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第一次离职的晚上回到家怅然若失,打开想看已久的电影,心里和脑子都被填满,感谢这部电影,感谢这个故事。
我多次被电影中的情节触动到,越发感叹,成长的魅力在于每多一点经历每多看一部电影,能够被触动的地方就越多。
电影的评分不高,可以理解,因为讲的内容很多,其实很难讲好这个故事,好在讲出来的部分,对我而言已经足够,我可以去探索。
想起之前和朋友感叹,为什么《股票大作手》这么精彩的回忆录,没有被拍成电影,要讲好这个故事确实很难(当然,我期待我能看到挑战这个故事的编剧、导演)。
成为故乡的女人Maria Altman,当她说起她永远不想回到奥地利时,我非常理解,因为我身边有在SF一辈子不愿意回到他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的人。
Maria在奥地利的生活是如此满足我对文化艺术氛围浓厚的欧洲的幻想,她的成长过程是被多少种幸福包裹,拉大提琴的父亲,收藏各种杰出画作的叔叔;自身就像艺术品的aunt,短短两句话“有朝一日,你不能再这样胆小,生活需要勇气”就让人感受到其智慧的aunt,让人对其的经历浮想联翩,而这一切都被纳粹破坏,作为犹太人的她和她的家人被迫流亡抑或是永久地留在了此地。
她不想回去的原因,我实在理解。
而故乡早已经随着记忆,形成日常生活的习惯,住在了Maria的身体里。
她的仪态、她的气质、她的性格的坚韧可爱,是她真实的故乡的呈现,故乡永远不该是具体的,它是抽象的。
最后仲裁胜利了,Maria却感觉怅然若失,这也非常令人动容,因为我们的人生也是翻过一座山突然觉得空虚。
当然,她想到了她的父母,她把他们留在来这里,但她已经成为她的故乡,随身携带着父母。
Remember UsMaria离开家的时候,父亲最后用英语说话,说那我们就用未来你要使用的语言说话,我们对你只有一个请求,remember us。
人活一辈子,活的便是那份记忆。
Randy最初为了钱开始做这个案子,在维也纳时因为触碰到被戕害的祖辈的名字,大概是某种血缘里的DNA被唤醒,开始执意打这个case。
作为N人是非常容易被这点触动的,人到底为什么而活?
为的是其中的意义感,每个人的意义感不同,我现在不知道我的意义感源头是什么,正如我现在无法用精准的语言概括突然击中Randy的是什么。
但我知道,随着成长,有一天我会理解,遇到我能解释这点的瞬间。
我相信就算失败了,这个案子依然会是Randy作为律师生涯中非常骄傲的案子。
如何成为一个奥地利人最后的仲裁,Randy说到奥地利有两种人,一种人想弥补之前的过错,想物归原主,一种人想留住国宝,哪种才是真正的奥地利人?
我想人会永远地被正义打动,让全世界人类落泪的会是同一种正义。
谢谢电影,谢谢艺术,填补我这个空虚的夜晚。
看完这部电影,甚至都多了好些力气。
现在想去补二战的历史,想去奥地利,想去维也纳,想去听交响乐,想去看Klimt。
最棒的艺术 都应该是无价的,这个无价并非没有价值,而是不应该以价值来衡量。
就像片中女主角父亲爱提琴一样,不论和平或战乱,独享或众乐,音乐 都是一项由心底热爱而生欢喜的事物。
而不是用此牟取利益或招来声望。
我想 画作、音乐、雕塑…皆是如此。
一部好的电影总是能承载许多情感,最终看到女主 胜诉,除了泪目,就是对公正裁决的大快人心。
所有的不公、黑暗、强权、扭曲,都不是正道,终会由正义替代。
2015.11.18
转载一下我在zhihu上的回答(PS:对电影还是有点失望...有点浮于表面的感觉):这里有一个很值得玩味的故事,如果想看影像化的描述,可以看近年的一部电影《金衣女人》(《woman in gold》)虽然这个电影并不包含所有的真相。
总结起来就是说:这幅画的高价成交,是犹太人群体一次成功的政治表态和商业运作。
事情是这样一回事:在2000年左右,奥地利国内由政府组织开始“art restitution"这样运动,主旨就是把当时纳粹从犹太人家族抢夺的艺术品物归原主。
这时一个名叫Maria Altmann的美国老太太将目标锁定了《金衣女人》这幅画。
这幅画里的这个女人名叫Adele Bloch-Bauer, 她是Maria Altamann大伯的妻子。
大伯和他妻子没有小孩,所以在遗嘱中规定Maria Altmannn是他们的遗产继承人。
当时的维也纳(1907年左右)很流行有钱人出钱给自己女眷画画挂家里,所以这幅画法律上毫无疑问是属于大伯家的财产。
但是大家知道的,因为纳粹入侵奥地利,大伯家的艺术品全部被抢走,Maria和她的丈夫辗转流亡到美国。
回到现代,Maria老太太找到一个年轻小伙子律师(这个律师也是奥地利流亡犹太人的后代),一起回到维也纳想要追回这幅画。
当然不可能成功!
因为这幅画是奥地利的国宝,画中的模特Adele被称为奥地利的蒙娜丽莎 。
而且在Adele的遗嘱中,她也希望大伯去世之后把这幅画捐给国家的博物馆。
当然,大伯还没去世的时候,纳粹就将画抢走了。
Maria奶奶当然不会放弃, 她和律师回来之后,将奥地利政府告到了美国最高法院,此事颇为轰动。
经过漫长的庭审,2006年奥地利一个独立的法官委员会宣布Bloch-Bauer家族曾经拥有的五幅klimt的画作归还给Maria奶奶。
这个过程其实是实力庞大的犹太人团体和奥地利政府的一次角力,如果只是Maria奶奶一个人,是不可能走这么远的。
就在同年,Maria奶奶将五幅画以天价买给Ronald Lauder。
你猜对了Ronald Lauder也是犹太人,他妈妈很有名——名字是雅诗兰黛。
这位小兰黛曾经是美国驻奥地利大使,他买的这五幅画立刻成了他在2001年开的位于纽约的博物馆Neue Galerie的镇馆之宝,因为史上第一的成交价也使得这个年轻的博物馆一(大)夜(举)成 (吸)名(金)。
那位律师小伙子也因此开了自己的律师事务所,主业么就是art restitution.Maria老太太呢,变成了一个有钱的老太太。
奥地利人呢,可能再度在心里回味一下自己二战时并不是纳粹的受害者而是帮凶这一公开的秘密吧。
所以国宝没了,也只能咽下这口恶气吧。
痴迷于文艺片,同时却也钟情各种二战题材作品。
看了很多二战影片,这一部虽然没有往常二战题材中的血腥、沉重和硝烟场景,有的只是犹太人后裔恬静、美式的田园生活。
偏偏从这个角度带着我透过女主的回忆,和基于以往看二战片的记忆和想象力,从女主的记忆碎片中再一次感受到了历史的冲击。
掠夺、杀戮、分离、逃亡。
我们看了很多二战片,看到了各种人权、财产、生命的侵犯和掠夺,我们同情、缅怀、伤痛、惋惜,反之我们很少想到作为这段历史的当事人,犹太人、犹太人的后代、纳粹党、纳粹党的后代,他们背负的是怎样的伤痛。
昨晚和男友回顾了《辛德勒的名单》,善良敏感的男友看了一会儿觉得太depressing看不下去了,我安慰他说baby这是历史,我们应该去面对,但所幸的是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再也不是这样了,现今社会尊重人权,反对霸权主义,抵制种族歧视,援助战争受难者,这样的历史再也不会重演了。
影片最后女主鼓起勇气走进旧居,还和前台小伙说起了德语,这与最初她在酒店前台拒绝说德语坚持用英语交流形成了对比,很巧妙的前后呼应。
可以说明她已经决定接受历史面对现实,真正的“let it go”了。
最后,向所有二战受害者与受害者家属及后裔致敬。
瑪利亞想要討回的是事隔五十年後,奧地利政府與人民的一句道歉;還有當年被迫嶄斷的親情。
電影到了最後,瑪利亞終於爭取到屬於她家的傳家寶﹣她阿姨的肖像,但是勝利過後,她卻沉默至潸然淚下﹣肖像回來了,可是消逝無法彌補的親情沒有人可以還給她。
她想到了告別時候父母微笑地對她說, take us in your heart and live a happy life.
虽然故事的叙述不是曲折动人精彩非凡,但是凭着演员的演技和历史复原的真实感,影片还是赚了我一把眼泪。
再者-片尾从导演,制片人等工作人员的名字可以看出,犹太人占了一大半。
再加上这部影片本来就是BBC出品,而BBC的OWNER也是犹太人。
再回头看影片,着重渲染犹太人处境的可怜以及要求奥地利政府归还那副名画的正义感认同感。
怀疑-这是否也是一部犹太人自导自演的PROPAGANDA?
又名《名画的控诉》,又是一部同二战纳粹有关的电影,这个题材有拍不完的故事叫人百看不厌。
从艺术品归还的角度来体现德国纳粹带给人们的伤害和影响深远,不失是个好题材。
两位主角也是演技精湛,女主演一套又一套的衣服让人养眼,既庄重又美丽大方,她曾经演过英女王。
男主角是演绿灯侠的那位,好像演他太太的是靓汤第二任妻子。
电影以回忆的形式来叙述故事的发展,过去与现在时间交替出现,时间轴非常清晰。
通过一个并不是女主角的美丽女人的画像告诉我们,二战纳粹的伤害波及的并不只是一代又一代人,还有国家与受难者后代之间的利益交涉,每每提起她又是一次对受害者家属们心灵考验。
整个维也纳真是个艺术之都,能画会唱的比比皆是,这也更让人替这些受害于二战中的艺术家,艺术品无不扼腕痛惜。
除此之外,本片还赋予一些驰骋在职场上又富有理想的打工者们一些正能量。
对于有理想并执著追求的人来说,要有信念坚持下去并付出努力,在家人的支持下,勇敢面对困难,最终能得到完胜。
值得一提的是,此片英语纯正又极生活化,想通过看电影学英语的朋友,这是个好渠道。
同时穿插着不少德语,也是一些并不难的用语,同样也适合德语爱好者。
如果没有那场战争,这也许是一个漂亮女人在一个美丽的艺术之都幸福生活的故事。
玛利亚,一看就是个精致的女人,茶色的墨镜,得体的套装,尽管只是一家小服装店的主人,却让人感觉沾染了莫扎特式的优雅,像一个艺术家一样,而且会让人忘记她的年龄。
想想这样的人也是应该有着浪漫又精彩的人生吧。
就像玛利亚婚礼上的舞蹈,就像玛利亚父亲的一曲提琴,就像玛利亚舅妈最爱的那条璀璨项链。
如果没有那场屠杀与掠夺。
玛利亚远离了她的父母,远离了她的国家,远离了她所有的记忆。
只是因为她的民族加之于她的一些人的不安与嫉妒,一些毫无理性和逻辑的仇视与对抗,以及战争利益下的迫害。
穿插在追回名画背后的玛利亚的这条记忆线是精彩而巧妙的,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
正如玛利亚在影片中所说,归还,让某件物品返还到原始状态。
欣慰的是,终于,那幅画回来了。
悲伤的是,那些失去的家人在左的日子回不来了。
影片最精彩的地方就是拨开现实平静的坚硬的外壳,透过现在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残忍而冷静的让我们看到二站下的血腥与逃亡。
判决与归还的背后是对历史的承认与反思,而这并不是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人都做得到的。
典型好莱坞电影,但我不会说好莱坞电影就是俗气的象征。
这仍然是一部值得推荐的电影。
德语最美在于她的冷淡。
当Frau Altman最后用德语说出那句说话,像是一种身份的殊途同归,是对奥地利人的认同,是一种好莱坞式的圆满的结局。
纳粹的暴行,在现如今的德国,已经被隐性的抹去。
纵然现代德国人对纳粹的罪反省——像这部电影里出现的年轻的德国演员——但这仍然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并不仅仅从被纳粹伤害的人的角度考虑。
当我看到Klimt的Küssen时,我确实被震撼了。
那种美,并不是不到现场的人能够体会的——所有语言也确实显得无力。
所以我想,这幅美丽的女人画像,也是值得Frau Altman执着争取的。
对被破坏的美的惋惜,令我认同这部电影的主题。
那个不想提起的时代,存在很多惋惜和痛苦,然而却依然不得不面对。
woman in gold,本身就像一个乐观的题目。
海伦贡献了一场精彩的表演,但我不会说是她最好的。
主观的说,德国演员可以有更好的表现,如果他们得到更多的机会。
这场戏,是令人动容的。
所以仍然是成功的。
对于无聊的普通观众——并不读很多书,并没有很多知识的大多数人——这值得一看。
也包括我。
最令人感叹的是奥地利政府在二战期间迫害犹太人,趁火打劫,正如诺贝尔奖得主埃里克坎德尔在《追寻记忆的痕迹》里提及的一样,奥地利政府其实从机制深处并未真正得为过去的肮脏历史做忏悔,二战之后政府里的机要官员大部分都做过纳粹的帮凶,他们做得更多的是尽量去掩盖历史,去谴责受害者不能让历史过去。
这副画的最终归还也只是迫于形势和舆论压力而已,中间的谈判过程贯彻着“我就是要拖到最后一个家族成员死”的准则。
结尾有点仿泰坦尼克? 以人性化的角度去阅读历史洪流中普通人的遭遇有时真觉得太残酷了
演技和剧作都只能算合格,但我想看的是艺术,是才华。
boring
美。
两星半吧,好些镜头都觉得完全可以掐掉,又絮叨又无用,浪费海伦米伦的演技。
从Neue Gallery回来看这个电影,本来挺好的故事卡司配乐被剪得跟步步惊心似的,为了煽情而煽情的蒙太奇也是神烦
最后的时光倒流最美…米伦和原型的确有几分相似,年轻玛利亚的扮演者与米伦也有几分相似…一直不喜欢雷诺兹那张脸,片中演得都很好…作为法科生觉得法庭陈述的部分没有亮点…并且略困扰那个记者的作用…感觉就是陪着聊天开会啊……求解释…
Jun.05 2015. Aunt Adele的那幅画细节投在大屏幕上的时候全场大约都倒吸了口气。S老公确有让人跳戏的部分但绝大多数时间是很舒服的老少对戏,快至结尾爆发那场尤其得体及必需。再次给Helen Mirren来个curtsy.
蒼白而無力。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值得讲述的故事,但每一个环节都是设计好的为了“好看”和足够“打动人”,包括对悲伤的体现,二战遭遇的控诉。
在看过这个之后,我才开始理解瑞典对待难民的圣母心态。(理解归理解。。。难民拿的钱这么多,我还是不太爽的)
故事讲得还挺没劲的。。。女王依旧女王,瑞恩雷诺兹的几个表情瞬间穿越回The Voices那个精神病,他一着急起来就怪怪的。汤姆希林的酱油啊,无聊的追逐戏就是为了给他加戏么
法律有什么用?说到底还是美国精神的胜利,电影将美国描绘的太美好,但如果这类案件只能在美国才会得到法院支持的话,美国的确是好。
流於簡化的二分法,奧地利被塑造得幾與納粹無異,美國/英語似乎比奧地利/德語高貴,然後幾個德國明星就出來串個無關緊要的小角色,2015.06.14@華山
又一个历史的盲点。
面对历史的最好方式是尊重与正视。
四个字就是中规中矩,精良但不出彩。演员配置倒是不错,主角跟配角都讨人喜欢。女王大人怒刷演技,角色信手拈来跟玩儿似的。绿灯侠似乎终于开窍了,越来越会演戏了。
哔哔西是歧视奥地利没有男演员么==
两个美国法官印象深刻
海伦米伦好屌 闪回看得挺难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