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川纯(婚姻破裂)——井场樱子(家庭主妇)——槙野明(自负护士)——冢本芙美(作家)时长五个小时看了一个多小时了,四位女主的名字是一个都没记住,直到90:00这护士自恃单身主义者,从什么立场指责或评判她的朋友的婚姻,不高兴了就甩脸走人,这种人真的能找到剧里的其他三个朋友吗133:00这护士又说,纯啊,你居然不告诉你离婚官司的事情,我讨厌谎言,说谎就不能做朋友了哦;纯说对不起——什么离谱发言,什么自大自负狂,我不高兴了,你就要遭殃了哦144:00因为怀疑芙美老公拓也有外遇,强行深挖芙美的个人生活,发表一番言论说我感觉怎样我怎样好听就是关心不怕事大,难听就这么八卦偏偏就是这位,从头到尾我真的打心底讨厌这位敌蜜165:00明确主线,纯的故事纯失踪了,这位护士开始声讨纯的丈夫公平,丈夫说我能怎么做,我想要她回来,这位护士说,你真特么烦啊,然后开始说教……算了,真不是我想找茬,真实生活里这种人真的有朋友吗?
开场镜头非常美。
隧道、绿树、日光,浮现公交车上说笑的四个女人。
片头先是两个橙色的H,再现出“Happy Hour”的片名,我不禁想,这是部很H的电影啊(笑)。
参加此片的线下放映,是绝无仅有的体验。
因317分钟的狂野时长,接近五个半小时,堪称马拉松观影。
从影厅出来,膝盖以下有如在冰水里湃过,而炎热又一下子围拢过来,正是夏日夕阳怒放的景致。
手头影片的海报和票根那么好看,虽然脚步不停,但满脑子都是电影的氛围,还没从里头拔出来。
喜滋滋地自言自语,真是部非常棒的电影啊!
第一次看《欢乐时光》在2019年,觉得稍有缺憾,打了四星,这次看有了新的理解,可以打4.5/5颗星!
先梳理人物线和活动场域,方便大家探讨观后感。
电影简介请参考豆瓣。
主要出场人物:四个好朋友纯(离异中,无业)丈夫:公平(生物学家)樱子(已婚有子,主妇)丈夫:忘了名字(公务员);儿子:青春期芙美(已婚,活动策划)丈夫:拓也(图书编辑)明里(离异护士) 相亲对象:滨口龙介饰演的离异带娃男*四人大概在37岁左右其他人物鹈饲:艺术家能势:年轻女作家四场一起参与的活动:1.“倾听身体重心” 工作坊艺术家鹈饲主持、工作人员芙美,参加的人有其他三个好友,鹈饲妹妹、鹈饲神户同乡男、同乡女等人。
2.温泉之旅四个好友,拓也和他的作者能势3.离婚仲裁——法院当事人纯和公平,其他三个好友旁听4.短篇小说朗读会作家能势,主持人拓也,救场嘉宾公平,工作人员芙美,观众樱子;临阵脱逃的鹈饲和明里角色几乎都由非职业演员饰演。
素人表演的正义,乃难得的羞涩和真实。
0、它为何这么长,因为用差不多同等篇幅讲述了四位女性的生活,交织着珍贵的友情。
在影片里只是从春到秋的时间跨度,就照见四条迥异的人生轨迹,35岁+,主妇的、已婚职业女性的、单身职业女性的,打离婚官司中的女性,各有各的甘苦。
非常真实的困境和痛楚,而欢乐时光常在不着意处,在生活常轨的狭缝。
生活总有吊诡之时,会突然吓你一跳,甚至你本人会做出让自己讶异的事情,你永远要敬畏生活。
滨口龙介对这四位女性投以深深的注目,让四位素人演员尽情释放女性的魅力,她们是如此赤诚、友善,带着破碎的笑意,以及总是比身边的男性更坚韧、果决,不回避生活。
那些脸部特写迷人极了,让银幕前后的人都显得赤裸,被直接的眼神洞穿。
非日常第一次看,吃惊于片中对工作坊和朗读会不惜时长地拍摄,近乎共时性的呈现,长得让观众也身在其中,让影片带点纪录片味。
又遗憾后半段飙升戏剧性,尤其结尾芙美丈夫拓也发生车祸,怀疑编剧是否无力或欠缺以日常作结的信心。
这次看,能看到导演在设计拓也车祸的用心,比如拓也是一个无法一心两用的人,能势告白时,他说了一句“我还是靠边停吧,不然有生命危险”。
他一夜未睡,受到情感打击,有发生车祸的合理性。
芙美递给他车钥匙,在片中是第二次,佐证了他的健忘以及提示开车的偶然性。
其次,拓也对能势的过分维护,对芙美不顾场合的指责,恰恰在他所认同的编辑的职权范围和丈夫的权力范围内(对外亲切,对自己人格外不客气),他没有变心的自觉,因此更理直气壮地令人生气,和妻子朋友说话也够没有情面的。
还有,能势25岁成年了,不是小孩,拓也过分保护,让我第一次看时出奇愤慨。
他不应该教能势跟芙美说敬语吗?
拓也似乎太混淆工作和私生活的界限,不过了解日本漫画编辑和漫画作者的关系后(保姆式编辑关照作者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切以作者创作、交稿优先),会对敬业的拓也带点宽容。
非日常入侵打破两人亲密关系的困局。
但拓也这个人物的高自尊和钝感,让他无法在精神层面上和芙美达成顺畅沟通。
他的姿态太硬了,扑克脸软不下去。
也许通过身体受伤、变得脆弱,是产生变化的好办法。
身体提醒忘记的事,提醒伤痛和打击有多大。
诚实的身体提供了夫妻沟通的桥梁。
这是影片对身体探讨的一处呼应。
虽然这么讲,拓也这个人物还是单薄了一点,芙美这条线在影片中最单薄。
身体影片一以贯之地探讨身体,人惯会伪装粉饰,带着假面。
而身体会不经意泄露真实,突如其来反抗意识。
让人骇异于自己遗忘的动物本能:受伤保护自己的本能、性压抑和性冲动、诚实的身体反应……
鹈饲工作坊的主题,名为“倾听身体重心”,有感于大地震后人与人缺乏联结。
工作坊里,大家感受到被触摸和倾听的幸福。
因匮乏和孤单而来的幸福。
即使是夫妻,也身在不被欲望、关切的眼注视的寂寞中,在麻木的婚姻日常里。
鹈饲作为一个魔术师般的存在,缝纫了几处关系。
他和纯,他能让纯说出困境——在工作坊后的“庆功宴”上,对着陌生人,纯说自己打了一年的离婚官司,樱子刚知情,明里和芙美都傻眼了。
电影的后半段,纯的失踪有赖于鹈饲暗中帮忙,他帮纯联系了妇女组织,并严守秘密;
他和明里,他引领她更坦诚、勇敢地面对自己,带小心翼翼的护士长冒险。
做出诸如牵手从朗读会上任性离开,扔掉她的拐杖,把她留在酒吧的舞池里,任众人高高托举她……忽然消失,又在亲妹亲吻明里时接棒。
他是撒马利亚男孩(笑),用sex渡明里的。
鹈饲会认真、好奇地注视人,带着紧逼对方坦露的攻击性,也会把眼神别过装作无事。
从他视线望过去,镜头反打过来我们看到纯的脸,像猫科动物般张扬着魅力和极致的脆弱性。
也从他的眼里看到明里直率爽快,生脆的妩媚。
他看到四人友谊里的亲密和疏离。
他的注视令人非常感动。
他也能敏锐察觉到芙美的心情,但芙美对他的开关是关上的。
鹈饲提议在朗读会中临阵脱逃,他们都在不舒服的身份和场合里,而芙美正色拒绝。
芙美从没想过可以轻捷解套。
鹈饲不顾忌工作规矩和世理人情,是个带点惶惑、危险,动物性的人。
让芙美无法再粉饰下去,包不住怒气和委屈。
有了第二场“庆功宴”上的爆发。
越是虚伪的社交场合,导演越设计抽出内心深处的话语,越是要破防、犯禁。
越是要在群戏中揭开,看各人惊诧的暴露真实情绪的脸。
在其中穿针引线的鹈饲可以说是一个身体学艺术家,都市魔法浪人。
在朗读会上,作家能势读的是根据温泉之旅写的短篇小说,也跟身体有关。
纤细的身体感受描写,从感受自然跃迁到知觉(公平的评论)。
私小说的特质让现场氛围有种起鸡皮疙瘩的尴尬感,观众共情芙美的直觉,能联想到小说的话外之音。
但这种感受不确凿,无从佐证,无法落实。
一面是男编辑(芙美丈夫拓也)带年轻女作家(能势)去温泉采风,一面是四个好朋友的温泉旅行。
温泉这个场域非常亲密,它是身体性的,脱去遮蔽,让身体融化,让身体更诚实。
拓也和作家的工作旅行因而显得暧昧,令芙美格外苦涩。
友情温泉暖融、舒畅,却化不开难言的创痛。
如果对朋友说出心事,可能会好很多,有如泡了温泉般,但是说不出来。
温泉的戏主要写芙美。
四个好朋友打麻将后一番恳切谈心,笑着说到四人中最大胆、任性的是反而是樱子和芙美,明里和纯其实更小心、害怕。
谈话更进一步似乎会变得难堪。
芙美苦涩地笑,她无法掩饰自己的心情,也无法和盘托出内心的焦虑。
奇怪四人完全不讲最切肤、切身的事情。
虽然彼此都明白,但可以说,她们的友谊还没有到不带评判的亲密。
她们连自己也很难坦诚。
后来我想,她们对忧虑之事的保护,也许是不想让它浸染四人相聚的时光吧。
我喜欢那场戏,四人装作第一次认识,自我介绍、寒暄,夸赞对方的名字很美。
四人的脸直面观众,像在对观众介绍自己,非常动人。
纯的脸带着爽朗笑意,让人看了想哭。
芙美很美,带着娇羞的笑,有大和抚子的韵味,化不开眉头的愁云……一张张女性的,明媚的脸。
真希望她们也可以这样认真地被喜欢的人端详。
四人的友谊中蕴含着变局、突破,动物性、身体性的能量。
女性比男性更有变革的力量,勇于打破坚冰,勇于反叛自身境遇。
这令她们脆弱、破碎,也更清明、坚韧,散发独特的个人魅力。
电影后半段的友情因纯的失踪/缺席而更真实动人。
纯和樱子儿子的偶遇,之前纯对樱子丈夫的劝说,都可见纯和樱子友谊之深邃。
而庆功宴上,芙美和樱子对纯丈夫公平的厉色劝戒,樱子对芙美丈夫拓也的针刺,来得直接、有力,是见血时刻。
非密友不能如此。
非密友不会这样把自己掺杂进去,刀兵相见,心焦气急。
中年人的言语肉搏在年轻女孩能势看来,也许有隔膜,她说樱子和芙美是在替自己说话,无法为缺席的人代言,她认可公平必须见纯一面的执念,只有如此才能化解。
因她是stand by 公平。
有着陌生人不着意的轻悄。
她也许被公平细腻入微的小说分析所折服,又被公平指出自己爱的不够、虚假而震惊。
能势听到公平爱的执着表白,为其赤诚、疯狂而动容。
但此时缺席的纯的痛苦,她不得而知,也缺乏同情关照。
这个角色给人很自私、自我的感觉,和世界隔着厚冰。
她只能看得到自己及自我辐射出去的一小圈,她对其他人缺乏切实的关心和体恤。
她没有体现出面对心爱之人妻子的挣扎。
她有点可怕呀。
结着厚厚的冰,她能爱具体之人吗?
我喜欢公平这个人物出现的转折,非常华彩,呈现人性厚度和复杂。
他不仅是言谈无味的AI科学家,他拥有丰富、敏感的共情力,足以用准确的词语表达自己。
他的感性让大家出乎意外,后来的自白里又成了爱得疯狂的丈夫这样的角色,离婚这一极端事件把他变得更有人性了。
性性从来不简单只是性。
从片中身体/肢体工作坊带来的灵感,性是身体的深入沟通,是肯花时间去抚摸对方,给对方欢愉。
它发生在伴侣生活的暗处,与此对照的是交谈,片中数次提到“交谈”。
纯根据樱子和丈夫还有交谈,认定她们的婚姻不至于太糟。
纯要和丈夫离婚是因为他们没有了有意义的“交谈”。
朋友问芙美和丈夫会经常交谈吗,能势问拓也跟芙美交谈吗,都在关心他们的婚姻状况。
身体的交谈——性爱在暗处,精神的交谈在明处。
夫妻是由这两股绳紧密结合在一起,缺一不可。
没有精神上的沟通交流,即使有性关系,也是生殖意味的(纯)。
婚姻可怕之处在于合理化僵硬的伴侣关系,用工作、孩子及陈俗去遮蔽它。
电影讲述女性如何直面真实的亲密关系,由这些勇敢的女性带动男性的觉醒,或可说撼动了他们坚硬的社会外壳。
所以性在片中,很好地去掉了出轨的狗血和奇情,更像是病人的破窗呐喊。
它是一次洗礼。
它是对自己身体的确认,确认肉身需要爱抚和欢愉,因而对麻木环境奋起反叛,它是慰藉和疗愈,重新相信爱和美,相信自由从体内绽放。
也就此更难容忍虚假地活着。
无论是纯、樱子的,还是明里的,都非常身体性,显露本真的动物性。
大家都身在其中,很难有自拔而起的可能。
婚姻可是地狱道修行(片中樱子的婆婆说),很难从中脱身。
我第二次看,意识到这四个女人原来也身在其中,沉默,给沉默以助力。
这样的关系吸取她们的能量,让她们麻木顺服,却无能为力。
她们中唯有纯是抱着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要离婚,为自己而活。
纯的脸让我联想起母猎豹,受伤的母猎豹,她笑起来有支离破碎的美。
故事的动线在纯,纯的离婚事件,以及围绕身体展开的场域:身体的工作坊、旅行、朗读会,让其他三人得以审视自己的感情生活。
性在影片中成为更单纯的身体行为。
身体是如何诚实地暴露在众人视线中,泄露精神世界的,还比如:1.工作坊晚餐散场,纯在地铁站脱力跌倒。
2.公平来找纯,纯对公平靠近的排斥,即刻的身体反应。
3.纯和樱子儿子偶遇,让他倾听肚中婴儿的动静,挥手告别后趴在臂弯,眼角流下泪。
纯告别了熟悉的一切,就此失去踪影。
4.樱子趴在餐桌上,侧头流泪。
5.明里在工作中恍惚犯错、训斥下属,从楼梯上摔下来摔断腿。
影片最后,明里回到医院,拥抱了下属。
6.樱子情不自禁跟着身体工作坊的男生上了地铁。
那个男生的同乡女孩不敢相信地站了很久,芙美一会儿就疲惫地离开了。
7.芙美暴走了很长一段路,凌晨才到家。
8.樱子丈夫在楼梯上摔倒,走在路上忍不住蹲下身哭泣。
9.鹈饲无法强迫自己在场,即使有社会人必须遵循的合约和人情礼貌。
……身体用种种方式迫使人倾听,好的生活是身心和谐的,诚实的,不惮于欢愉的。
《欢乐时光》剧照在2015年洛迦诺电影节上,四位来自同一部电影的女演员同时获得了当届最佳女主角奖,而将她们送上影后宝座的,是一部从长度上看“一个顶仨”的日本电影——《欢乐时光》。
就在同年,该片还在南特三大洲电影节获得银热气球奖,并在日本《电影旬报》每年评选的十佳影片中位列第三,可见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影片都以其细腻的手法和演员们精湛的表演俘获了不少观众的心。
正如导演滨口龙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部电影,与其说是为女性助威,不如说只是单纯表达出她们本身的强大。
”如是所见,的确不假。
影片以四名女主角的旅行作为起点。
观光车从隧道中穿出,明、樱子、芙美和纯从黑暗中浮现。
在短暂的游玩和下次再会的约定后,影片围绕四个人的情感生活渐次展开:明是四个人中唯一已经离异目前单身的一位,性格开朗而直率,对朋友的要求是“绝对真诚”,任何隐瞒和沉默都会让她感觉自己受到欺骗;樱子与她的公务员丈夫已经结婚十几年,二人可谓相敬如宾、举案齐眉,但实际生活中除去简单的沟通之外又几乎什么感情交流;芙美虽与丈夫情投意合、心有灵犀,但丈夫为年轻的女作家能势做责任编辑,二人总是形影不离,让芙美内心充满忧虑和不满;纯则义无反顾地要和丈夫离婚,去追求“真正的幸福”,但离婚官司却因丈夫在生活中的表现“无懈可击”而打得并不顺利。
导演滨口龙介和他的编剧没有像英格玛·伯格曼在其名作《婚姻生活》(Scener ur ett äktenskap, 1973)中所做的那样,集中讲述一对夫妻感情生活的各个阶段,而是从影片一开始就穿插讲述了失败婚姻的四种情形,四条线索相互影响、纠缠,从而形成了一种复杂的动态格局。
简单来说,明、樱子和芙美三人本来都可以凑合着生活下去——明觉得单身没什么不好,樱子的孩子都上了高中,芙美也本不会将工作和生活混为一谈。
然而,纯的离婚就像一粒投如平静湖水的石子,激起了一阵又一阵涟漪,三个人都在与纯的友情的牵扯下开始反思自己的婚姻和情感,每个人都在纯的事件后陷入了生活的困境和迷思。
尽管《欢乐时光》全片长达317分钟,但如此巨大的体量并没有显得过于臃肿;毋宁说想要把四个人/四个阶段的婚姻关系讲清,把每个人所面临的处境看透,人物间的反复对话、不同性格的激烈对撞、喜怒哀乐的纤细变化、各式动机的逐渐揭示都不可或缺。
而本片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将近五个半小时的叙事没有显露出半点刻意和仓促,从头到尾静静生长、娓娓道来;那些看似无意的“闲笔”,实际上也都有着同样的指向和明确的意义。
以明的经历来说,她先是宣称纯在面对朋友时不够“真诚”而与三人发生闹别扭,又在工作中不顾他人脸面地严厉斥责学徒护士技术不精;她同时跟两个男人保持关系,一个想要她的身体,一个想让她成为单亲孩子的母亲。
可以看出,每一个不起眼的人物都在明的心理变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每一段关系对明而言都无法触及内心,都没有达成真正意义上的交流,最终只能走向感情上的对抗和疏离。
直到鹈饲景出现之后,明才终于顿悟般地理解了交流的要诀,走出了看似平静、实则滞涩的情感怪圈。
与此类似,无论是暧昧还是直率,片中的所有角色都不吝于表达,但所有的表达却往往都词不达意;他们不理解也不愿理解对方的处境,诚如女作家能势所言,每个人的表达无非都是“拿别人说事”,最终还是“为了你们自己”。
如果说片中只有那么一瞬间,两个人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理解,那一定就是当樱子第一次听纯亲口说出自己要勇敢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绝不在做任何妥协时。
纯直视着镜头,恰如小津安二郎电影中每一个敢于直视镜头的人物一样(仔细看的话,饰演纯的川村莉拉无论是气质还是眉眼也都和小津的御用演员原节子有些相似),重新绍介自己、问候他人,真诚地品味对方姓名的美好含义。
这个颇富象征意味的举动,不仅暗示了滨口龙介对前辈小津安二郎的致敬,更让我们得以联想到《欢乐时光》和小津安二郎的作品共同具备的特质,窥探到他们二人最根本、最深层的观念——即是二人都试图在作品中穷举出人生中可能经历的所有情况(《东京物语》、《秋刀鱼之味》……),让变幻无常的光影反映出生命中最核心、最真实、最恒常的部分。
这大概是我们无论何时都能被他们触动的原因,也是他们的作品往往可以跨越地理和文化的界限,超越性别与年龄的间隔,让所有人感同身受的原因。
纯与原节子 若说婚姻和交流是《欢乐时光》探讨的“核心”,那影片前半部分的身体研修会和后半部分的朗读会大概可以算是支撑整部影片两个的“枢纽”。
所谓枢纽的意义不仅在于其形式——导演以无限接近自然主义的方式和超长的篇幅(两个部分加在一起就有一个小时之久)巨细靡遗地记录下整个活动的过程,让观众完全浸入到现场的氛围中,与角色共同体验生理和心理触碰的快乐——更在于两个场景汇集了片中几乎所有重要人物,把冲突攒聚于一点;之后的庆功宴更是观众了解人物过往经历、角色间矛盾激化和剧情不断深化的关键窗口。
正是通过“枢纽”,滨口龙介挖掘出一个个只有真实人物才可能拥有的个人历史碎片,并通过这些碎片拼出一只只形态各异的心理“容器”。
每个角色的行为,由此成为一种必然。
除了编剧和拍摄的技巧之外,导演对演员的挑选和调教也在真实性的构建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毕竟,职业演员那些让人熟悉的面孔,他们丰富的表情和肢体动作已经足够出离真实了,而仅仅经过五个月即兴表演培训的非职业演员反倒可以和他们的培训人——也就是导演滨口龙介本人形成高度的默契,并在这部为他们量身定做的片子里真正做一回自己,将自己的体验代入到情境中进行反应;他们无法给出复杂的表情和调度,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恰好可以反映出每一段接近破碎的关系中夫妻二人放弃倾听、拒绝理解的心态。
没有眼泪,甚至连眉头也不皱一下,情感的张力因为内化而放到最大。
正所谓“哀莫大于心死”。
在影片结尾,一直以为被人堪称是模范夫妻的芙美和拓也正式宣告离婚,樱子也因为长期缺少丈夫良彦的理解和陪伴而出轨。
至此,每个女主角似乎都走上了另一个女主角曾经走过的老路,四种经验最终缠绕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闭合的圆环。
而圆环恐怕还不止这一个:她们还会像影片刚开始那样出游、聚餐,甚至还会一道参加各种研修会……生活的车轮会一直翻滚,而这,大概便是人生唯一的真谛。
滨口龙介的《夜以继日》入围了今年戛纳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可谓又一匹从洛迦诺杀出的黑马。
第一次杀入戛纳就入围主竞赛,是非常少见的。
毕赣也是首次入围,但被“分配”到次一级的一种关注单元。
与滨口龙介相比,毕赣不是“败”了一次,而是两次。
大家应该都记得,两位青年导演上一次同场竞技是在洛迦诺,毕赣同样屈居下手:滨口龙介的《欢乐时光》入围竞赛单元,拿下最佳女演员;毕赣的《路边野餐》入围次一级的当代电影人单元,拿下最佳新导演。
所以,毕赣总“慢”滨口龙介一步,这是很值得注意到的。
当然有人会说,《路边野餐》是毕赣的处女作,滨口龙介在《欢乐时光》之前已经拍过好几处长片了,两人论年龄、论经验都无法相比。
再加上毕赣凭现在的年龄,能入围一种关注单元已经足够厉害。
当然在此,必须先恭喜毕导,为华人带来了荣光;而且这篇文章也不是为了争议谁更厉害的问题;而是想指出滨口龙介的《欢乐时光》确实创造出了某种新的东西,而这是毕赣在《路边野餐》中通过设计各种“花头”创造的影像奇观所不及的。
那么,这种新的东西是什么呢?
以我最直观的感受来看,《欢乐时光》创造的乃是一种更强烈的真实感,而且这种真实感是通过时间的积聚作用制造出来的。
我们都知道,这种电影反常地达到五个多小时。
如果没有足够的自信可以抵抗观众惯常的观看机制所设定的注意力时限,或者是为了进行一种极端的影像实验(比如贝拉塔尔的《撒旦探戈》),一部普通的电影绝对无法保持在如此绵长的时间(再加上它似乎还必须考虑市场压力)。
但《欢乐时光》就是这么长,我们也未曾听说它原先是以一部电视剧的容量拍摄(即便是电视剧,在转为电影版本上映时也需将片长进行缩减,以适应观众的观看习惯,可可以举黑泽清的《预兆 散步的侵略者》为例),或者它还有其他的剪辑版本(比如电影节片长和影院片长的区别)。
考虑到它还是对四位女性日常生活的简单记录,这种讶异就会显得更加明显,谁会愿意去看五个小时的生活记录呢?
但事实证明,这部电影就应该这么长,不可再短了,或许还应该再长些。
这是由具体的观影经验告诉我们的,它最为真实地说明了一部电影所有的问题。
五个多小时的片长不仅没有产生任何观影障碍,比如在观看的过程中出现看不下去的无聊时刻;相反,我们看得津津有味,唯一不足的似乎还是觉得不够尽兴,希望能够不断看下去,还想继续知道四位角色她们接下来的生活。
为什么最无聊、最平常的日常生活景象具有了如此深重的魅力呢?
我想可以借用“养成”这个新颖概念来进行简单的说明(这词是从《偶像练习生》中借来的),我觉得观众在这部电影中就是被“养成”的。
随着电影不断发展关于这四个女人日常生活的细节,观众也不断被带入场景和情境中,他们好像和电影中的角色一起观察、体验,为生活所苦扰、挣扎,并抗拒、超脱。
观众和电影中的角色生活在了一起,这样时间就具有了一种本质的绵延的意义,“记录”四位女人日常活动的影像于是以“颂歌”的样式被唱诵。
正是在时间不短绵长后,情感的依赖才会显得更加深刻,如同发生在爱的关系中那样。
对我而言,一种类似于爱情的微妙情感正是在观影的过程中发生的。
这就是其中那位叫“芙美”的家庭主妇,让我感觉到的舒适,一种爱怜的冲动。
她不仅仅只存在于影像空间里,而是延伸到了现实生活中。
当我观察她的一笑一颦,我的内心获得了某种类似温暖的触动。
这很类似于一种想要和某个人说话、呆在一起的情感冲动。
这是任何电影都不曾创造过的情境,让观众开始能够实在地体验一种类似现实生活中才有的情感包围。
而且电影显得如此美好,根本不会产生问题。
我想,我是喜欢上了“芙美”,当然不是喜欢现实生活中的那位“演员”,而是电影所创造的那个角色。
她完全立体地站在我的面前,我好像知道她的敏感和脆弱,她的忧伤与无奈,想要伸出手去爱护她,让她开心。
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其他电影曾经创造出如此强烈的情感体验。
我所说的这种爱只发生于角色身上,绝不是一些观众对明星所引致的狂热。
后一种爱是将现实生活中已经具有的情感投注到了电影中角色的身上,你所喜欢的一部分来自于扮演角色的演员自身“创造”的魅力。
而在《欢乐时光》中,“芙美”的扮演者只是一位素人演员,我们没有在任何其他电影中看见过她的身姿,想要找到她必须回到现实生活中去。
因此,她只是在《欢乐时光》这部电影中创造了一个叫“芙美”的角色。
如果观众对她产生了爱,那么这种爱也只是完完全全由角色激发的。
当然,是现实中的女“演员”填充了作为角色的“芙美”的空缺形象,我觉得这里也有部分的原因,但是占少数。
相似的情感同样投注在电影中其他三位女性角色身上,虽然还没有达到“爱”的强度,但一种怜爱的感觉时刻在发生。
这正是滨口龙介高超的手法,以及《欢乐时光》需要如此长时间的原因所在。
让演员即兴自然地进行表演,就好像他们将拍摄现场当成了真实的日常生活场景来体验,这让我们从角色身上看到了“演员”们真实生活中的形象。
很难再去辨别人物的某些特质是角色自身携带的,还是由演员从现实生活中带来的,因为很大程度上她们在“演”自己。
于是,随着时间的不断延长,观众慢慢进入她们的生活,产生了一种与她们一同生活的感受。
时间越长,这种感受会越深刻。
它遵循着日常生活的规则:两个人的相处难道不也在一种时间的作用下,从陌生不断进入到熟悉,从距离不断深入到依赖?
电影和生活是很不同的,生活充满了矛盾与悲伤,电影则以一种美好的幻觉触动我们,让我们完全接纳它,即便电影呈现的故事同样问题重重,我们也知道自己隔身于外,它们无法真正影响到我们。
这样就使得我们能以更全然、更开放的姿态去接纳电影给予我们的情感体验,电影也在以更富足、更深刻的方式感动着我们。
《欢乐时光》做到了,这是一部重置了观看机制的杰作。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高慢慢(来自豆瓣)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40359534/《欢乐时光》观影笔记 作者:高慢慢(首发于公众号“MOVIE木卫”)据说,日本女人的大半生都在“忍”,从少女时期开始,到成少妇(陈希我《真日本》)。
隐忍个人自由成为妻,“妾本萝丝,依托乔木”,依附丈夫一辈子,妻再熬成婆,家庭就是女人的终身归宿。
日本一度流行的“贤妻良母主义”传到中国,五四时期被一众主张妇女解放者批判。
日本传统家庭模式是男主外,女主内。
二战之后,国家鼓励男人为企业奉献,丈夫是工薪族,妻子是专职太太。
一个标准家庭里,女人承担育儿、家务、伺候丈夫的全部责任,而男人承担家庭经济来源(养一家子)。
这种观念一直延续至今,我的一位日本朋友说,在老一辈人眼中,女人婚后仍应该放弃工作,全身心投入家庭。
不管情愿与否,有相当一部分的女性也确实这么做。
但其实,也有越来越多70后、80后女性开始不满现状,她们追求自我,未必把婚姻当作人生的唯一选择,或者不婚、或者离婚。
日本社会对晚婚或不婚的宽容度似乎比国内高,2010年,日本35岁男性的未婚率是41%,女性是29%,十几年之后,30岁女性未婚比例从30%增长到50%,已婚男女婚后出轨的比例也不小。
电视剧《昼颜》的余热还没过去,2017年上映了电影版,人妻不伦的话题在少女少妇心里撒下小火花。
早前熟知的林真理子的《三十岁的女人》、渡边淳一的《失乐园》、电视剧《不愉快的果实》《我不是结不了婚,只是不想》《家族的形式》,各种形态的婚姻一直是电影文学作品的宠儿。
2015年这部长达5个小时的马拉松电影《欢乐时光》就像一部长篇小说,用近乎真实的方式,叙述四个三十岁女人的感情生活。
和初恋结婚,当了十几年专职主妇的樱子;渴望从无爱婚姻中解脱的纯;离婚后不乏追求者却一直独身一人的阿明;和丈夫总有疏离感的芙美。
5个小时下来一点不觉得乏味,反而是秋天看过最舒服的电影,温度恰好,日影独有淡淡哀感让时间流逝都变得美妙了,四个女人的生活也微火慢炖一样走进观影者的生命体验里。
“研习会”是电影一个重要的引子,隐喻后文要铺展开的现代婚姻关系。
两个人背靠背融为对方的一部分再互相依靠站立起来;找到对方的中心线,保持两人间的平衡;额头和皮肤接触;倾听对方的身体,从最原始的触碰和倾听来看,语言反而成了交流的障碍。
研习会的目的就是“修复沟通”,修复从表层对话到深层情感的交流。
日本人日常生活中,即便是夫妻、子女之间都保持的相当距离感,礼貌、克制在这里打破了。
女人是需要被长久注视的动物,《昼颜》里出轨的主妇利佳子说“仅仅是一点微不足道的刺激,就能体会到活着的感受,如果没有关注着我的人,我都不知道是为了什么而活。
”《欢乐时光》里樱子也说,“获得关注的感觉真好”“只要是一直触碰就觉得很幸福了”。
其实是情感需求,纯子们的情感需求被另一半漠视了,这是她们觉得婚姻难以忍受的原因。
长久地和不存在的另一半生活在一起的孤独,比起独身一人更是精神折磨。
也因为情感需求总是被漠视,樱子觉得空虚,失去一部分自我存在的价值感。
《昼颜》中,利佳子也是因空虚而出轨,《欢乐时光》里,纯子和樱子的出轨不是玩感情游戏,也不是为了寻找刺激,就是不愿意忍受而做了反叛。
樱子问婆婆她的婚姻是怎么走过来的,婆婆说“一起生活着实不易”“只要忍一忍就行了”。
但是,她们怎么能再接受父辈的那种忍耐过来的婚姻,缝缝补补过一辈子需要牺牲多少自我价值,现代人对幸福的期待越来越高,人生可以追求的东西、爱与被爱的机会又那么多。
谁想委曲求全呢,阿明和芙美就不想。
芙美和丈夫表面和谐,其实疏离。
两人结婚纪念日,丈夫说“我们两真是无趣啊”。
芙美的丈夫没有行为上实质的出轨,然而热情不在自己身上,精神出轨的丈夫还是把芙美刺伤了。
他们之间的对话只停留在表面,两人之间深层的疏离感,旁人也能看出来。
离婚后阿明一直单身,她坦白自己需要男人,有男人存在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女人。
阿明有强烈的感情需求,“并不是为了找刺激才约炮,总之就是想求安慰。
” 但另一方面又抱着矛盾的心态,“上床的门槛是很高的”,对方必须是“能让自己完全信任,能让自己无所顾忌完全放得开的人,否则就没有意义。
”这也是一部分当代女性情感的共性,就算经历过一次婚姻也还是迷茫。
婚姻对她来说不仅仅是找个陪着的伴,也不是找一个经济共同体。
明是一种女性的典型,有自己的事业,经济独立的生活,婚姻不是刚需,性和感情的标准没有一个可以妥协。
如果对感情的需求鲁钝一点点,如果对爱、性和婚姻的感受不那么敏锐,她们是不是可以不那么艰难。
从表面看,电影独特在于漫漫5个小时的对谈、独白。
当人物倾诉的时候,往往正面直视镜头,导演试图逼近她们的内心(芙美看到瀑布时的恍惚已然是人物内心特写)。
独白、对谈是用来推动电影情节和人物内心最多的动作,在大段谈话中,是日本人礼貌的距离,隐忍、克制,没有戏剧性的情绪爆发,娓娓道来(即便是丈夫声讨出轨的妻子时也没有歇斯底里)。
向内看,夫妻间的每一次对话又显得那么干扁、苍白——“没有实质性对话”,夫妻生活被没有意义的对话填满了,“亲密”超不出对天气怎么样、吃了没的谈论,内心的声音欲言又止,琐碎闲谈又心不在焉。
在一次次对话中,导演对她们婚姻隐取挖掘相当细腻,可以代表一部分三十岁女性的生活状态。
纯子的丈夫在婚姻中是缺席的,离婚时的庭审是她八年婚姻中仅有的一次与丈夫“对话”,丈夫意识到这点的时候为时已晚,纯子在如同丧偶的婚姻中被扼杀了。
纯子遭受到的精神暴力是丈夫几乎不跟她说话,即便说话也没有实质交谈,不走心的对话如同没有对话。
“读书会”上的告白,又表明他不是一个没有温度的人,他只是忘了,或者根本没意识到要去理解朝夕相处的妻子的情绪了。
在离婚成本如此之高的今天,纯子的离婚不计代价。
夫妻的社会关系交叉在一起,出轨的纯子立刻被共同的朋友谴责,耗时耗精力打没有胜算的离婚官司。
更重要的是,剧中纯子是极有知性气质的女性,多年专职主妇的生活中,使她在职场上不具有竞争力。
电影有一个细节,纯子只能做一些清洁和生产的零工。
经济上常年依赖丈夫,离婚后也只能住在条件简陋的小房子。
导演并没有在谴责什么,只是铺展一种人生常态——没有情感滋养的婚姻,自然而然、不可自拔的枯竭了。
可是不管婚前爱与不爱,婚姻都可能是爱情的坟墓。
吕思勉先生在《中国通史》里说,人之性,本是多婚的,男女皆然,所以爱情很难持之永久。
虽然作为理想主义者抗拒这种冷冰冰的论调,但是不能否认“婚姻制度和人性的内在紧张关系。
”李银河老师在《奇葩说》里说过婚姻制度终将消亡,婚姻不适合现代社会融合。
然而尽管离婚和不婚的人持续走高,但是至少这几辈人中,这样的事情不会发生。
对大多数人来说,爱情的幸福想象和婚姻仍然是捆绑在一起的。
看《欢乐时光》的婚姻之后,大家也无需自感悲凉。
电影和生活有一千种面孔,结婚也会后悔,不结婚也会后悔,不如都试试吧。
《欢乐时光》里三十岁的女性的生活。
或者独身或者离婚,都不是衰飒的吧,像电影开头的基调那样——小提琴、田园式的林荫隧道,坐在电车上的四个人穿过隧道,阳光也洒在她们脸上。
逃离丈夫的纯说的“自己的人生翻开了新篇章”,结婚也好,独身也好,离婚也好,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的女性还可以有的选择也不少,人生就是不断尝试、后悔、再尝试的过程,在不愿意再忍耐中痛苦过,又走出来了,保持再生的能力,一觉醒来,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电影片长317分钟,面对5个多小时的超长电影难免要倒吸一口气,但是相信我,只要耐心看下去,你会跟我一样觉得意犹未尽(我也是花了2天时间才看完)。
这部电影是日本导演滨口龙介的剧情长片,他还导过《夜以继日》,也是我超爱的电影,两个影片的类型不同,但是都有他的个人特色。
“出生於神奈川縣,就讀東京大學文學部期間便參與校內的電影研究會,畢業後至劇組擔任助理導演,2006年至東京藝術大學映像研究科就讀。
2015年,他執導的劇情長片《Happy Hour》(ハッピーアワー)長達5個多小時,獲選為第68屆盧卡諾影展競賽片,並獲得最佳劇本獎,電影中的四位素人女演員(田中幸惠、菊池葉月、三原麻衣子、川村りら)也並列最佳女演員獎;電影隨後也被電影旬報選為年度佳片第3名。
2018年憑最新長片作品《睡著也好醒來也罷》闖進第71屆坎城影展正式競賽。
濱口竜介以年僅39歲之姿在入圍坎城影展主競賽,被譽為國際影壇繼是枝裕和、河瀨直美后最具創造力的日本當代導演。
”正如介绍中所说,《欢乐时光》是一部纯素人演员拍摄的片子,演员长相很平凡就像我们身边的朋友,但是跟影片里的人物设定浑然一体,其实这部影片的背后也是付出了很多心血,滨口在2013年开设了「神户即兴表演工作坊」,在近半年的时间里,滨口每周都和素人演员聊天沟通,通过他们的性格来写剧本,最终量身打造了这样一部出色的电影。
影片四个女人分别是芙美(丈夫精神出轨,和她没有交流),樱子(家庭主妇,得不到丈夫尊重受冷落),纯(前家庭主妇,与木讷的理工男丈夫结婚十五年后的她选择离婚打官司),明(护士长,离婚后独居,有追求者但保持单身)。
四个女人分别处在婚姻中、离婚中、离婚后的状态。
纯——四个女人中,最敢说敢做的人就是纯了,和丈夫无法沟通的她,在坚持了十五年之后选择出轨离婚,丈夫不肯离,她就是打官司也要争取,即使怀了孩子也不愿意放弃追求真正的幸福,可能很多人会为了孩子继续忍耐无趣的婚姻,但纯没有。
纯后来也离开了出轨对象,她知道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在某个男人身上。
影片最后纯的高智商老公幡然醒悟,辞掉工作准备全力追回妻子,究竟能不能成功我们不得而知,但是经过离婚事件他应该开始重视和人的交流了吧。
芙美——芙美的话不多,她和丈夫的关系更像住在一起的室友,每天说着无关紧要的对话没有一丝情感上的交流,丈夫跟女作家在一起的样子反而看起来更般配。
可惜他精神出轨而不自知,一次又一次维护女作家不考虑芙美,这一点深深伤害了芙美,终于在朗读会之后她不再隐忍提出了离婚。
片尾纯的老公出了车祸昏迷过去,芙美守在他的病床前,准备等他醒来对他说一句“活该”,她会不会原谅我们也不得而知,不过打破假面夫妻的状态后他们也会开始真正沟通吧。
樱子——专业家庭主妇,和老公是表面上的模范夫妻,老公大男子主义,甚至不许她和离婚的纯见面,以工作为由冷落妻子,对儿子疏于教育,儿子早恋再加上身边朋友的种种经历,性格最温顺的樱子会选择出轨也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樱子出轨坦白说的话很有意思,“我没想过离开家,也不打算道歉,也不想得到原谅”。
她会不会离婚我们同样不得而知,但是对她丈夫来说无疑是大男子主义的重磅炸弹。
明——身为护士的她工作中严肃认真,私下性格开朗活泼,被婚姻伤过的她一直处于单身状态,虽然身边有人示好,但她知道他们只是想摆脱寂寞,而不是真的爱她,洒脱的明内心空虚。
她选择和同样空虚的行为艺术家上床,这会是爱情吗?
我们不知道。
影片有两个纪录片式的超长镜头很先锋,分别是”身体研习会“和”小说朗读会“,这两段如实记录了整个活动过程,一点都不dramatic,甚至有点枯燥尴尬到让人想快进,但这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对话节奏,带着停顿和一丝拘谨真实地让人无法回避,耐心看下去就沉浸其中了。
身体研习会说的是如何寻找重心,放在开头会让人有点云里雾里,但是看完整部影片之后你就会明白这个活动的含义。
首先通过身体接触建立信任感亲密感,然后通过摇晃身体找到自己的重心和他人的重心,找到平衡点,在走动的过程调整自己维持平衡。
两个人的婚姻关系也是如此,在动态中不断适应寻找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样两个人的关系才会长久。
影片中四个女人出轨的出轨离婚的离婚,看似打破了平衡,其实是她们更加了解自己之后做出的自我调节,婚姻和人生一样没有永恒的稳定,都是在不断成长之中去寻找平衡点。
小说朗读会是芙美和她老公一起为一个年轻女作家办的活动,芙美老公是编辑,沉迷于工作,跟芙美相敬如宾,没有精神交流,而他跟女作家因为工作关系常常在一起,女作家暗恋他,朗读会读的小说《汤气》也隐约描述了这个暗恋情愫,一边听着作家面不改色读小说,一边看着芙美不心绪不宁进进出出,我的尴尬症都快犯了。
这个片段完完整整地展现了整篇短篇小说的朗读过程,巧妙的是小说的开头描述的画面就是影片开头缆车从山洞钻进钻出的景色,细致的文字让我不禁闭上眼睛重温了一下镜头,平静的语调也是对生活平淡本质的真实写照。
我想这是电影和文学最神奇的融合了。
再说说影片的镜头,首先是关于平衡这个概念,影片好多镜头都把演员放在正中间,眼神直视观众,就好像和观众面对面说话一样。
举几个例子,比如在温泉那段,四个女人假装初次见面,演员正对着摄影机一一自我介绍;在公交车上,纯和陌生女人聊天,一开始侧面拍摄,随着谈话的深入,最后两个人也是正对着镜头说话,就像找到了两个人相处的平衡点。
还有一点就是对光线的处理,影片几乎完全采用自然光,室内室内都是如此,影片开头一片漆黑,然后出现小亮光慢慢变大,最后我们才看清是缆车从山洞驶出,车上坐着的四个女人的脸也一一浮现,生活就是如此啊,很多时候身在其中却看不清,明暗之间的不断过度才是常态
“欢乐时光”讲述了四个中年女性的婚姻起伏。
电影的名字“欢乐时光”是指四人作为好友一起参加活动一起旅行的欢乐时光,似乎只有在远离各自日常生活的短暂相聚中,才能忘却一切烦恼,短暂欢乐。
然而世界上并不存在绝对的避风港,即使是和朋友在一起的欢乐时光,也会偶尔被日常生活中的风暴侵袭,在友谊中生出刺来。
电影很巧妙,通过四人相聚延展出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及各自要面临的困境与烦恼,并在每一次相聚中,让暗流涌动的各自生活冲突不断。
四人的婚姻可以说代表了婚姻的几种标准形态。
樱子的婚姻看起来美满幸福,实际上只是从众而已——扮演一个贤妻良母(“扮演”的说法也不准确,樱子从来没想过是在扮演,她没有任何想法,婚姻对她来说,可能跟活着类同,没有必要去思考深层的意义。
她整个人始终处在混沌中。
最后出轨回到家里也是——她对丈夫说,我不打算道歉,也不要求原谅,也没想过离开这个家)。
纯的婚姻处在崩溃中,她与丈夫已经打了近一年的离婚官司。
她的婚姻完全是另一个极端,她试图在婚姻中寻求爱的抽象意义。
她寻求爱的沟通而不得。
她认为与丈夫之间没有有效的沟通,她听不懂丈夫说的话,丈夫也听不懂她说的话,所以,她异常坚定地要离婚。
可事实上,这个世界不存在绝对有效的沟通,所以,纯的追求必然会以失败告终。
有意思的是,纯的丈夫也执着于自己认为的爱的抽象意义,所以,坚决不肯离婚。
超级感性与超级理性的人似乎都不适合婚姻,他们太执着于寻求绝对。
芙美的婚姻与其说是婚姻不如说是同一屋檐下的相互陪伴者。
两个人虽然是夫妻,但有绝对的界限意识,给予对方充分的个体自由,绝不对对方重要的事给予自己的意见。
这更像是合住的两个朋友,而非夫妻。
坦白讲,这是我所认为比较理想的婚姻状态。
但在电影中,这段婚姻也失败了。
婚姻是平衡的艺术,有一方失衡,婚姻就要倒塌。
显然,芙美对于两人相敬如宾的夫妻状态已经日渐不满,她需要那种较为亲密的夫妻关系,甚至在很多时候有所暗示。
所以,最后介入的都不能算是第三者的第三者,成为压垮这段婚姻的最后一根稻草。
明在电影开始,已经离异,因为丈夫出轨。
电影对明之前的婚姻并未着墨太多,所以,我们无法得知她所经历过的婚姻形态。
但从明的性格来看,她是个过于自尊的人。
我相信,她的前夫出轨而她坚决不容忍有出轨的婚姻继续,都跟她强烈的自尊心有关。
事实上,他跟前夫没有太大的矛盾,两人离婚后也一直有联系,而且最后似乎还滚过一次床单。
然而,让一个人改变性格是很难的。
所以,明未来的感情之路应该也不会一帆风顺。
写到这里,大家可以看出,虽然叫“欢乐时光”,可实际上,全是婚姻生活的不堪。
我虽未经历过婚姻生活,但基于有限的观察,也确信婚姻并非易事。
电影中,樱子的婆婆说了很智慧的话——“婚姻啊,过也是地狱,离也是地狱,那不如继续过好了”。
然而,每个人都很自私,都会想,为什么我要忍受,于是,婚姻崩溃就不可避免了。
婚姻是平衡的艺术,有失衡的倾向发生,一定要努力纠正,而不是等到失衡无法挽回。
虽然道理都懂,可生活不是道理。
所以,看完电影,无限唏嘘,也只是无奈。
身体研习会和朗读会的两段实时内容——一次重心校准,一次开始角色们各自互文,刚好划分出了三层——这是一部三加二小饼干!
之前在想影像要如何用原速诠释远远慢于如实的时间;朗读会上的生物学家提到小说家在“不试图捕捉而是如实还原时间”,但受限于经世有限,没有写出遭遇珍爱时往往就是从容尽失想要捕捉时间的徒劳——而生物学家自己则是迟来地认识到这点,爱是认识,而认识没有尽头,从这个角度上说,爱恋中的喜新厌旧是伪题,只是一方或双方退出了认识的冒险旅途,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对彼此不再抱有可贵的好奇心了——延展到其它对象的爱似乎也是通用的;为小说家辩护的一方则可以说是流俗地正是小说家爱慕的对象——所以都说了,爱慕根本藏不住的。
说不定滨口龙介所有的主题其实都是“偶然与想象”——意志的庇护所;又或者慢于实速的时间并不需要再被影像诠释什么了,我们已经身处漫漫长时里速率的曲线波谷,影像只是飞翔的视觉,它们才是实速,我们只是太迟又慢了。
早在看电影之前,我就只带我对这部电影一定会有很多特殊的感情。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正在经历迄今为止最大的“个人危机”,面对生活困境和情感困境,整个人地动山摇。
我决定闭关一天,抛弃所有的工作和学习,只为看完这部《欢乐时光》。
四位素人演员的表演浑然天成,在大量琐碎无意义的日常对话中构建出生活的真实感。
在五个小时的影像里,电影和生活早已融为一体。
我总觉得滨口龙介的电影像一面置在角落的镜子,经过时落上几眼就会看到自己。
生活本身的苦涩从来不来源于某个戏剧化事件的爆发,而是长期积累的煎熬和无奈。
直到最后影片以明的背影戛然而止,我都在期待电影里戏剧的发生。
就如同期待生活的戏剧发生。
但这是一条无比漫长的道路,五个小时都没有给出任何答案,它只教我一件事:欢乐时光总是短暂。
五个小时的电影,我一直说它在描写生活。
影片最后,我忍不住想生活到底是什么?
我的生活很平淡,是一潭没有风浪刮过的湖水。
每天,我要准备半年后的大学院入学考试,学校里的研究工作,以及不能间断地精进自己的日语能力。
我是一个不喜欢热闹的人,如果没有让我感到足够安心的朋友和环境,我宁愿孑然一身。
写下这篇文字,已经是是2022年的大年三十。
远在美国的我,只把这天当作万千普通的一天的其中一天。
我从未有因今天是一年里最重要的日子之一就感到期待或者开心。
我想起最近听的一首歌的歌词“新的一天又有新的麻烦”。
我很喜欢豆友“刘浪”短评里写的:樱子每天在厨房准备饭菜,在阳台收取衣物。
这天,她回到家中,一如既往地进入厨房,操作台上的蔬果堆积如山,冰箱里的食物塞得满满当当,那一瞬间,她怔了很久,也就是这一瞬间她决定再也不想要过这样的生活了。
整部电影都是这样不会更好也不会更坏的迂回瞬间。
迂回。
我想到我某一天晚上从图书馆出来,走着熟悉的路回家,在一个走了百遍的坡道前突然伫足停下。
那一刻我也一定是经历了和樱子同样的迂回瞬间吧。
生活的一切都早已在日程上写到很远的以后,按部就班固然无趣,但不会出错。
我一向小心谨慎,这样的生活不会更悲伤,自也不会更快乐。
究竟是哪个瞬间让樱子决定登上风间的车厢,电影给出了那个万能答案:分からへん。
整部电影最巧妙的是开头“找中线”的活动。
5个小时短暂的影像里似乎所有的违和感都可以用“中线”的偏离来解释:
《欢乐时光》「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っていうより、コンネクトとかエンゲージとかマリッジとか、そうよう幸せな長い心地もいい時間。
でも同時に心地いいんだけどなんかちょっと不安な気持ちもある。
そしたら自分の体が無くなってしまったらまだ他人とのバランスが崩れて壊れちゃうとか崩れてしまう。
そしたらまた改めて自分の体を聞いて、相手と自分の関係を作り直して、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をし直して、そしてまだコネクトをしていく。
」明与鹈饲的接吻,樱子的出轨,芙美的离婚申请,纯的逃离。
这是她们在经历了长久的不安之后,倾听自己身心的方式和选择。
这也是她们迈向与对方,与自己新一级台阶的必经之路。
然后她们会在某时重新找到情感与生活的平衡,然后在更久的某时再次被打破,然后再次平衡,进入循环。
这是滨口龙介最残忍的地方,他用借电影里一个小游戏之手告诉观众生活的真相就是不断打破困境然后进入新的困境。
而获得短暂的欢乐时光的方式,唯有倾听自身的声音。
这很像《驾驶我的车》里说的那句「本当に他人を見たいと思うんなら、自分自身を深くまっすぐ見つめるしかないです。
」同样的在《激情》里,男主角的朋友评价男主角「誠実じゃない」。
似乎“对自己诚实,忠于自己”已经成为滨口龙介参透人与人的关系和人自身的法宝。
《驾驶我的车》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每每看滨口龙介的电影,我都有一种被看穿的羞耻感,然后重新正视自己内心的声音。
来美国之后我很快认识了一个来自日本的男生,并且不间断地网上聊天,持续将近五个月。
与他的相处是我在美国丝毫不快乐的生活的少数的「心の支え」,我也把和他的交往看作是我与日本的「繋がり」。
在过去的四个月里我经常因为这段暧昧混乱的关系焦躁神伤,自然也有无数欢欣鼓舞的时刻。
从9月到1月,Stillwater的冬天来的很晚。
我们从满树绿叶聊到了叶子全都落光。
我们从简单客气变化到真正的朋友关系。
我最喜欢的一句话莫过于「今日はどうだった?
」;我们是很不一样的人。
我喜欢看电影,而对方对电影几乎没有什么见解。
无论是出于礼貌还是兴趣,在我看电影之后对方都会问我「どんな話?
」。
在某几个瞬间,我真切地相信,我可以接受我未来的伴侣哪怕不喜欢电影。
我喜欢我们彼此熟悉对方生活的感受。
1月初,他回日本了,我们都各自进入毕业前最忙碌的时间。
直到现在我们很久没有联系了。
那天我一个人抱着洗衣篮走在去洗衣房的路上,我突然哭了。
「あの時、本当に楽しかった」 那一天之后,我知道我的欢乐时光结束了。
面对纯的失去,纯的丈夫用“风穿过树木间隙”的描述精准形容了最重要的东西失去的瞬间。
「風が木の間を抜けていくみたいに一番大切なものがある突然、奪わさられていく。
」无论是对对方还是自己,纯的丈夫一直都不敢承认对方对自己很重要的事实。
回避对对方的爱慕以及思念。
我又何尝不是同样狼狈。
我不想再因忙碌或者害怕而躲避自己的心情。
如果我在《欢乐时光》里看到了点什么跳脱自己生活本身的东西,那就是面对自己的心情,我想到什么就诉说什么。
就像纯在workshop之后的聚餐上第一次对明和芙美说出自己离婚的消息那样:「言いたかったから言ってた」我想稍微从这部电影里获得点力量,也许我的下一个动作就会成为我期待的生活的戏剧瞬间。
我仍然不知道我的生活会走向哪里。
这就如同明在影片最后的背影。
但我庆幸我开始选择对自己诚实。
2015年度洛迦诺电影节将最佳女主角颁发给毫无演戏经验的四位日本女性。
以及“特别提及”授予该片编剧。
《电影手册》毫不吝啬的称赞道:“(这是)绝对的明智之举”。
更值得一提的是,不仅是四位女主角,片中所有演员都是第一次出演。
而即便如此,他们共同完成这一部317分钟的超长篇。
从瑞士凯旋而归之后,又被选入日本电影旬报年度十佳第三名。
足够“业余”,足够长,足够年轻的导演。
作为一部话题性十足的电影,瞬间出现在世界各地的大小文艺电影院。
允许我再次重复引用《电影手册》:“对于《欢乐时光》的成功,我们却是始料未及的”。
非常规的制作模式 全片全部使用非职业演员并不稀奇。
如早期的侯孝贤、贾樟柯,又或者将其理论化到极致的罗伯特・布列松,他们的电影中早已屡见不鲜。
是出于拍摄成本上的考虑,也是出于电影美学上的追求。
这些演员通常是导演从一定范围内筛选出符合作品角色,然后对其加以演技方面的指导。
而如此选角、再指导的过程,其实导演拥有绝对的话语权,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垂直作用。
但是,《欢乐时光》却与之截然相反。
它是导演和演员之间的双向互动,它平等而又民主,充满了美妙的流动性。
可以说,《欢乐时光》是一部非“常规制作模式”的,广义上的学生作品电影。
其在于,它并非通过如松竹,东宝之类的大手电影制片厂,而是神户KIITO,这个学习即兴表演的工作坊。
滨口(导演),还有野原位,高橋知由(编剧)三人作为培训老师,在此执教。
而片中出现的所有登场人物都是他们的学生。
虽然说是学生,但他们却来自不同的年龄和阶层。
大学生,上班族,主妇,退休老人等等。
他们利用周末业余时间,培训八个月之后,作为最终的学习成果,共同完成了这部电影。
非常简单的来说,《欢乐时光》就是一群想学表演的,和一群教学电影的人们一次欢乐的合作。
而如此制作模式非常值得推崇。
首先,它在很大程度上缩减了电影制作成本。
学生的培训学费成了拍摄的启动资金,且无需在演员上再花费精力财力。
因为培训学员即是演员。
对低成本的独立电影来说,尤其显得具有可行性。
其次在于理念上的革新。
对于非职业演员的采用,不再只是导演或者制片人所选择的少数的幸运儿。
所有参与培训的学员都能参与表演。
教员们(即导演,编剧)结合每个学员的特点,以此为前提,创作出相应的剧本来。
区别于一般电影中常见的先演员后剧本。
这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了导演和演员之间的平权。
从采访中我们得知,其间剧本九次易稿,不仅是出于滨口,野原位,高橋知三人的共同创作,也是导演和演员之间达到高度互动性的佐证。
总而言之,《欢乐时光》的制作模式,为独立电影的生存空间和样态,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可能性来。
其价值不仅在于电影本身,也作用于电影产业体系。
它将电影创作的行为普遍化,去阶级化。
让电影拍摄成为一场人人皆可参与的全民运动。
(神户KIITO的工作坊也是电影拍摄场所)
极简约的拍摄手法 让拍电影变成人人可为的行为,如此实验性的探索不仅停留在制作模式上,非职业演员的选择上,也体现在滨口的拍摄手法之中,渗透到电影文本内部。
《欢乐时光》不同于桥口亮辅《恋人们》中关注边缘,底层人物的命运,而是将镜头对准四位四十岁左右的普通女性,她们各自的婚姻状态和家庭困境。
《恋人们》的结尾,尚且在层层立交桥下露出一小块蓝天的希望。
《欢乐时光》却将四个家庭的崩溃从开始彻彻底底的进行到结尾。
前夫出轨后离异独居的明,生活闭塞的家庭妇女樱子,事业成功婚姻失败的芙美,想离婚却离不了婚的纯。
直到最后,电影都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结尾,她们各自的困境即便看上去一时得到解决,但却仍作为不可更改的事实般永远存在着。
本片在结构上明确的分为三部分。
纯的角色起到起承转合的作用。
可以说,正是因为突然纯打算离婚的自我告知,四人的平静生活才打开了缺口,失去了原有的平衡。
第一部分是得知纯出轨之前。
第二部分是三人出席纯的离婚诉讼。
第三部分是寻找失踪的纯。
而即便第三部分中纯已消失,但仍作为不在场的在场推动着叙事发展。
除去第二部分的四人的温泉之旅,明亮的外景,自然的光打在她们的笑脸上以外,全片几乎都是在夜晚,在酒吧,餐厅之类的室内,又或者电车,巴士等移动的室内进行。
室内随处摆放的桌子和椅子等道具。
极度限制了演员的身体,将动作控制在极小范围之内。
这显然是出于滨口的拍摄策略。
演员们所需要的表演的就是对话,对话和对话。
四人间的闺蜜谈,又或关于友谊的争论,婚姻人生的困惑等等。
她们说的每一句话都恰如其分的符合片中的角色,同时又让人感觉,她们说的每一句话都有着我们日常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曾经历过的熟悉感。
而这似乎在告诉我们,构建我们世界的,不是那些戏剧性台词或至理名言,而是一堆琐碎的,毫无意义的对话。
无论是此前的《亲密》(2012)还是《触不到的肌肤》(2014)等,滨口电影都试图通过堆砌,罗列大量的对话来推展剧情。
可以说这是其电影的主要特点之一。
因为在滨口看来,即便是毫无演戏经验的演员,最初对表演抱有违和感,但在不断的对话之后,她们便能顺利进入角色的意识当中。
反过来说,对话促使她们成为角色。
而语言也并非舞蹈之类的特殊肢体表达,是我们生活中的最基本尺度。
当演员一句又一句台词喷薄而出之后,观众慢慢消除了电影作为虚构的存在这一事实的心理戒备,从而认同电影中人物本身。
坐下来的对话表演形式,也作用到拍摄手法上来。
动作上的极度受限,促使摄影机也相对应的变得安定。
即便滨口坦言本片是对偶像约翰・卡索维茨的致敬,是《夫君》(1970)的女版(《欢乐时光》的最初标题是《花嫁们》)。
但实际上,并不像卡索维茨般在持续晃动的手持摄影之下,在人物脸部特写与特写之间,实现去空间化的转换。
而往往选择了最简单的,从正面的固定拍摄。
也许这是出于对小津电影的效仿,但却又丝毫不见小津那般整饬的仪式感和形式美。
而是一种局促的紧张感和爆发力,一种期待将要发生,但却不知道何时发生什么的不安和诱惑。
记得同样使用非职业演员的侯孝贤毫不遮掩的曾说道,之所以用大远景拍摄,只因为镜头一旦靠近他们则会穿帮。
而滨口则全然相反,毫无顾虑的将摄影机正对在演员面前,让她们无可回避的面对自己和摄影机的关系。
也就是这个时候,在滨口看来达到了表演纯度的最大化。
此外本片除了大量对话,正面拍摄等特点以外,片中还出现了两段近乎于和实际时间同样长度的纪录片式的拍摄。
而如此真实时间的意义也在于,它让作为观众的我们和剧中人物一起共有和体会同一段欢乐时光。
工作坊间感受彼此的信赖,朗诵会上倾听情窦初开少女的独白,还有那冷酷的生物学家发自内心的爱的忏悔。
《欢乐时光》就是这样一部神奇而又平凡的电影。
用最简约的手法拍摄一些没有任何演戏经验的普通女性的一些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日常对话。
它却感动了来自异国他乡的我,同时让我惊喜而诧异——电影创作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将会是我们每个人明天爱的行动。
原载《看电影 午夜场》
拍的就是我啊..........每个都是我
五个多小时。女性婚姻的不幸福要归结于谁的错?我觉得是说不出个所以然的。这部片子里似乎每个女性都是受害者,又似乎不是,女性的友谊在这种脆弱的感情纽带下最让人觉得悲哀。冷漠和机械化的丈夫们的表演不知道是不是故意为之,非专业的演员们的全称冷淡表演让人感到这个男女仍不平等社会的压抑。
任何一个有着基本电影素养的人都懂得把这点内容剪到三小时以内
就这部“日剧”本身,它只值得一星,but luckily 镜头运用上有不少让人侧目的地方。“女性”的各个面相各个阶段各个选择固然有很多展开空间,但不等于可以不加节制地听垃圾朗诵垃圾灵修,bullshiting!有小聪明没大智慧有眼睛没脑子有假情调没真文化,拿着小确幸当生活,豆瓣满是一个个拿着所谓新电影理论装高深的平庸之辈,活像皇帝的新衣
冗长无趣
时隔一年半在资料馆重看,五个小时一点也不难熬,更加确信了这就是我最喜欢的日本导演。滨口龙介的好他自己都在电影里说出来了,是有意义的对话,是亲密的日常,是深刻的羁绊也是一些意外。为了消解孤独去进行无意义的对话真是太没用了,希望自己以后也不要再去尝试。
基本一口气看完后面lost…
拍得真不错(真的),下次别拍(这种五个多小时的电影)了。我觉得这电影很有意思,也很好看,我很喜欢,但我看了四个晚上才看完,几乎深受折磨,因为它简直和生活本身一样冗长、僵硬、缓慢、混乱,及复杂。这部电影让我领悟到:我是爱生活的,我只是无法忍受它。
生活中的一些瞬間是打开冰箱後的一堆爛菜。
317分钟,没吃饭的从下午看到晚上,不觉得累也不觉得乏味。全片几乎都是业余演员出演,几乎都是通过坐着对话展开剧情。动作极度受到抑制,而情绪掌控极好。片中没有一个坏人或者好人,主观的价值判断是回避的,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如实的客观呈现,呈现每一个人都在努力逃离却又逃离不了的困境。
无处可逃
没必要的长
四个人聚在一起就很迷,偏说教,所以前两小时就是眯一会看一会儿。但单线故事是真蛮好看,甚至能看到很多内容有意在做减法,金句都是提炼出来的。很喜欢小纯与男孩的对话:—听说我能被生出来都是托你的福—是啊—谢谢。
这个时长就够离谱hhhhhh
太他妈的长了,跟人生一样
文字作品,影像沦为纯粹载体。不仅是输出观念的部分,连人物也是活在文字里而非影像。写的真不错啊,仅仅阅读的话体验可能更深。五个小时,不必。
我没有遇见它
5 hour+ in MOMA. 最后也没有骨气勇气去跟导演说话。也没什么,就好像去日本溜达了一圈,观察了一下她们的生活,不知道真实的日本社会是否也是如此内敛克制。影片有很多可爱的小细节,比如医院里的病人说另一个护士比较软,但影片的主要message似乎很难被接收。希望电影只是生活的枯燥的侧脸而非全部吧
好无聊
鹈饲景的课确立了“找中线”的法则,而后一旦出现180度正反打,就必有大事发生。高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