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很好看,就是简单感人的一部片子,关乎生命,信仰。
想看恢宏场面的,可以绕道了。
那些评论导演拍的很烂的,你以为拍电影是和泥巴玩呢,你拍了N部大片是吧?
那些说军事说枪械的,你当过特种兵还是指挥过抗日?
你只是一个打肿脸充胖子的军事迷而已。
你以为导演会想不到你说的,但你忘了,这就是一部电影而已,你那么较真儿,你还是去玩你的泥巴吧!
有几句很深刻的台词,女记者向当地人民寻求接待,男“我们很好客,不懂拒绝的,即使是我们的敌人”,狙击手被击倒后说“我知道你们也像我一样害怕,我一点都不恨你们”...人总是一边在幻想电影小说里不真实的情节,一边却又在追求真实。
好久没写。
写就是纯粹的为了让哪怕一个人避雷,避免浪费生命中的哪怕一秒钟点击这个片,就英拉夫了。
6.7分,特种部队,怎么看都值得两罐啤酒不是?
不过里面的枪战是按英雄本色来的么(此处没有贬低英雄本色,但毕竟你是个基于当时背景下的军事色彩的片啊大哥)?
编剧又是打算浪漫到底不顾客观人性和事实么?
带头大哥渲染的挺到位最后一枪就被了结了不草率么?
女主最后都没用到枪你两回塞枪给他是道具多么?
没看过银河老杜枪火么?
不理解,不知道是不是被阉割版。
但上述很多不阉割也是硬伤。
就这样了。
再次点题,避雷,避雷,避雷,避雷!
真不如再翻出巨星的beat it会看看,听听也好。
关于特种部队题材的电影很多。
多数都是侧重火爆的场景和比较血腥的战斗场面,很少有对具体的人物进行细致的刻画。
这部法国电影在编剧和拍摄手法上还是有不少独到之处。
除了展示激烈的战争场面,对于特种部队在艰苦环境下的生存也有很多的描写。
作为特种部队的成员,每个人都在尽全力与恐怖分子战斗,同时又不惜自己的生命去保护被营救的记者,自己的队友,甚至是阿富汗的平民。
队友之间感人的友谊,让人性的光辉在残酷的战争和自然条件下依然十分耀眼。
而在西方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恐怖份子的头目,在开始的时时候也表现出了对被俘女记者一定程度上的怜悯,这也符合真实的人性。
电影的摄影角度也比较独特,高原,荒漠,雪山,从高空俯拍的镜头,都十分唯美。
真实地展现了自然面前人类是如此渺小和微不足道。
而正是这些渺小而微不足道的生命,相互扶持,不言放弃,最终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
原以为会是另一部爆米花战争片,但法国电影终究会跟好莱坞大片不同。
这里没有独挽狂澜的英雄史诗,虽会将穆斯林组织打为反角,但焦点更多的不是在谁是正义的争辩,而是对战争的控诉和人道的思考。
穆斯林首领有剑桥学历,平日里甚至会不愿说波斯语(?
)而要求说英语。
这是个本性善良的人,并出于善良在排斥自己的身份,但最终却死于非命。
援救队员中有帅气逼人、不忍杀人的狙击手,有想回去让老婆当妈的黑人队长,有为了营救受伤战友奋不顾身的战士,有为了让女记者生存而自愿牺牲的最后两位队员,甚至在生死边缘小队中还产生了爱情。
在战场上依然蔓延着人类所有最美好的感情,却硬生生的套上了一层僵硬的迷彩外衣。
维克塔死后两位穆斯林降兵来帮忙掩盖尸体虽然是有点扯淡,但于主题表达无碍。
村民死时,我心痛;营救队员死时,我心痛;恐怖分子死时,我依然心痛。
在战争里,根本没有获胜者。
而在memorial day看这部电影也赋予了这个电影更深重的意义。
这是一部很棒的法国电影!
镜头和剪辑都很美,广角和细节都一如既往地赞,这不奇怪,这是法国电影的传统。
奇怪的是,在这个阴冷的午后,我却为这样一部法国片热泪盈眶。
我想,感动我的是影片对一些细节的耐心描述和人性的美好一面。
相似的主线,但这部片子不像《拯救大兵瑞恩》那样场面宏大,冲突激烈,无论是纷飞的子弹还是动人的情结都让人很过瘾,这部片子却是法国式的慢条斯理,让你一口口品尝它的味道,渐入佳境。
影片的开头稀松平常,让我以为又是一部耍耍酷,开开玩笑的法国电影,就像Taxi那样,但这个漂亮轻松的任务却是后来及其艰苦的“长征”的反衬式铺垫。
(——虽然这种法国式的高傲和幽默始终贯穿着影片,哪怕是在最艰苦的时刻。
i Like it!
)女记者为了她那些个谁也无权评述是非的信念,造成了法国的“麻烦”,而这样的战地记者通常不都是一般的人物,于是轻轻松松惊动了法国总统和航空母舰,特种部队从温馨的Party上一下子随镜头被拉到了沙漠,在塔利班的一个据点,专业的装备和技能让特种部队的男人们像玩一局CS那样轻松救得人质。
然而就在撤退的时候除了问题,一下子这队人马似乎被世界抛弃在了这个仿佛是另外一个星球的荒野和雪山上,而塔利班和Ak47一路追杀。
影片的核心情节就此展开。
在逃和追的生死游戏里面,几个全副武装的大男人和一个美女记者翻山越岭,淌草地,过雪山,让人似曾相似地想起伟大的红军长征路。
队员一个一个牺牲,情感却一步一步凝聚,空气越来越稀薄,人性却越来越真挚。
与通常一样,最能感动人的光辉,就是牺牲自己、成全他人的悲壮。
男人们并非天生喜欢杀戮,只是武力能够让自己觉得强大,强大到足以掩盖被看作是柔弱的善良,而这种善良却会像光一样穿透最细微的缝隙,让男人们为了一个看似如此简单的理由,牺牲自己的全部。
总之,与以前看的或轻松、或文艺、或情色的法国电影不同,这一个有点商业,也有点特别的战争片,让我的这个下午品尝到了一份格外的感动。
眼泪涌出时,带走了眼底的尘土,咽下的却是沁入心扉的温柔。
拍得不错,不过内容有点失真,有军事常识的人会发现里面存在很多致命的错误。
总体来讲值得一看,战争残酷。
故事叙事来说,那个无法联络的硬伤太重了。
这个无法回避和无视。
说回影片本身,所有战术和配合让我怀疑这不是演员演的,或者说这些演员真的接受过特别训练。
从影片最初的机降斩首的专业。
到进入巴基斯坦境内营救开始的村落渗透和撤出,交替掩护,近距离交战技巧,三三火力班组,完全就是tmd一部艺术化的纪录片。
中期的亮点在于半山腰的反冲击,大部分人可能觉得站着不动太假,实际情况就是如此,除去不利用掩体这个理由,从居高临下及火力优势角度看,其站位方向掩护完全无可厚非。
说为啥塔利班打不准?
自己摆弄下五六半或者八一扛就清楚了。
这不是玩游戏。
还有精彩的村落近距离交战,交替,呼应,支援太棒了。
大呼过瘾。
最后就是过完雪山以后的遭遇战,就那瞬间反应的三秒时间,我猜测导演没少ng。。
瑕疵,枪榴弹从始至终没有发挥过。。。
那你装榴弹发射器干嘛。。。
2022.03.17
法国女记者艾尔莎卡萨诺瓦招惹谁不好,偏偏招惹了塔利班最有权力和影响力的首领之一,曾被她描写为“喀布尔的屠夫,阿富汗女性的公敌”等恶名的扎耶夫。
这个女记者一看就是那种特有主见,自以为是,不听人劝的人。
女权主义碰到强权暴力翻了车,被抓了起来,命悬一线。
刀架脖子上还死撑,她的阿富汗同事塔哈鲁德阿明也跟着她倒霉。
阿富汗的机场有特色,飞机降落时尘土飞扬,能把飞机整个裹起来,飞机从滚滚沙尘中冲出,煞似壮观。
一小时的荣誉胜过平淡的一生。
救出记者后被塔利班溜溜追了三天,法国特种兵烦了,决定不跑了,仗着武器装备精良,来个正面硬杠,塔利班士兵熊了,退了下来,扎耶夫不干,逼着士兵再次追击。
狙击手对决也就是扣动扳机快0.1秒的事,但是塔利班狙击手射偏了,法国特种兵狙击手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射出致命的一枪,所以狙击手不仅要快,还要准。
事后法国狙击手吓的大吼一声。
塔利班屠村,女记者再次道德绑架,扇了特种兵卢克一耳光,逼迫特种兵以少抗多,进行一场力量悬殊的抵抗,结果特种兵伤亡过半,被迫撤退,翻越雪山,那个被艾尔莎扇耳光的特种兵卢克死在了她的面前。
第九天,女记者和三个特种兵终于衣衫褴褛丢盔卸甲的走出雪山,不想扎耶夫带入等在山口,又是一场血战,击毙扎耶夫,特种兵一死两伤全挂了彩,只有艾尔莎一人能走,这个时候她也不再装圣母白莲花,一个人走了。
第十二天,当获救的埃尔莎随着直升机来到她和特种兵分别的地方时,看到两个特种兵已经奄奄一息,惨不忍睹,但还顽强的活着,激动不已的艾尔莎终于可以放下沉重的心里负担了。
想起不久前看的另一部土耳其拍摄的电影《山2》,也是描写营救人质,里面那个女记者同样不招人待见,同样的圣母白莲花,害的解救她的特种兵死伤惨重。
两个电影异曲同工,半斤八两,几乎一样的情节和套路,只是地点不同,一个在阿富汗,一个在伊拉克,按时间顺序,应该是土耳其电影模仿法国电影吧。
晚上闲着无聊,想说找部轻松点的电影来看,于是选到了这部《特种部队》。
我知道肯定有人要吐槽说这沉重压抑的片子怎么能说轻松呢?
好吧其实我本来以为是美国的那个《特种部队——眼镜蛇》的科幻片打外星人来着...却不小心看到了这部好片子。
不知道是不是这些年来心脏不好了,我现在特别怕看虐心类型的电影,特别怕看到前几秒还生动活泼的队友瞬间死掉,特别怕看到突然一个眼神的镜头铺垫然后来个倒戈相向,特别怕看到一个一个死去最后全军覆没的结局...看欧洲杯,支持的西班牙赢了却觉得意大利好可怜;看温网,喜欢的费德勒赢了却为以前都没怎么留意过的穆雷不舒服一样...我觉得我现在的心态只能看看《人间喜剧》《低俗喜剧》或者《马达加斯加》什么的,但我又觉得最后者非常无趣...其实很少看法国人拍的战争片,这个国度根本不流行这个,但出来的效果却是出奇的好。
真实,可信,因此感情才来得自然而动人。
对于一个准军盲来说,作战小队的站技术配合非常让人赏心悦目,山坡的反攻之战由是如此——从初期的火力压制,到中期的队列行进减少受弹面积进行阵地占领,到后期散开作阵地巩固,流畅自然赏心悦目。
没有典型美国式战争片的大场面,没有大爆炸场面,没有突然一个大导弹的出现,也没有设定精确完美实施的炸弹地雷高科技,但也更像是一个真实的战场,基于这样的战场,观众也许没有觉得很爽,但感情的带入感却会更高。
当然,作为一个如题目所说的主旋律电影,更是对真实事件的再还原和致敬,不来几段虐心的战友情完全说不过去。
于是就又有了经典套路:说起故乡妻子在等我回家生孩子之类语句的角色,必死。
两个战友感情好的不得了出生入死多次的,其中一人,必死。
长得最帅枪法又好万人迷型的角色,必死。
但我没想到的是,最终几乎是全军覆没...这让我看到后面真的挺不忍看下去了的,以为快要成功的时候,还要再死一个...至于最大反派,一个有魅力的接受过最高等西方教育的在残暴和文明中摇摆的导演安排来希望让大家产生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却塑造得不够的大boss也是死得很突然,但当时我的感觉却是这又是一个被美国片害死的人啊,竟然认为对着特种部队可以用人质+刀子来威胁,结果被瞬间干掉,倒地后连镜头都没给一个...说来我觉得大反派其实是个很可以着墨的角色。
7年剑桥的教育肯定对这个人留下了点什么,才让他在被长老们说了一顿后坚持要手下跟他说英语因为他“受够了这个语言”,才让他在如此草菅人命的同时对西方女记者犹豫不决,才让他在掏大兵留下的包时扔掉所有装备物品只对雀巢炼奶陶醉(怀念)不已;而同时他的残暴与穷追不舍却都是因为同一个原因,用女记者的原文说的就是:he can't lose his power. 这是一个分裂的人,传统的烙印和后天的改造让他偏执疯狂,这从导演专门给了一个镜头他在村庄追杀时照破烂镜子就可以看出来——破镜子的隐喻,从新浪潮用到现在,早已用烂了吧。
但片子里虐心的催泪点其实是加分的,而让这部片子不能成为经典之作的最大原因还是剧情上的硬伤,但作为一个非专业的看电影只是为了享受感动的人来说,挖剧情硬伤这件事还是留给豆瓣和IMDB上的人吧。
简单来说,这就是一部普通观众看着会感动,科技青年看着有门道,影评人士看着要搔头的电影。
如果想看看真实的战争又不想去复习《现代启示录》什么的,这倒是值得一看。
-即使是影评也要出现的分割线---其实本来不想写关于人道主义之类的话题,例如牺牲4个特种士兵去救一个记者值不值得、在别国动武强行抢人以及对方死了多少人观众完全不介意你这边就死了几个观众就要感动得不行实在是太虚伪之类的,但不提出来吧又显得自己深度不够就知道低端虐心层次太低...其实不是深度不够,只是觉得这些东西多想无益,套用一句法语就是,C'est comme ca,世界本来就是如此。
世上本无公平,例如爱狗护狗不让吃狗肉的人却吃猪肉;例如任何国家都是以本国人民利益为重的,除了我朝,这也不是因为我朝素质不高质量不好领导看不上,只是因为他们的总统是人民选出来的,所以总统为了自己下次还能继续干退休不会被人骂只能做这些民心工程等等,其实都是很简单易懂的道理,但还是有这么多人想不明白这才真是让人想不明白。
话说回来,对比起前段时间美军海豹突击队在阿富汗20分钟斩首本拉登的行动,这件事实在是太小儿科太不专业了——突击队员直接从邻国的基地起飞,直升机进去杀人,与此同时基地里第二梯队飞机起飞,随时准备应付可能出现的空中狙击,而直升飞机就等在外面,需要时可以提供火力支援,完成后直接上飞机走人,一击即退绝不拖泥带水。
所以说啊,现实其实永远比电影好看。
我感觉豆瓣都是导演级别的观众!
智商超高!
很难有人能拍出他们都满意的作品,你拍的再好,都有人喷,你可以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不同的意见,各抒己见嘛!
人无完人,法国女记者是为了全世界女性,她自己把自己升华到这么高境界了(因为她的行动已经说明了)明知道危险,有生命危险,还要为正义的,对的,正确的事情去做,去努力。
去想办法!
换言之,你们谁敢为陌生的生命去做些什么?
伸张正义?
现在国内做个好事,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弄不好负法律责任,老奶奶倒地也没有人敢去扶一把了吧,更别说国际性正确的事情!
不接受反驳!
对于营救人质女记者,到最后护送到基地,一路战术,也没有问题吧😄可能大神级别太多,看的多国电影太多,用高级审美,多国军事战术来衡量法国特种部队,我想说的是,不同国籍的特种军有各自不同的军事装备配备,训练和战术,这个没有统一标准!
觉得好看,给个好评,让后面还没看电影🎬又喜欢先看影评的人不要打击信心,觉得哪里不好,给予建设性的建议,留言,别去诋毁什么!
这是对电影最起码的尊重!
也更是对自己的尊重!
反派人物挑选的不错,反派小人物哪怕打枪,一个镜头,也很像那么回事,反派头目,跟我在新闻上,多媒体的报道很接近,辛苦了,也不知道那里找的这些演员,这是多主角电影,每个人人物都刻画的不错,有自己的特色!
营救胜利,皆大欢喜,电影就是拍给不同人群去看的,就是放在电影看的,爆米花电影,觉得有有深度了可以说说,没深度就一笑了之,打发了时间就好!
垃圾
上一秒他们的装备像模像样,下一秒他们的任务形同儿戏,人物塑造很无力,加上剪辑点的怪异,影片在节奏上总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不和谐感,看到最后我终于明白了,原来这部法式主旋律就和我们当年的红色电影一样,小米加步枪打败日本鬼子的坦克大炮,敢情塔利班组织傻啊。★★
被迫看完 沒意思
一队人为了救个女人,基本上全死光了,所有说啊~红颜多祸水!
一星给景色,一星给装备,一星给女主角,一星给狙击手。
纯粹是看专业水平的,剧情什么的忽略了
导演的脑袋让编剧给踢了 编剧的脑袋让导演给踢了。。投入看起来也不少,装备啊什么的都可以唬唬人,坑爹的剧情,还特种兵,得了特种病吧
好歹是真事添油加醋版。可以看
向战地记者致敬。
故事突兀,情节太扯了,为了歌颂什么节操导演不择手段。弹夹永远用不完,各种打枪步入,各种突然死亡,各种鬼子进村,看到后半段,都是快进的
真他妈狗血的剧情
小队长 装作不在意的轻声问 你还想看下去吗? 我就懂了
唯一想说的就是,女人还是多一些理性,少一些感性吧!!旧了你一个,牺牲了那么多!
垃圾。
永不言弃
感动!
好感动啊~
很一般
没当过兵,总觉得人生里少了“战友”这个称谓好像是失去很多东西。敬你漂亮的阿富汗雪山
弱毙的敌人,暴强的法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