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显的缺点首先就是部分选角不贴原著,比如原著中的爱彼伦是个肌肉猛男,但剧版的他却像个某种书生。
其中的爱乐里原著中的他是个书生,但是剧本的表现却过于轻飘,演员演舞台剧的夸张表演方法,向这位生命不凡的名侦探的24小时高强度开屏的大孔雀,属实有点儿用力过猛熟悉日剧的观知道选角一直都是真人翻拍剧的痛点,绝大多数都为了捧新人演员,魔改人设。
改动最大的是故事,最后的原著中在海边找到守序的只有洁哥一个人去察觉到他看破了自己的布局,赶在他开口前就要匆匆离开,然后增加了江南的发展推理,主要目的是让守序意识到千织的真实想法,并且认识因为偏执的爱犯下了相似的罪。
完美诠释了新本格的意义,用熟悉的经典模式。
唤醒读者对本格推理的回忆。
在用天马行事的脑洞。
实现了不可实现的诡计。
读者以为作者应该客观叙述线索。
十角馆是叙述性轨迹,作者带头忽悠读者。
读者以为特殊的建筑。
应该在案件中发挥作用。
但这个建筑就是个噱头。
不会旋转,也不会换房间。
读者以为密室就应该是封闭的。
而这个密室连着密道。
联通海阔天空。
读者以为密室是案件的关键。
而这个没有两个密室也不会有太大影响,读者以为孤岛模式就该与世隔绝,而这个孤岛能开船进出。
读者以为凶手作案就该极其的缜密。
而凶手计划漏洞百出。
读者以为侦探应该料事如神。
而10角馆的侦探甚至没有出现在案发现场,发现到最后也没有明显的推理出真相。
十角馆的问世。
打破了清张魔咒。
打破了固执的评论家和出版社对推理审美的垄断,新本格推理就是新时代读者需要的本格推理直接影响了日本推理文坛的格局,
看到“十角馆”影视化的瞬间真的激动到爆鸣!
绫辻行人的“馆系列”对于一个爱极了“暴风雪山庄”模式、看热闹不嫌事大星人来说,真的每个DNA都在咕嘟嘟滚开冒泡泡,而“十角馆”作为系列首作,是我的“叙诡”启蒙,至今记得读到守须低垂着眼帘回答自己的绰号时,那犹如熔岩从闷声翻滚到骤然爆发的震撼!
而这种用文字承载的“叙诡”式惊艳居然真的实现了“影视化”,服道化确实起到了一定程度上“混淆视听”的作用,恰到好处的勾起观者的疑虑,在没有事先读过小说的情况下,大概率会被迷惑到吧!
然而更宝贵的是自人物角色内核出发的刻画,从不同情境、状态下仪容气度的雕琢到行动逻辑的把控,处处都是演员与编导组的用心。
真的要好好夸夸“守须”的演技,左岸是七人组里病弱、怯懦、缺乏主见的从属性形象,右岸是舒朗、睿智、冷静的“安乐椅侦探”,而摆渡其间的是坚韧的意志与强大的内心——个人从内到外的气质翻转完成了“叙诡”最重要的一环。
而作为被害人群像之二的“爱伦·坡”与“埃勒里”的表现也同样精彩,前者把医学部学长惊变之中强按下本能的恐慌冷静处之的矛盾感拿捏的非常精准,后者令一个单纯的、烂漫的、沉溺于推理元素刺激浑然不觉危险已然迫近的“侦探”形象跃然于屏幕之上,明艳鲜活又毫不夸张离谱。
再说“江南同学”——在看书的时候并没有十分get到江南的人格魅力,就像夏洛克身边的华生、御手洗身边的石冈、波洛身边的黑斯廷斯,似乎都是以一个穿针引线的“叙述者”的身份存在着,平实朴素不说还会时不时的“深陷危机”.......可在这部剧当中,能很清晰的感受到“江南”身上那股子独属于象牙塔内学生的天真热忱,热爱冒险、向往正义、打破常规时会赧然抱歉、热血上头的刹那又忘记边界到底在哪里——少年呐,你的诡谲要命的人生副本才刚刚开始哇!
最后,我们的名侦探“岛田洁”!
说实话当看到青木桑演岛田的时候真的“两眼一黑”,脑袋里光速回放了一下他以往的角色形象,这人高马大的样儿哪里有一点点岛田啊!
说好的“清瘦且略黑的面颊”、“大号鹰钩鼻子”呢!
然而青木桑把岛田洁身上矛盾又和谐的独特魅力表达得出乎意料的好——闲散单纯不设防备的稚气与犀利沉着不被情感左右的成熟,他会随你一起天马行空的在谜题里滑翔翻飞,却也会引领你在最需要的时刻安全降落。
综上无比期待后续的“馆”,以及热心提名小日向叔友情出演“宫垣叶太郎”
整体还不错,短短五集,但是短小精悍,故事让我想起了阿加莎的《无人生还》,这个故事可能更强调悬疑吧,并没有让我有种很惊心动魄的感觉,不过我倒也不是追求这种感觉啦。
其实十角馆中死亡事件连续出现算是在我的意料之中,其实刚开始范从十角馆中出现我倒是觉得这个人怪怪的,但是后面这几个年轻人接连死亡渐渐地模糊了我对他的怀疑,他后面拒绝和江南一起进行调查的时候虽然有些突兀但是也没有多想,直到后面他的复仇全部完成以后他把眼镜一摘头发乱蓬蓬的,我才意识到原来他就是岛上的范,这个反转算是个有些妙的设计。
其实我更多的还是觉得凶手在这几个人当中,如果真的是中村青司作案未免有点落于俗套了。
范看上去是在为中村千织伸张正义,但其实他才是最自私的那一个,他希望和千织进行地下情,认为这样不会被其他人妨碍,他自以为千织也愿意这样,但其实从小缺少关爱的千织更希望能够在大家面前大大方方地恋爱。
在亲情中她就是不被认可的一个,在爱情中她又是被迫藏在人后的那一个,她也曾向范暗示,从小的隐忍让她无法直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渴求,最终她做出了那样的放任自己可能会伤害到自己的行为,她需要宣泄,需要释放。
被誉为最不可能拍出来的推理小说出真人版,而且各推理作家都给予极高的评价。
作为把馆系列全部看完的绫辻路人粉肯定是不得不看的。
但是《十角馆事件》大概是十年前看的小说,那个时候也并不关心它是什么标志着日式推理进入“新本格时代”的作品,只是作为有名的系列作一本本读下去。
所以其实也不太记得讲了什么。
因此抱着第一次看的心情来看这部剧,真的很有趣。
当初知道要拍真人版的消息,对选角不免有些疑问。
为什么推理研究会的选角有好几人都不是我熟悉的,从未看过他们的作品?
在看的过程中也在意着为什么馆内光线那么暗,甚至直到有的人都领便当了我都没记住他们的脸?
当诡计呼之欲出的那一刻,这一切都得到了解答。
女社员急死之谜和火烧蓝馆之谜推动着发生在十角馆内的事件,连续在馆内死亡的推理研究会学生,外部作案还是内部作案无法参透。
十角馆本身独特的结构让诡计有了更多可能性,借助建筑本身的结构创造谜题,也是馆系列的特点。
但最牛的自然还是叙诡的部份。
为了完成这个在影像化中难以实现的诡计,官网的cast表甚至只写了推研会的演员名而没有角色名。
这个故事最妙的地方就是并非凶手本人藏得有多好,而是由创作者通过文字的独特魅力去实现它。
影像化也已经足够努力了,至少没看过原作的人,我想一定会觉得震撼。
更多的内容自然就不能剧透了,请尽情享受被骗的乐趣。
翻阅豆瓣记录,距离阅读绫辻行人《十角馆事件》小说已过去将近八个年头。
和日益稀疏的头发一样日渐淡薄的记忆力,或许是这次观看电视剧版《十角馆事件》所获新鲜体验的主要原因,但不可否认它也确有优异的素质。
至少,对我来说,以下几点都是令我对它心生好感的原因,尽管这些原因或许都与“推理”没有太大关系——其实早在当年阅读小说前,我就从好友那里听他转述过一遍故事情节,依稀记得我们边走边聊,他一边手舞足蹈地讲述,一个好故事总是在不断地复述中产生出许多有别于原作的新魅力,也由此被赋予崭新的生命力。
叙诡作为“观看”(摄影机的眼睛)的影像和作为“遮蔽”(所指与能指)的语言文字打了个平手。
虽说影像也自有其欺骗人的障眼法、蒙太奇,但在呈现逻辑上与纯文字的诡计还是大有不同。
在电视剧版的《十角馆事件》中,对镜头语言略微敏感的观众,一定会在景深、站位、虚化、正反打、特写中很轻易地捕捉到其中的欲盖弥彰,但即便你早早猜到凶手是谁,对一部推理作品而言,也只是破解了众多谜团中的一个,仍有与之相伴的其他迷雾萦绕在故事中等待你去扫除;甚至,在另一些以犯罪者为主视角的作品中,看其一步一步实施犯罪,成败与否的疑问(也可以是一个谜团)同样扣人心弦。
在本剧第五集结尾,当凶手之谜揭晓的一刻,或许我们不如读小说时那般吃惊,但应该会被那股倏然刮过的怪风撩拨吧?
应该会被那凌乱披落的长发所形塑出的从陌生到熟悉的面孔惊艳吧?
那一刻,是属于影像的慢镜时刻,怎一个酷字了得。
建筑“馆”系列作品中我个人最爱水车馆,最想看钟表馆,对暗黑馆的影视改编最为好奇(这部作品我觉得冗长无趣,但它行文里就是“视点”如何如何的,俨然第一人称视角的游戏或镜头)。
而作为开山之作的十角馆,就跟电视剧里的那幢建筑一样,有种十角形钝角般不张扬的内秀——这一特殊的构造,在电视剧中总是(也似乎只能)通过高空俯瞰的角度呈现,以一种超然冷漠的姿态注视着人间发生的卑小的恩怨仇杀。
另外,每当在推理小说中读到密道与暗室,总有种吃到脏东西的膈应,偏偏绫辻行人的“馆”系列,或者说,“馆”系列建筑群背后的总设计师中村青司先生,特别喜欢在馆中安插此类机关。
对于注重纯逻辑流的读者来说,密道或暗室的存在(尤其在主打“密室”诡计为主的作品里),往往意味着取巧的作弊、一种技术含量较低的设计。
但是,当它们在电视剧里被发现时,无论是向下窥探时的黑暗幽邃,还是向上抬头时的明亮纵深,都能让我从那种构图或影像中感受到空间拓展所带来的迷人魅惑。
岛田洁在“馆”系列作品中,岛田洁一直是个存在感薄弱的男人。
我在短评中曾经这样描述他:十角馆:那个毫无存在感的侦探打着酱油般再次于结尾出现人偶馆:绫辻行人笔下的「侦探」岛田洁自诞生之日起即存在感稀薄,而自上一本迷宫馆起,他虽然始终一如既往的毫无建树,但却也逐渐演变为一种trick的手段了——虽说也只能算是种可有可无的诡计吧,呵呵。
惊吓馆:彩蛋般的鹿谷(岛田洁的笔名)渐渐成了某种毫无意义又令人翘首期盼的存在,仿佛向读者宣告着:「缘,妙不可言」。
但是,这次电视剧版让我感受到了他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或许得益于奥智哉(饰演江南)、望月步(饰演埃勒里)、小林大斗(饰演守须)这些演员们的精彩演绎,当他们沾沾自喜地展开推理,或玩世不恭地耍宝逗趣时,让我很有种很强烈的置身事外(既没有身临犯罪现场的自我危机,也没有身处调查的辛苦严谨)的代入感,让人充分体会到了新本格中强调的推理作为一种智力消遣的趣味性。
结尾然而,结尾的那种悲剧况味是原作没有的(我印象中应该是没有的),江南等人得出的错误结论对凶手来说,不啻为一种莫大的讽刺与刺激。
因为,就连他的努力与复仇都被加到了被害者身上,成为他的“替身”(替罪羊),而他“置身事外”的安全既是一种保护实际也是他个人的怯懦,而正是这种怯懦,或许才是导致中村千织当初殒命的原因——在最后一集凶手的独白中,对于其他人加诸中村千织的迫害,几乎就像一个迫害妄想症患者的一厢情愿,而这,恰恰或许正是因为凶手始终不愿面对自己的罪愆。
一口气看下来的,标准的本格推理,感觉悬疑部分还是很到位的,演员们选的也不错,群像戏演出了各自的特点,没有出戏的。
剧情用双线叙事推进,本以为江南是主角,结果只用来串联了青屋案,实际存在感很弱,而且到最后也没推理出来真凶,最后还是靠真凶的回忆自述来还原案件的,缺乏破案的爽快感。
故事的杀人手法其实并不复杂,无非就是趁夜深人静的时候下毒,趁人不备下药,还有力大砖飞用暴力打人。
最大的悬疑点在于叙事诡计,通过中村青司的案件来迷惑观者,混淆真凶。
不过话说回来,这凶手也太变态了,千织根本就是自己喝的酒好吧。
本来以为她是被欺负霸凌了,结果推理研究会的全员对她都挺好,课余时间大家一起开心讨论推理,也没有谁强行灌酒,提议喝一杯是在不知道她病情的前提下大家一起举杯给她庆祝生日的,出事后医学生还在努力做心肺复苏(全剧里医学生最忙,救人验尸安抚同伴,是阴森的十角馆里难得的可靠存在,可惜最后也没逃过被杀的命运)。
千织之死顶多算是过失,再怎么样大家都罪不至死,就为了这事凶手能迁怒朝夕相处的同学,还一个个痛下杀手,只能说这人偏执残忍到极致,判死刑都不冤。
故事最后给了个开放式结局,凶手看到漂流瓶被海浪冲回来认为是神的审判, 暗示了自首的结局。
但总觉得不够痛快,如果漂流瓶没回来了呢?
江南和岛田来回奔忙也只破了中村青司案,十角馆里众人冤死的真相和所有物证还是被湮灭在一把火里(岛田好像从画里看出端倪,但没有证据)。
我倒宁愿像金田一或者柯南剧集一样,侦探推理出真凶,真凶懊悔不已,在胜利的BGM里痛哭流涕跪倒在地上,虽然俗套但也比看着这个变态优哉游哉走在海边舒服多了
前四集能给到8分 结尾稍微有点拉胯 这镜头语言就差把摩托佬是凶手写脸上了 主要是动机太好猜 排除法只剩个他 一女(千织 因)一男(摩托佬 果)包是情侣为另一半报仇的 刚截完图他下面说的话等于自曝了 好好的安乐椅侦探你不当 说不干就不干 我以为结尾会安排柯南揭露真相呢 他直接自己讲就有点怪怪的 总体还行
作为馆人痴第一时间去看了十角馆电视剧*^_^*写点repo!
先说总结,这部剧是80%忠于原作的,基本上所有影响案件走向的关键情节都没动。
看得出来加了一些编剧自己的喜好,小南的戏份变多了,在推理的劲头完全不输岛田洁呢。
名侦探江南…!
有几个我比较在意的点被改动了,首先是在角岛失火后,岛田洁的哥哥询问范“为什么没有和大家一起上岛”。
这之后引出了后面第七个客房没有住人,巩固自己不在场证明的伏线。
大概编剧觉得这间破屋子的存在实在不合理?
但这一点实在是没有办法忽略啊。
范可是与角岛存在直接关联的人,如果他叔父没有购入这座地产,众人根本没有上岛的途径。
这一点在警方调查中实在不能忽略吧。
第二点是千织的代号,这一段剧情简直像是范达因的梦呓。
文中说过不是所有人都有代号,千织的代号从头到尾都没有提及。
一般会觉得是入部时间短还没有取得代号,在剧版里直接改为大家要千织继承“已经退部的江南‘道尔’的代号”。
但注意时间线,千织死于江南参加过但提前离开的第三场酒会,此时江南不仅没有退部,甚至还没有告诉大家退部的意图。
江南下决心退部都可能是因为千织这件事的导火索,这不是完全因果倒置了吗。
变成褫夺封号了…第三点是奥西兹手上的戒指,这个倒不是特别重要的问题。
在书里范一开始是被迫砍手,是因为奥西兹手指肿胀无法取下戒指,走投无路才选择砍手,并且找到了模仿犯这个理由,在随后的卡尔之死上也是如此。
主动砍手这个剧情显得太过冷酷了,我觉得范多少对奥西兹还有一点怜悯之心吧。
不过都连环杀人了这点怜悯也不值一提,所以改了就改了吧。
还有一些比较小的改动,比如范不愿岛江二人继续“玷污”千织所以宣布自己要退出(这显得好孩子气),岛江二人被强化过的互动,以及最后江南提出的关于埃勒里和千织在交往的猜想。
江南的存在感确实是更强了,演江南的这孩子也挺可爱的希望之后还可以多多出演~大家最关心的那个问题倒是处理得还不错,思路和漫画版是一样的。
范并不是让人印象深刻的脸,在角岛也上一直没有切过特别近的镜头,倒不如说角岛上特写拍得本来就少。
(印象最深的是厨师的骷髅)这点我甚至觉得比漫画版还隐蔽,感觉漫画版里两人美得很相似(笑总得来说是一部没什么大错的剧,比较忠诚地把原文搬上了荧幕。
对我而言确实还是更喜欢漫画版的改编,但是也算是比较合格的小说改吧。
注意:包含剧透!
包含剧透!
包含剧透!
十角馆事件 (2024)7.42024 / 日本 / 悬疑 惊悚 犯罪 / 内片辉 / 奥智哉 青木崇高以下内容均源自作者的观察以及作者在网络中搜集的资料。
文笔不佳,敬请谅解。
1. 制作之始:真的“影像化不可能”吗?
很多原著党在播出之前都对这部剧既期待又不看好,播出后又觉得还原诡计的手法“很土”,以为会有什么大招,结果只是通过造型和镜头来凹。
不过笔者认为,不拐弯抹角搞小动作,直接按原样还原,是制作组的努力,以及他们对原著尊重的体现。
(有人曾在播出之前猜测,剧组会用“性别认知障碍”这种设定来还原诡计,会比现在的方式要更好吗?
)内片导演在访谈中表示,影视剧和书的呈现方式,或者与观者/读者的交流方式是不同的。
十角馆原著对读者是“0和1”的呈现,要么让你完全看不出来守须=范,要么直接一句话揭露。
而影视剧则是“0%到100%”的呈现,虽然难以做到完全掩盖守须=范这一事实,但他们能利用影像特有的性质,令观者注意到的可能性无限降低。
给年轻演员们讲戏的内片导演看过的各位也都知道:剧中守须和范的形象差距很大;拍摄守须和范的方法完全不同,一个都在怼脸,用小景别拍,另一个不怎么拍正脸,用大景别拍;十角馆内光线昏暗,别说范了,其他人的脸都不怎么清晰……笔者身边就有不止一个人被骗过去了。
八位大学生的演员2. 制作巧思之一:选角有讲究这里的选角当然是指十角馆内大学生的选角了。
笔者也承认,这群大学生的演技虽然及格,但并不完全令人满意——不过这也是难免,因为如果找一群兼具外形佳、演技好的人(而这类人往往都比较有名气了吧)来演大学生,那么范在其中很难不暴露吧。
制作组的选角是真的很有讲究。
(1)大学生是一群名气没那么大的演员,但并不是每个人的咖位都相同。
最初的两位受害者:奥希兹和卡尔,他们的演员都没什么名气。
去掉范,剩下戏份比较多的几位:埃勒里、坡、阿加莎、勒鲁,他们的演员都或多或少有认知度,有粉丝。
尤其是埃勒里和阿加莎。
饰演阿加莎的长滨祢留曾经是欅坂46的成员。
(过世绿,懂的都懂。
)前偶像现演员,外貌出众,角色本身又是那种外强中干的性格,很容易获得关注。
黒い羊 (Special Edition)9.0欅坂46 榉坂46 / 2019饰演埃勒里的望月步,从中学开始演戏,不说日本观众,很多我们这边爱看日剧的观众应该对他不陌生。
以下是他出演过的在这边比较有名的日剧:
非自然死亡 (2018)9.52018 / 日本 / 剧情 悬疑 / 冢原亚由子 竹村谦太郎 村尾嘉昭 / 石原里美 井浦新
3年A班:从现在起,大家都是人质 (2019)8.62019 / 日本 / 剧情 悬疑 / 小室直子 铃木勇马 水野格 / 菅田将晖 永野芽郁
消失的初恋 (2021)8.32021 / 日本 / 喜剧 爱情 同性 / 草野翔吾 宝来忠昭 / 道枝骏佑 目黑莲有了以上两位演员的衬托,一些熟悉他们的观众会自然而然地认为,把镜头分配给埃勒里等人,很少拍范,只是因为名气的差别,小透明演员来演不怎么重要、没什么戏份的角色很正常。
(这也是影视剧特有的一种误导方法吧。
)
名场面(2)说到饰演范的演员,制作组对于守须/范的选角自然也是下了功夫的。
这个演员不能有名气,因为那样就太容易暴露了;不能演技太差,因为这个角色可以说是整部剧最大的看点。
剧组通过试镜最终挑选出来的这位,名叫“小林大斗”的演员,各位还满意吗?
这个演员是什么来头呢?
维基百科上没有他(现在有了吗?
),豆瓣上找不到演员主页,不仔细去外网搜,就会有种“这演员是刚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吧”的感觉。
当然,小林不是刚从石头里蹦出来的。
作为00后的他,几年前毕业于桐朋短大,目前活跃于话剧舞台上。
桐朋短大是日本著名的表演学院,不是行内人所以做不了过多评价,不过据说那里培养演员非常严格。
过去几年,这个学校都曾带着话剧作品来我国交流。
一位科班出身,演技有保障,活跃于舞台而非荧幕,观众不熟悉的演员,饰演守须/范不是很合适吗?
3. 制作巧思之二:宣传有讲究这一点其实用一句话就能总结:守须,在宣发中,不存在。
一些从开播之前就在关注这部剧的书粉或演员粉可能早就注意到了,宣发一开始公布除了江南之外,包括千织在内的,推理研究会大学生的演员时,没有写明角色,只写了演员——也就是观众只知道有谁出演,不知道谁饰演谁。
这是必然,毕竟一出现演员表就会暴露守须=范的事实,甚至剧中的演职员表都是到第四集末尾(也就是诡计揭露之后)才完整出现的。
与此同时,这部剧的海报一开始也模糊了每位大学生的脸,直到播出一段时间之后才放出清晰版海报。
模糊版海报(为啥显示不全)
清晰版海报(每个人的位置其实是他们在馆内住的房间)除此之外,据笔者观察,官方发布的预告片、剧照、幕后花絮、花絮照中,都没有出现过“守须”——是的,“范”还会会隐隐约约出现在各个角落,甚至剧照和花絮还会拍他(被头发挡住的)正脸,唯独“守须”这个人,或者说这个形象,从来没有在剧集之外的地方出现过。
举个例子,这部剧有专门以推研大学生为中心拍摄过一集幕后花絮,里面自然会出现,也应该出现“范”。
(虽然还是有把他刻意“边缘化”了)
一起比“十”字的合照而“守须”,你谁?
(bushi)
还记得在医院的这一幕吗?
右下角其实是靠墙坐的背头皮衣守须,但这个拍摄角度显然是为了隐藏他。
当然,演员们的努力也不能忽视。
开播以来,他们在各个社交媒体上发现场的幕后照就跟挤牙膏似的,三月二十几号开播,最近才开始上传些幕后合照。
海上风景不错
关系很好的推研同学总而言之,从各个地方都能看出剧组的用心,我认为也是因为这样,所以这部剧能够以一种“正面对决”(而非钻空子,甚至把叙诡改掉)的形式将诡计基本呈现。
当然剧组的巧思肯定不止如此。
你还能看到哪些?
欢迎评论交流哦!
十角馆事件是我正式接触推理小说的启蒙作,也是非常喜欢的一部作品。
从得知影视化到影视化完成没想到这么快,而且拍的还不错。
这部作品其实是很难影视化的,但导演克服了困难,带来了这部优秀的作品。
全集看下来,感觉更像是低成本的试作(低成本却拍的很好),那么无比期盼馆系列后续的影视化。
迷宫馆,水车馆,钟表馆和暗黑馆影视化一定很好看!!!
还原的还不错,但是演员哒咩除了两个女角色全都哒咩。我寻思着奥智哉这哥们啥背景啊,长的不算好看,演技更是没有,这种制作也能接到吗?在假面骑士revice里面强行已经被恶心一回了,这次又来一回。还是推荐漫画版,性转江南赛高
我是在2009年看的原作小说,很多都忘了,只记得凶手、铁人三项般的吃力和馆的结构。因为事先知道凶手,看日剧时的惊讶就不是很强。核心手法能拍成这样很厉害了!气氛和音乐充满了日式恐怖,晚上看得话容易吓出心脏病。
拍的有点一言难尽,建筑啊最重要的建筑怎么可以忽略成这样
谁能想到这么好的悬疑设定,能创作出这么平凡的本子。全片让我震惊的唯有那个角色是同一个演员这件事,有一说一,这点应该能给大多数观众带来一丝震撼的。但终归也只是昙花一现,动机烂的令人发指,就因为主观臆想推理社的人陷害自己隐瞒恋情的对象...而且这个隐瞒也是莫名其妙...(说什么只是想保持这份纯真的关系,害怕别人玷污...实属渣...主角也是弱的令人生厌了,有时还真的捉摸不透日本人的思维,真不得劲。bug也十分多,这个计划能够这么顺利的开展也算是遇到一群愣头青...(写完后还得扣你一星...太气了.....
该说演员演技不行的问题吗?中间就猜到凶手了,所以最后的揭秘没什么惊喜感。同时对里面的一些人物行为感到迷惑,既然最后的最后都那么明显了,还在继续坚持自己的怀疑就有点太自大和掉以轻心了……
这演技不如话剧是怎么肥事…导演酷爱编排摇手指和歪嘴笑的表演让人不适………
总体尚可,演员太差
[3]没看过原著,但是其实感觉这样的诡叙会更适用于文子,作为影像上的改编总觉得差一口气,谜底揭晓的时候也不觉得有多惊讶,有点儿平淡了。作案手段跟动机也天真的很,反而对案中案的展开更感兴趣。
除了勒鲁应该找更年轻的演员之外,非常好的改编。采取了和漫画版差不多的呈现手法,名场面复原到位。其实我感觉如果十角馆的真人版在九十年代就出品,会更加贴合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作品风味。桑榆非晚,钟表馆的结尾哪怕用CG来做也值得。
伙伴死了不但无动于衷还一直在那嬉皮笑脸,那做作的表情真是恶心至极。说实话我从未对一个影视剧里的人物如此厌恶,说的就是你:埃勒里!这个下头男严重影响观感,你要长得帅点吧可能就不计较那么多了,关键一大丑逼,完全印证了“丑人多作怪”。
原著十年前看的,非常成功的改编~ 对于影视化难度很高的谋诡计,没想到是这么质朴的呈现方法~
之前很好奇十角馆的影视化,结果是如此简单的呈现,但效果意外的不错。其他馆系列可以排队了吧
那个在十角馆里面老是推理的男的,演技真的很油,虽然主演全是不怎么出名的演员,但是你至少找个会演戏的吧,把有意思演成变态也是无语
叙诡拍得很到位!反正我被骗到了。
第三集结尾真是出乎意料啊,演员们演技真有够差劲的,导致我第一集看的不得劲
如果遇到喜欢熬夜的人,或者直接动手搜所有人的人,案子肯定废了,但无论有再多不可控因素,只要有一个自以为是的草包就足够翻盘……
拍得比预期好一些,剧组还是很用心,说不定“馆系列”还会接着拍。
算是很忠实地再现了小说 十年前就想过真人化会是什么样的 能这么拍完已经不错了
给我5分钟,能罗列20个槽点。优点:好久没动脑了,思考了下。
不是我的菜