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魏平安就说了,就算是坐台小姐又能怎样,但是支持整个行动仍然建立在韩露不是坐台小姐的事实上,如果韩露是坐台小姐,魏平安也无能为力。
而且韩露被诽谤为坐台小姐,所以捐的钱都不敢花,所以嫌弃埋在旁边,这种行为本身就有问题,本身就是道德专制的一种体现。
磨砺在电影中被剪开裤腿,但如果是在现实中,磨砺被剪开还仅仅是裤腿吗,并不是我恶意推测,而是很多人真的做出了那么恶劣的行为。
被剪开裤腿的女孩还能坚强活下去,那些女孩呢?
想象不到她们还要怎么活下去。
影片开头、陵园献的花朵被铲车铲走、那这样一来献花这种礼仪有什么意义?
人们献花这种礼仪是为了真心尊重逝者还是为了所谓的面子呢,无伦是董事长还是老祁,他们并不在乎韩露是不是坐台小姐,他们只在乎别人以不认为韩露是小姐,在虚伪的做法事的尊重逝者外表下,仍然是利益的内核。
韩露意象是白马,但是老祁照片里白马被围观群众包围且骑跨,如同生活在道德专制枷锁中的人。
极权主义最可怕的是权力的碎片化,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不用负责的审判者,都可以利用道德让一个人社会性死亡甚至生理性死亡。
最讽刺的是,男主角拘留15天,赔偿不少钱,造谣者拘七天、罚五百块。
至于说为什么不找警察,想必是找了也没有用吧。
无论是辟谣前还是后,大多数的网友都并沒有改变,还是“吃瓜”“蹭热度”的心态,韩露被造谣,传播者并没有一个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依旧是岁月静好、当作无事发生。
土壤没有改变,就会有千千万万个韩露,但是世间能有几个愿意为了一个“义”什出那么多的魏平安?
引言没有否定这部电影。
我的讨论前提是它已经是一部不错的商业片。
是在这个基础上说的一些遗憾。
从《吉祥如意》到《保你平安》,包括大鹏其他导演的电影,时常会给我一种「找到了一个好选题,但被其视听语言上的讨巧、圆滑而牺牲了更有褶皱的探索」的感觉。
一部好的电影经得起批评,《保你平安》的勇气、现实关照,和它本身是一部有明显局限的电影并不矛盾。
大鹏的电影创作,底色是「讨巧现实主义」。
原文:大鹏的电影总给我一种「讨巧现实主义」的感觉。
不怀疑他反映现实的勇气,他对于小人物的关怀,但他的电影从选题角度、叙事模式到回避的方向,都会使那种真诚感和对现实的反映混合了盐渍般的油滑。
你说他不真诚、不勇敢,他确实比大部分国内电影同行都更聚焦于当下的现实议题。
你说他足够严肃和深入去探讨,他又总是回避掉更复杂但值得探讨的部分,回避掉能够指引观众进行深切思考的方向,而是用「开心麻花笑点模式」、「大男孩武侠片心理」与「好人有好报」正能量结局做了一个混合,美其名曰人间有善意,让观众不用那么沉重,但无论是从电影技术的角度,还是从公共议题探讨的角度,这些都让大鹏的电影勇气可嘉,又浅尝辄止。
比方说《保你平安》,大鹏饰演的小人物出于正义感要为一个女生证明清白。
电影有两条线。
一条是女士韩露被造黄谣,一个没见过她的人污蔑她是坐台女,谣言越滚越大,她死后仍被人玷污清白,甚至因此有人要把她迁出墓地,大鹏与她萍水相逢,但知道她裸捐善款的举动,觉得她是好人,要为她讨一个公道。
另一条线是大鹏的女儿,在学校目睹另一个女生污蔑同学,她看到了真相,可是加害者威胁她,如果她敢告诉老师,就会把她腿上有大片胎记的事情说出来。
两条线都跟「清白」有关。
内核是「我知道一个人被冤枉了,要不要为TA讨一个公道」。
附线呼应主线,暗示「如果今天我袖手旁观,有一天我的亲人,或者身边人遭受冤屈,又怎么能相信会有人挺身而出?
」所以是一个当代武侠故事,感动中国小人物版,大鹏也讨巧地加入了外卖骑手、网络主播的角色。
大鹏试图探讨造谣者、传谣者、受害者、目击者、路人、法律程序维护者在此类事件中扮演的角色。
主线,一言以蔽之就是男主角为女士讨一个清白的公道,为了他相信的真相与正义绝不放弃。
这个叙事思路正确也直白,很容易让观众共情。
但更复杂的议题因此搁置了——如果,这个当事人真的是坐台女呢?
如果,她有过灰色职业,但她同时也做了好事,她也遭遇到了网络暴力和更多子虚乌有的谣言,那么她的公道还值不值得捍卫呢?
电影在人物设定上就绕过这个问题了。
因为韩露是清白的,她的职业也很清白,观众很容易就能共情,觉得为她伸冤是理所应当。
电影也试图通过一些台词找补,比如王迅的角色跟主角魏平安说韩露是坐台女时,魏平安说:“埋咱们这还不能有道德瑕疵吗?
”主创对这个问题是有他们的回答的,可惜在电影里它是一个被潦草交待后绕开的议题,它没有得到深入呈现,主线就回到当代「救风尘」了。
这也不是《保你平安》的孤例,受害者需要是清白的才值得被拯救。
两种典型叙事:「妓女」是「爱国」的;「坐台身份」是「子虚乌有」的。
救风尘的,该是一个正义感十足的男子汉。
他会舍身去命,为了自己的爱人和女儿。
这很家庭,很武侠,这是一种正能量型的当代大男孩叙事。
一种保守的善良。
正如同《满江红》里的瑶琴必须要是烈女且贞操没有被损害、《梦华录》里的刘亦菲也得是良人,而《保你平安》里的韩露在职业上也要求是清白,她们被拯救、被歌颂、被讨回一个公道,前提是她们是「贞洁」的,至少在「职业」和「身份」上是正确的,没有灰色地带的,在这种拯救背后,何尝不是另一种贞操观的暗影、一种对于身份的严格甄别(与赋予她们公道的区别)然而公道之所以为公道,就是因为它是一视同仁的。
真相之所以为真相,值得人去追寻,就是因为它是真相,不因当事人意志、身份,更不因其贞洁与否而转移的真相。
所以,《保你平安》本来更值得探索的议题,是谣言背后的那个贞洁暗影,是公众如何一边要求真相、正义、反对网络暴力,一边又加入到网络暴力的行列,一边捍卫道德主义,一边又做着非道德的事,但主创讨巧地把它绕开了,放在了更安全、大众更可以接受的范围。
我不确定这是创作者的问题还是审查的,但主创之前的《吉祥如意》也有类似的问题。
拍伪纪录片,解构感动,这些都没有问题,但暧昧的是,当主创呈现当事人家人在镜头之外的表现,拆解一个中国式沉重感动故事的时候,主创是否敢于呈现自己的虚伪、投机、复杂和内部的分歧呢?
这种勇气是不对等的,代价也是。
所以这种伪纪录片的悖论是,看上去你是真实的,但你永远做不到公平的、等量的真实。
只要摄影机背后有人,有人决定了怎么剪辑,它就是在某种意志下主导的戏剧。
成就大鹏的,是这种「讨巧现实主义」,而阻碍他的,至少到目前为止,也是「讨巧现实主义」。
《保你平安》的核心问题恰恰在于,它害怕引起观众的「不适」。
它需要在人设上保持韩露的清白,要让魏平安千方百计证明这个清白,因为这是一种不会引起「不适」的叙事,它相当正确、明亮、主旋律,不会冲击到观众内心真正灰色的地带。
但是如果要深入探讨「谣言」议题,一个创作者是需要面对主流观众的不适的。
它关乎几个问题:1、「造黄谣」和「谣言」等同吗?
为什么网络暴力的制造者针对女性喜欢「造黄谣」?
我们在网络上常见的,毁掉一个女人的方式,就是诋毁她的私生活。
私生活开放的男人不会遭遇太多指责,但是一个女人被戴上「淫乱」「放荡」的帽子,她就会遭遇无尽的网络暴力,甚至这些羞辱她的人也包括在看电影的时候潸然泪下,觉得「造谣」不对的人。
而这背后暴露的是文化层面和观念层面持续千年的「贞洁」观念,是社会对于女性比对男性更高的道德要求。
《保你平安》把韩露设定为一个职业和生活作风上清清白白的人,为这样的人伸张正义,丝毫不会引起主流观众(包括曾参与网络暴力者)的不适。
但是生活中更普遍存在的情况是,当一个人并不完全符合主流期许,她的做事风格不容于主流范畴的审美,就遭遇到网络暴力和被制造谣言的情况。
这种「不符合主流期许」,不等于「错」,她可能只是性爱观念更加开放,或者从事并非「公务员、教师、程序员」等等这样主流认为很「正常」的职业。
当一个人被界定为「不正常」,她其实是更容易遭遇暴力和羞辱的。
但是,《保你平安》在人物设定上就绕过了这层议题,因为韩露就是一个「正常人」,她的职业和生活作风在主流看来都是「正常」的,所以魏平安是为一个「正常人」讨公道,一个主流认为不会有任何瑕疵的人。
而这就是电影可惜的地方。
因为它放弃了探讨,一个不「正常」、不满足「主流期待」的人,当TA面对网络暴力时,TA自己和为TA辩护的人都会面对的更复杂的情境。
倘若电影敢于拍出来,这时候,就连观众因此产生的反应,也是电影发生的一部分,是更能够刺痛观众和引起对议题深入探讨的部分。
《我们与恶的距离》《正义回廊》都有讨论过这个问题,就连最近上映的、偏商业性质的《毒舌律师》也有。
所以我不觉得用「讨巧才能过审」而回避一切问题。
更何况,即便界定创作者是为了「过审」,那提出这个话语的观众也意识到,原来为不「主流」的人辩护,比如为一个有灰色地带的人辩护,它是不容易过审的。
那制造筛选网的人在害怕什么,观众又害怕什么呢?
不是说好要严肃反思网络暴力的吗?
为什么反而不敢呈现遭遇网络暴力更普遍、更复杂的那一类人。
而这一点,确实也不仅仅是制作方本身的遗憾了,而是平台和社会观念上的,它是一条漫长的道路。
2、也是这部关于「谣言」的电影,所无法深入探讨的(在这方面我不认为是电影的问题,而是因为社会观念与平台尺度,使得议题无法展开的问题),那就是——谣言真的都是有害的吗?
谁来界定谣言?
如果一个人出于正直而传递一条消息,事后却被定性为谣言,那这种情况我们又如何面对?
这个问题绝非吹毛求疵。
因为这个自媒体普遍、热点发酵只需要几个小时的场域,我们就身处其中。
比方说,一个热点事件出来,有明确的受害者和加害者,二元对立叙事,这时候观众出于正义感转发,事后却证明真相不是这样,热心转发的观众,因此苛责他们制造和传递谣言吗?
可是如果有一些事情,没有在第一时间引起公众注意,就会石沉大海,而潜在的受害者得不到正义、加害者逍遥法外呢?
这个时候,你真的能站在理性制高点说,大家不要那么激动,不要传谣吗?
这种绝对理性叙事看起来正确,恰恰忽略了一件事情从发酵、被看见、引起公众讨论、有关部门介入、事实核查,身处其中的人是无法做到「全知全能」,对于真相的追查也经常是伴随许多次试错的。
但如果一开始就不允许人试错,冒着「这条消息未必真实,但传播它,有可能救助一个人」的风险,事情就传不出去,被压迫者依然被沉默。
所以,这又是「谣言」议题更幽微的地带——谁来界定谣言,裁定哪种谣言有害,哪种谣言是公共传播中不可避免的。
甚至可以设想这种叙事——如果一个人为另一个人伸张正义,结果他反而制造了谣言呢?
这时候你对他的同情会减少吗?
但如果他不这样做,他不能达成那个他心中的正义的目的?
这就是一个关于目的正义和程序正义的讨论。
所以,我不怀疑《保你平安》的勇气和关怀,但无论是探讨「造黄谣」还是「谣言」,这部电影都选择了浅尝辄止。
先说缺点,毕竟我给了4星。
主旨不够深刻。
对于敏感话题一带而过,虽然也有表达自己的观点“道德有瑕疵的人就不能埋这吗”,“她捐的这个钱现在也不知道怎么处理”两种论调。
也只是讨巧地带过去,这里就会让人有隐隐的不适。
一贯的大男子主义思维:“担心进去5年娘俩没人照顾”,一个独身带孩子的女人也可以生活下去,女人不是附属品,只是生活得艰难一些。
不是说不能离婚,但是视角不同,离婚应该是前妻自己的决定,而不应该是男主给与的一个选择,换一个男性依附的选择。
成年人的武侠梦:这是缺点,也是优点。
我自己是喜欢的,但是也会想这种浪漫主义会不会有点虚无缥缈。
哪个少年,没有梦想过成为拯救世界/他人的英雄呢?
好的地方:笑点不尴尬,场景过渡顺滑,每个人的演技也是自然的,不脱戏。
在浪漫主义与轻松的表演风格下,探讨了造黄谣的网络议题,对现实有反思。
造谣者为了9.9,拘留7日罚款500,而辟谣之人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努力,被拘留15日,赔光了一台大奔。
事情回归平静之后,只剩寂寥。
所以才有最后那场666的烟花,即使生活没有给与热血的英雄以回报,但是内心得到了满足和安慰。
这是成年人的浪漫主义,心酸,但感动。
是能理解作为一部商业片的屈服的,大鹏的电影也越来越成熟。
但是还是希望能多一些棱角,不是对他的苛刻,而是期望。
就像魏平安不顾一切去替韩露实现一份微小的正义一般。
大鹏自编自导自演的新作《保你平安》,利用的是影视剧创作中一个很经典的结构:一个小人物在众人并不看好、也没什么人支持的情境下,执着地去做一件他认为是正义的事情。
这个戏剧结构用得好,可以是现实题材极好的载体,比如经由小人物的坚守与困境折射出种种深刻的现实问题,《秋菊打官司》《我不是药神》便是如此。
不过,相对凝重的主题固然可以获得表达的深度,却也因为针砭的尺度,或让电影的上映过程经历一些波折,比如近期将要跟观众见面的《不止不休》。
《保你平安》选择了更妥洽更安全的路径:它有所表达,但又适时地点到为止;商业追求才是第一位的,大量喜剧元素和商业元素的运用,让整个故事更通俗、更合家欢。
电影中,这个追求正义的小人物叫魏平安(大鹏 饰)。
他是外人眼里的loser:初中学历,坐过牢,离异,有个闺女叫魏磨砺(王圣迪 饰)跟妈妈一起生活,如今的职业是在短视频平台上直播卖墓地。
魏平安(大鹏 饰)魏平安也风光过,几年前是当地一家有名的歌舞厅的老板,早年就买了一辆大奔。
他之所以入狱,是因为爱讲义气又不懂法,为了帮好兄弟祁致富(王迅 饰)出头,他把别人踢伤了,入了狱判了刑,出狱后早变了天地,他从昔日的“集安断尾虎”变成底层小人物。
魏平安将一块墓地卖给罹患脑瘤的韩露(宋茜 饰),韩露是个孤儿,去世后将一百多万的遗产捐给福利院,如今在自己生前挑好的墓地里安息。
可墓园告知魏平安,要将韩露从墓地移走,因为韩露墓地的“邻居”的家属冯总(马丽 饰),偶然听说韩露曾经是个坐台小姐的传闻,财大气粗的冯总勒令墓园迁走韩露的墓地,不让这种“不吉之人”影响自己死去的弟弟的“风水”。
韩露(宋茜 饰)魏平安现在是懂法了,讲义气的优点也没丢。
他自然要问个为什么。
为什么说韩露是坐台小姐?
有证据吗?
韩露生前就买下的墓地凭什么不经人家同意就迁走,欺负死人不会说话吗?
魏平安要问个为什么试想一下,这等事情要是落在我等打工人身上,绝大多数人都会遵从领导的决定。
何况韩露是个孤儿,她在世上没有亲属,把她的墓地移走也不会有人来闹。
至于韩露是不是坐台小姐,别人就传个八卦,事不关己,听完也就过去了,犯不着去较真是真是假。
魏平安偏不,他就是要较个真,要跟“韩露是坐台小姐”的黄谣作斗争,为一个死去的女孩找回清白,守护他与这个女孩达成的契约,也守护她的安息之地。
为了让魏平安的动机更具说服力,编剧还创作了一条校园暴力的辅线,即魏平安的女儿也恰好在学校里遇到类似的“要不要去做好事,如果做好事可能有风险”的烦恼,魏平安鼓励女儿“Do what you think is right”,女儿的决定反过来也给了魏平安坚持下去的力量。
魏磨砺(王圣迪 饰)至此,《保你平安》的戏剧结构就搭建起来了。
追溯谣言的由来,也天然地构成了一波三折的戏剧冲突。
谣言哪来的?
冯总是从宠物店的美容师Tony(尹正 饰)那里听说的;Tony说他是在店庆时从两个玩偶扮演者的对话中听到的;其中一个玩偶扮演者又那么凑巧是魏平安的妹妹魏如意(李雪琴 饰);九曲十八弯,魏如意说她这边的消息来源要追溯到某企业的老总(贾冰 饰);而老总说他是从他一个美女下属那里听来的;该美女下属又是从当地的贴吧中看到的;魏平安找到发帖人的网络账号,魏如意使用下“美人计”,查到发帖人在内蒙古一座城市的网吧里,魏平安决定从吉林前往内蒙古“千里追凶”……
众多优秀喜剧人串起这部电影的众生相在追溯谣言源头的过程中,编剧很自然地将三教九流的人编织到剧本里,而每一个环节,从马丽、尹正到李雪琴、贾冰、杨迪,这些优秀的喜剧人都在各自的桥段里贡献了不错的“笑果”。
不同的桥段,使用了不同的喜剧手法,确保魏平安的这趟“公路旅行”不枯燥、不冷场,笑点比较低的观众有可能全程哈哈哈。
像魏平安与魏如意在密室逃脱的那个桥段,就把喜剧的错位发挥得颇为出彩;魏平安在内蒙古上演的追逐戏、追车戏,让这部电影具备更多动感,丰富了它的商业元素。
电影中有些喜剧桥段不错在让故事具备“基本好看”的基础上,《保你平安》经由小人物对正义的追索,完成了一定的思想表达。
不见得有多么立体深邃,但结合了热点,表达通俗易懂,重申一些重要的常识,可以在大众层面上起到必要的价值引导作用。
一个是旗帜鲜明反对给女性造黄谣的行为。
给女性造黄谣,是污名化、贬低、践踏一个女性很有效的方法,却也是极致下三滥、无耻之尤的方法。
电影中的韩露有不幸的身世、不幸的遭遇,但她对人世间仍有一份如此宝贵的善意,结果她的善意因为一个一传十十传百的黄谣,就给彻底否定了,死后都不得安息,假若不是魏平安执拗地去澄清谣言,那么黄谣竟然就成了世人记得韩露的唯一标签。
事实上,黄谣能够起作用的根源,是社会的“厌女”。
片中魏如意的一句话说得非常精准,“当你张嘴说一个女人是‘小姐’的时候,不管她是不是,她都已经是了”。
电影之外我们还应深思的是:为什么黄谣能轻而易举地毁掉一个女人?
当“厌女”的思维仍然存在,很难说针对女性的黄谣会从此断绝——因为它总能有效。
造黄谣杀伤力巨大第二点就是电影的英文名“Post Truth”(后真相)。
“后真相”并不是说真相被篡改,或者真相消失了,而是真相变成次要的东西,人们很多时候只相信感觉,只愿意去听、去看想听和想看的东西,而不是多问一句:这是真相吗?
在一个后真相时代里,已经无数次上演“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的情形,很多时候,不仅仅是辟谣很艰难、辟谣没什么人看,甚至谣言都无人辟。
在针对韩露的谣言中,造谣者因为一个非常可笑的理由张口一编,很多人未经查证便选择相信——因为黄谣既符合内心的猎奇、也契合潜意识里的厌女,传谣者并不那么关心真相是什么,更着力于满足听八卦、传八卦以及毁掉一个女人的隐秘快感。
当魏平安在为韩露伸张正义的时候,谣言也传到他自己头上来了。
在这里,电影以相对轻松的喜剧手法呈现谣言传播的滑稽、可笑、无脑和漏洞百出。
魏平安坐牢的理由本是他为兄弟出头,传着传着就变成他睡了自己的兄弟,打了自己兄弟的老婆;他与韩露的关系,也一度被传成染上性病的嫖客和因为性病而死的坐台女……
谣言总是越传越离谱电影当然是号召公众不要沦为后真相时代的帮凶,看到传闻时能够仔细甄别、谨慎传播。
但坦白讲,这有可能只是正确的口头呼吁,尤其是当电影中那个最早的造谣者仅仅被行政拘留几天、罚点钱又放出来,其他无意中传播谣言的人什么责任都没有,公众可以直观感受到造谣传谣的低成本,电影的呼吁很难彻底改变局面。
只有让造谣传谣者付出更沉重的代价,才能真正形成持久有效的威慑力。
经由一定的现实表达,《保你平安》最后的落脚点在于对人性善的热情讴歌。
如果做一个好人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你还愿意做一个好人吗?
不禁在想,现实中真的存在魏平安这样的人吗?
就像电影中那匹出现过几次的诗意的白马,它是真的存在吗?
还是纯洁的白马,与善良的魏平安,都只是幻梦一场?
无论如何,电影让观众愿意相信魏平安的存在,也能够激发观众内心的善念,鼓励我们去做正确的事、去成为好人。
生日当天的夜里,魏平安独自开着电驴行驶在城市的寒风中,某一瞬间或许会有孤单袭来。
但平安大哥,做一个好人并不孤独,江边上那个“666”烟花是为你而绽放的,旁人或许对你的泪流满面不明所以,因为这一刻的悲欣交集以及漫天烟花里的深重祝福,只有你懂,只有你真正拥有了。
20多年前我们唱《祝你平安》是美好的祝愿,20多年后这仍然只是祝愿,但拥有祝愿的魏平安不是一无所有,某种最珍贵的情感只有好人拥有、只有好人懂得。
《保你平安》的剧本并不是说写得多么深刻,但它胜在很合格,并且完成度很高。
这部电影是当前我们市面上非常欠缺的那一类“腰部电影”——虽然导演的个性化不那么强、思想表达不见得有多么深邃,要用力挑刺也有一些,但它把一个常见的故事结构运用得很合理,商业元素结合得比较妥帖,一些正确理念的重申有理有据、并不说教,可以让大部分观众安心舒服地在电影院待两个小时,笑泪齐飞,内心有所触动,也觉得这票价值当。
这样的腰部电影,投资不会太大,可能也没那么好的运气成为大爆款,却本应是电影市场中流砥柱的类型。
目前国内这种踏实把一个合格的故事讲好的电影还不够多,也衬托出《保你平安》的可贵。
大鹏一直在进步,电影的两个彩蛋也都挺动人,私心还是希望这部电影能够大卖,市场上这样的电影也可以更多一些。
——首发澎湃新闻·有戏——
其实对于干过网信工作和民政工作的我来说,这一切太熟悉又太陌生。
熟悉的是我们都知道“谣言止于智者”,可谁又曾知道在如今这个数字化的时代,这位智者要付出多少才能真正让谣言止住?
平安哥的执着付出,道出了很多人不愿做也不敢做的心酸。
最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是为了信守对别人的承诺,是为别人正名。
看完影片后,我想的最多的就是,如果没有祁哥,平安哥是否连工作都难保住。
如果磨砺因为举报同学被同学害死,或者自杀,平安哥的内心的创伤会有多深?
在平安哥心目中,他与韩露仅仅是萍水相逢,可在韩露眼中,他却成为了她唯一的亲人,她就是他的妹妹。
她托付给平安哥的,不仅仅是一块墓地,而是想让平安哥见证妹妹与相爱的人相守一生的承诺。
对于平安哥来说,对于客户的信义就是天大的事,为逝者正名,纵使要他用一辈子来维护都在所不辞。
最后的一幕感动到我了,你用一辈子去守护的,那句“感谢”,可能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平安哥,好样的。
前几年有个公益广告,先介绍一下日益减少的稀有动物,然后一众明星出来说出那句“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但无论如何能买得起貂皮、象牙、鱼翅的毕竟还是少数。
而对于普罗大众来说,似乎更喜闻乐见的活动是,吃瓜。
而就如在德云社现象级的横空出世之前,相声这门曲艺已经没落到没人关注的原因一样。
这世界上没人爱看歌功颂德,要的就是尖酸讽刺,最好还要有点伦理哏。
所以可不可以说没有吃瓜就没有黄谣。
但你听见边上人小声说话就竖起的耳朵能同意么。
造谣的低成本和辟谣的高成本形成的鲜明对比就是对人们这种喜闻乐见的茶余谈资最好的证明,你听十个人说她捐款了,然后听一个人说她是坐台的。
当你和下一个人谈起她时会说出哪个。
你或许会为了严谨加上一句,我也是听说。
但几乎很少有人能忍住不说。
因为比起起早贪黑的努力,依然是依靠别人的不堪和失败,来获得一时的优越感来的更简单一些。
平安的动机其实不强,他这么坚持几乎没有道理。
韩露对他来说只是一个客户,甚至如她这么爽快签约的客户,你可能都没见过几面。
就像老祁说的,咱们殡葬圈的怎么还能这么在乎个死人呢。
而且就算这块墓地是这个销售卖出去的,那怎么着,之后这块地的事就这个销售说的算了?
公司都得听他的呗。
我买房地都不是我的。
然后就是霸凌。
其实这并不算霸凌,霸凌应该是无端的,这明显是报复。
但这件事情结果处理的太过轻描淡写,就用一句字幕带过,而且这之后的磨砺几乎没有什么心理建设就能够露着胎记当众街舞了。
这反倒成了她打破心魔的途径。
大鹏这部电影其实除了立意,并没有太多值得称道的,而立意向来是他最擅长的。
从屌丝男士、煎饼侠、缝纫机乐队到保你平安。
他一直在他攀登的每级台阶做最符合受众的东西。
他懂得观众心理,这或许是草根出身最大的优势。
但身份的提升往往会让视角上移,而上位者视角最大的弊端就是成本消耗。
魏平安的坚持之所有不让人信服是因为他的立意就太过高尚得不像个普通人。
普通人做好事的原则是什么,是我良心过不去。
例如磨砺,我看见了,但我说可能有害,不说心里有坎,最后左右权衡,下定决心。
所有的挣扎震荡都是在内心的,但决定后办事就是一句话的事。
可以说之所以会挣扎就是因为这是一句话的事。
如果需要先写起诉书,然后找个律师,报到法院,等待开庭,一审二审终审,那不会有普通人会多管这样的闲事。
可魏平安不是,他的决定一瞬间就做了,但之后调查、跟踪、走访、追击,这一切却需要极大的成本,而这种成本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相当奢侈。
尤其是一个要尽快攒钱在女儿继父之前拿出二十万给女儿去掉胎记的,丢了这份工作就找不到别的工作的刑满释放人员。
最后的江边烟花妥妥的煽情,甚至由于自知煽的毫无逻辑,还整出了一个儿时初见的插曲,但依然显得生硬。
其煽情效果甚至不如开片,大鹏去乔杉店里修车的时候,收音机里播放的都选C。
1⃣️大鹏的演技肉眼可见的好,尤其是最后江边看烟花那里,哭着笑,或者说是笑着哭我愿称之为全片最佳演技。
2⃣️可能我笑点太高,有些剧情挺有意思的,但并没笑出来,反而整部片有三处让我潸然泪下,一是平安哥看女儿被欺凌的视频崩溃痛哭往家赶那段,有人说用力过猛,我却觉得恰到好处,只有为人父母的人才能懂吧。
二是祝你平安音乐起,毛不易的温柔却又忧伤的声音唱着“你的付出还那样多么,你的所得还那样少么,人生的事总有一些不如意,请你多一些洒脱……”再配上平安哥骑着小电车心酸讨生活真的很能让我共情。
三是影片最后打出“谨以此片献给爱喝可乐的潇洒哥”,这里暴哭!
影片里面还有都选C的插曲,大鹏真的重情重义!
很多人虽然已经离开我们,但只要我们记得,他就未曾离开我们!
😭3⃣️影片中有很多脸熟,几乎每出来一个角色,你都能叫出来“这不是那谁谁谁吗”?
真的是众星云集!
光是这一点就能值回票价,而其中宋茜的戏份很少,白宇更少,要是没有最后一个彩蛋我还以为白宇从头到尾只有一张照片。
4⃣️剧情跌宕起伏衔接很妙,“谢谢请我喝可乐的平安哥”,原来从韩露找平安哥买墓地的时候就已经是在感谢他了。
好电影!
值得更多人看到!
从屌丝男士就关注并喜欢大鹏哥,从煎饼侠到缝纫机乐队到吉祥如意再到保你平安,每一部电影我都有去电影院看,大鹏的导演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尤其是在小人物的刻画上总能让人在喜剧中体会出心酸和忧伤。
现在真的越来越对大鹏导演有信心了,也更加期待暑期档的热烈!
最后把这几个电影在我心里排个序:缝纫机乐队>保你平安>吉祥如意>煎饼侠(因为我爱摇滚!
摇滚不死!
🤟🤟🤟)热烈来了!
热烈会变第一吧!
哈哈
现今是个网络的时代,网友都隔着屏幕,很多人按捺不住内心的戾气,就将现实中不敢说的话都抛在了网上。
网络发达利大于弊,其弊之一就是网络造谣,无论以前还是现在,都有人控制不住自己,要去造谣。
看新闻就知道,这几个月就有几起,杭州警方近日发布“百日打谣”行动,处理了几个造谣者,大快人心。
本片抓住了网络时代的这个重大问题,贴合时事,中间不乏一些笑料,推荐观看。
本片讲的就是关于造谣的故事,贩卖墓地的小人物魏平安(大鹏 饰)为客户韩露(宋茜 饰)千辛万苦辟谣。
韩露人美心善,病死前裸捐,被媒体称赞。
慢慢地有人传说她是坐台小姐,捐得钱不干净。
墓地地主还要给她迁墓。
魏平安着手溯源,一步一步追查谣言的源头,堪称“千里追凶”。
源头来自内蒙的一个网虫,仅仅为了解锁网络小说的一个章节,获得热评,就杜撰了韩露的事。
最后警察为韩露正名,并惩罚了网虫。
这里面少不了魏平安的努力,韩露生前给他预定了一个生日祝福——烟花666。
影片另一条线索是女儿也像他一样为同学伸张正义,结果被校园暴力的事。
这条线索似乎不太饱满。
彩蛋,韩露还是小姑娘的时候,一次生日,想喝可乐没钱买,魏平安路过,请她喝了一瓶。
私信+++qun:
先亮态度:电影值得一看,但无法给出高分。
作为一个被网暴过的人,我非常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意识到造谣成本能有多低,以及网暴给当事人的伤害能有多大。
电影很精彩,但很可惜,大鹏为了保证故事的凝练度和喜剧感,使得“造谣传谣”这个议题存在一定缺失。
说来好笑,我之所以察觉到影片表达主题缺失,正因为我遭受过网暴。
【校园暴力偏离主题】男主魏平安以直播带货卖墓地为生,他的客户韩露过世后,被造谣是“坐台小姐”。
魏平安路见不平,为了辟谣跑断腿,他自己也因此陷入谣言和网暴之中。
导演大鹏很聪明地设置了男主女儿魏磨砺故事线,与跟电影主线形成镜像关系。
女儿目睹同学A被同学B陷害偷窃,她想告知校方真相,却被同学B威胁如果告发,就传播她腿上有大型胎记的秘密。
父女俩作为旁观者,他们知道事情真相,如果澄清谣言,他们都会付出代价,那么要不要为真相发声?
这条线的重点应该是女儿为了真相,是否勇于承担隐私泄露的代价。
编剧写的剧情是:女儿被同学B及同伙撕裤子、录视频。
这已经不是魏磨砺公布真相要承受的代价了,而是纯纯的校园暴力事件。
何况同学B一开始放暗箭陷害同学A,就是怕被追责。
那么她对付魏磨砺的时候,又何必开明枪呢?
这个人物的前后行为逻辑禁不起推敲。
如果改成同学B暗戳戳地散布魏磨砺的胎记隐私,部分好事的同学偷拍视频传播,导致磨砺不敢上学,魏平安与女儿视频互相鼓励,为各自的良心而战,或许会更好。
为什么我更希望女儿故事线中,同学B玩阴的,实际的施暴者应该是其他同学?
因为这样正好可以补全大鹏【造谣传谣】这个主题表达缺失的部分——传谣者的罪恶。
【疏于对传谣者的批判】造谣和传谣的危害都很可怕。
大鹏将传谣者们完全处理成喜剧人物,模糊了“传谣”的伤害,把重点只放在了“造谣”上面。
现实中,大多数人并不是卑劣的造谣者,我们往往不自知地承担着传谣者和信谣者的角色。
造谣者的确是罪魁祸首,可给当事人带来最直接伤害的往往是传谣、信谣者。
影片中,Tony、冯总、魏如意、金董事等人都是损害韩露名誉的关键参与者。
澄清真相后,电影并没有展现他们对此有任何反思,甚至一部分人因为魏平安带来的话题度,反而实现了流量变现。
电影表现了“造谣者”的可憎,呈现了“造谣传谣”的荒谬,却忘记了对“传谣者”的批判。
【传谣者态度单一】影片中,魏如意有句话揭示了所有传谣者的心态——“吃个瓜而已,那么严谨干什么。
”然而现实中,传谣者往往认为自己在做正确的事。
相当一部分传谣者之所以成为“网暴”的一部分,正是认为自己在做正义的事情。
讽刺的是,电影中魏平安、魏磨砺追寻真相的核心动力就是“Do what you think is right.”(做你认为正确的事)。
如果将Tony设定成是一个“正义的传谣者”,魏如意是“吃瓜的传谣者”,金董事是“来者不拒的信谣者”,他们在魏平安的影响下,反思自己的过失,转而帮助韩露洗清污蔑,整个故事完成度会更高一些。
不论你出于什么目的,为正义也好,看热闹也罢,只要客观上对当事人造成了伤害,你就是有罪的传谣者。
【后真相时代】《保你平安》的英文名是“Post Truth”(后真相),指“在舆论方面,客观事实影响较小,而情绪和个人喜好成分影响更大的情形”。
这部电影再次提醒了我们当下已经处在“后真相时代”,你所看所听的信息都是有心之人想让你看到的,而非你自己发现的。
当你看到一个事件,轻易被调动情绪时,就要小心掉入“后真相”的陷阱。
现实中,我们大多数人身陷谣言时,无异于案板鱼肉,等待你的只有绝望和无助。
我希望大家看完电影后,再次面对谣言的时候,能稍作迟疑,不跟风不冒进,在事实全貌呈现之前,不轻易表达观点与立场,尽量规避“后真相”。
《保你平安》是仁慈的,它还了韩露一个公道,甚至宽恕了传谣者。
这也注定这部电影难以上升为真正的佳作,只是一部还不错的类型片。
现实更多的情况是,雪崩的时候,每一片雪花都在勇闯天涯。
而此刻,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减少这样的悲剧发生。
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曾这么描述谣言形成的关键——“影响大众想象力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它扩散和传播的方式。
”
我是哭着从电影院出来的,我想起了一些往事,贴吧这种情况至少十年了 ,还是第一次引起关注。
出了电影院,我平静了好久 ,现在半夜睡不着来写了这篇影评。
本来我是想明后天再写的,因为情绪涌上来怕收不住,可是我已经因此失眠了,所以就写了。
现实中没有平安哥,只有千千万万的受害者。
连活着的人,都无法保护自己,更何况已经死无对证的韩露。
而且就算她真是坐台小姐又如何?
难道她就不配埋在那吗?
为什么连死都要分个高低贵贱?
这是一个浮躁的年代,没人关心真相,只要内容足够“劲爆”,再不符合逻辑的事情,在网络上也会被人认同。
他们说你是什么,你就是什么,没人关心你到底是不是,更没人去核实,因为还没等过三天,另一个更“劲爆”的人物就会出现,吃瓜路人开启新一轮的狂欢,而少数人还是会对被造谣者进行骚扰,或许出于无聊,或许是为了挖掘更“劲爆”的。
我也不是没想过求助,我当时还是个学生,我对长辈说了。
有一种长辈是哈哈一笑,问我“这也算个事?
屁大点事哭什么?
他们爱骂就骂呗,你不看就完了”,还有一种说“没事不好好学习上什么网?
怎么他就说你不说别人呢?
你不上网还能有这种事?
”后来我又想着投诉,基本石沉大海,最多也就是封禁几天了事,甚至没有人被永久封禁。
我也找过吧主,有的没看见,有的装作没看见,有的让我放平心态,甚至还有的各打五十大板,把我和追着我骂的都按违规处理了了事。
我当时不知道这种事情如何报警,而且有一个当时发表强烈认同的人,我发现他一年之后发贴咨询中考,这说明他那时才15岁,也就是说就算我当时报警,警方能拿这种不满14周岁的小破孩怎么办呢?
当年引发事件的原因,仅仅因为我文章里的几句话,惹了某粉丝群体(非明星的粉丝)。
长大后,作为一名记者,我卖文为生。
现在现实中的人,也有发微信质疑我写的新闻报道,不过还在正常的发表看法的范围内,正常的点评我可以接受。
然而直到20年,贴吧还有人发私信说我是“妓者”、是名“妓”,问我多少钱一晚上。
其实作为一位十几年的老用户 ,我也知道受害者不止我一个,有的人只是发了生活照,就被人写上几行恶心的文字,之后添油加醋的造谣职业和私生活;有的人只是在朋友圈说了一句无关痛痒的话,就被人人肉;有的人只是用了某些软件,关注了某些吧,就被挂贴吧问“如何评价”,从而被评论区辱骂攻击;甚至有的人,仅仅是出于善良说了一些同情弱者或者动物的话,就被人冷嘲热讽。
我大学时有一次刷到了一个帖子,里面是我的一位校友一个人在寝室睡觉的私密照片,我一直怀疑是查寝的人拍的。
我当时又找吧主,又投诉,投诉理由解释了上百个字,终于让那个帖子删除了。
我在网上非必要不发自己的照片,包括朋友圈,因为连我都不知道我朋友圈里那些人是人是鬼,某些施暴者生活中也是正常人。
其实我也知道,很多人干这种事的时候心智很不成熟,觉得评论一个“我睡过”“我在KTV点过”特别有“意思”,可是对于当事人的影响可能很长久。
我从来不认为因为A给我伤害,我就有权在网上乱骂路人、诅咒无关的人的全家、或者机关枪扫射一样伤害跟A只是认识的BCDEF....我认为这样的话,我和那些施暴者没有任何区别。
我现在做了网络志愿者,我想通过这种方式帮助有更多类似经历的人。
我一直觉得这个团体里,有很多我这种人。
我认为如果一个人提交的数据都是一个类型,哪怕无效还坚持不懈的提交举报,那他大概率是在这方面受到过一定程度的伤害。
世界上没有平安哥,我希望我做一个平安哥。
最后说一句,我曾经很热爱贴吧,这是我用了最久的软件,可是回忆里面多少有些苦涩的味道。
如今再想说爱它已不易,最终把动态分门别类发在了豆瓣。
逼走我的从来不是贴吧本身,而是贴吧某些低素质的用户。
我想或许我继续选择在公共厕所里面睡觉,假装岁月静好,才是不合适的。
初中时候很有名
嘛,纯粹满足妹控梦想的番吧,故事没啥太大的意思,就当做纯粹的放松娱乐看一看就好。
这个居然是01年的??小学时觉得画风人设惊为天人,也没有后宫番的概念,就是觉得好多漂亮姐姐。而且有一段时间特别喜欢咲耶,还因此喜欢上了橘色,现在也想不起原因了。
很轻松
一个晚上打开了若干动漫,撞到了好几个后宫向的男性动漫。一集下来,莫名的四个妹妹,已然逃跑。
当年真的不知道是后宫番
标签海报我小时候有张一模一样的!!!!!!!!!!!!!!!!!!!!!!!!!!!!!!!!!!!
很標準的日本校園後宮番,沒有值得言說之處,只是有点惊讶会有这么多妹妹,十足的脸盲
就是信仰呀!!!即使是现在看来的渣画质,剧情有点迷,,,但,这就是,喜欢哥哥的十二个妹妹的故事呀!!!
小时候看的第一部原音动漫,已经不是一个缘字了得。
要你搜后宫,呕死了。弱才恋童。
补标一下童年喵
早期的一部后宫卖萌类作品,因为除了卖萌之外,故事没什么亮点,笑点也不多,第一部看完便弃坑了
妹妹一堆,看下来,不记得几个……太扯了。1.5倍速边玩手机边看完了,不知道为什么要折磨自己。
后宫向
B
-_- 这个人设太有爱.
童年~
小学的时候超爱这个IP的插画,还画了很多,结果TV崩的六亲不认,殉了吧
当时为什么是个女的给我推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