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学包括了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医学,生物学,语言学等等学科,金赛教授是第一个在大学开办性学的人,印第安纳大学的性学课即便到今天也很前沿。
中国至今也没见有哪个大学开办类似的学科。
说回电影,金赛在婚前还是个典型的学术狗,婚后尝到甜头后才发现原来这事情这么有意思,于是在性这条路上越走越远,除了开办性学课,也不断突破自己的底线,同性,婚外恋等等。
电影表达的还只是一部分,在当时的环境下的确不容易。
我相信他的出发点是好的,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性,尤其是新婚夫妇,但后面跑偏(性瘾)也不能否认。
对这方面感兴趣的朋友,本人推荐三本书<海蒂性学报告>,<金赛性学报告>,以及福柯的<性史>。
其中包括了女性及男性自慰分类,性爱中的心理学,性对婚姻的重要性,同性的性,SM等等。
这三大性学经典看完再来看这部电影感觉又不太一样。
最后套用我一个性学教授朋友的话:“love is fire, sex is oil, put more oil on ur love! ”话说每次见面问你做爱了没有,还真是感觉很奇怪啊...
在《性医学》课本的绪论中第一次了解到金赛,进而找了电影来看。
书上说他在1948年和1953年分别出版了《人类男性性行为》和《人类女性性行为》两本书被誉为现代性学的第一座里程碑。
当时的美国还是一个十分保守的国家通奸被当做犯罪,同性恋会受到惩罚,不仅如此,还禁止传播避孕信息,禁止开设夜总会等等,金赛的研究在当时可以说是惊世骇俗,且影响深远。
看电影时有两条弹幕让我印象深刻。
一条是不知是为了“研究数据”还是其他,金赛的一个助手和另一位助手的妻子发生了关系,弹幕说“只关注人类的生物特性,忽略了社会属性”,另一条是结尾金赛在树林中向妻子表白,弹幕说“婚姻和社会道德准则就像树的根,束缚了性的自由,但也因此让人和社会更加生机蓬勃”。
在长达大半生的研究中,金赛一直在强调理性不参杂情感,所以他在和助手尝试过之后也能毫无波澜的告诉妻子,在发生了助手的事情后也有不解和无奈。
我发现很多做出空前贡献的科学家都有点不疯魔不成活的意思,可能正是因为是前无古人的,成就影响深远的同时也因为没有“前车之鉴”更容易犯“激进”错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和金赛一样理性,真正的性又岂能和爱完全分离,就像助手所说,sex,no,fucking。
金赛的研究成果无疑是贡献巨大的,学术贡献之外(美国金赛性学研究所扔保存着他和同事们最早的调查研究资料)他解放了很多人的思想,让一些人知道原来自己并不是特殊并不是有病并不是罪不可赦,但思想解放的同时,道德准则更应被牢记,因为除了性或者说fucking之外,还有爱,婚姻,责任。
这些都要复杂的多。
纯真而执着的Prof.King,以一己之力推动了性学体系的研究进展,以实证的研究方法论证了人类性爱方式的多样性及性取向的多元化,对破除性的污名化贡献甚巨。
反观国内同行研究,性学领域专家潘绥铭等教授的研究及著作宛如昙花一现矣,逐渐淡出公众领域,性学的池塘泛起两朵浪花后重归于寂静无声。
相形之下,国内清一色的宣传和报导都着眼于如何最大程度利用好人口红利,经济人是人文科学领域研究的底色,学术共同体距离回归人的主体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最后引用很喜欢的两句台词共勉:
本无心看这部片子,由其是在吕氏叫嚣同性有罪之时。
本意是将所有奥斯卡和金球奖提名,按年代顺序,过一遍,结果就遇到了这部金球奖提名作。
我们知道,在人类蒙昧以前,是没有道德概念的,在人类文明出现之后,道德随之出现。
几乎所有人,都奉行道德标准,至少表面上奉行,但只有很少人有过质疑。
这不能不称之为一种盲目。
道德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道德会否有一天伤及人类?
科学是否和道德对立?
道德会有消亡的一天吗?
Pro. Kinsey是个唯物论者。
他认为妻子与婚外男性ML,是自然需要。
这一点我做不到,大多数人都做不到。
我的论点不基于道德范畴,我只是认为Kinsey忽略了心理学,人的占有欲也是一种自然欲望,他也肯定会和性欲相冲突。
而且这种冲突的代价非常大。
曾经看过Discovery,讲述过一头壮年雄狮杀死另一头雄狮,霸占母狮并杀死幼狮的全过程。
而且这一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人类如果不考虑各种因素,只是单纯讲究欲望自由,也会造成这种血腥后果。
这就成了文明非所需。
为避免无控自由带来的极端恶果,是道德产生的原因之一。
但是这还是不能证明道德一成不变的合理性。
就如片中所述,为避免盲目乱交带来的疾病传播,而产生的禁止婚前性行为的道德条款。
在以前的时代条件下是有必要的。
但是一直惯性地延续到今天却是多余的。
在发达地区,性安全,性教育,已经把这种危险规避到了最小。
没有理由在实行下去,顽固派只是教条主义地愚忠奉行罢了。
他们自诩道德高尚,却从不问起缘由。
最终的结果是,教条主义者以尊长之称鞭斥后代,却无法向受害者说明正确原因,张冠李戴以罪恶之名加之,造成后者无法弥补的心理创伤。
道德渊源的埋没,让道德在时代发展的背景下,从用之于人转向害之于人。
我相信很多人被这样教导过,性的产生是感情的结果,这条伪定理已经遗害了不知道多少人。
少女为未来丈夫保持贞操,在古代被定义为美德,这实际只是男权社会的一种变态占有欲。
这又是一种道德产生的原因。
如果是这样,男性当以身作则,却闻所未闻有这样的男性美德。
科学已经证明,性冲动,是生理成长阶段的必然结果,荷尔蒙的分泌,不由人的主观意识控制,而常受外部环境刺激。
我们看见辣妹,或者一张裸体,自然而有的生理反应,证明我们有性冲动,却不能证明我们就这样爱上了一个人。
如果性冲动是自然发生的,而且性压抑是有害生理健康的,人们又有完全安全的条件进行性行为,那么性在婚后就是伪道德。
他与科学对立,并且他祸害人类。
而我们所熟知的克隆人,为什么为道德所不容,却是因为科学的进展,已经危及人伦。
看过《逃出克隆岛》的人会明白,虽然这样的科学,可以用于器官移植,可以挽救很多至今无药可救的生命。
但是他牵涉到意识形态问题,克隆人有没有人权,如果这种科学实验失控,会不会人类自己造就一个敌人,从而克隆体杀死宿主,一直想下去,不止是社会关系会乱套,生存环境会因之毁灭,更重要的是,人类的繁殖系统会被摧毁,而终有一天会走向灭绝。
这种情况,表面上是科学与道德对立,而道德胜出。
但实际上并不是,因为这种道德的基础真是科学因果关系的推导,这又是一种道德产生的原因。
所以,基础上,只是两种科学的对立,一方因为于人有利,而胜出。
在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是没有伦常的,近亲血亲,乱交结合是不禁的,在古埃及王室中就盛形姐弟通婚,以保持皇室血统的纯正,实际只是为了保持权力的巩固。
后来因为在生活经验总结中发现,血亲结合后代,会出现疾病遗传和畸形。
后来就禁止了血亲结合,但是一直到近代,近亲通婚依然盛行,中国自不必讲,在英国王室中,维多利亚女王就与他的表兄结婚,其结果是,他的子孙中有好几个是血友病患者,其他则是血友病基因携带者。
更要命的是她的子孙通婚全欧洲,把血友病散布到欧洲各个王室。
现代社会,开化的国家基本上立法名令禁止这种通婚。
社会道德也会非议这种结合方式,这就出现了,道德和科学相合的情况。
所以,科学和道德对立与否,是需要看两者的属性,更重要的是看两者对人的作用,是有利,还是不利。
而并不就是,科学就是正确的,道德就是神圣的,这么简单。
我们知道,基督教会至今命令禁止同性恋,基督教会,认为同性恋是反人类的,直接结果是绝育。
这是毫无论证根据的。
首先,同性恋的初衷根本不是以灭绝异性恋为宗旨的。
同性恋不把异性恋当作敌人,他们自然也明白自己是异性结合的产物。
同性恋是一种性取向的客观存在,异性恋也是。
两者先天并非敌对。
所以异性恋不会因为同性恋的存在而消亡,所以就不要提什么人类灭绝。
其次,同性恋是在给社会创造一种爱的方式。
两个都是同性取向的人,在一起,只是在创造幸福,而不是在创造危险。
他们之间组建家庭,同样会给社会稳定作出贡献。
三,任何在同性恋中传播的性疾病,在异性恋中一样传播,只是概率不一。
所以,这样一种感情模式,对社会,对文明,作用远大于危害,没有理由不让他存在啊?
美国,很多洲已经立法,允许同性结婚。
我认为是进步,不是意识形态上的,也不是人权上的,而是基于,一种事物对社会文明的利弊上。
你也可以想像,法律的确定,已经让原有腐旧的道德在这几个洲消亡了。
也因此,道德的存在与否,并不在于它被标榜成什么。
事实上,道德并不一定都是高尚的,高尚与否,应该看一项事物,他给人类带来的益弊。
教条式的遵循,只会适得其反,万劫不复。
总结,可能我们无法对所有事物的产生,结果,都去问一个为什么,但是并不代表我们可以对所有事物都不去问为什么。
一些我们自以为重要的,关键的东西,我们必须去刨根问底。
如果我们不这样做,何以证明他对于我们的重要性。
去分析事物,也去分析自己,找到原因的同时,也纠正自己的陈见。
社会文明的进步,就靠这个方法。
Why are some cows highly sexed while others just stand there?Why do some men need 30 orgasms a week and others almost none?Because everyone is different.The problem is, most people want to be the same.They find it easier to simply ignore this fundamental aspect of the human condition.They're so eager to be part of the group that they'll betray their own nature to get there.If something pleasurable and strongly desired is prohibited it becomes an obsession.Think about this.
这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电影,无论你是想了解早期的性学、社会学,还是想看一部言之有物的传记型电影。
金赛用科学告诉你,这个世界上没有两个人是完全一样的,没有正常与不正常之分,只有普通与罕见之分。
这部电影告诉你,尽管如此,科学并不能解答一切,“爱”才是最终作出决定的那个。
大部分以真实人物为原型的传记性电影都不好看,比起描写一个真实事件,线性的描写一个人物的一生更难。
不是像戏说乾隆那样的肥皂剧,充满了各种野史和花边新闻;就是重点不明、人物的转变来的莫名其妙,比如忽然两个人就爱上了,忽然就做决定了,忽然就离开了,这个角色为什么这么做,完全没解释清楚没铺垫。
但这部电影不是这样的,影片讲了发生在近三十年间的故事,描写了金赛在学术上艰难前进的过程,也描写了他个人的改变、认清自己内心的过程,且这两个方面都没有泛泛而谈流于表面。
影片里的每一个高潮转折都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金赛出生于严格的天主教家庭,越得不到的越想要。
比如影片开头,是教堂死板的建筑、牧师荒谬无知的传道和男孩在祷告后的自慰,这些看起来讽刺、变态又合情合理。
随着影片的进展,我们了解了更多金赛的家庭和父亲,他的执着和坏脾气都有了解释。
都养的例子还有很多,影片里每一个决定和改变都是由一个个小的细节堆砌而成的,就像水塘已经注满了水,只需要再多加一滴就一泻千里。
所有的人都在困惑着,我正常么,我是不是怪物,我是不是有病,这就是一切的起点。
近百年前就是,现在还是,人们仍然在恐惧着同样的问题,害怕被当作异类。
也许应该感觉到遗憾,在根源上社会的发展如此之小,人们仍然在污名化性欲;也许该感到欣慰,pornhub作为一个看黄片的色情网站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网站,流量远远高于谷歌,虽然不多但有人愿意告诉女生们,你们可以爱抚自己;而这一切都要感谢金赛。
金赛伟大的地方在于他敢用科学来解释一切,在当时这是一片未知的领域,无异于去探索火星,或是宣布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上帝创造了地球地球自然是一切的中心,上帝说自慰是不洁的自慰自然是不洁的。
当人们对于性爱等问题一无所知时,宗教和“社会准则们”给出了答案,科学起没有站出来给予解释,这就好像是博弈,一方主动弃权获胜的自然是另一方,人们自然会一切能解释他们的困惑的东西,相信那些伪科学。
我们都曾认为我们是唯一的、孤独的、特殊的,那是因为我们以为我们眼见的便是一切,没见过的必是不存在的。
金赛的研究之所以能造成巨大的轰动,是因为它告诉了人们,你的母亲祖母和其他人类一样有欲望,它证明了这个世界充满了“肮脏”的秘密,并且很多人已经将这些秘密付诸实践了。
当谎言被戳穿时,我们每个人都感觉到慌张,因为每个人都多多少少都将自己的一部分藏在这个谎言下面。
我们怕的其实不是因为一个研究而引起的社会动乱、集体群交,我们怕的是我们会压抑不住自己那“邪恶”的念头,也参与进去。
科学是锋利又冷酷的,它直指事实不带人性,它可以解释一切,也可以为你的决定提供证据,但最后做出决定的仍是人心。
矫枉从来都很容易过正,科学家认为人们不应该被虚伪的道德所约束,认为应该遵循欲望。
但是这不违法么?
法律是伪善的,口交都是违法的。
这不违反道德么?
到的都是那些清教徒定的。
但你有没有想过那些社会准则存在的原因呢,是为了保护人的。
终于在影片的最后教授意识到了爱。
爱是不能测量的,是不科学的,只是有心而生的。
但是他是重要的总的来说,这部电影既艺术地再现了科学家的一生,又能引起对于伦理、社会准则、爱之间关系的思考的片子。
一定要看,优酷和腾讯视频都可以免费看。
----一下是有很多剧透的一大段扯淡,画风和之前不同-----这片子其实很正统,即使讨论的是性。
在影片的最后,不止一次的点出了性自由并不是万能的,他并不能够解释一切,尤其是不能成为为所欲为的借口。
在教授和男学生睡了的时候,可能很多人都和我一样满脸wtf,而在那个男学生在征得了教授的同意后又和教授夫人睡了的时候,大家应该都已经三观尽碎了吧。
可是这其实非常合理啊(必须要说的是,这两件事都是真事,那个学生的确和教授及教授夫人分别睡了,且他们都同意了),因为矫枉必先过正。
就像美国在禁酒刚刚被取消的时候,有大量的人因为酒精中毒而住院甚至死亡,早期的教授用大量的性生活来向别人、更向他自己来证明他和他迂腐的父亲不同,他和虚伪的宗教不同。
在教授和学生睡了之后那段对话非常棒,教授向夫人坦白了,夫人很伤心,但整个对话里没有出现“不忠、婚外情”之类的词,因为教授根本不把这事当作婚外情。
教授重申他非常非常爱夫人,夫人质问他说那你为什么这么做、因为我不能满足你么,教授默认了,他说人不应该被伪善、伪科学的教条和法律束缚。
夫人说你有没有想过规则存在的原因是为了防止我们伤害彼此呢。
从故事结构的角度来看,这场对话非常的了不起,给了教授一个机会去解释他所有“毁三观”的行为,也让编剧抛出了他想传达的中心内容-欲望是自由的不应该被教条所限制,但是.......。
这段对话是在影片的中段,所以编剧很小心的没把他想说的话的后半段说出了,而是留在了结尾,这其中的分寸掌握的实在太好。
欲望是自由的不应该被限制的,但是我们可以用心去决定我们要不要随欲而动。
这个片子真的特别特别正,在结尾他用了两个例子告诉观众,你们不应该被欲望所驱使想干啥干啥。
第一个是丈夫同意妻子和别人睡,慢慢的妻子睡出了感情要离开丈夫,丈夫冲着情人暴怒了,不想让妻子离开,教授看着痛苦的丈夫开始动摇,也许性和爱并不能完全分开。
第二个例子是教授出采访一个性经验非常丰富,和几百个人做过爱的人,他和近亲乱伦、和未成年人发生性关系,教授的助手忍不了这样的行为而愤怒离开,被采访者说:你比我想象的更伪善。
这时教授终于说出了:没有人应该受到伤害。
如果我们完全遵从欲望,然后会给别人带来伤害,不管是精神上的还是肉体上的,那我们还要继续么?
影片的最后还是给灌了点鸡汤,教授记起了他研究的初衷是让人们可以更幸福的生活,而不只是和反推翻法律;在他认为他穷尽一生的研究并没有任何成就的时候,他的读者来感谢安慰他说,因为你我找到了自己的幸福意识到了我并不是怪物;在最后的最后,教授意识到了他对于夫人,以及夫人对于他的爱是多么的深沉、绵长,他早就得到了最宝贵的东西。
其实要我说,还可以再拔高一点,片子里的欲望仅指性欲,人还有很多很多其他的贪婪的欲望。
不过话说回来,为了不跑题且突出性与爱之间的关系冲突,没有乱拔高也是很对的。
世间万事不过就是一个度的问题,在大学里我学到的最有用的大概就是不要用二元化的思想来衡量其他。
欲望即不应该被压制,也不应该被放纵。
我爱你,所以我愿意为了你的快乐而控制我的欲望;也是因为我爱你,我希望你的欲望能得到满足。
很爱一个人就会想为了他而改变自己,把自己变成他喜欢的样子;但同样的,真的爱对方就应该允许对方做自己,而不是把她变成你私人定制的娃娃。
希望所有人都能找到像教授和夫人那样肉灵合一的伴侣。
总之,很好看!!!
快去看!!!
看完这部电影,我在想,会不会有这样一天,性成为像吃饭、睡觉、散步一样平常的事情被人提及和看待?
在健康卫生的前提下,性行为仅仅是为了身体的愉悦,而不是背负情感和责任约束的重大、夹杂神秘、羞耻的一种复杂的行为?
因为社会道德约束和自我克制设限,大部分人一辈子经历的性伙伴可能只有两三个,经历的愉悦的性体验,可能也不会太多,会不会是这些偶得性因素才导致性行为被特别特殊化对待呢?
社会约束的有限性如何解决生理需求的不可约束性?
虽然我对性行为的态度比较开放,认为在不伤害第三人利益的情况下,两个成年人你情我愿就可以发生,但到自己身上,却觉得没有感情基础,仅仅只有你情我愿就发生关系是不好的,这是一种什么心理呢?
回到电影本身,希望大家不要带着有色眼镜去看这部电影,也不要抱着看色情场景的心理来看,里面涉及性行为的研究是很严谨的统计分析,大概会让这样初衷的人群失望。
很佩服金赛教授及其研究团队能够在那个谈及性行为色变的年代毫无畏惧地进行如此大规模的科学研究,科学家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们为了普遍人类的幸福,承受了他人所无法承受的压力,靠专业帮助人们。
Thank you , sir!
之前出于猎奇的心理下载过一部叫《金塞性学报告》的电子书,看的过程中发现里面并不是靠一些性的含有色情因素的东西去吸引眼球,而是真正的在讲授知识,解答问题,让大众建立正确的去对待它。
同样这部影片在较真实的纪录性学大师金塞的传奇一生的同时,也令观者对于性学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没错,金塞是个狂人,他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没有像他这样的先驱去打破一些传统,开拓一些领域,人类社会就不会发展的如此之快。
为了做学问,他尝试与男性进行亲密接触来思考同性恋问题,他允许自己的老婆和助手发生性行为(当然,他的老婆也是她的助手),他可以把自己的父亲当作研究对象,虽说这些并非是必要的,但却是他追求极致的体现。
性,在如今的社会已经不是什么神秘的话题,人们对于它的态度也越来越开放,即使在这种环境下,在资讯极其发达的今日,性知识的普及水平却仍然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特别是像中国一样的发展中国家,虽然近年来这个问题已经得到重视并有所改善,但实际效果仍然不甚理想。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感觉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对性闭塞的态度跟90年代的中国相似,金塞早期当时的婚姻课程是极具历史意义的,将性这门学问单独的搬上了课堂,自由大胆的与学生交流(只有老师在讲桌上面照本宣科的性教育课毫无意义)。
虽然由于外在因素的影响造成他的大起大落,但对于性学的深远影响不可抹灭。
阿尔弗莱德·金赛(Alfred Kinsey):性社会学调查的先驱 当阿尔弗莱德·金赛于1948年发表他对美国男性性行为的实证研究时,同性恋病态说还没有受到过冲击。
与那些依赖少量临床数据的研究不同,他的发现基于对大批美国白人男性的采样调查。
金赛的工作是研究性行为的方式,因而几乎是纯经验式的,没有任何系统的理论参考。
他相信数据可以为自己说话,因此放弃了传统的正常与反常(变态)的二分法观点,假设他所发现的区别是定量上的,而不是定质上的。
从临床研究的文化观点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后,他能够在有关正常性行为的概念方面对传统精神病学提出挑战。
他的研究结果揭示了社会标准和实际性行为之间的鸿沟,震惊了美国大众。
有关同性间性行为的发现是这项研究所发出的重要挑战之一。
当时的学术界普遍接受这样一种假设:同性恋是一种罕见的病态现象。
金赛的发现实在让他们心烦。
其实,金赛自己也对研究结果感到惊讶。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对这样的数据毫无准备。
”37%的男性人口曾经在青春期和老年之间,和同性有过身体接触并达到性高潮。
同样惊人的是,这种行为呈现出连续性分布,一端是毫无同性恋性行为的人,另一端是只从事同性恋性行为的人。
(金赛给被试者以0-6打分,0代表绝对异性恋行为,6代表绝对同性恋行为。
)10%的被采访者报告说,在11岁至55岁之间至少有三年为绝对同性恋行为。
金赛迅速利用他的发现,对当时的精神病正统学说提出挑战。
他认为,依据发现的频度,把同性恋看作一种精神疾病是不合理的。
尤其是在许多成年人中,既存在异性间性行为,又存在同性间性行为。
他认为把同性恋和通常意义上的精神变态趋势相联系是不正确的。
从被采访者那里得到的资料进一步支持了这一观点。
金赛主张统计上的正常不应成为心理上的不正常。
再者,他反对把异性性行为作为一种生物导向。
相反,他相信“个体对任何外界刺激产生性反应的能力是该种族的基本能力”,我们的“哺乳动物遗传”使我们同时具有异性恋和同性恋反应。
阿尔弗雷德·查尔斯·金赛,1894年出生于新泽西州豪伯肯。
1919年他在哈佛大学获得科学博士学位,之后他来到印第安纳大学教授动物学。
他以生态实验和分类与进化方面的研究建立起了坚实的学术声望,1937年被《美国科学人》杂志列为该年度明星科学家。
1938年,金赛接手一门前后有数个教授教过的婚姻课程。
金赛从生理角度进行分析,使他成为这门课程最受欢迎的教授。
许多学生前来向他咨询有关性的问题。
他逐渐意识到,在对性的了解上存在一个巨大的空白,性的研究是重要却长期被忽视的领域。
这促使他开始收集有关性行为的资料。
1947年,金赛建立了一个非盈利的性行为研究机构,这个机构发展成今天的“金赛性,性别及繁殖研究所”。
金赛与他的研究人员试图理解多样化的人类性行为。
金赛首先对哺乳动物的交配行为普遍进行研究,慢慢地他开始拍摄人的性行为过程。
他只能拍摄参与研究的研究人员们及其配偶,加上少数志愿者。
若干年之后,这种观察方式才被广泛接受作为科学探寻的一种方法。
金赛与他的研究人员共收集了18000个性历史的案例。
其中,金赛本人就参与了7985个案例的采访与调查。
调查对象来自各行各业,有走私酿酒犯、神职人员、办公室职员、心理医生、律师、婚姻咨询师;有相当有钱的人,也有领社会救济的穷人。
每一个案例,采访对象要回答多至521个问题。
覆盖社会、经济、体质和心理的数据。
涉及婚姻史、性解决方式、异性恋史和同性恋史等等。
调查的结果是两部开创性的著作《人类男性性行为》和《人类女性性行为》,统称为《金赛报告》。
两部书均售出近30万册,被译成11种文字。
第一部书出版于1948年,很快成为畅销书,金赛则成为著名的“性博士”。
到第二部书出版之前(1953年),全美国都在等着看金赛博士对于美国女性性行为有什么新发现。
金赛在书出版前几个月邀请了来自美国各地和英国,德国,丹麦,瑞典,澳大利亚等著名媒体的记者向他们介绍了第二部书的主要内容,并要求这些记者们签一份协议,内容包括:稿子不能超过5千字,必须经他本人审阅,且不得在出版日8月23日之前发表。
于是,8月23日被世界媒体称为K-DAY (Kinsey金赛日)。
到了K日,人们纷纷涌到报摊去看关于金赛的报道。
全美几大周刊《时代》、《生活》、《新闻周刊》等都进行报道。
第二部书也很快成为畅销书。
金赛报告的若干结论呈现了一个人们所不认识的美国,或者说揭去了面纱的美国。
比如在一个仍然视婚前性行为为不贞的年代,金赛调查表明半数以上的男女有过婚前性行为;再比如,金赛调查表明的有同性恋倾向和行为的比例大大超过人们的想象。
这些结论对四五十年代的美国社会的震动是可想而知的。
1956年金赛在62岁时因心脏病去世,留下他结婚35年的妻子克拉拉和3个孩子。
坐落于印第安纳大学的金赛研究所,至今继承着金赛的研究遗产,继续着对“性,性别和繁殖”课题的研究。
虽然了解一些金赛的著作和生平,但真没想到他果真是同性性行为的践行者。
是的,性别认同、性倾向,是流动的,是变化的,是不确定的。
科学家较真起来,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研究对象,而接触的多了,了解更加深入,想法也会随着“social norm”的了解而变化。
比如大家很关心李银河的跨性别伴侣,消息爆出来得到时候,一石激起千层浪。
我也大跌眼镜。
但当你去了解跨性别群体的存在,去跟他们聊聊天,听听他们的生活史和心灵史,直到忘记他们跨性别这件事,而只是在乎这个人本身。
但这何尝不是对科学、对人、对自己内心的真正的接纳呢?
一开始以为金赛和小助教只是因为在gay bar做研究多了,耳濡目染想尝试一下。
谁知道,当金赛和夫人坦白时,她说起“我感受到一些迹象了,从那个助教慢慢出现在我们家,然后有一天又突然不见了,我就知道”。
我们向往自由。
金赛说,婚姻、孩子,那都是社会给我们的约束。
而金赛夫人的反驳也让他无言以对,“社会约束的存在不是为了防止人们伤害别人吗?
不要再用你的科学来让自己的行为合理化了!
”本能和道德的争论从未停止过。
“Everyone is different. But most people wanna be the same. They find it easier to simply ignore the foundamental act of human condition. They are so eager to be part of the group that they betrayed their human nature to get there.”但是!
剧情很快翻转了!
当小助教表示想要跟女人睡,跟金赛太太搂在一起,金赛一个人皱着眉头在楼下没话找话的时候,他也算尝到了顺从本能的代价。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现在的基腐文化,并不仅仅是猎奇、耍酷的流行风潮而已,而是它真真切切的,就在那里,只是你愿不愿意承认的问题。
最后,感谢金赛教授和他的团队,敢为天下先,科学地收集大量数据,让我们从混沌中走出来,更清晰地了解人类的这一基本行为,从这个人人都会问的问题中解放出来:“Am I normal?”
观罢Kinsey这部影片,又一个划线问题在我的心头成形:学术与道德的分界,及作为其核心表现的学术研究与道德担当的分界,又应该划在哪里?
从本片营造的氛围出发,最初,童年金赛对千姿百态的自然界萌生浓厚兴趣,促使他少年时违抗父命,坚持己见,进入大学学习生物学。
而作为家庭成长背景,他的父亲,一位保守的卫理会信徒,秉持顽固教条的旧道德,痛斥现代文明使人在情爱关系上的不断堕落,在他心中播下了对性最早的认知。
完成学业后,十几年的时间里,金赛一直研究一种一般人根本没兴趣,连听都没听过的瘿蜂。
使他转而关注与研究性,一方面出于亲身经历,他与夫人的新婚生活遇到障碍,而在那个年代,这种问题还相当敏感,被视作禁忌,另一方面,则是当他注意到遇到类似问题的人不在少数,而人们对这些问题非常无知,比无知更可怕的还有歪曲,不理会生理的客观事实,仍着重于从宗教训示来指导和处置现实问题。
金赛那专注严谨的学者作风爆发了,一旦开始一项工作,他便以超乎常人的精气神投入到研究中去。
因为这回所研究的不再是瘿蜂,而是活生生的人,形形色色的人类性行为,他那有板有眼的学术腔调在下里巴人的场所搭讪时未免太过滑稽。
然而,总有陌生人愿意配合,愿意把自己的创痛讲述,愿意让其他人不用再受他们受过的痛苦。
当时的性学研究尚处于一片荒蛮待垦,而这一领域一贯是深受道德制约的,谈论或研究,即使只是对客观现实的陈述,都被视为可耻下流,最好遮遮掩掩。
金赛不仅身体力行用学术撕去委婉的遮羞布,而且发动大规模的调查收集事实证据以弄清真实情况。
当他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在学术的热忱与执著中越走越远时,他并未生活在真空之中。
他与家人、同事、赞助人,周围世界的微妙龃龉发生了。
当一名学者从事学术日久,就如同一个人在某一文化环境中生活日久一般,会培养出强大的学科无意识,同时也无意识地掌握了实质非常丰富复杂的常人方法。
饭桌上,一家人吃饭时的家常谈话,想象一下这样的对话发生在1940年代,实在多么惊世骇俗。
当他的儿子布鲁斯听不下去父亲理直气壮而正常人都应该分清场合的关于性事之高谈阔论时,不禁使人联想到世代更替,此情此景与当年金赛和父亲的争执异曲同工——老一辈都坚信自己是对的。
秉承对学术的忠诚,对自己理论的忠诚,金赛逾越了道德底线,与助手发生了同性关系。
这无疑对妻子造成极大的伤害。
金赛夫妇是学术上的同路人,多少年在学术探索中风雨同舟,而金赛遵从自己性向的坦诚在学术逻辑上说得通,在伦理和感情标尺下,确实是严重的出轨行为,即便在夫人面前,也不适合用道理辩白。
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在学术精神与道德操守之间划线呢?
金赛如出于做一个合格的父亲一个合格的丈夫的考量,最好在某些事情上聪明地言行不一;然而说一套做一套,实在有悖于他那种人的治学精神。
也许在真正以学术为业的人眼里,前者才是统摄一切的法则,两者根本不存在划清界线的必要。
在很长的年代中,科学被认为能破除蒙昧,对人类生存有益。
金赛通过统计事实,的确破除了许多蒙昧大众的迷信,但同时也抖出不少令人咋舌的异端邪说。
当访谈接触到乱伦、恋童、虐待等情况时,坐下来仍旧保持学术的冷静,甚或以学术逻辑判定这些现实,肯定某些有违人伦之事,按照学术常规不泄露任何私人信息,不去举报某些人,未免令人矛盾。
学者理应比普通大众身具更高的道德关怀,但突破某些界线,却使学者滑向败坏道德的领衔位置。
当然,正常与不正常的界线不断变幻,伦理道德自身也变动不居,千言万语也难以厘清。
社会科学不同于我们可以借之以类比的医学、生理学、解剖学或是健康营养学,这是一门研究者无法完全置身事外的学科,研究者自身也构成其研究对象的一部分,且不论此反身性在具体情况中的巨细如何。
其他的专业和学科当然也有职业道德,但不像社会和人文领域的千丝万缕,处理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关系本身就构成一门学问。
学术追求与现世生活应当处在怎样一种关系之中才是好的,也许只有实践,无法评判,总之值得思索。
冥冥中有种力量让我看完字幕〜
还不错,表演很精彩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确实不易
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自己的信仰,不顾家人朋友,伟大的人。
到底想说啥囧
社会学课一节课就看它了- -。
推荐青年性启蒙电影
初中看的,绝对启蒙,尤其最后树林里那段。。。
一边狂蜂浪蝶启蒙社会一边告诉赞助者这是科学没有立场。最后送老婆一个终生最爱奖也是美国观众喜闻乐见的虚伪示爱了吧……
金赛这么好的题材,拍的属实不咋地!!太乱糟糟了ps.所以说不要妄想用科学去测量爱~~
人类需要启蒙
希望李女士可以做kinsey當年的貢獻。
把有趣的题材拍得无趣
了解自己,了解性,以及了解爱
适合在电影院里看,有趣的是观众的反应
端端正正,不过不失
一个字:美国是做学术的地方。
里面的几个笑话意外的不错。B站剪了好多戏。我是看了书才来看电影,没想到吃到了一些瓜。
相对于其它人物传记片 有关于性的人物和话题还是比较吸引人的
大叔总演变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