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焦裕禄是一部非常 朴实无华的电影,它将那个年代的艰苦,那个年代人们的热情,勤奋,不怕困难等非常好的品格展现的非常棒。
服化道很贴合那个年代的感觉。
以前焦裕禄只是书本上的好干部,现在感觉经过郭晓东老师的演绎,焦裕禄更加生动真实了。
舍小家为大家,从古至今中国社会就是需要这样迎难而上,积极创新求索的人,所以我们中国人,有文化有学识了一定要好好报效建设自己的国家!这部电影可以说是意义深刻,在各行各业里,只要认真踏实,总会干出一番成绩,历史会记住有价值的人!
刚看完这部电影的点映,还沉寂在片中焦裕禄精神中。
原来老师讲课的时候就说,让我们牢牢记住这些伟大的人们,直到看了这部电影,才深深的体会到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
和不久前看的《守岛人》一样感人至深。
焦书记不仅是兰考的书记,还为重工业机械制造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不仅是人民的公仆,他还是父亲,儿子,丈夫,每一个角色他都承担应有的责任,但每一个选择他都选择了人民国家,他是我们每个人的榜样,他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去传承,去发扬,国家社会人民都需要这样纯粹的党员干部!
一个存在我语文课本里的角色,我只知道他的一点点曾经,这样一个人——焦裕禄 在这部电影里活生生的出现,让我更加深刻了解焦裕禄,明白焦裕禄精神的伟大,也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下焦裕禄的非凡,除了敬佩别无他话,洛阳初建功’是他放眼世界的胸怀和视野,是立足于现实识人用人的谦卑和慧眼;‘兰考战三害’是他身先士卒的行动和表率,是扎根于群众真心实意的关心与帮助;‘博山生死别’是他扇席温枕的感恩和孺慕,是病中心系兰考对妻儿的愧疚和不舍。
他将背影留在了黄沙戈壁上,留给了世界一片赤诚真心与不朽丰碑。
”
采访、撰文/法兰西胶片7月20日晚,郑州洪灾,我刷着微博,在朋友圈本能地转着救灾信息,各种求救电话啊,受灾表格啊,几乎一宿没睡。
直到21日凌晨四五点,前方抢险信息不再高频更新,我才缓缓躺下。
躺下也没立刻睡着,半迷着眼睛,渐渐意识到屋里有了轮廓。
也就睡了三钟头,在这错愕、难过的时刻,万达影业的朋友发来一个看片邀请,说他们有一部主旋律电影半个月后要上。
我听着胸口就有点憋闷,干嘛要在这个时候看一部“歌颂体”?
干嘛是今天?
试问谁看得下去?
我说能回头再说吗。
对方说,这部主旋律有些内容和你想得不太一样。
我就准备带着七分怒目去看了。
第一场戏,有点惊,60年代,主角不惜冒着风险,从猪圈里捞上来一个知识分子右派。
顿时觉得有点意思。
很快,故事转战到河南,刚至此地,主角就经历了一系列匪夷所思的绝望景象,三个字:穷苦死。
电影进展到中途,更震惊的情节来了——一场突发的洪灾,主角身为当地书记,挨个敲醒了每一位干部,集体冲到受灾一线救人。
是巧合,但巧合之下更是对现实的批评。
这部电影叫《我的父亲焦裕禄》,导演范元,峨眉电影制片厂的“50后”老将,同时也是90版《焦裕禄》导演王冀邢的老同事,20多年没上大银幕,这次迅雷出手。
导演范元虽然范元自叹早已被这个时代淘汰,但是《我的父亲焦裕禄》能点燃他,有一个长久的原因。
他迫不及待地想重新探讨一件事——真正的干部,真正的共产党官员,应该是什么样?
“我们今天见到的官员,那确实是‘官’,一个比一个像‘官’,哪怕职位再小,就一科级,他一出来,你就知道他是个当官的,更别说现在的县委书记,我真的见过太多这样的书记,坐着小轿车,走到底下,站在田埂上指点江山,周围站一大堆人点头哈腰,然后上车拍拍屁股走人,这就是今天官员留给大家的印象——大家已经很反感了!
”一聊起来,就能感到范导是个老派,拍这部《我的父亲焦裕禄》,做了非常缜密的取舍、平衡,在今天想做到主旋律下有所表达,必须拿捏住分寸。
“以往的主旋律电影有一些模式化概念化的东西,观众是厌倦的。
一听说是主旋律,大家就想到豪言壮语,标一个口号,主角神一般的存在,观众对此有一些排斥了。
”他很有这个冲动,电影也很有这个受众区间的感染力。
“一位层级很高的官员,看完后,在放映间坐了10多分钟都不起来。
最后他们握着我的手说,你这个电影就是一面照妖镜,9000万中国共产党员都应该来看一下这部电影。
”对于一位老制片厂工作的老导演,这样的评价,振聋发聩,也问心无愧。
但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对于我们今天的现实,范元导演依然陷入深度的焦虑中,“我拍完这部电影,没有一天是开心的,我心里一直是很沉重很沮丧。
”本篇深度采访,8000余字,都是抖擞的字。
01.经典之光第一导演:首先我很好奇,你20多年没拍电影,怎么就进入到这样的创作上来呢,其中的过程是怎样的?
范元:就在去年的这个时候,2020年8月2号,我第一次看到剧本,接着8月4号和制片人见面,6号和监制见面,16号到兰考和焦守云二姐(焦裕禄之女)见面,这个事就定下来了。
第一导演:节奏这么快?
可是你怎么预估这个项目呢?
范元:他们之前也找过一些导演,找到我的时候,时间确实比较紧张了,当时明确要在10月中旬开机。
因为以往拍电影,我前期案头工作至少要半年,包括看景,确定演员,写导演工作台本……可是这次特别紧,就一个多月,同时还有一些事务性的事,比方说和其它单位的合作,联合出品方的很多活动我都必须参加。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脑子里一直在琢磨怎么拍这个戏。
当我看完大量的资料,和二姐反复交流后,这个片子开始慢慢清晰起来,我还是有一点信心的。
最后留给我写导演工作台本的时间只有11天,写完已经是9月底了,赶到山东博山就开始最后的筹备工作,大量的演员入组,那么多需要加工的场景,很紧张……现在来看,因为大家的心气都比较一致,最终完成度还是比较高的。
范元导演工作照第一导演:当时为什么找你来拍,是预感到你对这个项目有兴趣?
范元:他们一开始可能没有怎么考虑我感不感兴趣,只是觉得我是一个人选,交流下来,大家的目标挺一致,沟通比较好,能谈到一起。
第一导演:这个目标是什么?
范元:我会把这个片子拍成什么样子,在我的表述下,他们能接受。
第一导演:焦家的诉求是什么?
你的负担又是什么?
范元:以往的主旋律电影有一些模式化概念化的东西,观众是厌倦的。
一听说是主旋律,大家就想到豪言壮语,标一个口号,主角神一般的存在,观众对此有一些排斥了。
二姐跟我说得最多的就是,她父亲是一个很温暖的人。
我就在想,我有没有能力把焦裕禄还原成一个人,就像他在你的身边呼吸。
其实焦裕禄并不完美,他有很多很多遗憾和欠缺的事,对母亲、妻子、儿女来说,他不是一个能做到天衣无缝、滴水不漏的人,没有,他亏欠得太多了。
当然,之前1990版《焦裕禄》是中国电影史上的高峰了,这是大家公认的,李雪健老师的表演也是登峰造极。
特别凑巧,我本身就是峨眉电影制片厂的导演,90版《焦裕禄》就是我们峨眉厂拍的,王冀邢导演就是我同事,所以你想我这个压力是非常之大,不是一般的大。
《焦裕禄》(1990)海报第一导演:拍之前跟王冀邢导演交流过吗?
范元:拍前没交流,拍之后,我们俩做了一个节目,前后30年两个拍焦裕禄的导演坐在一起聊了聊,蛮有意思的。
他很喜欢我这一部,这个节目很快就能看到。
02.拍摄之苦第一导演:做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有没有冒出一些颠覆性的表达?
范元:很多观众看完这部片子,觉得有很大的突破。
第一,60年代初,这是建国后非常艰难的一段岁月,我们拍了兰考当地的逃荒、要饭、饿死小孩、吃大雁屎等等,这些情节以前大家都不太好去表现,因为它过于负面。
但如果没有这些东西,我心中的焦裕禄是不成立的。
所以我想了很多办法,这在分寸上对导演来说是一个考验。
比如反复强调焦裕禄见不得别人受苦的这种人格,同时片尾在与母亲诀别时把这种人格的成因揭晓出来,实际想强调的是忠孝不能两全。
忠孝不能两全的核心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焦裕禄没有享受到,也没有看到。
他在兰考做书记的475天,实际上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很短,他就去世了。
475天改天换地?
这是不可能的,没有这种可能的,但他留下来的精神一直受用到现在,才有着兰考的今天。
第一导演:刚才说饿死小孩的戏,焦裕禄刚到兰考就救下来一个快断气的孩子,这个戏是怎么衡量的?
范元:这个是这样的,在导演台本里面,救小孩这场戏在后面,大概在三分之二的地方。
后来剪的时候,我们把这场戏移到前面来,和其它救民的戏并到一起,也是想让这种冲击力更强烈一点。
这就是当时兰考的现状啊,孩子快饿死,但还没断气,家里人却已经决定把孩子扔了。
紧接着我们拍了要饭一家人的戏,他们就连吃大雁屎也藏着不让别人知道。
再跟着,拍火车站难民,那种一拥而上扒火车的景象,令焦裕禄非常震惊。
第一导演:很像《一九四二》里的河南难民。
范元:对。
扒火车这个戏我们是在山东博山拍的,这是焦裕禄的故乡,也是中国孝文化的发源地,当地政府和老百姓给了我们非常大的支持。
我就举一个例子,扒火车这场戏,我们用了几百个群众演员,这些群演听说是拍焦裕禄,就来了,一大早就去换戏服、化妆,一直排练到晚上,没有任何一个人要一分钱。
山东政府还专门给我们调了一个车头,按我们的要求把车皮编组,那条路好多年都没有火车走了,必须慢慢地开进来,一会往前,一会往后,一会走了,一会又回来了,折腾了一晚上,也很危险的。
第一导演:我插问一句,我单纯好奇,就是拍焦裕禄带头吃大雁屎,那道具是拿什么做的?
范元:我还真不知道是什么,当时我跟道具师要求,他们往嘴里咽的东西肯定不那么好吃,肯定不顺溜,一定是干涩难嚼,难以下咽,只是这个东西无毒无害可以吃。
第一导演:焦裕禄出门勘察回来洗头时洗出那一脸盆的黑水,道具又是怎么做的呢?
范元:可能是拿茶叶水兑的,现场拍的时候没有那么黑,但后来调色时为了和环境匹配,颜色略微调深了一点。
你说的这个是对的,应该淡一点,因为都洗了三次了,水不可能还这么黑。
第一导演:再说说内涝戏的拍摄吧,你知道吗,特别巧合,电影首映当天,正好是郑州洪灾。
范元:是的,确实太巧了,正好那天郑州发大水。
我跟你说,我们拍这个戏的时候,内涝这组戏原来剧本是没有的,我跟郭晓东讨论剧本的时候就谈到兰考的三害,这个剧本里风沙、盐碱都提到了,唯独内涝没提,于是我就写了这么一组戏。
第一导演:你随便写几笔,预算又要加。
范元:是,拍这一场戏我们就花了一百多万,我们是在平地修了一个几百平米的池子,在池子里搭了这个村,焦裕禄戏中救了一个老太太,内景外景都要拍,房屋倒塌也要真拍,当然倒塌是我们人工做的,用威亚拉倒的,费了很大的劲。
但我想传递的东西就是,焦裕禄把人民看得高于一切。
所以那天首映完了以后,网上有很多人很愤怒,当时看了我都有点肝颤,TMD你们能不能学一学焦裕禄,深夜下暴雨,他把所有当官挨个敲醒,冲到一线去抢险。
如果都有这种精神,哪还有郑州隧道的悲剧?
一而再再而三地拖延,就是不作为!
包括现在南京的疫情,也一样。
电影里确实是一个巧合,但它也恰恰说明了一点,我们缺的就是焦裕禄这种干部!
《我的父亲焦裕禄》片场照,导演范元(右二)、郭晓东(左二)03.为官之道第一导演:聊到焦裕禄的官员形象,其实电影一开场,他是一名车间主任,还不是书记,外形上不是很典型的官员形象,你是怎么设想这样的开局的?
范元:焦裕禄本身是一个官员这是不争的事实,电影开场,他是洛矿一金工车间的主任,也还是一个官员。
第一导演:那时候他的级别多高?
范元:他在洛矿其实就算高层干部了,因为他离开洛矿的时候是党委委员,是生产调度科的科长,当时叫科长,现在应该叫处长了。
在当时中国的干部体系里,你到十三级就叫高干了,他在洛矿是十四级,差一点点就是高干,所以他当时的级别是很高的。
《我的父亲焦裕禄》片场照,右二为导演范元但焦裕禄在洛矿的时候,身体已经很不好了。
而兰考在那时候是“灾区栽干部”,这是一句俗语,官员是打死也不去那的,曾经有干部听说上级要派自己去兰考工作,吓得嚎啕大哭,情绪崩溃,苦不苦先不说,你到了兰考就完蛋了,你干不出什么业绩来,仕途肯定到此为止。
但焦裕禄就说了两个字:我去!
他就去了。
从一开始,我在脑子里酝酿这部作品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想——真正的干部,真正的官员,他应该是什么样?
我们今天见到的官员,那确实是“官”,一个比一个像“官”,哪怕职位再小,就一科级,他一出来,你就知道他是个当官的,更别说现在的县委书记,我真的见过太多这样的书记,坐着小轿车,走到底下,站在田埂上指点江山,周围站一大堆人点头哈腰,然后上车拍拍屁股走人,这就是今天官员留给大家的印象——大家已经很反感了!
既然有这次幸运的机会,让我来塑造焦裕禄这样一个形象,那他在当年是什么样,能不能和今天的观众产生共鸣,我觉得我要把这条脉络找到。
我翻阅了大量的资料,有一点在我们电影里没有表现,就是焦裕禄出门是不能带现金的,哪怕有两、三毛钱,他回来肯定一分钱都没了,为什么?
因为他见谁日子过得苦,就当场把钱给人家了。
冬天他从外面回来经常一身单衣,为什么?
他见别人穿得少,冷,他就自觉地脱下来,棉袄给别人了,大衣也给别人了,这些人谁啊,他一个都不认识啊!
共产党的干部就应该这样!
只是现在很多官员他做不到。
这是焦裕禄本能的共情能力,对他人的遭遇与疾苦感同身受的能力,这是非常卓越的!
我就在想,咱们今天的官员有没有这种共情能力?
老百姓的疾苦你真的感同身受,你真的痛心吗?
导演范元第一导演:你会现场拍着拍着愤慨起来吗?
范元:有过,但你看这个电影,基本是没有反面人物的,唯一像反面的可能就是调查组。
我们没有给焦裕禄身边设置真正的反派,没有,而且也没有在这个方向上做特别强烈的戏剧冲突。
因为这个是有风险的,风险在哪儿呢?
一是意识形态上的风险,另外,你让焦裕禄在大量的人际争斗当中去工作,去生存,这样内容会变得复杂,也不利于树立焦裕禄精神,它不像今天,今天是一个官本位占了很大比重的官场形态,当官就是当官。
那如果我设置很多的对立面,设置很多的反对方……第一导演:就感觉好像过于挑衅了?
范元:对。
第一导演:还是得平衡它。
范元:对。
我们强调得更多的是自然环境的恶劣,兰考当时三害肆虐,百姓民不聊生,我们更多是跟自然做斗争而不是和人做斗争。
第一导演:所以电影开篇第一个情节,焦裕禄试图从猪圈里捞出来一个被打压的知识分子,我还蛮惊的。
范元:这个情节搁在今天也是有风险,还是我刚才说的,焦裕禄本身有传统文化赋予他的共情能力,所以我们在处理的分寸上做了很多设计,我把捞右派这件事上升了一下,上升到一个民族企业的自信上,所以焦裕禄搭救陈继光这样一个右派,一个刑满释放的人,做这个事的意义就不一样了。
我尽量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理解,因为这场戏不能删,删了,整部电影就不成立了。
第一导演:焦女士怎么看这种处理办法?
范元:二姐是认可的,他们都认可。
我做这个戏,我觉得我的初衷一点都没有错。
第一导演:做官员内部试映的时候,大家看后都什么反应?
范元:一部分相当有级别的官员看完后,向我显露的基本都是愧疚。
第一导演:明白。
范元:其中有几位层级很高的官员,年龄也不小了,看完后,在放映间坐了10多分钟都不起来。
最后他们握着我的手说,你这个电影就是一面照妖镜,9000万中国共产党员都应该来看一下这部电影!
这句话,他们是流着泪跟我说的。
第一导演:这应该就是这部电影的最健康的效果。
范元:对。
导演范元和主演郭晓东04.命运之响第一导演:其实现实地说,在咱们当代物质世界的体貌之下,在欲望的催产式生长之下,不可能再有像焦裕禄这样的人。
范元:首先我不否认我们目前生存的环境就是一个物化的世界,说物欲横流也不为过,一切以物质来评判一个人的标准。
可是没有办法,做这部电影,我的能力也有限,我只能说一个人的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我尽可能找到这样的一个角度来表达这个意思,我觉得我已经尽力了。
第一导演:说到精神,其实电影也有很浪漫的地方,焦裕禄陪女儿去卖咸菜,我就觉得是很浪漫的一件事。
范元:你这个说得还比较准确,我有一个大学同学,他看完这个电影给我发微信,说特别喜欢这种现实主义叙事风格下又嵌入了一丝忧伤的浪漫。
第一导演:包括焦裕禄最后看望母亲,他竟然像孩子一样从身后抱住了她。
范元:这场戏如果不这样拍,不累积情绪,后面的忠孝不能两全的那个下跪就没有力量。
第一导演:关于焦裕禄的最后病痛死亡的描写,是不是曾设想过往狠里拍?
范元:二姐和我交流的时曾说过,她听她妈妈讲的,父亲在病到晚期的时候,医生跟他们家属说,焦裕禄的病,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活活饿死,一种就是活活疼死。
这句话很震憾我。
当时他已经不能进食了,给他做一碗豆浆往嘴里灌都要流出来的。
在最后的时刻问他最想吃什么,他说,想吃黄瓜,马上给他找黄瓜,把黄瓜刨成很细很细的丝,塞到他嘴里,根本嚼不了,更咽不下去。
他最后疼得用烟头烫自己,说是疼痛转移法,这都是真事。
本来我们拍了烟头直接烫在胳臂上的特写镜头,有滋滋的声音,也有烟冒出来,后来拿掉了,说太残忍,很多人看了觉得不行,接受不了。
第一导演:他不打止疼针的最深处的动机是什么?
范元:如果你这个针打下去,病能好,我就打,你打下去它也好不了,隔一会我还得疼,那何必打它。
兰考这么穷,能省一笔钱是一笔钱。
第一导演:我其实是想问,就是你有没有半夜想过,焦裕禄作为一个肉身凡胎,他怎么会产生这种超人的特质?
这个特质的根源就是政治信仰么?
范元:这个问题,我在一部电影里不可能都展现出来。
对焦裕禄的生平了解后,我就觉得他能做到这些。
我简单跟你讲一讲。
焦裕禄很小的时候,因为贫穷,父亲就上吊自杀了,母亲当时把他和他哥哥拉扯大。
拉扯大了以后,日本人就来了,以抓劳力就把他给抓走了,送到东北抚顺去挖煤,关在集中营里。
那就是生不如死,他在日本人手下待了一段时间,每天在矿洞里挖煤,吃的也很糟糕,受到很多屈辱。
后来他居然逃跑了,他很聪明,千里迢迢跑回了山东,但是他没有良民证啊,没有良民证,你无法生存。
这会他开始接触共产党的地下组织,觉得这个孩子不错,开始慢慢地发展他。
有了组织以后,他觉得他活得像个人,他有一种很强烈的,来自于传统文化当中的那种报恩的思想。
你懂我的意思了吧。
要从根上去刨,那就是传统文化对他的影响太深了。
你刚才问我半夜有没有想过,我不可能不想。
我去焦裕禄的家看景,去生他的那个小院,现在是个文物保护单位,确定就在这个小院拍摄后,大家坐在院子里把会议开完,我说你们等我一下,我就到那个小房间里坐了一会,坐了将近10分钟。
那10分钟里,我跟焦书记像隔空对话一样,我当时特别想问:你为什么是这样的一个人?
就像刚才你问我一样。
毕竟是一个肉体凡胎,你为什么能做到这个程度?
所以我就加了一场戏,精忠报国,岳母刺字。
第一导演:我最后问个艰难的问题,假设,焦裕禄当时没有离世,经历后来的十年动荡,你觉得他的命运会有什么改变?
范元:今年,有一位山东的退役将军出了本书,叫《大河初心》,我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他花了很大的精力,把焦裕禄生平里的一切,写成了很厚的一本书,写得很好。
其中,也提到了你所说的这个问题。
他认为,如果这样发生,也许会是悲剧。
所以我拍完这部电影,没有一天是开心的,我心里一直是很沉重很沮丧。
我最好的朋友都问我,说你看你都过60了,一半的人都歇菜了,都回家抱孙子了,拍出这样一个作品,怎么一点都不兴奋?
我真不兴奋,我TMD都抑郁了!
我为什么要把焦裕禄拍成今天这个样子,一想你会特别难受你知道吗?
我这个人,从没拍过个人化很浓重的作品,从来没有过。
我也确实很多年没拍戏了,没拍戏的原因,是我觉得我已经被这个时代淘汰了。
投资人喜欢的东西,我真的接受不了,三观都不一样,始终还有找我的剧本,但你产生不了共鸣。
我后来就直接去大学里教书去了。
直到《我的父亲焦裕禄》的剧本来了,我真的眼前一亮。
我一直坚持文以载道,一开始写小说,后来走上导演这条路,我还是想树一个很正的东西,所以这回答了最开始你问我的问题,为什么要拍这部电影,我觉得这个东西我真的能产生共鸣,我欣赏焦裕禄、敬佩焦裕禄,因为我在身边看不到像他这样的人。
*本文首发微信公众号第一导演(ID:diyidy),欢迎关注。
影片展现了一个不朽的共产党员形像,生动、亲切、真实可信地表现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品德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所闪耀的精神的光芒,聚焦成同一个璀璨夺目的闪光点,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从焦裕禄同志身上,我们看到一种精神,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公而忘私,不搞特殊的精神。
焦裕禄精神是共产党人先进性的集中体现,是党员作风建设的好教材。
这样的影片确实得让那些党员干部多看几遍,以焦裕禄为镜子,响应习主席的号召!!!
焦裕禄同志是人民的好公仆、干部的好榜样。
1962年冬天,他来到当时内涝、风沙、盐碱“三害”肆虐的兰考担任县委书记,带领全县人民战天斗地,奋力改变兰考贫困面貌。
1964年5月14日,积劳成疾的焦裕禄同志因肝病不治不幸逝世,年仅42岁。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始终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想的仍然是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崇高风范。
焦裕禄同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县委书记的光辉形象,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
焦裕禄同志离开我们45年了,但他的崇高精神却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永远是亿万人民心中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 ,永远是鼓舞我们艰苦奋斗、执政为民的强大思想动力,永远是激励我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过时。
我们今天加强作风建设、改进干部作风,就要深入学习、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结合新的实际把焦裕禄精神发扬光大。
整部影片真实再现了焦裕禄前辈为中国建设为人民生活付出的许多场景。
他敢于启用曾带有“右”倾向的人才,拍着胸脯说负全部责任,只为中国工业化能再前进一步。
他将个人融入集体,先天下之忧而忧,看见干部伙食,想到的是百姓只会吃得更差……焦裕禄前辈是吾辈中华新时代青年的楷模,为了祖国的复兴,为了民族的自强,吾辈应以其为榜样,跟党走,听党话!
焦裕禄同志是人民的好公仆、干部的好榜样。
1962年冬天,他来到当时内涝、风沙、盐碱“三害”肆虐的兰考担任县委书记,带领全县人民战天斗地,奋力改变兰考贫困面貌。
1964年5月14日,积劳成疾的焦裕禄同志因肝病不治不幸逝世,年仅42岁。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始终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想的仍然是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崇高风范。
焦裕禄同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县委书记的光辉形象,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
焦裕禄同志离开我们45年了,但他的崇高精神却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永远是亿万人民心中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 ,永远是鼓舞我们艰苦奋斗、执政为民的强大思想动力,永远是激励我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过时。
我们今天加强作风建设、改进干部作风,就要深入学习、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结合新的实际把焦裕禄精神发扬光大。
《我的父亲焦裕禄》以焦裕禄同志二女儿焦守云的口述为基础,用普通人的眼光看党员干部,影片从“一名党员”“一位干部”“一个亲人”三个不同的角度,从焦裕禄“洛矿建初功”“兰考战三害”“博山生死别”三个时期回顾了焦裕禄同志竭尽一生为人民服务的光辉事迹。
在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之际推出这部电影,是要通过影片的生动表达和深刻诠释,为焦裕禄精神注入时代内涵,让焦裕禄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风采,为迈向新征程、奋进新时代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我从小就听着焦裕禄的名字长大,从老一辈口中听过他带领当地干部群众治理兰考风沙、盐碱、旱涝灾害的感人功绩。
这次观影过程中,影视作品带来的视觉冲击,让我对家乡人民曾遭受的苦难有了感同身受的共情,对焦裕禄书记忧民之苦,亲民爱民的无私奉献精神满怀钦佩之情。
虽然没有成长在兰考,但我嫁到了兰考,每次回去都会看到兰考的新变化:主干道裕禄大道繁华热闹,县委党校门前的泡桐林枝繁叶茂,百姓安居乐业。
身为一名基层干部,我要把‘为人民服务’植根心底落实于行动,才能无愧于党和国家对自己的培养和期望
今天去看了《我的父亲焦裕禄》在1990年李雪健老师主演的电影《焦裕禄》太经典,以至于在看这部电影的没多大的希望,但是整片看完让人肃然起敬,不知道是自己年龄大了,还是怎么回事,不说从头哭到尾,但是整片的泪点是真的多,看完这部电影,让我又重温了书记的伟大
现说下电影的创作背景,电影是根据焦裕禄二女儿、兰考焦裕禄干部学院名誉院长焦守云的口述改编而成,她还担任了电影的总监制。
是导演范元最成功的作品之一,主演郭晓东激动的表示,这是他流泪最多的一个戏,也为能扮演这样一个角色感到骄傲,电影自2020年10月15日开机以来,摄制组辗转淄博、洛阳、兰考、银川、阿拉善等地拍摄,作品全面回顾了焦裕禄短暂而又光辉的一生。
作为一名影视博主,在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除了感到之外,更多的是焦裕禄的奉献精神,他一生扎根基层,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党,如果不看这部电影,好多人觉得奉献都是大事,但是在我看来,这些默默无闻的奉献,这些冲在一些的人,才是最辛苦,最值得学习的。
他是“一位父亲”但是在他去世前,他的家里都没有一张合照,在电影院里你能真切的感受到场景的震撼,不需要多动人的画面,也不需要多煽情的表演,只是泪到深处自然流,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这种才是我们需要追的星,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焦裕禄的一生任劳任怨,不辞辛苦。
为人民服务,最终长辞于岗位之中,他死前仍在为人民着想,不打止痛针。
最终死于肝癌晚期,是长期透支身体,营养不良所导致的。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而他们穿的是普通群众一样的衣服,吃的是家常便饭。
影片中最后镜头,一个黄沙的背影留在了戈壁,静静的守望着这片土地,热爱着当地的人民。
正是有这样无数的人,才有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因为平凡而伟大
还行吧,可贵的只是那种很遥远的价值观。演技也还行,不过嘛。emmm
电影回溯焦裕禄同志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全片从“一名党员”“一位干部”“一个亲人”
感人的是焦书记的故事,不是电影。
懂得都懂
很干净的主旋律作品。选取了主角的三个维度,以及一些主要的生活工作片段,没有太多的刻意煽情和大喊口号。原型的女儿作为总监制保证了这个故事的基本调性。郭晓东的表演也可圈可点。
最后看了几分钟,很感人
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
感人至深!!!
影片根据焦裕禄女儿焦守云口述改编 讲述了焦裕禄同志平凡而光荣的一生 工作中焦裕禄一心 心系百姓 带领百姓过上好日子 多次杀伐果断的决断展现了其魄力与魅力生活中焦裕禄舍小家为大家 在影片后半部分几场家庭戏是泪点担当 提现了女儿视角我的父亲这一特点
可以拍成电视剧的
在那个年代确实难得。
默默流泪,有一些场景蛮好
演员感染力好强,看哭了。如今条件好了,有给好人实现理想的机会和条件了吗?
书本上只看过焦裕禄在工厂的事迹,没有了解过其与贫困县的过往,片尾放出兰考县如今的画面时还是有所触动的。不过男主的台词功底还需加强,剧情安排上有些跳了,也没有突出标题中的“父亲”,反倒是短短一段作为儿子的戏份更令人印象深刻。
一流故事,二流摄影,三流剪辑,四流思路。焦裕禄的精神搞不懂导演看哪去了,烂片!
比较期待这样的年代剧,很多的故事厚重感,故事也比较温情。
为革命事业奋斗终身
终于明白焦裕禄到底做了多大的贡献,真的很伟大,拍的也真的不错
音乐太满,不算难看
很感动,就不知道现在的宝盖头双口还有这种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