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斯基与龟》里,北野武穷尽一生,抛家舍业投身艺术却终究输在没有艺术天分上,成了终老一生的画匠,而非画家。
电影里的前大部分描绘了一个少年伪绘画天才,但是最后的百分之十,让他失败了。
有人说,感谢这最后的百分之十,失败了画家梦,但是成就了一部伟大的电影。
而《song of noise》,给四星,少的一星却是因为最后的百分之十,成就了奥斯卡,成就了大部分common people,却没有成就电影本身。
电影里的人得等级划分其实十分明显。
以博森为代表的six drummers是无视金钱、权利、甚至做工优良乐器,华丽演出厅和音乐界认可的音乐追求者。
他们的艺术道路上,音乐源自本真,源于内心的渴望与平静所爆发出的生命力。
在博森眼里,那些所谓的“音乐”实在是“垃圾音乐”。
巧的是,以奥斯卡,哥哥的爸爸妈妈,音乐学院院长为代表的一群根正苗红的音乐家也把街头卖艺的手艺人,躲在地下室死磕吉他的躁动少年,和吹啦奇形怪状身着奇装异服的乐器的行为艺术者,包括博森这些非常态存在的艺术家所演奏出来的音乐叫做“垃圾音乐。
”对立的两方反击的手段不同。
Six drummers 以各种出人意料的方式触及这座城市的底线——医院的演奏是对音乐生命力的追溯,主节奏有人的胸腔、腹腔以及手的拍打构成;银行的演奏是音乐对金钱世俗的反讽,随着银行经理看见钱被碎纸机粉碎的一声尖叫,six drummers的音乐态度显而易见;第三章更为讽刺,奏乐形式直指传统意义上的正宗音乐所代表的老套、烂俗,借着奥斯卡的指挥,six drummers使用最简陋粗鄙的机械演奏出震耳欲聋的音乐;而最后一章,最让人称绝,算是他们对音乐的祭献,冒着生命危险,给脱离光、电子音污染的城市献上一曲。
面对六个疯狂的艺术家,而XX则只能动用武力予以报复。
他们抓遍了城里的地下艺术家:真心搞音乐的,玩儿票的,装逼的……各色人等,各种乐器应有尽有。
近百号人挤在警察厅里,各种演奏声交相迭起。
于是这场类闹剧引出了电影中关节性的人物阿玛德斯——音乐世家里的音盲。
阿玛德斯疯狂的砸毁了许多见乐器,砸毁了压制了他多年的音乐。
对于阿玛德斯来说,音乐一直是一种恼人的东西。
阿玛达斯喜欢音乐吗?
当然喜欢。
为什么又不喜欢?
阿玛德斯喜欢没有杂质的音乐,当下的音乐与门第、权钱、跟风、迷失、嘈杂、品牌号召力挂钩,失去了应有的音乐本质。
在一个只有“垃圾音乐”的世界,阿玛德斯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音乐——无声音乐。
其实,整个电影的信息量非常大,导演想要映射的点非常多。
比如体制内的音乐学院只能批量生产没有创造力的音乐人;比如社会大众失去对音乐的鉴赏力盲目跟风,崇拜名流;比如底层音乐家的挣扎,对即将死去的音乐的拯救;当然,还上演了一出啼笑皆非的爱情。
影片的最后,一种不是happy ending的happy ending。
一向自负傲慢的奥斯卡体会到音乐真谛;那群噪反的鼓手,与社会达成协议。
这就是我最开始提到的,百分之十的失败的部分。
有狗尾续貂之嫌。
本来在这样一部充满躁动因子(看点)和剧烈矛盾(推动剧情发展)的电影里,没有爱情,故事也依然看点十足。
甚至故事在阿玛德斯与萨那在房顶上分开就可以结束了。
而导演始终想给观众一个交代。
而这个结局感觉连导演都没完全厘清。
到底音乐变成了什么样子?
是垃圾音乐变成了真正的音乐,还是被称为垃圾音乐的成了真的垃圾音乐?
最后的结局让整部戏有狗尾续貂之嫌,也使得想要表达的内容有充满自信的昂扬、天马行空的躁动转变为一种不知道该哭还是该笑的些许无奈和不知所措。
当然,不排除自己理解粗鄙,或许导演有像哈内克《趣味游戏》里戏弄观众的癖好——你以为我在说这个吗?
其实,我说的是那个。
嘛哈哈Ps最后的electric love很销魂也许四个乐章个代表四种音乐?
电子、古典……我是音盲,这个参不透。
警察Amadeus Warnebring出生在音乐世家,却是个“音乐白痴”,他的弟弟奥斯卡4岁就会拉小提琴,12岁就能作曲,现如今已经是世界级的指挥家。
Amadeus Warnebring不懂他们的音乐,讨厌节拍器,他觉得他们的音乐都是噪音,听了让他心生烦闷,于是当他办公室的一个职员上班在放他弟弟的音乐的时候,他歇斯底里的关掉了收音机,他的理由是他需要安静。
这时候影片的核心出现了萨拉佩松和她的搭档,他们疯狂敲着架子鼓,一路狂飙,最后还用节拍器玩弄了警察,米安和佩松觉得这样一点都不过瘾,他们要演奏更疯狂地音乐。
米安创作了四首曲子,分别为:1、doctor doctor2、money money honey3、fuck the music kill kill 4、electric love 。
这是四个非同凡响的乐章,他们在第一乐章里用医院的器材和病人演奏,在第二个乐章里用银行的章子 硬币 和碎纸机演奏;在第三个乐章里他们用铲车,钻石机,压路机,挖掘机演奏,在第四个乐章里,他们把自己掉在高压电线上 用高压电线演奏。
这一切很荒诞么?
但他们都是音乐不是么?
他们弹奏过的任何乐器,Amadeus Warnebring便听不到他们的声音了,这个真的是本片的一个小亮点,不过我觉得导演也在这里侮辱了观众的智商,Amadeus Warnebring本是一个音乐天才,音乐本就应该是在生活的角角落落,一切能发生的东西都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
但是Amadeus Warnebring的父母、他弟弟的音乐史老师,他们不这样看,他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开着无聊的同一个玩笑“是哪个人弹错键了嘛?
还是哪个小提琴手拉错了弓?
”整个音乐界变的无聊,他的弟弟甚至排斥别人的风格,失去本真的音乐让他们变的狭隘而没有生机。
是他们毁了音乐还是音乐毁了他们呢?
Amadeus Warnebring在第四个乐章即将开始的时候领悟到了一切,他成了乐队的第六人,由他作曲,他们六个人利用整个城市,奏出了最美最真实的音乐。
从此,Amadeus Warnebring的世界获得了安宁,他依然去听他弟弟的音乐会,但是他是安静的,因为他的内心此时只有真正的音乐,而他们所弹奏的,都是失去了音乐的本真,狭隘的,无聊的,毫无生命力的音乐,他对这些伪音乐是免疫的。
这是一部极具反思色彩的黑色幽默喜剧,在明快的节奏和节奏感强烈的打击乐中,我们逐渐明了了套上条条框框音乐的失真和虚伪。
而跟随导演,从新认识到了音乐的本质。
音乐本就在身边,是的,那些不是噪音,他们的节奏感是那么的美?
只是你没听出来,对么?
正如影片末尾佩拉说的那句话一样,我们总的混饭吃,总得弹点他们听的懂的。
原来只是你不懂,原来只是你发现不了,原来只是你听不到,原来世界被音乐环绕着。
了解实验音乐就会感觉这片子非常儿童的善良。
儿童的意思是说她没有真正冒犯大众。
一句话介绍实验音乐的核心,平常音乐都是传销,实验音乐才是自然销售。
什么是传销?
给你一个梦,然后溯源起来就是为你编织一个梦,心平气和的想想,那些愉悦的兴奋的音乐,是不是为你量身定做的你所能适应的旋律或节奏,进而那是一个情感习惯的陷阱,包括莫扎特披头士或者霓裳羽衣曲,她们都在引领你逐级传播那个窄面产品。
传销的比喻可能不太对,换毒品的非文艺理解试试,除非认为毒品幻想比清醒认识的面积大。
实验音乐不提供情感共鸣,而是提醒地球各位,平常音乐是一个声音领域中的麻木而且集中的频段,提醒还有其它的频段可以被人类的生理听见。
这电影的表达虽然柔和,但也顺便了一手终极思考,音乐或者声音艺术,有用吗?
就是那台词,我想要安静。
实验音乐在近年来已经内部热情减弱了,原因也是如此,安静不好吗?
虽然终极与否很简单,实验音乐的行程却复杂,很不儿童的那些存在,除了一些空间思考的声音艺术,以及等等,也包括用噪音的噪音,不是反流行音乐意义的噪音音乐,而是纯的噪音,无节拍无旋律感的,挑战人类耳膜痛苦承受力的声音。
这电影的柔和感,就是她,还是换算成节拍旋律了。
换句话说,用平常音乐的各种领域理解这电影,包括谁是什么音乐天才或另类,容易传销了,而是音乐是什么,这问题。
我不觉得这电影的编剧或导演是停留在节拍那伙的,这题材不讨好,她们不想过于唐突,相信她们是实验音乐的爱好者,或者本身就是,我不知道。
从电影的角度讲,她们更多的,是披着平常电影夸张剧情的皮,做了一个音乐曾经思考的纪录片。
致以敬意。
悖论也就出现了,这一切显得多么浪漫,浪漫和实验有鸡毛关系呢,哪怕是从浪漫入手。
期待看这片是因为豆瓣推荐评分很高,影片的前几分钟在卡车中打鼓的片段让我很有感,节奏性很强的架子鼓鼓点配合发动机、轮胎、高速路等发出的声音一起十分搭调,很有感觉。
个人最喜欢的声音片段是在银行表演的那一段,特别是刚开始时粉碎机粉碎钞票的声音配合上银行职员的尖叫声感觉真是好。
但是如果说全片的感觉化我个人认为是一般的,剧情呈现刻意求新、求异的基调,切格瓦拉精神式的反主流腔调,这对我来说并不十分喜欢。
全片高潮好像也没那么高,最后几位鼓手沦落到饭馆继续卖唱的地步是不是在向激情过后的人们警示:非主流终归要回到主流中来,胳膊拧不过大腿的——想到这,我突然有个感觉:瑞典、法国也有河蟹吧!
两位不被世俗观念所束缚的音乐家,当自己的另类作品在大众场合得不到认同以后,愤而走向极端以报复社会为发泄口,试图制造各种恐怖事件来唤醒普罗大众。
两人的小破坏受挫后,为了制造更大效应,随后招来更多不得志的鼓手来充当助手,开始一起接一起的挑战社会和传统的破坏。
另一名出身音乐世家的警察,从追查他们到认同他们,并最终加入他们一起完成伟大的“城市电爱”交响噪音。
影片由并非电影院校专科毕业的两名瑞典人合伙完成,把之前获奖无数的短片《不速之鼓手》重新再加工成剧情长片,并且在戛纳再次获奖。
其实,这并不是一部多么复杂的剧情片,最大看点在于其中的几段别开生面的音乐桥段,音乐电击疗法、银行碎钱音乐、铲车和电线音乐,各种前卫的超乎想象的音乐形式,把众多人们手中的日常生活工具,被几位音乐人随手把弄节奏骤起,立马成为一场突破传统想象力的艺术噪音。
当主流群体们还沉醉在各种屎尿屁整蛊恶俗中时,两名瑞典人为大家带来别出心裁的音乐整蛊剧,来一次“真正的违法艺术”,在展示不同凡响的音乐形式的同时,还用音乐来讽刺现实和社会现象,让世人见识到真正高修养的超凡想象力。
如果你把其中的音乐片段当成真正的音乐来欣赏的话,只能说,你会错意了。
导演只是想借助这种另类极端的音乐形式来唤醒大众的传统思维方式,比如那个造诣颇高的天才指挥家弟弟,尽管他如神童一般照耀着整个音乐界,但他那种固执己见排斥异己的音乐思维,却是最要不得的艺术修养形式。
实则导演只想告诉大家一句话,艺术来源于生活,音乐更离不应该固步自封。
疯了吧,第二次了上当了!
上一次是《中间人》... 又是豆瓣所有人都说好,好屁啊!!!好的过《海盗电台》,怎么可能!!
充其量是个大制作的实验片,哪儿好,好哪儿,有反政府就好?
说实话从电影角度看就是个三星半的水平,玩音乐的说好就算了,不玩音乐的也说好你妹的就是从众心病又犯了!!!
我24岁的时候到单位上班。
每听到老头老太讲那些龟毛的琐碎事,心里就尼玛果断地怒火中烧。
每到那时,我的兜里应该有一个邪恶的MP3,里面装满是NIRVANA、ALICE IN CHAINS、SLIPKNOT、污秽摇篮,甚至还有JOHN ZORN、灰野敬二、等等的疯狂叫嚣。
那时我就在想,假如我能接通一个空气中的频道。
把这些倒霉的声音放给全世界人共享,那地球一定会被玩的HIGH翻上天。
到我年纪大了,我渐渐意识到。
自己所相信的那种赋予能量的音乐,并不能影响到任何其他人。
伟大的传播业,甚至能把一班以烧音响为趣味的疯子,请到中山堂办成一出像模像样的声音艺术展。
所有的抵抗主义叫嚣者,最终还是会友好地加入市场经济大潮的阵营当中。
然后再调剂上比起过往更甚之4、5倍的矫情,和这个下贱的时代一起吹牛皮。
对于一个仅仅认识中国字的人而言,《噪音》也是可以完全不需要中文字幕。
张扬的音乐狂徒,干的都是高保真、立体化的犯罪场面。
再搭上这种天真烂漫的妄想症剧情,我敢保证这是听不懂瑞典语且英文也基本烂的你,第一部在无中文提示下,看的最顺溜的一部电影。
大音无声,用心灵去感受这个世界,听到的只有安静。
一句话来概括这部电影呢就是:开头和结尾的音乐不错,中间的是行为艺术。
不喜欢的,看到这里就看完了,可以洗洗睡了。
约翰•凯奇(John Cage,1912~1992)在1952年的“名曲”《4分33秒》就是这样的。
什么才叫音乐,古典的看不上玩摇滚的,摇滚的瞧不起玩流行的?
流行的又认为古典的太装!
这也许就是一种“音乐歧视”吧。
当然,拍文艺片的瞧不起那些拍三级片的,虽然都是一样的露,一样的色,前者可以叫“情色”,后者就叫“色情”了。
当然,对我这种人来说,情色也好,色情也罢,能刺激荷尔蒙就行。
把恐怖片当文艺片看也是一种境界。
所以这部电影也一样,喜欢的人推崇,不喜欢的人……看到有人介绍导演说是学美术的,画面也许不美,但希望你能看到深度。
音乐不是炸弹,却能颠覆城市,整个城市都在演奏,每个人都是简单的音符。
Music for one city and six Drummers(这是导演的2001年的短片名字:不速之鼓手)以下的名字是,演员的真名。
1.打翻了警察,(Magnus 马格纳斯)2.为蝴蝶配乐(Johannes Bjork 约翰内斯 比约克)。
3.电音之王。
(Marcus Haraldson 马库斯 哈罗德森)4.燥狂男。
(Myran 麦兰)5.定音鼓狂徒。
(Anders 安德斯)6.节拍器(Sanna 萨那)行为艺术的四个乐章,不想看的跳过。
一,Doctor Doctor Gimme Gas in my ass (菊花台)二.Money 4U Honey 三.Fuck The Music Kill kill 四.Electric Love (PS:有懂行的,把能几个看不上给我来个排比句)
其实两条线的故事单独看都不算特别有新意。
一个关于从小被冷落的人不被理解的故事,一个关于一群被冷落的人寻求突破的故事。
后者虽然弄了很多令人匪夷所思的情节、情景设置,不过说实话看多了觉得也没啥特别新意。
不过通过音乐这个点,包括犯罪、职业原因,用一种相互表现上相互抵触,实则相互吸引的方式联系起来了,搭配上北欧的冷幽默,整体效果还不错。
瑞典这样长期高福利国家,从未经历过战火,也未曾在金融危机中破产,民众生活在开心幸福的环境中,诞生出这样的创意,难得,也却有一点不着边。
艺术创作医院那段真是有点惊到我,别的还好,最后那点怎么警察先生还叛变了呢?
在我看来这样的年纪大的女人没啥性吸引力了,最后那一点点酒吧演出总算回归了正常世界,唱的歌声也更好听了。
我挺希望国内将来也有这么一天,一堆无厘头的作品横空出世,不尽然都是好看的,但是说明百姓过得幸福,闲的难受有精力想这些
说真的,没意思。
让人兴奋的片子,而且是【歪小子斯科特对抗全世界】那种兴奋!
叼爆了!!!!!尤其是在医院那一段
城市充满了坏音乐,最后的寂静之声震撼了我~
很酷的无政府主义实验音乐,没来由的节奏还能调动气氛,不过故事真的不能再热闹活泼一点吗,闷死我了
噪音的逆袭
这绝对是巴神式的思考和反抗。一部天真无邪的童话片。
我特意戴了耳机观赏本片,事实证明,我也是个音乐俗人...
妈比
原来只是你不懂,原来只是你发现不了,原来只是你听不到,原来世界被音乐环绕着。
太牛逼了太牛逼了!!!!!!!无法形容!!!!!!!!!摇滚版的V字仇杀队!!!!!!无政府主义!!!!!!!噪音袭击世界!!!!
不同于《破铜烂铁》的喧闹,结尾歌曲轻巧点题。
都他妈是傻逼吗?
少有的专门打击乐题材的,很有才
一群疯子
妥妥地入选俺未来儿子必看电影之列!
特别有意思,特别适合过度解读。
好玩,不过之前米歇尔·福冈做的那些mv比这个精彩多了。
鏡頭弱,敘事弱,演技弱,主線模糊到幾乎沒有
新奇有趣,就像是一场荒诞的行为主义实验。第四章男女主角站在房顶聆听城市灯光的变化与节奏,浪漫至极,瞬间让我闪回到Fighting Club结尾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