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里,两部以青春为起点的片子连接上映,这实在是件有趣的事。
一个是男导演,一个是女导演。
女导演耿耿于怀的是青春未尽的梦,男导演想的则是,该做的梦都做成了,只是,梦还是那个梦嘛?
殊途同归的,是那句少年时就很喜欢的歌词:“寻遍了却偏失去,未盼却在手”。
人生有什么事,比费劲心力争取,到头来终如所愿,却未趁我心,更值得悲哀呐?
抛开那些追求年代质感细节的移情代入,相较而言,还是男性视角的思考,让我更有感触。
即使不能提供全部的答案,但是提供一种思索的可能,这也是一部有价值电影存在的基础。
《中国合伙人》故事的蓝本不言而喻,从剧作上来说,它通过抽丝剥茧的细节设置,还原了一个成功学的实现过程:甘为人下的谦卑态度、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趋利避害的实用主义原则,以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终于换得扬眉吐气、衣锦还乡的成功,简而言之:鸡血加鸡贼,无限约等于鸡犬升天。
过程的确很有意思,细想想有点儿没意思,但再琢磨,就是这个意思。
这么做好不好,对不对,这两个问题就没有办法,获得一个统一的答案。
我觉得世界人生最大的无趣在于,我们不认同别人认可的标准,却又渴望别人的认可,爱情如是、事业如是、生活亦如是。
前者是我们渴望脱俗,后者是我们又未能免俗。
当我们在对方的标准里做不到最好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怀疑自己的标准是否牢靠。
所以,一辈子,我们都在征服对方和劝服自己之间不停徘徊纠结,大部分人,就这么稀里糊涂地度过了一生。
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那么渴望坚持自我,又那么渴望他人的承认,而后者本身就是对前者最大的否定。
所以我希望我们的下一代,不用继承某种屈辱、不用承担某种压力,不用奋力站起来证明我们能站起来,能想躺着就躺着,只因为我们真的喜欢躺着。
最后想说,成冬青诠释的成功,充满了某种实用主义的得意。
而王阳诠释的幸福,则有自欺欺人的妥协。
这种的态度,充满了某种无奈,也或者,才是我们每个人寻找答案的开始。
胡乱写了这些,再胡乱写个结尾。
风往哪里吹,树就往哪里倒正青春,我们以为我们是风,青春后,我们才知道我们是草。
没料到,我所失的,竟已是我的所有。
若青春重来,一切是否会变得不一样?
若从现在开始,人生是否会换一种面貌和轨道?
说回看片的那天,放映罢了,前前后后响了三遍掌声,观众纷纷与陈可辛导演分享了看片的感受,神奇的是,从50后到90后,居然个个都能从电影里找到自己或者自己身边人的影子。
一个老伯激动地说:我儿子当年在美国就是这么的苦啊!
被开除了,然后一个人走在街上,哭得不行了才往家里打个电话……一个90年的小姑娘感慨地说,电影里的那一首首有关青春的歌曲,实在是勾起了校园的回忆……我说,电影里有一句台词深深地撼动了我,具体记不得了,大致是:如果皱纹最终会刻到你的额头上,那就别让它爬到你的心上。
吴君如调侃陈可辛,她说这部电影完全没进步,水准一下回到二十年前,但在我看来,这次的回归,有笑有泪,令人欣喜。
总有一种用力过度的感觉 有点生硬,前期的情绪堆砌不够,演员进入煽情状态了,观众还进不了 所以感觉怪怪的。
对于影片所宣传的这种成功的定义,让人觉得太过于世俗 陈可辛应该可以拍出更棒的解读吧我觉得 难道在中国。
成功就是有成功的事业和金钱么?
这样的成功未免太过狭隘,虽然可以说这只是影片所反应出的当下中国人,认为成功的某一种形式,但仍然叫人有点心寒。
这片子讲什么呢?
我看无非是习大掰语重心长告诫的中国梦。
大家不分阶级出身性取向,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共同的梦想站到了一起,同心共筑中国梦。
但这么梦做得其实没那么顺利,充满了探索和摸石头,曲折要命。
尤其是一开始,大家做的都是美国梦,学英语背单词考托,穷尽招数。
结果毕业的时候大家都被签证官扇了一巴掌,醒了,只好换姿势重新做。
君不见,有多少人混了多少年,积攒了好的口碑人脉资源,才有人愿意跟你合伙,而这,也不代表成功,王子和公主刚刚在一起生活,鬼知道后面会怎么样。
所谓梦想,权利,金钱,累心,哪一个都会让脆弱的合伙关系灰飞烟灭。
影片虽然好看,却不能认同其中的价值观,“发财就等于成功吗?
”孟晓骏曾被美国一个生物研究室辞退,三兄弟发达后,成东青赞助该研究所让其以孟晓骏的名字命名,有观众认为这种“报复式”的情节设计显得太小家子气。
“他们的心灵,代表了某种特殊的精神世界,简单而粗暴。
用一个创业故事,来定义尊严与中国梦,这种无可置辩的成功,含着令人不寒而栗的虚弱。
让平庸的人怎么寻找共鸣?
”“影片通过抽丝剥茧的细节设置,还原了一个所谓‘中国式成功’的实现过程:甘为人下的谦卑态度、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趋利避害的实用主义原则,以及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信念,终于换得扬眉吐气、衣锦还乡的成功。
过程的确很有意思,细想想又有点儿没意思。
这大抵就是没有信仰的信仰,没有梦想的梦想。
”在网络上,有知名人士说:“电影挺好看的,我对片尾出现的创业家照片有些不感冒,没有惠及众人的理想,充其量是小财主的五彩梦,我不觉得发财就是中国梦。
”同样,也有人认为:“片子虽好看但真心不接受他们的价值观,又一剂成功学的毒药。
”与成东青和孟晓骏的“中国式成功”相比,佟大为饰演的王阳的“中国式幸福”更让人觉得亲切,在成东青和孟晓骏为了是否上市打得不可开交时,王阳娶了位做一手好菜的资质平庸的姑娘,这位花花公子曾经并不认同结婚生子这样的生活方式,但最后他说:“大多数人都选择的生活方式,才是最真实、最值得的。
”
中国传统,名不正则言不顺,万物齐一但必须讲究说法的不同,出人头地始终是见不得阳光的真爱,扬眉吐气却是可以上台面的大奶,要是有治国平天下济苍生就更赞了,跟娶了诰命夫人似的。
你说理想,他说矫情,你说梦他说假,但你要说我混出个样儿来,就是为了在牛逼哄哄世界之巅的那一天,掏出一把钞票,或者权柄威严,照着过去瞧不起我的不看好我的对不住我的人的脸狠狠砸过去,那他一定说:这才真的大丈夫,感天动地。
既然大丈夫当然能屈能伸,于是成东青跪着出场了,不但跪着,他还说了,跪着算什么,胯下也可以的。
不知银幕前有没有人恍然,原来我没混成人上人是“儿媳妇怀孕了”这事儿做的还不够呀!
传统不问来路,越是屈辱越传奇,要饭的当皇帝,图书管理员讨薪未遂夺江山,中国版的励志故事的关键词不是自我实现,重点是一箭之仇,就像不管事实怎样,人们心里韩信拜将之后,踢爆了当年恶少的蛋,或者发动群众运动把那些臭老九批倒搞臭再才上一万之脚,这才是成功的滋味,与时俱进的说法是——中国梦。
这就是我在《中国合伙人》里看到的浓浓的中国梦的味道,酸酸的,呛人。
说起来有点嘲讽,这三个人的中国梦,其实是过不去的美国劫——成东青的被拒签和女友分手、孟晓骏沦落他乡的辛酸、王明最惨也最可爱,被骗了个色而已。
中间的奋斗也许很感人,虽然真正咬牙流汗的过程都被飘忽略去,但脑补一下还是能勾画出创业的艰辛……但恕我直言:所有的励志最后被一场睚眦必报的耀武扬威破坏了,尽管加了个背法律条文让老外肃然起敬的片段,但大部分还是钱钱钱老纸有钱牛逼吗你怕了吧,只有买了别人的卑躬屈膝才能挺起自个儿的腰杆,就像看到一个童年阴影的土大款拍出一沓钞票来上了个正常的姑娘,我总觉得他爽过之后要掉入无尽的空虚和悲凉。
不过中国的成功人士好像都不这么想,那些渴望成功的人更不会这么想,我真是急太监之所急了。
我老是想起大学一年级听到时任P大团委书记的某人的讲座,他动情地说起自己来自农村,强大的自尊心让他事事不肯输人,但当他意识到自己怎么找补,也无法像同宿舍大城市来的少年那样优雅地拉小提琴后,一度绝望难耐。
当然他没有投毒或者自暴自弃,而是在失望中寻找失望,在绝望中寻求希望,说到这里,他淡淡一笑,“现在我是P大的团委书记,而他呢,不过还是只会拉小提琴而已。
”(此处应有掌声),此处也确实有掌声,热烈到让人后脊梁发冷。
这种东西,我不喜欢,更别说感动了。
影片特喜欢说loser,不厌其烦,不难理解,这本是一部winner的故事,充满了宣讲的味道,姿态高到让人看不出它是想说“我的成功可以复制”还是“我的成功无法复制”(另插播吐槽一下,片尾出来成功人士群像太像奥斯卡上“向逝者致敬”环节,不丧气么)。
总之最形象的莫过于王明婚宴上喝醉的那一场决裂戏,那才是故事的灵魂,因为整部影片给我的就是那样一种感觉——在北方随便一个小饭馆,夜稍微深一点,旁边的几个大老爷儿们就已经高了,互相拍着肩膀,豪情万丈,激情澎湃,口舌不清地说着诸如“我他妈的是一个牛逼的人”、“你他妈的是我最好的兄弟”、“他妈的把我崔虎当成一个傻逼了吧”……酒酣耳热带来会当凌绝顶的膨胀感,和有钱多么相似,不吧嗒着周转不灵的大舌头把车轱辘话多说几遍,或者干脆不投资请大导演当红演员拍出一部“来来给你们讲讲我多牛逼”的电影来,估计会爆炸。
但要承认毕竟是大导演的作品,所以至少在成东青和初恋女友的重逢处理得很婉约,有点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美感。
若和影片总体的思维模式保持一直的话,女主难道不是该泪眼婆娑说些“我每一天都在后悔”或者"I AM SOOOOOOO SORRY”之类的,这样才让梦更完美吗?
——瞧不起我的都来跪舔,不看好我的都去打脸,伤害过我的都灰飞烟灭下辈子见。
在今天之前,除了一两个人无奈表示“但我不喜欢”外,目光所及的人都说好看,热泪盈眶也不在少数,据说电影院里唏嘘和掌声都有。
本来作为一个燃点过高,笑点过低,槽点过密的观影人,我想尽量保持沉默,或者说一些拍摄还是很精良的、画面还是蛮优美的、女神还是很漂亮的……但是那种扭曲的价值观让我憋得喘不过气来,你可以举一万个例证说明这就是现实是大众喜欢的东西——不用你举例,我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每天要不出现两次马云的名字都怪了——但电影难道不是造梦的工具,这难道不是一部关于梦想的电影吗,我们内心的坚持原来就是这么狭隘吗,我把现实都抛开了你就给我看这个?
怒摔!
你好,原来这就是你们说的牛逼哄哄的梦,再见。
万幸的是,影片结束时观众并未起立鼓掌。
否则,这将比片中因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人民群众朝“新梦想”英语学校砸砖头,叫他们“卖国贼”更令人绝望。
我很惊讶陈可辛会拍《中国合伙人》,就像当年惊讶张艺谋会拍《三枪》。
两位大师相同之处都是贴,张为了人情给赵本山贴脸,拍《三枪》相当于说段酒桌前的客套话;陈更恶劣,为了票房给“中国成功学”贴尊严,拍《中合》相当于当着众人面说假话。
“假话”流窜在《中合》的各个角落。
前半段还好,前半段讲青春。
青春真管用,可以填塞无数漏洞。
包括黄晓明强吻得肺炎的杜鹃时,她说:为什么是你,黄晓明回:为什么不能是我。
这两句真美,但是假。
假在杜鹃这样胸中世界强大到不在意自己胸型的姑娘,根本不会因为一句“为什么不能是我”就放弃掉她的人生。
有观众拧:所以她最后离开黄晓明了呀。
不是,我是说杜鹃一开始就不会答应黄晓明。
一开始就答应黄晓明的姑娘,就不该是杜鹃。
这个姑娘之所以是杜鹃,只因为一个理由:镜头美感。
为了美感而忽略事实,这就叫假。
可惜,绝大部分男人都追过自己配不上的姑娘(或小伙),有些也像黄晓明一样,追过跟自己不在同一个世界的姑娘(或小伙),所以他们不认为这是假话。
通用“有志者事竟成”,或说“有志者事竟成一会”这个理念,就能利用观众胸中的欲望轻松地弄假成真,看到陈可辛说假话的本事了吗。
尤其“新梦想“成立之后,整部电影就开始假话连篇。
首先是邓超这个角色。
假就假在,邓超从始至终都是极端个人主义者,不会因为任何事改变。
他在书里夹的写给自己,却被黄晓明误认为是激励他的话:你以后会让我妒忌的,这句是真的;为自己的股份变少而大闹会议,这也是真的;包括他第二次去美国时被出租车司机耍,被前台小姐敷衍,自尊心受到极大的打击,并为此想要借黄晓明公司上市来“假公济私”,这些都是真的,是一个极端个人主义者的标志。
但是,他在佟大为的婚礼上说出那句分道扬镳的话:我曾经认为自己重要,(也只是)曾经。
这句话就是假的,其作用在于,为兄弟三人再次聚首埋下伏笔,把本不可能修复的矛盾伪装成可以解决的误会。
如果这句话是真的,前边对邓超性格的塑造就是假的了,这就暴露了这种塑造的真实目的:戏剧冲突。
为了戏剧冲突而忽略事实,这更是假。
但这些假,怎么都假不过这部电影传递的价值观。
很多人看完《中合》都愿意拿它跟大卫•芬奇的《社交网络》作对比,来评判中国成功学和美国成功学的区别。
其实这样的对比并不公平,因为《中合》的价值观是假的,而《社网》相对来说更现实——后者提到了“代价”,有代价才有成功学。
这也是观众看完电影后并没有鼓掌甚至起立,我所感到欣慰的原因。
大家只是把它当个乐,怀念一下拼命努力过的青春,或曾经有过的兄弟情义也就足够了。
因为大多数离青春越来越远的人,都越来越能意识到代价意味着什么。
代价不是闹着玩的,也不是想尽办法就能避免的。
《中合》假就假在把这份极具重要性的,严重程度相当于跟魔鬼签订契约的“代价”一语带过。
以一种轻松的语气调侃道:他(功成名就的黄晓明)现在用换灯泡,代替了性生活呦——好像这他妈根本不是个事,没有性生活,换灯泡就行了。
或者代价就只是没有性生活这么一个。
而《社网》中的马克•扎克伯格到最后,虽然赢了生意上的谈判,却在某种意义上输了生活中一切。
这种代价是真实的,在人生中根本不能忽略,表现在电影中起码可以提升好几个档次。
陈可辛又不蠢,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影片最后,陈可辛用幻灯片的模式给观众介绍了几位代表着“梦想成真”的中国大咖,他要敢表现代价,就得罪了这些活着的人。
但这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主要原因还是票房——为了票房,陈可辛对那些只愿花不到一百块,就想着说不定能激发出动力完成梦想的观众,说了一句祝你们假梦成真。
(已发表,请勿转载)
不得不说,这部剧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励志传奇大片,整部片子考下来,让人热血沸腾,让我们突然有想法为自己的梦想去奋斗,去拼搏,片里三名主人公,三中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思想,不同的人生观,遭遇,他们中,一个是骄傲的海归后代,一个是浪漫者,醉心写诗,一个确实不修边幅的屌丝,他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人的缩影,正是这样的三个人,却创造了神话,他们的友情在剧中也遭受考验,然而正是困境让他们重新凝成一团,变得团结,相濡以沫。
什么是梦想,梦想就是让你感到坚持,让你幸福的东西!
我们只有在失败中寻找胜利,在绝望中寻求希望。
梦想常常被现实击败,然而这部片告诉我我们,即使生活磨平了我们的棱角,但不要让它磨平我们的灵魂!!
《中国合伙人》难免令人想起《社交网络》,两部电影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有诸多相似之处。
1,都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一个青年人从校园起步的创业历程,以及与两个合伙人之间分分合合的关系。
都具有传记片性质,展现了一个著名企业的创建过程及企业文化。
成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创业者的敢为天下先。
2,都用开场约五分钟的段落交代了创业的原始动机:一个是因为想出国没出成,另一个是因为想泡妞没泡成、想进兄弟会没进成,成东青和扎克伯格的事业都起源于失败。
成东青这个口语闹太套最终成了留学教父,扎克伯格这个社交障碍者最终创建了最大的社交网站。
双方对话以快切镜头完成,干脆利落地表达出他们在追梦的道路上碰了钉子。
3,成东青是土鳖,扎克伯格是书呆子,两人的成功都具有传奇色彩。
然而他们有另一面专长,在事业起步阶段起了关键作用:一个擅长记单词,另一个擅长写程序。
他们在跟女人和哥们联络感情上则显得很低能。
4,成东青和扎克伯格都有一个在专业和眼界上比自己强的搭档,并且都是这个搭档最早启发了他们创业的念头。
于是成东青开始办培训班,扎卡伯格开始对比女生照片。
两个得力助手都很有商业头脑,擅长整体规划。
5,一开始他们的做法都不合常理,成东青背着学校私自开班,也没拿到办学许可证;扎克伯格通过盗窃方式获取了大量照片,并且引起女生非议。
他们都受到了严厉的惩罚,成东青被学校开除,并交了一笔罚款;扎克伯格被留校察看六个月。
6,电影都以一场桌上争论贯穿始终,以闪回方式讲述了故事的来龙去脉。
双方都分列两侧,显露出对峙架势。
《社交网络》采用了大量过肩镜头,《中国合伙人》则运用了俯仰视角,都形成了压迫意味。
成东青和扎克伯格都以犀利的言辞把对方噎得哑口无言。
反抗并最终胜利的一方坐在里侧的玻璃幕墙旁边,人物的转椅朝向楼外,预示沉思并将反攻。
两场争论都是鏖战,都不得不午休一段时间。
7,都用一堂与创业内容相关的课程来表示主人公的自负,成东青等人在留学讲座上驳斥教师并公然走掉,扎克伯格则扔下一句计算机题目的答案淡定地离开教室。
他们都坐在教室后方,与周围同学格格不入:扎克伯格收到女生递来的纸条,成东青等干脆被围殴。
8,王阳和肖恩都有那么点潇洒不羁的气质,并且都在聚会上有出格行为:王阳失了身,肖恩招来了警察。
两人都是理想主义者。
9,在做大做强的过程中,合伙人不可避免开始转向散伙人。
《中国合伙人》的第一次分歧是是否上市,《社交网络》的分歧是是否加入广告。
两对搭档都征求了第三合伙人的意见。
第二次分歧则牵涉到股份问题,原有股份都被稀释,以吸引新的投资者。
甚至成东青和扎克伯格的股份都占51%。
10,新梦想合伙人在婚宴后分道扬镳,脸书合伙人在新办公室里闹翻脸,都跟周围喜庆的环境格格不入。
三人位置呈三角对峙状态,大吵一番后都用降镜头和小景深表现了唯一成功者的孤独。
11,两伙人都面临着“内忧外患”,成东青被美国考试机构起诉剽窃,扎克伯格被竞争者起诉盗用创意。
他们输了钱,却赢了行业立足点。
《社交网络》的“外患”形成单独一条线,《中国合伙人》的“内忧”一度游离到了国外。
12,两部电影都是商业片大导演的话痨之作,都有泛黄的色调和漂亮的运镜。
陈可辛用了杜可风,打乒乓球等段落精彩绝伦;大卫·芬奇用了老搭档杰夫·克隆威斯,赛艇那场戏的移轴摄影令人印象深刻。
当然陈可辛的剪辑不会像芬奇那样疯。
13,不同的是,在《社交网络》结尾,世上最年轻的亿万富翁面对自己一手打造的市值250亿美元的facebook,蜷在椅子里颓废地一遍遍刷新发给前女友的好友申请——他赢得了世界,却换不回最初的那个人。
扎克伯格为成功付出了极大代价,他除了钱什么都没有了。
而《中国合伙人》则宣扬了另一种充满光明却不无诡异的价值观:有了钱便有了世界,钱可以弥补一切不计代价的曾经。
http://e.weibo.com/1663735900/zya828o0Ohttp://news.mtime.com/2013/05/23/1512191.html
做人要厚道,几位主演的英语口语我还是不评论了。
说电影。
陈可辛一个香港导演能拍这样内地生活的题材,功力不俗。
失去工作不等于不成功,失去去美国的机会不等于不成功,土鳖胆小怕进步也不等于不能成功。
因为这个世界上有样东西更珍贵,珍贵到可以促使我们克服忧伤、恐惧,寻求突破,取得成功。
那就是梦想!
这部戏的英文名字叫“American Dream in China”(美国梦在中国),影片结尾非常直白地点出:美国人并不了解中国人的梦想。
他们不知道中国学生为了能取得成功愿意付出怎样的代价。
中国已经改变,而某些美国人的观念还停留在过去。
这是这部电影最赞的地方!
有个有趣的地方,就是最后成东青的认输赔款。
电影前边提示说:美国人不明白的是,“中国的英雄是可以跪的(参见韩信)” 赔偿越多,代表越大的承责能力。
当中国人在美交所挥锤的那一刻,美国人终将认识到,中国人勇气与担当。
这段…其实…略夸张。
不过看戏的中国人能解气就可以了。
PS摄像杜可风、配乐金培达。
《中国合伙人》的热映,它本身所具有的质素和话题性,是主要原因。
这是一部评价两极分化的电影,有些人爱得不行,有些人恨得不行。
喜欢《中国合伙人》的观众,多因其怀旧或者励志。
认为这是一部有青春、有梦想、有友谊、有奋斗的创业电影,含有“中国梦”的寓意。
影片的主题曲罗大佑的《光阴的故事》也十分吻合电影梦想、怀旧的寓意,激发了观众的共鸣。
许多创业成功者也“对号入座”,在观影后发表评价,认为电影准确还原了时代的特征和背景,感慨良多。
如同“美国梦”至今未曾在都市青年人中消弭一样,讲述“美国梦”实现或者破灭的故事也会有很多共鸣。
而不喜欢的观众也有很多,最典型的说法是:影片贩卖市侩成功学。
他们认为影片把人生奋斗简化成了对金钱的追逐,用某些成功者浅表的经历,给身在底层的人们画了一张大饼。
其实作为原型的“新东方”本来就是一家提供留学实用技巧的培训学校。
这里教英语,但不是为了陶冶情操和提高英语写作能力,而是要造就一块能应对签证和申请奖学金的敲门砖。
这是一家教育机构,但并不以培养远大志向和完成人格教育为目标,而是要帮学员在最短的时间内过语言关,杀向彼岸。
打满皱纹烙印的青春梦,巧辞令色的希望燃点。
理想化地、童话式地对成功进行包装。黄鱼车上的励志类地摊书,摇身一变,继续在大银幕吞云吐雾。“有钱就有尊严”,多么响亮的口号,多么准确的屌丝心理。
那些经典歌曲融入的都太生硬了,常常让人忘了看剧情只顾着听歌了...
陈可辛真是老卵,就算有人说你抄社交网络我也……擦,能有觉悟去抄社交网络就已经感动到泪流了好吗!好吗!何况抄的真像那么一回事!傲娇邓超和土鳖黄晓明演技爆表,唯一可惜的是佟大为,好不容易因为这部片酬涨了,紧接着就被富春给拆了台。作孽哦。
“当我们的额头爬满皱纹,我们能做到的就是,不让它们也爬在心里。” 老歌全部配的恰到好处,感染剧情,好几首催人泪下;一对比,《致青春》的确要再降一星;也的确是陈可辛《甜蜜蜜》后的作品里拍的更好、更让人共鸣的作品,结尾影院响起了久违的掌声。角色内外,黄教主都很励志。
一直觉得陈可辛作为香港导演,在融入内地文化、所谓接地气方面是做的真好的。新东方的合伙人创业故事被讲得跌宕起伏,而黄晓明也在他的调教下贡献了一次相当靠谱的演出。
bull shit,喝了奶茶看的,都吐了,还长了一颗青春痘
这才是青春,青春不能驻足不前,青春不能只有爱情,哥们的情谊来得远比《致青春》中的自私自利要好。有好几个地方看得动情:婚礼过后的干架,美国老奶奶的小费,以及向美国人的陈述。尽管创业者的成功不能复制,但这类心灵鸡汤似的的逆袭还是看得人感动,管它呢,人起码得为什么活着,梦想、自己都行。
所谓超前首映,就是导演和主演全到捧场。一点遗憾:黄教主没有电影里帅。三点感触:所谓塞翁失马,如果当初俞敏洪没被北大开除,至少不会有今天的新东方;这种有强烈时代烙印的成功不可复制,但可以模仿,因为每个时代都能孕育机会;二逼的青春,苦逼的奋斗,最后牛逼了,真正的好兄弟风雨同舟患难与共
与剪辑和机位相比,故事的内在逻辑问题反倒是次要的。
媚俗:钱,美国,商业家。
怀旧的内容通常不会给低分。陈可辛弄的东西越来越大便。
这个片其实是用来黑苦逼生物男的!!!
之前特别看好的题材拍烂了。除了故事本身的传奇化和零星的男性情谊有点意思,其余地方不是太散乱就是不对劲,变态loser成功后的复仇快感能别这么赤裸裸么,这样价值观都不自洽了啊。配乐用崔健罗大佑beyond虽然很喜欢,但又是不对路子,显得投机。
很励志
新东方的创始人当年就是高富帅(北大教授,海龟投资家神马的。。。纯然不是现在的普通吊丝,吊丝切勿YY)
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 改变了三个人。
其实呢这部电影值得三星。很多地方处理的很不错。可是我是来给水军、脑残粉以及各种口语烂没思想世界观扭曲的土鳖拉低平均分的。请不要对号入座。
还能更浮皮潦草不走心吗。以为穿个高领秋衣就洋气呀
这部电影是一针鸡血,是漫画式的中国屌丝逆袭记,是献给资本的赞美诗……我个人还是挺喜欢这部电影的,因为某些心结,因为某些执念……是时候告别青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