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从今以后

從今以後,All Shall Be Well

主演:区嘉雯,李琳琳,太保,梁仲恒,廖子妤,许素莹,梁雍婷,邵美君,李丽霞,余玉华,黎济铭,岑乐怡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语言:粤语年份:2024

《从今以后》剧照

从今以后 剧照 NO.1从今以后 剧照 NO.2从今以后 剧照 NO.3从今以后 剧照 NO.4从今以后 剧照 NO.5从今以后 剧照 NO.6从今以后 剧照 NO.13从今以后 剧照 NO.14从今以后 剧照 NO.15从今以后 剧照 NO.16从今以后 剧照 NO.17从今以后 剧照 NO.18从今以后 剧照 NO.19从今以后 剧照 NO.20

《从今以后》剧情介绍

从今以后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一对暮年女同志已朝夕相伴四十年,一人骤然离去,悲伤来不及抚平,另一半便要面对爱侣家庭成员的态度转变,本来厮守终老的安乐窝,引来至亲软硬兼施的争夺,陷入法理情的多方周旋。杨曜恺继《叔‧叔》后更上一层楼,在轻描淡写的日常,交织无限温暖,血缘不应凌驾于自主的爱,以冷静视角为本 地LGBTQ+社群被漠视的权利发声,侧写香港年轻一代无以为家的窘况。众多金像级实力演员,在收放自如中细腻演活了一部道德故事。柏林影展泰迪熊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夺路狂飙死神来了6:血脉诅咒教训终点站爱得太狂换屋假期慌心假期十八洞村群花绽放,仿如修罗七号差馆两对冤家一张床灵契幽灵冬至疯狂思想仙剑客栈机兽新世纪后篇舞女死亡仓库水鬼七合圣石战记绝宠世子妃始饭食梦者情之债又酷又有点冒失的男孩子们过来抱抱我恶途失踪谜案死亡之旅苍狼

《从今以后》长篇影评

 1 ) 平权?何时?

每次看这种同性电影都觉得好难啊,都21世纪了,什么时候才能做到同性平权呢?

唉,不说同性平权了,女性平权都没做到。

两个相爱的人一起生活了那么久,也出柜了,也被当做一家人,表面上和和气气的吃饭团聚,但对方过世后(虽然这里pat过世的剧情有点突然和交代不清),你也只能是姊妹或者好友,在利益面前,就像那个律师说的,亲母女也要撕破脸,可气的是在Pat的葬礼上道士说亲属站前面,朋友站后面的时候,一家人没有为汪小姐说过一句话,还有在分割财产的时候,特别是那两个侄女和侄儿,pat姑对他们这么好,最后都是嘴上说的好听,在关键时候没有一个人站在汪小姐这边为她做过什么,想的都是瓜分财产和占领房屋。

一群所谓的家人,还不如一堆拉拉朋友,当然,这其中可能也没有牵扯到利益。

所以真的不要再考验人性了,表面上的和和气气,其实都是各自为利。

没有法律文书的承认和保障,对方的一切可以说都与你无关,所以还是要趁早,有条件的就到同性婚姻合法的地方,能结婚的就结婚,能立遗嘱的就立遗嘱,能公正的就公正,能在任何保障对方的利益的事情上签署彼此的姓名,就赶紧签署,这样你才能保护到你和你爱的人。

最后的老年拉拉吻还是温情。

 2 )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

在高先影院看的优先场,入场前天色阴沉,忽而下起倾盆大雨,与电影的氛围基调如此一致。

而离场时,却已云散雨霁,不太猛烈的阳光照在旧街道上,斑马线红绿灯的叮叮声响起,生活还是如常,也与影片结尾时我的心境相类。

————严重剧透分割线————Pat(胡碧玉):Pat其实是本片最复杂且耐人寻味的一个角色,她从小在重男轻女的家庭长大,其实并没有在原生家庭感受到太多温暖,但她成年发迹后偏偏是照顾家人最多的那个,愿意去承担传统家庭大家长的角色。

她精明能干(自己开办公司)、热心(借钱给朋友),到了六十多岁还充满雄心壮志和活力(想搞新项目、家里的电子产品由她搞定),她的法律意识并不薄弱,实际上早就草拟了遗嘱。

一个做了一辈子生意的人,不会不明白合同、财产、物业权属、白纸黑字的意义。

但她就是没有签。

这种矛盾的特性,在祖籍潮州胡碧玉、香港现代商业女性Pat身上奇妙地融合在一起。

她要买天堂鸟喝威士忌,她也要中秋全家大团圆,她自己出自重男轻女的家庭,但她偏偏最锡(宠)的是侄子。

她是很爱Angie,她的爱是承诺“我照顾你一生一世”但却没有领证结婚,是写好了所有财产委托给Angie但却没有签字。

Pat如此真实,让我看到很多老一辈人的影子,我绝不怀疑她的爱意是真的,但她身上显现出来的东亚传统女性的暧昧模糊也是真的。

我甚至在想为什么Pat与导演前作《叔·叔》中的男主人公阿帕同名,是否意味着他们两个都深深地被传统中式家庭观念所牵绊。

Pat实际的骨灰留在了哥哥为她购买的骨灰龛中,象征她精神世界的骨灰(黄玫瑰)则按照她自己的意愿由爱人洒向大海。

导演在映后谈多次表示,Pat是觉得自己还年轻没来得及签遗嘱从而造成遗憾,并不是不想签。

但导演也曾在访谈中提到本片英文名ALL SHALL BE WELL的来源,是因为在劝一名同志早订立遗嘱时,对方表示不用担心,家人早有默契,如果真到了那一天会知道怎么做的,“all shall be well”。

Angie(汪紫盈):与我事先设想的不一样,Angie并不是一个柔弱受气包一再忍让的角色,她有极坚定的内核,思路清晰、价值观明确,敢于积极争取自己的权利、爱情、当然也包括本就属于她的财产。

Angie是敢于在全家人面前拍桌子走人的那一个。

我非常喜欢她直接开杠Pat哥、嫂、侄女看似温情满满的套话,直接杠她年迈的父母,而没有再表现出传统女性的温顺哑忍。

她是一名真正的新女性,当她想明白与Pat已经走过了相爱的一生,而现在因财失义的家人也曾经与她有过真实温馨的瞬间,她明确自己的感情从来没有白付,那一刻她也就放过了自己,放过了那些不会有答案的疑问。

当Angie将原来两人家中的阳台装饰灯搬回父母的邨屋,灯饰又在邨屋院子里亮起时,我就知道不用担心她今后的生活会太悲惨,她会在任何地方坚持做好她自己。

成&美:Pat的哥、嫂,非常传统的中国夫妇,成和美的存在强调了传统观念和血缘关系仍然顽强主导着影片中人们的生活。

成虽然生意失败、看似一事无成,但仍保有自己作为家中长子、话事人的自觉。

他也爱妹妹,如果自己经济条件足够好,我相信他未必会赶走Angie,或许仅仅是出于男性的尊严吧,因为欺负遗孀绝不是一件光彩的事。

他坚持要为妹妹买骨灰龛——香港的骨灰龛位不会便宜,听说广东这边的风俗,墓地或骨灰龛位一般不能本人出钱购买,需由子女或其他亲人购买,不知道是否确切?

显然也是遵照传统风俗的一种。

嫂子阿美的心思则更单纯一些,她对Pat本身也没有血缘亲情,情绪上尽可以安慰Angie,一旦涉及到利益,哪怕只是虚无缥缈的风水之说,就一分钟犹豫都没有,更不要提实实在在的房子和钱。

作为女人,她直接说“嫉妒”Angie,那是当然的,因为当Angie手捧着玫瑰花时,她要捧着纸巾、尿布、菜篮子,当Angie招呼菲佣照顾爸妈时,她要在酒店干清洁补贴家用,儿子没钱娶老婆,女儿仿佛是自己不幸的复制品。

看到有个简介说美和Angie本来相处地像闺蜜一样融洽,我深表怀疑,因为她俩的生活状态实在差太远了。

成和美是否真正接受了P&A的关系?

也相当耐人寻味,从他们在Pat死后就立马大搞传统丧葬仪式来看,他们骨子里对同性伴侣的关系颇不以为然。

这么多年与P&A关系融洽,很大原因也是因为Pat愿意在各方面帮助和照顾他们,那么让Pat高兴一点、大家庭其乐融融,又有什么不好呢?

侄子Victor&侄女Fanny:年轻演员在片中的表演可圈可点,廖子妤更是贡献了相当成熟的演技。

他们对P&A的关系其实接受程度更高,Fanny直言自己最快乐的时光是住在P&A家时,Victor说起她俩的感情,那种羡慕也像是出自真心。

但他们都无力跳出自己的生活困境,也绝没有为一个外人反抗自己父母的勇气,更何况为什么要反抗呢,为什么要撑Angie呢,听爸妈的话最后自己还落好处啊。

虽然上面写了一堆各个人物的内心盘算,在看本片的预告、剧情简介、以及其他宣传时,也容易认为这是一个家庭成员争产从而表现人性自私及弱点的电影,甚至觉得像普法电影,但在观影过程中,最打动我的仍然是两位主角的爱情故事,因此我仍然会将本片归入爱情片的范畴。

两位女主日常生活的片段其实很短,和家庭聚餐加一起也不到20分钟,拍得平淡细碎,最动人的是通过侄子口讲述的Pat曾经对Angie作出的承诺,还有区嘉雯饰演的Angie面对电子屏幕上草拟的遗嘱逐字确认、泪盈于眶,以及Pat对Angie说在遇到你之前觉得自己没有家人(很抱歉如果你还看过几条预告片,那么浪漫的片段就已经总结完了)。

我相信也是这些片段支撑着Angie去作出最后的决定。

正因为现实世界荆棘满布,希望用爱可以披荆斩棘。

—————严重不正经分割线—————— 最后我们摊开来讲一讲任白好了。

本片的内核跟任白显然是没有关系的,故事主体即遗产纠纷部分也有真实原型,但两位女主Pat和Angie的人物造型、人物经历确实让人感觉对任白有所借鉴,在我第一眼看到海报时,那种似曾相识感已经扑面而来,巴黎铁塔的床头摆设画像,也让人想到某张经典合影。

两位女主原本是纺织厂女工,后来自己出来组队开厂(等于自组戏班);Pat仗义疏财,有侠义心肠,Angie果敢坚决,敢说敢干,也不畏惧旁人眼光,性格设定也很像吧。

Angie差点去加拿大结婚,去了又被Pat一句话叫回来了,很难不让人联想起当年的一些八卦新闻。

更不要提演员区嘉雯本身就扮演过白雪仙,当然区嘉雯在本片中的表演如此精湛和细腻,连背影都在演戏,连头发丝都在演戏,与当年的舞台剧绝不相类。

总之喜欢任白的朋友不要错过哦

这幅照片角影片中似乎没有给直接的镜头,里面左下画框的黄色斑纹猫咪应该是两位主角曾经的宠物,在Pat开场时背的帆布单肩包上,也印制着一只黄色猫咪,可能是她们自己印制来纪念宠物的。

Pat去世后,换成Angie独自背着猫咪布袋,独自坐上扶手电梯补上预告片中关于手袋的细节图:

 3 ) 这是一道选择题,而不是是非题

🎬幸好导演没有把它当作一道是非题,而是一道选择题来诠释。

我看了那个选择,大哥作为法定第一继承人,他的选择在伤害了别人的同时也在伤害到自己,向着自己的小家,虽然利己,但他也在深深地痛苦着。

看完整部电影,我一直在想:是不是任何的感情在实打实的利益面前都显得无比脆弱?

——这句话是不是听起来特别的无情且冰冷,似乎作为任何一个旁观者来看都对此嗤之以鼻?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谁又知道下一个是不是自己呢?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啊!

但幸好,高尚者还有一群没有强利益绑定的朋友,所谓“得道多助”吧。

🎬同性伴侣离世后,有关ta的所有事务,其话事人、负责人到底是ta的伴侣,还是法律上的第一继承人和直系亲属呢?

当法律没有与时俱进,当社会约定俗成的规则也没有进步,这些盲区里的人们该怎样面对这些问题?

👈为什么左撇子就一定要妥协,学会用右手使用鼠标才能适应公共设施?

🏳‍🌈为什么LGBTQ就一定要妥协,才能适应更大的社会亲情网络的关系?

👤为什么明明遵守规定、没有在in use的铁轨上玩耍的小孩就要被牺牲?

 4 ) 爱,讲是没有用的。

先说这部电影令我最为不解之处,就是为什么Pat和Angie并不选择以“长命契”来持有窩打老道的物业,以下是地产中介有关“长命契”的科普。

Pat的离去留下了很多在遗产分配上的瑕疵,她甚至在相熟律师的多次催促下,仍然未能完成已草拟好的遗嘱;两人甚至一早就知道她们的关系在当地无法获得法律上的认可,却未考虑在其他认可其关系的国家/地区领取结婚证书;甚至针对是共同购入的房屋其楼契(房产证),亦未及时添加Angie的名称及列明所持有的份额。

基本上要同时避开做这三样的任何一样,才能顺理成章地导致Pat所拥有的资产,最后全权交由其亲属(她的亲哥哥)作为法定执行人进行处理,这种近乎离谱的结果。

(《被拒人生》截图)Pat本人可能不愿假设,如果没有法律的保障,在没有她这个实体后,她所能提供给Angie的爱和照顾,只会变得非常稀薄。

尽管财产方面是两人共同奋斗所得,就如到底阿Pat是需要海葬还是要入龛位为安,光依靠Angie的个人声称的效果一样,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处境当中,只会沦为彻底的无力与无用。

(《被拒人生》截图)为什么说不要挑战人性,就在于人性在楼价高昂生活入息有限,但生活仍要继续的情况下,在疑似天降横财时,人都会近乎自然地,认真考虑应要如何把握眼前的一切。

就好像我们不能从道德和人性的角度,强求一个拾获了一张命中大奖却不记名之彩票的人,仍然懂得并践行拾金不昧的善行。

如果Pat仍然希望这套房子和她身后所拥有的一切,可以在她猝然离世时同时关顾到自己的家人,那么只需要提前完成财产的分割便可实现。

而保险柜采用联名的方式,也应该考虑身故后关系的另一方是否可以自动获得法定的管理权。

假如不能这样保证,或者一开始就得明确哪些应是对方单独保有,哪些则作为共同联名管理的,如果在保险柜的费用上也有考虑,实际上也得“算到尽”,不应该在订立遗嘱时感到膈应。

(《被拒人生》截图)生前避免膈应只能制造一种延迟了的报应,而这报应则是落在自己希望提供保障的人身上。

这种涉事另一方在法律上完全不占理的情况下,只依靠所谓“一家人”的情分来期望执行人会有处事公道且富有同情心,让已达退休年龄的Angie能够在房子里住够这一辈子,实属是一种可笑的奢望。

哪怕Angie有着在灵堂前,上第一柱香的执着和行动力,也不足以改变她在利益分割时的艰难处境。

(《从今以后》官方截图)这部电影虽然主要是在探讨同性伴侣的处境和会遇到的困难,但作为异性恋的我,观看的过程也是各种感同身受的揪心。

其中一点,就在于对方家人时常挂在嘴边的“我们一直当你是一家人”。

在影片的短评中有网友提及,相对男男伴侣,女女的伴侣更容易以“姐妹”或者“好友”的身份而被家人所接受。

但就跟所谓“媳妇”会遭遇的困境一样,同性的伴侣一旦接受了“当你是一家人”等于就是“一家人”的认知,便会就极其容易忽略“当/认为”本来就等于“从来都不是”的道理。

如果你确实是一家人,又何须被“当作/认为”是一家人,当作是一家人,就是留了一条“从来不是一家人”的后路,涉及一些利益分割时,那些被当作的就可以被不当作,理所当然地被不认可与不接受。

而一旦接受了“当你是一家人”这个认知,并自作多情地将“当”去掉,相当于是自愿服下那包着糖衣的毒药,糖衣褪去了,便会慢慢地显现毒性。

反而是不被认同的伴侣,才会一早知道要小心提防,事前各方面都会做好准备:该订立协议订立协议,该划分财产先分割好。

确信自己背后的人不会保护自己所爱的人,才不会在自己有机会在猝然离世时,彻底失去对爱人的照顾。

更何况,Angie所面对的这个异性恋大家庭,本身就是四处漏风存在各种问题,只不过是有伴侣Pat的情况下,还能够假装岁月静好,还能略有余力拉他们一把。

(《从今以后》官方截图)但很显然从Pat的哥哥,到她的侄子侄女,他们各种关于人生的决定都是轻率和有重大失误的,枉顾前途就早早与初恋情人结婚生子,明明未解决经济及就业问题就令女友怀孕,Pat的哥哥更是失业又找一份以身体健康为代价的夜班且无劳工保险保障的保安工作,其中最正常的或许是那个在酒店内做保洁工作的Pat的大嫂。

然而,大嫂却是一个完全不理性地笃信风水算命的人。

但更有意思的是,相比容易以利先行的年长一辈,年青一代似乎更善于说一些仁义道德的“大话”。

用嘴巴说时都是追求公平和合情合理,到涉及自身利益时,就要么顺应父母的认知(不如卖掉分钱),或宁愿当个缩头乌龟由父母作主(不敢上楼只能让父亲去要求Angie姨搬走),在看到他们原本的生活状态便会明白,这种空口说大话的行事作风,也是造成他们原本生活困境的元凶。

从婚姻承诺时那句“我一定会努力工作要跟你过好日子”到“我们一定要为我们的孩子制造更好的生活环境”,从来都只是一句纵情而发的虚言。

电影看完后我跟我妈讨论这个情况,我妈的反馈比较真情实感,她觉得这种算是“抢”了Angie的房子,住在这种房子里迟早会有报应的,而我想说的是——当我们过于相信“报应”,却在生前订立遗嘱时感觉“膈应”,最后得到的结论就是等你无力控制局面时,你想要保护的人只会“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被拒人生》截图)而所谓的后面这一大家子会得到报应,也不过是我们这些看客良善的期望而已。

要知道在他们得到所谓的“报应”前,先承受惩罚的是Angie,就算他们得到了传说中的“报应”,本质上也是这“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一大家子,如何再次在生活中作死罢了,跟因果报应实质并无太大关系。

而惦念人与人之间的情分,太相信人会忌惮所谓因果报应,在利益面前实属天真。

他们得到了这一套房子,纵使没有怨灵作恶,贪念和错误的决断,以后还会变成代价要其偿还,反而是“妹妹”的这套被他们夺走的“房产”,抵了他们或许两三年的苦难。

(《从今以后》官方截图)不过,所谓天命之不可违,作死之人难救,这家人注定不会因此逆天改命。

而最惨的,可能是两三年后这家人又遭遇困难了,便会再次惦记着由法院裁判得出的判予Angie的生活费,所谓吃干抹尽大概如此。

电影甚至没有说明那保险箱里的财物最后如何分配,想必那也是一笔糊涂烂账。

一直到电影看到最后,才能回过头来意识到:在中秋那顿最后的聚餐上,一家人其实是如何面和心不和。

故事在一开始的这一段,其实令人难以入戏,因为这家人的相处感觉本应该是亲密的,但实际竟又显得有点奇怪地见外和疏离,有一种似是演技差的状态,容易让人怪罪是不是演员本身的问题。

(《从今以后》官方截图)电影看完后才会发现,这种演技上看似有瑕疵的呈现,更像是一种表面平静下的暗涌,在剧情推进期间你就会明白,什么是算盘敲得啪啪响,什么是明面上是安慰,实际上都是算计。

所以,还是俗语说得好:“数还数路还路(亲兄弟明算账)”,不要指望人性会照顾弱小,假如人性天然就会保护弱小,也就不需要法律出台各种保护弱小的法律条款,去捍卫弱者的权益了。

被纵容至可以自由发挥的人性,只会欺善怕恶,毕竟物种的进化(并不只是人类)结果就已经清楚说明,基因靠着“自私”而非“无私”才能延续下去,“无私”的抉择通常只会导向“自我牺牲”,敢问还如何能得到传递?

(《被拒人生》截图)在我们反反复复讨论有问题的原生家庭时,要明白的真相是我们永远没有办法将我们遇见的人和希望持续的关系,从原生家庭中剥离,然后活在一个彻底安全的空间。

而在这种不够理想的处境中,我们所做到的或所能提供的爱,便是用自己去抵挡,或以法律等成熟且制度化的保障,去将另一半与人性里最丑陋但真实的部分作有效的阻隔。

人如果希望可以体面地活下去,无需靠撕破脸皮来求施舍的话,就是得靠法律和制度性的保障,而不应是靠 “大家是一家人”的天真假设。

有效的阻隔,就是能令对方最大可能地,维持在这个家庭中原本那个岁月静好的形象。

她不需要过度为任何事情作出声明与主张,她仍然可以继续担任,那个充满关怀和慷慨的家庭角色,她永远不需要意外揭穿自己并不是跟他们是一家人的真相,她可以微笑着直到入土为安。

(《被拒人生》截图)只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像《被拒人生》那段真人故事一样,作为警员的另一半,能够在人生即将走到尽头前站出来,为自己的另一半伸张正义。

很多时候,生命的消散就一个瞬间的事情,不管是自愿或是不情愿。

但就是这样突然的消散,可能会带来无尽的麻烦。

(《天鹅挽歌》截图)而Pat的看似轻忽的态度,实际早就替她的另一半,作出了最残忍的选择。

推荐影视:1.《被拒人生》2.《天鹅挽歌》无引用但依然推荐的书目:1.《自私的基因》

不关注也可以,随你

 5 ) 记录本届柏林最难抢票的爆款香港华语片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耐观影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W1hF7_fdIH2OPSkTXA6F9Q香港导演杨曜恺自2000年起主办香港同志影展(HKLGFF),如今担任该影展的行政总监。

他指导的最初的两部长片作品《我爱断背衫》、《封面有男天》共同讨论着海外的华人青年同志群体对性与自我身份认同的迷茫。

这两部语调轻松的作品均是呈现躁动不安与幽默态度的轻喜剧质感。

然而《叔•叔》与本届柏林全景单元(Panorama)的新作《从今以后》(All shall be well),则可以看成是导演创作的第二阶段,导演对香港老年性少数群体日常生活的关注。

社会身份与家庭责任的束缚对老年同志情侣千帆过尽的温情相守的冲击成为影片讨论的核心,并且《从今以后》也是导演自首部短片以来开始聚焦女性同志群体的作品,该片也成为柏林影展头两天最难抢的票,首场爆满。

共同生活了三十多年的女同志伴侣(Angie与Pat),她们的关系似乎得到了朋友与家人的支持。

中秋的家庭聚餐成为转折点,Pat忽然的过世让Angie在承受巨大悲伤的同时,仍要面对Pat葬礼和遗产的争议中。

并非很复杂的故事,但导演的观察力及生活经验为影片注入很多细节瞬间,也让Angie与Pat的日常与情感变得真实且真挚。

她们的默契是稀疏平常的对话和沉默、抹在脸上的面霜和逛市场时相互凑近的背影。

同时影像语言的巧思使人物面临变故时的情绪与状态也得到精巧且准确的表达。

例如对比明显的色调、不断暗示仍不被公开接收的女同情侣身份的前景的遮挡物、相似构图中的缺失强调爱人离去后折磨生者的哀痛与形单影只的孤独。

那些一晃而过的空镜,仰视镜头中让人窒息的拥挤住宅,挂在阳台仿佛垂死尸首的衣服,满墙装在充气塑料袋里的鱼仔,这些以烘托为目的的符号学赋意保持着收敛的分寸感,让影片在落入煽情的情节剧的无趣或庸俗陷阱前悬崖勒马。

Angie的饰演者区嘉雯(Patra Au)也让影片获得最珍贵之处——拥有一位沉默不张扬但坚强且笃定的女性角色。

Angie的外表形象和对Pat家人(Pat弟弟两夫妻与侄子侄女的两个小家庭)的包容,或从表面地塑造了Angie温柔甚至柔弱的初印象。

但这种片面的判断源于僵硬性别二元论中女本位特征的惯性思维。

她是大声的澄清者,也是果断的拒绝者。

她拥有多处直面社会和家庭对她们关系“正常化”(老年闺蜜)解读意图时果断否认与澄清。

一旦涉及她们的爱时,她便勇敢而坚定,于是她们的爱与相守便也坦荡且笃挚。

有关“遗产争执”的情节设定,笔者本以为会导向对保护同性情侣相关法规发条不完善的可视化讨论(甚至是非婚恋者,像上野千鹤子的“秘密结婚事件”所暴露的日本对非传统缔结夫妻合法关系之外人群法律医疗等基本社会利益的忽视,或更像一种逼迫)。

然而,《从今以后》借Angie律师朋友之口给出目前法律框架内可行的道路:海外结婚或列遗嘱。

那么Angie与Pat血亲就遗产的争执实则讨论的是对家人概念的重新定义。

“家”与“房子”的区别是情感寄托的重量与经济价值的高低。

Angie并非有意忽视Pat家人窘迫的生活现状和对金钱需求的急迫,但公寓是她们生活的空间,也是她们爱的证明。

相比之下,Pat家人的步步相逼和Angie家人始终拒绝理解女儿和否认她们关系的举动更像传统家庭中平庸的恶,它让如此家庭中的个体只能不断被动妥协而感到疲惫,却不得不一遍一遍重复,从不被允许跨出那四四方方的壁葬格。

而大海上飘荡的自由花瓣则是因爱缔结的羁绊,而非血液缝合的血肉模糊的伤口。

映后笔者向导演杨曜恺提问,影片中女同社群成为传统家庭之外的另一种答案,她们之间相互帮助,给予陪伴和物质帮助的相顾是否是理想化而缺少真实性的乌托邦。

导演回答,他原本剧本里Angie的朋友是顺直女性,但在询问过好友和调查后,他发现那个年代的香港女同性恋群体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情感联系。

那些敢于公开性少数身份的女性是需要非常多勇气来面对来自社会家庭的不理解与困难,而女性同性恋社群则成为共同经历的情感支持的源头与帮助的聚集处,“如果Angie没有这样一群非常亲密的、可以的理解并支持她的朋友才是不现实的。

”同时,《从今以后》性少数叙事之外的社会意义也让Pat家人的形象并不脸谱化,他们也是真实而鲜活的人。

Pat家人的三个小家庭并非痴迷敛财的水蛭,买不起的房、墙壁破洞的家、盒饭午餐和深夜保安微薄的薪资让他们更像是艰难为生的众生之相。

但Pat弟媳与Angie对话中透露的羡慕与疲态,明明负担不起却仍执意要留下小孩的决定,我们是否可以从中窥见传统式家庭模式中的恶循环?

这便是杨曜恺在爱与感动之余留下的一点批判性思考空间。

 6 ) All Shall Be Well,是美好憧憬更是讽刺现实

早茶、肠粉、咖喱蟹,微信、中秋、殡葬业,这些令人十分熟悉的细节和场景,直接把我拉进了pat和angie的生活中,仿佛桌子上的大虾和蛋黄月饼都有我的份。

QA时,导演说他在创作过程中采访了许多同龄的同性情侣,在问到她们是否写了遗嘱时,她们说没事,相信哥哥姐姐会知道怎么做的,all shall be well!

导演索性把这句话拿来当作片名,以此忠告:不要太乐观。

All Shall Be Well,是美好憧憬,更是讽刺现实。

Ray自知他作为gay没办法完全感同身受,因此在剧本有雏形后会找相似经历的情侣来听table read。

本来写的是angie有一个已婚的异性恋朋友,但遭到老一辈les情侣的一致反驳,因为三四十年前如果你决定不结婚,和同性伴侣同居几十年,一般都会和家里断绝关系,同龄的已婚朋友也会逐渐疏远,所以亲近的朋友都是同温层的les情侣。

如此具有当代性并且真实反应少数群体社会现实的华语电影已经不多见了,用心收集现实资料的好电影更值得关注与鼓励。

同性婚姻在香港仍然不合法,但一对同性情侣在海外结婚后,回到香港把政府告上了法庭并且胜诉了。

香港政府需要按照要求保障海外已婚同性群体的基本权利,其中包括继承权。

可惜香港政府又一次上诉,今年11月的听证会也许会让一切回到原点,也可能会改变同性情侣的生存现状。

这个电影在这个节点上在伦敦上映,有了更深的含义。

 7 ) 以女通讯录的视角看《从今以后》

2024年11月18日,阴雨连绵,在高先电影院加场放映的《从今以后》却是full house。

整部电影走势平缓,节奏不疾不徐,对人物背景的交代很简洁,氛围的渲染上也十分克制,让观众很容易就代入现实,仿佛这个故事就发生在邻居家。

然而甫开始放映,Pat和Angie第一场登山的戏还没完结,坐我旁边的女士就已经掏出纸巾擦泪,可见浓烈的情感有多么打动人。

电影的主要冲突由Pat的突然逝去而引起。

Pat说70岁立遗嘱,偏偏意外就在计划实施前不久到来。

与Angie共情的观众当然会想“要是Pat早点给遗嘱签字就好了”,可是数十年相濡以沫,Pat已经做到了一生一世照顾Angie,谁又能责怪她任何事情呢?

我想导演做这部片的用意并不是要鼓励大家趁早立遗嘱,而是在于要公众看到现有体制的不足。

如果Pat和Angie是一男一女,恐怕早就水到渠成地结了婚,那二人在法律上就会是最紧密的两者,自然不会有后来的麻烦事。

而所谓反歧视,想要的不就是这种水到渠成吗?

想要Angie和Pat的悲剧不出现在其他同性伴侣身上,光是呼吁大家立遗嘱是不够的,单凭个人的力量总有百密一疏,总会出现意外,而如果有制度支持,大概一切都会简单很多。

并不是说同婚本身没有问题或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但它一定可以解决一些问题。

《叔·叔》大段地描写老年男同的“欲”,而在《从今以后》这部讲述女同性恋的影片,突出了一个“守”字。

Pat与Angie的相守其实是令人羡慕的,不仅有浪漫的开头,还有贯穿始终的温馨和激情。

从影片开头两人泡茶、用WeChat发链接的细节中,不难看出Angie在生活和心理上都很依恋Pat,而Pat则将照顾Angie当作做自然的事来做。

这样的设置让失去Pat的Angie显得更加无所依。

但“做师奶”是否就意味着成为伴侣的寄生虫呢?

导演借Angie之口,明确回答“不是”。

男权异性恋社会通常将男主外、女主内的夫妻相处模式看作是妻子依赖丈夫的模式,一部分社会学家因此提出,已婚女性也要参与社会生产,这样才才能实现独立;但也有学者如上野千鹤子,强调“主内”的价值,鼓励大众看到家务劳动对于整个社会的运作的重要性。

在《从今以后》中,为Angie照顾父母的帮佣会收到高额酬劳,这就是家务劳动也是劳动的证明。

Pat在经济上照顾Angie,Angie又何尝不是在生活上照顾Pat呢?

所以当律师朋友Yvonne提议让Angie向法庭以一直依靠Pat生活来提出生活费的请求的时候,Angie一口回绝。

在Angie眼中,她和Pat的相处不是供养和受资助的关系,她们的相守是平等的。

在这部作品中看到这样的视角,真的很惊喜。

在Pat过世之后,Angie希望守住她们的爱巢。

Angie父母在乡下有村屋,所以她并不是没有地方去的。

金钱方面,Pat一直对哥哥一家人很大方,Angie也不介意Pat帮扶穷亲戚,甚至主动想把保险箱的名表送给Pat的侄女。

所以,Angie争产更多是出于情,而非利。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区嘉雯和陈宝珠演过的那对生旦,一方走后,另一方“不改装修格局情调,长住旧居平静地过日”,可惜这种生活对Angie来说只是美好的愿望罢了。

片中死与生的对比值得关注。

Victor哭诉自己是因赚不到钱而被女友抛弃,这一幕很能反映现实:直男总是相信只要自己赚到钱,就一定能娶到理想的老婆。

最后知道原来是女友意外怀孕不知所措而提出分手——原来和死一样,生也会让人不知所措。

主动讲出“Angie姨,我一定支持你”的Victor,最终因为要成家而变作了爸爸争夺物业最有力的武器,实在是讽刺。

用“生”来反衬“死”的写法并不少见,而且几乎所有的文艺作品都在告诉我们,生者才是最重要的,包括现在正在上映的《破·地狱》,这是所有人理性上的倾向。

但Angie是感性的,她永远以Pat的意愿为第一准则,哪怕神棍说了Pat忌水,也要为她海葬;一读完Pat将房产留给自己的遗愿,马上决定出律师信打官司。

说到底,最在乎和最了解Pat的都是Angie,或者说,只有Angie。

所以她才能理直气壮地说出“懂她的当然是我,不然还能是你们吗?

”影片呈现了Pat的了生物学家人和自己选择的家人。

骨灰堂外的一场短暂的哭戏告诉我们,Pat的哥哥对于失去妹妹这件事当然也是伤心的,但他连妹妹的生日都记不得。

Family of choice这个概念多被应用在性少众群体和其他支持性群体中间,最后陪在Angie身边为Pat举行花瓣海葬的,就是她们自己选择的家人。

其实我有稍微阴暗地揣测,如果Pat和Angie不是成功经营了工厂,生活不那么优渥,那双方的生物学家庭对于她们一起生活这件事,还会接受得这么自然吗?

从小不被偏爱的Pat,又是不是因为对与家人的感情没有信心,所以才担起大家长的责任、处处关照他们?

影片结尾处,Angie回忆Pat对自己唠叨过的关于“家人”的话题。

Pat说在遇到Angie之前,每次说起“屋企人”都会想哭,言下之意便是Angie才是她内心最认同的家人。

但哪怕是前文所说的神仙眷侣任白,也没法在官方公开场合以伴侣相称。

1989年任剑辉的讣告上,白雪仙只能署名“盟妹”;Pat的骨灰安放仪式上,Angie要以朋友身份站在生物学家人的后面。

可见时至今日,社会在同性伴侣关系的认同上的进步仍十分有限。

除了感情,电影同样很强调Pat和Angie的性缘关系。

我自己作为性少数身在山中,习惯了看各种性别的人在一起,直到读了一些影评和观后感才了解到,原来一部分异性恋人群真的会习惯性地将两位挽手的女士当作好姐妹。

这样一来,Angie亲口说出的“Pat不只是我的好朋友”,以及“如果有男人想碰我,我也会反胃”,就显得很可贵了。

影片结尾处的那个吻则更加感人至深,导演在某次Q&A中说,他拍这个镜头就是要强调Pat和Angie是爱侣关系,不是什么好朋友。

2024年了,两位年逾古稀的女演员交出一场这么深情的吻戏,本身就很有意义,这就是大声说话,这就是representation。

看到这一幕我真的好想说,是啊,我们拉子就是这么痴痴缠缠,70岁又怎么了,就是要抱抱,就是要锡锡。

除了在律师楼的那场哭戏,还有一个我很喜欢的地方是,阿美和Victor把Pat的骨灰拿回家后,Angie那个醒了又不想醒的镜头。

光是这个镜头,金马让区嘉雯入围最佳女主就是明智的。

那时Angie半躺在沙发上,可想是一夜无眠,或是在床上睡得不安稳,此时要她醒来面对从今以后都没有Pat的生活,面对那已经烧成一捧灰的爱人,实在是太残忍。

一直在想为什么英文片名会叫做All shall be well呢,明明失去爱人是一件永远都不会well的事情?

看完电影在香港演艺学院的放映会的Q&A,我忽然有了头绪。

会上区嘉雯分享了她做的人物小传,她说打完官司的Angie虽然不会再与胡家人往来,但她不是怀着恨意死去的。

所以片名也许是在说,Angie看完那份遗嘱草稿后,终于能够坚定地相信自己是被爱着的,此外的事情就都all shall be well了。

这种解释也许不贴合导演想法,却是我作为一个纯爱战士愿意接受的。

有人说今年的金马是东北给子大战香港拉子。

看到性少众的生活被如此大大方方地呈现出来,站在我自己的立场上还挺开心的。

总之祝福香港拉子。

 8 ) 酷儿生活影像,,,想说的话很多自己记录一下

看到区嘉雯老师提了金像最佳女主角,突然想到说其实《从今以后》这部电影很厉害!

它讲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就是中年拉拉丧妻之后和她亲族的遗产纠纷。

我承认看之前对男导演拍女同这件事有一点怀疑,(至少在中文圈)基跟拉拉这两个群体同被遮到彩虹旗下但文化那么不同,能拍得好吗。。

甚至乎看完之后我都觉得,你放了一段生活影像给我们看,啊那然后呢,这种内容我在小红书上刷到眉头都只会皱一下而没有第二下,是很辛酸很虚无啊,啊那然后呢。。。

但后来想到,一群人要将电影制造出生活影像的效果,要演到没有在演,拍到好像你的一个亲人或朋友在录影,真的是一出壮举欸!

想说不管是什么恋人要记得处理好自己的遗嘱啊,看似困境就是一张legal paper,婚书或者遗嘱,但更大的困境是明明所有人心知肚明Angie姨不只是Pat姑姐的“朋友”,可当葬仪说“家人在前朋友在后”,大家都沉默不当一回事。

这很像《罔两问景》里提出的对周华山“中国对同性恋从来只是默言宽容”的批评,默言宽容不一定意味着酷儿群体就有了更好的生存环境(相较西方而言),因为此处被吊销的不是身体(没有直接的暴力),而是爱、情感以及更多更细更微,却决定了我们生活的基础的经验。

我还喜欢葬仪说完话Angie姨无论如何就要穿过人群走到最前那里,千百年来女同群体都是这样“现身”的,现身需要反复、纠结的努力,不是一蹴而就,酷儿们可能需要一次又一次现身。

还有就是这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港台读者体电影,没有一个社工,一些媒体,甚至没有打算“表现”什么,很小的生活圈子很近的人,已经足够多隔膜足够多透明玻璃。

Pat姑姐走咗之后以为只是“邻居”的女同朋友们一个二个出现支持Angie姨,Pat姑姐那些从前以为好相处的家人却可以说是翻晒面,这也稍微探讨了一下家庭与社群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与界限。。。。

总之就是回味起来我真的还挺喜欢的,虽然我对比较传统的故事大大的电影有一些怀旧的偏爱,这个不是,但我挺喜欢的!

 9 ) 2025.1.8

好喜欢好喜欢,关于遗产分配这个问题不仅存在于同性情侣之中,更是所有普通人都应该清楚自己要把财产牢牢握住的问题,Pat和Angel是特别好的两个人,她们生活也有滋有味,从两个厂子里的女工到自己开办厂子,攒钱买房子,老了还要开办服装品牌,她们靠自己的双手挣下了自己的家产;Pat哥哥一家其实从始至终都在吸血,女儿上国中住在她们这里,儿子没有工作她们筹钱买车,Pat和Angel相信她们之间的爱情,所以不计较财产的归属,她们也相信亲人之间的真心,但真心并不能靠得住。

财产问题是一切问题的源头,争夺遗产的过程中Angel逐渐看清了所有人的自私,对生活愁眉不展,以至于站在自己爱人的灵位前都不复之前的深情,开始犹疑两人之间的爱是否真如自己所记忆的那样深刻。

那份未公证的遗嘱是爱的证明,但爱在物质面前真的经得住考验吗,甚至我在想如果Angel有一个哥哥或弟弟,她家并不那么大,她真的能回得去家吗?

 10 ) 拉拉们的隐痛,无法被法律认可的关系

拍的很克制,呈现的都是结果之后的日子该怎么过?

无法被法律认可的关系,连在祭拜仪式上都只能以亲友的名义靠边站,即使是看起来相处融洽的一家人,也没有人为她说一句话,在遗产上也很被动,因为没有遗嘱,一起买的房子也没有了,到成就了那一家人,在那个空荡的房间里安然的装饰起自己的东西。

电影里哥哥的房间,跟侄女的房间很真实,毫无隐私,因为人多,东西也多,加上有孩子,乱七八糟。

穷是原罪吗?

侄子跟女朋友去看房,老房子,没电梯,在七拐八拐的巷子里,屋子情况更糟糕,可就是这样的房子,也是负担不起的压力,她们有点良心,但是不多,面对这些困难,人只要自私一点,生活就会好过一点,自欺欺人的说一句,妹妹还活着也会希望把房子给他疼爱的侄子结婚用。

里面有一段是跟父母争执,她们不只是老朋友的关系,她已经说过很多次了!

结尾的亲吻也是再一次明确的表达。

同性伴侣的关系是什么见不得人的关系吗?

她们法律上受不到保障,社会上常常被模糊掉,亲人之间也是期盼你过正常人的生活,什么是正常的生活?

里面每一句话都像刀子一样割得人生疼。

《从今以后》短评

结尾搞的跟刻在一样雷是想怎样,逃不出的窒息的东亚家庭观,永远在被噤声的情感表达

5分钟前
  • Redneval
  • 较差

看了让人生气和难过,没有相关法律保障的地方,边缘人群的权益就这么光明正大地被剥夺了。导演没有把剥夺的那方脸谱化,那一家人也生活艰难,最后把人撵走看起来也迫不得己,但这更突出了对被剥夺那一方的不公:自己的家要靠外人的怜悯才能住,说收回就收回,可以想见其中的屈辱。

7分钟前
  • 邓安庆
  • 推荐

5.5好好的题材拍得稀烂。整个故事就是一家虚伪的人欺负一个孤独的老人。

8分钟前
  • Ivan
  • 较差

gay导演cast直女演员拍了老年les丧偶片进行普法

11分钟前
  • Antipova
  • 还行

结局太过现实深深刺痛了本东亚女同,属于pat和Angie的房子还是给了“传宗接代”的victor,片子讲的是失爱又失权的老年le couple的故事,最喜欢的片段是上香时做为往生者“朋友”的身份冲上前和家属并排,还有影片结尾那个缠绵的吻,以及映后主演说的“真情流露”

13分钟前
  • 自由
  • 力荐

是我想多了?每一个成员在逝者安息后都在暗暗争产,全然不顾一下子天塌的另一伴,伪善的话张口就来,真的心塞。法语译名是tout ira bien, 一切会很好,这个译名不是我的法语有问题就是翻译的人和我对片子的理解有分歧。写实,可是真的令人心情不好。

16分钟前
  • 埃蘭迪爾
  • 还行

从题材到拍法都如此陈旧的酷儿电影在2024年居然还能拿泰迪熊这种奖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18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还行

#HKIFF#就这?柏林泰迪熊最佳。故事题材和手法都挺老旧,绝对是我的问题,欣赏融入不了。演员演得都不错。

21分钟前
  • 刘小黛
  • 较差

㽖导演,把女人拍得太善良太憋屈,外表还充满刻板印象

22分钟前
  • LUMEN
  • 较差

剧情有点难看

27分钟前
  • ଘ 尛銤 YuM!ଓ
  • 很差

故事其实很简单,就是争夺遗产;导演映后谈和热评里都有人提到了“异性恋情侣如果没有结婚没有立遗嘱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但是就像今天导演讲的一样,电影想强调的是一种“无权”的困境,异性恋情侣不结婚是ta们的选择,但是同性恋情侣不结婚就不是选择了,这种“无权”的困境是ta们不可避免的。电影确实也有够平铺直叙,但是也足够真实,现实就是这样的怎么办呢。“就算是亲母子为了钱也会撕破脸”。(导演:我们采访到的一些处理的比较不错的正面例子基本上都是和家人没有什么利益纠葛)故事很简单但是问题很严肃。最后Angie和les朋友们一起去海上撒花瓣那里着实掉了好几滴眼泪,这种community的感觉真的太好了。

28分钟前
  • M31TokioMelody
  • 推荐

6/10 没有《叔叔》那么“惊艳”也许只是因为导演对拉拉田野调查还不够(?)或者是对“拉拉叙事”整体的本质化理解吧… (比如对同性关系莫名其妙的浪漫化文本描述)有人说TP性别刻板但东亚这样的模式也许本来就“根深蒂固”了?但主题和内核还挺喜欢的 毕竟涉及到拉拉就是权益和权力 可能这就是flinta is political的内在因素吧 尽管再日常 尽管再平淡 这就是我们的everyday politics practice…

29分钟前
  • Sid
  • 还行

你们拉拉情侣还是趁活着把遗嘱立好吧,能省掉多少事

34分钟前
  • RainbowCannon
  • 推荐

当伴侣去世之后,没有法律认可的关系又如何延续到遗产上分割上?最trigger我的还是粤语区共享的文化背景,甚至连家庭组成都那么熟悉:窝囊平庸的大哥,出头更冒险的妹妹,狭小的公屋,养不太起小孩但又偏偏最认可传统观念一定要结婚生子,现实到无法再看第二次。个人认为停留在草稿遗嘱那里就可以了,后面揭示公寓到底属于谁有点现实得太刺痛我……

38分钟前
  • liberté
  • 力荐

要不说还得有生活。叔叔是真能看出两人情感的发展和各自幽微的心思,女版则更加议题化了,但生活质感差很多,更不要说哪能看出四十年妻妻的浓情蜜意?比如接吻这个动作,在男版里其实是可以不出现的,但是它出现的时候既有点意外又水到渠成,而在女版里它是一定会出现的,只是为了确证大家早知道有多深厚的感情,这就没意思了。

40分钟前
  • 有为小朋友
  • 还行

也不是不好,但大同小异真是最准确的评价

45分钟前
  • 哥谭花匠safina
  • 还行

一般般

46分钟前
  • Lolly
  • 较差

何为“一家人”。死了就什么都没了,很现实,再深厚的纽带也比不上一纸文书。熟悉的金鱼街,今年刚走过。

51分钟前
  • 小飞侠
  • 还行

@ GoldenScene|看时对亲密关系和家庭的反感厌恶大爆发,即使戏剧上把矛盾冲突最温和化,故事的很多核心概念还是令人作呕(或者说不分性别性向传统家庭价值观都是我最深恶痛绝的东西),取向重合行为相似也不能说明其他人cherish和追求的东西在我这里就值得。所以观感还挺分裂和难受的。话虽如此,就算我用不着,我还是祝你们争取平等权成功。另外这女同议题演得拍得都不够格反而一股子剥削味

53分钟前
  • Virgil
  • 还行

女主问侄女,如果你父亲去世后,你会让妈妈把房子卖掉然后分钱吗?现实中有很多选择会的案例。这就是现实。衰老的不再拥有前途的人为年轻人让路是历史流动的底层逻辑。不止没有法定权利的群体,稍微弱势一点的合法群体也会遭受倾轧和不公。至于我们所唯一能寄托的爱,即便是陪伴三十年的相濡以沫,也还是需要一份拟订书才可以确认。

58分钟前
  • 花落花开自有时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