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体验独角戏——《罪人》
今天聊聊电影《罪人》。
片名Den skyldige / The Guilty (2018),别名来电追缉(港) / 厄夜追缉令(台)。
2018年有一部丹麦悬疑电影《罪人》大放异彩,成了各大电影节的宠儿,获得诸多电影节提名。
第31届欧洲电影奖、第34届圣丹斯电影节、第47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第66届美国音效剪辑协会奖、第90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第23届金卫星奖等均给出了不错的提名。
尽管《罪人》最终没有获奖,也说明了影片质量实属上佳。
《罪人》全片就一个场景和一位主角,采用类似《活埋》的简单场景和《狙击电话亭》的形式,在大荧幕上玩起了极简主义。
本片是丹麦青年导演古斯塔夫·莫勒 Gustav Möller自编自导的长篇处女作,让大荧幕上吹过一阵北欧性冷淡风。
《罪人》男主角是一位名叫阿斯格·霍尔姆Asger Holm的报警中心电话接线员。
阿斯格的工作任务就是接听各类报警求助电话,并判断求助类型,将任务交给属地警察处理。
这天阿斯格还和往常一样,不紧不慢地接听着报警求助电话,眼看着就要下班,夜班接班的同志就要来上班了。
这时候,阿斯格接到一通来自伊本女士的电话。
经过简单对话判断,阿斯格认定伊本遭人绑架,原本下班的心立刻紧张起来。
阿斯格到处联络,甚至找到前同事帮忙,力求救出伊本。
《罪人》的叙事方式十分老到娴熟,仅仅通过几个简单的镜头和几句简短的对话,就把阿斯格的人物形象立了起来。
阿斯格并不是一位专职电话接线员,原本他是负责外勤的警察,因为“失手”杀人,被暂停外勤资格,等待法庭对他的过失行为做出定性。
停职等待法庭处理期间,他被安排到接线中心干活。
阿斯格“失手”杀人的事情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嫉恶如仇的人,极富社会正义感,身为执法者,有时候不能冷静处理问题,比较容易冲动。
《罪人》从头到尾就只有一个镜头,阿斯格一直通过电话连线各方,表现报警中心的日常一天。
毫不夸张的说,阿斯格一个人撑起了整部影片。
阿斯格用他精湛的演技将观众们带入报警中心,感受在这里工作的紧张、焦虑,体验挫败感和成就感。
别看这里是远离前线的大后方,可紧张刺激程度丝毫不亚于战斗一线。
接线员生理层面可能远离了一线危险,但精神层面的压力丝毫不少。
接线员们需要运用他们的经验和智慧,从报案人口中的虚虚实实探究可能发生的一切。
有的报案人纯粹出于恶作剧,有的报案人为了保护个人隐私避免尴尬,有的报案人碍于凶手在场,种种情况不一而足,接线员们需要综合判断,评估场景,发出正确指令,才能既保护人民财产安全,又减少警力浪费。
在短短的几通电话之间,《罪人》就设置了不少反转,展现出优秀剧本的实力。
影片将阿斯格和伊本的经历交织在一起,叙事交替进行,两人相互影响。
阿斯格一直在努力营救伊本,伊本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阿斯格,最终完成相互救赎。
打着维护正义的名义作恶和无行为能力或者限制行为能力的作恶,本质上有多少区别呢?
如果程序不合法,那还要法律做什么。
认识到这一点,应该就会明白阿斯格和伊本的相互关系了。
极简主义发挥到极致的《罪人》不仅在画面上如此,还很无情地剥夺了观众们的上帝视角。
以往观众们都熟悉了在影片中自带上帝视角,对发生的一切了然于心。
而这次《罪人》却另辟蹊径,观众们的感受自然大不相同。
观众们只有跟随阿斯格的信息才能判断事件真实情况。
这样一来,影片的悬疑推理味道就浓了不少,在阿斯格做出判断前,观众们可以尝试着想想真实情况,这让观影乐趣增加了很多。
沉浸式体验独角戏,电话两头完成救赎。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Den Skyldige》靠直觉的不一定正确,要救赎的不总是别人。
本来是想昨天看的,奈何资源下载太慢只好先看《活埋》,巧合的是两部片子竟如此高度相似,画面近乎全为男性主演的独角戏,剧情无一不是来回切换的电话音,可能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这部片的空间少了些压抑窒息,多了些微妙玄机。
微妙在于电影的空间设置。
前半段进行在光线充足的公开办公区,后半段挪置于黑暗隐秘的私人办公室。
从开始信誓旦旦确认凶手果断出击,到后来步步深入解开谜团犹豫不已。
是他的直觉让他拯救了电话那端的“被绑”女子,也是他的直觉将一切变得复杂糟糕混乱不已。
玄机在于罪人的意指暗示。
明早,他就要和已经串好供词的同事出庭,推翻对自己的渎职诉讼;今晚,他险些再一次因为直觉而酿成大错,坐实了自己的极端自信。
丈夫绑架妻子,前科犯人扼杀婴儿,在电话里也按耐不住就地宣判枪决;当反转发生,对丈夫的提前审判也转向了对自己的深刻凝视。
直觉不止一次害了他,可他还想着欺骗,还幻想逃避,审判的木槌落下,惩治的罪人应是自己。
一部冷门,但非常优秀的悬疑犯罪电影,也是一部小成本佳作。
尽管拍摄只用了13天,但在镜头语言、灯光布景、声音运用等方面,堪称「教科书级」。
杰克·吉伦哈尔将主演它的英文翻拍版,同时担任影片制片人。
《罪人》讲述一名正在接受调查的警官Asger Holm接到一通来自被绑架的女人电话后,开始搜寻那位女性的故事。
但在营救过程中,他逐渐意识到他所处理的案件远比自己想象的要复杂很多......85分钟的时长里,影片仅靠两部手机、接线员和他的同事,以及一通通连线,就将“罪人”这一主题串联起。
在不知道外界情况的前提下,作为观众的我们就只能随着接线员Asger的思路去探索真相,凭借想象去拼凑电话背后的故事和人性纠葛。
虽然Asger的全部戏份只发生在小小的办公间,但听着电话那头传来的警车鸣笛声,警方抓捕、审问犯罪嫌疑人的声音,以及杂乱的脚步声,不难想象现场抓捕时的紧张氛围。
而另一方面,在这种吵闹的氛围中,导演又通过光影对比,通过Asger面部特写,以及安静氛围中无限被放大的钟表走动声等,加重了悬疑、压抑的氛围。
最后的反转也给了一个大大的惊喜....
1、厄夜追緝令(Den skyldige,2018)中,照射在主角臉上的光色變換,從辦公室的白光,進入暗房後的冷色調光,到失敗後的血色光,以及重返辦公室的白光,說明了一段經歷自我(員警)、超我(英雄)、本我(罪人)再回復自我的過程。
2、性格決定命運,這一場紛亂起源於主角的衝動,哪怕是富有正義感的嗔。
3、主人公弄巧成拙。
莊子逍遙遊有「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歸休乎君,予無所用天下為。
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一句,意思是,古代的庖人在廚房裡的工作不只是切菜、炒菜、作筵席,還得負責殺豬宰羊,可是廚子都不做了,就在這罷工的時間裡,尤其祭祀這麼重大的事件時,該怎麼辦?
廚子不去料理廚房裡的事,尸和祝這些要被祭的代表者或祝禮的儐相,需不需要穿著禮袍,爬過祭壇,翻過酒杯盤子,甚至於跨過陳列肉的砧板與架子,然後到廚房做菜呢?
不需要。
即使是天大的事,也不必緊急的代替著去做,因為社會最重要的就是各就最真實的自我去生活,不要越俎代庖,做了反成為社會的亂源。
因此,故事主角無可遏止的熱忱與擔憂,反而導致了更可怕的結果,還不如只做好轉接電話的紀錄工作。
隨劇情揭露,觀眾得知他是習慣性的去介入與干涉,表現自我的膨脹,人間世所謂「所存於己者未定,何暇至於暴人之所行」,不是嗎?
4、這裡可以留意一個結構的使用。
從電影原名與情節中女精神病患者口中的蛇,兩項暗示指示著聖經中的典故:蛇在伊甸園迷惑了夏娃,夏娃隨後迷惑了亞當,電影故事的結構脫胎於此。
这片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7.6分,我挺好奇那些打四星五星的你们看完真觉得好看?
豆瓣我都是只浏览不登陆,更不会写评论,但是这电影让我想特地发条评论感慨一下,倒不是说它有多烂,而是想说它是第一部让我看完只觉得自己上当了的电影,不知道是不是我对7.6分有什么误解,通篇让人感觉昏昏欲睡,反转并无多大波澜,至于男主自己的坦白说实话没给我多大触动,这种表现手法的电影2018年了也不是什么稀奇题材了吧,然而在观看过程中我认为唯一支撑我看下去的动力就是7.6这个评分,如果不是出于对豆瓣评分的信任我一定在十几分钟之后就关掉了。
一个求助电话,一个充满正义感的落魄警察,一场惊心动魄的解救历程,将84分钟的电影长度紧紧相牵,扣人心弦。
对弱者的怜悯,满腔正义的警官抽丝剥茧,不惧来自各方的层层阻力,慢慢解开整个事件的原委。
故事到了最后180度大拐弯,劣迹斑斑,叫嚣凶狠的丈夫并不是掳走妻子的暴力狂魔,反而可怜哀求,无力挣脱的妻子才是整个事件的制造者,让人大呼过瘾。
一个人张弛有度的演绎将这部电影燃点的极致,真是难得佳作。
低成本,单场景,但是紧张不缺,情绪都在,看似简单,实则却述说出一段耐人寻味的突发事件……谁才是真正的“罪人”,扑朔迷离,发人深省。
有时“罪人”真的有罪嘛?
无罪之人是不是一定不是“罪人”,还是让大家去观之评论吧!
精彩,丹麦电影《罪人》[强]
人类不仅仅是通过视觉和听觉感知世界的生物,更是通过想象力。
全电影几乎只有一个角色展现在镜头前,我们全部是通过对话和主角的表演“脑补”出了整个剧情。
惊讶于导演可以通过如此小的空间创造出这么强的戏剧张力,构图也非常极简,除了暗示冷峻的黑、灰、蓝色调,就是那个暗示紧张和危险的红灯,甚至后面成了整个镜头唯一的光源,暗示主角内心的激动和崩溃。
正是坚持自己就是正义的,是绝对正确的,才走在了正义的反面。
是主角先入为主的固执己见导致险些酿成了悲剧,一旦认定一个人是恶的,另一个必然是善的,那么似乎一切为了善与恶的行为都是可允许的。
电影的空间范围虽然小,但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随着事件的进展,主角把自己关进小黑屋里,到最后全镜头只剩下红光,暗示主角偏执的一步步加深,而最后走入更为开阔、明亮的办公室,暗示他不再偏执,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开始冷静的审视真相是什么。
电影名称《罪人》指的就是主角,这一点直到影片的最后我们才知晓。
电影中的主要情节不是主角第一次偏执的执行正义,比这更严重的事件发生在电影开始的时间之前。
这个事件藏在电影的暗线中。
主角本来是一个外勤警察,在一次执行任务时,借着惩罚罪犯的名义故意杀死了一个罪不至死的年轻人,他和搭档一起合计好说是擦枪走火的意外,因为这个事件,他暂时被撤下外勤,担任报警接话员,也就是电影中他所进行的工作。
明天他就要接受警队内部审查,如果顺利他就可以恢复原职,不过通过结尾可以预测出,他打算承认罪行。
更深的暗线解释了主角如此偏执的原因——他的妻子离开了他。
这应该最近发生的,他的上司和旧搭档都不知道这件事。
我们可以合理推测之前他和妻子的关系就不太好,而且他有心理问题,一个人的烦躁、痛苦与愤怒必然需要一个出口,他发泄的方式就是暴力执法。
他把愤怒发泄在那些罪犯、人渣身上。
这就是为什么开始几个电话,他对那些因自己的恶行而导致的不幸的人满不在乎。
他把个人的愤怒藏在正义的强光之下,这要不然就是被隐藏起来,要不然就被合理化了,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网上有很多喷子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骂人,这样就可以避免自己发泄的恶意与认为自己是个好人产生认知失调。
主角可以对自己说那个人该死,那是他应得的。
但是经过这次事件他意识到自己也可能是错误的,自己曾坚信的恶人可能是个好人,自己以为善良的那一个,可能有很大问题。
这事件是对他个人真正的审判。
一个人也许可以逃避司法的责问,但无法逃脱内心对自我的审问。
所以他最后坦然承认,是他故意杀死了那个年轻人。
电影的主题让我想起拔叔饰演的《狩猎》,《狩猎》最后一幕,一个人在高处阳光下开了一枪,因为是背光完全看不清这个人是谁。
而本片主角就是那个在阳光下开枪的人,处在正义中的恶意是隐藏的看不见的。
我们通常会把故事的主角当做是好人,把柔弱的女性受害者也当做是好人,这种不根据事实非理性的预设,不仅仅是电影出现反转的原因,也是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偏见原因,我们追求正义却走在其反面的原因。
①繁复的,我就希望它更繁复,最好花团锦簇;简约的,我就希望它更简约,最好摒弃所有修饰。
一处地点两个房间,几乎全程独角戏,只靠台词就撑起一个惊心动魄的悬疑故事。
《罪人》已经足够简单,但我还是不停想着,为什么不把那些在现场的「同事」也省略,转而用镜头代替呢?
当然也有人比我更进一步,他们说,「为什么不干脆做成广播剧?
」好主意。
②就像以前那么多故事里说的,仿徨者开导另一个仿徨者,伤心人抚慰另一个伤心人,罪人通过拯救另一个罪人,完成了他的「赎罪」。
201811202
“他肚子里有蛇,我只是试图帮他。
”一场以爱之名的谋杀。
“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
我也曾经杀过人,我是故意的,因为他很坏,是渣滓。
”一场以正义之名的审批。
他们在电话中相遇了。
一侧是在高速上急速行驶的面包车上,女人语焉不详的报案让阿斯格紧张了起来。
前警官阿斯格因某次射杀事件被停职调查,目前是呼叫中心的接线员。
阿斯格很自信,他相信自己能够救出那个女人。
他是一个对破案有敏锐直觉和有极强分析能力的警官。
在此前的报警电话中,哪怕报警人没有说出自己的实际遭遇,阿斯格都可以根据片言只语的对话,推测出对方的处境:被妓女勒索的宝马车主,吸毒的瘾君子......紧张的女子,暴吼的男人,还有6岁孩子对家里父亲吞吐的描述:爸爸和妈妈离婚了,爸爸和妈妈哭着出去了,爸爸还带了刀....一侧,阿斯格进了另外一个黑暗的房间。
我要拯救她。
阿斯格自言自语。
于是,他开始一个的救人之旅。
阿斯格打电话给西北呼叫中心,请求出警到高速公路去截住嫌疑人车辆。
截错了,你们这群蠢货。
阿斯格打电话给以前的同事,要求出警到嫌疑人的家里。
被拒。
阿斯格打电话给自己以前的搭档,让他开车到嫌疑人家里。
“你给我到这个地方,有女人被绑架了,我答应了她的孩子要让她妈妈回来。
”“我到了。
”“闯进去。
”“什么?
”“闯进去。
”阿斯格大吼。
“好的,我进去了,这是谁给你的任务。
”“这不是呼叫中心给予的任务,这是我自己给自己的任务。
”屋子里空无一人。
阿斯格命令拍档搜寻地上的文件,找出一些面包车去往北方的蛛丝马迹。
另外一边,到孩子家里的警官发现了开膛破肚的孩子奥利弗。
阿斯格暴怒。
这个渣滓,这个人渣。
于是阿斯格直接打电话给那个男人,“....你就该吃一枪,你懂吗” 阿斯格在谈判最后吼了出来。
这是阿斯格,他有一个优秀警察的心:正义感。
面对电话那一侧的绑架案,他毫不犹豫地把这个任务变成自己的使命:拯救那个被绑架的女人。
他没有求助,而坚信自己一定能用自己的方法来拯救她,和拯救这个世界。
同时他很暴躁。
他跟同事相处得不好,妻子离开了家。
他也很直接,能够达到他的目的,能够去干任何有必要的事情。
他想问能否换一台电脑直接接线。
首先他向同事为长久以来的不友好道歉,然后问能否换电脑,同事刚回答完,也想过来帮他操作,阿斯格马上起来便离开工位,去另外一个接线区,留下尴尬友好帮忙的同事。
实现心中的正义感高于一切。
他亦用自己的判断来审批一切,认为自己身边的同事都没法帮他,命令自己的拍档闯进嫌疑人家里,命令拍档去搜寻必要的信息,也命令开车的男人自首......他笃信警察是守护者,要保护和帮助一切需要帮助的人。
对同事不好,被人不理解或者反对,没有权限,没有法律许可....没关系,阿斯格认为,只要能够帮助到别人的,其他的一切不重要。
这个信念这么一刻临近破碎了:女人说:他不理解我,奥利弗现在很好....他现在好多了,不再尖叫。
蛇,他的肚子里有蛇......他尖叫着,尖叫着,因为肚子有蛇......当她得知自己杀了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女人要自杀。
阿斯格说:我也曾经杀过人。
他做了一件可怕的事情,我杀了他,我不应该撒谎,我不应该说自己是自卫。
我就想,除掉.....一些渣滓。
女人问:有蛇吗?
阿斯格领悟到,那些坏人,那些渣滓,那些他迫不及待除掉的人,其实只是身上带着他所幻想的蛇,让他想要去为他们除掉蛇,为这社会除掉蛇。
他回答:有蛇,但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而你,不知道自己做什么。
所以.....这只是意外。
在这一刻,阿斯格完全意识到,自己成了自己心中那些坏人,那些渣滓。
因为,他主观地有意地去杀人,因为他认为他们很坏,如同那个女人认为孩子肚里有蛇。
阿斯格的正义感支撑他做了许许多多正义的事情,也让他发现原来自己却是一个坏人。
“我不承认我是罪人,因这在行善名下。
”“我承认我是罪人,因我在行善名下,剥夺了他人的生命。
”这两句话大抵便是阿斯格自我救赎的总结吧。
阿斯格是一位警官,因卷入一起正在诉讼的案件而被限制在报警中心工作。
偶然间,他接到一位名叫伊本的女士打来了求救电话,从她时断时续地描述分析,伊本极有可能是被其前夫米克尔绑架,目前正在一辆驶向北方的白色货车厢内。
阿斯格调查了很多关于伊本的信息,在获得伊本的家用电话号码后,他立即拨打过去。
接听电话的是伊本六岁九个月的女儿玛蒂尔达,女孩哭诉着说家中只有自己和襁褓中的弟弟奥弗尔,爸爸妈妈在家中发生争斗后一同离开了。
阿斯格立即呼叫了区域警方前往伊本家照看两个孩子。
当警察赶到家中发现被反锁在卧室里的男孩奥弗尔已被杀害。
由此,阿斯格判定,杀人者一定是伊本的前夫米克尔。
他不断地通过电话同惊恐不安的伊本了解详细情况,同时,利用定位系统侦测伊本和米克尔的地理位置。
正当他殚思竭虑地谋划营救策略的时候,恍然间,他从伊本的话语中洞悉了真相。
原来,真正的凶手是身患精神疾病的伊本,她声泪俱下地诉说着儿子奥弗尔身体里有一条“蛇”,她要杀死那条蛇……米克尔正驾车载着伊本前往丹麦北部的一所精神病院。
当车在途中停下后,伊本冲出了汽车,袭击了米克尔,然后独自奔逃而去,她来到一座桥上,给阿斯格再次打来了电话。
此时的阿斯格正陷入一片无奈和沮丧之中。
电话中,已经神志稍清醒的伊本万念俱灰,准备从桥上跳下。
阿斯格一边竭力进行言语安抚,一边联系附近的警方前往阻止。
最终,在阿斯格的努力下,伊本得救了。
关于阿斯格被卷入的那场官司的真相也浮出了水面。
阿斯格在执法过程中,枪杀了一名19岁的歹徒。
他已经同他的助手商定了明日在法庭上正当防卫的说辞。
在经历了伊本事件后,阿斯格的灵魂感觉到了颤栗。
枪杀那名歹徒并非是正当防卫,而是因为嫉恶如仇的他认为,这名歹徒的身体里也有一条无恶不作的“蛇”。
整部影片都在屋内拍摄,一个男人,一部设备,不断地电话铃声,扣人心弦的故事和跌宕起伏的人性。
这是一部礼赞生命的影片,诚恳而真挚,充满理性又不失人性的温暖。
4.5星,人性光辉主题,很考验表演能力
几乎全程接警,很牛逼的影视结构,但不喜;110么,有人卖拐!
不管评价多高,我觉得这不像是一部电影。
第一次看,超高清版;这次我是午夜观影,看到大约一小时零五分时困不行了,上床倒头便是六个小时左右的深度睡眠;早上起来,把剩余部分看完,之后对照一些豆瓣影评,又在电脑上快进一遍,确保重要情节没有遗漏;这是一部小成本挪威剧情电影,题材不错,剧情思路也非常棒;遗憾的是拍摄手法不行,如果要是拍成像《致命呼叫》和《接线员》那种风格,把重要情节拍摄展现,而不是黄靠演员的对话和环境声效配音,四星打底,五星也不稀奇;可拍成了一部“广播剧”两星评价已经是极限了,绝对不会看第二遍了;另外,本人又快进看了2021年美版翻拍的《罪人》两部电影很多地方都是一样的,可以说看了这部,基本等同于也看了那部;感觉这部影片无聊,那部电影也没有浪费时间的必要了。
55/100 矫情至极。
2.5 人物行为的极端设置并把心理刻画以悬念处理导致整个过程与观众产生了距离,很难像例如《活埋》那样产生强烈代入体验,还好剧作最后能说得通圆得上,但从类型构思上仍然是有巨大缺陷的。音效设计不错。
这部作品的独特巧妙让人佩服,一人、一电话、一剧本,OK啦,通话剧情,全靠带入和脑补,优点是大幅度的信息量,画面感噌噌的往外冒,缺点是太尼玛唬弄人了,从头到尾就只有报警中心接线员那张脸。
三星半。
没张力以这样的设定看下去就很难熬啊
那滴汗我是给跪了
有一点刻意 单一场景 意味着剧本要很强 可惜了
全程几乎都靠男主的电话交流传达剧情,氛围从看似波澜不惊到逐渐紧张,一小时后的剧情逆转更是给观众不小的内心冲击。
声命线索。片名成了一个概念,先后经历了揭晓、转移、升华的过程。
无聊的很
如果是一口气看完的话,想必会给我更多的惊艳吧,对刚下班回到家的我来说确实有点催眠了。《罪人》之名令人深思。
靠神经病推动情节的自动降一星
说教意味太浓,节奏拖沓,和同类型的独角戏《活埋》相比差的太多
独角戏,能够一直让你的心悬着。丹麦看来对妇女、儿童是有保护过度的倾向,所以要有片子来微调纠偏。这个片子会让人同时想到《狩猎》、罗伯特·雷德福的海上独角戏《一切尽失》,对编剧,演员、导演的要求很高。非常出色。
It's not your job
这片子除了杂技还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