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惹猫咪:追捕虐猫者

Don't F**k with Cats: Hunting an Internet Killer,猫不可杀不可辱:网络杀手大搜捕(港),别惹喵皇:肉搜网际杀手(台),别惹猫咪:网络杀手大搜捕,Don't F**k with Cats

主演:Deanna Thompson,John Green,Claudette Hamlin,Antonio Paradiso,Anna Yourkin,Benjamin Xu,Marc Lilge,Mike Nadeau,Joe Panz,Joe Warmington,Henri,Romeo Salta,Kadir Anlayisli,Joel Watts

类型:电视地区:英国,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9

《别惹猫咪:追捕虐猫者》热门推荐

《别惹猫咪:追捕虐猫者》剧照

《别惹猫咪:追捕虐猫者》剧情介绍

别惹猫咪:追捕虐猫者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当一段身穿深绿色连帽衫的神秘人物杀死两只小猫的视频被传到网上时,整个互联网都轰动了。一群业余网络侦探开始联手追踪发布者。在一场危险的猫鼠游戏中,每一次点击都会鼓励令人毛骨悚然的作恶者发布更多令人不安的视频,直到最后一段视频被上传。这一次,受害者是人类。这是一个真实的恐怖故事,由《冒充者》和《丝绸之路》的制片人倾情打造,讲述一个杀手迫切地想要成名,因此打破了互联网上的首要规则:别惹猫咪。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无名客栈之麒麟觉醒猎妖记看不见的小孩吾即恐惧塞巴斯蒂安魔幻厨房雾之旗电锯惊魂2日光树影海上谋杀案第三季分手的决心血战残阳伟大的梦想圣诞狗狗1:全面搜寻云端美人最后的话小矮人夜曲地下室欢喜冤家艰难时世九十岁。有什么可喜可贺的今天的她们奈何少帅要娶我福禄双全我的女友是个过度认真的处女碧池冲击救援佐州自救兄弟遗落之地魔法使黎明期

《别惹猫咪:追捕虐猫者》长篇影评

 1 ) 猫咪猫咪,永远可爱,永远无辜

看完这部纪录片再看标题,蓦然想起一句话:一个人的死去是悲剧,而一百万人的死只是一个统计数字。

听起来好像和本剧没什么关系,但是我想,如果把剧集的题目改成诸如“从杀猫到杀人-一个变态的进化之路”之类的,可能不会像现在这个题目会引起更多的关注度。

撸猫已经是当代年轻人释放压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朋友圈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来秀自己的主子,人数之多感觉要超过秀娃的人,所以把题目与可爱的猫咪关联上,显然会引发更多人的兴趣和关注,我甚至开始好奇,当卢卡此人及做过的事流传到国内时,人们会对他做的哪件事情更加愤慨:虐猫,还是杀人。

林俊的死让我想起了章莹颖,也是一个惨死在异国他乡的小姑娘,事发那天由于坐错了班车,担心迟到的她,上了一个变态的车,然后杳无踪迹,死不见尸。

相比于关于章的铺天盖地的新闻,我对林俊之死几乎没有什么印象,而纪录片里对他的着笔也并不多,甚至可以说是少的可怜,而他的朋友的一番话更让我觉得林在编剧和导演的眼中,更多的是一个渲染悲剧色彩的人,他的朋友说:很多人不知道,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儿子有责任照顾年迈的父母,现在他们的希望没了,这个不公平。

难道林的死最痛心之处就是没有人给他的父母养老了?

他最应该被人接受的形象难道不是一个期望来到加拿大寻找自己新生活的人吗?

拥有新的希望,未来可期?

然后就在一次有点冒险的YP中死无全尸了?

关于他的故事,在纪录片里就真么结束了。

最后,是这部纪录片再次印证了一个事实:在我们的身边,确实存在着这么一群人,他们漠视生命,缺乏共情,他们的存在,就是对我们生命的威胁。

 2 ) Catch me if u csn

Didn’t expect this is a documentary on serial killed when I first attracted by the name thought was kitty movies. It’s like a real “catch me if you can” story, that killer has the intelligent and double side personality that almost fool everyone, but which also makes us think if internet freedom is a good thing? It could help to trace every single details and stalk everyone, also give invisible pressure whether he could bear it or get haunt down or even enjoy it more? Unexpected story and feel sad for Jun Lin and his family

 3 ) 致敬《本能》的变态杀手

前半部分故弄玄虚,后半部分总算步入正轨。

猫抓老鼠,属于人类的朋友,一般都不会吃猫肉。

川话用“你的话听得,猫肉都吃得”形容一个人撒谎成性,意思是,你的话可信,那猫肉都可以吃。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中外猫奴对虐猫者深恶痛绝,卢卡将虐猫视频上传网络,猫奴全球人肉搜索,誓要挖出此人。

猫奴不乏网络高手,奈何视频提供的信息有限,极度自恋、想出名想疯了的卢卡疑似主动提供线索,发布更加残忍的虐猫视频,猫奴当时就震惊了,断定此人下一步就要杀人。

遗憾的是,警方从未遇到过从虐猫到杀人的案件,显得有些麻木不仁。

2012年5月,惨剧发生,卢卡将中国留学生林俊杀害后分尸并上传血腥的现场视频,寄发尸块,国际刑警组织开始全球通缉。

6月4日,卢卡在德国被捕。

监控视频留下了林俊生前的最后影像:

媒体云集,卢卡终于出名了,臭名昭著:

据其母亲回忆,卢卡自幼喜欢《本能》(1992),钥匙扣上都是《本能》的海报:

卢卡残杀林俊的情景,包括凶器和现场布置,都在模仿《本能》:

可怜林俊风华正茂,成了变态杀手的猎物——虐猫与杀人有无关系?

研究显示,很多连环杀手、变态杀手都有一个不幸的童年,会向比他更弱小的人或动物发泄负面情绪,以此获得心理平衡和变态的快乐。

如迅哥所言:“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要卑劣、变态到什么地步,才会从小动物的痛苦中得到快乐,并以杀人视频臭名远扬?

任何虐待、虐杀动物并以此为乐的人都应被唾弃、警惕。

 4 ) 无题的观后感

标题我想了很久,一直又不知道要写什么,因为看完这部片子的我很是难受。

刚开头片子的标题还以为是可爱,可以让人云养猫的猫片,可逐渐看下去,才知道这里面讲述的是一个杀人案总体给人的感觉,卢卡是个高智商的凶杀犯,从一开始与警方模仿上演的《猫鼠游戏》电影到后来的凶杀过程与被抓审讯过程模仿的《体能》,就能体现出卢卡的心理素质状态很是强大,头脑很清晰(原谅我只能记住这两部,因为这两部印象很深刻。

)这部片子看完我很愤怒,感觉编剧利用了观众对案件的好奇心理,也再次利用了狄安娜和格林两位当事人来进行案件描述,卢卡再次出名,可是被害人呢?

(在此我尊重死者,不说实名)这部片子的意义在哪?

是让人们了解这个案件吗?

还是按照影片最后狄安娜和格林的疑问,要我们深思,我们都是这场案件的共犯?

片子里从头到尾只讲了卢卡在男同网要约一夜情,然后接下来就讲到了被害人和卢卡一起出现在了公寓。

再后来,就出现了被害人被杀害,拍视频,分尸,身首异处,再到继续讲述卢卡逃亡哪里。

可是受害人呢?

从头到尾只出现了一张照片和悲惨的遭遇,受害人的为人处事怎样?

平生行为怎样?

性格包括其他的一切一切,我们都不得而知。

当我看到受害者的照片时,我觉得他是一个很温柔善良的人,我相信受害者绝对不会是去进行约一夜情,事过多年后,这部片子的出现无疑拉着受害人进行无形的鞭尸并在其家人的心口上狠狠划上一刀。

(ps:没有说一夜情不好或者怎么样,不接受任何杠)那个被网暴而死的人呢?

也是轻描淡写被拉出来说了一下因为想被关注,结果冒名顶替却被网暴自杀。

他的人生呢?

在影片最后的问题,我觉得,这是道德绑架。

狄安娜和格林提出的问题,包括受害者还有被网暴的抑郁症患者的死亡,也是他们深陷多年的愧疚,他们所做的一切比警方更加有意义,在我看来我觉得如果没有他们的冷静分析,可能卢卡会瞄上更多的人。

没错,这部片子让卢卡更火了一把,让人们更了解了卢卡犯罪的高智商,不禁让人感叹卢卡的强大心理,让卢卡更加开心他又在次出名了。

归咎到底原因,难道不是制作方把这些受害者,狄安娜和格林拉出来消费给观众看吗?

所以谁是共犯?

制作方。

最后默哀,受害者和那位被网暴者。

 5 ) 要小心那些会虐待动物的人

最近才补了这个2019年的纪录片,看完真的难受,久久无法平静。

我在2012年没有注意到加拿大这个死去的华人学生的新闻,也许因为没有发生在美国。

但现在看起来他真的与章莹颖一样,都是在海外十分不幸地遇到了变态,就这样被夺去了年轻的生命。

本片不像是去年的《寻找章莹颖》那样以死者为核心,而是以犯罪者为核心的纪录片,因此对死者林俊的描述比较少,可是还是能看到他是一个很英俊的男生,父母来自中国,在葬礼和法庭上也是泣不成声。

林俊死得与章莹颖一样惨,虽然尸体找到,却被残忍分尸,还挨了55刀。

而他并没有做错什么,真的是无辜地成为一个变态杀手的虐待和发泄对象。

这个纪录片的切入点是凶手是从虐杀猫并录影放到网上开始,被一群动物保护组织网友在网上追踪了两年,可是就算他们找到了他的身份,却因为无法引起警方的关注,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从杀猫变成杀人,甚至还把杀人过程录影再次放到网上。

这位凶手很喜欢获得注意,总是不断地给别人留下蛛丝马迹,达到被关注的目的。

他甚至在网上给自己建立了很多假新闻和粉丝群,并有很多不同的账号,常常把自己幻想成电影里的角色,真的是看了令人毛骨悚然。

想象一下搜一个人发现他是大明星,结果仔细研究才发现,图片都是P的,粉丝群都是他一个人做的,连各种留言都是他一个人写的。

这是不是很可怕?

这部纪录片本身拍得很全面的,大部分案件相关人都采访到了,包括受害者林俊的朋友,可惜没有林俊的父母。

我们可以了解到林俊与凶手之前不认识,只是在craiglist上看到凶手发的帖子就见面并跟着他回家,确实有点掉以轻心。

这也再次提醒大家千万不要随便跟一个才第一次见面的网上认识的人回家或去任何只有两个人的地方。

一定要小心警惕。

我比较喜欢的是片中对那些网友如何追踪凶手的详细描述,真的是令人大开眼界,介绍了很多人肉和在网上查询线索的技巧。

不得不说,这些网友真的跟侦探有一拼。

此外,纪录片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位凶手深深受到了很多犯罪类型电影的影响,比如《本能》、《Catch me if you can》、《美国精神病者》等,并试图模仿片中的凶手,甚至在作案时使用片中的音乐,平时也常常会用到电影角色的名字来伪装。

他还因为喜欢《卡萨布兰卡》而一度逃亡巴黎,真是生活在电影里的人物。

这让人不得不再次怀疑,电影究竟会不会给人带来负面的影响?

其实很多犯罪类型纪录片中,都常会提到凶手或某个精神病患者的行为是受到某部电影的影响或启发,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分得清现实和虚幻世界的。

另一方面,这个凶手的背景又是家庭残缺、从小遭到校园暴力,并且可能在生活中也常常被虐待的人,而他自己也成为了一名虐待者。

虐猫是凶手暴力倾向的最先表现。

任何在生活中会虐待动物的人,真的都是有暴力倾向的人,绝对不可以轻视。

如果你周围有人虐待动物,哪怕他只是一个孩子,也一定要警惕和给予足够的重视,及时防范和引导,不然真的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凶手。

观看这部纪录片时,很多凶手曾发布的视频镜头我都不敢看,一直抬着右手挡住银幕,最后看完手臂都酸死了,但就算听案件描述,都觉得胆战心惊,睡不着觉。

希望林俊和章莹颖的惨剧不会再继续发生。

 6 ) 黑暗的另一面

导演巧妙的剧情安排,用看似温柔的标题党手法,和长达1/3的视频来描述十年前网传的虐猫事件,慢慢将更可怕的真相剥露在世人眼前。

曾经轰动世界的加拿大碎尸案浮出水面,每一处细节和凶手戏剧性的精心设计,甚至让我怀疑纪录片的真实性,但事实有时就是比电影还要荒唐。

我不去分析凶手的动机和心理,也不去辩论最终的审判到底公不公平,毕竟这其中的环节和细节不是我们旁观者可以插手的。

影片最后的结尾,叙述者对着镜头的质问才应该是我们这些旁观者应当深思的问题。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法制的建立跟不上科学的速度,让网络成了犯罪者的工具。

暗网的广阔和加密性,媒体新闻传播的便携性,以及人肉搜索、恐吓邮件等等,无不在给我们敲响警钟。

让看客们不再只是看热闹的乌合之众,当你分享每一个链接,传播每一个消息时,请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一个无辜善良的生命会因为铺天盖地的谩骂而逝去,而当雪崩发生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罪的,又没有一片雪花是可以负责的。

难道这就是网络对犯罪者的慈祥?

这个世界不应该这样。

网络成了他们犯罪的垫脚石,给了他们“展示自己”的舞台,愚昧的网名叽叽喳喳,乌合之众的力量仿佛给了犯罪者应援。

就像剧中那么多万点击量中,如果每一次的点击背后,都是约翰和狄安娜一般的网民,如果当初发给加拿大警官的邮件有被认真对待,最终的悲剧或许就可以避免。

希望每一个可以网上冲浪的人,保持着看客的热情和约翰、狄安娜一般的负责和冷静,也许我们有一天可以救活一条人命。

而不是成为黑暗的另一面。

 7 ) 见相非相

我看完后首先深深感到愧疚,当时在国内疯传的版本让我们深信不疑,我们没有功夫考虑真相更乐意吃瓜,更谈不上去想死者家属的心情。

因为国情和文化,当时大家会把他的死归罪与他的取向,认为没有这个就不会步入魔鬼之门。

但是这种有罪论现在看来就是二次伤害。

网络的恶与善到底带来了什么?

卢卡的演绎人格贯穿始终,他蓄谋已久的一套谎言毋庸置疑经不起推敲,他的母亲为什么对受害者家属的没有丝毫愧疚情绪?

是什么样的家庭造就了卢卡?

卢卡和林俊之间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是什么让林俊迈进了地狱之门?

而影片最后,她母亲说卢卡告诉了她,林俊和卢卡只是YP,林俊不介意拍摄下ML全过程,这根本不符合东亚人的性格特征,这种文化差异,只有我们自己知道。

我相信所有看过纪录片的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思考,善恶终有归宿,希望林俊来生是个平安幸福男孩吧。

 8 ) To the chaser of cat-killer,just do the right thing you believe in

It isn’t a twist or up-and-down story,but’s a bazaar and pervert story,and it is true.You maybe being angry about the disgusting killer, grieved to the victim,although disappointed to the Montreal policeman. It is complicated to explain how all this mess happened,but if you ask me the question of this film in last minutes,my answer definitely is “NO”.Because psycho literally is psychotic,no matter how many people chase him or rail at him,he would do the crime ultimately,and he wants get not only attentions but also famous through his “creepy shows”.All the net-nerds are followers of the kitty-issue cases,but not the producers.

 9 ) 手握权杖不作恶,认知盲区防收割

作为一部真实案件纪录片,本片选取的角度比较独特。

也就在案件之外,延伸了一个值得探讨的命题——信息时代,每个人在多大程度上参与了悲剧的发生?

就案件本身来说,这位凶手挺可悲的,他没有实现像曼森邦迪达莫等连环杀手一样遗臭万年的心愿,而是更像一个双重抄袭者——作案手法抄袭自经典电影;这种行为本身更是抄袭自推理小说中最常见的“模仿文艺作品杀人”桥段。

然而,这部纪录片除了还原案件本身之外,亦提出了一个更为高级的“帮凶论”——“我们一腔热血的正义,究竟是不是满足了他的哗众取宠、喂养了他的虚荣心、最终促成了从虐待动物到杀人的犯罪升级”。

这是追猎者在自我反思的一个问题,有人赞同,也有人反对。

但对于我们来说,更大意义或许在于,它敲响了一个警钟。

这个警钟,是关于一种隐形的权力——信息与舆论;而这种权力,无关乎真实的人生,而是因网络的发展而无缝不入,并且掌握在每个有能力表达的人手中,并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如果回顾刚刚过去的几年,不难发现,我们日常接触到的看似不经意的信息背后,往往隐藏了一条长长的产业链。

鼓吹精致生活的背后,藏着利用消费主义收割钱包的商人;贩卖焦虑的背后,藏着利用放大的矛盾收割流量的变现者,更不用说诱导全民舆论、利用键盘侠发动的大型战争。

有趣的是,键盘侠的英文有时候被翻译做“hater”。

藉由网络,拥有了信息渠道,便拥有了左右舆论的权力。

这部纪录片在反思发生在网络上的每一次追猎或是围殴,是否为凶手众筹了一份恶意。

而在现实生活里,很多(不良的)消费诱导被包装成一种善良的情怀或是美好的生活主义。

我们不经意间被影响的观点,被利用的正义、情怀、向往、愤怒、焦虑,影响着一个个商业团体的崛起,或是毁灭。

其背后,仍是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天下熙熙攘攘,皆是利来利往。

在这个虚拟的社会里,如果你拥有了(有目的地)输出信息或是(因具备独立思考能力而)免疫信息的能力,已经算得上是一个手握权杖的强者;而如果你习惯于被动地接受信息,那便很容易在自己的认知盲区成为一名被煽动、被收割的韭菜。

信息时代的发展速度永远都超越我们的预测,如何不在这个不安的世界安静地活着,就牢牢记住——拥有成为网络刽子手的能力时,不去作恶;处在认知盲区时,尽量保持清醒。

 10 ) 散乱想法

有些想法的,记录一下。

看标题,以为是网友对虐猫者的一次人肉事件,看完才发现这是一个让人毛骨悚然的故事,施虐者原来是加拿大林俊惨案的凶手。

犯罪心理学有一种观点,认为有些犯罪者,他们的犯罪动机是寻求社会关注和大众的追捧,所以大众反应越激烈越能刺激犯罪者再次犯罪。

本片在一定程度上想引导观众去反思:当我们热衷于传播,讨论,人肉某些事件的时候,是否在助长犯罪者的虐杀欲望,我们是不是帮凶?

什么样的瓜可吃?

怎么样吃瓜可以吃出技术高度还能助益社会?

人肉可以带来灾难性后果(例如被网暴后有抑郁和自杀的),人肉也可以带来积极后果(例如发现犯罪者,危害着,解救和帮助受害者)。

现在,网络世界已经成了另一个社会空间,不能在用“虚拟"世界去定义它。

当大部分人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要在网络空间中活动时,网络世界就是真实的世界。

网络世界中的不是另一个你,”虚拟“的你,它也是真实的你。

有一些人会指责片中的“网络追捕者”,认为他们的网络追踪在刺激施虐者的杀人欲望。

我不能完全认同,这些特定的网络追捕者,实际已经揣摩出了施虐者的犯罪心态,明白在网上大肆公开人肉和追捕并不合适,他们采取了建立私密小组的方式分享信息和继续网络追踪。

更让我触动的是,这些彼此陌生的人,这些不从事犯罪学和网络技术相关专业的素人,他们的分析能力,数据收集和处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极其强大。

几乎所有的关键证据和线索,都是由他们提供给警方的,只可惜警方早期没有在意这些线索。

网络上到底有什么?

有一些东西深不见底,将人的极恶,极暴,极虐悄悄的汇集起来供人窥视。

或者说为什么有人会有去观看的欲望,没有观众就没有上传者。

难道,真如弗洛伊德所示,人人皆魔鬼,人人皆变态,最终人是本我那些最原始兽欲的傀儡。

但弗洛伊德也示,即使人人都是变态,由变态组成的社会不见得就是坏的社会。

合理的,适应社会变迁的制度设计和文化导向可以将大部分的“恶”限制起来。

人性本恶,还是人性本善,我从不关心,我相信的是,人是环境的产物。

即便是有“坏”基因的人,在好的环境,“坏”的基因也许携带终生但并不会表达出来。

如果能“装”一辈子好人,那你也就是好人。

片中的凶手,即便有过任何惨痛的过往,也不是开脱罪名的借口。

研究重刑犯的主要目的不是“洗白”,而是给未来人类生活以线索,不要在任何人身上积累过多的恶性生活经历(特别是成年生活以前),在任何时间点,从国家到家庭,能多早干预就多早干预。

《别惹猫咪:追捕虐猫者》短评

毛骨悚然

6分钟前
  • 何宇轩
  • 力荐

真是沒事幹⋯⋯給予目光是半個劊子手

11分钟前
  • 荒野二柱子
  • 较差

罪犯和整个事件的发展、追踪、结束都非常当代、非常网络时代、非常流行文化时代了。或许根本没有结束。

14分钟前
  • 外出偷狗
  • 力荐

没想到走向会发展到与当年造成极大轰动的林俊案牵扯在一起,导演这个扣做的非常好。网民在线追捕凶手的剧情,任谁看了都大呼过瘾。attention whore 一旦把这个角色变成犯罪者,值得探讨的东西一下子就多了起来。互联网的反馈机制(也就是数据)不止能让普通人迷失自我,也能让有犯罪倾向的人逐渐走向具体和疯狂

17分钟前
  • 草我没有派对
  • 力荐

The serial killer V.S the rest of us - 当凶手在审讯室里的‘致敬动作’被收入在片中,这个纪录片已经沦为了他完成目标的工具。无论是受害者(及猫),追凶人,媒体,随之产生的崇拜者,纪录片的制作,还有观众,一切都是他在追求并最终获得的“注意力”。 悲凉。

21分钟前
  • 不能灭绝
  • 很差

关于受害者的那部分是我认为最不可理喻的地方,按照长评打一星的那位描述的,为何不把当时林俊前男友在庭审时所提起的内容放进去?纪录片最可怕的就是通过刻意的剪辑去捏造假象。我是非常佩服那两位领导网络小组进行追踪和搜查的带头人,显然,对比他们,尤其是女警长的发言简直就是没有任何用处的垃圾。另外,凶手母亲的发言简直让我三观崩塌,如果说可以忽略杀害动物,那么杀人呢?一直都是站在“我儿子是被逼的,他杀人,但有罪的并不是他,而是那个逼他的人。”的立场,丝毫没有任何对自己在关于教育和如何引导儿子成长的反思和自责,而且纪录片也没有花费笔墨去重点讲述关于凶手的过往经历,被霸凌只是一笔带过,这明明对观众理解凶手为何犯罪有极大的帮助,为什么没去做好这一步?最可笑的是,结局居然还试图给网民扣帽子?实在是有点本末倒置了。

24分钟前
  • 帕格尼尼
  • 较差

不是我的菜啊。第三集(最后一集)差点没看完,因为已经差不多猜出结果。感觉 Netflix 类似这样的纪录片实在太多,看一下他们的 Murderer 系列,有一大堆…看几部之后就会发现基本大同小异,很难再提得起兴趣了。

27分钟前
  • 冬天
  • 还行

Fair吧,沒想到後面牽連這麼大,關鍵是整個紀錄片沒有深挖案件本身,流水線式帶出整個案件追查過程,搞得很獵奇似的。

29分钟前
  • 陳小明
  • 还行

网络狂欢: "猫不可杀不可辱"

30分钟前
  • -Time
  • 还行

山东理工虐猫者以及他的上家和购买视频的那些买家,还有无数有此癖好并暗藏在网络中的人,他们中有多少正准备拿起杀人的刀呢?

31分钟前
  • I see Fire
  • 力荐

吃人血馒头吃得真爽🤮

35分钟前
  • 灰的猫懒腰
  • 很差

与其说是一个纪录片,感觉更像是一个带着极强主观情绪的惊悚片。

39分钟前
  • 无名癫者
  • 较差

是你们去人肉追踪杀人狂,是你们拍了纪录片一遍遍悼念杀人狂,是你们毫不在意被害者是谁只在最后轻轻划过。我一点都不想看这是怎样迷人的“汉尼拔”,我只是来看林俊故事的,最后还把锅扔在观众身上?垃圾

42分钟前
  • Shaw喆宇
  • 较差

的确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47分钟前
  • 当局
  • 还行

大家都沉迷其中,又怎么能说不是游戏呢

48分钟前
  • Spider Den
  • 还行

还原度很高,大姐和大叔也都很厉害。但是整部片子没有过多谈及受害者的立场…all about the fucking magnotta that's gross

52分钟前
  • sôlitarianené
  • 还行

故事性很强。打低分只是单纯不想让它继续传播。

54分钟前
  • 冷面
  • 很差

片尾质问观众,看这部影片是不是共犯,那么既然要反思要质疑,为什么用要取一个这么博眼球的片名呢?纪录片对逝者缺乏尊重,应该反省下自身作为媒体传播者是不是更贴近于共犯的角色!

55分钟前
  • amaranthiner
  • 较差

bias, total bias。我看之前并不知道是林俊案。凶手模仿本能完成了对林俊的谋杀,但是林俊本人像本能开头那个被杀的男人一样被撇在一旁。片子后期不断渲染凶手母亲提到manny、凶手本人柔弱,最后来一个反转,通过剪辑来嘲讽观众。u r not fucking making a suspense film。我们可以接受本能,是因为它不是纪录片;但片里的林俊和小猫咪们是真真切切的死亡了(还tm一直不停放clip)。最后这个片子名字也起得过于草率。恶心。真的恶心。评论里说缺乏伦理道德真的很正确。

58分钟前
  • 阿特拉斯抠抠脚
  • 很差

避重就轻,提到杀害猫咪就一副愤懑恨不得将凶手碎尸万段,但是真到有人出事的时候就轻描淡写,导演是崇拜这个杀人的变态吗?

1小时前
  • 🗯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