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 so sorry,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 电影当中很多个角色都曾对Matt(乔治克鲁尼饰)说过这句话,驾驶失事船的特鲁伊、Matt的远方堂哥、还有“给尸体化妆”的朋友,很多人在心里看着他们这一家的窘境,默默感叹着“Big trouble”。
他手中掌握着”夏威夷最后的净土“,无数人盯着他的选择(包括那群虎视眈眈的“堂兄弟”)。
他的妻子因为船舶事故在医院昏迷不醒。
他的女儿一开口十句话中有九句半脏话。
事业和家庭的天平共同瓦解,Matt看着躺在病榻上的妻子,影片开头的笑脸如今变成小儿麻痹似的扭曲,尽管他们过去的经历不够愉快,但那一刻,他是真的想让她醒来。
套用一句话“不如我们重新开始”。
如果我们把《后裔》拍成中国式的温情,Matt应该立刻组织亲友到有妻子记忆的地方采集线索,最后妻子被真情感动睁开双眼并留下幸福的泪水。
(详情参考情深深雨朦朦) 夏威夷的海浪不会因为谁的泪水而停止,医生很快宣布,Liz抢救无望,撤下呼吸机后仅有几日可活,可大女儿似乎一直不怎么伤心,无奈Matt说,我们该好好谈一谈,然后女儿的眼泪落在落满枯叶的泳池中,她红着眼眶有点嘲讽地问Matt,你真的不知道吗?
妈妈早都背叛了你。
Matt无法相信,或者在他心中有过这样的预感,但他无法想象他会在这个时间,这个场合,这个对话中,得知了对于一个男人来说无上耻辱的事。
可他又能如何,他该找谁怒吼“你他妈敢背着老子搞婚外恋”,他该找谁解释“我一心工作还不是为了你为了这个家”,他在前一秒还劝着女儿“不论妈妈跟你吵过什么,都要忘掉”,下一秒他却不得不接受自己脑袋上闪耀着的绿帽子,得知真相后他一路小跑到朋友家——他知道他在别人眼中早已经是一个笑话。
他想,他该见见这个男人。
这个叫布莱恩的男人有着美满的家庭和美好的未来,他租住在Matt堂兄的房子看潮起潮落,他还能在Matt的交易完成后赚得一大笔委托费,更重要的是,他还上过Matt的女人。
Matt找到了布莱恩,在门口他们终于对峙,大女儿支开布莱恩的妻子,Matt最后对布莱恩说,你根本就不爱我老婆。
这是个充满谎言的桥段。
Matt说去见布莱恩,他给出的理由是该让布莱恩见妻子最后一面,可Matt真的这么慷慨吗?
当他作为一个男人的尊严被践踏时,他还会单纯地为妻子的情人着想吗?
他恨不得杀掉布莱恩,或者是当着布莱恩全家人的面说出真相——Matt知道该怎样毁掉这个家庭,对他来说这易如反掌。
可面对女儿Matt还是给出了相对温情的理由——让这家伙再来见你们的妈妈最后一面吧。
事实上,他只想见见这个男人,Matt无法与妻子对峙,他的委屈只能通过这个陌生人宣泄。
而布莱恩,在他的含糊其辞中,我们无法给他和Liz的感情下一个定义。
“不知道怎么回事这一切就这么发生了”,或许真的就是这样,布莱恩也不确定是否爱过Liz,或者是,他忘了。
可能他爱过,在某个夜晚Liz家的高潮过后,躺在Matt睡过的地方。
所有的矛盾在这一刻交汇,我不知道一个男人该拥有怎样的肩膀才能扛起所有责任,我也不知道Matt是不是该毁掉第二个家庭,他的家已不再完整,从头至尾他好像连正儿八经的悲伤都没能来得及,麻烦接踵而至,他甚至没能过问大女儿和Sid的关系——这个神经大条吊儿郎当的闯入者,在一个照例失眠的夜晚,Matt和Sid谈话,提及Sid的父亲几个月前因酒驾去世,Matt的眼神黯淡了几秒,他看着眼前总是爱乱开玩笑的少年,也许让他和大女儿待在一起也不错。
Liz生命的最后几天,犟脾气的父亲依旧抱怨着Matt,嘴里絮叨着女儿生前的坚强和忠贞,Matt无奈于老人的不知情,又不忍增加他的悲伤,镜头切换到Matt的侧脸,说“她值得她想要的一切”。
大女儿和Sid此时和Matt站在一起反驳老人,老人似乎明白了些什么,可毕竟死者为大,更何况白发人送黑发人。
都结束了,Matt拒绝了土地买卖,或许他还是不愿让布莱恩得到这么多,或许他真的意识到自己是夏威夷这片土地的“后人”,不管他想守护的是什么,都是值得原谅的。
布莱恩没有出现,倒是朱莉带着胜利者的同情和泪水来到病房,Matt最后把她推了出去。
当Matt带着两个女儿,把骨灰倒进蔚蓝的海水中,他们的心终于归于平静,生活还是会在冰淇淋和电视中安然度过,时间会带走一切。
再见了,我的爱人,我的朋友,我的快乐,我的伤痛。
在我爱着你的年月,身外之物让我们渐渐疏离,你用背叛惩罚了我,却也惩罚了你自己,我可能不会恨你,也不会再爱你,这是我能抵达的,最好的结局。
以家庭喜剧, 或者家庭伦理剧来概括这么一部片子大概有失偏颇。
表面上, The Descendants 讲了一个夏威夷地主后裔在妻子濒临死亡的时候发现她出轨的事实,而他在种种挣扎之后终于平静地送走了妻子并带领两个女儿走过了这段痛苦的故事。
但这部电影不叫 "The husband and wife" 或者 “The Fathers and daughters", 却叫做 ” The descendants", 很明显,家庭伦理只是个外衣,它要讲的无关风月,而在信仰。
对于家庭和爱人的坚持,就如同对所生所长,养汝育汝的土地和传统遗产的信仰。
电影开篇便交代,他忙于公务,无暇家庭,与妻子长期冷战,对女儿无甚了解。
妻子出事,他不知所措,突然间意识到家庭的重要,决定等妻子康复后他们重新开始。
医生却告诉他一切为时已晚,他的妻子不得不被拔掉生命支持系统等死。
他痛苦地寻回与母亲关系恶劣的叛逆的大女儿,告诉她母亲所剩时间无几,要大女儿好好对待母亲。
大女儿再也忍受不了心里的煎熬,告诉他自己与母亲交恶是因为母亲出轨被她亲眼看到。
他一无所知。
他吃惊,他不可置信地愤怒。
他不愿相信,直到从妻子最好的朋友那里逼问出真相:如果不是这场事故,她几乎马上就要提出与他离婚。
与此同时,他从祖辈上继承下来的土地进入了开发商的视野,新的度假村,宾馆,住宅区都在想他们伸出橄榄枝。
他是决策者。
对这块土地是出售还是继续持有被提上了家族的议事日程。
他从妻子的朋友那里问出了一个名字 : Brian Speers. 在和大女儿“共谋” 后, 一家人踏上了打着旅游旗号寻找妻子奸夫的旅程。
碰巧的是,Brian Speers 是个 real estate agent, 而且他们家族的土地正是要卖给 Brian Speers.这里电影的暗示已经相当明显。
妻子出轨 Brian Speers, 而他们家族的唯一宝贵遗产,土地, 也将面临被出卖给Brian Speers 的命运。
他要以何种心态面临濒临死亡的妻子,要用什么样的心态送走与他曾经相伴相知的爱人,要怎么决定这块土地的从属,特别是,他要怎么面对,这些他生命中最珍爱的人事物将要出走而去的 Brian Speers? 第一次他们偷偷来到Speers家门前,大女儿问他:what do you want to do ? 他无措的嚅嗫:“I just want to see him.” 将一个心力憔悴中年男子的无奈心酸,落寞懦弱表露无疑。
也就是这个时候,我突然觉得乔治克鲁尼脱去了那个永远嘴边带着玩世不恭的笑容的好莱坞花花公子的放浪形骸,融入了这个真实的中年男人。
戏剧高潮无疑出现在那个对峙。
他矛盾于对妻子的尊重和爱,最初死命压抑心中的魔鬼,想要扮作好人,告诉他妻子爱着的这个男人,她要死了,请你去看她,和她说声再见。
然而他终究没能忍耐。
他纠结于他们什么时候相遇,是不是去过他和她的卧室。
他问他是否爱她。
他的眼神透着绝望,不甘,更多的是矛盾,深深地矛盾。
他希望他不爱,若是他们两情相悦,他便真真成了局外人;他又希望他是爱的,他的妻子的爱也曾得到过回应,他所爱的人被人珍视着,哪怕他已经无法在她身边。
Brian Speers 回答:I think it's just sex, but she took it too seriously. 至此,他再没什么话需要对情敌说了。
她还是他的,即便她的心已经不在,但是,她是他的。
他带着女儿站在坡顶鸟瞰他们的土地。
他说,他从没为他们的土地付出过任何心力。
他把它的拥有视作理所当然,直到快要失去它。
他俯身在妻子唇上落下最后一吻。
他说,goodbye,my love, my pain, and my joy. 泪水滑过脸颊,落在妻子的眼睫,他用所有的爱和包容,送走了她。
但他终于明白,他的过去,他的遗产,他的土地,他从祖辈那里继承的一切,是他生命中的意义。
他相信没有人能比他更爱它。
他的堂兄提醒他,七年之后这土地就到期,那时你就没主动权了。
他说: we will figure out a way to keep it. 她没给他留住她的机会。
这次,他会为了他的土地,奋力一搏。
在遭遇了人生的背叛和特殊的境遇后, 能不能始终维护最初所爱, 能不能坚守原来的信仰,能不能留住那颗不曾受伤的赤子之心。
能不能原谅,能不能感恩,能不能终于懂得重要的是什么。
The descendent, 把一个关于坚持,关于信仰,关于包容和重新开始的故事,讲得欢乐,讲得隐忍,讲得潸然泪下。
P.S. 一个好的故事,里面的每个人物形象都是立体的。
Matt King不消说,他的行为就是个矛盾集合体。
他恨,是因为爱得深;他想装好人,可却压抑不住自己的报复心;他大骂妻子,却不允许任何其他人包括女儿,说她一句坏话;他说卖不卖土地我随大流,可最后却令人恨得咬牙切齿的坚持。
叛逆聪慧的大女儿对母亲有怒有恨,在得知母亲将要去世的那一刻,伤心,悔恨,和仍无法原谅母亲的痛苦,集结在脸上郁结于心头,只能靠沉入水底去掩饰那一刻的慌乱无措。
大女儿的男朋友sid刚出场时言语白痴惹人生厌恨不得一脚把他踹到爪哇国,到了最后同样直言不讳的行径竟然莫名可爱。
外公老人家仗着自己辈分儿大,撂的都是狠话,说得也只是一个父亲爱女儿的心情罢了。
人性的矛盾和多面,这个故事讲透了。
好久没有这样喜欢一部文艺作品了,亚历山大·佩恩完美的导演加上乔治·克鲁尼绝赞的演出,让我度过了一个难忘的两小时。
这是一则关于家庭、爱情、做人的寓言,所有人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生活轨迹和方向。
(有一定的剧透,向下看谨慎).............乔治·克鲁尼在全篇中饰演一个有些可笑甚至可悲的中年角色,可笑的是他不知道自己可悲,更可悲的是他也不知道自己可笑这个父亲的角色在喜剧层面有点类似《狐狸老爸》,当然,套用电影在结尾前的一句台词来讲,克鲁尼实际上就是“complicated”和"confusing",在这样的一个看似复杂实则简单的夏威夷故事里,充满困惑的马特最终解开了自己的困惑。
通过有些苦涩的一系列经历,他终于得以走出了原来的自己,走向了新的自己,失去了很多东西,但得到了更重要的其他东西。
当然,对于其他人又何尝不是呢?
这部作品出色的地方就在于除了捧出了克鲁尼主演的马特,其他的角色,个个都栩栩如生并令人深思,每个人都在这个故事的结尾重获了不同程度的新生。
亚历山大·佩恩之前自己只看过04年那部《杯酒人生》,当时看片量还很少的自己并不能完全欣赏,这次佩恩再次送出一部出色的人生小品,我想,金球奖最重要的两个奖项是最好的证明,个人严重看好克鲁尼的男主角之路至于最佳影片,还得看《雨果》和《艺术家》究竟如何,相信奖项在它们三者之间产生。
片中有两段片段个人认为非常经典,一个是克鲁尼扮演的马特在得知自己妻子红杏出墙时候的狂奔以及他自己拦住女儿一行人,自己一个人在病床前骂自己的妻子,尽情的宣泄自己的情绪。
1、爸爸的心态和情绪会很大程度地影响孩子,你如果很开心很阳光,孩子也会快乐成长。
2、很好的剧情片,全片都是慢慢的吉他,没有快的背景音乐,单纯的对话。
3、这种音乐搭上夏威夷的风景很棒,看了很想去夏威夷。
4、大女儿越看越有趣,虽然老是讲粗口,但很有想法,漂亮聪明,总是在关键时刻帮到老爸。
这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亲人之间的爱。
最后乔治克鲁尼吻别妻子,即便对她的出轨很难受,但在这一刻他说“goodbye my love, my friend, my pain, my joy, goodbye, goodbye。
最后在海上撒骨灰时,只有家人的陪伴。
最后一幕三父女坐在沙发上一起看电视真的触动到我,很感人很温馨,你吃我的雪糕,我吃你的雪糕,在我看来是Love,没什么比这些更珍贵。
乔治克隆尼的电影,有两部让我流过眼泪,一部是完美风暴,当影片结尾,女船长开着船驶出海湾,已经葬身大海的老船长再次说起出海时的美妙感觉,我的眼泪忍不住流下来,我开始喝手里的啤酒,任由情绪肆意宣泄,当时寝室门大开,哥们儿正开着CS对着话筒骂街,走廊人来人往,只有我不存在。
另一部就是《后人》。
乔治克隆尼号称钻石王老五,人们热衷看他在戏里戏外泡不同的妞儿,赞叹他的魅力。
然而这样两部他的角色完全没有爱情,至少是胜利者的爱情的电影,却让我被这个男人饰演的角色深深打动,在没有女人的衬托下,他展示了勇气,展示了浪漫,展示了责任感,展示了一个男人能够拥有的大部分美好品质。
我不是gay,我喜欢看他在电影里泡妞儿,我讨厌煽情,这部《后人》是一部我流泪的喜剧。
我希望尽快忘记这部佳作,然后再看一遍。
故事其实很普通毫无新意,归结于导演的会讲故事和克鲁尼的表演才挽救、或者说或多或少的弥补了这一点吧。
深夜处于骚情状态,只想说说我自己印象深刻的部分。
首先就是从来没醒过来的Matt的妻子Liz,这个女人除了一开头那个大笑着冲浪还是划船的镜头之外,全篇都是以一个濒死的并不美丽的状态躺在床上一动不动,我们所有关于她的了解都来自于第三者的叙述,而影片中任何一个人提到将死的Liz都是一样的调调:她很坚强,很乐观,是个斗士,充满生气,肯定会好起来的——但实际上她究竟是怎样的人我们都无从知晓,她在昏迷之前的种种种种都再没有必要去刻画,只是这样一个人即将死去这一点是最重要的。
死亡总是如此,能轻易的化解一切活着时的矛盾、痛苦和愁烦。
无论多么的不可原谅不可释怀不可调和,一旦和死亡相遇的时候,都统统退让和败下阵来。
究其根本,活着造就了一切可解的可能性,所以我们才敢如此肆无忌惮的发泄情绪歇斯底里毅然决然,因为我们在内心深处还深深的明白,此刻无论断绝到什么地步,明天总有再挽回与愈合的可能,活着这件事本身就是最终极的机会,平等的给予了我们所有人。
然而死亡呢,死亡才是将这一切可能性切断的质变。
一旦是生命的终结而不是其他的什么横亘在彼此之间,最后的拯救方式就此被瓦解了,一切也都因为死别这件事而成为了不可解的永恒。
说到底,人们到底有多轻易会恨一个人,又有多困难会原谅一个人,皆因还存在着万能的选项,皆因还有那一条此刻不必走却又依然存在、未被堵死的后路。
人啊,总是如此,只有等到不可挽回的那一天,才能真正的愿意去挽回。
其次,是布莱恩的妻子来看临死的Liz那一幕。
这个女人知晓了丈夫的出轨,却跑来第三者的病床前看她最后一面,她在床前痛哭,用一个宽容的被害者的身份大叫着我原谅你了,我原谅你勾引我的丈夫我原谅你妄图拆散我的家庭,我原谅你了即便我应该恨你——这是多么微妙的表达啊——我原谅你了——为什么会原谅你呢——因为你就要死了,因为你此刻躺在病床上一点也不美丽连生命都失去了,所以我原谅你了——这样的潜台词是多么的强悍却又隐藏在一个女人的心思里啊。
而这样的潜台词未必被Matt把握到了——男人和女人的差异就在这里,他只会觉得这一个女人歇斯底里情绪失控,所以才说着够了然后把她架出去,还在嘴里说着安慰她的话:他(布莱恩)不爱她,他从未爱上过她。
而布莱恩的妻子出门前最后的一句才真的说出她的心里话,她说,我知道(他不爱她),所以今天我才来——女人啊,当面对一个竞争者的时候,唯一能够平复她的愤怒嫉妒的因素,还是在那个男人。
即便这个竞争者不再美丽而富有生气,而且即将失去生命,那也不构成最重要的可谅解原因,唯有自己的男人不爱她,唯有如此,才足够了结这一切,才足够扑灭自己心中的那一团怒火。
最后还有一点就是Matt在病床前对Liz的最后告白,实实在在打动着我——即便是那么直白而庸俗的告别句式,可如果某天某时某地我要和我最亲近的人说再见,又还能有什么词语比这些更感人呢。
那些对我们重要的人,就是我们的爱人,朋友,亲人,就是我们的痛苦也是我们的快乐之源——在我心底里,要和他们永别的那一天,我希望永远永远也不要到来。
我希望永远永远,也不要和他们说再见。
来来来,我问你,如果悲情老男人Matt没有发现布莱恩给自己戴了一顶绿油油的帽子,他还会不会在协议书上签字,会不会油然而生厚重的使命感,发表出结尾那段“对这土地爱的深沉”的宣言。
协议书摆在面前的时候,我看到的是一个落魄男人近乎抽搐的嘴角。
此刻焦头烂额的他直觉到自己马上就要被人卖了还要义无反顾地帮着数钱,而且直到此刻,他依然不能找出一个摆得上台面的理由拒绝签字,同时又不在满坑满谷的亲戚面前颜面尽失。
这样一部电影叫做“后人”,有一种撕毁了祖先画像的荒诞感。
起先我带着沉重的民族感情,准备看一部三观正确,勇拒资本主义大潮侵蚀的正剧,但剧情过去一半,违和感越来越重,我尚且没回过味来,身边的CY已经笑得打迭,“太惨了,啧啧,太惨了”,果然男人最了解男人生命里的悲剧,老大叔Matt的人生在几十年的一成不变之后,忽然跌入了无穷无尽的真相启迪模式。
妻子因事故在医院等死,自己不得不照顾孩子才发现小女儿满嘴脏话俨然一个色情狂,而大女儿夜不归宿,换起男朋友如同换衣服,却挑了最不靠谱的一个陷入真爱模式。
真爱的爸爸是老当益壮的暴力男,而妈妈生活的世界只有她自己可以理解。
Matt在妻子的病床回忆恍惚的往昔生活,才发现妻子出轨已久,而奸夫正是自己即将变卖祖产的对象。
这个人介中年前凸后秃的男人忽然发现,自己被塞进了小丑的衣服里,悲剧地浓墨重彩。
后人日复一日地过着自己的后现代生活,而祖先在银色的相框里永恒不动,高尚地沁人心脾。
这个21世纪的普通律师,只能从照片里想象祖先的光荣,她是卡美哈美哈家族的公主,却勇敢地嫁与商人。
而几个世纪之后,传说只剩下了一庭院状似流浪汉和喜剧演员的后人,想法设法地在土地信托解除之前卖个好价钱。
这些以奇异的方式和妻子的出轨与自己的中年危机搅在一起,将祖先和土地的重大搅得粉碎。
也许若干年之后,当Matt也成了相框里静止不动的影像时,他最后的演讲里的窘迫也会不再显眼,他会成为保住夏威夷土地与文化的英雄,同样高尚地沁人心脾,被后人继续瞻仰。
即使人们发现了他请求布莱恩与妻子见最后一面的故事,大概也会成为祖先宽厚高尚的写照。
高尚和荒诞苦情只隔一线,只因为他们是祖先,我们是后人,中间隔着汩汩的时间之流和文字之间的大段留白,大事记式的概要代替了代入式的体验,我们负责生活而祖先负责高尚。
而让我们忘了,其实我们在这篇土地之上,并无新事。
后人这部电影高高地捧出祖先,也令人沮丧地消解了祖先。
祖先的身影从墙上的一张照片,展开成最后挤在一张毯子里分食冰淇淋的父女三人。
令人追忆的祖先,其实只是平凡生活里的英雄梦想,照亮的是散落一地的生活庸常。
那些和后人留着一样血液,共用一样last name的人,他们漫长人生里零散但耀眼的光芒,于后人是一枚借来的勋章,烛火辉煌之下灼灼其华,而一旦看清这勋章一身的氧化物,也就看清了时间的锈蚀之下,其实无人例外。
从电影情节的最初就能看出他不会卖掉那块地。
在观看整个影片的整个过程中,我都在幻想着突然出现某个戏剧性的情节,妻子突然流泪开始从植物人复苏了...地产突然不必要再卖,突然有特殊情况皆大欢喜了...... 好让这部电影不会成为一家人眼看着死亡降临而毫无对策的悲剧。
然而没有,当然不会有那样一个戏剧性的情节,那样的情节会毁了这部电影。
地产没有被卖掉,也没有用什么好似励志的感情方式将它留下来,一切都那么自然又真实。
这样就让人很平稳的体会到了生活。
这部跟《飞越疯人院》,是这两个月以来看过的十几部电影里 唯一的两部让我从头到尾安安静静看完没有“快进五秒钟”、没有“暂停”的作品。
这部是温情的,是平和的真实的温情。
偏偏我就是受不了那样的气氛,主人公从头到尾只流了一次泪,喜欢它的观众却稀里哗啦从影片中间哭到最后......
此片斩获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它描绘了一个自以为是但又认真负责的丈夫如何毁灭自己的世界,而后重塑它。
在夏威夷这样的天堂里,你可以认识一个典型的老美国人:克鲁尼所饰演的地产商Matt是一个认真负责全力为家庭赚钱的好丈夫,是朋友眼里的老好人,亲戚眼中的话事人,是个称职的律诗,是个极为有钱的成功人士,是个真爱自己妻子忠贞不渝的好男人。
可惜,这些名号就是他的全部了,除此之外他什么都没做!
在妻子面前,他是个沉默的人。
他虽然爱自己的妻子,但他没有和妻子进行过任何沟通。
于是自己的妻子靠着激烈的水上运动,靠着和一个根本不爱她的男人偷情外遇来寻找生活的激情,最终也死于事故。
在女儿们面前,他是个沉默的人。
他爱自己的女儿,为了防止骄奢淫逸给她们历练的机会。
送她们去最好的学校。
但是他连自己女儿不吃什么都不知道,更无从谈起理解她们是怎么想的。
面对濒死的妻子,叛逆的女儿,外遇的真相,以及一直瞒着自己的朋友。
Matt痛不欲生,但是凭借他多年“严肃”出来的心智,他只有缓缓跪下低头检索自己亲手毁灭的世界。
银丝下深邃的蓝色眼睛里,智慧自信坚定的目光瞬间灰飞烟灭,留下的空洞几乎可以吞噬宇宙间的一切。
面对这样的现实,他只能再一次选择沉默。
Matt没有做错任何事情,因为他实际上什么都没有做。
他就是这样一个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好男人”,深爱自己的妻子和孩子,教科书般的为家庭做着贡献。
但是在他的眼睛里,冲浪逛街甜言蜜语不过是生活的附加品,既然是附加便无需关心,他能给你生活的一切物质基础但他从未学会给你一个泡泡糖那样甜蜜短暂的插曲。
如果说跟上一个人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那么Matt的生活富裕,而又乏味。
与他相同的是北上广30%+离婚率下隐藏的那些狗血故事,这些人大概也没有做错很多。
正如新闻周刊的中国婚姻调查报告所说,现在的离婚理由已经扩展到律师们无法调解的领域,因为它太简洁了,只有三个字:“不爱了”。
快速发展的都市和其它种种社会因素就像巨兽一样,消化着它腹中那些苟且者的心智。
时间被各种终端设备切割的支离破碎,只要肯在线上说,绝不当面谈,城市太大了,赶到同一点绝对是一种浪费时间的行为!
聊天内容也在无限娱乐化,没有人在谈自己生活中的趣事,所谈论的无非是刚刚post到手机上的热点新闻。
在一轮又一轮的聚会中,插科打诨欢声笑语,这是真实的快乐,同时也是最好的现实麻醉剂,药效过后面对生活重压不免有些孤独和空虚。
因为这样的聚会是为了娱乐,这样的工作是为了活口,这样的匆匆碌碌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不那么慵懒,这样的喧嚣吵闹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不那么孤单!
充实是向着自己想要的目标迈进,沟通是和可信赖的人交流生活的理解。
占满时间并不充实,齐聚朋友也会孤单。
毕竟现实中很少有人关心你的感受,即使有人试图关心它的时候你也会习惯性对来人保持一千分的警惕,然后把自己的内心冰封起来,让它在那个瞬间看起来强大而坚硬,随后甩TA一个“呵呵“,几乎忘记了化冻后的反噬有多痛。
在未来的某一刻你只好选择沉默,因为在之前的狂欢里你已经透支了自己对白的份额!
影片最后Matt原谅了自己的妻子,处理好了妻子的外遇对象,又和女儿们重归于好。
Matt重构了自己的世界,他至少尝试了两点:1.让生活充满情趣,让快乐成为习惯 2.Handle那些情人和朋友们无从关注的世界生活情趣更多的是一种习惯,只要仓廪实和衣食足可以解决,一个人就能力挖掘和创造出快乐的点。
生活重压并不会过度盘剥一个人的时间,时间是生命的基础要素。
将碎片化的时间组合起来玩一些有趣的事情,也可以更好的经营感情。
毕竟男人要满足的也不全是兽欲,女人不管多大也渴望一些粉红色的梦。
创造一个宇宙级的浪漫只需要一点点背景知识,给TA摘一颗星星花费9.99美元,过于拮据的你可以选择绘画谱曲或诗歌。
如果完全没有拓展才艺的时间,甚至可以像我认识的一个人一样不断磨练自己甜言蜜语的能力,几十年下来深入骨髓。
有了从生活中挖掘幽默感的能力,才有塑造更好的沟通交流渠道可能,乐观和自信是幽默的附加产物,它们可以改变你的精神世界。
昨天凌晨一个人po到微薄上一条信息抱怨需要深夜赶文章。
我回了一句说:”没用的,发泄完了继续工作吧,这个时间点看到这个微薄,然后帮你减轻工作量的除了你妈不超过3个,睡咯,你就等着雅诗兰黛也没法修复的黑眼圈吧,哈哈哈“在我的眼中,世界上不同人对你的关系可以归类成以下几种:1.TA们会关心你成功的时候,这是所有人都做到的,包括路人2.他们关心你失败的时候,朋友们大部分会做到这点,毕竟几句安慰的话总是暖心的。
3.TA们关注你的生活过程而非大结局,核心朋友圈的人可以做到这些,有的时候TA们会trace到你最近的状态然后给于鼓励或安慰。
继而是聚会或建议。
4.当TA发现你过的艰难的时候,给出了时间成本允许下的帮助,给出了更好的交流和分析,他们选择了行动而不仅仅是口头的几乎话。
这是很可贵的一笔财富,决不能丢弃。
几十亿人里寥寥几人会关注你的感受并愿意分享和交换理解,更重要的是愿意燃烧自己的时间让你过的更好一点,trace你在生活过程中遇到的麻烦。
这极少的人是我世界的最后支柱,感谢他们在一些困难的时刻没有放弃我,才让我一个如此折腾的人不断变的成熟一点。
我认为Matt最终是个好人,因为他尊重自己妻子的选择。
我理解中女性追求掌握自己命运的力量,当然男性也是。
尊重和信任你爱的人是通向美好结局的唯一途径。
饿了吧? 我煮面了,可以来吃!
生活确实不易,也没有那么多疯子般的理想主义者燃烧自己照亮前面的道路。
没有长远规划和目标,没有坚实的精神支柱,没有执行力,没有归属感没有爱,这些是都市里可见的常态但绝非不可改善。
至少在世界毁灭前,你可以选择从那些喧嚣的聚会中结余出几句话的quota,整理整理自己的思绪,把生活过的更有趣一点,然后向身边的人问上一句”最近你还过的好嘛?
“
乔布斯老爷子有个著名的观点,每个人现在所经历的,将在其未来的生命中串联起来,正是这种信仰让他没有失去希望,使他的人生与众不同。
并不是每一个都愿意相信这样的观点,我们的过往,往往有很多我们恨不得一笔勾销的败笔,也有一些我们深知再也倒带不了的惊鸿一瞥,很多人恐怕都像老帅哥布鲁尼所饰演的马特一样,内心默念,只要这件事情过后,一切都可以改变,过去都能不算数了,又能回到那可遇不可求的初相见。
《后裔》这部片子在今年的奥斯卡一众入围片里是个异类,跟别的卯足了劲朝着小金人而去的那些剧情繁复、政治正确、人性光辉的片子相比,它显得尤为安静。
夏威夷的故事底色,充满了岛国风情的弹唱,简单的人物关系,构成了这部形式上非常不美国,但是内容却很美国的电影。
看惯了那些张狂的喧闹的荒诞的美剧,可能会不太习惯这部电影叙事的缓慢平淡。
但事实上,这部电影用了一种委婉的方式,揭开了美国人真实生活和价值观的面纱。
是的,不管你承认与否,我们每个人,都是被过去和历史裹挟的后裔。
电影中的故事虽然只是短短几天之内发生的事情,但是时间轴被马特那些旁白里的碎碎念拉的很长很远,我们可以想象马特的家族和夏威夷这片岛屿给他根植了怎样一种纠结的价值观,也能想象的到他和他出了事故昏迷不醒的的妻子的中年危机,还有他和他两个令人头疼的女儿,又是让他怎样不愿面对。
虽然,这一切都被他妻子的变故,完全的打破了。
作为一个女生,会很同情马特那种手足无措的境况,妻子将离世,女儿叛逆,家族的一个重大决定等待他做抉择,你能想象么,一个职业大律师,开始向自己女儿的同学求助自己的人生命题。
当然,他自己恐怕也知道,这个青春期的小男生的答案不可能拯救的得了他。
但是碰巧却给了他另一个看待生活的角度。
当马特突然从自己大女儿嘴里得知,自己快要临终得太太之前一直在背着他在谈一场婚外情的时候,他好像真的有点 hold不住了。
他的太太,故事的当事人,已经无法当面对质,他急需找到一个发泄的出口。
这件事情,让他和自己难搞的女儿却突然成了同盟。
他们一起上路,寻找那个让他妻子背叛自己的始作俑者,却突然发现,原来这个人和自己家族的事务紧密相连,好多事情在他的找寻中不期而遇,串成了一个更为清晰的故事,却又引出了让他更为艰难的抉择,是原谅还是遗忘,是和家族的过去说再见,还是为家族守护一段珍贵的记忆。
最后,他放下了他本已举得高高的拳头,也打开了他一直以来习惯逃避的心。
原谅妻子,就意味着他要和妻子那段让他不堪的过往和解,而放弃对家族土地的出售,也意味着他重新承认了家园和这块土地上的历史之于一个人的意义。
而我会突然想起,在故事的最初,马特是个理性的职业人,他的价值观面目模糊,他在家庭里扮演的角色也无足轻重,他仿佛习惯了被女儿嫌弃被妻子抱怨,仿佛习惯了这就是一个美国中年男人该有的状态。
此时,他恐怕又重生了一次,并不是像他所以为的那样,将过去敲的粉碎,把时间化作烟尘,相反,他的内心把过去和历史重新清洗了一遍,更加清澈明白,更加知道自己从何而来,该向何而去。
既然我们都是时间和记忆的囚徒,那么,我们总归都会和过往握手言和。
克鲁尼职业生涯的最佳表演!一个父亲的遗产,一个丈夫的抉择。Alexander Payne总能抓住人心最柔软却也最强大的一面在黑色幽默的晦暗人生里挖掘出最美丽的人性光辉。
浪费了我一个中午吃午饭的时间,抱歉一点家庭或者教育意义都没看出来
如果hugo还不行的话今年真是没多大劲了
高富帅生活体电影
2012-110
相当平淡,剧情毫无惊喜,乔治克鲁尼一如既往的没有演技可言
果然观影感受是相当个人的 实在不喜欢生活化的叙事节奏配以戏剧化的角色塑造 夏威夷风光不错
这是多么美妙的夜晚,你躺着却无法入睡,世界在你的身体里面,却总是抵不上一个思想。Matthew Lillard…胖成这样……大女儿哈灵~大女儿对象哈槽~
无论小清新片风或克鲁尼隔靴搔痒的表演甚至夏威夷美景 对我而言都不受用 casting很是问题 这么多角色除了Syd都无惊喜也没说服力 之前媒体和评论家们的盛誉 我都找不到共鸣 The last thing really bothers me, why the hell do all movies need to go 2 fucking hours long? Less is more people!
家庭戏,挺细腻的 家庭主题。爱
各方面都十分平庸的电影——包括乔治克鲁尼的表演,看完这个片子就会明白他今年拿不了影帝实在是情理之中。
年纪大了,看电影的口味就变得奇怪起来。太火爆不行,太清淡也不行,但心灵鸡汤类的电影始终与我无缘。克鲁尼的表演我很喜欢,夏威夷元素的加入也很讨喜,但这的确不是我的菜啊!
一部拍了也就拍了的片子
A family seems exactly like an archipelago. All part of the same, whole, but still seperated and alone. And always driftimg slowly apart. --
神马玩意儿!!我讨厌这样有的没的……看得时候一直隐隐希望那个妻子突然活过来,跳出来,那还有点意思……唯一亮点就是觉得那个男小三的老婆好漂亮!
乔治克鲁尼这换戏路真不算成功
从一场意外来发现一个男人与一个家庭,他兢兢业业的工作,挣钱养家,心地善良、坚守道德,为家庭提供强大的保护伞,一个不择不扣传统的好男人;却难以给家人提供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于是妻子出轨、子女叛逆,直到意外才如梦初醒。关于男人、女人、爱情、家庭、幸福的话题,每人都有见解,又说不清。
断断续续的看部电影最大的坏处 就是看完之后完全记不起它说了什么故事 我到底看完了没? 或者这电影本身就没什么故事可言
克鲁尼就是不入戏嘛。如果增肥会不会好很多。剧情也很平淡,甚至肥皂。文艺2B影评的最佳选择。PAYNE里最不喜欢的一部。
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