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无人生还》,2016年的《控方证人》,2017年的《无妄之灾》,还有今年最新的《ABC谋杀案》,和计划明年播出的《死亡终局》……年终岁末一部BBC操刀的阿加莎牌推理剧,和每年的圣诞节一起相伴而至,总能给广大英剧迷和阿加莎谜无限期待!
无人生还 (2015)8.32015 / 英国 / 悬疑 犯罪 / 克雷格·比贝洛斯 / 查尔斯·丹斯 梅芙·德莫迪
控方证人 (2016)7.72016 / 英国 / 剧情 悬疑 犯罪 / 朱里安·杰拉德 / 托比·琼斯 安德丽娅·赖斯伯勒
无妄之灾 (2018)7.72018 / 英国 / 剧情 悬疑 / 桑德拉·戈尔德拜彻 / 比尔·奈伊 安东尼·鲍伊
死亡终局 (2030)尚未播出2030 / 英国 / 剧情 悬疑 犯罪作为阿加莎推理小说中知名度和精彩程度都不输《无人生还》的一部,《ABC谋杀案》所承载的期待不言而喻。
但可惜“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目前评分只有6.5,创下了历史新低。
欠揍的改编,诡异的气氛,情节不突出,人物没特色,节奏不紧张,全是这部剧的槽点。
总之,这绝对不是阿加莎味的《ABC谋杀案》,甚至连一部合格的推理剧,它都算不上。
那么,在阿婆的笔下,《ABC谋杀案》到底是怎样一个故事呢?
(剧透预警!
)01 整个故事要从大侦探波洛某天收到的一封奇怪的信说起。
赫尔克里·波洛先生,让我们可怜愚笨的英国警察束手无策的谜案,你却可以轻松破解,你一定很得意吧?
好了,那就让我们看看聪明的波洛先生到底有多聪明。
可能你会发现,这是一块很难啃的骨头。
这个月的二十一号,请留神安德沃尔。
你忠实的ABCABC,21号,安德沃尔,这些都是什么意思?
谜底很快揭开了——21号,在安德沃尔(Andvord),一个叫阿谢尔(Ascher)的开烟草报纸铺的老太太被人从背后重击而死,尸体旁边放着一本“ABC列车时刻表”,封面朝上倒扣着,翻到“安德沃尔”那一页。
不过,尽管如此,如果没有接下来的第二封信,“ABC”的匿名信和安德沃尔谋杀案之间的关系仍然可能只是个巧合。
亲爱的波洛先生,哦,感觉如何呀?
我想,这是我的第一个游戏。
安德沃尔事件进行得很顺利,不是吗?
不过,游戏才刚刚开始,我提醒你注意一下滨海贝克斯希尔。
日期是这个月的二十五号。
我们玩得多开心啊!
你忠诚的ABC果然,25号,一个叫伊丽莎白·巴纳德(Barnard)的女孩在贝克斯希尔(Bexhill)的海滩上被人用她自己的腰带勒死了,身旁同样放着一本“ABC列车时刻表”,封面朝下翻到贝克斯希尔(Bexhill)那一页。
发现规律了吗?
显然,一切都不是巧合了,安德沃尔(Andvord)和阿谢尔(Ascher),贝克斯希尔(Bexhill)和巴纳德(Barnard),“ABC列车时刻表”加上来自“ABC”的匿名信,凶手杀人显然是有计划有预谋的,就按照字母表的顺序!
所以,下一个地方,下一个受害者,地名和人名都是应该是“C”打头的!
很快,第三封信也到了。
可怜的波洛先生,你并不像你以为的那么擅长破这些小案子,是不是?
你的全盛时期已经过去了,是吗?
让我们看看你这次能否表现得好一些。
这次的案子很简单。
三十号,在彻斯特(Churston)。
你一定要努力做点什么,总是照我的意思来,这有点枯燥。
祝你狩猎愉快!
你永远的朋友ABC信到是到了,也完全和之前的推测一致,但有一个大问题,那就是它到的有点晚了……因为寄信人,也就是ABC写错了地址,波洛收到它的时候已经是30号了——迈克尔·克拉克(Clarke)爵士就在这天晚上出门散步时被人猛击头部而死。
凶手屡屡得手,大侦探波洛也是步步紧追,一直在寻找破案的关键信息。
除了字母表、信、列车时刻表,三起案件之间应该还有什么别的关联,是什么呢?
经过细致察访,波洛终于揪出了那个一直藏在暗处的破案关键点——长筒袜!
阿谢尔太太的卧室里放着一双新买的长筒袜,死去女孩的妈妈在凶杀案当天给女儿买了一双长筒袜,爵士死的那天早上他的女秘书在门口见过一个长筒袜推销员……“同一个主题重复三次,这不可能是巧合。
”而那个三次准时出现在案发地的推销长筒袜的男人就是破案的关键,甚至,很可能,他就是凶手!
就在波洛一行人为找到这个关键细节而激动万分的时候,第四封信也早就到了,这次ABC选择的作案地点是唐卡斯特(Doncaster)。
虽然提前预知了时间、地点,但这一次波洛和警方还是没能阻止命案的再一次发生——有人在电影院里被人用刀从背后捅死了。
但这一次,出乎所有人预料的是,凶手在案发后自己浮出了水面。
一家旅店的女仆举报一个客人行为可疑,警方顺藤摸瓜找到那个人的住处,搜出了长筒袜、ABC列车时刻表、给波洛写信的那台打字机……很快,凶手——亚历山大·波拿马·卡斯特落网了。
连名字缩写都是A.B.C,一切证据都说明凶手无疑就是他!
然而,要想最终确定卡斯特的凶手身份,波洛又遇到了新障碍——第二个案件发生时,卡斯特有充分的不在场证明。
当然,最后,波洛为整个案件找到了最终的、合理的正确答案。
原来,凶手根本不是这个叫卡斯特的长筒袜推销员,他只是凶手安排好的替罪羊。
对于凶手而言,四起谋杀案中只有一件对他而言称得上是真正的谋杀,为了掩人耳目,他把它藏在了一系列谋杀之中。
你们在什么情况下最不注意一根针?
针插在针垫上的时候!
你们什么时候最不注意一起孤立的谋杀案,当它是一系列相关谋杀案中的一起的时候。
——波洛
02 一部推理小说,可以看做是一次读者和作者之间的隔空过招。
对于读者而言,如何抓住有效信息在谜底揭晓之前准确锁定凶手;对于作者而言,怎样千方百计创造一个合理合理的故事却又让读者猜不到结局;正是一部推理小说对双方而言都妙趣无穷的地方。
而《ABC谋杀案》中,“推理女王”阿加莎又一次稳赢大批读者,成功制造了一场“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阿加莎·克里斯蒂,江湖人称“阿婆”回顾“战败”的阅读过程,我得出了三条重要的经验教训:第一,不要过于相信作者!
第二,排除干扰信息和抓住有效信息一样重要。
第三,借助心理画像锁定凶手。
关于“不要过于相信读者”这一点,必须说说《ABC谋杀案》的叙事策略。
《ABC谋杀案》采用了两种叙述视角穿插叙述,其一也是最主要的,是波洛的好朋友黑斯廷斯上校的讲述,他一路跟波洛同行,从自己的角度向读者展示着案件发生和调查的全过程。
第二种叙事视角是第三人称全知叙事,从小说第二章开始,作者就以“并非黑斯廷斯上尉的个人叙述”这样的章标题,让“假凶手”卡斯特登场了。
她看似客观实则有意描写他的各种举动,暗示他和谋杀案之间的关系,潜移默化地引导读者认定凶手就是他。
呵呵,真是防火防盗防作者,如果你实心眼(如我)一开始就着了阿婆的道,那么恭喜,真相就此与你无缘!
第二点应该算是基本的推理、探案常识,但结合《ABC谋杀案》的复杂性,特别容易踩坑,我觉得还是有必要拿出来提一下。
因为是系列谋杀案,围绕每一个案件都会产生大量信息,死者的经历、性格、为人、社会关系等等,这就导致微小的有效信息会被混杂在大量的无效信息之中,本来就难以辨别不说,作者可能还会故意“使坏”——将有效信息一笔带过,干扰信息大肆渲染,导致抓住关键信息点更加艰难。
前文提到的“长筒袜”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虽然小说早早就提到了长筒袜,但却混杂在室内描写、人物谈话中一笔带过,要不是波洛正式点明,恐怕只有特别敏锐和有经验的读者才能提前发现它。
最后一点“借助心理画像锁定凶手”,是我在波洛做最终案情分析时学习到的。
每发生一桩案件,波洛就在心里不断描摹、丰富凶手的形象,这个形象不是说他外表长什么样,而是指凶手的“心理画像”。
我要对付的是一个足智多谋的凶手——他不计后果、胆大妄为,是个彻头彻尾的赌徒。
他不是卡斯特先生!
他绝不可能制造这些谋杀案!
不,我要对付的人很不一样——他是个孩子气的男人——有仿佛出自小男生之手的信和列车时刻表为证——一个对女人富有吸引力的男人,一个无情地漠视生命的男人,他必定是其中一起谋杀案中的重要人物!
可以说,就是凭这幅心理画像,波洛最终排除了包括卡斯特在内的其他嫌疑人,直接锁定真凶的。
当然,事实证明,所有的事件、行动、证据也都正好对的上。
我一直有一个看法,优秀文学作品的优秀之处从不仅仅在于它创造了一个了不起的故事,如果有心,我们能从中学到很多很多。
以上三点当然可以仅仅看作“如何阅读一部推理小说”或者“如何与作者斗智斗勇”的经验之谈,但我想,怎样透过语言去洞悉一个人内心的真实想法,怎样在纷繁的表象中抓住核心逻辑与关键问题,是我们一生都在学习的东西。
就此而论,阿婆的小说真的高出许多推理作品几个段位。
03 最后是小说中一些零零散散的有意思的句子或细节。
(可能并没什么意义。
)和过去一样,黑斯廷斯,你有一颗美丽的心,而且从不多疑。
岁月未能改变你身上这个特点!
你认识到一个事实的同时就会提出解决办法,而且,你这么做的时候,自己还意识不到!
黑斯廷斯,天性美好之人!
对于一个有所隐瞒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比谈话更危险的了!
……谈话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揭示自我和表达个性的机会,遇到这种机会,人们往往无法抗拒,而且每次都会露出原形。
谈话的意义与危险性。
小姐,很可惜死亡会引发偏见。
而偏见对死者有利。
在中国,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死者为大”。
因为缺乏能够流行的或惊人的特点,本案并未引起媒体的太大关注,小巷老妇人遇害案很快就被更令人毛骨悚然的话题取代了。
贝克斯希尔案显然比安德沃尔案更受关注。
它具备更多能流行的因素。
首先,受害人是个漂亮姑娘。
其次,案发地位于一处受大众欢迎的海滨度假地。
大约100年前的媒体环境,一样追着热点跑,一样追求夺人眼球。
说一个人做疯狂的事,因为他是个疯子,这种说法是愚蠢的。
疯子的行为和正常人一样,也是合乎逻辑的,经过周密思考的,只不过在常人看来,他的观点是古怪的、偏执的。
没有逻辑也是一种逻辑。
(完。
怎么看这篇文章好像都应该放书评才对,但这个改编,真的让人太气了!
)
ep01结尾小房间昏黄光线里,凶手缓缓的伸展身体,肩膊扭曲。
灯丝闪烁几下,映照出闪亮额头,铜铃大眼,一张脸似妖似邪。
镜头音乐让人一下穿到腐勒的汉尼拔之红龙现身。
我不由得想象如果茶杯和老汉在场,他们会如何共情分析杀手的心路历程。
Mr Cust is changing,and he wants to share咩哈哈哈。
ep03案子破得太快了。
富兰克林落网落得太快了。
他对波罗一往情深的也太快了。
先声明不完全是阿粉,小的时候为了提高英文阅读的确是读了不少原著,但通常是当作通俗小说读的没放太多思考,何况和银幕上大放光彩的大侦探波洛相比,原著塑造聒噪的马普尔小姐形象似乎更深入人心。
比起《ABC谋杀案》来说,马尔科维奇在此部改编作品中似乎更想剖析波洛这个人物本身,当然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波洛,而每个人理解的人物都有自身经历的投射,对于马导来说也是如此。
-仇外。
经济衰落阶段外国人似乎总是成为替罪羊。
两战之间的英国也不例外。
本剧中两个主角波洛和ABC都是如此,试图掩盖外国身份并不能让他们在英国这种具有传统精英主义的国家更加逍遥。
于是一个变成了需要被担心的人(of concern), 而另外一个人变成了被利用的杀人工具。
似乎在其他人的国家,外国人都是异乡人,而他们的主要作用,就是为主流社会带来娱乐(entertain), 我觉得这是很有意思的视角。
- 战争恐惧/赎罪。
波洛在影片中被塑造为一个在战争中犯下一个无意错误而带来一众村民死亡的有罪者,所以他把寻找“谋杀者”作为自己的一种内心救赎。
而在影片的最后,他的轻松似乎已经彰显了这种自我救赎的成功,说出你的秘密,或者忘掉秘密,一个不艰难的选择。
一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只在一念之间。
-偶像。
凶手视波洛为偶像,他自述做了这么多事情(除了钱之外)是为了让聪明绝顶的波洛崇拜自己。
这种情绪虽然颇有荒谬之处(毕竟他看起来智商的确也不是很高),但思考他的人生经历,形成这种阴暗执拗的性格是非常自然的。
在一个富庶家庭中受到有权势(且有财产分配权)的哥嫂控制,成年许久还要寄人篱下,在家庭中没有丝毫地位,爱上的人也是哥哥的情妇,等待许久就是为了有机会取而代之。
环顾身边,有这种人的的确要小心了!
题外话,人物塑造上最喜欢Inspector Crome这个人,感觉他既善良又忠诚,就是傻了点,还好傻人有傻福。
四颗星,值得一看。
ABC=Alexander B Cust, or alphabeticallyAre you lonely? Don't be lonely. I am here, watching you.I followed the other day. You looked old and tired. You walk as if your feet hurt. I was rather concerned for you. I stood so close behind you. Could you feel my breath on you neck, Hercule? Plenty will say that it is vanity. "That puffed up, pompous peacock Poirot, " They'll say. And they'll laugh at you behind your back, but I'm not laughing.Because it's not vanity. I think you're trying to roll back the time to when you were a famous detective. When you were celebrated, when you were wanted. When you were loved. I have never been loved. But I will be feared. I will be a faceless beast, leading lambs to the slaughter.March 31st, Andover, Alice AsherApril 4th, Bexhill, Betty BarnardApril 10th, Churston, Carmichael ClarkeDoncaster, Dexter DooleyEmbsay, Ernie Edwards
看了开头,我就懵了,我记忆中的波洛没这么颓废啊,翻了一下原著,明明说他“容光焕发,神采奕奕”!
往下看,反正波罗就是被各种不待见各种憋屈,整一个老年危机。
编剧把黑斯廷斯写没了,硬塞进来一段陈年旧事,把整个案件的逻辑都给改变了。
然后加进来各种无关的细节,虽然对刻画人物可能有点用,但也太喧宾夺主了吧,正经推理部分好少,最后推出正真凶手那里几乎完全没有交代,最后凶手自己说是白兰地酒杯上的指纹暴露了,我觉得也有点牵强。。。
《ABC谋杀案》BBC再次改编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同名小说《ABC谋杀案》(The ABC Murders),波洛这个角色是克里斯蒂最喜爱的角色之一,在其33本小说、1部戏剧和超过50个短篇故事中都曾出现过(1920年-1975年),此次由约翰·马尔科维奇饰演大侦探赫尔克里·波洛,鲁伯特·格林特饰演巡官Crome。
设定在1930年代,英国处于经济大萧条时期,怀疑和仇恨率日益上升,波洛将面临一个连环杀手“A.B.C. ”的威胁,波洛连续收到凶手‘ABC先生’寄来的信件,信中预测接下来的谋杀案,而每一次谋杀现场留下一具冰冷的尸体和一本厚厚的“ABC铁路指南”列车时刻表......大卫·苏切版波洛形象已成为不可逾越的经典,编剧想重塑人物形象,原著里波洛的标志特征小个子、鸡蛋头、小胡子,还有重度洁癖与强迫症等特征都已删除,着力于波洛的过往,略带颓废,整个国家全体都排斥外国人,黑斯廷斯一角删除,原著里的温暖,诙谐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阴郁黑暗病态的社会......为了丰满故事人物增加前史剧情,颠覆原著的故事设定,这种影视改编方式是可取的,但如何改得巧妙?
赢得原著粉及影迷的喜爱,是编剧需要平衡的。
除此之外,调整故事时间背景,是突破阿加莎经典原著设定,再次获得观众喜爱的改编方法之一。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酸梅电影”,未经允许不得转发。
回归了!
回归了!
回归了!
每年一部的“BBC阿加莎系列”终于回归了!
(又有人要死在她笔下了…)
为了纪念阿加莎·克里斯蒂诞辰125周年,每年BBC都会在圣诞节后推出一部阿加莎作品:15年的[无人生还]、16年的[控方证人]、17年的[无妄之灾]每一部都是推理迷的挚爱,阿婆的经典!
向来以品质著称的BBC绝不会循规蹈矩的翻拍:经典的BBC三集片体量,搭配考究的场景服装、吊诡的画面镜头、精湛的演技表达…造就了该系列精致、迷幻、古典的戏剧风格。
今年终于等来了阿婆笔下的当家角色 —— 波洛ABC 谋杀案The ABC Murders
[ABC谋杀案]是阿加莎的经典长篇之一。
故事如其名…署名ABC的杀手以字母表顺序连环杀人,在A城杀死名字首字母A的被害人,以此类推、连环作案…杀人计划充满了仪式感!
凶手每次作案,都会有一封言语挑衅的信件寄给 ——大侦探波洛
大侦探赫尔克里·波洛是阿加莎笔下最知名的角色!
头顶巴拿马帽、脸上挂着八字胡、喜欢秀法语…这位来自比利时的名侦探向来保持着优雅、高傲、精致、华丽的做派登场,探案风格独树一帜!
有人说他是业界最优雅的名侦探。
和福尔摩斯的演绎法不同,波洛擅长推断心理动机、发掘人性弱点,从而挖出真凶…比如他在询问别人时从不直接提问。
他认为只有提出自己的观点,再加上一点自相矛盾的论调才会撩动人们思维,对方才会松口吐些什么…
不过,也有人吐槽他就是一个浮华、虚荣的老头!
穿着讲究的他喜欢混迹上流社会,破案的过程中明明很享受被恭维的感觉,却又故作谦虚…(大哥,兰花指收收…)
就是这样一个特立独行的名侦探…以30部长篇、48则短篇,足足占了阿婆毕生的一半笔墨!
而波洛也在银幕上留下不少经典形象:在经典的1974年版[东方快车谋杀案]中…英国男演员阿尔伯特·芬尼完美表现出了波洛优雅、冷静的推理风格,成为最经典的波洛形象之一。
从1989年-2013年英国ITV拍摄了[大侦探波洛]系列。
在长达13季70集的篇幅中大卫·苏切特演绎了波洛幽默、精致却又骄傲、自负的一面…每一季都没下过豆瓣9.0!
而由皮特·乌斯蒂诺夫的波洛在[尼罗河上的惨案]与[阳光下的罪恶]中与嫌疑人的谈话对峙令人记忆犹新…
经历了这么多经典演绎…大侦探波洛的形象也逐渐被定型:敦实的身材、精致的装扮、带着慵懒而精明的表情,又一副自得、自满、自负的神态!
所以请大家做好心理准备:今年的BBC阿加莎系列将带来一个全新波洛!
故事一开始,凶手ABC就寄来了嘲弄波洛的信,伴随这信中的描述大侦探波洛走入视线。
身材佝偻、头发掉光、八字胡稀落的不成形…
老戏骨约翰·马尔科维奇饰演了暮年的波洛。
他在经历了名声鹊起、宾客满堂、众人追捧之后只剩下在寂静之处独自踽踽独行…波洛老了!
这对于原著粉难以接受:因为原著中波洛和黑斯廷斯上尉共同破案,而且之前的影视作品也从未把波洛刻画的如此落寞…波洛不是精致猪猪男孩么?
其实,在这部新作里波洛依旧保持他的精致有礼:出门前认真洗漱,花白的胡子要染成黑色…(原著中波洛经常染发)
到了警局也绝对不会以波洛之名提要求,绅士有礼的坐在等待席上安分的等着叫号…
然而他换来的却是警方的厌弃!
曾在[哈利·波特]中饰演罗恩·韦斯莱的鲁伯特·格林特出演了年轻的领导人 —— 克罗姆警督在克罗姆眼里,波洛是个投机主义者。
他以破案为契机打入上流社会,全苏格兰场警察的付出都还比不上波洛一个人的名望…波 洛:我哪儿得罪你和警方了么?
克罗姆:你不是名侦探么?
自己推理啊?
当两人陷入互不信任、互不妥协的僵局时…署名ABC的杀手顺着ABC铁路指南的地点开始作案了:安多弗市(Andover)杂货铺的女老板爱丽丝·阿舍(Alice Asher)在家中被人划破喉咙而死,身边摆着ABC铁路指南的A字头…
不久后海边的贝克斯希尔(BexHill)也发生凶案。
当地餐馆服务员贝蒂·伯纳德(Betty Barnard)被人用丝袜勒死在海边,一本ABC铁路指南被翻到B字头…
当初警方对波洛提交的匿名信充满怀疑。
如今面对接连发生的凶杀案,才意识到匿名背后的连环杀手真的在按照字母表杀人!
彻斯顿(Churston)的卡尔迈科·克拉克爵士(Carmichael Clarke)已经成为杀手ABC的下个目标…
由此ABC连环杀手名声大噪,全国陷入恐慌…(从D到Z的人估计开始搬家、改名了)
新版的[ABC谋杀案]不仅对原作进行了巨大改动。
甚至在原本破解连环杀人案的基础上,嵌入了更多关于波洛本人的内容,生活、命运、性格等等…阿婆原著里的波洛来自比利时,曾是一名警察。
来到英国后便开始了侦探生涯…虽然新版的[ABC谋杀案]里波洛依旧会时不时秀法语,并喜欢把年轻人当孩子看,但却少了光环!
剧中的ABC杀手了解波洛的前半生:从他流亡到英国,到成为名侦探,再到被上流社会追捧…凶手杀得每一个人都和波洛有联系!
当警方以为这个变态杀手是出于性欲杀人时…波洛已经意识到,凶手如此有规律的杀人,只是为了让自己陷入到他设计的这场谜题之中…已经老去的波洛还能否识破迷魂阵呢?
不得不认栽…打破波洛的形象,重塑他的故事,太离经叛道…遭受原著党的差评那是肯定的!
但也正因如此,被精致描绘的波洛才能落进凡尘…波洛已经老了。
人们也不再信任他了。
大背景都成了排外的经济萧条期。
在第一集里有这样一个细节:现任警督克罗姆不相信波洛时,他转头去找贾普警督。
贾普警督在阿加莎多部作品里出现,他充当了波洛的得力助手及合作伙伴,经常为波洛的行动提供援助…如今的他退休种菜。
原本以为找到了帮手…却没想到,同样年迈的贾普当着波洛的面发病身亡!
头发没了,胡子白了…这些外表的变化只是在提醒身体的衰老。
而身边熟悉自己和自己熟悉的人们挨个离去…则是在刺痛波洛:你的时代、你的人生、你的使命即将完结!
原著里的真凶是为了掩盖罪行,炮制ABC连环杀人案…这部新版的[ABC谋杀案]更像是在解剖 ——
凶手仿佛是想扒开大侦探波洛精致的表皮…看看他究竟是谁?
(发送ABC获取熟肉)
和之前的翻拍的《控方证人》一样的问题,在原基础上加了很多莫名其妙的设定……《控方证人》的律师在老电影中自带吐槽和傲娇属性被改成一个感觉精神不正常的人,这次的《ABC谋杀案》把阿婆的波洛改成一个晚年被人嫌弃还处处被排挤的形象?????
太烦人了,老老实实的拍悬疑剧不行吗。
之前看BBC《无人生还》还觉得很惊喜,果然毁原著不分国界嘛
大家可能都知道,BBC最近几年一直在改编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先是《无人生还》、再到《控方证人》,去年又出了《无妄之灾》。
毕竟都是阿婆的杰作,虽然编剧对剧情进行了些许修改,但凭借着优秀的故事线路,几部作品依然获得了不错的评价。
而今年,BBC推出了阿婆的另一部作品《ABC谋杀案》,而这部作品的主角依然是阿婆创造的经典角色比利时侦探,赫尔克里·波洛。
大家应该在很多阿婆的影视作品中见过他,可能最被人们熟知的就是《东方快车谋杀案》和《尼罗河上的惨案》,他挑剔成性、毫不谦虚、特立独行,是个十分具有个人魅力的角色。
然而在BBC今年这版《ABC谋杀案》中,我们所见到的却是一个不一样的波洛,虽然每一次改编都会与原著有所不同,但如此大程度的改变人设,确实出乎人们的意料...
故事一上来向我们呈现的,并不我们熟知的那个自命不凡、信心爆棚的名侦探,而是一个出现了晚年危机,连胡子都已经变白的老头,为了保持形象,他只能用染发剂将胡子变黑...
对他来说,自己的光辉岁月已经过去,就连原来与自己一同共事的好搭档,贾普警督也因上了年纪而退休,后来更是因心脏病发突然离世..
而新来的克罗姆警督(没错,就是《哈利波特》的罗恩)心高气傲,一心想做出成绩,他十分尊敬自己的前辈贾普,并把他的离开和去世归咎于波洛。
因为警方调查后发现,比利时根本就没有叫波洛的警察,认为这位名侦探假造了自己的身份,而为他担保的贾普警督也因此被连累,遭到其他同事的疏远,最后连葬礼都没什么人参加...
为此,年轻的克罗姆拒绝与波洛有任何交集,更不用说让他参与案件的调查,波洛也失去了当地警力的协助...此时的波洛完全没有了往日的风采,他虚弱、衰老、无助、被人嘲笑,曾经的大侦探却成了一个骗子,这样的形象让人看上去压抑得不行...
可就在这个时候,ABC出现了,他向年迈的波洛发起了挑战,表示自己将会进行一场屠杀,每次作案前他都会寄信给波洛,之后再揭示自己的作案地点...而杀人的顺序也并不是随机,而是按照ABC的顺序选择地点和被害者,每杀害一个人,他便会在尸体旁丢下一本《ABC铁路指南》,并且翻到杀人地点的那一页...
虽然波洛竭力想要阻止凶杀案的发生,他对凶手接下来的目标毫无头绪,每次赶到现场,悲剧都已经发生。
他唯一知道的,便是凶手十分了解他的过去,选择的每一个行凶地点,都是波洛曾经到访过的地方,而被害者也与他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一位遇害者 ,安多弗的烟草店的老板娘爱丽丝·阿舍。
1914年时一位难民孕妇突然生产,阿舍夫人为新出生的男孩提供了一些衣物,而当初接生这名男孩的人,正是波洛。
1921年波洛在贝克斯希尔的姜黄猫酒馆喝了奶油茶,而 第二名遇害者 贝蒂·伯纳德就是这里的服务员...
5年前,波洛参加了赫敏夫人的生日派对,而他的丈夫卡尔迈克·克拉克便是 第三位受害者 。
虽然知道了凶手的犯罪思路,但波洛总是慢一步,完全被人玩弄于鼓掌之间,但很快第四个目标D出现了,目标是德克斯特的腹语师,德克斯特·杜利。
但凶手却犯了一个大错,他杀错了人。
波洛知道凶手绝对不会善罢甘休,更大的屠杀即将发生,他必须在凶手再次行动前,赶快将他找出来。
至于真凶,影片似乎一开始就给出了答案,是一个名叫亚历山大·波拿巴·卡斯特。
是的,他名字的缩写正是“ABC”。
他的工作是一名丝袜推销员,而波洛发现每一位受害者,身上都出现了丝袜,并且与受害者的相关的人也都表示,自己在案发前曾经有人来推销丝袜。
似乎一切答案都已经揭晓,波洛需要做的就是找到真凶,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这个卖丝袜的人究竟是谁,为什么要这么做,报姐在这里还是不剧透了。
(相信肯定有看过的人知道真相了)
作为BBC的三集片,《ABC谋杀案》依然坚持了以往的风格,不管是画面还是氛围的烘托都十分到位。
与前几作改编一样,这次的作品里依然十分强调剧情人物的描写,每个角色个性都是十分突显,这次甚至连波洛的人设和背景都改掉,也是非常大胆。
可这样的问题也很明显,因为太注重对每个角色进行塑造,展现不同角色之间的冲突,以至于作为一个悬疑推理的故事,剧情的节奏就有些慢了下来,缺少了凶手与侦探间斗智斗勇的紧张感...但也正因如此,很多人都对这版《ABC谋杀案》表示心情复杂,尤其是读过阿婆原著的人更是难以接受,目前在豆瓣上分数是6.8,可能之后还会再降..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影片确实向我们展示了波洛的另一面,他也会衰老、他也会无助、他也有着悲伤的过去,与经典的波洛形象相比,这版波洛更像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如果抛开原著,不考虑波洛这个人的人设,这版《ABC谋杀案》还是值得一看的,毕竟报姐一开始也说了,不管怎么改,阿婆的故事还是很精彩的,最后的结局反转也十分精彩。
但还是希望BBC能稍微换一个思路,不出意外的话明年可能会继续改编阿婆的其他作品,虽然冲着阿婆的名字,我们肯定会去看。
但如果还要继续按照这个套路,大幅修改人设,甚至增加那么多没必要的情节。
再精美的画面可能都救不回来了吧...
非原著党,第一次看这种剧,以前也看过阿加莎的侦探小说改编的电影,不多。
因为我并没有看过原书,所以对于剧本改编很大并不是有很多怨言。
我在看剧的时候偶尔会扫两眼弹幕,我看很多人对这里面大侦探菠萝的性格人生境况等等的改编表示很多不满,当然因为我并没有亲身体会所以感觉不出来。
其实我觉得编剧这样改了我自己是还挺能接受的,好多人说前面铺垫菠萝以前不是警察的回忆出现太多回,其实我感觉这段应该算彻彻底底对菠萝的改编在我看来虽然逻辑可行性有点怀疑(就是弹幕有人说战争不杀神职人员),但是感觉从内涵来说还是有点震撼的,任何关于在战争中的人性问题都让人觉得复杂又可怕,所以编剧加入这段原创历史其实如果只当成一个新编我觉得还是挺不错的剧情。
然后是关于剧情拖沓问题,其实也就还好,一共才三集,虽然一集小一个小时,不过很多都是在描写替罪羊和犯案过程,所以直接导致这个不像一个侦探推理剧反而像一个悬疑惊悚剧,不过我就是抱着悬疑片看的,所以这里我还是没有什么心里落差,如果是想看大推理的电视剧劝你不要看了。
就从悬疑片的角度看我觉得还是挺不错的,很多地方还是很给人吓人的紧迫感。
不过如果将它看成推理的话那就肯定会失望很多,看了两集半还在搜集证据抓到替罪羊,不过我个人觉得,我非常喜欢的一点就是,你知道的所有都和剧里的侦探知道的一样多,没有任何证据对观众隐瞒了,聪明的人就能猜出来凶手是谁。
反而太多太多的剧基本都不给你展示线索这样最后推理时刻给你列出来让你感到惊奇,我不喜欢那种。
然后是关于凶手的杀人动机,表面看是为了伯爵的地位和钱,实际上是内里已经杀人上瘾的心里疾病,不知道是不是这一类人都是那种极端的人,希望自己的犯罪能将聪明的名侦探耍的团团转,希望能成为他的对手,用自己的犯罪成就自己……嗯,非常之疯狂。
当然这点好像也和原著不一样。
所以整体来说还是当成一个用了原著杀人手法的新编老年菠萝侦探的故事好了,不要过分纠结于侦探推理过程,其实也还算是不错的。
chin–chin Cenduruila
【2019.11】完全失望
bbc这几年翻拍的阿婆mini剧真的一部不如一部,这部拍波洛的简直了,疯狂弱化波洛写成一个垂垂老矣还有点神经质的侦探,可怜的贾普警探直接写死。改编不是瞎编啊,推理部分也很薄弱,还故意弄成悬疑恐怖剧又加上sm元素真的fo。还比不上剧版波洛。好像bbc还签了好几部阿婆小说,估计以后就不会抱多大期望了。
在完全忘記原著的前提下觀看,還是很entertaining的,至少單一從此劇來看是自圓其說且並不爛俗。
睡了醒 醒来看 看了睡 周而复始 都不知几日几时
掉进一个好故事的感觉真令人沉醉,快乐。
这次改编没让人讨厌,谋杀游戏恶趣味十足。但为什么拍得这么腐。
忘了原著内容的表示蛮好看呀
作为一个没读过名著的没文化的我,真的没看懂,节奏太缓慢了,推理过程也没有一种眼前一亮的东西,糊里糊涂看完的,演技挺好可是有点故弄玄虚的感觉。
比大卫苏切版差很多,伪线出现的太早太明显,没了哄骗误导观众的作用了……而且波洛不应该是个自信到让人以为是自负的胖老头吗?怎么变成了郁郁寡欢,似乎还有点小心翼翼……
韦斯莱咱们不秃好吗。
照着几年前老年福尔摩斯的路子拍的,然而这真的适合波洛吗?与之前我们所熟知的性格完全不同,有些困惑不应强行加在波洛身上,显得故弄玄虚。
好看诶!不要看解说音轨的那版,太毁气氛了,还是无妄之灾的拍法,但其实不适合 因为这部是双视角,而且还有回忆线,显得很乱,节奏也比较慢,看到b死了就猜到“把尸体藏于尸山”的手法也猜到了犯人,不过没想到salesman不是诡叙而是被人利用,更没想到深层原因原来是因为对菠萝的爱😂惊了
回去看苏切特老师去了……
一言难尽。可惜了……
这几年BBC新拍的波洛探案剧硬是把本格推理拍成了社会派推理
先观望吧,主要这个波洛真的太忧郁太颓了啊,一时没法接受……
菠萝老年危机?编剧知道自己在做阿婆的本子吗?渲染氛围心理描写闪回镜头杂七杂八搞一通,就是半句不提怎么破案的,故弄玄虚的无效叙事。
剧情还可以,就是画面有些暗淡,看起来会很压抑。
非原著党,所以第一第二集骂声一片的时候我觉得还可以呀。我可是马尔科维奇黑哦但这剧我觉得真的可以。结果第三集掉链子。。。。。
編劇調整的目的何在?波洛的過去與現狀的改動與主線的關係何在?宗教和戰爭與主要衝突的互動何在?原作本已trick大於plot,傑出的障眼法和視角錯位頂替了推理的邏輯與線索的細膩,本片更藉影視語言將此進一步加劇。BBC長於製作、擅用鏡頭,本片甚至帶著安德森對稱和漢尼拔美學。各位演員演技精湛寫實,令人過目不忘。本片選擇了近年來流行的暗色調慢鏡,片頭甚至有些西部世界風,配樂深得盜夢空間精髓,藝指怕不是諾蘭粉。本片具有典型的BBC風格,敘事節奏適宜,懸念營造得當,如不立足波洛,當是一部源於阿婆的及格以上的懸疑劇作,但作為改編,縱然將原著橋段玩得再自如,也難以彌補觀眾心內落差。不如無妄之災更別提無人生還,BBC還是擅長改編非系列作。ps:對女性的不友好是成見還是時代?&凶手和波洛最後的對話怎麼這麼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