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好,但还是很喜欢。
与伍思薇很像,所要表达 映射的现象也很类似,但我还是会更偏爱面子和真心半解。
你们亚裔导演对Joan也同样有偏爱面子里一闪而过的末代皇帝dv
真心半解里照片出境的Joan和Audrey以及酷似尊龙的父亲
弟弟里家里墙上挂满了Joan和Peter的结婚照和一家人的生活照
而且在这部里Joan又担任了制片人之一,Audrey也参与了制作
我好感谢你们如此爱她❤️弟弟和妈妈最后谈心那段最触动我,很想流泪,我甚至觉得Joan在这部片子里都没有去演,这就是她本人,她爱文婷文姗胜过一切,they are her dream,对弟弟说的那段话似乎是通过摄像机来说给文婷文姗的,尽管这部片子没有像面子和真心半解那样打动我,但这些与我而言都不重要了,已经足够了,我爱你们,我爱你,Joan❤️
晚上刚看完华裔电影《弟弟》,讲得是加州Fremont的一家华人。
妈妈、奶奶,姐姐和弟弟(也就是主人公)。
我看完以后,观感是很复杂的。
弟弟是90年出生,在加州长大,以自己是亚裔而自卑,各种逞能、甚至谎称自己是half-Asian,而不是Asian,只是为了寻求融入感。
这个华裔家庭里,充斥着争吵、评论,你甚至感受不到爱的流动。
奶奶责怪妈妈不会管教孩子,要是自己的儿子在,一定能管教好。
妈妈在画家的道路上屡屡受挫。
姐姐觉得奶奶重男轻女,对弟弟很mean。
弟弟在朋友间是小透明,dating很挫,甚至和异性相处也会惹怒对方,觉得自己在妈妈眼中远不如“别人家的小孩”,想要模仿姐姐(偷穿她衣服)却没有正确的表达方式,总是用帽衫罩住自己,躲在阴影里。
似乎,在这个家庭中,你感受不到爱的流动~男主似乎,一次次伪装成他想象的样子,却又被生活一次次拆穿,伤害周围人的心,成了孤家寡人。
当然,结局总是美好的、温馨的。
影片结尾,妈妈端详儿子吃饭的样子,就像欣赏一件稀世珍宝,眼里满满都是爱意。
而影片结束后的致谢一幕,写的”For mom”。
电影放映结束,我特意采访身边的陌生人,你能够relate 到里面讲的吗?
包括各种亚裔的自卑。
他说,当然可以,他虽然不是亚裔,但是有很多亚裔朋友,就经历了影片里这些。
包括里面母亲和孩子之间的tension。
我问,那你和你父母在成长过程中,有这种tension么?
他说,没有,主要是他家到他这,已经是美国的第四代移民了,所以不会有这些文化冲突;不过这个影片比想象中搞笑得多~我记得我看《别告诉她》时,我身后坐着一对情侣,亚裔女,白人男友。
亚裔女生在轻声啜泣,白人男友面色如常。
这次,全场大部分是白人,每个人都从男主初中时做的傻事中,看到自己,笑得很大声;每个人又感受到了它喜剧外壳下的自卑、敏感、孤独和脆弱,深深地共情了华裔男主。
我想,这一刻的男主(或者说导演),一定会很骄傲地说,This is so damn Asian吧😎
可能会联想起淘气的小时候,神马玩意之看完记不住系列Very good很好,You're great你很棒!
我评分就两种,1种1星,1种满星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對於一部取材自導演自身經歷的半自傳電影,如何判斷它對人物的描寫,到底是刻板印象,還是源自導演的真實人生和觀察?
不要忘了,故事發生在十多年前一個典型的華裔移民家庭,以「現代」目光去審視那個時代和人物,是不合理的。
一個群體因為文化共性而難免存在某些典型的特徵,這是很多時候刻板印象的來源。
最糟糕的刻板印象是外貌,但並不是所有刻板印象都是全無道理的偏見,問題是你是否視一個個體為獨立的存在。
你視他為個體,即使他身上呈現了某種群體特徵,他仍是個體,你應該關心的是這個個體在群體文化中有沒有掙扎;你一律視之為刻板印象,而忽略了他的個體性,將之上升為群體的代表,忽略他在群體中的掙扎,反而是你的刻板印象蒙蔽了雙眼。
很多人說的「刻板印象」,正是人物的困境,為何要因為這些困境是「刻板印象」而去逃避甚至美化它呢?
而《弟弟》這部電影,主角一家除了年邁的奶奶和隱身的爸爸,其實每一位都有自己的掙扎和成長。
姐姐因為弟弟質疑她為何總是那麼刻薄,而開始反思自身,與弟弟有了共鳴,從此一改對弟弟的態度一一我們能感受她這種轉變,是基於她自己也受過一樣刻薄的對待;母親的戲份是僅次於弟弟的,她對家庭付出了很多,但並不甘於僅僅是做一位符合傳統價值的母親,她反抗上一代(奶奶)給於她的枷鎖,也反思自己是否同樣給予了下一代枷鎖,從過去自己與女兒的相處中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我們看到她在個人理想與家庭中的掙扎,也看到她對子女的教育方式有所反思和成長。
作為主角的弟弟,他的掙扎更不必多說了,在家庭中的掙扎,在尋找朋輩認同中的掙扎,貫穿整部電影,而他到最後當然也是有所成長的。
事實上,弟弟的困境不僅僅是亞裔身份、亞裔家庭帶給他的。
青春期的孤獨感、對朋友認同的渴求,是任何文化背景的人都會經歷的困境。
我想,這就是這部電影的難得之處,它既有亞裔的視角,又超越了亞裔的視角。
我曾经认为,拍电影最重要的是真诚,只要创作者有颗真诚的心,无论是黎巴嫩贫民的故事还是印度大学生抗议,哪怕离得再远,文化背景再不相同,我都可以被故事里面那些人类共通的情感给打动,直到我看了王湘圣导演的长片首作:《弟弟》。
《弟弟》讲的是一个美国亚裔小男孩,在上初中之前的那个暑假,和家人和朋友之间的故事。
看到这个简介,相信大家脑子里或多或少的都会出现几个关键词:什么身份认同,家庭关系,少数族裔如何融入主流,以及一些个情窦初开和一些狭隘的性别观念,基本想得到的想不到的和这些关键词有关的议题,这部电影里都提到了,但整部电影看下来,我只有一个感受:这些和我有什么关系呢?
这部电影拍的不好嘛?
恰恰相反,他的剪辑摄影调色我都非常喜欢,给人感觉很舒服;那是这部电影拍的不够真诚嘛?
也不是,你总不能说一部半自传体的电影拍的很假吧,那是人家真实的生活经历耶,但是看完这部电影我就是喜欢不起来。
回看文章开头我提到的两个例子:《何以为家》之所以打动我,是因为我并不贫穷,所以我可以站在一个高位去代入一个悲天悯人的角色;《无知之夜》之所以打动我,是因为她们完成了我们所做不到的事情,我作为一个观众是抽离出电影之外,感到对她们的羡慕以及对现实的无奈。
但是《弟弟》呢?
我是真正经历过和他一样的年纪,但我却没经历过任何一件他电影里出现的事情,所以我既无法代入,也无法抽离,只觉得拧巴。
首先是身份认同,美国是个多元文化的国家,讲究的是人人平等,而作为一个从小就在中国大陆的主流环境中长大的我来说,被教育的是人人一样,所以当我看到主角作为亚裔小孩为了融入大家而强行和自己身上的独特性撇清界限的时候,我是理解不了的,因为在中国大陆,我们永远都被教育要和大家一样,但我们每个人都拼了命的想和别人不一样。
再来就是家庭矛盾,《弟弟》里弟弟一直对妈妈态度很差,但原因居然是弟弟觉得他妈妈什么也不做,又不赚钱什么的,只是个失败的艺术家,这让他感到很丢脸。
老实讲,前半段我是理解的,因为大部分的亚洲妈妈不都是这样负责打理家庭而不出去工作什么的,但因此去责怪她,觉得她是个loser?
对不起,即便再怎么青春期,再怎么叛逆,我也不知道你为什么会这样想。
这完全不make sense,完全就是为了冲突而冲突。
总体而言《弟弟》是一部看似集体回忆,但只要你的背景和电影里不一样的话,这将是一部略显无聊的普通家庭影像。
电影《弟弟》(Dìdi)于2024年初在美国上映,由台裔美籍导演王湘圣执导。
这一部成长主题的喜剧电影,以13岁主人公弟弟为视角,记录了一名生活在美国加州社区的亚裔男孩在青春期的烦恼与收获。
看这部影片之前,其实我有一点担心自己无法带入或者难以共情,因为我在中国出生长大,而且我是女生。
但看完之后我发现,虽然我的性别和成长环境与弟弟如此不同,但在很多片段中我都能感同身受。
尤其是影片中的三个女性角色奶奶、姐姐和妈妈,都具有东亚家庭的某些典型特征。
(一)奶奶第一个让我有压迫感的角色就是奶奶。
她最大的特点是爱唠叨,在饭桌上说弟弟的那番话让我瞬间代入了我自己的奶奶。
“你看他有多瘦啊,如果我不喂他,他早就瘦得皮包骨头了!
”奶奶有明显的重男轻女思想,她只会劝弟弟吃饭长身体,对姐姐却不闻不问,饭桌上的姐姐仿佛是一个透明人。
弟弟每次犯错,奶奶通常都不会直接批评,而是转头去教育妈妈,也就是自己的儿媳。
在她看来,孙子闯了再大的祸,那也是说不得的,要怪只能怪儿媳没有教育好,没有尽到做母亲的责任。
“什么样的妈妈能让自己小孩的行为像这样?
”(二)姐姐姐姐在影片中的戏份很少,但我还是想说几句。
在这个家庭中,女人与女人之间的关系是竞争性的,是带有些许敌意的,比如奶奶会训斥妈妈,会偏心弟弟,姐姐心里肯定是不舒服的;而妈妈爱姐姐的方式又很令人窒息,经常以爱为名义去评价姐姐,且这种评价往往是负面的。
一面是习惯性无视,一面是习惯性否定,姐姐的成长环境里缺少爱,缺少包容和鼓励,这或许是造成姐弟关系紧张的原因之一。
(三)妈妈继奶奶之后第二个让我有压迫感的角色,她对孩子的爱是无孔不入的,密不透风的,让人难以喘息的。
她关心两个孩子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饮食起居到言行举止,她处处都会插手。
最最黑色幽默的一段,是妈妈开车的时候突然放了个屁,弟弟问能不能把车窗打开,妈妈说车窗坏了,原本哈哈一笑就能过去的事情,妈妈却做出了惊人的举动:她用力吸气,想要替儿子把气味吸走。
妈妈的过度付出不仅让姐弟两个倍感压力,也让妈妈自己患得患失。
影片中的妈妈的本业是画画,但家庭的责任让她难以兼顾事业发展,她觉得自己付出了很多的爱,孩子们却并不领情,并且评价她“You are so asian.”由于父亲角色的常年缺失,妈妈在照顾家庭方面缺少助力,在与周围其他华人家庭的比较中也时常会感到自卑、抬不起头,再加上婆婆时不时对她精神打压,妈妈一直处在自我压抑、自信缺失的状态里。
直到弟弟的新朋友来家里做客,大大方方地称赞起妈妈的画作,观众才第一次从妈妈的眼睛里看到惊喜的光芒,那是整部影片当中妈妈看起来最开心、最幸福的时刻,并且那种开心不源自于任何人,只属于她自己。
妈妈这个角色是典型的东亚式母亲的画像,包括她对弟弟说的话,也是我经常能从我妈妈口中听到的内容。
“你以为我想过这种日子吗?
我做这些还不全都是为了你。
”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所以孩子必须感恩,必须听话。
哪怕妈妈给予的爱是过度的,是让人不舒服的,是带有控制属性的,只要一切为了我,我就必须接受,否则就是不孝,就是不乖。
然而处在青春期的孩子,正是自我意识萌发的时候,是探索世界的时候,是想要挣脱束缚的时候,很多亲子矛盾的根源就在这里,孩子觉得委屈,妈妈觉得自己更委屈,在过度捆绑的亲子关系中,或许双方都已迷失了真正的自我。
影片本身在相同题材不如瞬息全宇宙和mid90s。
但是整体是一部工整的三星片子,亚裔 help亚裔我会打到四星。
但是影片之外的事情更有趣的是豆瓣上的亚女破防。
电影没有说教,仅仅是贴近事实的导演自传体,亚女就破防了,然后开始说教。
本片豆瓣评分6.7,IMDB评分7.4。
中美平行世界孪生兄弟评分系统,这个差异显得上述评论诚意十足。
与之相对应的是:瞬息全宇宙豆瓣7.6,IMDB 7.8Mid90s豆瓣7.5,IMDB 7.4说明电影世界里还是有一些普世价值的。
我能想到的类似情况是乡下人的悲歌,电影本身也是一部工整的4星片子。
豆瓣7.7,显得这个四星片子拍得非常标准。
但是和弟弟刚好反过来, 乡下人的悲歌IMDB 6.7,烂番茄新鲜度甚至高达24%,一整个白左破防。
于是我一手滑直接五星奉上。
世界上还是应该多一些现实主义的地狱片。
导演本身只是在尽力陈述事实,但是就地狱到了一些人,这是很好的事情。
运气好足以让某些群体在若干年后反思自己的时候发现当年世界观的不足;运气不好一辈子像个某主义老太太一样固执己见而浑然不知,也足够当个互联网笑话让网友们笑够五分钟。
#PicturHouse 看完最直观的感觉是真诚,影片的私密性很强,应该也是带有很强的自传性,电影中不光展现了文化差异下的自我认同,也用了极大篇幅展现了母亲这位一代移民的困境,感觉抛开美国的文化环境,就光看家庭的状态的塑造已经非常鲜活了,影片中大量的场景和台词似乎都发生在过我的生活中,所以很多时候感觉还是挺触动的。
电影的结尾没有像《契克》那样以一个极大程度的成长作为收尾,更多的展现的是一个平淡的现实,一切没有变好,生活还要继续。
电影中由几个主要角色所营造的环境实在太棒了,少数群体小孩构成最开始的小团体,脱离小团体后因为滑板摄像而加入的另一个小团体和家庭成员构成的团体,男主在之间呈现的变化非常的“真实”,印象最深的是前两个团体对于家庭这部分的态度,男主也多次迷失在自我认同的困境中。
演员的表演非常自然,奶奶的老一代的劝诫与责怪,父亲的缺失,母亲这一代的关爱和教育方式,姐姐则可作为前行的叛逆者,而以弟弟箍眼作为一个时段的展现出了一个假期的成长。
陈冲的表演真的是好,感觉这已经算一个非常理想的母亲形象了,而且以弟弟的角度看这部电影其实能明显感觉出导演对于母亲的困境的呈现。
电影的说教其实并不多,只是结尾那段略带一些,这个也是电影比较吸引人的地方,评级为15…跟死侍是一个评级。
视觉上,整体效果非常棒,镜头和剪辑都中规中矩,但构图非常喜欢,印象最深的几个镜头都是因为构图比较吸引人。
有一幕走在夜间的俯拍的构图像一张效果极佳的黑白摄影作品。
有几幕男主摄像机的视角有些奇怪,尤其是松鼠那段,不咋喜欢。
氪药后那部分的呈现还挺有意思的,尤其是光环松鼠。
听觉上,收音效果很好,而且配乐的使用也不错,尤其是几处比较关键的情节的配乐使用,非常符合一部温情的青春电影的内容。
其实影片中出现的电影还是蛮多的,不算提的《ET》《星球大战》《初恋的回忆》,还有标记的《恋恋笔记本》,还有看那一幕炸信箱就让我想起了《蝴蝶效应》。
影片的故事情节围绕着一名13岁的华裔美国男孩Didi在进入高中前的最后一个暑假展开。
这个时期对他来说,是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的冲突最为强烈的阶段。
Didi所经历的成长旅程,实际上隐喻了许多在异国他乡成长的亚裔少年的共同处境:一方面,他们渴望融入美国社会,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得不面对自己根深蒂固的亚洲文化背景。
影片表达Didi如何在东西方文化的夹缝中,寻找属于自己的身份认同。
Didi的形象复杂而真实,他的挣扎和迷茫不仅代表了个体的成长烦恼,更象征了亚裔青少年在西方社会中面对的身份危机。
影片中,他撒谎称自己是half Asian,反映了他对自己亚裔身份的矛盾心理。
这种谎言是他对自身身份认同的不确定以及对他人看法的敏感所导致的。
Didi对自身文化背景的拒绝,体现在他更愿意用Chris这样的英文名字来介绍自己,而非中文名。
这种语言的切换,反映了他在不同文化之间的游离和不稳定性。
不真实感的背后,是他对主流文化压力的屈服,也是他在努力寻找自身定位的表现。
影片中,Didi的家庭在经济和文化上的夹缝中求生存,这种挣扎反映了当时许多移民家庭的现实困境。
导演通过细腻的日常生活细节,展现了东亚家庭内部的紧张关系和文化冲突。
例如,影片中反复出现的“别人家的孩子”对比与车库补习班情节,不仅描绘了移民家庭对子女教育的重视,更反映了他们对文化认同和社会地位的复杂心态。
反复出现的吃饭场景不仅是家庭生活的体现,更是家庭成员间沟通的桥梁。
在餐桌上,家庭成员通过食物传递情感,也通过饭桌上的对话表达内心的困惑与诉求。
这种“吃”的象征,既是对家庭纽带的强调,也是对文化传承的隐喻。
家庭关系是故事的核心。
Didi与母亲之间的矛盾,不仅是青春期的反叛,更是文化差异和代际冲突的集中体现。
母亲与子女之间的语言切换在一定程度上象征了家庭内部话语权的失衡,孩子们用英语与母亲沟通,而母亲用中文表达情感,这种双重语言的存在,进一步加深了家庭成员之间的隔阂。
影片中,当Didi离家一晚后,母亲在半英半中的交流中说出的“I am proud”成为母子关系修复的关键时刻,象征着他们在文化认同上的部分和解。
电影全片看下来没有太明显的情感波动,整体叙事平淡单薄。
1.人物分析的不足角色深度不够:其他角色的刻画相对单薄。
例如,母亲的形象虽然通过她的画画爱好表达了一些文化背景的联系,象征性地表达了她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希望。
但她的内心世界和动机并未得到充分挖掘。
影片对她的塑造更多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探讨她作为一位移民母亲的心理挣扎和孤独感。
配角的作用有限:影片中的其他角色,更多的是作为背景存在,缺乏对故事的推动作用。
他们大多只是Didi个人困境的反射,这使得Didi的成长经历显得有些单一和局限。
2.叙事上的不足节奏问题:影片的节奏在部分段落中过于平缓,尤其是在Didi与母亲的日常互动场景中。
这些场景缺乏足够的戏剧性或情感冲突,使得影片的张力不足,观众会感觉到叙事推进不够紧凑。
冲突不够深化:Didi谎称自己是half Asian,这个谎言虽然表现了他的身份认同困惑,但影片并未充分探讨这一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以及其对Didi长期影响的可能性。
影片的结尾也未能完全解答Didi在身份认同上的问题。
3. 母子关系的矛盾发展不充分:母子之间的矛盾是影片的核心之一,但矛盾的升级与解决显得较为突兀。
母亲最终表达的“proud”虽然缓解了母子之间的紧张关系,但这一转变缺乏铺垫和前期的情感积累,使得这一关键时刻的情感冲击力有所削弱。
亚裔家庭在北美的融入异化过程,杂糅的元素很多,从姐弟吵闹出发揭露重男轻女的陈旧观念,从亚美交友中窥探不同种族人之间的排外或是理解,从男女交流里挖掘青春期懵懂的情感,从母子吵架内发现亚洲家庭的难言之隐。
看似要拍的东西很丰富,实则透露出叙事的羸弱。
一个个支离破碎的故事支棱不起庞大的话题,来了又去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摇摇晃晃,由于是通过弟弟视角展示,所以人物也都沾染上了他的主观色彩,看着别扭。
而且真正值得挖掘的姐姐和妈妈的故事成了边角料,虽说从弟弟出发看一个亚裔男孩的自卑青春期也有一定看点与讨论度,但老套的剧情和卑微的氛围看着沉闷。
不过导演的新鲜年轻的拍摄手法稍稍拯救了比较闷重的情节,给全片注入了一些活力,拍得闷就成了《年少日记》,拍得活就成了《弟弟》。
弟弟 (2024)6.72024 / 美国 / 剧情 喜剧 / 王湘圣 / 王鹿山 陈冲
姐姐态度的转变,和妈妈的和解,都好突兀
从若干年前 Sean的 3000 Miles 那个短片就开始一直关注,到现在就算能感觉到从短片到长片的变化与困难,但还是极大的羡慕与 Respect。爱最后一个镜头,我妈做东西给我吃也这样看我。
#Sundance2024#11 长片首作👏 很🔥 希望能看到越来越多Asian American的作品得到关注❤️representation真的很重要 北加Fremont长大的弟弟是too Asian for the white kids; too white for the Asian kids. 导演自己的成长经历 能真实地感受到彼时他的pain 一些体现Asian的细节做得不错 比如厨房水龙头上晾着的抹布、出门打遮阳伞的妈妈、切好的水果、两个母亲关于孩子的对话、车库补习班…陈冲和弟弟的表演令人信服 大量近距离的面部特写体现人物情绪的变化 饰演奶奶的导演的外婆很可爱 演得有点出戏 古早的AOL聊天软件和早期Facebook和YouTube的界面很有点怀旧的感觉
看完电影我有些傲慢的正想要去指责片中根本就没有人在努力去变得更好啊,交友失败的弟弟应该先去完善提高自己、事业婚姻失败的妈妈应该对孩子多些关注和耐心等等诸如此类道貌岸然的指点。然而幸好我很快意识到当你面对的,是一个社会结构性的不公时,劝人努力是多么的苍白且虚伪。庆幸我们从没在种族复杂的环境中生活。应付那些完全无解的的矛盾真是太痛苦了。
还蛮新鲜的,在纷杂的00s美学之中,其实也不难去忽略那些在时下或许会被批为落后的东西,而是去专注于感受那些个人曾经也会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对自我的耻辱与流不出泪的伤痛。导演在营造“独属于男主角的视角”上花了很多心思(例子或许是那位酷似王若琳的姐姐前后的转变?),应该也是托自传体的福,但真的抓得很准很细腻,感觉可以期待之后的作品。顺便,虽然之前亚裔美国人系作品也偶有提及,但印象之中这个是最直观地说出了“融入的关键是接受自己”的一部,感觉其实也不仅仅受用于某个群体,着力点找的蛮好,喜欢。
身份认同和成长阵痛同时进行。
平庸规整无趣 只是借着亚裔题材很自我的男权表达
亞裔:呆滯,木訥,麻木,無趣,在外面唯唯諾諾,在家裡大吼大叫,對父母家人重拳出擊
虽然题材啊补充啊blablabla但拍得也太无聊了!拍coming of age没有回望的reflexivity那就没必要拍了,因为只有加上这层才有可能不完全陷入陈词滥调,这个导演让我感觉就是没有能力处理复杂性,希望是暂时的吧(doubt it though
【5】太浅了。《瞬息全宇宙》是用了全世界共用母爱情感通融整个世界见识到“妈”的多样性。本片嵌套了很多新潮流的Z世代的东西,潮流的电脑桌面,DV,YouTube等等,归根到底是中学生的成长日志。关于自己家庭私密最真挚的部分并没有找到合适的表达,以至于最后青春期叛逆,婆媳的东方矛盾全部落在了陈冲的身上,用“Shame on you”,“你们是我的梦想”。这种美式的东西来落脚,非常别扭。只体察到导演的某种真诚,但实在是“太西方”的东方电影了。
如坐针毡,看过导演之前的短片更能感受到此类作品人物本身的重要性,对这种愚蠢无知甚至有点傲慢的亚裔男中学生无聊伪成长故事没有丝毫兴趣。家庭议题也是老套的,原生家庭里的父亲隐身、婆媳关系、姐弟争吵老套到不行,特别是当陈冲说出“你就是我的梦想”的时候我只想笑。
【BJIFF2024 No.05】有自传体的色彩在里面,大概可以看出导演本人在青春迷茫之时,是如何一步步认识自己,最终走上了拍电影这条道路。很巧的是,看之前本人刚看了本届XR单元的《未竟之作》,里面蔡明亮的部分提到他小时候是由于爷爷奶奶经常带着看电影,所以打开了启蒙,但蔡明亮自己表示他很难把自己的童年往事拍出来,因为他的作品更着眼于当下。不同导演有不同态度,也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情。本片对于美国高中生的生活呈现很真实,虎狼之词不少,口吐莲花乱飞,对于暗恋女生的羞涩也让人会心一笑。陈冲饰演的妈妈中规中矩,倒是奶奶令人印象深刻,尤其男主被同学打了之后,老太太一顿佟湘玉式“额从一开始就不应该嫁过来”的输出,把全场观众都看乐了,但也定会想到自己的父母和长辈吧,这就是时刻都在想着子孙的中国式父母啊。
柔声细语的妈,不出意料死了的爸,边缘化的女儿,爱爆炸的小娃。借着亚裔题材的男凝意淫,结尾匆匆呼唤和平呼唤爱。和瞬息全宇宙放在一个赛道会被虐得很惨。如果我有个敢往lotion里pee的弟,我保证拧掉他的脑袋。两分只给母亲蒙尘的艺术梦,本以为会有个交代,没想到就是精神胜利的结尾。行吧,也许砸碎的盘子就是妈妈破碎的现实。
少年羞赧、暴躁,封闭又渴望理解,大部分coming of age电影都这样太类似了,但不难发觉导演在男孩身上找自己影子。青春期到成人的最后一步,是理解妈妈的处境欣赏妈妈的独立人格并且爱她。陈冲扮演的母亲有种不得不为之的自洽,一句sometimes I dream也就带过了大半生,不多的几场戏演绎得很好,最后一幕里仔细端详自己的梦想
老中人在美国都要在车库里偷偷搞辅导班,幽默。。。姐弟之间的关系非常非常共鸣 大概所有家里有两个小孩的人都会非常理解 姐姐拿月经血糊弟弟嘴巴 喜欢这一段 姐姐随时随地judge弟弟 我好多时候也不自主成为很mean的姐姐。。。陈冲演这种困在家庭里郁郁不得志的艺术家妈妈就很不合理!陈冲是会出走的女人!我喜欢这部电影的胶片质感 就像真的回到了很久很久以前的美国但太弱了。表达得太弱了。
Another predictable coming-of-age story... Adding an Asian perspective doesn’t automatically make it exceptional.
东亚人极其拧巴的一生,老美上世纪拍《美国派》的时候已经在讨论如何啪啪舒服了,到现在亚裔还在Google如何接吻,无论ABC说的多标准到头来还是loser。即便无聊的青春期纪录也还能忍受,但最后又回到老母亲为了家庭的自我牺牲,要不导演先想想拍弟弟还是拍妈妈。
二代华裔移民的青春期故事,除了北美青少年那些事,不出意外的还有身份民族认同,故事就是我们能想象的那些事,看着挺有编导自身经历的味。虽然故事无惊无喜甚至有点套路,不过拍得算利索,不怎么矫情的,影像也可期待,新人华裔导演,可期。
《弟弟》是王湘圣的长片处女作,万众瞩目,结束后观众们更是自发的起立鼓掌超过一分钟。《弟弟》讲述了在加州弗雷蒙市长大的14岁美籍华裔男孩儿 Chris Wang,在度过一个暑假的最后一周时,首次经历了爱情的热烈,友情的脆弱,离别的心酸等多种成长的烦恼。用轻松幽默的方式开头,以温情暖心的方式结尾,从多个方面呈现了青春期男孩儿渴望成长却又期待自己得到环境认可的矛盾心理。
在湾区生活,每天都看到fremont背后长得像趣多多饼干一样的山。身边很多当地长大的abc朋友,去他们的爸爸妈妈家里玩,看到他们用了几十年的陈旧中式家具,光线不充足的房间里电影里一样九十年代风格的印花墙纸,院子里的果树和蔬菜,以及两代人间单向的中英双语交流。一切都有一种封闭又小心翼翼的感觉。即使在湾区这样亚洲人极多的地方,abc们也还是不可避免地有身份认同困惑,只是程度不同。而我也介于这两代人之间,不是含辛茹苦的一代,也不是认为这是我的国家的二代。/普通的电影,讲普通的成长和普通的父母,在一个微妙的环境里。小孩真的是父母的梦想吗?还是失去梦想之后生活里唯一的慰藉。/#sundance2024#/发现很多盆友是这个高中毕业的,导演是盆友的盆友。因为情怀大家蜂拥去看,却并没得到许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