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业启示录
Fekete pont,Lesson Learned
导演:巴林特·茨姆勒
主演:保罗·马蒂斯,安娜·梅索伊,阿科斯·“达丹”·科瓦奇,伊内兹·马蒂斯,加博尔·费伦齐
类型:电影地区:匈牙利语言:匈牙利语年份:2024
简介:本片是匈牙利年轻导演巴林特·茨姆勒的剧情长片首作,聚焦十岁男孩帕尔科从德国转学至匈牙利后,因自由散漫的作风与严苛校规格格不入,被贴上“问题儿童”的标签。体育老师的暴力体罚加剧了他的自我封闭,直至新来的文学教师尤西以同理心打破隔阂,与他共同挑战僵化的教育体制,展开一场关于创伤治愈与人性觉醒的无声抗争。师承超现实主义..详细 >
siff 控诉直白 故事明了 家长会和孩子的戏剧两段很不错 但有一点点单薄之感。也许是因为在欧洲成立的反思,如果带着这片土地上惨淡的现实去观看,还是略显温柔了一点。
和中国好像呀
导演见面会有观众的提问,恨不得把所有意象都问了一遍,跟从考场上下来对答案似的,简直让这部电影的意义更加升华了,讽刺至极
聚焦在教室和办公室的两层规训,纪录片般的平铺直叙,一群人跑向食堂的画面挺有共鸣的,但可以处理的更狠点
本以为主题在儿童教育问题,没想到呈现的形式和段落更像是在批判系统。多次反复的争论,完全客观白描的记录形式,影像力量铿锵有力,冗长的文字段落是必不可少的情绪助推剂。结尾落在砍树那里恰到好处,没人知道那天他爬上树后发生了什么,反正从权威的视角看,爬了树把树砍了就行(不过看的时候还是在想,淘汰树跟淘汰人比也算好的了…)。
Triggered,想起自己的学生年代,比这可怕他么十倍。最喜欢那段十五分钟的戏中戏,有了摄影机运动和场面调度的加持,魔法般迷人,是我看过的最好的school play,与压抑的校园现实决裂,迸射出希望之光。观众问小演员最喜欢哪场戏,他说最喜欢被体育老师打那场,哈哈哈。
从开学典礼校长发言引用诗句形容天气开始,点点滴滴许多客观和主观的代入和共鸣。成长是那么痛,而人生并不会因为成长而变得容易。比如有些荒谬的起因不过是“想一个人呆着”。(让小朋友爱恨交加的诗人原来是裴多菲
siff08“为什么学校保安会那么严苛”“可能这是他们为数不多的权力”
很压抑很平淡的平铺直叙式叙事,没想到匈牙利的教育体制竟然和国内的如此相像,最喜欢家长们开家长会争论的一场戏,台词很棒,真的好现实。说实话所有的老师角色我一个都不喜欢,年轻女老师显然没遭受过社会的毒打,还在用乌托邦式的教育方式来上课,天真而愚蠢。喜欢这种方式新颖思维发散行为自由课堂的只有中等生差生和公开课的评委,第一个有反对意见的一定是家长,那是谁的问题呢?只能是体制的问题,一边吹着号角喊着口号抵制应试教育要培养学生真正的学习能力,一边不给出一套适配的评价机制,谁敢买账谁敢真正实行?还有就是,我每次在批评完学生后也会反思的一点:为什么就非要遵守什么所谓的中学生守则,如果每个人都变成了麻木遵守规矩的奴隶,甚至于说为了不让孩子爬树而活生生砍掉那棵树,这样的话教育还有什么意义
#siff2025对教育题材没兴趣,画面很漂亮,但节奏有大问题,前半段太冗长后半段太仓促。家长会那一段单拎出来很精彩,但整体看很突然,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欧洲人这点小打小闹在老中看来还是太小儿科了,平淡到无法引起一丝共情,而影院里的观众也展现了我国教育的成果,笑了一整场,屏摄,说话,提醒了还不改,被教的真好。女主好美好气质,梦中情姐。
纪录片一般的形式,熟悉又陌生的校园,压抑、苦涩、烈日、死板,虚弱的蜜蜂在窗边垂死挣扎,老旧的电脑从来未曾开启,永远也分不清进口还是出口,不约而同的红色运动服,死掉的野猫,突然碎裂的窗户,戛然而止的教师生涯,巨大的黑点。服从、规矩、无聊、一潭死水、慢慢窒息,最后不断被修剪的木头,像极了每一个孩子。
僵硬的体制,变态的规则,强硬的家长,失职的校长,推脱的流程,最后被折磨到失去梦想的主角,真是让人亲切到过分的流程。导演的映后尤其真诚,一星就是加给映后详尽解答问题。我个人很欣赏片里同学母亲针对“穷人不该生孩子”这一尖锐话题的答案,也询问了导演这个角色的意义——导演告知这是真实人物,她确实是老公死了,有五个孩子。我其实很感慨,这位母亲的做法其实无可指摘,当意外来临时应该托底的是国家,而不是个人。这位母亲只是想让她的孩子能不卑不亢地享受集体生活,她有什么错呢?导演从一开始就表明了对匈牙利教育体系的批判,为此甚至没有接受政府资金,我觉得导演真的有着难能可贵的人文创作精神。
我有很强烈的预感这将是我上影节看的17场电影中最好的一部。我从前就被这样对待,现在我知道她是错的,我多么迫切的想证明。
从观影到映后都令人非常难忘的体验。导演说不希望有一个美国式的明确结局,好的皆大欢喜的然后走出电影院忘掉这一切。他希望观众有些“frustrated”然后用这股frustration去做点什么,说点什么,改变现状。他不太愿意过度解释已经在电影里呈现的很多东西。题目也取得很妙,lesson learned,不论是小主人公还是女班主任,都被迫learned some lesson.有人爬树就把树砍掉,多么熟悉的解决问题方式。没💰修玻璃但有💰有时间砍一棵按照自己方式成长起来的大树。
片名翻译有问题吧 叫上了一课不好吗。小调皮其实很乖啊,以体育老师为首的几个老登看得我火大,匈牙利这学校怎么尽是老登占领,我小学都是女主那样的年轻女老师。起调皮队名那边我深有感触!小时候我也在同学背后写sb然后被班主任严肃谈话,她问我你知道B是什么吗?人家是男生,没有。我真不知道啊!大人只会用它们肮脏的思想带入小孩,其实我们只是觉得好玩…就像背的那些古诗,又有哪句真懂呢?上学就是很无聊啊,为了克服无聊我们打破一点点小规矩,片中的小孩完全演出来了。有个单亲5娃妈每月领取补贴215欧工作12小时,这是讽刺匈牙利刺激生育政策吧,刺激到最后还不是贫穷。加上修不好的窗户、女老师临走还要扣下她的电脑,阳光明媚的背景下却蔓延着名为贫穷的无尽阴暗潮湿,最后结局没有转折,停留在了稀松平常的糟糕,一如我们的生活!
本届看的五部新片里唯一喜欢的。看到中间的时候觉得有点太散,最后收得非常有力,家长会那场戏可以拿掉,有点画蛇添足。通篇远景固定镜头用得挺灵,最后修窗和砍树做结尾绝了。其实小男孩真的没犯啥错,是这教育系统太无情了。 @SIFF06
如果总是用规矩和制度来要求孩子,那么再聪明的孩子也可能会变得唯唯诺诺,问题孩子更是会过得十分压抑。既然给予了他们自由,就应该给他们更多试错的空间,而不是事后评判对错,并用体制来惩罚孩子。从错误中学习是一个很好的成长方式,但也许应该换一种温和的教育方式,让他们能够逐渐理解并形成自省意识。孩子们都喜欢活泼积极的老师,如果都是一样的古板和死气沉沉,那么学校生活也无半点快乐了。如果孩子产生坏行为,也许不该只惩罚孩子,应该从更深层次去寻找原因,并引导他们去改善。
可能是第一次提前离场的电影节电影(权衡了一下,还是想把下一场《无声挚爱》看全)。为什么这两天的电影都要执着于把一只小猫咪给害死?!
兩顆孤星,曾經都相信「我依然願意借給你我的光」,現在都明白「我也只是一顆寂寞的星星」。
有些过于拖沓了。完全纪录片视角的长镜头看到第一次会觉得挺有趣,但出现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的时候只会因为不明白意义而在想“有完没完”。可能是没有对上导演的脑电波,但有些分镜真的有存在的必要吗?都切到下一个镜头了,自己还在想“结束了?所以那么长一个镜头是要表达什么?”今晚寰映场的字幕机中断了一分钟左右,但内嵌了英语字幕所以也没影响理解,就像体感去掉某些段落在我看来也不影响叙事一样。另外小故事太多了,想表达的想法太多但又缺乏一个合理的主线串起来。如果真的是一部纪录片可以理解,但作为一部电影就显得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