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日本出了部一群人编字典的电影叫《编舟记》,由松田龙平和宫崎葵主演。
平实细腻地讲述了一群字典编辑们用长达15年的时间编著字典的故事,可谓把日本人那种一根筋、严谨又专注的匠人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编字典的故事换到泡菜国立马变成了另外一种口味,成了辛辣酸爽的抗日剧神剧哇!
这部名叫《词典》的电影,由韩国黄金配角刘海真主演,讲述了一群在日伪统治时期坚持编著韩国词典,立志保全韩国文化的志士。
作为一名中国人,居然也看得有些动容,有些蠢蠢欲动。
当然,别误会,作为宇宙美少女的我必然是没有兴趣去编字典的。
不过话回来,《词典》在编剧方面不算有什么过人之处,只能归档在一部完成度高的商业电影内,只是基本做到了寓教于乐。
但,光从完成度高的商业电影这一条来说就已经相当牛掰了,有木有!
可能我比较实在,不要求咱们一来就搞什么旷世巨制。
毕竟我们这么年轻貌美,惊天地泣鬼神的大招还得熬多几条皱纹再说。
对中国电影来说,我更期待整个电影工业体系能够成熟完备起来,批量地形成高完成度且质量过关的工业作品。
韩国的电影水平比咱们高就高在这儿,他们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有质量保证的电影工业流程,无论是编剧、导演、娱乐造星方方面面都规范有市场成效。
咱们的电影短板就在,时不时会就有一些秀下限的草台班子来诓骗观众、侮辱观众智商啊!
分分钟逼观众诈尸暴走好不好!
这宗罪叫做:对观众没有敬畏之心!
是的,韩国电影是套路的,但是这样的套路是符合观众需求且符合电影工业规律及市场回馈的。
从上世纪的癌症、车祸到前段时间的穿越后现在的大背景小人物,韩国影视对观众的撩拨屡试不爽,次次戳中G点。
《词典》故事发生在日本对韩国半岛实行殖民统治的时期。
跟曾经的台湾一样,日本的殖民统治不光是表面的统治,而是直指语言与文化教育。
除了学校要用日语教学,市面上也不得发售韩国文字的刊物、杂志。
为得就是从根上面摧毁被殖民地人们的意志,世世代代成为日本的顺民。
刘海真在这部戏里面就饰演了在这个大时代背景下的一个市井小屁民,为啥说是小屁民。
他不是普通顺民,也不是良民,而是实实在在的屌丝阶层。
他文盲且丧偶、生活相当潦倒,但又喜欢逞能吹牛皮。
失业回家,还接到儿子因为交不上学费要被学校除名的消息。
即便拍着胸脯为儿子保证,却依旧被儿子不信任。
夜深人静地时只能对着儿子的劝退书,无奈又无用。
与之相对的是尹启相饰演的柳廷焕,他是第一高中校长的儿子,典型的优越优秀的知识分子模样。
他代表着一种正面、规矩的故事人物,爱国有民族责任感。
即便父亲依然迫于形势归顺日本,他依旧坚守着民族气节和理想,发起并坚持编撰汉语词典。
这样正的人物是不有趣的,所以故事构造了金畔守这样不规矩的小人物来碰撞正面的柳廷焕来产出戏味。
剩下的就是在故事主线里怎么设计两个人物的对手戏细节了。
是非常工整、套路又有效果的剧作形式。
里面当然也有故意为之的情节,比如金畔守后来的牺牲,显然是为了做感染做感动的刻意为之。
但,故事细节的亮点还是值得借鉴和肯定的。
比如为了帮助柳廷焕收集韩国方言,金畔守召集了自己一批目不识丁的猪朋狗友列队看字发音,相当有趣。
这一幕若是放在中国,四川话接着广东话再河南话,肯定非常精彩。
这种将商业片套路纯熟地加入主旋律影片当中,起码对观众是有基本的敬畏之心的,毕竟人家是认真在撩观众的。
那些以秀日本鬼子蠢出天际的方式来展现我国伟大民族抗日的英明神勇,你是不是傻。
我们好歹都拍出了四十多亿的科幻巨作,请好好来撩。
只是,不知道某一天《新华字典》又能创造出怎样中国化的精彩故事呢?
题外说一句,历史上心甘情愿做中国附属国的韩国。
请别在今天老是蠢蠢欲动地踩中国好么。
我们与这位大佬肩并肩地不同意!
先来科普一段朝鲜被日据的历史。
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战胜了朝鲜的宗主国大清,并对朝鲜半岛内的清势力进行了驱逐。
之后,朝鲜在俄国的支持下改为大韩帝国,俄日战争战败后,日韩两国陆续签订了系列不平等条约。
直到1910年8月《日韩合并条约》的签订,日本算是完全吞并了朝鲜,朝鲜王室成员也被陆续挟持到日本,直至王室消亡,朝鲜半岛正式成为日本殖民地,电影《德惠翁主》就是这段历史的回忆。
语言是民族的精神,文字是民族的生命。
有人的地方就有语言,有语言汇聚的地方,就有思想,众人的思想汇聚起来,才有独立精神,就可以开展独立运动,同时期的电影有《暗杀》、《密探》等。
《词典》这部电影讲述的是1942年,日本侵略者为了抹杀朝鲜民族精神,永久统治朝鲜,在全国范围内废除朝鲜语教育,并禁止使用朝鲜语,全民尤其青少年儿童渐渐被同化。
当时唯一幸存的民间组织朝鲜语协会为了保护本国的语言和文字不被国民遗忘、民族精神不被历史抛弃,遂以周时经先生没有完成的朝鲜语词典原稿为基础,发动全国民众一起参与,进行了完善和编撰,力求恢复本国语言和文字,将朝鲜民族的语言共同体精神保留下来。
在这一年,京城发生了拘留33人、被拷问致死2人的词典学会案件。
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大抵可分三种人,抗击型、依附型和中立型。
抗击者就是那些独立运动的先驱者,这部电影的代表人物是朝鲜语协会的全体成员和朝鲜语教师们,他们不畏侵略者的淫威和生命危险,为了国家和民族存亡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依附者有两类,一类是一副丑恶嘴脸的卖国贼,一类是无力抗争忍辱偷生的胆小者。
比如柳正焕的父亲京城第一中学的理事长柳顽泽,金判秀的儿子金德陈。
中立者是那些众多的路人,在动荡的岁月里,他们没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只局限于今天能够吃饱穿暖就已知足。
有的人可能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转身投靠侵略者,有的人的思想被启蒙后会变成抵抗者。
虽然他们没有那么深的文化知识和造诣,但却是力量最强大的一拨人。
金判秀无疑就属于最后一类人。
别人因为搞独立入狱,而他却因为偷东西打架被关起来,嘴皮子厉害,大字不识一个,为了两个孩子忍受各种屈辱,领了工资第一件事就是给孩子们买他们需要的东西。
他不知道饭盒和便当的区别,只知道都是为了吃饭,他不知道语言和文字是蕴含民族精神的器皿,更不知道什么是“我们的共同体精神”。
作为朝鲜语协会代表的柳正焕对金判秀成见很大,他不相信不识字没有文化的小偷可以保护这个国家的语言和文字。
他不知道,对文字保护的责任和担当不仅仅是知识分子的,也是每一个朝鲜人民的。
正是受到思想启蒙后的金判秀,领悟到了“比起一个人迈十步,十个人迈一步更大”话的含义,主动学识字,并像蒲公英那样承担起对收集文字的传播作用。
视野的开阔,思想的转变,他的着装也从刚进书屋的小痞子混混才穿的皮夹克衬衣,渐渐改为和协会成员们穿的西装衬衣。
电影中,为了显示词典的权威性,以柳正焕为代表的朝鲜语协会成员们四处寻找教授朝鲜语的老师们对语言进行规范,好比从理论的高度对各地的方言进行归纳。
然而,有时候理论只是纸上谈兵,离开实践就是枯燥乏味让人不得要领。
而金判秀代表的恰恰是民间,是语言的实践者,在众人面对屁股腚的定义而分不清时,他用行为为大家进行了区分。
正式成为让柳正焕仰视和尊敬的那个人。
自1933年起,朝鲜语学会历经13年的时间,在全国民众的帮助下一起完成了词典原稿的补充完善出版了《词典》,也使韩国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独立殖民地国家当中,唯一一个完整恢复了本国语言的国家。
由于个体的牺牲,成全了韩国语词典、民族精神才得以保留,这也是除了战争之外另一种守护国家的方式吧。
在日本对朝鲜半岛的殖民时期,被称作“皇民化”的文化殖民是一种最深刻的形式。
自3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天皇追求的不再是日朝文化的同化,而是下令将朝鲜的文化精神连根拔起。
民众的姓名被迫改为日式的姓名。
在教育中,一律的朝鲜语教育都沦为非法,受到日本统治者和其下的韩奸网络的监视。
而影片则反映的就是在这种历史语境下一本朝鲜语词典的编纂。
而编纂词典的朝鲜语学会,也作为所剩无几的朝鲜民族主义和反殖民主义势力,在地下与深入社会命脉的文化殖民进行抗争。
在这种历史的情境下,电影反映了朝鲜首都的一种多语言的文化形态。
在影片一开始的展现京城都市风貌的远景镜头显现出来,我们看到左侧的商店以日语 ポエム (poem/诗)的名称命名。
(虽然这种命名很奇怪,还不如用クラブ club…)而右侧的餐厅则以中文命名,上面则显现朝鲜语的本质功能,给中文做注音符号。
远处的影院海报却是朝鲜语的。
中日韩三种语言相互交错的城市风貌,表征了历史中朝鲜在保留自身民族主体的同时,却也融入了日本殖民体系的语言书写,另外也表达了朝鲜或多或少存在的对汉文化恋物般的“中原症候群。
”而这种多语言的分割也存在一种阶级属性的角力。
电影院的商人和政府官员已被日本文化同化,他们接受的教育,要求他们用日语进行日常对话的交流。
而电影院门外的打杂,包括本片的主人公,电影院检票员金判秀,作为社会最下层的一批人,由于受教育程度低,无法被日本文化殖民同化,仍用朝鲜语交流。
在这样阶级分化和民族文化碰撞的大环境中,有两个社会趋势在电影中被展现:1, 城市招牌和广告的文字逐渐从朝鲜语转变为日语:一开始放映的电影从电影院的招牌到电影的宣传海报都是由朝鲜语书写。
随着文化殖民的逐渐深入以及日本对于“大东亚共荣圈”的政治宣传逐渐扩大,电影院的招牌也换为 “大东亚剧院。
”而电影则放映的也是臭名昭著的殖民电影《朝鲜海峡》。
2,朝鲜语和日语是有一种明确的地位差异的。
在一个城市电车上,男主人公金判秀在唱一首朝鲜民歌的时候,被旁边的日本人勒令禁止和无情鄙视。
语言的差异对待也代表了当时朝鲜殖民地在种族上的一种结构性的歧视。
主人公金判秀是个非常有趣的角色。
他起初的口语表达上,存在一种图形符号(image sign)和声音符号 (phonetic sign) 的断裂:他无法识别韩语文字,只会听说。
然而属于“文盲”的金判秀却被召入到词典的编写组,他被要求短时间内习得朝鲜语的图形符号。
然而他在词典的编写却有一种重要的作用,在词典编写组希望容纳更多的方言,他把他之前来自各地的狱友召在一起,他们都提供了一个单词不同地区版本的发音。
我们听到了在一种统一的语言系统之下,还会存在一种方言性的地域差异。
电影纪录的编辑过程在此成为一种词典学的范例。
我们在另外一个段落中也看到,来自各个地方的学者会电影中会为词典中词条的规范而争论,而焦点往往在于词语词条是否统一,还是去收录复杂的方言系统。
然而除了语言本身所承载的政治反抗,以及词典编辑在方法论上的影像纪录。
电影和语言的另一层关系都集中在电影院之一场所的特殊表征。
电影院除了作为电影放映的一种基本场域,却也成为潜藏于社会地下的学者们为词典编辑而进行学术讨论的平台。
当然因为词典编辑的非法性,场所的迁徙作为在殖民体系下一种反殖民活动的策略。
从电影一开始所刻画的时代特有的“朝鲜语借书处,”到之后在殖民机构下公开成为分支的朝鲜语学会,最后到电影院。
我们在词典的编纂中看到传统的学术场域—国家的大学和出版社—的不在场,然而电影院却代替了大学的教室和礼堂。
这种场所的替代或许也是作者故意安插的一种电影媒介的反身性表达,然而在这部电影中,电影院的戏份也反映了朝鲜半岛一段不光辉的殖民影像史。
虽然在殖民早期时节,日据时期的朝鲜电影仍然反映很多朝鲜的民族神话,以及展现朝鲜在殖民社会下的被压抑的民族主义。
其中1926年的《阿里郎》以民族传统叙事揭露一种朝鲜民众的悲苦和对日本殖民者的控诉。
而1935年朝鲜半岛第一部有声片《春香传》也在利用声音连接朝鲜的历史和传统文化。
然而随着日本发动二战,电影则进入一段以军国主义政治宣传为核心的时代。
其中影片中所展现的《朝鲜海峡》是该时代的代表作。
在谢菲尔德大学教授Kate Taylor Jones的研究中,其发现在这一时代很多创作者作为在日据时代出生及成长的民众,自然将一种服从的“皇民化”融入到自己创作的叙事中,其套用了学者霍米巴巴的关于“模拟”的理论,认为朝鲜导演在对日本电影的叙事和技法上的全面吸收和模仿,表现了一种文化殖民时代朝鲜和日本一种被殖民和殖民的不对等关系。
然而这种模拟产生了一种奇怪的“国族模糊”效果。
在当时的电影,我们或许能看到主要的场景和人物服装都是朝鲜式的,但是他们被反映为效忠和支持“大日本帝国”的政策,并且进行日语交流。
在本片中,我们也看到了殖民电影在放映时的场景,电影的银幕播放着关于“征召志愿军”主题的桥段,而观众大多都是包场的中学生。
而在整场电影的放映中,中学生全是男生,理着毫无区别的发型。
他们在进场时如同士兵一样被驯化列队而行。
可想像,在当时,这种电影观影或许是一种被迫的意识形态教育。
这类影片在朝鲜并不能像讲述朝鲜人自己的民族叙事的影片自然得吸引观众入场。
《词典》在给我们带来一个对于日本殖民时期的朝鲜群众民族情怀的追忆以外,也反身得记录了一段被当下观众以遗忘的朝鲜电影史。
在二月份,英国电影协会与韩国电影档案馆合作,展映了一批在日本殖民时期的制作的电影。
虽然它们在技法和叙事上稍显拙略,但是在历史纪录上确实珍贵的。
只有通过影像的传承和再现,我们可以了解历史中的存有的社会矛盾和人们的公众情绪。
近日,一系列古诗字词读音变化上了热搜,众多网友吐槽,我们怕不是上了一个假学,古诗词原作者要是知道自己好不容易凑上了音韵成为千古绝句,现如今却被乱改一通,怕不是要气得诈尸了。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中的衰由读音cuī 改成了shuāi“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中的斜由读音xiá 改成了xié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中的骑由读音jì 改成了qí前两个光是读音变化倒还好理解,但是“骑”字的两个读音词性都不同,一人一马为一骑(jì ),千里走单骑;而当qí 音读是 则是一个动作,骑马观花。
现如今却要全面取消jì 的读音,着实让人不太适应。
而除了这些古诗词读音,还有许多常用的字词也被修改的读音,例如:“说客”的“说”原来读“shuì”,还有说(shuì)服,现在都改成了读“shuō”……果然错的人多了,错的也就变成对的了么?
南开大学语言学教授马庆株则表示,语言是社会交流的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的发音也会出现变化。
他进一步解释,为了顺应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的日益发展与需求,语言文字也要相对地做出适应与调整。
不过马庆株也表示,汉字语音的调整是一件非常慎重的事情,应该符合字面本身所有的意思。
在网络上针对改音一事件进行热议之时,教育部有关部门回应称,改后的审音表尚未通过审议,还应以原读音为准。
当我们在对传承下来的文字韵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变之时,韩国却已经拍出了一部关于国家民族文字的历史电影《词典》,记述了语言和文字对于民族和国家团结与文明传承的重要性,尤其发人深省。
《词典》的故事背景发生在1942年,日本侵略者完全统治朝鲜,对朝鲜民众进行控制,为抹杀朝鲜人民的民族精神,日本实行全面的语言文化控制,从精神源头上进行压制。
在全朝鲜范围内废除朝鲜语的教学,学堂内必须只能使用日本语言,从孩子入手慢慢同化朝鲜的年轻一代。
而仅存的民间组织朝鲜语协会为了保护自己国家的语言文化不被葬送,保持民族品格和民族精神生生不断息,于是他们以周时经先生未完成的朝鲜语词典初稿为基础进行继续编撰,以一己之力奉献生命与赤诚,哪怕遭遇日本军队的胁迫与追杀,也没有退缩,势必要将本国的文字传承下去。
就在这样的爱国精神的支撑之下,有无数的殉道者惨死,但仍有人不放弃,端着微弱的灯火不断的交到下一个人的手中,就为了那心中的信念和微小的希望。
电影的主角金判秀原本是个地痞流氓,在家国被统治之下也并无伤感忧患,每天就是寻思怎么靠坑蒙拐骗将日子过下去。
他是最平凡普通的人,挣扎在底层的小人物,但也是精通人情世故的“人精”。
这样的人,不成为通敌卖国的叛徒就不错了,谁都不会相信他会成为国家民族的拯救者。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当他开始识文断字,开始阅读书籍之后,他的思想得到了开阔,而在明白了“比起一个人迈十步,十个人迈一步更大”的道理后,他更是幡然醒悟了文字对于一个人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文字不光光是一个民族历经悠久的岁月,约定俗成的文化产物,同样也凝聚着历史发展的缩影,是民族重要的精神支撑和宝贵财富。
秦始皇统一文字,就是因为文字是团结人民的重要工具,是人民产生民族认同感的交流方式。
尤其中国汉字的读音韵律感极强,多少文人墨客为能够做出优美的押韵诗句而自豪,可现如今,却因为读错的人多了就修改读音,着实有一种正慢慢丧失古代文化传统的感觉。
我们说韩国电影的厉害之处,是因为他们愿意去拍一些不在市场卖座的影片,或辛辣讽刺,或厚重阴暗,他们不惧于揭露自身民族的短板,自我人民的劣根性,所以才能有长足的进步,一个敢回望自己的民族,一个敢于发声抵抗的民族,是能够发展得更好的。
愿我们都有一个坚硬的脊骨,负重前行而不被压弯。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的语言从古至今一直没有断绝,即使外族入侵,元朝清朝也是对中文很宽容,蒙/汉并用,满/汉并用,从未要求不能使用汉字,从未要求必须使用满/蒙文,所以对于这一点感触不深。
家里有老人经历伪满洲国统治,即使已经80多岁,还会说日语,为啥当时学校教日语啊,哦,原来也有侵略者强制要求学习侵略者的语言啊,朝鲜在日帝强占时期就这样了。
好像那时朝鲜人民的文化程度不高,很多人也不识字,孩子如果只能在学校接受教育,那肯定是妥妥的学了日文啊,朝鲜语就只限于说了,不过影片中也有连日常交流都必须是日文的情节,假以时日如果连说也是日语了,朝鲜语就真的消失了吧。
幸好有识之士知道“语言是民族的精神,文字是民族的生命“,即使在日帝强占时期,朝鲜还不是个独立的主权国家,但保留下朝鲜语,朝鲜文字也算是留一个火种吧。
经历漫长的被统治时期,真要是b哪天独立了,朝鲜人民只会说日语,只会写日文,这叫啥事呢?
于是朝鲜语协会的人牵头组织各地老师合作编写朝鲜语大辞典。
这立即受到了打压,因为日本人也知道“语言是民族的精神,文字是民族的生命“,想让 朝鲜人民彻底屈服,彻底成为大日本帝国的臣民就不能允许朝鲜人民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由于统治时间太长,有的人变节了,“我当时以为朝鲜能独立,但已经过去30年了,到底哪年能独立呢”,为日本人做事了,反过来打压独立运动了。
是啊,这样的日子过的久了,尤其是朝鲜,被日本统治30多年,可能大部分人会觉得以后的日子也就这样了吧,既然这样,那我还是舒服点过日子吧。
中国抗战8年,就有这么多汉奸,二狗子,何况朝鲜30多年呢?
这些坚持下去的人们太值得尊重了,不像普通人那样混日子,不像有的人投靠日本人获得功名利禄,而是躲藏着,偷偷的干一些当局不让干的事,始终坚信会有独立的那一天,始终坚信要为朝鲜留下一些火种,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啊!
而且这些信念坚持了30多年。
韩国电影的题材越来越广泛了,日帝强占时期的屈辱历史不回避,拍出来,而且也有人愿意花钱进影院去看,这是不是也说明韩国的电影观众们也比我们成熟呢。
一方面,我们责怪广电总局对于题材的限制;另一方面如果真拍了伪满洲国人民偷偷学汉语题材的电影,能让投资人,制片方,院线经理相信这种题材会有票房么?
我们也真的愿意真金白银的掏钱去影院看么?
这是一部很典型的韩式主旋律电影,类似《暗杀》、《国际市场》、《军舰岛》等片。
电影的叙事手法并不新鲜,从小人物视角叙家国情怀,笑中有泪,讲述了朝鲜语学会在日本殖民当局的强烈打压下,秘密编纂朝鲜语词典、保存朝鲜民族语言文字的故事。
我的感怀并不在电影本身,而在于电影并未展现的殖民时代末期(上世纪40年代初)的复杂与暧昧。
对于朝鲜人而言,这段时期无疑是进入殖民时期后民族的“至暗时刻”。
三一运动后短暂的“文化统治”带来相对自由宽松的空气,随着浪漫大正时代的落幕一去不返,随之而来的是昭和前期狂热的法西斯主义。
尤其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后,朝鲜半岛作为连结大陆的跳板,自然被裹挟进了战时动员体系。
日本在朝鲜实施了严苛的统治,强制推行国语(日语)教育、创氏改名、关闭朝鲜语报刊,欲将朝鲜人改造成忠诚的“皇国臣民”。
这便是《词典》所讲述的时代背景。
如果说支撑整部电影的主线,是朝鲜语学会所代表的坚韧不折“抗日”分子,另一条不容忽视的隐线则是“亲日”分子,如在报纸上撰文鼓吹“内鲜一体”的尹致昊,被林先生泼粪大骂的李光洙、朱耀翰,以及男二柳正焕那位担任校长的父亲。
这条隐线虽在电影中被一笔带过,以映衬前者抗日之决绝,然而若回归到殖民末期的历史情景中去,后者方是当时的主流。
除“亲日”之外,这些知识分子还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曾是坚定的民族主义者。
因而不同于纯粹为了获取个人利益的卖国求荣(所谓“韩奸”),也不同于被胁迫无奈的亲日(如电影中为了救自己狱中的妻子而向日方告密的闽同志),而是深思熟虑后主动的亲日。
这种思想转向,或曰“变节”,显然无法简单归结为来自日本单方的外部压力,抑或这些知识分子个人的道德沦丧。
近年来逐渐跳出民族主义视角的韩国学界,针对“亲日”的研究也逐渐兴起。
主流的观点认为,韩国知识分子大面积由抗日转向亲日的转折点是中日战争的爆发。
在朝鲜知识分子眼中,这场战争是日本所代表的亚洲力量登上世界舞台的世界史时刻。
作为朝鲜独立运动空间的中国国土的步步沦丧,以及借由战争再次感受到的日本帝国的力量,令朝鲜知识分子产生了“可能再也无法求得民族独立”之绝望。
可以说,曾经对于独立的渴望有多深,绝望便有多深;绝望有多深,变节的动力便有多强烈。
以至于当时鼓吹废除朝鲜语、彻底同化的言论往往出自朝鲜亲日文人,而非主导皇民化运动的朝鲜总督府——时任第七任朝鲜总督的南次郎虽在任内强力普及国语(日语),但并未主张完全废除朝鲜语,甚至不止一次表示:“要尊重朝鲜人的特性。
”(这并不是为殖民者说话,而是提醒我们不要忽视历史事实之复杂性)电影中,男二无法理解早年积极抗日的父亲缘何“突变”为亲日分子,恐怕还是他还年轻,尚未尝受过父亲那般长久默默抗争而希望无觅的感受罢。
既然独立无门,朝鲜知识分子便转而追求成为日本帝国内部真正的一份子,“血肉统统化为日本人”,来消除朝鲜人长期所受日本人的歧视与压迫,真正摆脱“被殖民者”的身份。
正如李光洙在光复后的自我辩解:亲日是为了民族,为了消除“内鲜差别”。
这种“亲日即爱国论”,便是片中男二父亲大声喊出的“变节宣言”。
当时日本鼓吹通过战争建设东亚新秩序、大东亚共荣等言论,更使亲日文人看到了摆脱“被殖民者”身份的希望。
由社会主义者转向为亲日文人的印贞植在与汪精卫1940年的通信中如此写道:“朝鲜青年将成为帝国的忠实臣民,助汝推翻蒋介石政权。
自高句丽时代起就扬名海外的朝鲜武士的英魂,如今与日本固有的武士道精神合体,必将成为新东亚的伟大推动力”。
他主张朝鲜人应积极参与侵华战争:“朝鲜并非殖民地,而是基于“内地延长主义”的日本帝国的一部分,将朝鲜青年送上战场,有助于朝鲜民众获取与日本国民的平等权利。
”这种逻辑细思极恐——只有通过沙场上的鲜血甚至死亡,朝鲜人方能成为真正的“日本人”。
对于另一些亲日文人而言,亲日思想则直接继承自传统的朝贡体制思维。
譬如尹致昊认为朝鲜的理想模式在于,像苏格兰(而非像爱尔兰一般)被英国同化一般,真正纳入日本帝国。
他提出的“内鲜一体论”,便在无意识中沿袭了东亚传统世界秩序观——从尊华到亲日(几乎毫不费力地无锋对接),无非是将从前对中国天子“德义”的认同,转向了天皇。
在我看来,朝鲜知识分子大规模“变节”虽发生在中日战争爆发之后,然而其种子却孕育于上一时期的“文化统治”,换言之,变节更是现代性怀柔的产物,而非殖民统治野蛮胁迫的产物。
当然,也有研究者主张“变节”的知识分子并非主流,更多有良心的知识分子选择了沉默与封笔,因此不为人知。
这些弃笔文人之无声抵抗,以及普通人之坚韧日常,绵密感人,却难以电影等戏剧化的方式呈现,有待历史研究者慢慢挖掘一一道来。
换一角度,对于日本帝国而言,电影中展现出其穷凶极恶之状,讽刺的是,恰体现了帝国的虚弱。
反倒是大正时期在朝鲜放开报禁、让人说话的“文化统治”时期,方是日本帝国在朝鲜最为自信的统治“高光时刻”。
日本在三一运动后朝鲜人独立精神全未退潮的20年代,允许朝鲜语报刊掌握舆论权力,而在朝鲜人的抵抗性几乎完全丧失的40年代,竟做出废除朝鲜语报刊的决定。
我们该如何理解这种现象?
用韩基亨教授的话来说,这是因为,帝国的国力与气度因为在亚洲战场的疲于奔命而走到了尽头。
也正是因为帝国气数到了尽头,呈现出疯狂之态,我们才在电影中看到残酷的殖民者与英勇反抗的被殖民者之间鲜明的对立。
然而试想,如果日本并未迫于太平洋战争及中日战争之战线拉长而走向疯狂,如果“文化统治”时期再拉长十几二十年,会是一番什么景象?
当下的韩国会否如台湾一般,对日治时期怀有陌陌温情?
历史容不得假设,却总忍不住教人浮想联翩。
作者申明:本文原创,谢绝挪用。
若转载此文,请文首尾标明作者姓名及原文链接,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
很少有电影能够在一本书的来龙去脉上讲述的富有张力,这不仅是因为书籍大多属于个人的苦斋冥思,更在于书籍的动人之处往往是其本身。
所以,拍摄一部书籍的诞生故事,大多会显得画蛇添足、难触内里。
然而韩国电影《词典》,却能让这种佶屈聱牙的改编方式催人泪下。
这当然是由于《词典》一片所讲述的对象——《朝鲜语大词典》——所积蕴的真实历史。
影片讲述了在1942年的朝鲜,由于日本的文化奴役,导致本国文化面临毁灭的险境。
为了挽救民族语言于水火,几个文化教育界人士连同一帮市井小混混,发起了修订《朝鲜语大词典》的行动。
某种程度上来看,本片完全是一部韩国主旋律爱国题材电影。
然而,“爱国题材”并没有使其僵化木讷,反而让影片有种浩然之感的文气和活泼。
浩然,来自于韩国电影人对于本国文化的尊重和惜爱;文气,来自于影片所讲述的题材和质感;活泼,则是韩国商业片天然的市井气和放纵感。
可这种观感并不是由片中的文人教授们合成的,相反,恰恰是由柳海真饰演的市井无赖所锚定的。
他从一个无利不起早的文盲小人,到最终只为成全民族文化的无双国士,柳海真的演技和影片的细节让这种转变显得妥帖可信。
尽管《词典》如同《我不是药神》最后的长街痛哭那样,有些过度煽情。
但柳海真饰演的金畔守在“小我”中不断抽离,这种抽离甚至带有残忍的血丝。
也正因如此,我们才能够感受到“由小变大”,这种崇高加持的阵痛和无畏。
以至于当影片另一位主角柳廷焕用扒手伎俩骗过日本军方时,我们才恍然想起电影才开始的金畔守。
同样的掉包手段,前者是极致自私的贪利,而后者却是难以名状的无私。
《词典》的妙处,正在于它能够将民族大义的无远弗届,缩略到词典的方寸之间,其中有朝鲜民族的文化,更有朝鲜国士的鲜血。
电影完成度很高,感动指数也直逼《辩护人》,有人说都是韩影的套路,我觉得说得不错,这类题材这么拍也不算高级,但把故事讲好讲得漂亮就是好电影。
起初看电影被电影里的故事感动,倒也不是因为什么拍摄手法高不高级,最重要的还是好好讲故事,甭管用什么手法。
词典编撰故事我记得还有日本的《编舟记》,影片氛围和这部截然不同,但也很好看,很安静也很热血。
两部影片里的人物其实都是出于对本民族语言的热爱才着手编撰词典的,只是这部在日殖背景下更凸显拯救和抵抗精神。
突然好奇如果日殖时期日本的词典编撰先生遇到了非法编撰朝鲜语词典的先生会是怎样的情景?
影片中男主儿子在学校只能说日语,否则就是被骂被罚。
类似的故事亲耳听我爷爷说亲身经历过,在同一个时期,只不过发生在当时的伪满州。
记得爷爷还能熟练地背诵当时学到的日本歌。
他说有一次回家说日语,结果被他母亲用朝鲜语臭骂一顿。
历史的传承和多样性,才是民族精神的基石R君说“生命中最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
What really matters in life is not what you encounted, but what you remember and how you remember it.”(加西亚.马尔克斯 《百年孤独》)
如果问大家杜牧的《过华清宫三首》中的这个著名句子“一骑红尘妃子笑”里面的这个“骑”到底应该读 ji,还是qi ?
答案是......从1985年12月27日的国家语委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开始,就已经官方改为qi了.......(???
那R君为什么一直记得标准读音就应该是 ji???
平行宇宙了么???
)好吧,无论如何,其实这个“骑”最初就应该读成 ji,正是汉语多音字的体现。
那么,再问大家,贺知章的《回乡偶书》里著名的“乡音无改鬓毛衰”里的这个“衰”,应该读 shuai,还是 cui?
如果你查最新的标准审音表,甚至百度,都会告诉你,现在 shuai才是标准读音........(至少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确实是延自古韵的cui才是标准读音,这个没有平行宇宙了.......)至于为什么要改,据说是“因为读错的人太多”.......(这也能成为原因???
)
好吧,今天当然不是来探讨我们有多少文字被改了读音的。
但是,如果我们看过韩国的这部《词典》,对比着别人对于保存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的态度和精神,却真的应该感到一丝丝汗颜.......也许正是因为我们不曾面对着别人要把我们的国家进行彻底的文化消灭这样的局面,因而不会体会到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经年累月所积累下来的各种不同的文化,其实才真正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多样性和精神。
实际上,这部《词典》不仅仅是一部文化影片,更是一部韩国主旋律影片。
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占领韩国期间,试图彻底将韩国日本化,不让韩国人使用韩语,甚至阻止韩国爱国文化人士编纂纪录韩语及其方言的《词典》的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的抗日作品。
因此,故事不仅歌颂了为了保存国家和文化,努力抗争的各界义士;也算是在第一次能把枯燥的《词典》编纂过程写成如此惊心动魄的谍战般的历程,实在是精彩至极。
看完这部作品,你真会需要好好思考下:在我们的文化中,到底什么才是真正宝贵,值得恒久去保护的东西?
.......尊重多元,才能尊重和发展文化
没有人会否认,承载一个文明的文化最重要载体,就是语言和文字。
所以,直到今天,对于历史的研究,几乎都基于流传下来的古籍、传说、纪事,甚至对于考古而言,相对于发现古迹和文物,古籍文字、壁画、刻字往往其实更具价值。
而方言,则更不可否认,其实往往真正承载了一个地方的特色,文化和灵魂。
虽然在很多的时候,方言给人以一种封闭,落后和排外的感觉。
但是本质上,方言的存在和演化,正是一个地域文明演化至今的传承载体。
方言往往和地域的生活特色、环境、人文偏好、传统习俗都紧密相关,甚至还会反映出很多当时的时代特色。
比如典型上海话中的“小开”,就是指民国初年上海滩上生活优裕,但往往不务正业,只知道娱乐的花花公子。
因此,方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遗产,是值得尊重,保留甚至传承的精神财富之一。
但是令人非常百思不得其解的,却是某些地方管理对于方言的文化的深恶痛绝。
比如,R君所在的大都市上海,就非常不提倡在学校和社会生活中大量使用沪语,以致于新生代能讲一口流利上海话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所以,对比之下,当你看到这部《词典》中,一群没有任何报酬,并在占领军的铁蹄下还苦苦努力,甚至冒着生命危险,要把各地的韩语方言都统计成册,以此来保存自己的民族精神文化遗产时,真的百味杂陈.......对于日本占领韩国的这段历史,R君在《凤梧洞战斗》的影评中写过,就不再赘述了。
(《凤梧洞战斗》的影评:《凤梧洞战斗》:在我们国土上,别人的抗日)
实际上,自1910年8月的《日韩合并条约》开始,日本就开始对韩国准备进行彻底的吞并。
到1942年发生“朝鲜语学会事件”时(也是这部电影的真实历史背景故事),日本统治韩国已经30多年了。
在这段时间,从允许韩国人民使用韩语,到日语作为官方语言,到开始打压韩语,甚至禁止学校教授韩语,必须使用日本语。
显然,作为占领者,非常清楚的知道,只要民族语言能够存续,日本就不可能做到全面彻底的占领韩国。
(实际上,在日本占领我国东三省后,也曾经推行过强制日语使用和教育的做法)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历史,自己的价值观,这都是如血脉一般自然联结在一起的整体。
所以,当1942年女高中生朴英玉在火车上因为使用韩语而被抓后,牵连到以存续和推广韩语的“朝鲜语学会”的学者丁镇泰及其他30多位学者,以“渲染民族主义,煽动朝鲜独立运动的民族主义团体“为由抓捕入狱,就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朝鲜语学会”事件。
也说明了语言其实对一个民族文化是多么的重要.......
看到电影中,全国各地的学者们冒着生命危险挤在剧场中,为了一份韩语大词典热情洋溢的贡献着每一份方言的读音和解释,你突然会感到,这样的精神才是真正民族一家的精神和力量。
实际上,就连宇宙文明,都可能充满了无穷的变化和可能。
即使大一统的标准本身是为了更高效的沟通和交流,可是掐灭应有的多样性和多元文化,究竟是真正的进步,还是出自一些个人私欲的偏好?
而至于因为“很多人读错”就非要把古语改成现代读音,就又是显得多么的无知和浅薄呢.......所以,很多人感叹于印度电影和韩国电影多么“敢拍”,又有那么多题材,那么多不同角度,充满想象力的优秀作品层出不穷,却没有想到,也许限制我们更优秀的,正是我们自己太过功利和狭隘。
只有尊重和正视自己的局限,才能更好的尊重多元和差异,也才能发展更好的文化。
这才是我们应当学习的文化精神
你很难想象,这部2019年,豆瓣评分7.7分的作品,到今天在豆瓣上不过只有不过1.2万人的“看过”.......即使R君自己,也不过最近才补看到了这部优秀的作品。
因为,《词典》,无论从电影名字本身,还是题材,都似乎让人感觉不像是个精彩的电影.......就连R君自己,也一直觉得这可能又是一部比较沉闷的讲述编纂词典的社会题材电影......
但是,其实事实偏偏相反。
没有人想到,这竟然是一部主旋律电影,是一群手无寸铁的文人,用自己的执着来抗争占领者的文化消灭的暴政;更没有想到的是,电影竟然还拍的如此精彩,充满趣味,让一部完全可以“说教”的电影,能如此充满生气和活力,还能这样完美的融合着文盲平民和学者这2个完全不同的阶层,让他们共同为了高尚的民族大义紧紧团结和奋斗在一起.......这真的太出色,也很“韩国”........完美体现了韩国电影中,人文与爱国主义精神的无缝融合。
从为了糊口的小偷金判秀,到受过高等教育,家境出色,但就为了要保存韩国文化,不惜对抗家庭和占领者的柳正焕,以及最终受骗上当,为了挽救狱中妻子而出卖了整个项目的朴奉斗.......无一不是有血有肉,充满个性的个体。
尤其是金判秀这个人物,从最初目不识丁的社会混子,到不甘示弱的学习文字,领会到语言和文化的魅力,更从一个从来不考虑未来的社会底层变为想为了子孙后代和整个韩国民族作一点事情的民族英雄般人物,整个历程相当的感人,且逻辑安排的毫不违和......这实在是电影,尤其是主旋律电影,特别出色的地方这就是韩国电影里最常见的特色:一群不完美的,甚至充满缺点和不足的人,却往往可以凝结在一起,相信着一些几乎不存在的机会,做成了令人倾佩的事情。
反而是身为名校的校长,柳正焕的父亲,韩国文化的权威人士,早就对韩国复兴失去了信心,认为经过这么多年殖民,是不会再有希望了。
所以,教育程度,财富背景,甚至地位高低,都从来不是决定一个人真实品质的要素。
口若悬河之徒,往往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甚至不如更底层的人充满江湖义气和社会大义。
谁说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精神,只有所谓的“精英”才能决定和传承?
实际上,正是因为许多普通人的努力和坚持,才会形成一个民族真正的核心力量。
韩国电影中的这些角色,往往让我们感觉到,他们就像我们身边的人物一样,充满了人性和环境的真实感。
这实在是非常值得中国电影学习的一个重要地方。
而将编纂“词典”这样的题材,又能如此精妙的作出一场精彩、感人又惊心动魄的爱国主义故事,更是令人值得起立鼓掌的创新。
所以,谁说主旋律电影就应该样式化,谁又会觉得“讲方言”是狭隘,而不是爱国呢?
这便是《词典》的魅力,也是我们应有的对民族文化的态度和纪念.......不知道,我们还能有多久,能期盼到我们自己如《兹山鱼谱》、《词典》这样真正具有文化深度的影片........R君,2022年11月19日,于上海。
感谢阅读全文,如果觉得还行,点个“赞”和“在看”支持一下吧!
谢谢啰!
财猫电影兵无常势,水无定形部分韩国电影影评:-一场爆炸死了韩国4位部长的历史被拍成电影了......-闲山,朝鲜水军与日本水军的决战来了!
-汤唯又扮演了一次韩国的王佳芝,可惜智商还是没有在线-当韩国电影人又在思考这场病毒危机......-面对竞争和不公,你究竟该不该使用手段?
94届奥斯卡专题影评:-一场不动声色的谋杀,成就了今年奥斯卡最大的热门-暗黑、诡异、奇幻、欺骗、谋杀......今年奥斯卡偏爱暗黑路线?
-《沙丘》:喜欢或者不喜欢,这就是它最好的模样!
-迪斯尼又拍了部毒害万千女性的“鸡汤”啊.......-一场彗星撞地球,撞出了最大的人间丑剧-“邦德之死”,一个时代偶像的最好谢幕-英雄的困境,来自过度的政治正确和多管闲事.......-讽刺了,古驰品牌赞助拍了一部古驰家族谋杀案的电影-为啥这部《失控玩家》,会让社畜们看得很扎心?
-史皇这奥斯卡的一巴掌,可能就是入戏太深93届奥斯卡专题影评:-这是独立女性都需要好好看的一部电影-这部暗黑版的《寄生虫》,10年前就已经得了文学大奖-今年奥斯卡的大热门,说尽了美国底层人民生活的无奈-女孩用自己的命换渣男的未来,值得吗?
-这部9分的皮克斯新作,其实是一部“毒鸡汤”-这也许才是《信条》最简单明了的解读.......-汤姆汉克斯的2020新经典,精彩重现了二战的大西洋海战-《少年的你》:9分,毫无疑问的年度国产最佳
电影完成度很高,感动指数也直逼《辩护人》,有人说都是韩影的套路,我觉得说得不错,这类题材这么拍也不算高级,但把故事讲好讲得漂亮就是好电影。
起初看电影被电影里的故事感动,倒也不是因为什么拍摄手法高不高级,最重要的还是好好讲故事,甭管用什么手法。
词典编撰故事我记得还有日本的《编舟记》,影片氛围和这部截然不同,但也很好看,很安静也很热血。
两部影片里的人物其实都是出于对本民族语言的热爱才着手编撰词典的,只是这部在日殖背景下更凸显拯救和抵抗精神
感觉也没这么难? 046#2021年看104部电影
尊严绝不是面子,尊严是灵魂深处的体面
有笑有泪还适时宣扬了本国的文化彰显了自身的爱国情怀。再联想起现在中国文化环境整体发展却仍是落后的现状
铡野更鞍洲
饭盒与便当功能相同,都能填饱肚子。枕头和手稿体积一样,却不能盛载火种。民族的精神在书屋里积攒了十年,在酱缸里誊抄到深夜,在剧院里校准到天明。民族的生命在口耳相传里出生,在创氏改名里死去,又在志士誓死的怀抱里复活。一个国家的真正消失,从不是遗忘了语言文字,而是丧却了留存火种的勇气。
虽然煽情过了,但确实是好题材
看不下去
殖民的一大手段就是文化阉割,从母语到文化都进行殖民改造,进而失去集体的文化认同。小人物的家国情怀,这应该算是韩国的主旋律电影里吧。
婆婆妈妈 啰啰唆唆
同样是抗日神剧,看一下棒子拍出来的是什么水准,什么剧情,啥画风,啥情感...没有裤裆藏雷,没有手撕鬼子,没有悬浮自行车,也没有车载加特林机关枪。看的却叫人笑中带泪,摩拳擦掌。120分钟时长,没有片刻垃圾时间。简直高了不知道多少level,哎,你国电影事业任重道远。😷😷😷
对于民族存亡来说,吝啬鬼重要吗?屁股重要吗?向日葵重要吗?为什么要编一部没法印刷,不能发行的词典?想不通,所以觉得整部电影只不过是在无病呻吟。
前部分略显拖沓。题材切入点很赞,从世宗大王的训民正音,到燕山君的禁止,到日殖时期的消逝,朝鲜逐渐意识到语言文字对于民族的重要性。词典于这个民族的意义在于独立。“三十年了朝鲜还没独立!这个国家没了!”五年后,这个小小的民族和国家终于迎来了希望。
是很棒的主旋律影片,但是我目前对任何国家的民族主义这一套理论持谨慎态度。
一群羸弱文人以笔作枪保家卫国的故事,拍的过于套路化,混混遇书生,书生晓以大义,混混起初不理解但为了自己的小九九忍了,在相处过程中混混逐渐理解了书生口中的大义是与自己的小九九息息相关的,于是誓死追随,书生也经历着对混混从看不上到打脸了的转变,于是二人开启共度时艰模式,结尾处也是狗血的可以,二人一死一活,既突出了大义实现的艰巨赚人热泪,又将光明留下给观众希望与温暖的疗愈。但由于两国经历类似,不乏共情感叹之处。
韩国史。抛去政治,确实也是悲壮的民族史。想起今年的柏青哥。
比编舟记有趣一点。最喜欢的两个情节,曹老师对出卖老师说:"你的内心一定也很煎熬吧。"还有哥哥跟爸爸谈过之后,爸爸抱着妹妹一边唱歌一边难过。最喜欢的台词:"别笑,笑会产生感情的。"
算是提升了民族文化地位
看了半个小时,也太无聊了吧, 故事还没进入主题??
海镇欧巴死掉太刻意了
挺好的。《编舟记》《词典》体裁不同无需比较。其实这个主题我们的电影人不是没人想到呢,我们东北还有一段伪满洲国时期呢,困境和这片韩国差不多呢,但是我们拍了个啥呢,看过的人应该不多,我也不知道我为啥看了,景甜和欧豪的那部《青禾男高》,我建议大家不要太过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