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购书 读书 结识新人 谈情说爱 寻觅新的影像 精神偏执 想得到回应 就像我知道你一定会和我纵身一跃 我就想让你享受失去我的瞬间的悲痛 把将后的一生走不出我的阴影的想法在那一刻把自己囚禁在那里自我感动 然后我又出现在你上空 上下起伏 让你在最想拥我入怀 人最本能的肌肤之亲的机会 都不给你 然后你说要和我结婚 这就是我的把戏 自己的剧本 我也不会告诉你的小男孩 我的牛仔裤还有硬挺的长靴远比你的头发有意境 大海 蹦极 醉酒 发疯的母亲 我自有行为艺术的方式 不是你 但是我又爱你你是刘云 我是我 我甚至不知道爱情是什么 虽然你也不知道 不如我们俩见一面 虽然解决不了问题 我不知道该怎么缓解胸口发闷郁郁寡欢 我可能就是自言自语的疯子 每天生活在爆炸的边缘既然名利对我不重要 爱情 我也坚定知道我这一生得不到我认为的真正的该死的爱情 我只在乎自己的高潮 分享这个行为艺术不适合我 因为每次我把自己分享出去 快乐的体验就会骤减 蓝天就会变暗 海浪就会变小 笑容就会变弱 失落至极 想死的心都有了
《蓝色爱情》邰林,真是一个爽朗的名字,这样的男人会永远都停留在26岁那样的年龄,有一些很帅的小动作和不太班驳的人生。
在影片里,刑警的身份让他多了几笔粗重的线条,但仍脱不去轻飘飘的浪漫华饰于是他遇到了刘云,这个以行为艺术来解释行为的女子,她的突如其来的表情变化,她的逻辑怪异的行为方式,她模糊生活与戏剧的界限,都让人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下一秒她要给你的是惊喜还是惊吓,她的身上存在着未知与神秘,吸引着邰林。
片子的故事情节还好,但是影片名字就是一股文艺范的,用心去看的时候,画面会让你觉得十分美好,蓝色沉进心底,爱情浮出水面,大抵是这般吧。
故事一般,上一辈的纠葛由下一辈来解开,很多言情剧延用的模式,结局石川身上的误会和刘云跳海的行为艺术都表明了虚惊一场,符合刘云的气质和性格。
重点邰林一个愣头青和刘云无比洒脱的话剧演员的人设挺有意思的,是除了袁泉的美颜之外吸引人看下去的另一诱因。
邰林,子承父业的刑警,除了办案没有业余生活的直男,邂逅了刘云,一半明媚一半忧伤的话剧演员。
邰林中二地非法拘留刘云,开始了一段感情。
恋爱后,邰林对行为大胆的刘云好奇,邰林探索行为艺术演员的行为也让邰林探索出自己还有艺术细胞的活力……一直相信自己为追逐美而生而亡,艺术是美的一大外延。
所以男陷入对女主喜欢的诱因之一是女主每个细胞都散发着浓郁的文艺青年的气息,男主不断询问你们搞艺术的怎样怎样……。
这个设定让人无法否定,也吻合了每个时代总有部分人对于文艺群体的推崇和追捧,譬如说会吉他的男生更吸引女生的眼光,百无聊赖的贵妇热心于资助中意的但贫困的文学家,当代对于演绎人士和歌手的狂热,虽然我不太认同他们是艺术家……有如此人设,应该是导演霍建起心中对文艺真正的喜爱的,女主话剧般的独白是非常有张力的,也只有对不同艺术包容和关注才有这个点子吧,比较阅片少的我是少看到这个
小时候第一次看到袁泉是在电视的广告上,并不是我一眼就会喜欢的长相。
长大后才明白从前的我不大能够这种骨骼里透着清冷的美的。
一直对袁泉不够了解甚至连她的戏都没看过只被那支广告先入为主了。
长大后唯一觉得好看的地方大概只停留在她和夏雨的那张照片,她在阳光下灿烂的微笑。
直到前一段读到关于她的一篇文章,提到她出过唱片,我听过其中的木槿花。
文章里夸赞这张唱片每首都质量上乘看来是并没有夸大其词的。
还提到她去台北工作期间拍了很多台北人生活的照片,还出了集子。
袁泉的性格像大地下着白茫茫的雪之时的寂静。
从前不肯看这部电影的原因大概是固执的认为电影的名字中带有爱情是俗气的。
或者什么什么之恋都是我不喜欢的。
看过之后我也只看到了蓝色,对爱情多多少少是无感的。
抛开剧情只看色调与背景对我来说大概就够了。
唯一遗憾的是手机屏幕的尺寸太小,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审美体验。
也令我第一次萌发了想要在一个封闭漆黑的房间里看电影的冲动。
淡蓝色的海,黑色裙子的袁泉,男主只是个点缀。
这个电影大概是淡盐水口味的,有一点咸味和苦涩却恰到好处。
如果说是男主是点缀或许有些不公。
但这只不过是我自己的心境罢了。
从记事起的琼瑶剧再到偶像剧再到罗密欧与朱丽叶可歌可泣的伟大爱情。
在如今的我看来都是有可挑剔之处的,我觉得那都不是爱情。
喜欢也许是偶然中带有的必然,这一切感情都可以避免的。
不过是一瞬间的心动便任由其发展,而世俗总是歌颂爱情的美好,你便深陷其中感动自己全然失去理智。
运气好的遇到个人品靠得住的也是你的幸运了,可如若运气差些,而你再是个不怎么明智的女人或男人,那结局恐怕就要是悲剧了。
除了出生便已决定不可选择的家人外。
我想我大概是不会再爱上别人了。
因为不愿意,也觉得他人不配,爱自己都是一项有风险的事因为人并不是时时刻刻都能把握住自己的,常常也会做出与自己意愿相悖的事来。
何况他人,我为什么要把刀子交到别人手上而心甘情愿的任由他或她刺向我的心脏。
我比较喜欢看美工出身的导演拍出的电影,大概都跟他们在绘画方面的特长有关,那些色彩的运用啊,镜头的组接啊,会格外的超凡脱俗。
无论是抒情的风格,还是比较先锋的剪辑,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我对艺术电影的向往,但又不至于让我迷失在过于感性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记得我高中时候,曾在自己的画板上写下过这么一句:我追求,一种真实自然而富于诗意的美。
并且自认为,是我个人最初,对于美的阐述,甚至是我一辈子应该坚持的方向。
直到现在,我虽然历经曲折,人生观和价值观变了又变,却依然认同这句话。
于是我重新把它抄在了我的笔记本上。
其实,我的笔记本用来记录过各种各样类型风格迥异的作品,好像我什么电影都乐意去看,一点也不挑食。
但实际上,我总是在有意无意的寻找,渴望找到专署于我自己的,那一类“最符合我口味”的电影。
最近我似乎在“寻找”中有了一点点进展。
《蓝色爱情》,也是我大约五年前看过的电影,再翻出来时,我连基本的情节都快忘光了。
老片重新看,是一个往事慢慢涌回脑海的过程,它让我渐渐记起了袁泉的模样,记起了潘粤明梳着中分的头发,颇文艺的气质。
当然,还有里面的关键配角董勇,郭晓东,当时都还年轻。
但感触最深的还是对于霍建起导演的作品,因为知之甚少而遗憾,近而渴望着更多的了解。
以前,也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我才看了《那山那人那狗》。
可惜修养太浅,对那种境界无法特别透彻的理解。
所以我觉得现在看《蓝色爱情》,才算得上是我第一次接触霍建起的作品。
首先我觉得,影片取景自大连,结合片名的“蓝色”,就轻松的营造出一种诗意的氛围。
在作者眼中,蓝,既是大连的颜色,也是爱情的基调。
海风,大桥,城市中的街巷和交通工具,一切都在这种诗意的氛围中发挥着魔力,一个悬念故事在其中舒缓的展开……这简直是精准无误的契合了我对美好故事的所有的幻想。
更难得的是,影片就连收尾也作得如此完美。
相较,我已经看过太多的国产电影,乃至许多所谓的进口大片,都会犯虎头蛇尾或者狗尾续貂的毛病。
而《蓝色爱情》的结局是开放的,光明的,带着一抹淡淡的诙谐,把诗意延伸到了最后一秒。
我想说我太爱这种旷日持久的感受了。
《蓝色爱情》的持久,除了影片风格,另一方面,还表现在它承载的内容之中。
它不仅仅是流畅的讲述了一个充满荒诞巧合的故事,还探讨了一些比较深邃的问题。
影片中的邰林,男,26岁,未婚,身体健康。
但他其实对自己几乎一无所知,他还不愿意去探究,哪怕是曾经幻想过要坚守一生的艺术信念,却在父亲的安排下轻易放弃了。
女主角刘云和他正好相反,她是个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话剧演员,表演和现实被她交织在一起,连她成长的悲剧都被用来丰富她的艺术经验。
这两个人的相遇,不像是对爱情的反复权衡,倒像是对人生方向的十万个问答题。
这种手法在孟京辉的先锋话剧里常常被用到。
还有那些得意于才思敏捷的编剧的,精致又耐人寻味的台词,值得被记录下来——聪明人总是在进行艺术创作而凡人则总是生活在别人的艺术创作中这是一个连环套从今以后 你就会常常对自己发问我是不是又生活在别人的艺术过程之中有谁会在今天 走进我的艺术过程每个人都是艺术家 每一天都可以写进艺术史……所有这一切都为影片增添了内涵,构成了影片独一无二的迷人气质。
诗意而不矫揉造作,忧郁却不会让你感到疲惫。
男主角的形象略微显出一丝颓废,细腻的融合进了淡蓝色的影像,又在恰到好处的时机迸发出他的激情和热烈。
总之,以我目前低劣的语文水平,也只能用“完美”来形容这部电影了。
蓝色是忧郁的颜色,所以蓝色爱情被覆盖上了一层伤感的色彩。
潘粤明和袁泉那时正值芳华,在电影《蓝色爱情》中,他们将这一抹蓝色肆无忌惮的加以点缀,把这忧郁的颜色泼向荧屏,作出了一幅关于寻找和爱的凄美画卷。
潘粤明饰演的邰林是一名刑警,曾经他也想和艺术结缘,然而现实总不会轻易如人意,高考落榜后,无奈的他只能子承父业。
袁泉饰演的刘云是名话剧演员,她钟情于行为艺术,在进行一次桥上跳河的行为艺术表演时,刚好路过的邰林误以为她要轻生将她“救下”。
这便是他们的第一次相遇,尴尬而不失优雅。
由于刘云开玩笑说杀死了自己的负心男友,邰林将她拘留,并以留案底的名义要到了她的电话号码,之后两人顺理成章的发展成了恋人关系。
刘云一直在寻找一个叫马白驹的人,便托作为刑警的邰林帮忙寻找,邰林出于职业习惯,也查知了刘云没有父亲的情况。
从警队内部得知,马白驹与多年前发生的一桩命案有关。
作为警察的他必须要以刘云为线索查出事实真相,而她确是和自己刚陷入热恋的恋人,这使他陷入深深的痛苦和矛盾之中。
他们相遇之后第一次约见的的场景仿佛就在昨天。
……邰林:我今天好不容易休息,你没事把我叫起来刘云:谁让你不给我打电话,你不是留了我的传呼机号和地址吗邰林:我那是公务,留案底刘云:哦,那我搞错了,我走了邰林:诶,别走啊,见到你我其实挺开心的,我叫邰林,26岁,汉族,身体健康,未婚……在从父亲那里了解到案件中死去的是位刑警,又亲眼见证同事身负重伤后,最终他选择完成自己的使命。
事情的真相是马白驹就是刘云的亲生父亲,当年一位姓刘的警察夺走了她的心爱之人李文竹,一次,在澡堂中两人再次偶然相遇,气愤不已的他脱口大骂,导致正在做卧底的警察暴露身份,被当场弄死。
心虚的他远逃他乡,李文竹在得知事情后,也精神崩溃。
最后,电影在刘云的又一次跳河的行为艺术中结束,只不过这一次她已经找到了早已迷失的自己。
纵身一跃的刹那,她已经释然。
对于电影本身来说,每一帧都美如画,都让作为观众的我们产生把它截取作为壁纸的冲动。
如两次跳楼的行为艺术中,人物以天空大海为背景,全景和近景在人物和背景中切换,色彩和构图都增加了这让人窒息的美的程度,这一切要得益于导演霍建起资深的美术功底。
再有,电影巧妙的将话剧穿插其中,作为反应人物内心状态的暗示,同时作为拖动情节发展的助手。
袁泉本来就是一个很好的话剧演员,所以涉及的话剧台词从她口中念出时,我们就能深深的体会到刘云一直处在寻找自我、寻找父亲、寻找真相的痛苦中。
对于电影的两个核心人物:邰林和刘云,一方面,我们不能不感叹:年轻的他们所经历的故事是多少个我们所羡慕的曾经发生自己身上的青春,连他们充满蓝色忧郁的爱情都是那么的迷人。
另一方面,我们也能从这个完整的故事中窥探他们各自所隐藏在心底的伤痛。
对于邰林来说,身边的人一直说他不像一个刑警。
其实,只有他自己才知道,自己要不是没有其他出路,才不会当警察!
因为他有一颗艺术家的内心,艺术本来就是唯美和富有浪漫气息的,而刑警却是需要逻辑和理性的工作,所以邰林一点都不适应。
而与富有艺术气息的刘云的相遇,让他对生活重新燃起了激情!
对于刘云来说,我们会发现他经常表现出一副神经质的样子,显得古灵精怪。
这是因为她从小就生长在一个不完整的家庭里,母亲崩溃后的性格和行为都给她心理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她不希望他人看破她的内心,于是她用行为艺术来伪装自己,即便面对心上人邰林,她说话也总是给人半真半假的印象,因为他希望得到爱情,又怕受到伤害。
与你不寻常的相识,让我怦然心动,在你充满情调的目光里,我看见了我如歌的美丽。
我们之间有一种默契。
我几乎相信了你……刘云在得知自己被心爱之人利用后,只能感叹:寻找有时候是个陷阱—进得去,出不来。
“今生不谈恋爱,来世不做刑警”,在其位,谋其事。
这是邰林在痛苦中做出的抉择,他说出这句话有所撕心裂肺,他对刘云的感情就有多深。
刘云蹦极到最低点,纵身从桥上跳下,与在水中挣扎的邰林触手可及。
画面中忧郁的蓝色渐渐散去,一抹暖色铺展开来,他们找到了彼此内心的归宿。
爱读书,爱电影,是终生浪漫的开始!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书影流光” 谢谢支持!
刑警邰林偶遇自杀女孩刘云,急忙上前施救,刘云告诉他,因男友欺骗自己感情她已结束其生命,但后来的结果却是个令人哭笑不得的闹剧。
原来刘云是个话剧演员,为体验生活出来找灵感,邰林对她既生气又喜欢。
几天后,邰林如约来到老地方见面,刘云央他帮忙寻找曾经救 过自己命的男人白驹。
处于职业习惯,邰林对刘云的身世也做了一番调査,知道她没有父亲。
又过一段时间,刘云带邰林一起去见自己的母亲李文竹,此时李文竹神情恍惚,已不谙世事。
通过调査,邰林发现白驹与一桩多年前的凶杀案有扯不清的联系,邰林陷入苦闷之中,他不知刘云与白驹是什么关系,在偶然看到的一份杂志上,他推断出白驹就是刘云的父亲......
2000年上映,豆瓣评分7.5分,只有两千八百多人评价,片名蓝色爱情,应该可以说是一部十分小众且普通的文艺电影了。
按我第一部影评时所承诺的只做好电影,这部电影本不应出现在我的推介列表,可看完之后我就是有种很强烈的念想希望更多的人看到它。
这个星期预推介的还有一部《刺猬的优雅》但那部电影很深刻我不敢随意去写,两相斟酌后我选择了写《蓝色爱情》。
可以很直白且很高兴的说,我看这部电影的初衷及想推介的理由完完全全是冲着23岁的袁泉去的,清澈绝美的容颜,瘦弱纤盈的身材,知性妩媚的气质,忧伤朦胧的眼神,坚韧脆弱的神情,任性洒脱的思想,俏皮活泼的声音,热烈饱满的感情。
我还可以说出许多许多形容词,但我一方面怕说太多让大家生厌,另一方面让大家认为鄙人是个没见过世面的直男,这就不好了。
电影由潘粤明和袁泉主演,两位主角尚还年轻,演技稍显稚嫩,电影的情节也很简单,袁泉饰演的刘云是个话剧演员,潘粤明饰演的邰林是个刑警,两人因一场意外认识,一个帅气有趣,一个漂亮可人,两人间擦出些火花是必然的事情。
刘云拜托邰林帮忙找她从未谋面的父亲,以此拯救陷入病痛折磨的母亲,不曾想父亲是因卷入二十多年前的一桩刑事案件而落跑外地,警局要求邰林利用和刘云的关系去调查这件一直悬而未决的案件。
在爱情与刑警的责任间挣扎的邰林,同样在爱情和想了解真相间徘徊的刘云,热烈的感情与不可回避的矛盾成长交错。
电影在转折的片段以袁泉的话剧表演来过渡,是电影中十分巧妙和提升寓意的安排了。
从私心的角度,袁泉一直是我很喜欢的艺人类型,从不流传绯闻,演戏与做人一样,兢兢业业,纯粹用心。
她在镜头前扮演的角色多是知性,文艺,干净清爽的形象。
一个安静做人,用心做事的人总是让大家喜欢的。
电影给了袁泉许多的特写和驻足镜头,我也很乐意把这些片段截取出来细细多看几遍。
但对于电影想要表达出来的生活中的寻找,哲理性的探讨,生存的某种价值,我认为电影篇幅有限,且本身并没有深入去挖掘,一切都流于表面,启发性不强。
不过没关系啦,反正看到了这么美的袁泉,还能对电影要求些什么呢。
影中也精心的构造了许多充满美感与诗意的画面。
结局也十分具有独特性。
刘云伫立大桥,纵身一跃,既是她对这段时间经历的一切的释放,也是她人生中最精彩的行为艺术。
而邰林,则是最完美的合作者。
一段故事就此落下帷幕,一段爱情还将延续下去。
应该是在遥远的2002年,刚刚拜入师门不久的我们在李师的视听语言课上看到了这部电影的片段。
原小说的名字是行为艺术,片名又叫蓝色爱情,艺术和爱情不遑多让的是当时年方二八的少年们所有的想象,虽然我们尚不知艺术为何物,对于爱情的理解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后来再也没有看到过这部电影,但那吉光片羽却格外清晰的成了脑海中的“钉子户”。
直到再次在电视上看到它。
现在追忆起刚上大学时,自己经常被《开往春天的地铁》这样的假小资伪艺术电影整的晕头转向七荤八素,铭记《蓝色爱情》倒也不难理解。
当初只记得谈情说爱的“轻”,如今看来却是苦苦求索的“重”。
那与其说是邰林苦苦求索爱情之纯和刘芸汲汲探究是非曲直的重,倒不如说是导演霍建起在进入电影圈前黑夜中漫长旅程之重。
开头就是邰林在迷离的大街上剪掉长发,作为一个曾经的文艺青年,他要藉此来和过往做一个彻底的切割。
然而艺术的“余孽”尚未剔除干净时,他就碰到了刘云。
于是,在理智/冲动、世俗/梦想、工作/艺术、职责/爱情之间他来回的摇摆。
正如片中那点题般的话剧名字一样,片中的每个人都在寻找。
邰林找寻的是爱情的纯度,却在不期然间利用了爱情来厘清自己的职业定位;刘云要找寻的是父亲和真相,却被迫从艺术的瑰丽中走出面对现实中的血色;马白驹要找寻多年前陷落的爱情,却被迫在逃离中无望的爱;刘母要依靠癫狂来躲避现实的残忍凄然;刑警队长求破案,邰父求儿子上进,邰母求安宁……艺术的灵感和奇想与工作中的秩序和纪律完全是相向而行的,刘云就化作了那个艺术女神,而父亲同事则是秩序的维护者。
两方力量不断地角力,邰林则在两端摇摆不定。
邰林第一次和艺术之神的媾和妄想被工作的寻呼所打断,第二次艺术女神意乱神迷的投入他怀抱时,他却清醒理智的要看清艺术的真容。
黑暗中,邰林(抑或说片中的每一个人)陷入了一个“无物之阵”,眼看着彼岸就在不远处,却永远无法泅渡而去。
所以,大家都在找寻,最后找寻到的却统统不是自己想要的。
邰林希望藉此长大成人,却仍逃不过最后的纵身一跃;刘云找到的事实真相让她不忍睹视,刑警队长最后破案未遂;马白驹躲避多年之后终究落网…… 邰林是此地的现实之我,刘云是彼境的艺术之你,最后邰林一头扎进冰冷的河水中想要完成和艺术的和解,却被艺术晃点了。
回想10年前,大家因艺术之名走到一起,现如今世俗之网已经羁绊了十之八九的翅膀,而那些极少数扎进河中的人,却在下落的过程中长出了翅膀。
不是人人都能毅然决然地扎进艺术之河,更不是所有人都会成为艺术女神垂青的幸运儿。
好在,霍建起成了。
PS:两天前看完一点粗鄙的想法,不揣浅陋,不惧过度阐释,立此存照吧。
人上岁数重新看过更是艳羡敢于终身一跃之人,永远在路上远远好过永远徘徊踟蹰的人。
失去纵身一跃的机会后,总可以给他人一片掌声,一声喝彩。
演员表演加分,袁泉好有文艺气质,整部电影比现在拍的垃圾要好看不知道多少倍。
可惜脚本和编剧实在太low。
导演我觉得一般,不熟,原谅我无知。
……————……ddddddffffffdd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gghhhjjj
被唐晶圈粉,来看看粉嫩嫩的袁泉,话说也不是没看过袁泉年轻时作品,一直get不到她的美,总觉得有点过于深邃硬朗,没想到这里完全不是印象中的样子,确实担得起美女的名号,眼睛很亮会说话,气质棒棒哒。看到穿警服的潘粤明就想起小白,以前真的是小鲜肉一枚。
除了袁泉的盛世美颜以及大连的街景,其余的一钱不值。
整个影片始于行为艺术,终于行为艺术,有意思。所以就是警察利用女朋友办案的故事,我觉得男女主之间的情感冲突不够强,有些地方有种强行情感爆发的感觉。袁泉真美啊!
要不是看袁泉人漂亮胸漂亮我才不会看完呢!妈的!
袁泉这么美…两星吧…不能再多了…(2000年这样的服化简直神
年轻时的老潘和袁泉,反正我记得就是俩作精年轻人。
老实说不记得了 cctv6老放。。可我怎么把男的记成邵兵了 = =
有种风格没融合好,硬拼接的感觉。潘粤明和袁泉的表演是电影吊着的那口气……
带着破案情节的爱情剧,BGM诡异的吓人🤨,1.5倍速看完了,就这样吧一斑斑。。。🤬
文艺青年拍的警匪片,一看导演妈耶果然是那山那人的导演。霍导你就老实拍农村题材吧,说不定还能多得点奖……蛤?本片得了金鸡奖?难道当年金鸡奖没有别的参赛片了么?不怕不识货 就怕货比货:袁泉同班同学章娘娘,同年的作品是《卧虎藏龙》……金鸡奖你在开玩笑嘛?
倒是不想推敲剧情了,沉沦在那会胶原蛋白期的袁泉和潘粤明的眉眼里。前几天看完了白夜追凶,又翻看了潘粤明近几年的采访,少年气啊,真好。也许他俩都是属于底子质感好的演员,中年并不会改变他们的底色,白夜追凶也是,我的前半生也是。
霍建起的佳作集中在2000年前后。也是在大连拍的都市片,新鲜有趣。潘粤明演得不错,但有点用力过猛。
很早之前在电影频道看过一半。。现在终于把它看完了。。。
【3.0】
蓝色的,一切
袁泉好灵啊
……原著不愧是方²写的……= =
袁泉总演作逼 简直就是作逼专业户
年轻的爱情 美好又凌乱
潘粤明真是奶无敌,袁泉也年轻漂亮,但是话剧演员的桥段实在是太割裂了,全无现代主义的美感,反而把剧情连贯性破坏了。案件本身没什么特别的(狗血一箩筐是真的),两个人的恋爱既不暗潮涌动也无清新甜蜜。最有触动的是母亲青椒炒蛋时儿子的那个拥抱。整这么多有的没的看来还是现实主义最能触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