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医院那些事:医患关系方面,写出了现实中的一些问题,都比较深刻,作为一个外地人在北京常去医院的患者我深有体会。
鼓掌,她写的很靠谱,很有溜儿。
医德方面,说实话,好大夫不多。
电视剧美化了生活。
作为一个从小在医院闻着来苏水味道长大的孩子,身边太多的医务工作者,包括独自闯荡外地14年遇见的,好的有,但没那么多。
医院方面,国内硬件条件那么好的医院不多,有事没事就给患者买单的更是少之又少。
毕竟医院从国家得到的拨款很少,还有一大家子要养活。
医务常识方面,太匮乏了,都没法用“缺乏”这个词。
谁告诉你药剂科是大夫转换岗位,避重就轻的地方?
那个医院可以随便用个大夫当药剂师?
如果有这样的医院,反正我不想去。
医院每个岗位都有它严格的限定,药剂在国内普通医科大里都有,还有中国药科大学,每年工作也有职称考试,怎么就大夫太累了就去药房了?
你拿药房当什么?
药剂师在大夫用药方面有严格的指导意义和价值,他们要学习有机化学,无机化学,药理学,拉丁文,等等好多专业学科。
《新编药物学》那本书都出到第17版了,你看过几版?
别在这搞笑了。
一个三甲医院一晚上门诊的处方现在都能到几百张甚至上千张,你觉得很轻松吗?
还有什么“特别巡护”,哎,说什么好?
手术室的护士都那么不固定啊?
说上手术就上手术?
说下病房就下病房?
你以为是ICU大夫?
还有,一个神经外科的大夫,说上手术就上手术,开刀就像去趟菜市场,不用写术前方案、手术报告的吗?
而且在手术台上整天聊天,实在是太不靠谱。
还有大夫查房,哪个医院的大夫查房是三五成群的?
国宝级专家的教学课吗?
还有什么第六届全国神经外科什么大会,怎么就在云山医院举行了呢?
他们那个科主任主持各种会议,有时候都不像科主任了,像医务处主任。
还有那个医药代表刘娟,找大夫推销产品,现在有这种临床推销,可邈邈口中的采购部六六你给放什么位置了?
医院一般都是器械科管这种器械采购和维修的知道吗?
临床大夫也接触推销的,但没有这么直接的吧?
没溜的事太多,一时也说不全,就这样吧。
家里医务工作者较多,没有一个看这部剧的,都说俩字“太假”。
看在这么多年没有写医患关系的好本子的分上,评价“还行”。
无聊的,断断续续的看着这部电视剧,台词是很不错的,挺幽默,不像医务剧,像披着医生大褂的现代戏,把社会上好多问题都调侃了一下下。
当然较多的问题还是涉及医患的。
这电视剧把医生也描写得太美好了,反面教材较少,好像是要给被大众骂个遍的医生伸冤。
所以看着就算啦,当现实中你走进医院,心理落差可能会很大。
没有一刀切的可能,好与坏一定对立的存在的。
如果,现实医生真的像剧里面的那些主角,那么世界很美好。
如此紧张的医疗资源,如此垃圾的生存环境导致如此巨大的病患群体,再加上一个无语的体制,矛盾是异常尖锐。
里面有句台词“为什么现在的人对医院医生都防着,都不信任,却热衷于坚信着那些秘方、游医之类的?
”这是一个怎样的信用体系?!
医疗题材,这大概是我第一次仔细的接触,小时候看过《回首又见他》,除了主题曲便没什么记忆了。
所以这部戏给我很新鲜的感觉,甚至是好奇,甚至是燃烧起一种职业理想,哪怕自己已经不可能再做职业的更改了。
剧里的人物很多,最初我是冲着杨紫看的。
《家有儿女》里头的小姑娘已经亭亭玉立了,虽然她只是一个二线角色,却演得出主角的气场。
看看她的穿着打扮,飞扬着灿烂的青春,叫我由衷喜爱,不知怎的,虽然我没有她这么美以及这么好运,总觉得在她身上能找到我从前的影子,或者说,是我所盼望的青春模样。
杨紫戏份结束之后,美小护就是最最耀眼的啦!
这个开朗的32岁的姑娘,好像就是我的未来了。
我喜欢能让我仰望的男人,在事业上一定要有高度,如果不能遇见,我宁愿永远单身,这是独善。
美小护,你也是这样想的么,所以当你遇见了霍思邈,你便要一直一直等,等了10年,其间,你不在乎哥们儿般的暧昧,不在乎替他追别的姑娘⋯⋯“公共汽车”的插曲,让我感动不已。
也许他害怕别人的误会,但只有你,你相信他的清白,替他处理复杂的局面,这种信任,让我明白了爱情的境界——会在一个人那里,得到彻底的放松,得到彻底做自己的自由自在!
到了36集,我反而开始紧张了。
霍思邈知道美小护没有怀孕之后,拉着她离开了登记所。
这一刻我觉得很失落。
本来是多好的知己,为什么要走到这一步。
昏乱的before-marriage sex,让你们的关系没有退路,就这样卡死在不明不白的地方,霍思邈是什么逻辑,难道男人所谓的负责,是奉子才能成婚么⋯⋯后来,小护的心灵受到了伤害,但她还是微笑,还是阳光,还是宽容,还是豁达,两人去喝喝酒,去游乐场玩玩,我想,我永远都做不了小护这样的姑娘,从未设想自己去走一条坎坷的爱情路。
火车站的戏,小护说“早上好,老板”,霍思邈说“已经是早上了,老板娘”⋯⋯这是我最最感动的一句对话,老霍,你是真的想通透了!
美小护从不去逼迫他什么,所以这一路走了十年。
大龄剩女的心态是焦虑的,这一点我很清楚。
焦虑的人,往往像完成任务一样匆匆完婚。
如果这样凑合,跟不谙世事的早熟青少年嚷嚷着要结婚是一样一样不靠谱的。
你不要这样,不要急,你要做在快乐中善待每个今天的美小护,要热忱,要微笑,要活出自己的风格,要豁达挨过等待的考验。
戏剧终究是戏剧,平衡现实、取其精华,活出美小护的精神,但希望自己,不要熬到美小护那个年纪才修成正果。
因为不知道爱情到底应该是怎样,我愿意借此相信美小护。
你幸福,就代表有一类好姑娘,也有类似幸福的可能,大大的可能。
所以,为了能代表我们,美小护,你要幸福啊!!!
写到这里好似我把《心术》当作了纯粹的爱情片。
其实里面别的元素也很感动我,尤其是医院工作人员之间彼此的感情。
职场单调枯燥的每一天,就指着这样的感情活下去了。
要有对自己职业的认同感,要有和同事间同理心的关怀,要有love、faith、hope,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和谐的social connection,极为有益,但是现实中,这些许奢侈了吧——所以我们需要好的文艺作品来麻醉和陶醉!
再有,通过这部戏我多了换位思考的能力。
最近去医院,情绪明显缓和了许多,遇到等待、医生冷漠的问题,我也能安然谅解。
上周一个小护士给我扎针扎歪了,害我白挨一针,我也默默忍了,没有跟她丝毫动怒,我想每个人初入职场都是难的,她需要被宽容。
别的什么,等书到货了再细细体味,有的文字,电视剧不能体现,但那可能却是最亲近心灵的。
anyway,我喜欢这部戏,很喜欢。
36集,谢谢这群人陪伴我的18天,突然作别,不舍依依。
也借此勉励自己好好写作,能有美好的作品问世、暖心。
《心术》如果不是请到六六写剧本、张海吴三人挑梁,可能不会有什么中年叔婶放弃饭后楼下跳“我在仰望”曲,而老老实实坐上两小时观看黄金档的兴致,甚至不会有太高收视率——就凭它那神来一笔的前奏,实在有隔夜饭汪着大油的生硬感。
老实说,作为一个铁杆豪叔粉,张嘉译在一脸苦x的豪斯面前简直弱爆了。
编剧一会儿想把他塑造成勤勤恳恳为民着想高出群众们不知多少个精神层次的新时代医生形象,另一方面弄出来个等肾源的闺女和勤俭持家毫无怨言的老婆,充分说明这个形象是个活生生的人哦。
这种塑造半拉高大全的手法看起来很眼熟,难道不是焦裕禄同志的医生版?
就算他是主旋律的化身,也没有必要一边吃红薯干一边发表红包与良心的即时演讲吧。
你以为这是在触碰道德的旋音,呸,其实只是不知道怎么令这个形象变得更丰润。
而海清和吴秀波这对冤家,基本上是全局打情骂俏拖沓剧情的不二选择,编剧大概又忘了,您不写得主旋律么,您以为医生真是每天每就跟护士游游泳吃吃糖,一天又这么晃过去了。
老百姓是喜欢看小年轻们怎么一来二去就勾搭对上眼了,可是男主角的第一要务不是看门诊、做手术和写病历么,为什么这些都成了一笔带过的部分,难道观众们其实最想看情绪激动的患者怎么动手胖揍的找抽的医生,难道不需要普及一下医生们的日常工作?
大概是因为六六编《心术》的时候,心力一半都用来对付小三又实在不了解这个专业性太强的领域,索性病例什么的都是空口白牙,几个医生往病床前一站,看看CT片,也就又省经费又省笔墨了。
至于缓解医患矛盾的目的——通过病人ABC可窥一斑。
首先是莫名其妙跑出来龙套的十三姨,人大婶好心好意挂了号给医生们送吃的,就算做得再难吃医生们也不能不领情,还每次一脸呕吐表情啊。
其次是保险员那个案例,前脚刚得罪了霍医生,后脚保险员他爹就得了恶性最大的胶质瘤,霍医生美不拉哒得跟女朋友吹嘘,你看,他求我来了吧。
再次,是郑医生女朋友挨打后,病人再次恶化,家属给郑医生跪下的一幕,难道编剧不知道有规定这么个东西在限制郑医生报仇的行为么。
最后是海清这个满医院乱窜,到处散播小道消息的跨界护士——她其实是卫生局局长他闺女吧,哪个医院容她这么玩。
六六,你是多想说白衣狼丝毫不值得同情……总之,此剧槽点太多,还请编剧本人回炉再造。
人人都想健康的身体,他们将这所有的希望都寄托给了我们——医院。
医院给予的人们的是信心,希望,友爱。
的确作为医护人员我们就是那被寄予最后希望的人。
在他们眼里,花了钱,你就必须治好我的病,我不允许你说不,更不允许一个意外。
面对责任与误解,我们更多的只是无奈。
渐渐的我们开始对我们的爱有所保留。
付出了未必得到的是回报,也许会成为报复。
小心翼翼的走好每一步我们更为谨慎。
认真做好每一天我们依然继续,只是我们少了曾经的那份纯真。
我能吐槽第一集的连续电击嘛!!!
我能吐槽512地震时候满屏的iPhone4嘛!!!
我能吐槽主任在知道走后门靠山这种事情那颗玻璃心嘛!!!
抱歉只看了这两集作为身在一个跟医院打交道的行业 并且初出茅庐的小年轻人 看到这部号称揭示出当代中国的医患关系现状的医疗大剧,哦 还是国内首部的,自然会更期待一些。
但可是,说好的现实呢,只两集,浓浓的说教味,可歌可泣的主旋律扑面而来,最伤不起的不是患者的病痛缠身和家属的悲痛心理,而是主任的玻璃心和男女主角的玛丽苏。
不是否认医生和护士,他们有些人的辛苦固然可敬,可是背后有太多可是了。。。
最后 所谓真实的反映医院体制和医生的仁心仁术 我只能呵呵后了
在B站看的张晓蕾和平平的cut,真的是甜skr人了。
也是应了那句话,悲剧的核心是喜剧,你们是be为什么要那么甜?!
_(:ᗤ」ㄥ)_张晓蕾是一个坐拥几栋房子的城市土著独生女,一路走来顺风顺水因为爱好做了护士工作,平平是靠着成绩(智商)学出来当上医生的外地娃,虽然经济条件悬殊但是对于两个小可爱来说完全不是问题,两个小可爱还是相爱了而且爱的非常甜,平平真的很宠张晓蕾,张晓蕾也是非常爱平平。
太可爱啦两个人的恋爱日常真的非常非常甜,偶像剧的甜会让人觉得甜的太梦幻只能发生在剧本里,可是这一对的甜会让你觉得就是身边一对很恩爱的普通小情侣,一起上下班一起小打小闹。
我的车
舒克舒克舒克没有宝马奔驰,他骑着电动车带她去玩,大声喊张晓蕾我爱你,她幸福的在车后和他唱“舒克舒克舒克”他没有笔挺的西装她也不穿名牌,他们的日常衣服就像路上看到的大多数,有点土,但一定有你曾经的影子。
她去菜市场讨价还价,她不会做菜他揶揄“你拆我厨房的时候小心点”
你拆我厨房时候小心点她工作受了委屈他就听她唠唠叨叨的捧哏安慰她,跳幼稚的舞给她看。
她上夜班有点累他推着椅子上的她玩真的太美好。
两个人出去他总是拿过他的包,累了坐街边聊天他自然的拿出水给她喝。
她闹脾气他会哄。
拉他坐下太自然了吧!
他自然拿出水给她
超甜!
张晓蕾也很爱平平啊,那种直白的不加掩饰的喜欢,跳到他身上撒娇,想给他做饭,和他讲心里话。
高甜
少女的直白他们的甜是那种让人觉得爱情让平凡生活都变得美丽。
都已经同居谈婚论嫁了,可是,还是分手了。
分手的原因是,张晓蕾被医患打了,她咽不下这口气要告对方,而平平觉得打这场官司下来只会两败俱伤,在医院难以呆下去。
张晓蕾失望了,觉得他没有站在自己这边,两个人就此分手,再重逢,她已经是人妻,来医院做孕检,他远远看着她,往事一幕幕重演。
说实话,很唏嘘。
这种唏嘘的原因是,没有对错,只能一颗心悬放着成为一声叹息。
张晓蕾据理力争没有错,平平的顾虑也没有错,生活就是这个样子,医生和患者的矛盾各有各的苦也在那里,从来不是一下子可以改变的,世界也不是黑白分明的,更多的是一种理论无法立足的灰色地带,这个灰色地带课本上是没有说的,只有自己去受过生活的苦才能明白的。
张晓蕾的生活顺利幸福不能理解灰色地带,她的世界是单纯的黑白分明。
可是平平是知道灰色地带并理解的,所以他告诉她对于医生疏忽事件息事宁人,所以他建议她不要打官司,其实他只是希望她能少一事为她好。
他的爱太成熟世故了,她还不能理解。
因为她的幸福从未需要妥协去换取,她一直被保护的很好,不知道对生活妥协其实不是一件坏事。
或许,也正是因为她的单纯,才吸引了没有这一点的平平。
复杂的人,总是会被单纯打动的,因为安全。
那种未经世俗染指的快乐,会上瘾。
张晓蕾不能理解平平,所以可以分的绝情甚至多年后连那家医院都不愿回去。
平平远远看着张晓蕾来孕检的背影,两个人的甜蜜往事一幕幕浮现,曾经那么那么甜蜜,最后还是被生活的洪流冲散了。
对于平平,就像歌词里唱的,不愿惹是与非,怎料事与愿违。
我曾拥有你,想到就心酸。
我们都是守着各种的观念活着的人罢了。
但是,如果遇到一个让你觉得平凡生活变得美丽的人,请不要留下遗憾。
2018.9.6
《心术》终于放完了。。
看了一些网络评论,很多人都说《心术》把医生拍的太好了,好的都脱离了现实。
深以为然。
但是我认为,把医生拍的好,不仅仅是艺术的需要——大家总是希望看到好结局,看到好人有好报——比如南南换肾成功。
也是电视本身的逻辑使然。
首先,《心术》确实呈现了复杂的医患关系,比如医闹,比如医生的失职,比如殴打医护人员,但是都非常温和。
以我们家打交道的经历,真的起了医疗纠纷,医院和医生要冷酷100倍。
另一方面,殴打医护人员的情况,现实中也严重100倍,甚至有些医生被杀,等等。
(当然,《心术》不可能那么激烈,总归要先通过审查。。
)但是,《心术》没有也不可能提出解决方案,因为医患关系太复杂,其中既有“以药养医”的问题,也有医生收入,司法等方方面面的问题。
所以《心术》只能从提高医生护士的道德水平来入手,绕开制度问题,从而实现医患关系的和谐。
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电视里经常强调医护人员的“信,望,爱”,以及仁心仁术。
比如说,手术前的家属签字问题,相信很多人还记得肖志军事件。
手术前病患家属要求在手术同意书上签字,但是有时候患者的病情十万火急,但是患者家属还没赶到医院,那手术还要不要做?
《心术》里面,老大和老二基本上是选择做,而其中的风险则由他们承担。
(第一集里,谷超华就栽在这里)比如,费用的问题。
如果患者付不起医药费,但是病情又非常紧急,怎么办?
《心术》里面,依然是老大老二等自己先垫着。
比如,“孤美人”医生对待患者是脸难看,因此也经常被病人投诉说态度很差。
而她的改变,完全是一场偶然——她自己也得了一场大病,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了病人的滋味,从而态度有了180度的大转弯,对待病人的态度开始变得友好和热情。
这其中,制度起的作用并不大——比如院办严主任苦口婆心的劝告并没有起作用吧。
而最经典的就是第34集郑艾平英雄救美的事情,眼看有患者要殴打于莺莺,郑艾平挺身而出,摆出要和患者打架的气势,在气场上压倒对方,从而逼退对方,化解了一场危机。
事后,郑艾平说他这么勇敢是因为上一次在医院,他的前女友,一个护士被病患家属打,但是他都没有办法,前女友也因此离开了他。
看吧,针对病患家属殴打医护人员的事情,《心术》的解决办法是私力救济,也就是霍布斯的《利维坦》里一切人对一切人战争的情况,“两军相逢勇者胜”。
但是这种办法,真的能解决所有问题吗?
所以,这部片子看看儿女情长还可以,看霍思邈的玩世不恭,看欢喜冤家最后如何成为眷属,看刘晨曦的高风亮节,等等,至于片子所呈现的医患关系,只能说是不可承受之重吧。。
姑且不论成功与否,在满眼宫斗穿越、婆媳大战的电视屏幕上,出现一部这样带有社会责任感、对现实有所关照的电视剧还是值得赞许的。
《心术》属于国内比较少见的医疗剧,由于这个行业的特殊属性,这里每天都在上演生死离合的人间悲喜剧。
这在国外是一个发展很成熟的电视剧类型,尤其是在美国,而且他们在这方面的创意和表现手法也能不断翻新,进行跨类型的尝试。
《实习医生格蕾》和《豪斯医生》是两部国内也有很多追随者的美国医疗剧,前者结合了职场言情剧的风格,而后者借鉴了悬疑推理剧的表述方式,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成为美国的久播不衰的常青剧集。
《心术》在叙事方式上有借鉴美剧的痕迹,即以医院内诊断治疗的病例作为阶段性的支线情节并占据叙事主体,而将主角的感情和家庭生活作为主线情节推至背景层,于是情感线的推进比较慢,这会让习惯了以情感动机推进故事的中国大多数电视观众感到不习惯,其实《外科医生格蕾》曾经在央视电视剧频道播出过,收视率远不如同时段的韩剧,就是这个道理。
但即使是习惯了美剧叙述方式的观众,也会觉得《心术》很鸡肋,因为整个作品的节奏和叙事效率太低了,充斥着大量的无意义的对话和贫嘴。
其实兑水已经是中国电视剧制作业提高投入产出比的潜规则,而《心术》由于聘请了张嘉译、吴秀波和海清三位当红电视剧明星,必然会通过后期强行拉伸剧集长度来平衡高额片酬的支出,但这要有个度,《心术》的兑水方式已经到了不知所云的程度。
从立意上来说,《心术》更接近日本的医疗剧,带有社会问题剧的特征,着重于医患关系的探讨。
可以看出编剧六六为此确实还是深入医院收集了大量素材的,但却在表述立场陷入了混乱,在表现医院和患者的纠纷时,将医护人员塑造成了受难天使,患者极其家属却是各种无事生非强词夺理,像救助钢丝男那样的爱心义举不是不可能发生,但是把这件事放在全剧的表意系统下,也只是为塑造医生高大全英雄形象添砖加瓦。
病人在医院本来就是弱者,生理和心理都备受煎熬,并且还面临着倾家荡产的经济压力,对比《回首又见他》、《白色巨塔》等优秀的日本医疗剧,《心术》这种践踏弱势、谄媚强权的姿态,在价值观上的倒行逆施是很难让人接受的,在体制缺陷的探讨上也是有失偏颇的,这绝对不应该是一个作家在其作品中所应表现出来的人文视角,尤其这在一个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庶民权益被普遍忽视的社会环境下,这无异于为虎作伥了。
《心术》这种立意,放到美国、日本或韩国任何一个国家的影视作品中都不能成立,也只有在中国这种价值观普遍混乱的创作环境下,才能在明星阵容的包装下堂而皇之地爬上热播榜,愚弄观众的认知。
【环球时报】
一直很欣赏TVB拍的电视剧,且不说精致或者粗糙,那种对不同行业从业人员的关注,让社会对不同行业以及从业人员更了解,也会多了几分理解,彼此之间,也就更加宽容和谐很多。
很高兴看到内地也出现这样的电视剧,但是区别于tvb,就内地的社会情况而言,心术更接地气。
看到有人说心术三观不正,很无语,都是人,嬉笑怒骂爱恨情仇谁没有。
做医生又不是机械。
通过TVB,至少对缉毒警察,交通警察,重案组警察,普通的小警员,医生,护士,律师,宠物医生,杂志社编辑,廉政公署,sales,等等等等不同的行业多多少少有了一些了解,即便我深知电视剧是经过了艺术加工,不一定是完全真实的反映。
希望内地以后也多一些这样的电视剧,关于人性,有美好,有劣根,这些都是不能避开的现实,关系着你我每一个人。
先是在天涯上雇用水军置顶,除了水军自娱自乐没人跟贴;再是在豆瓣上使了点劲,评论再低也没低过7分,真正的好作品是不需要花这些功夫的,不好好想着怎么描写人性,打动人心,尽想着植入广告,花钱买水军,这样的作品不看也罢。
除了心术,片面地反映了不该深入讨论的社会问题。
乡村版的实习医生格蕾?太假了
医学生该看 时刻记住医患关系很麻烦 !邈邈跟小护最后在一起的也算完美了141130至今认为算是国产医疗剧中的最佳作品
有张嘉译的剧都好看演啥像啥,尤其喜欢他走路的样子。
六六阿姨还是继续写家庭剧吧,中国真没那实力拍医疗剧
信 望 爱
很好看。拍摄和导演大概只有2星,但是剧本非常棒。看的我很感动。
小电视没必要太较真,有可看之处即可。已经算是不错的作品了。不过吴秀波这里虽然很有魅力,却似乎没以前帅了。网络电视点着看完的第一部电视剧。
你懂我的欢喜。
大学里看的第一个电视剧,而且看完了。。。
看都后面就是为了看JQ浮出的!!!
医院都这样该多好
医生不都是坏蛋,脱了白大褂,也是普通人。患者也不都是弱者,可怜之人自有可恨之处。无需更多的抱怨社会,反思应当从自身开始。
一日三餐都是被迫听着叽里呱啦的台词下饭的并且刮到几眼满院跑的医生都不带扣白大褂的你们到底有职业形象没有啊摔!没有一天没有医疗事故的你们怎么还没有倒灶真他妈奇妙啊!
嗯 起码大部分时候都把白大褂扣子扣上了 说教很假在预料之中 那些拿本剧与GA比的人还是省一省 除去说教和美化之外本剧基本符合国情 只不过我今天下午看病时想起那天看到的剧情会冷笑一声罢了 不论怎样每个人都有把命托出去的一天。ps讨厌海清哪
别太在人生哲学上苛求,单论故事还是可以看的。尤其是像我这种把海清和吴秀波的戏份单拎出来当偶像剧看的人。
卖贫有余,深度不足。有些地方很假,说教味太浓
刚开始看第一集的时候感觉真的不咋滴,但是继续看下去之后,觉得编剧和导演还是用心了,整个剧情还是很贴近生活的,从对生活的吐槽,房价,油价,菜价,食品安全卫生等问题确实很真实,还有就是医患关系的报导,当看到病人在急诊室打砸的时候,确实很真实,这样的事情我也亲身经历过,那些说这部电视剧
看完这电视剧,现在看见白大褂的医生都觉得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