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自己最近泪点真是有些低,明明只是刚开始,「也就交代下背景,是一个贫瘠的农村,然后有个很穷的小孩子的父亲因为一场意外而离开人世,小孩子很难受地哭了下」我都要有些忍不住,所以恰恰也就是这种片子,最让我受不了。
这个小孩子名为明明。
和他一起拍小学毕业照的是宋文化宋老师,没错,这一届,只有明明一个毕业生。
可以看得出来,明明很乖,很孝顺,而且,他很珍惜学习的机会,当全村最后一个老师都要离开时,他都多么渴望那个老师能不走,他多么渴望他能继续教他。
对啊,出生在这样一个农村的他,受到教育,是多难。
就在这贫瘠的农村里,有一个很可爱的老师,我是说可爱,不是可爱,不过,他也挺可爱的。
他只是一个初中毕业的老师,教书三十六年,可以说,他的整个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
但这样的一个底层老师,他也很无助,但他负责很负责非常负责太负责了,为他的学生负责,为他的事业负责,为国家教育负责,他真的尽了责。
所以,他才能完成一个人的课堂,才能完成一个不在教室里的课堂。
他值得被称为那个“最可爱的人”。
值得庆幸的是,一个尽责的老师教了一个珍惜学习的学生。
其它的不多说了吧,就记在小本子上好了。
结束时,她问“这部电影的主旨是什么”或许是因为这部电影的原因,给我的感觉就是,高潮来了,也就结束了。
「然后眼角那滚带着浓烈情绪的、闪闪发亮的液体止也止不住地溢出,脸上稀里哗啦满脸糊的、情绪没稳定神也没回」地一句“……不知道”现在好了。
我想,大概要把握好、珍惜好学习机会吧,至少从中我获得了。
所以我也值得庆幸,让还在读书的我能看到这部片子。
善待他们,善待留守儿童,能遇到这样的老师,真好。
谢谢,诸位的努力,为大家呈现了一部真实而深刻的电影。
这实在是一部非常好看的电影,不仅仅是它真诚的让人动容,也不仅仅是表达出来的那种强烈的想要“延续”下去的欲望...。
是的,对于我这样的城里人来说,农村的概念大概也就是,“粮食”“农民工”还有那个该死的“暂住证”罢了,我们坐享其成的享受这些“外来人口”带给我们的福利。
那些环卫工人,那些路政人员,那些小商小贩,那些不能让我们这些“城里人”屈驾来工作的活计。
我们和他(她)们都融入在这个看似“理所当然”的社会里,我们和他(她)们一样,每日为生活奔波...却不敢有些许懈怠。
当然,我们也和他(她)们一样都忽略了或者是默认了,一种存在以久的几十年以来都没有被正视和改变的不公!
这些不公不仅仅是针对这些农村进城务工的人员,还有长期对农村建设的蔑视以及对那些所谓不发达地区的先天不足的说辞。
可以预见的是这些不公平并没有随着国家的经济增长而逐渐减少,反而愈演愈烈的出现在了下一代的人身上,无论是在教育和生活环境上都显示出了这样的绝对不公正在随着国家的发展而不断扩大...!
我只是一介草民,自保尚不足为力,却在此时大谈公平,其原因,只是随着对这个国家和社会的认知,我知道忽略这些不公平和正视这些不公平在现行的体制下都不会有什么大的改变。
将来这些绝对的不公平,也必然会出现在我的身上。
但是,即便如此,我依然想要满怀微笑的去面对它,我依然想要满怀期待的去改变它。
在我看完了“一个人的课堂”后,在我看到确确实实是有这么多的人也满怀希望的想要用爱心去改变这一切时,我更坚定了我的想法。
谢谢大家。
——卡夫卡——
这部影片给我的印象是质朴真实,温暖感人。
乡村自然宁静的美好景色衬托了片中主人公执着坚守的意志品格,真善美的人性光辉如清泉一般流淌在影片当中,也滋润了我的心田。
以前并不喜欢孙海英先生的表演风格,觉得角色中他的个人痕迹太重。
但这部影片中,他诠释的偏远乡村小学的代课老师,肢体、表情和眼神中都有戏,生动细腻,让我一度忘记了他是孙海英。
为他点赞👍!
此外,片中唐明明的眼神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影片中的几段配乐对情节的烘托渲染效果很好,起码我觉得挺贴合的,喜欢!
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心中少了一分浮躁,多了一份平静。
作为普通人,安贫乐道以及博爱情怀,能让我们活得更加有生有色、有滋有味。
不是“一个人的课堂”鲁子渝文
2018年1月7日下午在北京魔影影城金源店观看了由李军林导演孙海英主演的电影《一个人的课堂》,反映留守儿童和代课老师的故事,我数次感动落泪。
电影讲述乡村代课老师宋文化在山区小学代课36年,艰苦的教学环境没有让他放弃,他安贫乐道,热爱他的教学岗位,他教过的学生已有三千多名。
即便只有三个学生他仍然坚守岗位,工资每月500元他已知足,不为每月四千元的工资所动(他教过的学生开了公司请他去作会计)。
最后因为没有通过教师资格考试而被清退,主要是因为宋老师没有通过电脑上机操作考试。
宋老师的家景根本买不起电脑,他主要是在纸上画一个电脑进行学习。
这样一个穷老师怎么能通过电脑操作考试呢?
失业的宋老师已五十多岁,没有任何政府给予的失业安置,只有冠冕堂皇的教导主任说的感谢你多年来对教育的贡献。
为了继续生存下去,宋老师还要继续工作,他选择投奔在广东打工的女儿,在大城市谋职。
然而新接替宋老师的大学毕业生年轻的老师无法忍受穷山村的偏僻辞职,最后剩下了一个学生明明。
明明的父亲在外务工不慎摔死,他被亲生母亲抛弃,与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明明无法转到其他学校学习。
宋老师为了完成明明的学业,没有外出务工最后留下来坚持代课,最后明明顺利小学毕业。
观影结束后,李军林导演与观众进行了座谈,人大教授张鸣、知名编辑谢元、女诗人沙光等也作为观影人参加了座谈。
在大家谈论观影感受中,我听到了“感动”“良心”“良知”“责任”“情怀”“折腾”“羞辱”等关键词。
这也反映出李导是一个有良知有责任有情怀的导演,中国的教育不能再折腾了,底层的教育工作者要给予他们有尊严的待遇。
观影后,我想到了人大教授张鸣写过的一本书《小狗也要叫》(书名源于契诃夫的一句话:有大狗,有小狗,小狗不该因为大狗的存在而心慌意乱。
所有的狗都应该叫就让他各自用上帝给他的声音),《小狗也要叫》让读者看到一个中国知识分子敢讲真话的倔强个性,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应该有反思历史、正视现实的态度。
那么,通过电影《一个人的课堂》,我也看到了李军林导演敢讲真话的倔强个性,表现出来的反思现实、正视现实的态度。
虽然《一个人的课堂》只是一滴水,但它反映了一个世界。
电影《一个人的课堂》提供了一组数字:中国的留守儿童数量现已超过6000万,其中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留守儿童超过2000万,单独生活的留守儿童高达205万,他们时常面临贫困、饥饿、孤独、车祸、溺水以及各种人为的伤害。
《一个人的课堂》去年底首映以来受到了许多热心观众的支持和好评。
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出席了电影首映礼,并且亲自包下十场电影,用来免费给广大观众观看。
对他来说,真心希望人们多关注弱势群体,还有很多人生活在苦难之中。
在我写这篇文章时,才获悉,中国电影《一个人的课堂》早在2016年在第49届休斯顿国际电影节夺得最佳外语片奖,当时来自全世界91个国家的4000多部影片参与了角逐。
电影《一个人的课堂》虽然只是一个人的课堂,但它又不只是一个人的课堂:它为教育的官员上了一堂课,我们的教育不要华丽的外表,不要一刀切,要务实,不要折腾。
它为老师上了一堂课,作为老师应该有责任,不仅仅有理想。
它为家长上了一堂课,孩子不仅需要的是金钱,也需要陪伴。
它为学生上了一堂课,珍惜学习机会,要懂得感恩。
它为我们的麻木的神经上了一堂课,我们的感官不是只为刺激、热闹、惊悚、搞笑存在,也为感动、真情、良知、良心存在。
它为……电影《一个人的课堂》将于1月16日进行公映,电影《一个人的课堂》不是一个人的课堂,等你来上课。
李军林导演与大家合影
2016年第49届休斯顿国际电影节夺得最佳外语片奖
学校不一定有高高的教学楼,而是老师带着学生学习的地方。
看这个电影,有一些无奈,因为感觉没有一个错的人。
而是一个社会问题。
我能理解那些把孩子送找城里读书的家长,也能理解教委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而进行考试。
他们都没有错。
集成化的工业生产和教育确实能够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保证质量。
但当有些地方,有些个人确实遇到了,像电影中的情景。
这时候宋老师这样的人的坚守就显得弥足珍贵了。
对于为何创作费力不讨好的现实题材电影,李军林表示:“自己曾经历过年票紧张,坐绿皮火车,没有座位,在过道里蹲了一晚上,同在一起旁边是一个干瘦的老头,坐在蛇皮袋上,里面是棉被,五十多岁起来像七十岁的人,粗糙的手指头缠着一小块纱布,渗着暗红血渍。
他没有手机玩、也不抽烟,旁边是乌烟瘴气的烟草味道和来来往往的呵斥声,只是默默地沉思状态,我攀谈起来,问他是哪里人,他说他是邵东的,以前是老师,民办教师,教了三十年的书,后来没得教了,只好跟村里人出来打工,搞铁路护坡。
那一刻,我肃然起敬,心里非常难受,如果我们在一个地方的话,我肯定会是他的学生,他也会是我的老师,一个威严的老师,透过他面部轮廓能看想象他拿着教鞭在教室里踱来踱去、扯着长长的声音背诵古诗词的样子……我觉得我要他把写进我的电影……电影《一个人的课堂》创作缘起”。
孙海英在首映式上说的几句心里话:“……以前,我说话过于尖锐,伤害了很多人,实在对不起大家!
以后我一定注意!
电影《一个人的课堂》,是表达我们对农村教师的敬意,可是这位教师的最终命运是到城里打工。
有几个对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尊敬过?
有没有不尊重?
说实话,你视而不见的,你瞧不起的人中,就一定有一位农村教师!
”他还说:“我擦着眼泪看完,这是我吗?
我不配跟这老师对等……”孙海英用了“敬意”这两个字,也许,这就是这个影片中最感人的地方。
一个普通的乡村教师,用最真挚的爱,教育自己唯一的一个学生。
正是这爱,令人心生敬意,也使得这部影片超越了公益片,它深入的不是一群特定的人如乡村教师,而是一个人,一个人的灵魂,这灵魂因爱而无比美丽。
有人曾经说过:“生命就是他的追寻过程和创造过程,生命的意义并不在那个最终的结局上面而在生命的过程中,当生命把它所追寻所创造的全部内容都展现出来时,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也就实现了。
”农村代课宋文化老师一直执着于讲台,哪怕只有一个学生都坚守在教学岗位上。
质朴的农村在镜头下是唯美、清新的,画面时时展现着诗歌一样的美感,无论是中国的诗歌还是国画都在追寻意境美。
在《一个人的课堂》里,越是经济贫困的山村,或许它的景色却是出人意料得美,电影中并没有炫酷的特效镜头,但每一场画面都是精雕细琢,简洁而洗练的。
一个自然美丽的山村,雨中显得特别空灵,故事就是在这里缓缓展开的。
没有过多的戏剧冲突,只是慢慢道来的一个故事。
一个教室里,两个角色,说尽了多少农村的现状与处境。
宋文化,一个典型的中国乡村代课教师的形象,半生来站一直在简陋讲台上教书育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名山区老师背后的人生追求。
但随着农村外出务工的增多,村里孩子陆续跟着父母转学到城市上学,学校变得落寞,教师队伍也逐渐仅剩宋文化一人仍坚守教师岗位。
新学期将至,宋文化挨家挨户的召集学生上课,结果只来了四个学生,四个学生,还是三个不同的年级,宋文化只能在一个教室给学生们轮流上课。
后来学生陆续转学,学校学生仅剩唐明明这一个学生,宋文化依然坚持每天到学校去上课,每天按时打上课铃,按时升国旗,维护着学校的尊严。
在教委下达教师统一转正的考试,宋文化考试没有通过,被教育部门辞退。
教育部门派了一个刚从师范毕业的大学生过来接替宋文化,然后这个大学生教了两个星期就辞职不干了。
面对学生没有老师来教的囧境,唐明明奶奶、村干部、教育局的领导都轮番上门来做宋文化的工作,希望他能重返岗位,宋文化心里很冒火,他本计划要去广东打工了,面对唐明明可能被失学,宋文化经过思想斗争,还是从去广东路上的火车站又折返回来,重新给唐明明当老师教学。
人物故事虽然简单,却透过平凡的故事和电影的细节呈现出生活中的真谛。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看不到做作和煽情的痕迹,导演只是在很真诚地向观众讲述一个故事。
或许很多观众的童年都有留守儿童留下的影子,导演也是。
通过这部电影算是对他自己的一个成长的交代,其中很多元素和环节都是他过去生活的一些影子。
做为一部公益电影或许它的社会意义是远远超越商业意义的,其筹拍的艰辛也是可以想象的,导演为了拍这部影片等待了十年。
《一个人的课堂》关注现代人的真实状态,不仅纪实性地再现了乡村代课教师与留守儿童的生活状态,更带着观众去探寻了他们精神层面的现状与需求,用以一种温情的方式去讲述他们内心的真实向往。
显然这不是一部仅仅停留在视觉观感上的电影,而是会让观众思考的影片。
留守儿童和乡村教师都是生命的一种状态,当我们静静地看着这个故事时,看到的也不会只是这个故事,而是对这些生活窘迫的群体关注。
孩子班里组织观看的,应该是包场。
导演本人也来到了现场。
留守儿童、代课老师这些都是沉重的话题,感觉主创团队心有余而力不足,有些是迫于现实,有些是囿于能力,挖掘得不够深刻。
宋文化这个角色有点迂腐,有点假。
角色设置还是太片面了,人性其实非常复杂。
结尾处的字幕在我看来是为了过审,收得太假,反而有了一定艺术效果总体而言,还算是合格,对于反映残酷现实题材的影片,我愿意多些宽容。
ps.孩子的同学被感动得从头哭到尾,用完两包纸巾
这个电影真的很好!
演员孙海英和演明明的小演员表演真实自然,尤其是老演员孙海英的演技很棒!
希望这个电影的映期长一些,排的场次多一些,有关单位多进行宣传,给造造势。
中国留守儿童6000万,希望他们都能遇到宋文化这样的老师。
关心祖国的下一代,就是关心民族的未来。
这个电影真的很感人!
这个充满正能量的电影乍怎么没人宣传?
百思不得其解。
《一个人的课堂》,很好的电影!
看着看着就流泪,看完,不停地叹气,不停地流泪。
为宋老师,为孩子,为自己同样的教学生涯。
作为代课教师的宋老师,没有编制,教育局以一场电脑考试的方式周到而羞辱地终结了宋老师36年的教学生涯。
可没落到一个好啊!
我们村子里那些老老实实代课教师,清退的时候,两百块钱。
还不如打发一个临时工。
只有那些善于巴结领导的老师能搞到编制,变成正式老师。
考不完的考试,填不完的表格,高不可攀的学术高峰,天威不可测度的领导,努力了!
也老了!
越来越只有落后了!
最终被清退,被抛弃!
但,宋老师习惯了教学生涯,思维、语言、做派、作息、性格、生活惯性都是和学校生活融为一体了!
穷,是穷点,毕竟是宋老师的生活,宋老师还能发点光和热,还有点成就感,至少有存在感,若是把宋老师清退了!
他还能干点啥呢!
在城里清除下水道的淤泥,还要被同样底层的同事算计和压制。
宋老师,不就是我们这些普普通通、老老实实的教师的写照么!
为题材打四星,中国需要多一些关注现实的电影。从电影本身来看,感觉还是缺点力度。
晚上去看 这种题材的电影不管拍的好不好 传达上的东西就已经赢了PS 上线的影院也真是够偏的==
从小到大老爸都是我最好的老师
感人的片子
国情,国情,面对国情,老弱留守,发展谈不上有质量的生活,昏黄的灯光下老幼坚强活着,教育主任,教育局官员,公务员,说着苍白无力的官话,发展,太困难了,仅有良知的坚守,感动人心却扣击心灵,这就是国情吗?八项规定改变中国,来的更猛烈些吧。
立意高,拍得似乎有点儿随意,是我的艺术细胞不够?
唉,过了这么久,终于看到了这部电影。和期待中的差不多,没有绚丽的特效,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但还是喜欢。可能因为自己曾经到过偏远地区支教吧,对留守儿童的话题比较敏感。也知道世界上可能很难有这种境界的人,但还会很感动。真的,有机会去山区去农村看看吧,真的有你们想象不到的艰苦。
我还是更愿意相信人均GDP
谢谢导演的多管闲事!
关注留守儿童
单纯不喜欢孙海英
还能再旧点不
这部电影跟我的感觉很奇怪,首先大学生不愿意留在农村不是很正常吗?有谁愿意去接纳苦难和贫穷?其次,学生家长把孩子送到经济发达的地方上学不正常吗?将心比心,你愿意让你娃一辈子留在农村?最后,一个坚守农村的教师,每个月只配五百元,教了三十余年,被教育局踢出教师岗位,请问,怪谁?难道怪学生家长?难道怪大学生?说了一堆,却不点名指姓说问题在哪,当然说了也上映不了,所以怪。
我支教的地方,很多老师都找关系去县城了,导致山里老师都不够。他们就想了一个办法,派县城里的老师,去山里支教两年。两年之后,就又派新的老师来。从头到尾,根本没有考虑到学生频繁换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有多大。以前,觉得来支教两年,时间足够长,但现在却发现,两年也是弹指一挥间。也不知道自己的这一趟,是教给他们的更多,还是留给他们的伤害更多。唉,太难了~
《一个人的课堂》是我国这些年来十分难得的一部现实主义影片。它由新锐导演李军林编写执导,老演员孙海英等主演。影片反映了我国乡村代课老师的坚守和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 影片没有宏大的场面、离奇的情节、炫目震耳的声光、腥红的血迹,甚至没有悬念。
带着敬畏之情观完全片。故事源于家乡,一位乡村代课教师的坚守与执着,却折射出种种社会问题,教育质量的分配不均、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教师理想和现实社会的冲突问题等。观影结束座谈会上,有人说,我们都是为爱而来。反思,自己到底能尽多少力,那就做一位有爱心、耐心和责任心的老师,把爱传递。
没有关注度,之前一直以为是一部烂片相十足的影片,意外的是没想到还可以,现在看来还是这种平淡的真情更平易近人。
从对个体的坚持和责任的角度,宋老师是让人感动的。而且他最打动我的,是一丝不苟对仪式的遵循和坚持:上课前的起立问好,课前课后敲铁板得来的钟声,升旗仪式甚至国旗下的讲话……然而,对个人“奉献”的歌颂,对道德的强调,往往都掩盖了真实的问题,廉价的感动并无法给出任何的答案
一忠一孝,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宋老师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忠、明明对奶奶的孝,被李导表现的淋漓尽致
补分,18-2-5,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