太过诱惑。
那句“我不管,给我弹什么都好啦!
我一定要上台表演啦!
”就足以表现他的追求,最后不仅上了台,还赖着不走加演一场,可谓圆满了。
马拉桑,后来加入的,一个朴实的米酒推销员,除了他戏剧性的长相和在剧中充当笑料的基本属性外,我想重点提一下他的生活。
作为一个辛苦的普通工作者,他勤劳刻苦的精神是我很乐道的。
记得片中阿嘉继父开着车到处转,却始终能看见马拉桑在推销,我认为这不是巧合,而是导演特意对马拉桑的赞扬。
虽然整个乐队中,他对音乐的追求可以说是最少的了,但是前期悲惨的遭遇和得知代表要订60瓶米酒时的喜悦,也算是有个好的结局,梦想成真了。
值得注意的细节是他与前台小姐的关系绝不只是兴奋时失手抱起来这么简单,看一下此图大家就明白了。
快快进入水蛙的部分,这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角色,一个普通的修理店小伙计,却对老板娘情有独钟,甚至说出所谓“青蛙交配”理论让人忍俊不禁。
别人说过的我就不重复了,我想请大家注意的是老板年到底对水蛙的态度如何。
从那晚聚会上的表现来看,确实他们关系很暧昧,于是有人质疑老板娘的节操,但是看一下这幅图,是三胞胎爸爸喝醉酒后虐待孩子又上台丢人时老板娘不满的表情。
可以一定程度上解释她接受水蛙送的发卡了。
当然,在结局部分他们一家五口作为观众,画面十分幸福,一下子就抛出了导演想说的话:在一定的时刻夫妻关系出现裂痕是正常的,但是最终双方都会回来,因为有了孩子,这就叫责任心。
那么水蛙除了音乐梦以外的追求老板娘的梦想实现了没有呢,我有理由猜测是不能够了。
不过为了实现大团圆的结局,我们永远留下了这幅水蛙最幸福的画面。
最后就是劳马了,一个踏实稳重的交通协管员,开片不久就有“弹吉他是件很快乐的事”的话语流出,充分表明了他的音乐梦想。
除此之外,就是对他妻子无尽的思念了。
片中并没有交代劳马钱包里照片上的女人为何离开,只见他一个劲地告诉别人她多漂亮,最后伤心地倒在大大的怀中,好不感人。
不出意外的话,可以用“是条汉子”来总结他,在阿嘉那个暴脾气发作到处骂人的时候,是他站出来跟阿嘉争辩,险些引起一场恶斗。
总的来说,我还是很喜欢这个角色的,正直,朴素,死脑筋,好心肠,如果不是他悲剧的爱情,这绝对是一个完美男人。
但是这个世界,好像好人越容易受欺负和受骗,这或许也可从一个方面解释了劳马妻子为何离开他。
在最后表演的时候劳马抢了话筒唱歌是开心的笑脸,让我感到异常的满足,一直以来我的观点是,好人就应该幸福。
留下劳马给友子讲述自己的泪痕之珠时的图片作纪念。
乐团六人合影该分析的人物就是这么多了,我们需要回过头来讨论一下贯穿全片始终的东西:日本老教师对老友子的感情和那七封情书。
就电影的结构而言,这样的安排也是可取的,不过其中略显虚假的成分确实让眼尖的观众甚是不满。
信的文字确实不错,有很多值得记住的句子,但背景故事十分苍白无力,在力度上不足以托起全片的重量。
这或许是由于上面几个角色的表现过于突出,掩盖了本应该更中要的东西。
一直到结束,导演都没有给那个日本人一个正面特写,年老的友子也没有,这种坚决不要煽情镜头的态度让我佩服,最后时刻阿嘉把包裹偷偷放在老友子椅子上时,我感觉两个小时中悬在头上的负担终于落地了。
老人自顾自地做活,斜照的光线和凳子上精致的包裹,一下子就让我想起了《天堂电影院》里面的台词:“我会等。
”“等什么?
”“等到你爱上我。
”然而本片中两人都没有等待,甚至日本人说好要寄出去的包裹也一直拖到死后都令我费解,更令影片的感染力减色不少。
我爱你,却必须放弃你。
山还是山,海还是海。
却不见了人。
我不是抛弃你,我是舍不得你。
但愿这彩虹的两端,足以跨过海洋,连接我和你。
这容不下爱情的海洋,至少还容得下相思吧。
我会假装你忘了我,假装你将你我的过往,像候鸟一般从记忆里迁徙。
这写句子,着实把悲伤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也更好地服务了影片完美的结局。
从来都是,我,对于励志有着没有理由的喜爱,《海角》这样抓住社会最底层一群人的生活状态并描述和实现他们的梦想,对我来说是部很喜欢的电影。
我也不去深究《海角七号》在台湾获得如此大成功的原因,我只知道,它的确是一个可以用来疗伤的励志片,其中很多场景和音乐十分优美,并没有给影片拖后腿。
客串演出的中孝介虽然态度不错,但明显做作了,太过装纯洁以至于显得十分死板,唯独在海边弹着琴唱歌那一段画面优美,声音还算好听。
最后,是我在影片中发现的三个个疑点,始终不知道在节奏如此致密的电影中出现这样的画面理由何在,晒出来希望了解的人帮忙解答。
第一个就是阿嘉数次跳海,多少让人觉得有点过分。
第二是给了她一个两秒钟的特写,不太理解最后是神父摸着大大的头自言了一堆鸟语,不解此外还有一下几幅图值得留念。
设计得非常特别的取景全剧最悲情的画面我最最喜欢的一个镜头2009年1月31日1:46:54
听说这部电影好久了,耳朵也被众多表扬淹没了好久.我知道我是个泪点很低的人,不论看书看电影都经常比剧中人还哭得伤心.所以,在看以前,我准备好了纸巾,听说很感人.一直到结束.我居然毫无感觉,甚至觉得很无聊.这真是一个太老套的故事,拍摄也没什么新奇之处,搞不懂为什么有那么好的口碑.也许我做足了精神准备就没感觉了吧.特别的感觉总来自于不经意间的一声喊叫或是敲击,然后魂飞魄散地留下深刻印象吧.只有给友子的信令我黯然.我对声音有种特殊的敏感.总喜欢听到充满磁性的说话声,.就像能聆听到心的博动.就算那些情书听不懂,但饱含深情的日语居然也充满了魅力,觉得非常动听.我边看边抄那些情书.至于这样的故事,我无法感动.比这个动人的故事多了去了,以前<读者>上都看到好多.只有几段比较特别的文字,我摘录下来,这些是我看这部电影唯一的收获. (一) 遇見了要往台灣避冬的烏魚群 我把對你的相思寄放在其中的一隻 希望你的漁人父親可以捕獲 友子,儘管他的氣味辛酸 你也一定要嚐一口 你會明白… 我不是拋棄你,我是捨不得你 我在眾人熟睡的甲板上反覆低喃 我不是拋棄你,我是捨不得你 (二) 不管你的未來將屬於誰 誰都配不上你 原本以為我能將美好回憶妥善打包 到頭來卻發現我能攜走的只有虛無 我真的很想妳!
啊,彩虹!
但願這彩虹的兩端 足以跨過海洋,連結我和妳 (三) 你安靜不動地站著 你像七月的烈日 讓我不敢再多看你一眼 你站得如此安靜 我刻意冰涼的心,卻又頓時燃起 我傷心,又不敢讓遺憾流露 我心裡嘀咕,嘴巴卻一聲不吭 我知道,思念這庸俗的字眼 將如陽光下的黑影 我逃他追…我追他逃… 一輩子 就是这样.从那个日本人写完7封情书开始,我认为他的爱情就终结了.他从此有的是无尽的悔恨,无论永远有多远,这已与爱情无关.所以,我也不再认为这是个爱情故事,更谈不上动人.那些深情的情书,再绚烂也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试想当这些文字送到友子手里时,是否就意味着日本人的忏悔得到了圆满,友子一世的等待,伤心与绝望就一笔勾销了呢?"我不是拋棄你,我是捨不得你"多么虚伪的申辩!我宁愿这就是一堆废纸,任其自生自灭.相反,我更愿意接受水蛙对老板娘不求回报的爱;镇长对阿嘉妈妈绵厚的爱.这些才是真实而纯朴的爱情故事.
如果新竹人、七年級生、職報球迷必看九降風,那麼我想,台灣人更應該要看海角七號。
從九降風再看到海角七號,台灣電影在糟糕的體質底下,其實還充斥著澎湃的血液,讓我看見如此的希望而難忘。
我們不僅僅有了關於風城的故事,現在還多了一個講述國境之南恆春的海角七號,相對於九降風明確刻劃出某個特定世代與青春的圖像,海角七號聚焦的是所有揉雜在那塊土地上、因歷史因素和不可抗力而共存的各個族群,如何碰撞、矛盾、融合,那是導演眼中的恆春,透過鏡頭說出來的模樣仍保存的如此真實。
魏德聖在《賽德克巴萊》試拍片中開了一扇門,隱約透露著門後美好風景令人嚮往,最終卻無法如願,而我以為那門早已隨著《賽德克巴萊》的夭折緊緊關上了。
幸好,他選擇了一封查無此人的情書再度出發,用60年前一段遺憾的感情與60年後的恆春故事交錯,我想,魏德聖這次擺在門後的,是一個以愛為名的族群融合的美景,不論是種族、國籍或以年齡為分野。
你會看見,居住在南國恆春的有閩南人、原住民、客家人,有自異地歸鄉的,有離鄉背井而來的,臨時成軍的搖滾樂團更橫越老中青三個世代,他們全都聚集在國境之南,一個內在保留農村傳統之舊、外在能帶來觀光潮流的地域,恆春的山海將他們圈成一個群體,在群體中試圖磨合、尋求共處模式。
我私心闡釋著,恆春是對台灣島嶼的隱喻,電影裡的人們是整個島嶼居民的縮影,小小的土地孕育著多元本土色彩和異質性,甚至包容著遠渡重洋而來的異鄉人,至於歷史情仇、種族分野都只是被刻意操弄的手段,回到小人物的真實生活中,可能不比喜宴的電子花車精不精彩來的重要。
海角七號運用著「舊」和「新」兩個元素製造對比:60年前深藏在衣櫃中寄不出的信件,裡頭承載著一段在大時代中難以成全的愛情,以及長存在兩人心中的缺憾和誤解,歉意就像海角七號的地址早已佚失,無處投遞,本該退回的郵包在被開封之後,和60年後兩個年輕人之間感情故事產生了連結,像是老者以人生經驗對少年做出的無聲提點:60年前的愛情是遺憾的,並且毫無選擇,而60年後的他們還來得及選擇更完美的結局。
相隔了半世紀的時空才寄出的信,雖然已經來不及挽回往北國開去的船,和離愛人遠去的人,能彌補的只有,當時親眼看見愛情離港的友子,從那一刻起就已經遺落了一輩子的缺口,以及讓送信的人第一次如此奮力飾演郵差,彷彿是遞送著自己的愛情。
阿嘉和茂伯兩個新舊郵差,更是明顯的對比和互動著,一個是電吉他的尖銳,一個是月琴的悠揚,從敵對、摩擦的開始,直到發現私藏信件的秘密後,轉而為相同目標努力(樂團、送信),新人在過程中懂得尊重舊人的智慧和堅持的信念,舊人也不再視新人為敵手,轉化為和諧的關係。
在電影中導演刻意安排了許多令人發笑的角色和情境,大部分都是成功的贏取觀眾笑聲,尤其是茂伯這個鄉土人物是塑造最成功的角色,只要一出場就令人期待會有什麼驚人作為。
范逸臣飾演的阿嘉在扮相和詮釋能力上令我驚豔,一開場就怒砸吉他,騎著野狼從台北飆回恆春,作為一個不得志的搖滾樂手,落寞返鄉之後充當郵差,范逸臣從肢體和表情貼切表達出那種孤寂無奈,跳脫出我對一個偶像歌手的印象。
馬如龍是一個你也許叫不出名字,但看到他的臉、聽見他的聲音,你就聽見「戲」的硬底演員,他演一個權利足以掌控恆春鎮上大小事的會長,成天把鎮上青年外流,不願留在家鄉工作的情形掛在嘴上憂心,爭取中孝介眼唱會的暖場團時,手法介於黑道和鄉土味角色之間,有種「林北就是跟你車拼」的喜感,也同時演活了一位融合草莽氣息的鄉野士紳。
夾子小應客串的是一個機車行黑手,瘋狂暗戀著老闆娘,為了討好老闆娘,還得不時的幫忙照顧三個小鬼頭,身為鎮上唯一的鼓手,上台表演前一天特地染了頭紅髮,雖然被茂伯說成「灌籃高手已經不流行了」還是很天真那樣。
馬拉桑是馬念先演出的,一個無時無刻都在推銷小米酒的業務,總是以過大的音量大喊「馬拉桑」,那種不屈不撓的野草性格,應是台灣人面對工作的執著的反映吧。
海角七號真是一部很有層次的電影,就像是個無所不賣的商店,讓每個進戲院的人,都能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離開。
不論是最簡單能引起觀眾迴響的詼諧情境、甘草人物和笑點,或者是感性如人與人之間情感的羇絆、夢想與現實之間的進退拉鋸,甚至是嚴肅如青年人口外流、本土與外來勢力的抗衡、將環境視為有價財產的買賣,以及台日因殖民而糾葛的歷史情結。
所以它可以是一部瘋狂喜劇、可以是一部動人文藝片,也可以是一部熱血的樂團電影。
你選擇接收怎樣的訊息,海角七號對你而言就是一部怎樣的電影。
雖然這部電影裡還是存在著不管看幾次都無法扭轉的缺陷,好比林曉培飾演的大大媽媽的角色顯得薄弱,會說流利的日文卻只是個客房清潔工,終日帶著抑鬱寡歡的表情,單親的身份只能隱約猜出曾被日本人傷過心,與年邁友子之間並沒有明說的心結,在觀眾心中留下必須反覆推敲的謎團;又好比前一個鏡頭還在互瞪、後一個鏡頭就擦槍走火的友子和阿嘉,兩人從敵對到愛慕的心境轉換,只透過一個夜晚一場床戲,這是我對劇本唯一的挑剔之處。
但屏除這些缺點,海角七號還是瑕不掩瑜。
不管看幾次年邁友子等到遲來情書的背影,眼淚就會流幾次的我,還是很開心魏德聖讓台灣人能看見這樣的海角七號。
我一进某电梯,遇见三个台湾人操着“国语”聊天。
突然一人大叫“马拉桑”,然后三人大笑起来,仿佛一起破获了某种密码。
《海角七号》这部令人愉悦的电影令台湾人疯狂,票房超过4.3亿新台币,被誉为台湾电影业的一剂春药。
相对于好莱坞电影的“封闭式浪漫主义”,我把《海角七号》归于“开放式浪漫主义”。
所谓封闭,即一电影一世界,关在屋子里喜怒哀乐,没有给现实生活留下一面窗。
但《海角七号》不同,导演熟知台湾,更了解台湾人肚里虫子的习性。
从“操你妈的台北”的台词,到代表“想放一把火,把恒春烧掉,让年轻人回来建设”,他老实地用了台湾人看台湾的眼光,拍一部台湾人爱看的电影。
其实全世界文艺青年都知道,他们那个烂乐队怎么能排练一天就火了起来?
但这个无关紧要,因为真实的分子已经弥漫于整个电影世界。
后现代艺术中,真善美的三足鼎,真为第一位。
否则无论多么唯美,多么有教育意义,只能是二流。
这个可以解释为什么大陆近年的电影没有一流作品。
从《英雄》到《疯狂的石头》、《集结号》,都只是讲一个故事,跟现实无关。
这反映了大家在真实面前一致地吊诡,一致地畏缩。
反观台湾电影,真实是一个重要传统。
从侯孝贤、杨德昌,到《黑狗来了》、《蓝色大门》等等,说的都是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情绪。
台湾电影最大的敌人是伪文艺片,像《最遥远的距离》之类的。
侯孝贤检讨说,是他把台湾电影业带入荒芜,因为大家都跟着他拍个人作品。
其实学样却没学好,没学侯大师敢于直面惨淡人生,却学了一肚子矫揉造作。
从叙事方式来说,学侯孝贤确实不如学杨德昌。
《海角七号》就有杨电影叙事的影子,人物都刻画得非常生动,毕竟魏德圣是杨大师的徒弟出身。
再看另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双瞳》,个人认为它是恐怖电影的一朵奇葩,沉郁诡异,价值还需重新认定。
它的副导演,也是魏德圣。
从文化交流看,台湾对大陆基本是单向输出。
音乐、文学,电影,我都吸取了很多养分。
从这一点,我可能比台湾人还爱台湾。
所以我对《海角七号》的商业成功是抱有拳拳之心的。
我一度担心台湾电影因为囊中羞涩而枯萎。
至今有台湾电影人担心,《海角七号》的成功会让人沉迷于大投资。
5000万新台币,折合人民币1000多万,我猜想张艺谋导演会很不屑,看看这些小岛寡民的穷酸相。
文艺从来不怕穷死,就怕被和谐致死。
一个台湾朋友跟我说,“《海角七号》让我更爱台湾了。
”我说岂止是让你更爱台湾,连我看完之后都更爱台湾了。
说这话的时候我的心里不无羡慕和嫉妒,因为我在想,在我的成长过程里是否有一部让我看后更爱祖国的电影,仔细分析了一下,记忆里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电影,似乎都在试图让我更珍惜某党的恩赐(而且现在回过头来看,用暴力来宣扬爱,在人们脑海里留下更多的其实是暴力情绪)。
能让《海角七号》这样一部电影成为史上华语片票房冠军,这是台湾人民的骄傲. 真正的浪漫主义前提是个性的解脱和释放,所以就像拿不出像样的现实主义作品一样,中国当代文艺作品也很少有纯正的浪漫主义,当代中国人背负的压力实在太沉重了,只能靠古代武侠题材来虚构一个浪漫主义世界。
从电影上来说,大陆这边就不用提了,香港电影所谓的浪漫主义大都建立在拜金和暴力之上,台湾琼瑶式的浪漫主义建立在中国沉重的家庭伦理道德之上,两者都不能算做真正的浪漫主义。
从这一点来看,说《海角七号》是中国电影现代浪漫主义题材的第一缕曙光一点都不为过。
电影里那群朴实的恒春百姓,虽然生活中也各自面对着诸多的困扰,但他们的人性并没有因此扭曲,始终保持着善良单纯的品质。
在从前的中国电影里,你几乎找不到一个像“茂伯”那样,敢理直气壮地说“我是老人!
我有自尊我也会伤心!
”的可爱老人;你也看不到一个像“大大”那样,会用一个吻来抚慰一个男人受伤心灵的老成又不失童真的小女孩儿。
看完《海角七号》之后,我想每个观众都想生活在恒春——那么漂亮的一片海,那么朴实善良的一群人。
真正浪漫主义作品,看过会让你毫不犹豫地感觉想成为作品里的那个人,并且向往生活在作品里描述的那个世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电影现代浪漫主义题材的第一缕曙光出现在台湾也是理所应当合情合理。
截至自目前《海角七号》在台湾的票房超过了四亿台币,折合人民币超过一亿,对于2300万人口的台湾来说,这个数字的产生必定会引发一定的社会性话题,蓝绿阵营各自也为该片涂上了一层政治色彩,并且为此争论得喋喋不休。
党字的繁体字写法是“尚黑”,我们可以忽略党派人士为维护自身利益所进行的诸多渲染,作为观众我们应该从一个“人”的角度去看待这部电影。
如果你了解台湾的真实历史,《海角七号》会在你的视线和脑海里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上个月我看完宋光宇先生的《台湾史》后写过一片小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ffd2010100adr4.html),把台湾那段让很多大陆人迷惘的历史简略地记录了一下,在那篇文章的开头我说“日本对台湾的占领不能算是典型的殖民统治,至少和当时其它欧美帝国主义所实施的殖民统治有差别,因为日本从占领之日起就把台湾看做是其领土的延续,目的在于把台湾变成日本的一部分。
”这一点和范逸臣在影片结尾处唱的那首《国境之南》相契合——所谓的“国境之南”,并不是台湾人单纯地对台湾岛南部的称呼,而是当时日本人对台湾的称呼,他们把台湾当成日本国境的最南端。
对于片中表现的台湾人与日本人关系所引发的争论,我在此引用一个台湾朋友对一些大陆愤青的评论:“1、台湾不是被日本征服的,是被中国人送给日本的;2、认为两个民族在同一块土地生活50年会连一点藕断丝连感情都没有的,大概只有经过文革和GCD洗礼人性才会这么想——老师防学生斗,父母房子女斗,朋友亲戚邻居街坊都得小心被抓到辫子批斗,人与人之间没有感情完全只有敌意。
” 片中给友子的第二封信里有一段让我非常感触的话,“我是战败国的子民,贵族的骄傲瞬间堕落为犯人的枷。
我只是个穷教师,为何要背负一个民族的罪。
时代的宿命是时代的罪过,我只是个穷教师。
”其实这段话是常识,我们不能把一个族群所犯的错误泛泛地强加每一个个体身上,反之也不能把一个个体的错误泛泛地强加到一个族群上。
我们似乎也都懂得这个道理,上学时读到古代法律中的“一人犯法全家连坐”时大家都很唾弃,但一旦这种事发生在一个大的时代背景或者社会环境中时,都就觉得这是理所当然了,不信现在回过头来看,无论是文革时的成分划分,还是如今盲目的仇日情绪,犯的难道不是这个毛病?
从《海角七号》里我们感受到的都是爱和善良,当影片最后阿嘉和日本歌手一起唱起《红玫瑰》的时候,打动的绝对不仅仅是日本人和台湾人。
爱的力量是最强大的,这起码会让一部分犯过上述毛病的人醒悟,从而起到开拓胸襟的作用。
无论这个数字有多少,这都是件具有长远社会意义的事情,所以我觉得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看一遍《海角七号》。
至于导演魏德圣,他是蓝是绿我不清楚,我觉得也不重要,但我敢肯定他是个爱台湾的导演,而且就凭能拍出这样一部电影,无论他是蓝是绿都值得尊重。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他去年拍的这部短片《塞德克-巴莱》(http://video.yahoo.com/watch/837117/3454947),你会更加肯定这一点。
首发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ffd2010100awe8.html
《海角七号》若是一本小说,恐怕比这部电影要美一些。
因为电影虽然处处在刻画细节,却仍然无法在范逸臣假想的那段历史和后来他自己所经历的故事中让我看到更多的感动。
那一段历史,在日本老师离开台湾回到日本后写给女学生一封又一封的信中慢慢铺展开来,却越来越让人怀疑,回到日本后继续结婚生子正常生活的老师,到底有多爱那个女学生?
那个女学生要跟他私奔的决心,那份最纯真的爱,给了这样一个不负责任没有勇气的男人,好不值得。
时光流转,又一个叫友子的女孩出现,却是完全不同的现代日本女性。
不过她和同样扮演歌手的范逸臣之间的爱,来的那么突然,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两个人先是看对方不顺眼,怎么突然间就搞到床上去了?
而且没有任何事情表明,他们对彼此可以爱得那样深沉。
明明就是酒后乱性的一夜情,第二天拍拍屁股两个人根本可以当作什么都没有发生,可是在寻找收信人和收信地址海角七号的时候,两个人似乎被什么所触动,于是在结尾友子要回到日本去的时候,范逸臣对她说:“留下来,或者我跟你走。
” 两个友子,两种命运。
如果早一点懂得什么是真正去爱一个人,或者早一点懂得什么是真正的解脱,那么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为爱蹉跎的悲剧发生。
林晓培和中孝介,其实根本都是无关紧要的人物。
只是为了让片子的阵容更强大一些,加入了两个歌星助阵。
中孝介那一句寓意深刻的:难道你不期待彩虹么?
让我想了半天。
雨后的彩虹,那个等待了一辈子的友子,真的看得到么?
或者对于她来说,那一段逝去的爱情连同浪费的青春,其实也不过就是一阵人生中的阴雨呢?
你看,真的爱,其实并不是终生遗憾牵肠挂肚的思念。
不是一封又一封忏悔的信件,不是任由彼此错过而只懂得惋惜与难过。
不是回过头隐忍着接受另外一种生活。
真的爱,就不会放开彼此的手,就不会让彼此擦肩,不会让那个身影只存留在回忆里,而淡出自己的生活。
如果真的爱,你又怎么会允许呢?
文/杰夫古龙说,一个男人若是知道有个女人在等着他,那种感觉绝不是任何事所能代替的。
可是,知道了这种感觉以后,男人却无法跑去和那个女人相见,只能在心里默默思念,那种感觉是不是最令人煎熬的。
那么,一个女人等候了一个男人60年,那个男人知道后心里会是什么感觉;并且即使这样,他们依旧无法相见,那对他又会是什么感觉。
我不知道。
因为我在这个世界活了60年的一半都不到,更不用说去遐想是不是有个女孩等我等了60年了。
《海角七号》里有,可是,它没有说。
但我从《海角七号》里看到了“等待”。
片子里的每个人都在等待:老邮递员等待着自己能够在正式演出中,弹奏一次“国宝”月琴;机车行的打工仔,则默默地等待着自己能够给喜欢的老板娘幸福;米酒推销员马拉桑则在等待着自己事业的成功,顺便等候一场爱情的降临。
可是,我们看到,如所有的人都一样,他们的等候,并不是很顺利,甚至可以说他们在等候中逐渐老去,却依旧没有看到一点希望。
所以,阿嘉要说,十五年了,我也努力过,可是现在还是这样失败。
这么看来,等待,真的是一个让人焦急而又郁闷的过程。
就好像连绵的细雨,令困在屋子里的我们感到禁锢而不安。
我们不知这场雨要下到什么时候,我们不知道阳光要什么时候才会穿云而出。
为何,人生总是那样阴雨连绵。
可是,中孝介却说了,我们为什么不在下雨的时候,等待彩虹呢。
是啊,为什么不期待彩虹,却只是傻傻地担心,这场雨会那样的一直下下去呢。
如果,有了这种期待,我们的内心恐怕就不会再那样忧郁,而会是光芒照进黑夜前,那种等候的宁静吧。
于是,中孝介说那句话的时候,我就懂了。
尽管,在片子里,那位等候了60年的女人连脸孔都没有露一下,可是我真的懂了,那个女子心里有了对“彩虹”的信心,自然就摆脱了阴雨的束缚,内心自然就会绽放出一种期许。
对于我们的的思想来说,这种期许叫做“信仰”;而对于我们的人生来说,这种期许就是“幸福”。
影片的最后,看到那位女子安静地打开装着男子在60年前写就的信件的盒子时,那轻松随意的动作,我就知道,这60年里,她一直在持守着那份信仰,并拥有着这份幸福。
而这个盒子,却好似只是人生给她出具的一个证据,证实了她信仰的正确,幸福的实在。
所以,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能拥有幸福,只要你拥有对“雨后彩虹”的信仰,即使你一直在等待。
海角七号的纯感性解读一、是否你也有点阿嘉人不能长久忍受孤独,野兽和疯子才行。
这个名叫阿嘉的摇滚歌手砸烂了吉他,操了他妈的台北,然后骑着摩托车回到了海边的老家¬——恒春(好名字)。
如此不爱说话,无限嚣张又相当闷骚的一个人,必定是孤独的。
但他不至于还停留在仅仅愤青的阶段,客观来讲,他已经比较成熟了。
理想受挫,还能“放下架子”,回来做一个送信的,这个阿嘉实在有相当的潜质。
他脾气不好,不耐烦,不愿说话,看什么也不顺眼,话语里眼神中常带五分不屑四分狠还有一分狡黠,有机会就干一架咯,反正心里正空荡着。
典型的返乡空虚症,间歇性丧失目标,严重需要疗伤。
然而,碰上了茂伯这老愤青,阿嘉还是颇能露出他童性的那一面。
别看他还是凶。
骑着摩托车去送信,沿途风景也不错,想一想,这差事实在浪漫。
更何况坐在屋檐下,整理要送的信件,排好送信路线,老愤青弹着月琴,小愤青在一旁跟着节奏哼哼,和谐浪漫,令人陶醉。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分明是桃花源里才有的画面。
似乎阿嘉也深知这闲差的浪漫之处,只需神在就可,不必落到实处。
于是,送不完的信统统扔到一旁。
遥想茂伯当年,估计也是这么过来的吧,送一半扔一半,无聊的时候拆一封来看看。
所以不必苛责阿嘉。
无意中拆看一封,却打开了一段尘封已久的爱情,心酸的悠远的隔着海弥漫深情的情书让这个刚从喧嚣浮躁的城市里退下来的年轻人若有所思。
我们不知道他过去的经历,他一定也恋爱过,这些情书似乎触动了他,让他能独坐海边,若有所想。
孤独而又失败的阿嘉,不大表露内心世界的阿嘉,在城里做过主唱的阿嘉,应该是难以有兴趣和一群“可笑”的人共组乐队的。
但是我们说过,阿嘉已经超越了愤青这个肤浅阶段,狭隘地方主义思想极端严重的继父,特别是防爆小组下来的那个交警一句“年轻人,弹吉他是件很快乐的事”,还是触动了他。
这些愤青眼里本不屑于为伍的事,其实也那么快乐,甚至从头到脚都充满意义。
阿嘉再一次让我们看到了他成熟的一面。
他不仅仅只是拽只是看不起人。
不那么合作,但已能渐渐接受这“俗世”、“俗人”。
那几封情书,让阿嘉经常跑去晒月亮,然后坐在海边吹风,若有所想。
“留下来,或者我跟你走”。
于是他最终讲出了这样的经典。
二、反正我是爱上了友子日本女人做事实在够认真,一点也不懂中国人随意的“好处”。
只要是职责所在,即便是暖场乐队她也要处处把关。
看到这群老的老小的小的市井组合(周星星说,我靠没有一个长得像人),友子实在是哭笑不得,然而这群台湾本地人实在是不像话,他们居然能堂而皇之地以为会吹口琴一定会弹贝斯,那你还有何话好说。
还好,这里有一个科班出生的,希望全寄托在他身上了,希望他能站到自己这一边。
没想到这个人竟是无限嚣张的,正眼也不看她一下,跩跩的几句话将责任完全推脱干净。
更不能忍受的是,这家伙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不好好排练,还去海边玩水。
友子小姐不知道,阿嘉这样的野马一旦驯服之后,将会十二分地令她惊讶。
机会很快就来了,感谢茂伯家那个谁结婚,入乡随俗请帖送到了(不知友子小姐封了多少红包)。
也感谢“千年传统,全新感觉”的马拉桑米酒。
这个酒应该是容易下喉但后劲很足的那种。
友子频频举杯……看着异乡这些白痴一样的男人,又想起工作的不容易,没人理解,都不合作,很委屈。
席间阿嘉的继父“不合时宜”地介绍说,这是阿嘉的妈。
友子也该想家了,一个女生,离家那么远,工作又那么累,这群臭男人没有一个怜香惜玉,唯一一个看得上眼的,又那么嚣张不通情理,他妈妈还在身边呢,居然欺负一个离开妈妈那么远的异国女生,实在太过分了。
单纯又有那么一点泼辣的友子几近爆发,感谢那个谁居然还在一旁拉拉拽拽点燃导火索,酒性上来,友子毫不客气给了他一嘴巴。
我们的友子火了,愤愤地离席,余怒未消地走出去。
且看她要去做什么。
她来到阿嘉家门前,这个时候酒劲彻底上来,友子也该大爆发了。
她脱下鞋砸向阿嘉家的玻璃,所有不满和委屈一齐涌来,排山倒海。
“阿嘉,出来。
你为什么不敢滚出来,你在跩什么,你每天装那个什么脸啊。
”情到深处还是国语骂起来解恨,不得不说,日本话在这一刻是多么可爱。
踢门,还有一只鞋,近距离再砸一次。
发力太猛,后退几步站不稳,躺到在地上。
还是委屈,一肚子的火无法撒完,又没处撒娇,愤愤地哭,抬头见那月亮,弯弯的一道,似乎也在嘲笑。
“你在笑什么,可恶”,如果友子还有一只鞋一定砸向月亮了。
女人,动了真性情的时候,最最可爱。
什么晴雯撕扇子、黛玉葬花、史湘云醉卧花荫无不如此,而这个“友子砸窗户”丝毫不逊于以上。
闹完了,累了。
我们的摇滚歌星晒完月亮也该回了。
“你为什么欺负我,我一个女生,离家那么远,在这里工作,又那么辛苦,你为什么欺负我”一颗心已经柔软到极致。
阿嘉这个闷骚男,也该动心了。
背着友子上楼,情书里的句子还在他心头回荡,该改改歌词了……又翻出这个“较真”的女人送来的CD,床上的女子看着他,闷骚男居然还能按耐住,继续耍酷,“可是我真的不差”,这个算是交心了。
然后,一切水到渠成。
反正,我是爱上这个日本女子了。
友子小姐,请你也来我家砸窗户。
三、七封情书贯穿全片的七封情书,配之以那样的音乐,用日语缓缓而深情地读来,实在是“况味无穷”。
也许我们汉语听得太多了,换一种语言听听,感觉竟那么好。
《肖申克的救赎》里,摩根弗里曼的旁白曾让我如此记忆深刻过,那是一种离奇沉稳的旁白,饱经沧桑,饱含一切人世间味道的独特旁白。
而这七封情书的旁白,却已同那缠绵的音乐融为一体,将一段旷世的爱缓缓演奏出。
情书写得也实在深情……每个男人都有几封寄不出的情书。
每个男人都有几封未写成的情书。
花絮:这里还有许多真实可爱的面孔1、做个茂伯一样的老愤青身子骨够硬朗,愤青标志性的满脸不屑。
摩托车上飞下来居然那么快能完全恢复不见什么后遗症。
热爱工作,业务熟,轻易不退休。
业余时间怡情养性,一把月琴弹得好,唱起来更是销魂。
(看见月色渐渐亮,有话对你讲,妹妹你呀想一想。
)看不惯小年青的做派,要及时激烈地给出意见。
坚持要上台表演,那股执拗劲是许多年轻人都没有的。
茂伯叼一根烟弹月琴的模样,实在是风骨独特,教人过目难忘。
2、早熟的90后大大让人摸不透的90后,无所畏惧地哼着“爱你爱到不怕死,你若劈腿就去死”,却也能安慰劳马这样的汉子,给他一个可以依靠的小小肩头。
早熟的孩子,理解力让你匪夷所思的90后。
惊艳的中孝介不得不说,他在片中弹唱的那首《各自远行》实在惊艳。
其他老板娘的胸部实在诱人……阿嘉和友子一夜过后,第二天两人碰面,阿嘉穿的T恤上印着一个“V”,实在幽默,不知道友子注意到了没有。
现场演出《无乐不做》时,大大唱的和声相当好听,就是高潮部分的那一句“当梦的天行者”。
[適合在電影院裡看的電影] 說句老實話,我不覺得《海角七號》是部好片。
它並沒有談很深的問題,它沒有給人新的觀念,它也沒有使用特出的電影語言,它也沒有使用很新的技術。
我個人尤其覺得它最大的問題在於影像節奏怪怪的,安插笑點安插得太密集太用力,很多笑點出現後又沒有足夠的時間讓觀眾笑完,有種被笑點追得很喘的感覺。
我把這個狀況歸因於導演對自己的影像不夠有信心,他安了笑點,卻不確定觀眾會笑,所以在笑點之後沒有留一段觀眾笑的時間,便直接走接下去的劇情。
私以為那是一種「這個笑點不夠好笑,空下的時間觀眾沒笑,就冷掉了,不如進下一個笑點」那樣不夠自信的心情作祟的結果。
當然,也可能是因為我看舞臺劇看得太習慣了,所以有這樣的抱怨。
舞臺劇的演員和觀眾的互動是很即時的,如果觀眾笑了,就讓觀眾笑完,要是觀眾沒笑也沒關係,緊湊地演接下去的橋段。
雖然如此,我還是覺得《海角七號》是部好看的片子,而且是適合大家一起看的片子。
如果你還沒去看過,它絕對值得你進電影院去看。
進電影院和看DVD是完全不一樣的。
在電影院裡,當你想笑的時候,大家一起笑了,當你想哭的時候,傳來其他人吸鼻子的聲音,那種氛圍是在家裡一個人看DVD絕對沒有的。
海角七號成功的製造了「大家一起自在愉快的看電影」的氛圍,我甚至覺得,少了其他觀眾的反應,這部片會不好看許多。
跳開《海角七號》,先談其他的。
最近剛好讀到一個報導,關於美國電影業者在思考該怎麼讓觀眾回到電影院的種種思考,最後,他們認為,最好的方式是發展i-Max電影,甚至是完全的立體電影。
像最近的《黑暗騎士》就是一部在拍攝時同時考慮立體電影的需要而拍出來的影片。
他們會那麼認為,是因為當觀影經驗無法在家中複製,觀眾才會為了體驗那些DVD無法給予的觀影感受,選擇走進電影院裡看電影。
當然,這樣的思考是有局限的。
不是所有的片子都適合那麼做。
唯有動作片及充滿特效的片子才適合變成i-Max電影或立體電影。
不過,要求電影院給予DVD給不了的觀影經驗,以吸引觀眾走入電影院,誠然是聰明的思考方向。
回到《海角七號》。
《海角七號》的成功,我相信是因為它給了觀眾看DVD得不到的觀影經驗。
它不像i-Max或立體電影那麼高科技,而是透過帶給大家一起看電影的氣氛。
就像是在live house或音樂祭裡聽演奏的氣氛,而那氣氛,觀眾的各種反應是其中必要的元素。
如果有人在未來的某一天在家自己看《海角七號》的DVD,看完後覺得《海角七號》跟大家說的不一樣,非常一般,我一點也不會意外。
所以,如果,你還沒看《海角七號》,真的建議你,挑個時間走進電影院親身感受它的魅力。
是的,親身感受,而那感受只有在電影院裡才會有。
[每個配角都有自己的本色與魅力] 當我看完《海角七號》,我馬上聯想到《娃娃看天下》。
就是三毛譯的那套漫畫。
還記得在《娃娃看天下》裡,瑪法達,愛高談闊論,空有一口理想抱負,但骨子裡只是個討厭喝湯的小一小朋友;馬諾林,國小一年紀,對於金錢卻有著超齡的概念;蘇珊娜,明明只有小一,卻一心想著成為新娘與嫁入豪門;菲力普,小二,是瑪法達的好朋友,常專注的傾聽瑪法達的想法,但事實上迷戀漫畫小說,對瑪法達說的內容不曾真的了解過。
漫畫裡的每個小朋友都有著鮮明的個性,他們正是阿根廷社會中常見典型的代表。
每個人都能在《娃娃看天下》找到一個喜愛欣賞的娃娃,而那個娃娃通常正好反應了喜歡他的人內心深處的本質。
我個人喜歡瑪法達,我的個性也的確像瑪法達一樣,自以為了不得,實則眼高手低,是隻不甚重要的小蝦米;高中同學喜歡馬諾林,她的個性也像瑪諾林,非常有金錢概念,對權利義務看得既仔細又分明;還有一個朋友喜歡蘇珊娜,她雖然在職場上是明快的女強人,實則像蘇珊娜整天發美夢,期待有天能想找對的人嫁了再也不必工作。
就像《娃娃看天下》一般,《海角七號》的每個角色都很重要,各個性格鮮明,每位觀眾都能各自找到認同。
有業務經驗的人,能在馬拉桑身上找到認同;在台北討生活不如意的人,能在阿嘉身上找到認同;因為自己的獨特與有才能,而總是被周遭平凡人找麻煩的人,能在大大身上找到認同。
現實生活難免不如意之事居多,於是我們容易在片中這些失意的角色身上找到認同。
因為認同,於是和片中角色有了共嗚。
又因為這些失意人最後有了得意的結局,於是我們的失意似乎隨著那些人的終於登臺演出而消失,也因為他們的表演成功,我們隨著角色對自己有了正面的感覺。
《海角七號》不只讓觀眾笑,還發給了離場觀眾一人一分對生活、對明天的希望。
所以海角七號是好看的。
你最喜歡《海角七號》裡哪個角色?
我喜歡茂伯!
他又盧又直率實在是太可愛啦!
真希望我能像他那麼堅持,為重要的事就算不要臉也要勇往直前。
[那是個迷人的愛情故事] 不談阿嘉與友子的愛情,不談過去和現在兩個友子情事的比較,不談水蛙的暗戀或勞馬的婚姻或明珠的過去,當然也不是指大大與茂伯孫的情事或是美玲與馬拉桑的曖昧。
還有誰的愛情?
鎮代表主席洪國榮與阿嘉母親的愛情。
因為他們的愛情,所以才有了這個海角七號的故事,但大部分的人都看不見這段愛情。
因為洪國榮愛阿嘉的母親,而阿嘉的媽媽希望阿嘉留在恆春,於是洪國榮盡其所能的為阿嘉按插了郵局的差事,為阿嘉爭取到演出的機會,所以才有了這個故事。
洪國榮在戲中的一段話感動了許多人。
他是這麼說的:「這輩子最大的心願就是把整個恆春放火燒掉,然後把所有年輕人叫回自己家鄉,重新再造,自己做老闆,別出外當人家夥計。
」許多人用這段話解釋他有多麼愛恆春,但我卻覺得這段話的功能是再次的強調他是多麼愛阿嘉的母親。
洪國榮是阿嘉的繼父。
洪國榮自己也有兒子,也不在恆春。
或許他是希望年輕人回到恆春,打從心底真心的希望,但他也明白,恆春不是大部分年輕人的夢想。
他並沒有強迫自己兒子回鄉的意思。
但阿嘉的母親希望由臺北回來的阿嘉留在恆春。
洪國榮為了自己愛的女人的期盼,他用盡手腕,利誘威脅,讓阿嘉白天得到一分糊口的工作,晚上還得到可以繼續玩樂團的機會。
一切都是為了阿嘉的母親,為了不讓所愛的女人最寶貝的兒子吃官司受處罰,向來呼風喚雨的他被茂伯威脅,不得不把茂伯安插進樂團裡。
他甚至還動員手下的人,甚至開著自己的車,為所愛的女人的兒子送信。
阿嘉不喜歡洪國榮這個繼父。
洪國榮也不讓阿嘉的母親難做。
他讓他們母子兩過他們的生活,沒要阿嘉的母親住進他家,也沒強行進入他們的生活。
洪國榮總是開車來,看看心愛的女人,然後離開。
洪國榮隔著機車,希望阿嘉同意讓母親與自己同住。
沒有阿嘉的同意,阿嘉的母親怎麼也沒法子放下阿嘉跟自己走。
但任性的阿嘉始終沒有點頭。
當他離去前,在阿嘉母親肩上拍了兩下。
那兩下輕拍,代表著多麼多麼厚重的包容與愛情。
他包容了心愛女人那討厭他老唱反調的兒子,也包容了這個女人在兒子與自己間的諸多猶豫放不下以致無法給他任何承諾。
一個人得多愛另一個人,才能做到這樣深厚的包容?
從洪國榮所做的這一切,你難道不會有一點點懷疑,他之所以希望年輕人回來恆春,是因為那是阿嘉的母親的期盼,所以他把他所愛的女人的期盼成為自己的期盼的一部分嗎?
當阿嘉的母親帶著又害羞又驕傲又欣慰的表情看著臺上的阿嘉時,洪國榮微笑地看了她一眼。
這畫面一閃即逝,應該不到不半秒鐘。
大部分的觀眾怕還在阿嘉演唱成功的情緒裡,完全沒有注意到這畫面曾經存在。
但,我被這畫面深深感動。
[只是偶像劇式的電影,但也不只如此] 或許嗤之以鼻,碎念著這不過是部偶像劇風格的電影,我幹嘛跟著瘋?
但反過來說,現今臺製偶像劇是足以吸引年輕人的目光,將他們注意力由美國影集或日韓偶像劇上成功轉移,表示這些偶像劇裡的許多操作--品質,情節,角色,演員--都有某種程度的正確與可取之處,為什麼電影不能借鏡?
原文出自Sacrificial Lamb,http://sacrificial-lamb.blogspot.com/請點以下連結:http://sacrificial-lamb.blogspot.com/2008/09/2008-130min.htmlhttp://sacrificial-lamb.blogspot.com/2008/09/080923.htmlhttp://sacrificial-lamb.blogspot.com/2008/10/081005.html
看到三分之一就实在看不下去了
其实觉得很普通嘛。
当天是空的,地是干的,我要为你倒进狂热,让你疯狂,让你渴,让全世界知道你是我的……
感动了自己,恶心了别人。殖民地不忘旧主的自我悲情
当年湾湾把这部片子打得很响,评价高到天上去了。但是我看过后的感觉,这男女主角太诡异了。我还没接受他们恋上时就已经热恋了。剧情也十分的恶俗。可爱的乡亲们倒是亮点
故事太弱
宣传得太狠了,其实只值两星,一星给音乐
乱七八糟
国境之南
歌曲蛮好听的
我更喜欢那些信。日本人写信永远都是那么有情调。
昨天晚上重新循环的看了2次,也许是心情真的和以前太不一样,我终于知道为什么这部电影会那么成功,就像雨后的彩虹,再卑微再不堪再凄惨的爱情,都是美好的
男女主角有一丁点火花吗?有吗??(小女孩电梯里唱歌那段我笑到抽搐哈哈哈哈哈
挺动人的
不错。故事讲得挺舒服,小人物都很真实也可爱。两段爱情线,显然尘封在信盒里的那段更动人。那场一夜情而来的爱情,我觉得也不是全然杜撰,人在脆弱的时候会对温柔格外敏感,只是后面渲染的有点过。给老太太送信一段没有过分煽情,这一点基本满意
过去能感动现在吗?我不信。
搞乐而已
内力不足,虎头蛇尾。细节为瑜,全局为瑕。副线出彩,主线落俗。
想去台湾了
这漂洋过海却依旧不淡不忘的爱情实在太迷人,深深泪下。最喜欢这种又感人又好笑的电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