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之后有句话一直在脑海里盘旋:“不敢相信!
”,哈哈!
片中那么多裸男镜头,让我第一次对男人的身体产生了迷恋之情——草,不会我也变成同志了吧?!
据说同性恋也是可以引导的,以后还是少看这种片子,不然真会变成同性恋的。
湾湾电影最大的好处就是没有那么多顾虑,同志、裸体、鬼……还有最后让那个女警拿着钱跑了,这让我想起《夺命金》为了在内地上映,不得不改了个大陆版,让何韵诗和刘青云最后被绳之以法,真恶心!
湾湾电影挺会煽情,小时候学校组织全校师生看《妈妈再爱我一次》,上千人在电影院(那时候是大电影院)一起失声痛哭的场面至今难忘。
本片最后也非常感人。
8月10日,《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上线流媒体,国内基圈和影迷圈双双沸腾,营造出“全网都在看”的架势。
一阵冲浪过后,这部影片在互联网上确实赢得了可观的口碑和评分,但就本片的针对性分众来说,冷漠失望的态度反而成了大多数。
首先,《鬼家人》算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同志电影”,确实值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即便它涉及了同性恋的浓厚元素以及同性恋婚姻合法化的时代议题,即便它在世俗家庭伦理和同性恋者自主的摩擦问题上着墨颇多,但这并不等于影片抓住了同性恋题材的内核。
至少与三年前《刻在你心底的名字》这样直白输出的影片相比,《鬼家人》更多的思路是将同性恋作为其中的变奏元素,同性、鬼恋、探案、喜剧都是构造剧作的诸元素之一,没有高低之分。
现实当中的证据,当然是导演程伟豪并不具有确定的同志身份,他的职业生涯更多也是在类型片中摸索前进,沿着恐怖、罪案、科幻这些路向不断拓展自己的商业能力。
而在过去创作的系列电影中,最标志性的特征既是富有吸引力的女性角色(如许玮甯),也有过于绵密的女性视角。
后一点来自于他和诸多女性的诸多合作,这包括占据舞台中心的大量女演员以及剧组内占据越来越重要地位的女编剧和其他剧组成员。
这既是丰富程伟豪作品的实用法宝,也是导致其创作模式化严重的障碍。
依托经验的提升,程伟豪在叙事方面自然能够趋向圆熟,但密集的套路和刻意的煽情同样愈演愈烈。
就此来说,人们可以责难《鬼家人》是在炒黄百鸣《开心鬼》时期就奠基的都市灵异片之冷饭,也可以批评本片是在以“迎合腐女和大众猎奇目光”的娱乐化方式来剥削同志群体。
《开心鬼》(1984)部分观众会怀疑,导演可能是“恐同”的,要对影片进行绝对批判;也有部分观众会认为,恐同即是深柜,想方设法要对导演做一番精神分析。
然而依照《鬼家人》呈现出来的剧作逻辑,许光汉扮演的吴明翰并未实现从直男到同志的生理-心理变化曲线,到头来还仍然是那个名为老公实为兄弟的钢铁直男,他更像自己出演过的《阳光普照》中的那位弟弟一样,在影片结尾处成了那个替代性的“变得更好的儿子”。
因此,对毛家来说,这一“冥婚大法”的奇妙之处并不像是为死去的儿子召唤了现实的同性配偶,而更像是置换了一个异性恋的儿子。
因此这到底是一种“迟到的谅解”还是“原初的解脱”,本身并不容易被判定。
在这种晦暗不明的前提下,指望那些被吸引的特定分众来欣赏许光汉的屁股,自然是无效的。
相反,人们更容易看到的是导演程伟豪和女编剧吴瑾蓉构建的“人名造字法”,撇开姓氏来说,(毛)邦羽比之(吴)明翰,基本上可以视为后者的某种“缺笔化”,这犹似意味着前者是后者的一种阉割构造。
这说到底还是一种“文化无意识”的惯习,习惯于将同性恋男性塑造为阴柔乃至娘气十足的形象,要么就是耽于展现gay吧的肌肉男和变装皇后。
但事实上的这一群体并非此种刻板面,譬如去年《最后生还者》“意外封神”的第三集,展现的角色形象就是gay圈集体认同的上品乃至极品。
《最后生还者》(2022)当然台湾的同志片源远流长,各色差异都能包容、各种品相都可接受。
但“孽子”的符咒总归是挥之不散,尤其是在新世纪初,公视2003版的《孽子》几乎只手启动了台湾影视的文艺复兴,让同志片成为台湾电影的特色类型,让范植伟、张孝全、杨祐宁、马志翔等如今的中生代主力演员登堂入室。
庹宗华也是《孽子》的主演之一,他扮演的王夔龙正是白先勇本人身份的确切投射。
《孽子》(2003)《鬼家人》选择他来扮演毛爸,自然是希望让“龙子”实现某种迟到的宽赦和救赎,但相比当年与阿凤之间的相爱相杀以及惨痛的家庭变故,《鬼家人》中的父子谅解不免显得太过轻易和廉价鸡汤。
在毛邦羽身上,影片展开的三条线索分别对应着亲情、爱情和友谊。
抛开刻意且旨在纯粹煽情的父子关系之外,第二条线处理得同样潦草——毛邦羽的爱人,由炎亚纶扮演的陈家豪与其有着怎样的情感畸变(包括出轨),影片都基本上避其细节不谈,仅仅充当了人物身上的一个背景。
这一背景的被预设为宽屏形态,不但涉及台湾同性恋婚姻合法化的事实,也直接对接了炎亚纶本人真实的同性恋身份(尤其是其受到了me too运动的考验),令其成为影片中的某种奇观。
重点都放在了第三条线,不过毛邦羽和吴明翰之间,并未有任何情感上的火花,有的只是认识上的共鸣。
它并未实现一个同性恋者将直男掰弯(类似《东宫西宫》)的精彩活动,而仅仅是矫正了这种满口“死gay”的恐同宅男的社会偏见,说到底它仍然旨在一种社会观念上进行找补和平衡。
为此,作为演员的许光汉必须接受附身的各种猥亵动作,如裸奔、钢管舞和大跳《舞娘》等“身体剥削”来应对这种考验。
借助于冥婚的仪式,吴明翰充当了亡灵和人世之间的媒介,成为一个社会观念的传声筒。
就此他仅仅是一个和解者、一个伴侣。
这一伴侣在毛爸和毛家奶奶那里等同于另一个儿孙,而在毛邦羽那里就类似于狗这样的“伴侣物种”。
影片中冥婚的一个设定前提,就是吴明翰和毛邦羽上辈子有很大的渊源,他是后者养的一只狗,那么转生之后的人鬼再度陪伴,实则和这种人狗相伴无异。
所以这一关系绝非同性恋,而更像是某种假婚姻套路下的“兄弟喜剧”,他们在探案的过程中也更接近于某种拍档形式。
这一拍档同时拆解了原初吴明翰和林子晴之间的男女拍档关系,但并不意味以“男男”取代“男女”或者以同性恋取代异性恋,毕竟就影片本身而言,吴明翰和林子晴之间也并没有什么确实的、可发展的情感关系,两人之间也没有什么明显的CP感。
就演员而言,许光汉和王净确实是台湾影视业中最具潜力的90后男女演员的代表,许光汉在某种程度上算作大器晚成,是那位“伤仲永”的范植伟的反面,目前正在展现他于类型和喜剧中的潜能,从《鬼家人》的表现来看仍有继续上升的空间。
而王净顶着才貌双绝的名号,一早占据了众多优质资源,无论颜值和演技都获得了众多肯定,但从《鬼家人》的确切表现来看,她的演戏思路(尤其是那种控制欲的流露)越来越向郭采洁的招牌靠拢,即便这可能有剧情反转人物黑化设定的缘故,但总归不是个好兆头。
这也让我们不得不评估第二个问题,如果暂停《鬼家人》作为一部同志电影的讨论,那么它是否算是一部足够优秀的类型片?
对此,评论区仍然显得两极化。
部分观众认为影片的类型元素及其效力已然拉满,达到了台湾类型片迄今为止的天花板;但另一部分观众认为填充的元素过多,且过于鸡贼,老套贫乏的问题并未得到解决。
后一部分观众提及的问题,基本上确实存在,也基本上能达成共识,因此这里着重说说影片的优点。
作为商业片,《鬼家人》的成功之处自然在于它有了相对充足的预算,即便这一预算要低于之前的《缉魂》,但已经足够应对片中的动作、追车要素以及一些实用的数字特效。
程伟豪早期的影片始终有着画面效果拖后腿的典型痕迹,最典型的就是《红衣小女孩》只能寄托于劣质影像和鬼跳来跳去这类塑料特效。
但从《目击者追凶》开始,程伟豪的制作成本趋近于千万乃至数千万人民币,也就相对弥补了这一落差。
《目击者之追凶》(2017)作为灵异、玄幻故事,视觉上的元素固然重要,但在应对思路上,台词也是同等重要的重心。
无论是作为一种经济策略还是叙事策略,我们都该承认《鬼家人》的台词有其特色和亮点,充满女性视角的细腻情感拿捏亦可以视为加分项。
这一方面可以归功于编剧吴瑾蓉。
程伟豪更标志的套路是“每个类型故事都有一种现实议题的基底”,就如《红衣小女孩》的梦魇有着未成年女性堕胎的原罪一样。
但这种议题并非固定的,而是能够自行生长延伸,虽然未必是有意识的。
这就是为什么《红衣小女孩》系列意外成为了一部“人类世生态电影”——盘踞山林的越来越多的亡魂,是人类肆意开垦的无处安置的后果,并且必然要反噬人类。
《红衣小女孩2》(2017)而《目击者追凶》构造的台湾社会之媒介化以及《缉魂》构造出的“男同-异性-女同”的三重时间结构,则都是这种议题自行生产的副产物。
说其是“副产物”,指的是这并非是程伟豪一早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而恰恰是他在填塞、导入、拼贴议题的过程中意外得到的东西。
这种副产物在《鬼家人》中,呈现为一种和谐共存的潜能,就像同性恋者与非同性恋者应该和谐共存一样,这种共存也应该推及到人与动物(狗),人与世间万物以及人与地球。
这就是为什么编剧吴瑾蓉会说:“我们做这部电影,是真的希望毛毛(毛邦羽)投胎以后的世界,是一个对北极熊、海龟、同志、女性、没有犯罪意图的直男们都更美好的世界。
”
这看似是一个很大很空洞的命题,但也确实可以经由影片中毛邦羽和吴明翰的关系(尤其是后者的人生态度转变)进行推演和对接,也就是说,命题并非全然架空,这种内在生发力成为了程伟豪的后招或者救命稻草。
你可以说他是拼贴狂人,在收罗类型元素、议题乃至当红演员方面无所不用其极,但在这种拼贴的最深处,你也不难看到一种绝对命题上的真诚。
所以,即便《鬼家人》有着过于填塞的剧情、过于投机的思路、情节上的力有不逮以及相对生硬的反转(尤其是王净角色的黑化),这部影片仍在延续着台湾类型片的融合生长,而这一点,并不是那么容易被全盘否定。
【虹膜】
在这部充满奇思妙想的影片《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中,导演以一种幽默而又深刻的方式,探讨了家庭、亲情与人性的多重面向。
这部影片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喜剧或是奇幻片,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人与“他者”关系的寓言。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普通家庭意外与一群鬼魂共同生活,进而逐渐理解和接纳彼此的故事。
这样的设定,虽然看似荒诞,却富有深意。
鬼魂在影片中不再是恐怖的象征,而是成为了一种“他者”的代表——那些被我们忽视、误解甚至排斥的存在。
导演在处理家庭和鬼魂之间的关系时,展现了细腻的人性观察和对现代家庭困境的深刻洞察。
家庭成员与鬼魂的互动,反映出了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如何在亲情、个性和社会期待之间寻找平衡。
影片中的幽默元素,并不是简单的笑料,而是作为一种方式,去缓和和深化这些主题的探讨。
每一个角色,不论是人还是鬼,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情感世界。
导演通过这些精心塑造的角色,让观众感受到每个个体在家庭和社会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惑。
这些角色的成长和变化,不仅是个人的,也是整个家庭乃至社会的。
影片的视觉风格和叙事节奏,也恰到好处地支持了这种深刻的主题探讨。
在轻松愉快的表象下,影片巧妙地融入了对现实问题的思考。
这种风格的运用,让影片既具有娱乐性,又不失深度。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家庭与鬼魂的奇幻故事,它更是一部关于理解、接纳和爱的电影。
它提醒我们,在看似平常的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是在与自己的“鬼”共处,而理解和接纳,可能是我们共同生活的最好方式。
很惊喜,各种略微带有冒犯性但落在主题前又恰到好处的笑料让影片的“闹剧”部分很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恐怖喜剧的既视感。
在各种类型密集交织的过程中恐怖元素一带而过,并未作强调,谁让林柏宏的个人气质和表演都自带一种“鬼马小精灵”的感觉呢,(即便是那几秒画风突变的jump scare也完全没有吓到人,反倒是透着一股调皮劲儿)而许光汉被打开了新的一面,深夜“舞娘”环节即便是早就被人剧透,也不妨碍实际看到时还是会被狠狠震撼到啊哈哈哈哈哈哈哈!!
说起来吴明翰这个角色“怕鬼”也并非是程伟豪真的想玩儿一把惊悚,而是将其巧妙地和“恐同”建立了连接。
一开始导演也是为几位角色赋予了不少刻板印象来拉大冲突,为后期关于“相互理解”的表达积攒了足够的情绪,而且好在有认真处理双男主间关系微妙的转变过程,给到了足够的感染力与说服力。
(啊...关于花瓶那个条线相对弱了不少)至于同性主题,显然比上一部《缉魂》来得更自然,“蠢直男”与“死gay”并没有真正改变对方,但却在慢慢地相处中逐渐撕去标签,拆除了外界强加于自我意识的藩篱,在相互理解中形成了深深的羁绊,比性取向所提供的更加真挚更加浓烈,也正如片名所讲,“变成家人”。
喜欢同性也好,追求异性也罢,并不存在冲突,就像着眼个人前途与关心环境议题并不妨碍两个人能肩并肩坐在一起,阻止不了两颗心自然而然的相互靠近。
其实片中也不难看到台湾近些年在这方面法律上的进步以及整体社会观念的飞速改变,程伟豪没有把同性问题单纯的体现在代际冲突上,所以毛邦羽的奶奶始终会站在他的一边,父亲的暂时不理解则被限定在其个人意识问题以及“八点档”的drama上。
总之,不论你喜欢与否,必须得承认,现如今在某些方面,已经是是一条海峡,两个世界了。
(可以了,拜托打住,千万别再引申了)
《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在网上一直热度很高,类型的创新是主要特色,归纳起来,大概是鬼片+喜剧+警匪+悬疑+lgbt+纯爱+亲情+男色的混搭,搭的类型足够多,以致于很难定性。
但也因为混搭,除了喜剧部分,其它大多浅尝辄止,没能做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戏份。
什么都有一点,什么都不突出,突出的只有许光汉的屁股和那些没品笑话,笑果有,比如那个新郎一号和新郎零号,诸如此类,但真不算高级,像大多数台湾或泰国的同类喜剧一样,有刻意消费lgbt的嫌疑。
比如毛毛这个角色,多少带着女性气质,非常典型的刻板印象,把同性恋和女性化混为一谈。
这个角色在华语电影的语境下,几乎白左上身,buff叠满,一个热衷反核与环保的lgbt有色人种(当然华语电影里,有色人种没什么意义),天然政治正确到不可能遭受任何怀疑和指责。
如此绿光闪闪,别说冥婚,民进党和时代力量都可以举着牌位去帮他选立委。
许光汉倒是在片中从一而终地演了个钢铁直男,但更多时候直男的价值就是提供男色吸引观众,效果跟“封神”里花式绑缚的殷郊是一样的。
从开片的浴室抓捕,到之后的裸身舞蹈,再多一场又一场的沐浴戏,和刻意显得漫不经心又颇费心思设计露出的紧实臀部,如同给许光汉的美肉打上了价签,告诉你价格实惠量又足,一次让观众看到饱。
在一部试图强调平权的电影里,廉价地贩卖男色,有人看到了胸肌和屁股,但我看到的是鸡贼和虚伪。
光溜溜的肉体是硬件,那暧昧的调情便是软件。
好的CP一定是刚柔并济,软硬兼施。
这种小温情小浪漫是台湾影视最擅长的,师承日本但早就自成一派,以嗲到滴糖的语调讲出最酥软的台词,主打的就是一个胰岛素失灵的极致高甜,当然甜过头容易生油,糖油混合物有害身心。
还好许光汉是有演技的,再多一分就腻了,他把尺度控制在了普通观众可以耐受的边界之内。
电影真正让我不耐受和厌恶的,其实不是lgbt话题或者略显混乱的叙事。
而是整部电影的肇始完全起源自一种我愿定义为“恶意”的阴谋。
骗人捡红包逼人结冥婚,这是非常阴毒和邪恶的陷害,但电影里却以喜剧和闹剧的方式表达,所以那段结婚戏是如此分裂,我看时满脑子都是《血观音》里冥婚的画面。
一边是阴森的冥婚,一边还要做喜剧效果,没有一定的精神分裂病史,做不出这样的设计。
所以那位看似和蔼温柔的阿嫲,在我眼里完全变成了可怕的女巫,这要随便搁一部正常恐怖片里,干这事的人都得恶咒反噬不得好死,只有这部电影才会毫无芥蒂去演绎奶慈孙孝。
这部电影完全变成了一个受害者与施害者共情的斯德哥尔摩式抒情,它当然可能发生,但我的理性不肯买单。
如是,后面所有的关系刻画和情感营造都成了无本之木,因为它的初始就是“恶”的,有原罪,它没法再感动我,哪怕电影后来用了很多台式大力道的煽情手法。
电影的警匪部分同样浮光掠影,虽然写了类似无间道一样的悬疑,甚至还有个不大不小的反转,但整体而言,就是台湾电视剧剧作的水准,无论警察还是反派,都随便到了儿戏的地步。
执法也好,跑路也好,枪战也好,都是拍脑袋就来,一点铺垫都不给,更别去思考逻辑,鬼片里没有这个东西。
有点意思的是,电影把女的写成了深藏不露的大反派,也就同志电影敢这么写,魔法打败魔法。
我毫不怀疑大部分人会喜欢这部电影,它还是有新鲜感的,尽管这新鲜感来自拼贴缝合,而不是真正的创新。
真讲创作的新意和文本的厚度,同样是台湾的同性恋电影《谁先爱上他的》可高级且有趣多了。
本片的大受欢迎,也是短视频时代下新审美构建的表现,它足够通俗,足够直接,也足够浅白,看起来不费神不费脑,还喜剧惊悚美色浪漫动作话题度一个不少,可以快剪程几十秒的段子,也能延伸成为社交议题,如同《消失的她》和《孤注一掷》,这样的成功一再发生,经验有迹可循,lgbt这个元素反而是其中最不重要的了。
在香港的第二天,半是慕名,半是避暑,跟男友去看這部片。
後座坐了一對中年夫妻,一對熱戀男女。
電影播到一半,我們笑,他們也笑。
他們哭,我們也哭。
一個平常的下午,跟陌生的他們,放鬆的看這樣一部片。
這樣的小事,回到內地,怕是還需要五十年?
一百年?
真希望這也會變成我們的日常啊。
喜不喜欢,完全取决于大家用哪些视角来看这部片。
1、作为一部成功的商业警匪喜剧片,娱乐成分是的确做的还不错,能让人喜笑颜开,再加上已经被炒得很久的许光汉的身子,一上映就冲上热门。
有不少人是冲着许光汉的屁股打高分的,这点我很接受。
美好的肉体值得向大众传播情绪价值。
2、在商业喜剧片里夹带正向的txl题材,多少都是有积极的社会意义的。
至少这一点大陆影视行业还做不到(古偶耽美腐剧除外,那是个病态范畴)。
除此之外,我就要较真儿了。
3、表演不重要?
除去美好肉体光环,许光汉的表演是真的不太行。
浮于表面,像走过场,不自然也不流畅。
尤其许光汉光着屁股对着警察卖骚那一段,每个动作小节之间还要卡顿反应一下,这些镜头都是一遍过的吗?
这点我给减0.5分。
4、角色扁平不重要?
用当代视角看,任何电影、小说、剧作,只要角色扁平,脸谱化,只有单一面向,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这就是比较严重的缺憾了。
因为世界并不是这样的。
就连鼓吹万年美好的迪士尼都在不断进化和丰富公主人设了,至少让美好不再简单、扁平了(尽管部分“进化”有点矫枉过正,比如黑皮脏辫小美人鱼,昭示着欧美影视行业的政治正确已经病入膏肓了,哈哈哈哈😂)。
这点我给减0.5分。
5、刻板印象不重要?
毕竟剧情涉及txl内容,而且占的戏份很重,电影作为一种大众传媒,多少要承担一些向大众传播被当下时代认可的世界观的责任,尤其是对于被大众广泛误解的话题。
所以刻板印象是个大忌。
txl就是娘的,是在很多领域都高敏感度、高正义感、高情商的活菩萨……这表明导演对txl群体了解和挖掘的很浅。
再加上给txl天菜——许光汉大篇幅的裸戏,难免不让人怀疑这是在廉价贩卖txl好感。
这点我给减0.5分。
6、笑从何来?
用低廉的方式逗笑大众是很容易的。
但作为一个文明人,笑完总要多少思考一下“笑从何来?
”。
如果发现这笑背后的逻辑有问题,以后就不会这么轻易的笑了。
这跟我们儿时在幼儿园笑话残障小朋友的逻辑类似,等知道我们的笑是以别人的痛苦为代价的,我们就笑不出来了。
或者以《脱口秀大赛》和《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为例,我更喜欢后者,因为后者的喜剧是经过真正懂戏剧的人精心雕琢过的,不轻浮,笑中带泪。
当然,前者也可以逗我笑,但想想那些文本里面有多少刻板印象和不礼貌、不友善的表达后,我就再也笑不出来了。
这点我给减0.5分。
7、都给父权披上温情面纱了,还能别较真?
结尾对父权的温情化处理,无法让我信服。
这是在给父权找合理化、高尚化的解释,但这个解释并不合理。
我从未听说过有中国txl的父亲是这样处理和儿子的关系的。
东方父权就是实实在在的父权,没有不可言说的似水柔情。
不批判父权也就罢了,反而美化了父权,给封建思想抹焦糖,还让很多懒得动脑的观众认为这样处理很“温情”。
那我更要较真儿减1分。
以下问题不需要较真儿。
8、导演恐同吗?
至于导演恐不恐同,我觉得从剧情和角色上直接下定论,未免有点过于武断和敌对了。
而且我认为,恐同与不恐同都是正常的、合理的。
只要不宣扬敌对,不干涉别人,都可以接受。
就像恐高、恐艾、社恐一样,都是纯个人心理感受而已。
而且这跟个人认知和经历相关,有过错误的认知或糟糕的经历必然会恐惧。
何况个别txl的言行举止让直男不恐都困难,直男也不是活菩萨。
所以没必要敌对。
与其成天想着树敌,不如多想想如何用正向影响力消除恐惧,才会对txl的处境有帮助。
《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難得讓我走不出來,看完了還是瘋狂刷採訪、花絮等等物料的電影,未來有機會肯定會再看的!
要先強調!
我是上映當天立馬就去看的,真的很好看!
非常推薦可以跟好朋友一起觀賞的電影。
先說這部片的缺點:1️⃣劇情稍滿:電影想表達的東西很多,元素也很多:冥婚、同志議題、警界現況、刻板印象、黑色幽默等等,導演在這部片裡想講太多東西,儘管劇情推動很快,在短短兩個小時多的電影可能還是塞不下,所以如果對劇情沒辦法接受、消化很快的就會很難適應節奏,就比較不建議觀看。
2️⃣略冗長:先前就聽說金馬影展上的時長是130分鐘,沒有想到正式上映居然還是這麼長!
個人是認為有修剪的空間,部分環節也可以再俐落一點,但是因為節奏非常快所以感受不到時間的流逝、也沒感覺到冷場,這個缺點對我來說就不算明顯。
3️⃣特效不夠真:這部片的特效真的很好笑,是「怎麼會這麼假!
」的好笑😂 不過知道這部片的成本之後,也是大概能理解。
但我其實有在想,正是這種誇大的特效才能成就這部喜劇並承載它的張力。
以上是覺得比較不足的部分,但整體來說瑕不掩瑜。
接下來說一些情節的部分,該搞笑的地方搞笑、該煽情的地方煽情,我的心情起伏完全跟著電影的剪輯,雖然情緒高低落差有點大,一下大笑一下大哭的,但幾乎是從頭笑到尾,搞笑的地方甚至整個電影院裡面的人都一起笑了。
整體劇情真的如同我前面所說很緊湊很滿,不過劇情是蠻流暢的,當然也可能是快節奏讓我無法察覺奇怪的地方,電影中的哏我基本上都能get到,也沒什麼特別出戲的地方,這就是程偉豪導演的功力所在了。
劇情方面真的是反轉接著反轉,利用「刻板印象」作為反轉的引子,讓我完全被電影「帶節奏」了,也可以說我是踏進導演及編劇所佈置的名為「刻板印象」的陷阱題裡了,所以思維有點固化,自然就沒想得那麼遠,最後結局是真的是意想不到!
毛爸最後的告白跟前面的救護車情節真的讓我哭到不行,是在我眼中並列最好哭的兩個片段,是打到心裡最深處的感動,沒帶面紙進去的我哭到稀裡嘩啦的出來,超級後悔怎麼不帶面紙進去!!!
整部電影運用了很多的台語、髒話、黃梗,更加入了所謂「冥婚」的傳統習俗,可能會有人覺得不上檯面、不入流,但是正是因為這些細節,讓我覺得這好像是我身邊真的會發生的事情,因為這跟我長大的環境非常相似,可能台灣人就是喜歡這麼講話吧!
我會覺得毛毛是我會遇到的gay朋友、吳明翰是我會遇到的臭直男、子晴、毛爸、毛嬤、家豪都是我現實生活中會看到的人物,所以完全能入戲,也非常感同身受,這可能不是台灣人就比較難感覺到。
不過片尾沒有彩蛋我個人覺得有點可惜,因為我認為劇情還有延伸的空間,而且也可以更滿足觀眾心理需求。
例如林子晴的後續以及毛毛的下一世等等(我本來都想好想看到毛毛投胎下輩子當吳明翰的狗勾了說⋯⋯)沒有彩蛋說實在的有點空虛,心裡空落落的,相信影廳裡大部分的人跟我想的都一樣,幾乎所有人在電影結束之後都還坐在位子上等彩蛋⋯⋯電影的核心毫無疑問的就是片名所說的: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講述家人的愛。
我覺得劇情上沒有讓吳明翰被掰彎蠻好的,立意整個上升了一個檔次,如果被掰彎就會流於一般的同志愛情片,真正的主題反而會被忽略。
吳明翰和毛毛,臭直男和死掉的gay,雖然沒有變成親密愛人,但卻變成最親密的家人,是可以做出「養你一輩子」這樣承諾的家人、是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的家人、更是可以為了對方奮不顧身犧牲一一切的家人,這才是真正的soulmate、真正的靈魂伴侶。
另一個電影的主軸則是「刻板印象」這個議題,電影中一開頭就給主角們貼上了滿滿的標籤,吳明翰的臭直男、毛毛的死gay、林子晴的花瓶、毛爸的老古板等等。
但是他們最後都一一撕掉了針對自己的偏見,臭直男也有溫暖的一面、死gay並不像外界所認為的那麼不堪、美女刑警也不是只會拍宣傳片的花瓶、所謂的老古板只是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愛。
有一個影評我覺得說得很好很喜歡所以引用了:「原來恐同直男不是恐同,是對未知的不了解;原來在gay吧狂歡、被說只會嗑藥打炮及時行樂的同志們,其實只不過是希望有人可以愛自己一輩子。
」分析演技的部分,看到大部分影評和我不帶濾鏡的評價都是林柏宏>許光漢>=王淨,雖然我本身比較多是因為林柏宏才進的影院(主要還是因為卡司和預告真的很吸引人啦),但是很意外地是看到身邊朋友對林柏宏評價特別好,他應該是這部片收穫最多人氣的人,真的是挑對劇本。
林柏宏演gay一開始會覺得是用刻板印象在演,覺得gay就是娘的代名詞。
可是看到後來真的會覺得他很自然,陰柔的氣質跟他毫無違和感,但他又能演出一些堅毅、強勢的特質,「娘」的感覺反而沒有這麼重,他不是用表現娘在表現gay、沒有單純地用讓刻板印象再加深的方式去演戲,這點是讓我驚艷的。
他的演技是真的會讓人驚訝到,毛毛的演繹他都有精心設計過,包含走路(飄)的方式、講話文鄒鄒的,無不是在配合毛毛的人設,當然也包括毛毛最經典的口頭禪「不敢相信!
」也是他和導演的共同創作,會覺得他非常用心而不自覺陷入他的魅力中。
我個人最喜歡的地方絕對是在gay bar中沈醉跳舞還有被吳明翰的眼神煞到差點親上的部分,那邊的表情演技真的會讓人感嘆是演技大爆發的橋段。
許光漢的部分我個人認為對他來說也算是很大的突破,顛覆自己以往的形象、學習武打戲以及裸露戲等等⋯⋯也為電影犧牲了不少,不過我認為表情演技是可以再加油的,也只是因為他跟林柏宏搭戲才會顯得有點遜色。
兩個人的些微差距我覺得最大地體現在「許光漢演的吳明翰太像許光漢了!
」吳明翰讓我看到太多許光漢的影子,在看電影我有的時候跟朋友悄悄話討論劇情時會下意識地說「許光漢怎麼怎麼樣」而不是「吳明翰怎麼怎麼樣」,不是說演員代入自己是不好的、是不對的,但過多地代入就會像是在演另一個自己,而不是角色;我從頭到尾沒覺得毛毛是林柏宏過,電影中的他在我心目中就是毛毛、一個全新的人物,而不是林柏宏,更誇張點說我覺得他的演技有帶我入戲,所以我才說他演得很成功。
王淨的話台詞功底還有進步空間,而且這部片確實也比較少她發揮的空間,不過她的演技當一枚稱職的綠葉還是綽綽有餘的,只是我用主角的高度去審視她的演技而已。
電影的主題曲我覺得也非常加分,MV的故事可以視為毛毛故事的前傳,建議想要看的人先看完MV再進去,會對毛毛和毛嬤的互動還有祖孫情更有感觸。
亲爱的对象7.6蔡依林 Jolin Tsai / 2022最後的最後,林柏宏真的太帥了⋯⋯帥到整個腦袋暈暈的><之前就知道他帥,可是不知道這麼帥的!
之前跟他是真的不熟,但看完後完全垂直入坑了。
當然整部片是真的很養眼,許光漢賣肉賣得很到位、林柏宏也小賣了一點,總之完全是女性觀眾的天堂。
鬼家人售後也非常多,這也是除了電影真的很好看以外為什麼我會無法自拔到很想去二刷甚至三刷的原因吧!
附上一些我愛的毛毛
這張真的是被毛毛帥到
更)二刷加上看完導演的幕後花絮之後,覺得導演的這個巧思很值得拿出來說:在「同志」片。
藏了彩虹,而所有顏色的光混在一起就是白色,跟毛毛有關的場景、服裝都採用鮮明的紅黃橘紫色;而明翰有關的場景則是藍色系,某種程度上用強烈的刻板印象(藍色是陽剛的、紅色是女性化的)給電影增添了鮮豔的色彩;頭尾的喪禮及醫院都是白色系;在兩人聯手與孝哥對抗的按摩店裡則是象徵著同志的彩虹色,我覺得是很棒的小細節,如果導演沒說真的不會注意那麼多。
然後!
王淨的哭戲拜託導演給我放出來啊!!!
不要私藏,我知道你剪了很多!
作者:西楼尘称《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为年度最受期待影片并不为过。
有同志,有冥婚,有许光汉,有林柏宏,导演又是凭借《红衣小女孩》《目击者之追凶》和《缉魂》在台湾炙手可热的程伟豪,怎能让人不好奇,不期待?
原本以为只是随手拍的小品电影,没想到上映后在台口碑票房双丰收,前面「笑得飞起,后面哭得飞起」也是把胃口调得很高。
于是我终于在香港国际电影节看了《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现场氛围很好,遗憾的是,看过之后,我并没有释放出真正的开怀大笑,连感动也是在努力挤眼泪。
映后深刻反思是不是自己的问题,但电影整体的塑料质感和口号式内核,恐怕是会让程伟豪迷失在节节攀升的票房数字里了。
01人物脸谱化许光汉饰演的蠢直男就是真的「蠢」,人物弧光也只是从恐同人士变成理解少数群体而已。
林柏宏饰演的「灵魂」更是一个没什么主见和自我的角色,他是只知道痛哭流涕,希望被爱一辈子的小鬼,人物全程工具人,编剧写得很不走心。
炎亚纶的角色是冷酷绝情的渣男,毛父就是口头不说但心疼儿子的父亲。
所有人物性格都停留在老套到令人发指的程度,除了披了件同志冥婚的噱头外衣,内核哪有什么新鲜可言。
即便横向对比台湾的同志电影《谁先爱上他的》《刻在你心底的名字》,也都逊色很多。
02笑料刻意个人认为,好的喜剧得先有扎实的设定和人物关系,然后再发展出情节,自然生发出的笑料才能有别于谐音梗和开心麻花式喜剧。
比如最近看过的挪威电影《受够了自己》,是先有了自恋性的人格才生发出了笑料。
而《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里颇受好评的「许光汉跳舞娘」这样的片段,纯粹是为了引人发笑而做的喜剧。
没有人物关系,刻意制造情节,观众会笑,就像掉凳和谐音梗一般令人感到尴尬。
03情节媚众化为了拍这部商业片,讨好观众早从选角就开始了。
除了选择许光汉、林柏宏这样的当红小生,投机行为还表现在大量使用同志群体精神偶像蔡依林的舞曲,应用在打斗、蹦迪等场景上。
此外,让许光汉露屁股,试图打手枪等情节也满足了许多观众的胃口,相较之下,对同志反歧视的核心议题仅停留在口号上。
父亲到底是怎么转变态度的?
难道看着自己儿子疯狂爱上了朝三暮四的渣男,就能幡然醒悟,要给同志儿子尊重与自由吗?
难道不会更加恐同吗?
还是说儿子去世了就开始理解他了?
这样的矛盾让整部作品透露着拧巴感,跟王净饰演的女警角色一样拧巴。
许光汉和林柏宏全程其实只是友情,这就注定所谓的磕CP都是一厢情愿。
另外,一个直男被迫拉着跟同志冥婚,跟同志被迫拉着和异性结婚,不都是一样的反人性么?
为什么后者就被抨击诟病,前者就成了新颖有趣。
恐同确实是病,但非要直男跟同性冥婚,不也是不尊重同性群体的表现吗?
当然可以说设定只是设定,不用拿三观来评价。
但编剧在没考虑清楚之前,就拿着概念先行的剧本,找了当红小生,表演讨好的话题,似乎更加模糊了概念。
支持性别平权,肤色平权,性向平权,人类的文明史是在不断进化的,但是这种支持的代价不该是逼着直男跟同志冥婚达到的,也不该是让长辈看到同志群体的朝三暮四,冷酷无情达到的。
当一切只剩为剧本服务,这部片子就跟它开头追车特效一样,充满了消费主义时代的廉价感。
🌈 🌈寫在最前面:本文中提到的各種性別刻板觀念 / 恐同言論 / ''死gay''稱呼… 都源自電影,並非筆者立場。
一些影迷看完本片之後,批評本片''過度消費同志和性別議題''… 雖然整體是''調侃''的喜劇氛圍,但還是有直男 / Gay 覺得太過''二元對立''、覺得''被冒犯到了''… ( 所以 如果害怕無法用一種''看爽片'' / ''看粉絲電影'' 的娛樂心態觀影,以下內容可能有雷點,不適合繼續閱讀… )筆者撰寫本文過程中,越細品劇情 也越來越認同,雖然是''神經喜劇''外殼,也理解編導想把吳明翰 毛邦羽 這兩位主角人設推到''極致對立'',造成近乎''荒謬''的冥婚橋段(恐同直男被迫“嫁給”同志)… 但整體確實''太二元 / 太刻板'',略顯''過度消費''嫌疑… 快節奏劇情順順看下去,淚點 / 笑點 鋪很滿,但不宜細究… (所以說是''粉絲特供商業片''…)聯想到 坂元裕二編劇在🐴大師課說過的話「我現在下筆越來越小心謹慎… 可能不敢再寫類似《儘管如此 也要活下去》這樣的劇集… 畢竟影視作品還是屬於Mass Media,只要有哪怕一個人因為我的作品而感到受傷,我都會更加謹慎地去觸碰類似的議題和內容…」…🌈 🌈
(圖片來源:正式預告) 路上撿到紅包袋,鋼鐵直男竟意外和 G A Y 冥婚!!!
直男恐同(害怕“同志”、害怕鬼),一開始極力反抗,想要剪斷這個荒謬姻緣!
G A Y也非常無語,討厭與這個臭直男“共處一室”!
兩人互看不爽,生活中擦出爆笑衝突(e.g. 死掉變成鬼魂的G A Y “附身”在直男身上,讓直男半夜在街頭“裸_奔”…),直男屢次想要痛扁(暴打)這個 G A Y !!
但冥婚的力量不可違抗,直男頻繁遇到衰事、險些“小弟弟”不保,無奈之下,直男不得不接受這段“姻緣”——協助 G A Y 找到兇手、了結心願、順利“轉世”。
然而,終於送走了 G A Y 之後,直男看著空蕩蕩的房間,莫名的,又有點「想見你」……「嗨,親愛的 G A Y,你在天上還好嗎?
… 你的狗狗我有幫你照顧,你的爸爸和阿嬤也成了我的家人… 現在,我支持『彩虹🌈』(多元成家),也像你一樣,每個月都會愛心捐款,使用環保餐具、保護環境愛地球,認真生活愛人類…… 謝謝你,親愛的 G A Y,讓我看到了更寬廣的世界。
」——來自 直男的想念。
(圖片來源:電影前導預告)
(圖片來源:電影前導預告)在《想見你》電影版12月23日13:14內地點映之時,《鬼家人》也在12月23日14:00釋出“正式預告”——早前釋出的海報就主打Slogan「想撿你」,在上述兩部片中,許光漢也展現出了演技實力、銀幕魅力、角色可塑力(《想見你》電影版 一人分飾N角;《鬼家人》駕馭喜劇表演),可謂是2020s在Tw影壇(甚至兩岸/東亞)頗有“票房號召力”的演技派明星卡司…看過《想見你》電影版 &《鬼家人》這兩部片後,如果要形容觀影感受,筆者個人覺得——《想見你》電影版類似「泡泡糖」,觀看過程中 用力地嚼啊嚼啊,想要釐清各種線索… 最後,終於吹出了一個膨脹、晶亮的泡泡 —— 啪 輕輕一戳,破掉了,內裡空無一物,甜膩黏在嘴唇上… (看到最後 可能因為倉促收尾 給劇版粉絲們一種前面都是在“故弄玄虛”、結尾“莫名空虛”的失落感 [雖然皆大歡喜HappyEnding了]…《鬼家人》類似「跳跳糖」,觀看過程中 整個人很放鬆 充滿歡樂與雀躍,味覺、聽覺、觸覺 多重感官刺激,偶爾因為糖粉跳得太歡快、嗆進了鼻腔,不自主地就冒出了眼淚… 一包吃完,還想接著再來下一包…( 若論這兩部片在Tw的票房潛力,筆者個人覺得《鬼家人》比較“接地氣”,不僅貼合Tw文化,整體故事內容也更加“落地”、“親民”,目標受眾較廣。
而《想見你》電影版是一部“合拍片”,需要顧及兩岸市場,對於Tw觀眾而言,可能就有點“懸浮” [不確定內地觀眾看後 會不會也覺得懸浮],加上 劇情略顯“刻意燒腦”,增加了觀眾與這部片的“距離感” [即使是劇粉 可能都還是有點“觀看門檻”…]…行銷與檔期方面,《想見你》電影版主打“粉絲情懷” [劇粉 & 演員粉]、Tw定在“跨年檔”22.12.30正式上映 [2325聖誕檔期點映],《鬼家人》主打“爆笑荒誕+演員卡司”、Tw定在“春節情人節檔”23.02.10正式上映,兩者其實都有一定的爆款可能性… 結合Tw今年的本土電影票房市場情況——22年最賣座的《咒》1.7億NTD,第二名《早餐男孩》7379萬NTD,第三名《流麻溝十五號》3597萬NTD,第四名《少年吔》3255萬NTD…… SO,學渣盲猜,《想見你》TW票房或許會達到8千萬NTD,能否破億,需要看運氣… ( TW 12.30正式上映,截止至01.04全台票房超過5千萬… 可見《想見你》IP + 許光漢主演,還是滿有票房號召力的…)《鬼家人》TW票房或許會破億,但能否創下出品方[金盞花大影業]的前作《當男人戀愛時》票房4億的佳績,也需要看運氣… ( 影視從業者們都在猜測,兩部「許光漢」,預計給Tw電影市場帶來至少4億NTD的收益… 對於整個Tw影壇而言,真的是2023開門紅… 許光漢也可以藉由這兩部大賣的電影,坐穩了「賣座保證」的一哥番位。
)
(《鬼家人》電影海報 | 圖片左下角 Slogan「想撿你」)
《鬼家人》宣發模仿《想見你》,舉辦限量先行場,讓口碑持續發酵…(先行場定在中南部,由此可見宣發方把“票倉”預測在比較Local的地區,或者也可以說,主創對北部票房“穩贏”有信心…)( 以下是無聊的“劇作結構分析作業”… 若非影視從業者/研究者,可能會覺得內容枯燥/說教… 可以略過不看了… )22年🐴影展看完閉幕片《鬼家人》,時隔許久,在年末聖誕聚會時候,偶然和前輩聊起這部劇本結構超級「工整」的電影——對,就是被很多“業內人”頻頻調侃的「救貓咪」——十五段基礎結構,四十場核心骨架,三幕劇基本理論……看起來非常“老梗”、非常“過時”,但就連坂元裕二編劇大神都說「如果有什麼是對劇作初學者的建議——請熟練掌握『三幕劇』結構」。
( 詳細內容可移步 坂元裕二在22年🐴大師課的演講內容摘要《【編劇】坂元裕二「和角色一起活著,真實地活著」》 )於是乎,就有了這次的「作業」——想要學習《鬼家人》如何運用超基本的“劇作公式”,呈現一齣漫畫化的同志喜劇 [鬧劇] (但也不可否認的,這是一部「粉絲特供商業片,輕鬆看,別較真」,需要佩戴 許光漢 / 林柏宏 粉絲濾鏡、搭配洋蔥奶油爆米花來欣賞🤣🤣……
「救貓咪」結構圖 (來源:知乎)( 以下 含有具體的劇情。
若害怕被劇透,請勿閱讀。
)( 22.11.17🐴影展閉幕片僅為初剪嘗鮮版,據說定檔23.02.10的上映版會再修改調整。
)( 觀影後許久 才有時間梳理回想,記憶模糊。
本篇僅為劇作練習生的拉片作業,僅限參考。
細節、情節等具體內容,一切以正片為準。
)———— 防雷線 ————【基礎設定】▲ Premise (故事設問/前提):鋼鐵直男與 G A Y 喜結連理,同居生活是否會擦出“先婚後愛”的火花?
▲ Logline (一句話概述故事):鋼鐵直男吳明翰被迫與死於車禍的同志毛邦羽''冥婚'',毛邦羽讓吳明翰幫他實現遺願、超渡轉世,吳明翰也仰仗毛邦羽的鬼魂超能力破案緝兇,兩人從互相敵對逐漸發展出了夥伴情深。
(圖片來源:🐴TGHFF官網)▲ Genre(依據「救貓咪」分類):夥伴情 (Buddy Love)🌈 🌈 🌈 其實《鬼家人》這部電影不是「愛情片」,更類似「親情片」,毛毛和阿嬤(奶奶)、父親之間的情感,是全片最大的“淚點”。
(當然,全片的Tone調還是“鬧” “誇張” “喜劇” “無厘頭”為主的…)…吳明翰和毛邦羽雖然「冥婚」,但兩人之間更類似互幫互助的「夥伴情」。
電影第三幕,毛毛捨命救了明翰,也是另一個“淚點”。
類似Jolin蔡依林演唱的主題曲《親愛的對象》歌曲簡介寫到的:Jolin給予了「愛」新的理解面向,以「對象」稱呼那種不曾定義、也不必說明的親密關係,經過時間的洗禮,有些人可能成為家人、伴侶、朋友,有些人心有靈犀地成為了彼此「親愛的對象」。
英文歌名「Untitled」是Jolin在這首歌裡所追尋的理想狀態,當兩個人之間超過名份所能界定的「關係」,不如先保有「無標題」的自在與寬容,因為愛的本質一樣,我們可以在光譜上找到自己最舒適的落點。
(來源:Y.T.「蔡依林 Jolin Tsai《親愛的對象 Untitled》Official MV」)【角色設定】🔺 男主「吳明翰」(許光漢 飾) (吳明翰的角色設定略顯單薄,在這部片裡面有點“工具人”——明翰的存在,更多是為了“撿到”毛毛,查出毛毛死因,幫助毛毛實現心願、順利“轉世”…)✨ Shard of glass(角色“出廠設定”的原生陰影):吳明翰的人物背景設定在片中缺乏詳細交代,觀眾不知道他為何如此直男、恐同(仿佛就是不用解釋的天生的“個性”),觀眾只看到他在警局從事“緝毒”工作,性格衝動 (“陽氣十足”),獨居在還算寬敞的一房兩廳公寓 ( Tw的“公寓”指的是沒有電梯、樓齡約30年以上的房子 [通常56層樓高],區別於毛毛前男友居住的、有電梯&管理員的“華廈” [商品房, 通常1015層樓以上]… )…( 不曉得編導在劇本發想階段如何設定明翰的角色前史、如何撰寫明翰的人物小傳,目前感覺明翰才是那個「紙片人」——原生家庭等個人背景不明,只有表層行動——希望取得“業績”、“升官”、追到警花“女神”林子晴 [王淨 飾]… 也許因為較為完整的“成長弧線”做到了毛毛身上,電影篇幅有限,只能讓明翰的形象“扁平化”… ✨ Flaw(角色需要克服/解決的“問題”):吳明翰怕鬼、恐同,追捕毒販的過程中,意外撿到紅包袋,被迫與死於車禍的毛毛[鬼魂]“冥婚”(“死 G A Y”雙關,即指“死掉的 G A Y”,也包含罵人/抱怨的語氣;還音同日文中的「厲害 すごい」,帶有“性_暗_示”的意味,搭配片中不時出現的黃色笑話和諧音梗,營造無厘頭喜劇氛圍)。
一開始,明翰不願接受這段荒謬的姻緣,想盡辦法想擺脫“死 G A Y”的糾纏,想要把毛毛趕出家門,但明翰在生活、工作中頻頻遇到衰事,從緝毒專案組被貶到“派_出_所”,還多次被“死 G A Y”玩弄…(第一幕就會出現 許光漢粉絲們 期待的“裸_戲”🤣…)( 明翰的flaw = 鋼鐵直男,恐同 )
毛毛“附身”明翰,故意捉弄明翰,讓他洗澡洗到一半 就跑出門在街上跳《舞孃》(圖片來源:正式預告) ✨ Want(角色的“期望”,通常在第二幕末“實現願望並失去所有”,發現這不是他“真正想要的”):迫於衰運連連,吳明翰不得不接受這段“冥婚”——幫助毛毛實現心願、抓到肇事逃逸車主,讓毛毛順利“轉世”。
在這個過程中,毛毛也用他鬼魂的“超能力”,幫助明翰完成警務工作(除了明翰 別人都看不到毛毛,毛毛可以隨意穿透各種“屏障” 比如潛入毒窩查探…)…( 明翰的want = 官復原職 / 獲得升遷,解除冥婚、擺脫“死 G A Y” ) ✨ Broken compass(角色為了實現“期望”,採取的“錯誤行動”,在第二幕末會發現 這不是“問題的真正解法”):毛毛提出了一系列“願望”:幫忙照顧他的狗狗,回毛家探望阿嬤、順便刪除毛毛手機裡面的照片和影片(手機儲存了毛毛和前男友的親密互動,毛毛害怕被毛爸看到),定期捐款做公益,海邊淨灘 撿垃圾 保護環境……吳明翰還自作主張幫忙毛毛去“探望”了“前男友”——甚至大打出手,試圖弄清楚前男友為何“背叛”毛毛……(其實“前男友”早就有了新歡,只是毛毛不知道…)… 但是,吳明翰做完了這些,毛毛還是沒有順利“轉世”…… ✨ Need(角色真正想要的 / “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吳明翰無意發現,毛毛車禍的肇事逃逸兇手,竟然就是警方長期追蹤的販毒集團大佬頭目。
明翰上交了記載車禍過程的行車記錄器的影片檔案,臨時回到了緝毒隊。
但是,在警局裡面有“內鬼”,毒販們總是能提前獲悉警方行動、躲避追查。
明翰誤以為緝毒大隊的隊長是臥底。
在最後追捕毒梟的過程中,真正的“臥底內鬼”反將一軍,捲款逃走。
明翰和隊長身陷毒窟,被毒販們團團圍住…(全片最長最精彩的一段打鬥戲,橫推Dolly鏡頭讓人聯想到朴贊郁導演的《Oldboy》經典動作場面…)…
《Oldboy》垂名影史的經典打鬥段落明翰和隊長兩人寡不敵眾,毛毛通過頻頻“附身”在毒梟頭目、毒販等人身上(一連串爆笑反擊),才逐漸打敗了反派…… 三人以為轉危為安,結果吳明翰意外中槍…(然後就出現了感人催淚場面,毛毛用盡靈氣 為載著明翰的救護車“開路”…)…
毛毛[圖右] 附身進入毒梟頭目[圖左](圖片來源:正式預告)在醫院,毛爸來探望明翰,和明翰說了很多內心話… 此時,毛毛奄奄一息地靠在床鋪對面的沙發上(毛爸面對明翰、背對毛毛…),毛毛身體逐漸變得透明…… 毛爸談及自己後悔、沒有來得及和毛毛“好好說再見”,明翰叫毛爸回頭,趕快把想對毛毛說的話都說出來(毛爸看不到毛毛,但透過明翰看向毛毛的視線,毛爸也相信毛毛就在這間病房裡面)——毛爸說出了自己發現毛毛前男友出軌、害怕毛毛受傷,所以才反對毛毛“同婚”… 毛毛和毛爸和解… 然後,毛毛變得越來越“透明”,身體化為“光效粒子”,順利了結心願、“轉世”離開了…… (對,毛毛最後“燃燒消失”、化為了“光效粒子”🤣… Letterboxd [較多Tw人使用的影評類APP] 上面也有不少看過🐴影展版本的影迷吐槽,全片的視覺效果亟待改善,初剪版的“光效粒子”仿佛大學生用AfterEffects做出來的效果🤦♀️… 導演也在🐴影展映後QA坦言,《鬼家人》特效畫面數量眾多、難度較大,還在持續完善中…)…毛毛“離開”之後,明翰出院,雖然沒有回到緝毒隊,但也戒驕戒躁、接納了自己在“派_出_所”的工作,全心全意“為民服務”… 經歷過這段荒謬的“冥婚”大冒險,明翰打破了“鋼鐵直男”的刻板標籤,變得柔軟,也收穫了溫暖…( 明翰的need = 接納「多元世界」,理解同志,克服“狹隘”思維 )🌈 🌈🔺 男主「毛邦羽 [毛毛] 」 (林柏宏 飾) (毛毛的角色設定與表演呈現或許略顯刻板,有點類似同志領域的“典型 G A Y”形象… [再次強調:這裡是電影的塑造,非筆者觀點]… )✨ Shard of glass(角色“出廠設定”的原生陰影):毛毛是“同志”,有一名交往過的前男友(炎亞綸 飾演)。
在毛毛的原生家庭中,阿嬤支持毛毛“同婚”,但是毛爸無法理解毛毛的“性取向”。
(後續會“反轉”,與其說毛爸“反對”毛毛同婚,其實是想“保護”毛毛、害怕毛毛會受到傷害… 因為毛爸發現了毛毛男友“出軌”,所以反對毛毛和“這個男友”結婚…)… ✨ Flaw(角色需要克服/解決的“問題”):在毛毛阿嬤的“牽線”之下,毛毛被迫要與撿到紅包的吳明翰同婚——愛美、有品位、心有所屬的毛毛,一開始也很嫌棄這個“鋼鐵直男”,各種搞怪捉弄吳明翰…… 但冥婚紅線綁上了,他們誰也無法擺脫對方……( 毛毛的flaw = 意外死於車禍,魂魄徘徊人間… ) ✨ Want(角色的“期望”,通常在第二幕末“實現願望並失去所有”,發現這不是他“真正想要的”):(前面“明翰Want”段落有提到毛毛許下的各種“心願”,在此就不重複了…)毛毛威逼利誘吳明翰幫他做各種事情,隨著兩人相處的時間變長了,毛毛也逐漸發現了吳明翰的一些些優點——雖然很衝動、但明翰講義氣,幫人幫到底,甚至還用拳頭幫毛毛教訓了前男友…(這裡也有淚點,在吳明翰的“強迫”之下,毛毛半推半就來到前男友家裡,卻撞見男友“金屋藏嬌”… 最後明翰實在看不下去了,幫毛毛“暴打”這個渣男…)… ( 毛毛的want = 讓吳明翰幫他實現各種“心願”,順利超渡“轉世”… ) ✨ Broken compass(角色為了實現“期望”,採取的“錯誤行動”,在第二幕末會發現 這不是“問題的真正解法”):找到肇事逃逸的兇手,查明到底是誰害死了毛毛…(第二幕結尾,確實找到了兇手——毒梟頭目,但也讓明翰和毛毛陷入更大的危險中——警隊有“內鬼”,抓捕毒販過程中,明翰也身負重傷…) ✨ Need(角色真正想要的 / “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前面“明翰Need”段落有詳細提到第三幕的劇情,在此就不贅述了…) 在明翰的病房裡面,毛毛生命奄奄一息之際,毛毛了解到,父親其實是深愛自己的,毛爸也很懊悔,車禍來得太突然、沒有機會和兒子好好說再見… 在明翰的鼓勵下,毛爸終於說出了很長一段時間不知道該如何開口的、對毛毛的深愛,父子二人大和解… 原來,毛毛真正的“心願”是得到爸爸無條件的愛與支持… 毛毛順利超渡“轉世”,魂魄離開了人間…🌈 🌈🔺 「夥伴情」類型分析 (如果從「夥伴情」的分類來看,其實這部電影更類似「雙主角」——雖然故事是從“吳明翰”開始切入,但中間整個第二幕都是在解決“毛邦羽”的“問題”——明翰幫毛毛實現各種心願,查明毛毛死因,發現撞死毛毛、肇事逃逸的兇手竟然是明翰他們分局一直追查的毒梟……然後在第三幕,毛毛幫助明翰破案,在這個過程中明翰也協助毛毛與父親和解、幫助毛毛順利“轉世”……)✨ 不完美的主角:吳明翰是一個鋼鐵直男,恐同,怕鬼,個性莽撞爆衝(典型的“中二男癌”形象)。
意外“撿到”毛邦羽之後,吳明翰一開始抗拒冥婚、但是衰運連連,無奈被迫“就範”,協助毛毛了結心願… 兩人相處過程中,明翰逐漸被毛毛打動、同理毛毛的痛楚,最後變成了一個“多元大愛”的好人🤣🤣(支持同婚,愛心捐款救動物,自備環保餐具 保護環境愛地球…)✨ 互補的夥伴:毛邦羽是一個 G A Y,希望和男友同婚卻遭父親反對,與父親大吵一架後出門,卻被車撞到、意外身亡…… 毛毛是一個心地善良、熱愛公益的“碎唸狂”(典型的“騷粉 G A Y”形象)。
被吳明翰“撿回家”之後,毛毛一開始各種嫌棄吳明翰——品味差、人品差,從衣著、行為等各個方面,毛毛努力“改造”明翰。
因為只有明翰看得到毛毛 (其他人都以為明翰在“對空氣講話”),毛毛也在破案過程中幫了明翰很多忙 (但也在關鍵時候“幫倒忙”…)…✨ 阻礙:「生者 VS. 死者」(陰陽相隔);「直男 VS. G A Y」(性向差異)… (這就是所謂“夥伴情”的成功關鍵——兩位主角的身份/價值觀差距越懸殊、“在一起”的阻礙越大,戲劇衝突越強,後續的“相愛”就會越“極致浪漫”,整部片就會更加“好看”…… 比如傳統愛情片裡面慣用的設定——“小麻雀”與“霸道總裁” [e.g.流星花園];“絕症患者”與“健康人” [e.g.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 / 新不了情…];“生者”與“死者” [e.g.想見你]……)——— 最後一道防雷線 ——— ——— 以下將進入分場內容 ———【故事元素】(依據 Blake Snyder「Save the Cat」“救貓咪”編劇理論,將全片拆解為十五段劇本結構元素。
)(以下只是第一次看片後的印象 [🐴初剪版] … 僅憑摸黑速寫的筆記,記憶模糊… 內容和情節有些偏差… 一切以正片為準。
)——————🔺 1【 開場畫面 】 Opening Image (第1分鐘) ( the tone, the mood, and the style )(S1 第一場)寂靜的夜晚,看起來像是四合院的一座古厝老宅(鏡頭從半空中推進正廳),氛圍有點陰森,遠處隱約傳來野狗咆哮的聲音。
客廳裡面,家具陳設都是中式復古的,客廳正中央擺著一口敞開的棺材,看起來像是在舉辦一場告別式。
棺材裡面,躺著一位面色蒼白的年輕男性(毛邦羽,毛毛 [林柏宏 飾]),一位年長女性(毛毛的阿嬤)依次剪下毛毛的指甲、頭髮……把它們放進一個紅包袋裡面。
( 開場第1min 上片名《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 [浮誇配色版主題字] )〔 劇作功能:全片第一場戲,奠定核心主線「冥婚」,點題=和鬼變成家人,氛圍=喜劇。
〕🌈 🌈 🔺 2【 呈現主題 】 Theme Stated (第5分鐘) ( thematic premise )(S2 第二場)健身房,各色“健壯”、“半_裸”的肌肉男穿行在走道,粉紅色的燈光營造出艷俗的情慾氛圍(搭配「Come with me」妖嬈的音樂)…… 淋浴間裡面水汽蒸騰…… 吳明翰“偽裝”成顧客,混在人群裡面……(長鏡頭調度,觀眾跟隨“猛_男”走路的動線,在通道狹小、彎彎繞繞的健身房裡面穿行…)吳明翰跟隨一個男子走進更衣間,男子準備打開自己的置物櫃,吳明翰忽然亮出「警證」,說有線人“舉_報”、男子在健身房販毒、櫃子裡面藏有“K_粉”,兩人發生爭論,引來一些顧客圍觀… 男子拿出手機錄影,控訴明翰“違法執勤”,明翰說出一些“歧視同志”的話語,男子與明翰發生肢體衝突,明翰將男子過肩摔… 男子咆哮著「你們知道我爸是誰嗎?!!
」… 同事最終順利在置物櫃裡面找到了“K_粉”…(切到S3 第三場。
ps:這邊的“場”只是“粗分場”,僅憑模糊記憶復現關鍵情節,並非按照電影場景轉換進行劃分… 一切以正片為主…)吳明翰提著一袋滷味,走進警局「偵防一隊」,坐到自己工位上面,準備大快朵頤… 辦公室的墻壁上貼著警花“林子晴”的海報,吳明翰用愛慕的眼神看著海報裡的子晴女神… 林子晴忽然出現(誇張的妝容、明顯的粉色眼影),打斷了吳明翰看著她海報想入非非的視線,林子晴調侃吳明翰「恐同」「打同志」「有損警界形象」…… (S2男子錄下來的影片,在網上傳開了,引發熱議…
林子晴吐槽吳明翰“恐同” (圖片來源:電影前導預告)吳明翰說 林子晴什麼都不做,只是因為是“女生”,就可以受到各種“優待”,爽爽當一個「花瓶」,林子晴不服氣,痛扁明翰… 就在明翰和子晴鬥嘴、打鬧的時候,上級長官忽然出現,說健身房的男子指控吳明翰「性_別_歧_視」,吳明翰忍不住罵了一聲「死 G A Y」,覺得自己沒有歧視,被莫名冤枉了… 旁邊同事吐槽,「死 G A Y」這種叫法就是在歧視同志… 明翰無語… 就在同事們互相閒聊說笑的時候,忽然接到出警通報——吳明翰和林子晴飛速拿好裝備、跑了出去……〔 劇作功能: 第2場第3場戲,點明「同志」議題;建立「吳明翰」角色特點,恐同、急於立功、性格爆衝、對警花林子晴有好感,典型的“鋼鐵直男”形象。
〕🌈 🌈 🔺 3【 鋪墊 】Set-Up (第110分鐘) ( Six things that need fixed. “A” story. )(S4 第四場,全片第一個大型的「炫技段落」,將近6分鐘,超長一段的公路飆車戲… 觀影過程中讓人不禁聯想到諸如《Mad Max》這類的狂飆、撞擊爽片… 只是在🐴初剪版本裡面,特效渲染尚未完成,不論是車子外觀還是空拍鳥瞰的城市景觀,整體都有點“假假的”——搭配美式卡通裡面常見的滑稽喜劇罐頭音效,卻又不免讓人感覺 畫面的這種“玩具感” “塑膠感”其實是導演故意呈現的,目的就是為了營造“喜劇氛圍”——讓觀眾帶有一點“抽離”地看片、達到更好的“喜劇效果” [學渣亂說]… 不曉得後續在正片中是否會“改進”… 但這段飆車戲的節奏設計、鏡頭切換、大場面衝撞,在大銀幕上看,整體滿有視覺衝擊的,亦可見程導及其主創團隊的實力與野心…)吳明翰開車、子晴坐在副駕,緊追前面毒販的藍色轎車… 兩車在城市穿行,儀表板顯示時速超過200km… 吳明翰努力操控方向盤,不斷躲避往來的車輛、行人… 吳明翰想要走小路,前面卻被兩輛擦撞的轎車擋住,兩位車主站在路邊爭吵,吳明翰不假思索地猛踩油門,希望從兩車之間的縫隙“擠過去”——結果,警_車被卡住了… 毒販藍色的車飛速從吳明翰的眼前開過,然後又“倒車”回來,毒販嘲笑吳明翰的愚蠢… 吳明翰大力踩油門,火光四濺,兩輛轎車被擠壓得嚴重損毀,警_車還是卡在中間 宛如夾心餅乾的夾心,艱難前行… 好不容易重新駛上馬路,前面的藍車已經開出了老遠,吳明翰預感或許追不上了,結果——毒販樂極生悲,自己撞上了一輛大貨車,駕駛座的毒販被遠遠地甩了出去……吳明翰傻眼,停在原地,來不及反應過來,林子晴已經推門下車,跑去緝拿毒販…… 吳明翰緊隨其後,四處搜尋毒販的身影……〔 劇作功能: 第1場第4場 [粗分場] 本片的前11分鐘,開場 / 鋪墊段落, 建立吳明翰主角的性格 / 慾望 / 缺陷… 交代 警_局_緝_毒 的主線工作任務… 全片核心議題、喜劇氛圍、視覺爽點,帶領觀眾快速“入戲”…〕🌈 🌈 🔺 4【 轉折事件 】 Catalyst (第12分鐘) ( First moment )(S5 第五場)吳明翰 來到一處公園裡面,撿到了毛毛阿嬤精心放置的冥婚紅包…… 一大群三姑六婆忽然出現,興奮打量著這個“准新娘”……
紅包內容物(圖片來源:電影前導預告)
吳明翰被三姑六婆“圍觀”(圖片來源:電影前導預告)〔 劇作功能: 第5場,催化事件 / 轉折事件,吳明翰撿到“紅包”,與毛邦羽綁定了冥婚姻緣。
〕🌈 🌈 ——————不知不覺已經將近萬字… 主要內容尚未展開… 也因為害怕透露核心關鍵訊息——上文裡面只是在介紹主角&親情線(已經在宣發物料&主題曲MV透露出來的),沒有提到追兇+緝毒「懸疑線」具體細節 (目前有關車禍+警隊的內容 也都是正式版預告已經呈現出的資訊)… 後續可能會等電影上OTT串流平台後,再把詳細的“結構練習作業”放出來…
2.5 对于人物定位设置的刻意已经让整个故事的逻辑分崩离析了,尤其是开头接二连三尴尬的笑点和结尾的家庭戏码和舍身救人,拼凑的段子小品也只提供了偶有的乐趣,几个笑点和剧情的反转都在让故事变得虚浮廉价,而在这个悬置的语境中合理使用的地方也比较少,看到更多的是毛毛这个角色的成功,和两位主角不错的化学反应。
华语文化的另一边
从开头的健身房戏就开始反《喜宴》的一部当代版《喜宴》。夫夫关系不再以性和爱为前提,父子关系的和解不再以传宗接代为解药,女性角色终于从恋爱脑和代孕工具人开始蜕变,要钱不要臭直男(哪怕是许光汉),美美跑路之后也没有在结尾字幕被抓捕判刑。总之看完(许光汉的屁股蛋)以后我的心情十分愉悦。
后半段不知道在干嘛但是前半段真的好好笑哦
除了搞点噱头,简直一坨大便。
看哭了啦,不!敢!相!信!(两个男主都好棒!)这个世界上的人都太喜欢贴标签了,贴了标签又等于定了性,但又是哪来的标签谁定的性。毛毛骂直男骂的没错,但吴明翰骂毛毛也直戳痛处,说到底,是男是女不重要,爱男人爱女人也不重要,是怎样的人才是最重要的。现实明明就超出想象啊,花瓶也能是大boss,崆峒直男也能有死鬼老公,但人们却总是画地为牢。不懂啊!好人就是好人,真情就是真情,不取决于标签,也不受限于标签,人生这短短几个秋,在这一亩八分地上种树或是种花或是一毛不拔,外人都没有权利指手画脚。好好活好好爱,不要后悔,毕竟大家都不会有毛爸那种机会,失去的就永远失去了…
这他妈什么剧本?
下雨天给牌位打个小伞也太可爱了吧
不敢相信!谢谢许光汉让我大饱眼福。
好烂啊哈哈哈哈…新鲜的题材给劣质的情节加了很多分 感情升华全都是靠台词撑起的 那我只看文字就好了啊 电影的存在还有啥意义…重要情节的BGM全都是不合时宜的流行乐 听得脑壳疼🙏
好难看..拍了个稀碎故事,既不能打动人也不好笑
蛤蛤蛤蛤蛤笑死我了,广电你看见没有,湾湾把你的脸抽肿了没
你说对了,简直八点档
很标准的商业片,剧本非常适配许光汉,没想到编剧之一曾经还写过《李茶的姑妈》。开头先是在台湾同性婚姻合法化的背景下,用较为诙谐的事件以及连续不断的“死gay”来给许光汉打造一个钢铁直男的人设。后来他遇上了一个足以改变他的男人,性取向开始慢慢扭曲成为弯弯,由此获得爱与成长,进化成更好的人(爱护环境的人)。这段感情的实质还是较为传统的生死虐恋,到最后必定需要牺牲一个人来救活另一个人,从而达到纯爱无敌的境界。王净好漂亮,真希望以后她能多出演一些更具有表现力的角色。
成功的爆米花片,保守的伪酷儿电影。“死gay”被塑造为一个完美受害者,性少数身份基本只作为反差性喜剧技巧的载体,触发一些像是直男大改造、光屁股跳舞娘、vouging的男同刻板印象笑话。程伟豪又一次以纯熟的娱乐机制操纵着观众的头脑,前100分钟让人笑到爽,后30分钟再无节制地煽情让人哭到爽,俗套地回归传统东亚家庭价值观,揭晓父子心结原是一场误会, “不擅表达的好爹”和“完美的同性恋儿子”大和解。可惜的是,由异性恋、父权建构的陈旧叙事不变,仅仅是把gay缝合进主流商业类型片,并不能掩盖其内核的保守。或者说,这本身就是商业大片的原罪和潜规则,抑制观众的自主性和思考力,询唤异质个体,至多留下不痛不不痒、转瞬即逝的一抹涟漪,保证不对主流受众造成任何实在的冒犯。
惊悚片和喜剧本来就不好拍,再加上悬疑元素和同性恋元素,合格点位排布刚刚好,编剧功力了得,最难能可贵的是,没有顺着大流,掰弯直男,而是尊重每个人的性向,尊重每个主体的价值观,游戏人生的炎亚纶,活出个性的女警司,先锋大度的阿妈,都是影片中比主角还要有意思的亮点
很一般,没什么好夸的。
一坨……我是说
当初宣发的点全数踩中了我的尬点,后来也是反复打开反复弃,终于看完的感觉是一种解脱……我不理解 婚姻那么重要吗?活着也要结死了也要婚的,虽然是为了这段人鬼缘造的壳,案件的侦破像儿戏,对同志的感情直男的属性的刻画,甚至不及花瓶的功成身退
冥婚一点都不好笑,尤其非出自本人意愿,被一群老太太笑嘻嘻的“安排”人生,就让人觉得特别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