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在孩子一生当中担任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至于学校教育是其次!
中国式家长!
影片的最后道出了为什么要扮演老年痴呆。
当自己的老伴死去的时候,作为妻子的她,重复着之前老伴的一些行为,或许是为了感受老伴在世的时候的感受。
加贺的父亲也是如此。
在医院的大楼外,加贺望着父亲所在的病房。
但没进去,直到去世后。
夕阳下父亲拥抱护士那一幕,其实那是在拥抱着自己的儿子!
他要自己一个人去感受他老伴去世前的感受!
这部剧,推理的戏份不是很多,感情方面很是到位。
顺便说下那个女记者是铺垫?
还是来打酱油的?
最后算是明白了,女记者或许就是作者本身,也可以理解为我们每一个人。
作者:Jcomey链接:http://www.jianshu.com/p/7f31dda2d435來源:简书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虽然是一部悬疑犯罪片,却融入了很多个社会面和价值观,令人有所感、有所思。
一个家庭是社会组织的细胞和缩影,亲情又是维系家庭的粘合剂,教育更是家庭不可或缺的滋养品。
养不教父母过,母亲自私和对孩子无原则的溺爱,父亲逃避责任、懦弱退让的性格弱点,让他们的家庭陷入了危机,自食其果,放眼看来,这样的家庭不是一个两个,应当警醒。
个人还觉得,前原的母亲在他小时候很注重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却忽视了他懦弱的性格弱点,这也是他在与妻子一起生活后蜕变的根源,但凡和妻子有争执或不同意见,哪怕明知是犯法,都可以被说服,不能坚守底线。
若仅是因家庭教育不当引发犯罪恶果的情节,多有叹息和社会无力感,并不能精彩和深刻。
全剧的高光时刻在于加贺警官一次又一次让前原有机会承认错误、遵从内心的虔诚忏悔,获得救赎,也满足了他母亲想要挽救儿子的愿望。
加贺说,“所谓刑警,并不是解开真相就天下大吉,不仅仅要抓住犯人,还要拯救案件相关者的心灵。
” 这是让人心里泛着温暖的文字。
再升华一部,加贺没有在父亲临终前陪在他身边,不是没有孝心,而是尊重父亲的选择。
如何对待家人,爱就先要学会尊重。
下棋太妙了,不见其人,但见其心、其意,写的很玄妙,倒像是中国道家思想里的“无与有”的相生相成。
大爱无声。
经朋友推荐看了红手指,刚开始以为是推理片,事实上情感略胜一筹。
前原作为儿子,带着目的把母亲接来同住,作为丈夫,面对妻子只会妥协与逃避,作为父亲,对儿子少有关心甚至不闻不问,这样一个懦弱无能的形象注定了在他发现小女孩时,他会尽力去掩饰,帮儿子逃避罪责,甚至是不惜牺牲自己痴呆的母亲去顶罪。
母亲年轻时牺牲许多养育孩子,但到了年老后却被孩子诬陷为罪人,她清醒的痴呆着,她早将一切都看在眼里了,可以想象她内心的痛楚。
我想作为母亲,不可能看着儿子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用适当的方式让儿子明白及忏悔才是最重要的。
本文有剧透,慎看!
看过《新参者》电视剧和《祈祷落幕时》之后,对加贺等出场的主要人物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影评扣一分,扣在情节上的拖沓,明明可以更早地讲完故事,却做了太多的铺垫,以至于观影前中期有点乏力。
另外,对加贺观眼识人这方面表示,有点太神了点。
在看这部电影的同时,我边看也边带入自己的一些想法。
加贺看似闹僵的父子关系,因何而起?
结束了没有?
怎么结束的?
加贺原谅了父亲,还是说是对父亲做出的,对另一半晚年感同身受体会的成全?
这层关系究竟与案件有着怎么样的联系?
前原昭夫看似可怜多一点的家庭顶梁柱的背影,是如何被一点点侵蚀无踪而变得憎怜交加?
前原母亲疏远了前原,真的仅仅是因为儿子与媳妇的不孝?
还是跟加贺的父亲塑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呢?
仅仅只是一个案件?
还是对日本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的一种剖析与挖掘。
加贺与父亲、加贺的表弟一家,前原与母亲、妹妹大森春美一家,还有就是前原的一个小家,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不同的社会经历,相似的感情波动。
前原老母对前原的爱和前原夫妇对儿子的爱形成反差。
爱该如何正确的表达也成了这部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另外,影片还说出一些细微末节的现象。
孩子在学校受欺凌,父亲的做法却让直巳的欺凌变得更为严重,还失去了孩子的信任。
那么问题又来了。
父亲的处理看似没有问题,但怎么做才能解决这个欺凌的本质呢?
还有一个现象,也就是本案的真正动机,仅仅是手办钥匙环之类的同人饰品,使一位未成年人产生了杀心。
孩子的成长也许早已脱离了当今大人的想象,“电脑不会用?
”被小看了吧(电影前部分的片段,女孩娴熟的操作与偷笑,竟成了本片的讽刺)除了对故事本身的很多思考之外。
我对老戏骨杉本哲太的表演感到惊叹,他表情的变化显得自然不做作,他在演的时候,我也时常去想,如果我跟他一样的性格,在遇到这样的事之后,我是怎么样的感觉呢?
一个热爱工作的工薪阶层前原,在决定加班,并接到妻子的电话之后。
第一个想法,是逃避!
妻子说要他赶紧回来,回想一下,前原的回复是,我现在不想回去。
为什么叹气以后,直说出不想呢?
是因为对家庭破碎不堪的逃避,这也为人物塑造做了铺垫。
当妻子的语气变得急躁,前原的表情与回复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开始想了解究竟发生的事情“是什么紧急事情”。
当妻子不要长期照顾前原母亲的妹妹大森春美过来时,杉本哲太演出陷入沉思的样子。
当回到家,先是无关紧要,看上去确认并未出什么大事的样子。
顺着妻子的说法,举着手电看向庭院,见到尸体的一刹那。
镇定变成了惊慌,惊慌过后,再次确认又变成了恐惧,最后思考回归理性,决定报警。
但当妻子说出是儿子所为时,又是一连串的心理变化,最终在矛盾彷徨中,还是顺从了妻子的想法。
其实,一开始,我猜测前原是否让自己去顶罪,然后跟《嫌疑犯X的献身》一样,最终精彩骗过所有人,却因未痴呆的老母亲揭发了所有的事实。
但这样就平淡了许多,而且对儿子的洗礼也不够。
后面的结局处理还ok,人性了一回。
在看这个藏尸的过程中,我就觉得漏洞百出,还在想,这是东野的本子?
看来没错,对于加贺来说,找到铁证是分分钟的事情,关键在于怎么做才能完成对犯人的救赎。
最后,我想说的是,看完一部小说,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甚至一场真人秀其实并没有什么难度,只需要专注几个小时就可以完成。
然而,观看多了之后,大脑往往会变得更加惰性,事情为什么使然,他为什么要怎么样,这样的问题会变得越来越少。
记得小时候看到一部电视剧时,经常指出电视剧这不对,那个不合适,或者提些稀奇古怪的问题,然后加上自己对结局及过程的猜想。
而后来呢?
仿佛只剩下,舒舒服服2个小时的思想放空的享受。
冥想告诉我,连你肢体不做任何事的时候,思路都不要停下,飘到更远方,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就像童话悖论一般,整点钟声响起,魔法都消失了,可为什么水晶鞋的魔法没有消失,这样的思考一样。
新参者系列虽然说是侦探系列,但是推理被明显淡化了,人情和亲情成为了剧情的主要推动力。
这一点红手指尤其显得突出,凶手一开始就知道是谁,一盘散沙的家族为了掩盖真相而团结起来,为了保护儿子而出卖母亲。
看完红手指,觉得心里很沉重,整部影片略微发黄的效果更加加深了这点。
不得不说,加贺恭一郎这一系列的故事很棒,虽然没看过原著,但是只看了之前的日剧和这部SP,感觉东野对于人心的把握实在很准,加贺这个人物有着和汤川同样但又有区别的魅力。
加上之前看过的电影版《X》(数学老师风头完美的盖过了汤川啊!
),个人认为这两个系列是东野小说中改编成电视的极佳的作品(忽略本季的《幻夜》吧....)。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去保护自己最爱的人,但是在面对错误时,却不知道应该如何共同面对。
而唯一支撑着我们也许就是心中那最后残留的一次亲情,但显然亲情也是分主次的,儿子或老母,给你会怎样选择?
同样,我们总是认为我们对于家人做到了该做的,但是实际呢?
你有逃避过属于你的责任吗?
最后,对于老人一些事情的做法,即便是不理解,你有试过去尊重他们的习惯而不是去感到厌烦或者阻止吗?
正如开头说的那句:这是在谁家都可能发生的事情。
只不过,所有人都以为,那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看到最后前原面对自己母亲的那场,哎,内牛满面啊如何迎接死亡,由其所活到如今的方式所决定。
阿部宽大叔实在太帅了!
因为看悬疑推理片犹如家常便饭,所以当我打开这部片子时仍旧心如止水。
虽然并不认为会是个平庸普通的故事,但也没抱有太多期待。
准确地说,这片子吸引我的只因两个人:一是东野圭吾,二是阿部大叔。
然而,剧作的开头渐渐延伸,情节开始推进时候,却让我的心里莫名地感到些不安。
似乎又是一个一开始就知道答案的故事,但又没有那么简单。
我常常在想,推理故事是否只要知道凶手是谁、犯案手法如何、动机是什么就够了呢?
其实,在这些背后还有更多深层的东西需要去挖掘吧?
《红手指》 说是悬疑推理之作,倒不如说是家庭伦理之作。
这故事有两条亲情线,一是加贺与父亲的,一是前原一家。
而案件的进展也有两条线在排布,一是警方的调查,一是前原一家(准确地说是前原夫妇)进行的反侦察行动。
案件并不复杂,前原夫妇也不够狡猾。
和几乎可以称作神探的加贺相比,前原夫妇的反侦察水准实在是不值一提。
但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也并不能用短小的篇幅来叙述完毕。
因为无论是什么事情,只要掺杂了一个“情”字,就会变成小树疯长的枝杈一样,四处延伸,发展出无数节点,再继续延伸……前原一家人冷漠到近乎畸形的关系在日本并不少见,也许原作者东野圭吾正是将这家人作为了日本社会的一个缩影吧。
当八重子说儿子不愿意下楼排练对付警察的说辞时,昭夫大喊着:“到底是谁做错了事?
把父母都当成什么了啊?
”可是说完最后一句的时候,他却突然愣住了。
是啊,到底把父母当成什么了啊?
正一步步地计划将自己那苍老而患有老年痴呆的母亲逼向绝路的他又有什么资格说这种话呢?
在这类推理悬疑小说中,侦探往往是真正的主角。
而这篇故事中,犯罪者家长前原昭夫却占据了一大部分戏份。
而昭夫这个内心充满矛盾的人物就仿佛是人性斗争的化身一样,让人对他爱憎难辨。
有那么样的一个被宠坏的、性格孤僻、排斥家人的儿子,有那样一个对婆婆充满挑剔、满心只知道溺爱儿子的妻子,他似乎是很可怜的吧?
但反观他的行为,却又让人可怜不起来了。
逃避对家人的责任、从未真正关心过儿子、出了事情只知道指责、对父亲、母亲并没有真正尽过孝道,他这样的一个人也许正是让这个家庭走向万劫不复地步的罪魁祸首之一吧?
剧中出现过几次昭夫小时候和母亲相处的画面,他回忆起了幼年母亲慈爱的微笑和如同春风般的关爱,却仍旧没有一丝想要回头的念头。
也许在他看来,一切只能这样进行了,只能这样了……为了儿子,为了这个家庭……只能这样了!
而八重子,这个对儿子爱到极点的母亲,她的出发点不过是不想让儿子受到伤害而已。
“谁会和杀了小孩的杀人犯做朋友呢?
”她此时的呐喊,正和她此前对儿子一次又一次的纵容毫无二致。
无论儿子做了什么、要承担什么后果,她这个做母亲的都要帮他挡住。
也许在她看来,这才是做母亲的应该做的事情吧。
但红手指……到底是什么呢?
那是另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所作所为做出的回应。
当昭夫的妹妹佯装来送三明治并告诉哥哥关于母亲会往手上涂口红的时候,我们终于明白,原来红手指就是前原老太太十指上鲜红的颜色。
而这鲜红,正是这个案件致命的关键点。
一切真相即将在一瞬间陡然揭开,加贺却选择了让这家人在这个家里把这件事情说清楚,而不是将他们带回警局审问得出真相。
从这一点上我们就更能看出这故事中家庭伦理的成分到底有多浓重了。
加贺完全可以直接告诉昭夫:“你的母亲什么都知道,一直都知道,她只想等你悔改,她只是希望你可以反悔自己的行为。
在她的内心深处也许一直认为自己的儿子不会坏到这么透彻……她一直在控诉……”然而加贺没有,他只是反复地问昭夫:“所以,事到如今,你的母亲成了杀人嫌疑犯,这样好么?
她将在冰冷的看守所里度过一日又一日,这样好么?
”但昭夫仍旧故作镇静地说:“这也没办法啊,谁让糊里糊涂的母亲真的杀了人呢?
”而转折,竟然是在昭夫看到母亲手杖上拴着的刻着母亲名字的护身符那一刻骤起的。
也许这是个完满的结局。
一个小女孩被杀,一个家庭分崩瓦解,但起码走到最后这个家庭里的每个人都明白了些什么。
家人是什么,父母是什么,儿女是什么……这些让人沉思的问题他们却在一瞬间都明了了,而一直身处在世界尽头的幽暗和冷漠中的这几个人,一抬头似乎看到了些许辉光。
我只希望,如此变态而畸形的故事,请千万不要在现实中上演。
就算真实的世界是个光怪陆离的大舞台,还是多些美好阳光的事物为好。
先说说我看的时候是怎么个状态,前半程期待有多完美的不在场证明脱罪,发现看了半天木有X的绝妙设计。
后半程渐渐明朗,情感上不输给X和白夜行,同样是感情,这部片子看到最后我用了半盒面巾纸,感觉身体内的水分充分得到了释放,减压效果明显。
再说说看这个电影的背景,是某一个周日,近期很热门的事件无非是XXX儿子的犯罪事件,父母的隐私连同几百年不出现的所谓邻居、知情人、朋友、同学等等相关人士,全都出洞,爆料这个孩子的成长历程。
我不说其它,单单这个事件的社会影响还是很恶劣的。
正好喜欢的杂志也做了这样一期专题,恩,叫小的善。
我自己这一个多月一直在看各种犯罪片,韩国的日本的,当然最多是一本叫十宗罪的书,喜欢得很。
看犯罪片是一些女孩子的特殊癖好,不用说,我自己是,我身边一群柔弱的姑娘都很爱。
这是为什么,我仔细琢磨了下,不知恰不恰当。
一方面是人性中都有好奇的成分,对于恶的好奇,只能通过这些影视作品实现。
另一方面,都希望能得到救赎,也就是扼杀掉那些时刻冒出来的恶。
我记得之前看影评,忘记具体是那部片子了,说那些十恶不赦的罪犯也会有很平凡的一面,做出那些事之前,他们也就是身边的普通人,同样的,即使是犯了罪,他们也会有普通人一样的情绪,一样的恐惧,人从根本上,还都具备一些特质。
来说说这部电影吧。
情感上是两种,亲情和爱情,线索是两条,罪犯家和警察家。
前原家是个沉默的普通家庭,叛逆的孩子,溺爱孩子的妻子,沉默的母亲,和麻木的丈夫。
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家庭关系的典型面貌居然是这个样子的?在其他方面也是,很多人跟我说,现在都这样,都一样,很正常,等等。
然后等到自己遇到同样的事情,才会说,凭什么,为什么,为什么是我,凭什么这么做???
一个社会上的人不能时刻把责任推给不知是谁的某一群人,冷漠和麻木也不是不需要付出代价的。
于是,自以为能安稳度日,按部就班的前原家,天崩地裂了。
片头的话说得很好,我们知道会有那些事,却总不相信发生在自己身上。
谁会想到,有一天自己的家里躺着一个尸体呢?
永远不要等不可收拾了再去补救,更不要用逃避掩饰去解决问题。
前原回忆起小时候跟母亲承认错误的情景,回忆起目前带着他和妹妹一起唱歌,回忆母亲对父亲的执着坚持,这些都让他变得犹豫,还是没能阻止。
一步一步,为了儿子还是为了自己,说也说不清了。
就像八厘子说的,你愿意做杀人犯的父亲吗?
犯了错误,确实不难想到的是后果,他又做了一件很“正常”的事,为了儿子的前途和家族的面子,掩饰罪行。
不要因为知道了他们掩饰的理由就觉得可以理解,就像加贺说的,不能对受害者家属的痛苦表示习以为常。
麻木是一种病,可不是褒义词。
亲情是什么呢?
母亲又是什么角色?
痛苦是个什么东西?
尊重怎么实现?
孤独是不是理由?
错误能不能都被原谅?
爱是多么百转千回?
亲情是什么,我想我的哭点能解释一部分。
首先是前原知道不能免除嫌疑,决定去扔掉那一包玩具,并且用神志不清的母亲顶罪。
那时候,他想起了小时候打碎花瓶,妈妈听他自己承认错误的经历。
那样的温暖跟冒着大雨骑着自行车在黑夜里的寒冷相比,还是没能让他停下。
母亲是什么角色,八厘子是爱儿子的,有人说传统女人虽然把丈夫看成天,但儿子才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人,不惜一切,也要保全。
母亲在她身上,诠释的是保护,过度的保护,也就是溺爱。
中国人总说所谓的慈母多败儿,这两个母亲是不同的做法,几乎差点收获了一样的结局。
其实有一段我是感觉非常悲哀的,那样的母亲,费尽心思教育了儿子的母亲,居然有一天会被当成替死鬼?
这世界真是胳膊拧不过大腿吗?
还好我还不是母亲,也还做不到母亲的付出,隐忍没有改变的是等待回头的耐心,从小就给了的耐心,直到这些年母子感情不甚亲近的时候,还是爱着儿子的。
痛苦是什么呢?
加贺的父亲用不再相见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妻子的忏悔,前原的母亲用体会丈夫处境的方法怀念一起的日子,每个人疗伤的方式不同,旁人很难理解,但我们要尊重。
对,尊重也可以说是另一个关键词,理性的存在于各种感情之中,抗衡着,经久不衰的被争议。
我在想,尊重跟爱分不开吧,如果能如同加贺一样,懂得远远地看着,懂得深深地尊重,懂得另一个人的痛苦,那何尝不是爱?
当然,也许我们远比他幸运,不会面临那样的处境。
下面很自然过渡到,孤独,或者说所谓的阴影,是不是解释犯罪的原因。
不是,必须很郑重的说,不是。
即使是法律都不仅仅是为了制裁,还有教导,那犯罪更不需要开脱。
加贺的童年相比于直巳,怕是更加坎坷吧。
孤独是一种情绪,不是病态,也不是邪恶的同义词,不要为恶穿上中性的外衣,否则你说不好哪一天也会穿错衣服。
那么,犯了错误能不能被原谅呢?
我想起现在最热门的话题人物,他会得到原谅吗?
电影里的结局是,孩子的亲人去祭奠受害者,女记者说,跟孩子聊了聊,了解到他小时候的事,想有一天能写出来。
我想,这也是一种回答吧。
会有个人,也送上一双耳朵,去听一听这个故事,去写一写这个少年,去告诫一些人吧,但愿吧。
最后,爱是多么百转千回的事。
母亲不管变成什么样子,爱儿子的心还是支撑着她等待他自己的醒悟,不要说精密的推理,世界上的爱有些是为了满足,有些是为了救赎,也许就像加贺的父亲说的,警察的职责除了找到真相,还有救赎相关人员的心。
还好我们都还剩一点点柔软被收藏,愿它安好,永不消亡!
读过原著,心中的愤懑之气无法纾解,就像原子弹在体内爆炸却没有宣泄口。
这些在我看来几乎都是无解的存在。
无解一:霓虹国的校园暴力充斥学生中间,不是被暴力就是施暴者,根本不存在旁观者,因为今天你旁观,明天你就会成为被胁迫的施暴者或是被欺压的被暴力者。
而影片的直接罪犯前原直巳,就是一个校园暴力的受害者。
他不去向老师学校反映,因为肯定是无效,或者被同学欺负更严重;他也反抗不了,谁都不可能是叶问,被“圈踢”时一个打十个。
他唯一求助过父母,而只担心工作的父亲前原昭夫,单纯片面要求他坚强,向男子汉,而不给出方法,就如同“神风敢死队”一样,去死就行了。
所以,他的性格扭曲为去侵害更弱小者,在他们身上补回自己的尊严。
这种恶性循环在日本成了无解的。
也成了本部作品本片的最大的死结,也是悲剧的缘起。
无解二:夫妻不平等的地位。
日本的家庭男主外,女主内,在几乎所有日本作品中都有详细的描写,甚至于2、3个人的电影中无数人妻啊、办公室啊都是以此为题材的发挥。
这就埋下了夫妻双方祸根,还有大男子主义、工作压力大等叠加,本来能交流的事情因分工不同而成为迈不过去的坎。
妻子所有心思都放在家庭,因为这里是她的战场和“示范田”,不允许别人指手画脚,用影片里女主人前原八重子的台词来说,前原昭夫从来不关心家里,他没有资格来举报犯了杀人犯的儿子。
而这句话也直接戳中了丈夫的内心,忽视子女教育,忽视夫妻交流,一切恶果就要自己品尝。
无解三,婆媳化不开的仇。
这是所有家庭的矛盾,很多时候无法解决,因为一边是养育自己的血亲,一边是彼此吸引的爱人,两方斗争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
无法调和与解决,有的只是妥协或者老死不相往来。
本片中的媳妇前原八重子和婆婆前原政惠一开始矛盾并不深,都是秉持这自己的理念而勉强相处。
两个妈妈都在心里想,为了儿子,我忍。
而忍让不能解决问题,最后肯定是出现爆破点。
本片的爆破点就是母亲的阿兹海默症。
人老了,肯定各种疾病缠身;片中的婆婆前原政惠还和死去的老公一样都是患有阿兹海默症。
本来要照顾母亲的儿子,把这个担子扔给了本就不想干的媳妇,而媳妇和婆婆不同的价值观、金钱观让这个担子越来越重,最后,在孙子前原直巳的犯罪面前压断了!
这么多无法解开的结,让这部剧充满了痛苦和纠结,试问每个人带入各自所处的角色,都会是一地鸡毛。
每个人都深陷其中痛苦挣扎,不能原谅别人,也不能与自己和解。
让一个本来可以幸福的家四分五裂,亲情沦丧。
这出悲剧警示所有人,也拷问所有人。
党事情发生,丈夫想到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报警。
一心问了儿子的母亲,魔怔般不放手。
儿子因为人格发育失败而追求另类的解脱,这种发泄让世界从根子上愈加黑暗。
两个家庭就在校园悲剧的预谋下失去一切幸福。
而老年母亲甘愿牺牲,又心存不平的伏笔,在新参者加贺恭一郎的步步紧逼、抽丝剥茧下给了观众心灵的重击。
影片的表现没有书中振聋发聩,情感累积远没有书中压倒骆驼的稻草一般惊心动魄。
这一点《嫌疑犯X的献身》结尾处的那声嘶吼,《新参者:祈祷落幕时》结尾女儿含着泪水扼死父亲的痛苦,可以说是把东野圭吾小说中关于犯罪心理的集中引爆,表现到了极致。
作为家庭伦理小说远大于推理小说,东野对人性的挖掘才是读者和观众最大的收获。
东野圭吾的小说有一茬没一茬地读着,书荒的时候,想放松一下的时候,或者读了些无法消化的枯燥的东西的时候,拿出来翻翻。
不是部部精彩的,但也能的读下去的。
所以看翻拍的电影也是如此,去年去影院看了《祈祷落幕时》,是看宽叔和菜菜子的组合。
后来看了《沉睡的森林》是因为宽叔和石原里美的组合,今年国庆期间连着看完了《麒麟之翼》,《红手指》,是假期不愿意出门看人山人海,想着有宽叔在,总还看得过去。
影片有一条线索就是加贺警官父子的纠葛,我看的顺序反了,应该是《红手指》,《麒麟之翼》,《沉睡的森林》和《祈祷落幕时》。
看完《红手指》才把这几本电影的先后顺序串起来的。
案子很一般,但父子之情倒是拍得很真切。
尤其是加贺如何处理和父亲的关系上。
在我看来人和人的关系都是一样的,有人能处得好,有的就处不好。
朋友,父母,夫妻,亲戚都一样的。
影片中,影片中加贺警官和他父亲的关系就比较紧张,父亲病重,但他总是逃避探望,看似不孝,实则父子两人分歧很大,见面就不开心,与其变扭地相处,不如退一步。
平静地承认两人的分歧。
两人保持距离,通过护士小姐姐,儿子送了父亲最后一程。
虽然没有相见,但心心相念。
看着很舒服,不煽情。
不是所有的鸿沟都可以弥补,但可以尊重彼此。
看似精致的利己主义,也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
以前总觉得宽叔能接高仓健的班,现在看来,宽叔的戏路宽多了,可甜可咸,宜人爽口。
典型的日本家庭
感觉不管是推理还是情感这都是看过的东野圭吾的作品中最差的一部
黑木美女能否存在得有点意义?
新参者的引子。本身的质量一般。东野为什么要写这个?
一家門都是坑,兒子坑父母,父母坑奶奶,奶奶坑孫子,最恐怖的就是那個加賀了,簡直陰魂不散動不動就出現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嚇唬人
这两个畜生,两个不配为人的禽兽都是长不大的败类。哪有让奶奶为熊孩子顶罪的
广东阿妈:生旧叉烧好过生你呢个扑街仔🤬🤬🤬
平平无奇,太电视剧了。
良心还原。主要还是本子好,想起原书情节就哭,根本用不着煽。得去重看麒麟之翼了。
非常忠实原著,宽叔你这个形象能不能成为一个新经典呢
痴呆老太真可怕
东野圭吾还真是一招鲜吃遍天啊,这部作为电影的话,影像质量还真不敢恭维
家庭伦理的成分要多于推理悬疑。有趣的是两组父与子的关系与一组母与子的关系之间的冲突。非常典型的东亚家庭伦理(想象)。加贺桑许多台词都不像人说的,他的许多推理也好像被开了光一样,失掉来许多趣味。所以才感觉这更像一个家庭教育片。ps 当宽叔和五郎叔一起出现的时候,仿佛巨人。
一星扣在老太太装老年痴呆家人却没发现 不能接受推理片中这种无法说服人的设定
比之前的深入些
一个心酸滴故事,看一遍就好
电影结尾强行煽情。没看过原著,不懂是原著剧情就是这样还是电影编剧写崩了,还有可能是导演的表达方式问题。
母亲的良苦用心啊... 娶了媳妇忘了娘的都去切腹吧!
矫情得受不了,硬套温情
還是差不多社會寫實向的啊= = 不過感覺東野的東西,嘖嘖嘖,怎麼說呢,太過爛俗了啊,看來看去反而不想看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